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捕蛇教案内容
  • 捕蛇教案

    发表时间:2024-05-02

    捕蛇教案内容。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捕蛇教案内容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捕蛇教案 篇1

    在遥远的乡村里,有一位年迈的捕蛇者,他是村里人口中的传奇人物。他身形瘦高,面貌苍老,但他的眼神却犀利异常,仿佛能看透一切。他的技艺高超,能轻松地从草丛中捕捉出各种毒蛇,让它们无法反抗。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捕蛇者”。


    捕蛇者深谙蛇的习性,知道它们的踪迹藏身之处。每当村里有人遭遇蛇类的骚扰,他都会迅速赶到,不畏惧危险地将蛇捕捉出来。这样的捕蛇者在乡村里是无比珍贵的存在,人们对他充满敬畏和感激。


    捕蛇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他善于与蛇沟通。听他讲述捕蛇的经历,简直就像是在亲眼见证一场激动人心的战斗。他会绘声绘色地描述蛇的动作和姿态,仿佛蛇已经变成了他的朋友一样。这种沟通技巧让人们大开眼界,对于蛇这个神秘的生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捕蛇者更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他知道蛇在乡村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是人们心中的神灵和灵兽。他总是保护蛇的生命,尊重它们的存在。他曾经说过:“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和谐共处,而不是随意伤害。”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村里的人们,让他们更加珍惜生命,尊重自然。


    在村里的夜晚,捕蛇者也是一个传说的讲述者。他会围着篝火站在村中央,讲述关于蛇的传奇故事。他的口才极佳,能让人们感受到恐惧和敬畏,也能让人们感受到蛇的力量和智慧。听完他的讲述,所有的人都会为之动容,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之中。


    捕蛇者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一位教师。他会带领村里的孩子们到田野间,教授他们有关蛇的知识和捕捉的技巧。虽然这些孩子们对蛇充满恐惧,但在捕蛇者的耐心教导下,他们渐渐地学会了如何与蛇和谐相处。这种教育方式既传承了他的技艺,也培养了下一代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捕蛇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他教会人们如何与蛇和谐相处,也教育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他的存在让人们对蛇这个神秘的动物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让人们意识到尊重生命的重要性。在这个乡村中,捕蛇者就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存在,他们将永远被人们怀念和尊重。

    捕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理解对比的写法。

    三、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第四段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一、唐代中期的赋税之毒。

    二、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读通全文句子,以第四段为重点,从而领会写作意图。

    三、作者的处境,在适当的地方点明一下,以便读懂课文,但应避免过多地讲史。

    四、对比的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本文两个对比,指导中已经说明,不必重复多讲,只要体会对比的作用即可。

    五、教读文言文,向来有讲解详、课时多的习惯,现作尝试,内容力求精要简明,只用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探索写作意图。

    二、掌握体裁特点。

    三、理解对比写法。

    四、复习“而”用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预习

    参看“阅读指导”和注解,通读课文,根据练习一的要求,反复朗读。

    二、教读课文。

    朗读,指名读全文,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注音,帮助正音。分段范读,并按段指出应注意词句。抽查提问学生口述大意后,师生共同归纳。(随时板书)

    第一段词语:黑质而白章,“而”表示前后词语并列关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得,捕得。“而”表示前后词语承接关系。大意:叙永州人捕蛇缘同,先说蛇的毒性和功用,后说王命以蛇代租,永州人“争奔走焉”。

    独立思考:有多少人能得到这个差使呢?(教师抽查提问)

    第二段词语:数,多次。若,像。大意:叙捕蛇人一家的捕蛇史,三代受毒蛇之害却以为“利”。

    独立思考:只有姓蒋的一家人在捕蛇上“专其利”,众多的人仍要交租。(教师抽查提问)

    第三段词语:若,像。告于莅事者:柳宗元当时参加朝廷中革新派,斗争失败,为首的王叔文被杀,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在地方上是没有什么权力的,所以说要代蒋氏转告地方官。大意:叙同情捕蛇人,由毒蛇之害向赋敛之毒过渡。

