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数学教案范本九篇
  • 高中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4-28

    高中数学教案范本九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高中数学教案范本九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高中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并且能够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类比、猜测等推理方法,提高我们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类比在研究新事物中的作用,了解知识间存在的共同规律。

    二、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应用。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又学习了等比数列的基础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我给大家发了导学稿,让大家做了预习,现在找同学对照下面的表格说说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差别。

    数列名称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义 一个数列,若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减去前一项之差都是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一个数列,若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是同一个非零常数,则这个数列是等比数列。

    定义表达式 an-an-1=d (n≥2)

    (q≠0)

    通项公式证明过程及方法

    an-an-1=d; an-1-an-2=d,

    …a2-a1=d

    an-an-1+ an-1-an-2+…+a2-a1=(n-1)d

    an=a1+(n-1)__d

    累加法 ; …….

    an=a1q n-1

    累乘法

    通项公式 an=a1+(n-1)__d an=a1q n-1

    多媒体投影(总结规律)

    数列名称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 义 等比数列用“比”代替了等差数列中的“差”

    定 义

    达 式 an-an-1=d (n≥2)

    通项公式证明

    迭加法 迭乘法

    通 项 公 式

    加-乘

    乘—乘方

    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

    ? 等差数列中的 减法、加法、乘法,

    等比数列中升级为 除法、乘法、乘方.

    四、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1;等差数列的性质1;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1;性质证明。

    练习1 在等差数列{an}中,a2= -2,d=2,求a4=_____..(用一个公式计算) 解:a4= a2+(n-2)d=-2+(4-2)__2=2

    等差数列的性质1: 在等差数列{an}中, a n=am+(n-m)d.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1 若{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an=am__qn-m

    性质证明 右边= am__qn-m= a1qm-1qn-m= a1qn-1=an=左边

    应用 在等比数列{an}中,a2= -2 ,q=2,求a4=_____. 解:a4= a2q4-2=-2__22=-8

    探究活动2: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2;等差数列的性质2;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2;性质证明。

    练习2 在等差数列{an}中,a3+a4+a5+a6+a7=450,则a2+a8的值为 . 解:a3+a4+a5+a6+a7=(a3+ a7)+(a4+ a6)+ a5= 2a5+2a5+a5=5 a5=450 a5=90 a2+a8=2×90=180

    等差数列的性质2: 在等差数列{an}中, 若m+n=p+q,则am+an=ap+aq 特别的,当m=n时,2 an=ap+aq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2 在等比数列{an} 中,若m+n=s+t则am__an=as__at 特别的,当m=n时,an2=ap__aq

    性质证明 右边=am__an= a1qm-1 a1qn-1= a12qm+n-1= a12qs+t-1=a1qs-1 a1qt-1= as__at=左边 证明的方向:一般来说,由繁到简

    应用 在等比数列{an}若an>0,a2a4+2a3a5+a4a6=36,则a3+a5=_____. 解:a2a4+2a3a5+a4a6= a32+2a3a5+a52=(a3+a5)2=36

    由于an>0,a3+a5>0,a3+a5=6

    探究活动3: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3;等差数列的性质3;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3;性质证明。

    高中数学教案(篇2)

    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教案模板向量

    资料仅供参考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各章节的状态:

    p>

    “向量”出现在高中数学第 1 卷(第 2 部分)第 5 章第 1 节。本节内容是传统意义上“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数学”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 数学思维方法分析:

    (1)从“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所体现的“数”和“形”的变换,可以看“数学”本身的“量化”和“物化”。

    (2)从构造手段的角度,在教材提供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心理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并能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信息仅供参考

    2能力培养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类比的能力,准确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重点突出关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3 创新品质的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意识; “向量”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重组”和“数字形成”意识。

    4 人格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意识、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向量概念的引入。

    难点:“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重点:本课着重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灵活性。

    4.教材处理

    4.教材处理

    strong>

    资料仅供参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其过程一般是先将知识点按逻辑顺序串成知识线线索和内部联系,然后由几条知识线形成一个知识平面,最后形成一个综合体知识面根据其内容、性质、功能、因果等。为什么在本课中提出“数形组合”?应该说,这种处理方法是基于这一理论的体现。其次,本课的过程力求解决以下问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发展的?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如何体现生活中客观事物之间的简单和谐关系。

    V.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动态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整体。集体意识的过程。教为导,学为主体,互为客体。启动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和引导学生实践数学思维的过程,获取知识,发现规律,理解原理,积极发展思维和能力。

    六。学习方法

    1.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专注于掌握元认知过程。

    2.让学生将独立思考与多方沟通结合起来。

    信息仅供参考

    7.教学程序和假设

    (1)设置问题,创建场景。

    1.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会遇到大小不一的数量,还经常会接触到带有方向的数量。这些量应该如何表达呢?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导) 回忆“力的图形”后,分析力的作用点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点分析力的作用点对运动的相对和绝对影响.