    第四段词语:大戚,汪然出涕,悲伤之至,可见赋敛更毒。未若,不如,不像。疠:疫气。“乡邻之生日蹙”,总写负担租入者的情况,“殚其。。。相藉也。”具体写他们的悲惨生活。“曩与吾祖居者。。。非死则徙尔”,写负担租赋的乡邻的结果。徙,迁移。“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而”表句子之间转折关系。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写悍吏逞凶,两语是“互文”。恂恂,原意是恭顺,这里是“小心谨慎”。哗然而骇、恂恂而起、弛然而卧、时而献焉,“而”都是表示前边的词起修饰作用。退而甘食,退,回来,“而”连接退和食。盖一岁。。。有是哉!明知捕蛇最后必死,却宁愿选择捕蛇而避免缴租,可见缴租之害。“今虽死乎此。。。安敢毒耶?”毒,怨恨,这是极其沉痛的话。

    独立思考:阅读指导中提到两个对比,作用是什么?(教师抽查提问)

    第五段苛政:泛指暴政。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古代把诗叫做风,有采诗官收集民间歌谣用来观察民风。柳宗元写文章目的就是希望在位者能了解民间疾苦,所以比作采风。

    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柳宗元为什么写本文?它的主旨是什么? “说”是什么意思?(教师抽样提问,其他学生可举手抢答补充。)

    小结:(教师评价提问)

    1、柳宗元当时贬为永州司马,地位很低,无可能直接用权力来改变重赋毒民的局面,就写下这篇课文,并希望当局者能了解民间疾苦。

    2、 “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已成为历来抨击反动派的用语。

    3、 “说”这种文体,往往是短论。说,本有释、述的含义。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自由思考回答:学过本文后,你对封建社会和今天的社会有什么不同认识?

    三、整理、复习、巩固。

    1、朗读全文,并板演:熙熙,徙,腊,曩,隳突

    2、把板书上的“而”字用法归纳,记在笔记本上。

    3、辨析、比较:指名口头讲解

    ┌然得(捕得)而腊之以为饵

    └以俟观人风者得(得到)焉

    ┌更若(你)役

    └貌若(好像)甚戚

    ┌又安敢毒(怨恨)耶

    └孰知赋敛之毒(毒害)有甚是蛇者乎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5段,互相检查。

    附:板书设计(投影片)

    “而”字用法

    黑质而白章表前后并列关系

    得而腊之以为饵表前后承接关系

    哀而生之乎表前后并列关系

    而乡邻之生日蹙表前后承接关系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表前对后的修饰关系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表前对后的转折关系

    哗然而骇者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恂恂而起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弛然而卧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表示承接关系

    时而献焉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退而甘食表示承接关系

    熙熙而乐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闻而愈悲表示承接关系

    重点字词解释和译文

    【第一节重点字解释】之:的。产:生长。异:奇异,特别,奇特。质:质地,底子。而:并且,表示并列关系。章:花纹。触:接触,碰到。尽:全部,都。以:如果。啮:咬。无:没有。御:抵挡。之:它,指毒蛇,蛇毒。者:……的办法。然:然而,可是。得:得到,捉住。而:表示承接关系。腊:把蛇晾干。之:它,指毒蛇。以:把。为:制成,作为。饵:药饵。可:可以。以:用来。已:治好,治愈。去:除去,消除。其始:开始,当初,起初。其:助词,无义,不译。以:用。王命:皇帝的命令。聚:征收,征集。岁:每年。赋:征收,敛取。其:它。二:两次。募:招募。者:……的人。当:抵充。走:奔,跑。奔走:争着去做某件事。焉:指捕蛇这差事。

    【第一节译文】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死掉;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住它,把它晒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好麻风疯、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和恶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准许用蛇)抵他的租赋。永州的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去干(捕蛇)这个差事。

    【第二节重点字解释】专:专有,独占。三世:三代。(问)之:他,指姓蒋的捕蛇人。则:却。于:在。是:这件事,指捕蛇这件事。嗣:继承。为:做,干。之:指捕蛇这件事。几:几乎,差点。数:多次。貌:外表,表情,脸色。若:好像。甚:十分,非常。戚:悲伤,忧伤。者:……的样子。

    【第二节译文】有个姓蒋的人家,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纳税)好处已经三代人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上,我的父亲也死在捕蛇上。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已有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送了命。”(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第三节重点字解释】余:我。悲:同情,怜悯。之:他。且:并且。曰:说。若:你。毒:怨恨。之:这个差事。乎:吗。将:打算,将要。于:向,对。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更:更换。若:你的。役:差役,给官府出劳力。复:恢复。赋:赋税。何如:如何,怎么样。

    【第三节译文】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个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那怎么样?”