    设计意图:

    1.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有强烈的意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会变成“猜”、“吃”、“糊”、“烦恼”、“忐忑”、“期待”。寻找理由和论据的过程。

    2.我们知道,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知识背景或情境有关。 在实际情境中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他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吸收和索引他们当前正在学习的新知识。由此获得的知识不仅易于维护,而且易于转移到不熟悉的问题情境中。

    (2)提供真实的背景材料,形成假设。

    信息仅供参考

    1.船以 /s 的速度航行。众所周知,一条河流长 m,宽 150m。船到对岸需要多长时间?

    2.到达彼岸?这句话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期望回答:参考文献未知。)

    3.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同学们交流讨论,期待回答:要确定一个量,有时除了知道它的大小,还要知道它的方向。)

    设计意图:

    1.教师站在学生智力发展略超前(即思维最近发展)的边界,通过问题引导问题,促进学生“数形结合”思维的形成。

    2.学生交流讨论后,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给出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示。

    (3)引导探索,寻找解决方案。

    1.如何补充以上问题?从我们学到的知识中,我们必须增加“方向”的要求。

    信息仅供参考

    2.导向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说,位移的本质是什么?预期答案:大小和方向的统一。

    3.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等向量、共线向量等序列化概念有什么关系? (重点明确。)

    设计意图:

    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积累现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学生们讨论交流,评价每一个其他,共同完成了“数形结合”的心理建设。

    2.本题旨在让学生不只“只看书”,敢于并善于质疑、批评和超越书本和老师。这是一种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执着追求。

    3.尽可能揭示认知思维方法的全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总结结论,加强理解。

    经过指导,同学们总结出“数与形结合”的思路——“数”和“形”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数”的性质。

    信息仅供参考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掌握“数与形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5)变体扩展与重构。

    教师指导: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如果我们要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图形来解决,这是向量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一些与向量相关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使用模型演示进行观察。

    概念一:长度为0的向量称为零向量。

    概念2:长度等于单位长度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概念3:具有相同或相反方向的非零向量称为平行(或共线)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概念4:长度相同、方向相同的向量称为等向量。

    设计意图:

    材料仅供参考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积累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讨论交流,互相评价,共同完成有向线段与向量关系的构建。

    2.通过这些概念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矢量”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结合数字和形状”。

    3。让学生对教学思想方法及其对应的情境有更熟练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和思维储存在大脑中,随时提取应用。

    (6)总结反馈调整。

    1.知识内容:

    比如设O为正六边形A B C D E F的中心,分别写出图形和向量O A ,O B、O C 是相等的向量。

    2.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创新素质总结:

    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炼出相应的解数学题。发现,作为一种意识,可以解释为“探索问题的意识”;作为一种能力,发现可以解释为“发现新事物”的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

    信息仅供参考

    b.解决问题采用了“数与形相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C.探索问题变体的过程是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多维整合过程。知识重组的过程是一个多维度的整合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综合过程,是对课本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形成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知识。再生。系统,使思维具有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

    2.设计意图:

    1.对知识内容的总结可以使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质量。

    2.总结运用数学方法的创新素质,可以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这是每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7)布置作业。

    反馈“数形组合”探索过程,梳理知识体系,完成习题内容。

    高中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的: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

    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

    练习:1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

    2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习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5篇《高中数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高中数学教案(篇4)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

    【篇1: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一】

    教案一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课时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题目: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二、教学时间:45分钟

    三、授课人数:

    四、课时:1课时

    五、课型:

    六、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八、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投影仪.九、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 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的所有实数根;

    (8)不等式x?3?0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组第1题.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a?{x?n|1?x?8}

    (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组第4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

    【篇2: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二】

    教案二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课时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题目: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二、教学时间:45分钟

    三、授课人数:

    四、课时:1课时

    五、课型: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八、学法与教学用具: 2.学用具:投影仪.

    九、教学思路: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l: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二)研探新知

    投影问题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了吗?