    【第四节重点字解释】大:十分,非常。汪然:满眼含泪的样子。涕:眼泪。君:你,您。将:打算。哀:哀怜,同情。生:使……活下来。之:我。则:可是,然而。之:的。斯役:这差事。未:不,没有。若:像。未若:不像,比不上。复:恢复。吾甚:厉害。向:从前。为:干,做。则:就。已:已经。病:困苦不堪。矣:了。自:自从。居:居住。是:这个。积:累计。于:到。今:现在。岁:年。矣。而:可是。之:的。生:生活。日:一天天。蹙:困苦窘迫。殚:用尽。出:生产的东西。竭:用完。庐:简陋的房屋。入:收入。号呼:哭喊。而:表示修饰关系。转徙:辗转迁移。顿踣:(劳累得)跌倒在地上。触:顶着。犯:冒着。呼嘘:呼吸。疠:指疫气。往往:处处,到处。而:表示修饰关系。相:互相。藉:压,挤压。曩:从前,过去,以前。与:和,跟。其室:他们的家。十无一:十家中剩下不到一家。即:就,就是。徙:迁走,迁移,指逃荒。尔:用于句尾,表示限止的语气。而:可是。以:凭借,靠着。独:单独,独自。存:存活。悍吏:凶暴的官吏。吾:我们。叫嚣:吵嚷叫喊。乎:在。东西:与下文的“南北”一样,表示到处。隳突:骚扰。哗:喧闹叫嚷。骇:惊扰。者:……的气势,……的情形。虽:即使。得:能够,得到。宁:安宁。吾:我。恂恂:提心吊胆的样子。而:表示修饰关系。起:起来,爬起。视:看,看看。其:那。缶:瓦缸。尚:还。存:在,存在。则:就。弛然:放心的样子。而:表示修饰关系。谨:小心地。食:同“饲”,喂养。之:它,指蛇。时:按时,到时候。退:回来,回到家。食:吃。有:生产的东西。以:来。尽:过完。吾:我的。齿:岁月,年龄。盖:大概。岁:年。则:就。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这样,指冒死亡的危险。虽:即使。安:怎能,怎么能。毒:怨恨。

    【第四节译文】姓蒋的人十分悲伤,眼泪汪汪,夺眶而出,说道:“您要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个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假使从前我不干这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在这个乡里,一年一年算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窘迫,他们把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出去了,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都拿出去了,(被苛捐杂税逼得)大家哭喊着辗转迁徙,又饥又渴,(劳累得)跌倒在地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毒气,处处是死人相互压着。从前和我祖父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家剩不到一家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家剩不到二三家了;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家剩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人死光了就是逃荒迁走了。可是我却靠着捕蛇单独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乡里,四外狂喊乱叫,就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使人害怕的情形,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我提心吊胆地起来,看看那瓦罐,我的蛇还在,才放心地睡下。我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候把它献上去,回家后就很有味地吃着那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大概我一年当中冒死亡威胁只有两次;其余时间,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安乐的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这个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就已经(死)在后面了,我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第五节重点字解释】闻:听。而:表示承接关系。愈:更加。悲:悲痛。苛:残酷,苛酷。苛政:苛酷的统治。猛:凶猛。于:比。尝:曾经。疑:怀疑。乎:同“于”,对,对于。是:这句话。以:从。观:看。之:这句话。犹:还,还是。信:真实可靠。呜呼:唉。孰:谁。知:知道。之:的。甚:厉害。于:比。是:这。乎:语气助词,呢。故:所以。为:写,作。之:这。以:用来。俟:等待,期待,希望。夫: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者:……的人。得:得到,看到。焉:它,指这篇文章。

    【第五节译文】我听了这些话更加悲痛。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猛虎还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是真实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教学反思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学生在学习时难度有点大,在教学中我为了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就逐句、逐段讲解。另外加强诵读、背诵练习。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学生还不能深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主要症结在于学生对文本读得不透。后来,我仔细思量了一下,我决定做以下改进:

    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认知性默读,要求:

    1、全班同学认真阅读全文,阅读中注意读课文注释。

    2、粗知全文大意。

    二、激情诵读,要求:

    1、全班同学大声、自由地诵读全文。

    2、每人至少诵读二遍。

    3、力争读得顺口,上口。

    三、质疑性朗读。要求:

    1、从课文第一段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内容,请老师解答,同学们做好课文旁批。

    2、教师答疑,每解决一段,同学们便朗读一段。

    四、巩固性复读。要求:

    1、学生分为四人学习小组。

    2、每组同学从课文第一段起复述课文,复述一段,诵读一段。

    3、每个同学都必须参加复述。

    五、比赛性竞读。要求: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四段。

    2、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朗读第四,看谁读顺畅,有情感。

    3、在“竞读”过程中,其他同学要小声地跟读。

    六、体验性背读

    1、教师介绍文言文快速、准确背诵的方法:如分层背译法、语言标志法、尝试抢记法、诵听背诵法、整体反复法等等。告诉学生不管用哪种方法背诵,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达的突出特征。

    2、学生试背课文第四、五两段。

    捕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的含义及用法;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

    3.认识柳宗元同情劳动人民、痛恨苛政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能大概掌握课文情节。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背景介绍:唐玄宗天宝中期起,战争仍频,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沎(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早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到底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2.解题释疑: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

    3.梳理字词:

    朗读课文,请学生口译课文,教师补充注释,并归纳重要字词。

    可分为三类归纳:

    (1)词类活用:

    如:动词作名词:殚其地之出(出产的粮食),竭其庐之入(收入的财物)

    名词作状语:岁赋其二(每年)

    (2)古今异义:病:古义(困苦不堪) 今义(疾病)

    (3)一字多义:食:谨食之(喂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教师举例,请学生补充归纳)

    4.小结设疑:

    (1)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思考:文章是如何表现蒋氏一家悲惨遭遇的。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

    将准备的字词测验发给学生,进行复习巩固。

    2.问题研讨:

    形式一: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写法、感情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解决。

    形式二:教师进行指导性地提问,带领学生逐步解读课文,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问题集锦:

    ①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之人为何争奔走焉?

    ②蒋氏三代命运悲惨,令人同情,你认为他哭诉时想让作者帮助他吗?为什么?

    ③文中描绘蒋氏乡邻“今其室十无一焉”,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④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⑤作者引用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用意?

    ⑥作者对“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现象抱以怎样的感情和态度呢?

    ⑦对于作者的期望——“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3.写法探讨:

    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包括:生存情况之对比,生活状况之对比,危险次数之对比,死亡时间之对比等。

    4.质疑之声:

    柳宗元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吏却写出如此“大逆不道”之文章,有人认为他是为百姓之生活困苦而疾呼,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他被贬官后的失意所为,对朝廷之不满更多的是一种私心,你如何看待?(可结合其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来谈)

    5.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课后思考:

    若你就是那位考察民情的官吏,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发挥想象力,为本文续写一段文字。

    捕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三)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能够顺畅朗读,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板书课题、作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二)引导朗读

    1毙∽槭远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指出他读音或停顿有误的地方。如有不同意见,可查阅工具书,仍然不能确定的做上记号,准备提问。

    2比班交流

    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同学相互解决,教师可以适时点拨。

    (注释以外学生易读错的字:募有能捕之者(mù)几死者数矣(jī)(shuò)曩与吾祖居者(nǎng)隳突乎南北(huī)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fú);学生易读错停顿的句子:永之人|争|奔走焉而|乡邻之生|日蹙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3弊灾骼识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朗读顺畅,停顿正确。

    4逼攵量挝

    (三)疏通文意

    1弊砸肟挝

    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由一个学生对照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提出认为不妥之处,借助工具书讨论解决问题,有争论的,做好记号,以便全班交流时提出。

    2毖生质疑

    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统一认识。

    3泵魅芬求,分别请几位学生依次翻译课文,师生共同矫正、评点。

    要求:(1)关键字词是否落实。

    (2)与上下文是否连贯。

    (3)表达时,口齿是否清楚。

    (4)表达时,仪态是否自然。

    (四)归纳积累

    指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

    1庇嘟告于莅事者 (向)

    积于今六十岁矣 (到)

    吾祖死于是 (在)

    苛政猛于虎也 (比)

    2钡逼渥馊搿 。ㄋ的)

    专其利三世矣 (这种,指捕蛇可以抵税这件事)

    视其缶 (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那[自己的])

    3泵踩羯跗荨 。ê孟瘢

    更若役 (你的)

    4笨梢砸汛蠓纭 。ㄖ斡)

    则久已病矣 (已经)

    5庇啾之 (同情)

    余闻而愈悲 (悲痛)

    6比舳局乎 (怨恨,恨,憎恶)

    孰知赋敛之毒…… (毒害)

    7碧医以王命聚之 (代蛇)

    言之 (代蒋氏的话)

    余悲之 (代蒋氏)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代蒋氏自己)

    8焙谥识白章 (表并列)

    而乡邻之生日蹙 (表转折)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承接)

    则弛然而卧 (表修饰)

    (五)布置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将课文内容复述给同座听。

    第二课时

    学习对比、衬托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内涵,辩证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新课导入

    1奔觳樽饕担指名复述课文。

    2奔蚪椤八怠保核担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一事一议,往往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

    (二)研读课文

    1碧嵛剩罕疚淖髡呤墙枋裁词吕幢硎鏊对什么问题的看法?

    明确:本文作者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达自己对唐朝统治者向人民征收赋敛问题的看法。(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

    2碧嵛剩赫馄“说”在形式上表现为先叙后议,还是先议后叙,还是边叙边议呢?

    明确:本“说”主要采用的是先叙后议的形式。

    3弊肺剩何闹心男┒温渲饕是叙?哪些段落主要是议?(学生浏览课文,自由讨论后回答。)再追问:第1段从表达方式看,仅仅只有记叙吗?(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独立思考后回答)

    明确:课文1—4段主要是叙,第5段主要是议;第1段写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用的是说明笔法,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用的是记叙的笔法。

    4毖生齐读第5段,讨论:这段议论性文字的核心是什么?哪句话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看法?

    明确:“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这一句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板书加点的字)。

    5笨鬃铀怠翱琳猛于虎也”(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呀!)作者心中开始还存有怀疑,然而当他看到蒋氏的遭遇后,却得出了惊人相似的结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那么,蒋氏的遭遇到底是怎样的呢?文中哪几段叙述出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后追问:第3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2、4段;第3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毖生齐读第2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中所反映出的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意对即可)

    明确:蒋氏一家三代从事捕蛇的差使,爷爷、父亲都死于毒蛇之口,蒋氏自己也是九死一生。

    7碧致郏航氏的遭遇不可谓不悲惨,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却说蒋氏是“专其利”呢?蒋氏他自己也认为这是“利”吗?追问:蒋氏认为捕蛇之“利”表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阅读第4段,从蒋氏的答话中仔细揣摩蒋氏的心理,教师在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归结并板书。)

    明确:蒋氏自己也是认为这是“利”(与纳税比较而言)。蒋氏认为捕蛇之“利”主要表现在:

    (1)自己是“以捕蛇独存”,乡邻却因纳税“非死则徙”、“其室十无四五”;(2)自己因捕蛇“弛然而卧”,乡邻却因纳税“虽鸡狗不得宁”;(3)自己因捕蛇“一岁之犯死者二”,乡邻却因纳税“旦旦有是”;(4)自己因捕蛇而后死,乡邻却因纳税先死。(加点字板书)

    8碧嵛剩航氏的这段答话可以用第4段中哪一句话来概括?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可以用“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一句来概括,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蒋氏这段答话的纲。作者在这段话中将“役之利”与“赋之不幸”进行了对比衬托,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板书加点字)

    9蔽颐窃诶识恋4段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才符合蒋氏说话时的心理?(先让一个学生试读,引导学生进行评点后,再让这个同学或另一个同学朗读。)

    明确:用“哀而不伤”的语气来读比较恰当。

    小结:这篇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人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者的所谓的“利”与乡邻因赋税带来的不幸进行对比,两相映衬,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全文的中心。