    (1)a?{1,2,3},b?{1,2,3,4,5};

    理科组 组?高中数学 no.姓名: 第 1 页 (2)设a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男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

    (3)设c?{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 (4)e?{2,4,6},f?{6,4,2}.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两个集合所含元素范围存在各种关系,从而类比得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①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b的子集.

    记作:a?b(或b?a)

    读作:a含于b(或b包含a).

    ②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称这两个集合相等.教师引导学生类比表示集合间关系的符号与表示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等号之间有什么类似之处,强化学生对符号所表示意义的理解。并指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如图l和图2分别是表示问题2中实例1和实例4的venn图.

    图1图2

    投影问题3: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a,则a?b”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得出结论: 若a?b,且b?a,则a?b.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几个具有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的集合实例,并用venn图表示.

    学生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空集?

    (2)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与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之间有什么区别?

    (3)0,{0}与?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4)包含关系{a}?a与属于关系a?a正义有什么区别?试结合实例作出解释.

    (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吗?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吗?

    理科组 组?高中数学 no.姓名: 第 2 页 (6)能否说任何一人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7)对于集合a,b,c,d,如果a?b,b?c,那么集合a与c有什么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过程,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看法. (四)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完成下列两道例题:

    例1.某工厂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长度上都合格时,该产品才合格。若用a表示合格产品,b表示质量合格的产品的集合,c表示长度合格的产品的集合.则下列包含关系哪些成立? a?b,b?a,a?c,c?a

    试用venn图表示这三个集合的关系。

    例2 写出集合{0,1,2)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学生做教材第8页的练习第l~3题,教师及时检查反馈。强调能确定是真子集关系的最好写真子集,而不写子集.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建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又哪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六)布置作业

    1.第13页习题 组第5题.

    理科组 组?高中数学 no.姓名: 第 3 页

    【篇3: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

    教案三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课时3: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题目:集合的基本运算 二、教学时间:45分钟 三、授课人数: 四、课时:1课时 五、课型: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理解在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八、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

    合的基本运算.

    2.教学用具:投影仪.九、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吗? (1)a?{1,3,5},b?{2,4,6},c?{1,2,3,4,5,6};

    (2)a?{x|x是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

    理科组 组?高中数学 no.姓名: 第 1 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l.并集

    —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ab?{x|x?a,或x?b} 用venn图表示如下:

    请同学们用并集运算符号表示问题1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练习.检查和反馈

    (1)设a={4,5,6,8),b={3,5,7,8),求a∪b. (2)设集合a a?{x|?1?x?2},集合b?{x|1?x?3},求ab.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通过检查,进行反馈,并强调:

    (1)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2)对于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集合的运算,可借助数轴解题.2.交集

    (1)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

    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a?{2,4,6,8,10},b?{3,5,8,12},c?{8}; ②a?{x|x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b={x|x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c={x|x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得出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理科组 组?高中数学 no.姓名: 第 2 页 记作:a∩b.读作:a交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ab?{x|x?a,且x?b}.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venn图表示交集运算.(2)练习.检查和反馈

    ①设平面内直线l1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l2上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1、l2的位置关系.

    ②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x|x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x|x是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c={x|x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学校规定,在上述比赛中,每个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比赛,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集合运算a∩b与a∩c的含义.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检查,作个别指导.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纠正.

    (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12页中有关补集的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什么叫全集?

    (2)补集的含义是什么?用符号如何表示它的含义?用venn图又表示? (3)已知集合a?{x|3?x?8},求era.

    (4)设s={x|x是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菱形},c={x|x是矩形},求bc,痧ab,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及时给予评价.(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通过对集合的学习,同学对集合这种语言有什么感受? 2.并集.交集和补集这三种集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理科组 组?高中数学 no.姓名: 第 3 页 s a.

    在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作个别指导,待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完后, (五)作业

    1.课外思考: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 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3.书面作业:教材第14页习题组第7题和b组第4题.

    理科组 组?高中数学 no.姓名: 第 4 页

    高中数学教案(篇5)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

    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函数的定义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函数及其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①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②无穷区间;

    ③区间的数轴表示.

    (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ax+b(a≠0)

    y=ax2+bx+c(a≠0)

    y=(k≠0)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

    师:归纳总结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

    例1:已知函数f(x)=+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3),f()的值;

    (3)当a>0时,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前所述的三个实例.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例2、设一个矩形周长为80,其中一边长为x,求它的面积关于x的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分析:由题意知,另一边长为x,且边长x为正数,所以0

    所以s==(40-x)x(0

    引导学生小结几类函数的定义域: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

    (5)满足实际问题有意义.