    (三)拓展深化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参考提示:课文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写作的动机。这个结句反映了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

    捕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1. 熟读课文。

    2.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和作者: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简介文体和作者: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六七十年代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lw/Index.html>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投影片,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踠(luán 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 戚(qī) 莅(lì)事者 日蹙(cù)

    殚(dān) 转徙(xǐ) 顿踣(bó) 呼嘘(xū)

    曩(nǎng) 悍(hàn)吏 隳(huī)突 恂恂(xún)而起

    缶(fǒu) 谨食(sì)之 苛(kē)政 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的同时,适当提示字义或词义。

    请几位学生读课文,每位读一段。

    学生活动

    分别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

    范读课文。

    提出要求:边听边思考每句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

    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第一段每一句大意。

    教师活动

    纠正学生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提问: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明确:异在外形(黑质而白章)、毒性(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医疗效用(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三个方面。 “争”的原因是:为了免受苛征重税之苦(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学生活动

    疏通文意。二人小组,对照注解疏通第二段每一句大意。

    教师活动

    提问:能够享受“以蛇抵赋税”好处的有几人?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明确:只有蒋氏一家。 付出的代价是:祖父、父亲死于捕蛇,蒋氏自己也几次差点送命。

    捕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及说的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

    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说,让学生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板书课题,作者]

    或从背景介绍导入:唐玄宗天宝中期起,战争仍频,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沎(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早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到底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二、揭题解题:

    1、捕蛇者说不能译成捕蛇的人说,因为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可以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说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2、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及句子停顿。

    2、正音

    3、指名朗读,一人一段。

    4、齐读。

    四、试译课文:

    二人小组,结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朗读课文。

    二、集体解疑,疏通文意。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然后一人一句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三、总结实词虚词。

    (一)实词总结

    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写。故为之说。

    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饲。谨食之。

    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虚词总结

    之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①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四、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

    教学设想

    一、课文第4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重点)

    2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难点)

    二、紧扣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有关练习读课文。

    三、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

    3、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目的。

    二、指导预习

    1、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

    2、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3、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

    4、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

    三、研析新课

    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

    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

    ④“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四、布置作业

    1翻译第1段,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这一段的有关实词。

    2预习课文第2—5段。

    3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四第2题。第二课时

    1检查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

    2体会“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的思想感情。

    3了解怎样运用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的写法。

    4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5思考研讨课后“辨析·比较”题三、四。

    6体会第5段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研析新课。

    1概括第2—4段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待到蒋氏述说祖、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

    第4段写蒋氏不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点上,是全文的主体。

    2提问:“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提问:文章接下去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学生思考、讨论。(用图表表示)

    明确:回顾过去,则以乡邻们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蛇独存”作对比;谈到现在,则以悍吏来乡索租跟自己“弛然而卧”作对比(图表见“板书设计”)

    4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复习已学过的“互文”的句子)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

    5完成“辨析·比较”题三、四。

    第三题有些常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特定的含义。试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各组句中的加点字。

    第四题辨析“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1)下面四句话中,“乎”的用法有什么异同?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语气助词“呢”)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语气助词“吧”)

    ③吾尝疑乎是(介词“对”)

    ④等死,列国可乎(语气助词“吗”)

    (2)“而”在两个词语中间,可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等关系。试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种关系。

    ①黑质而白章(并列)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承接)

    ③吾恂恂而起(修饰)

    ④人不知而不愠(转折)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修饰)

    6 总结:第4段通过蒋氏申述不愿换差事的理由,深刻揭露了统台者横征暴敛的罪恶。在层层衬托,反复对比中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并为下文议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根据。

    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体会其中的感情。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

    四、布置作业。

    1翻译4、5段并背诵。

    2用符号表示文章结构层次。

    3 总结“说”这一文体的特点。

    4完成课后“理解·积累”题五、六。

    【附】板书设计

    一、写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当其租入”。

    二、叙述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捕蛇教案 篇8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黑质:黑色的质地。

    白章:白色的花纹。

    去死肌:去除坏死的肌肉。

    岁赋其二:每年征收两次。赋,征收,敛取。

    当其租入:抵他的税收。当,抵。

    争奔走焉: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争,争先恐后。奔走,忙着去做(某种事情)。

    三世:三代。父子相继叫一世。

    死于是:死在这件事上。

    若毒之乎:你痛恨这事吗?毒,痛恨,怨恨。

    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治理。

    更若役:更换你的差役。役,劳役,给官府出劳力做事。

    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

    积于今:累计到现在。积,一年一年地累计起来。

    殚其地之出:把他们土地上的出产全部交出去。

    竭其庐之入:他们家里的收入全部交出去。庐,房舍,家。

    死者相藉:死人互相压着,形容死的人多。藉,铺,垫。

    今其室十无一焉:现在十家中剩下不了一家了。

    哗然而骇:喧闹叫嚷着惊拢(乡村的气势)。

    虽鸡狗不得宁焉: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谨食之:小心地喂养它。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古文人大致为五类。

    3.背景链接

    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司马期间写的。这时他在政治上处于困境,实际是被贬的罪人,心情自然十分郁闷,但他仍关心社会问题,关注民生疾苦,并以著文章方式来表达他改革政治的愿望。

    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这一时间。在此时间内,战争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之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完全是正确的。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捕蛇者说》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文章的核心是最后一段,从孔子的名言引出全篇主旨,前面四段依次叙述了捕蛇的缘起、作者跟蒋氏的对话和蒋氏自陈心曲,都是为了表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主旨的。前人评论此文说:“必先得孔子‘苛政猛于虎’一句,然后有一篇之意”。是说得很中肯的。

    二、文章脉络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待人们捕蛇的缘由。可分二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杀三虫”):说明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在结构上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层(“其始”到段末):叙述捕蛇来由。永之人争奔与蛇毒形成对比,要害是“当其租人”暗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全文主旨已寓含其中。

    第二部分(2~4):文章主体部分,借蒋氏之口说明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第2自然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三世专利,使人以为可羡;再由蒋氏说出三代人的遭遇,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本段可看作是下面所要说到的社会悲剧的序幕。

    第3自然段:叙述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

    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作者既要求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则蒋氏不能不道出其难言之隐。这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第4自然段:蒋氏自陈心曲。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而吾以捕蛇独存”):回顾过去,以乡邻们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致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以捕蛇独存”的情形作对比。

    第二层(“悍吏之来吾乡”到段末):叙述现在,以悍吏来乡索租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跟自己“弛然而卧”“甘食其土之有”和“熙熙而乐”的情形作对比。

    第三部分(5):点明文章主旨。

    本文议论仅此一段,却是全文的核心。开头用“余闻而愈悲”结束叙事,由此自然转入议论。接着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根据,并用跌宕笔法,先表“疑”而后表“信”,为主旨句出现蓄势。最后卒章显志,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全篇主旨即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三、写作方法

    本文显著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从开篇到结束,无不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来增强效果。如文章开头用毒蛇的毒“以啮人,无御之者”,咬了谁,都不免一死,可“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形成强烈反差。在中间蒋氏的答话中,处处运用对比:捕蛇与纳税两者不幸程度相对比;60年乡邻非死即徙与蒋氏“独存”相对比;悍吏骚扰乡民的情形和自己弛然而卧相对比;自己一年冒死危险两次与“乡邻旦旦有是”相对比。

    四、参考译文

    永州的山野间生长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子而有着白色的花级;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枯死;如果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救治。但捉到它并且把它晾干,用蛇肉干制成药丸,可以用来治疗麻风,手足痉挛、颈肿、毒疮等病;还能去掉腐烂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蛇的人,用蛇顶替他们的租税去缴纳。于是永州的人争先恐后地干这件事。

    有一家姓蒋的,享有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就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我父亲也死在捕蛇这件事上。现在我继续干这事已经十二年了,几乎丧命好几次了。”他讲到这些,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我可怜他,并且对他说:“你怨恨捕蛇这项差事吗?我打算去对主管收税的官吏讲一讲,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姓蒋的听了大为伤心,眼泪汪汪地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末我干这个差使的不幸,还不及恢复我的赋税那样严重。假使当初我不应这个差,早已经困顿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居住此乡,累计至今有六十年了,而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在赋税逼迫之下,他们竭尽田里的出产,罄空室内的收入,哭哭啼啼地迁离乡土,饥渴交加地倒仆在地,吹风淋雨,冒寒犯暑,呼吸着毒雾瘴气,由此而死去的人往往积尸成堆。先前和我祖父同时居住此地的,现今十户人家里剩不到一家;和我父亲同时居住的,十家里剩不到两三家;和我本人同住十二年的,十家里也剩不到四五家。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而我却因为捕蛇独能留存。每当凶横的差吏来到我乡,从东头闹到西头,从南边闯到北边,吓得人们乱嚷乱叫,连鸡狗也不得安宁。这时候,我便小心翼翼地爬起身来,探视一下那只瓦罐,见我捕获的蛇还在里面,于是又安然睡下。平时精心喂养,到时候拿去进献,回家就能美美地享用土田里的出产,来安度我的天年。这样,一年里头冒生命危险只有两次,其余时间便怡然自得,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种危险呢!现在即使死在这上头,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晚了,又怎么敢怨恨呢?”

    我听了愈加难过。孔子说过:“苛政比老虎凶猛。”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如今拿蒋姓的事例来看,说的还是真情。唉!有谁知道横征暴敛对老百姓的茶毒,比毒蛇更厉害呢?因此我对这件事加以述说,留待考察民情风俗的官吏参考。

    【练习解答】

    一、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既然作者要求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那么蒋氏不得不道出难言之隐。“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是全篇答话的纲,也是他“大戚,迂然出涕”的原因。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横行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二、1.如今,我接着干这件差事十二年了,险些送命也有好几次了。嗣,继承。几:几乎,差一点。

    2.假如我不做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

    向:从前,这里有假设的意思。病:困苦不堪。

    3.我提心吊胆地爬起来,看看那瓦罐子,我的蛇还在里面,这才安心地睡下。

    恂恂:提心吊胆的样子。弛然:放心的样子。

    4.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毒:恨,憎恶。

    三、旨在考查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情况,结合附文以及课文内容,谈理解,只要符合课文即可。

    【类文品析】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⑴式⑵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⑶似重有忧者。”而⑷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⑸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⑹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⑴夫子,即孔子。⑵式:同“轼”,车前横木。⑶一:或。⑷而:指你。⑸去:离开。⑹识:记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使子路问之(使:  )

    ⑵昔者吾舅死于虎(舅:  )

    ⑶何为不去也(何为:  )

    ⑷苛政猛于虎(于:  )

    2、下列句子中“之”与“子之哭也”中“之”意思相同的是()

    a、隐土之北b、汝心之固c、告之于帝d、操蛇这神

    3、翻译下列的句子。

    苛政猛于虎也。

    4、与“苛政猛于虎也”这句话意思相同的《捕蛇者说》中的一句话是     。

    (参考答案:1、⑴派⑵丈夫的父亲⑶为什么⑷比 2、b 3、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4、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当其租入() 更若役() 谨食之() 莅事者() 得而腊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若毒之乎(毒:  )

    ⑵当其租入(当:  )

    ⑶谨食之(食:  )

    ⑷君将哀而生之乎(哀:  )

    ⑸可以已大风(已:  )

    ⑹岁赋其二(赋:  )

    ⑺貌若甚戚者(戚:  )

    ⑻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嗣: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虽鸡狗不得宁焉。

    ⑵君将哀而生之乎?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⑷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文章结尾作者提到了“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你是如何看待柳宗元的思想的?

    5、文中蒋氏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同步解读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悍吏之来吾乡”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君将哀而生之乎b.两狼之并驱如故

    c.多助之至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故:故为之说 既克,公问其故

    b、比: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c、食:谨食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

    d、观: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以尽吾齿(齿:  )

    (2)又安敢毒耶(毒:   )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0.选文第一段写蒋氏自述遭遇时,以悍吏来乡逼租之急与他自己“弛然而卧”、“熙熙而乐”作对比,其作用是 。

    11.作者在选文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从“”这句话中看出来。

    三、美文赏读

    蝙蝠

    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汝居吾下何倨傲乎?(居:  )

    ⑵何以贺与?(以:  )

    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

    ⑵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

    14、本文用蝙蝠借指哪一类人?

    【捕蛇教案内容】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