    巩固练习:课本P19第1

    2、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

    分析: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解:

    课本P18例2

    (四)归纳小结

    ①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②初步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出了区间的概念.

    (五)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1、课本P24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2、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三个以上),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同时说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课堂小结

    高中数学教案(篇6)

    加强集体备课

    优化课堂教学

    新的高考形势下,高三数学怎么去教,学生怎么去学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针对这一问题备课组在学校和年级部的领导下,在姚老师和高老师以及笪老师的的具体指导下,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强化集体备课,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即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几位数学老师团结协作,发挥集体力量。

    高三数学备课组,在资料的征订,测试题的命题,改卷中发现的问题交流,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等方面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各班实际情况,既有"学生容易错误"地方的交流又有典型例子的讨论,既有课例的探讨又有信息的交流。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有我们探讨,争议,交流的声音。集体备课后,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新精心备课,这样,总体上,集体备课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和统一了教学进度,对于各位教师来讲,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

    立足课本

    夯实基础

    高考复习,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复习时要求全面周到,注重教材的科学体系,打好"双基",准确掌握考试内容,做到复习不超纲,不做无用功,使复习更有针对性,细心推敲对高考内容四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准确掌握那些内容是要求了解的,那些内容是要求理解的,那些内容是要求掌握的,那些内容是要求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的;细心推敲要考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展现教师的分析思维,还要充分展现学生的思考思维,把教学活动体现为思维活动;同时还适当增加难度,教学起点总体要高,注重提优补差,新高考将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适当增加教学的难度,为更多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优秀的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差生充分利用辅导课的时间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他们勇于迎接挑战,不断挖掘潜力,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因材施教

    全面提高

    我今年带得是一个文科,一个理科班。因此学生的整体情况不一样,同一班级的学生,层次差别也较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又要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这样,对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课后的辅导的内容也就因人而异,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提问上也要分层次,基础题一般由学生来做,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把知识点扩展开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既有全体学生的必做题也有针对较强能力的学生的思考题,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辅导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掌握学情,做到有的放矢。

    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堂容量,提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做到了有的放矢,让每一位同学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属于自己的收益。

    优化练习

    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首先,练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度,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练习要全批全改,做好学生的错题统计,对于错的较多的题目,找出错的原因。练习的讲评是高三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堂的讲评要科学化,要注重教学的效果,不该讲的就不讲,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透;对于典型问题,要让学生板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多做限时练习,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

    加强应试指导

    培养非智力因素

    充分利用每一次练习,测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如对选择题,填空题,要注意寻求合理,简洁的解题途经,要力争"保准求快",对解答题要规范做答,努力作到"会而对,对而全",减少无谓失分

    ,指导学生经常总结临场时的审题答题顺序,技巧,总结考前和考场上心理调节的做法与经验,力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式和临场审题,答题的具体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强化一些注意事项。注重"三点",培养学习习惯。

    高三复习注意到低起点,重探究,求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得分点,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养成规范作答,不容失分的习惯。

    以上是我们

    备课组在上学期的一些具体做法,也可以说是我们

    的一些有益的经验。

    高中数学课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全套篇五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线段 (d)不存在

    (2)已知动点 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抛物线 (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

    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

    5

    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 ,实轴长为 ,焦距为 。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 (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 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 求|pa|

    【设计意图】

    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本题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如果时间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

    练习:设点q是圆c:(x1)2225|ab|的最小值。 3y2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设计意图】 练习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高中数学教案(篇7)

    高中生物必修二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过程

    (2)解释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3)阐明简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有性生殖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包括两部分“精子和卵细胞向输卵管的转运”和“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对于这两大内容我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讨论、阅读教材等方式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我们已经学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同卵双胞胎、三胞胎,他们是怎样形成的,是一个卵细胞和多个精子结合而成的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受精作用

    1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二)、学习新知(观看课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受精作用的场所?

    2、卵细胞向输卵管转运的动力?

    3、精子转运的途径?

    思考:结婚多年的夫妇不能生育,经医生检查,女性双侧输卵管堵塞,你能分析一下他们不孕的原因吗?如果你是医生,应如何治疗?

    以上问题通过观看课件、阅读教材、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精子和卵细胞向输卵管转运的动力和途径,精子在转运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让学生明白生命诞生的曲折过程。

    4、受精作用包括哪几个阶段?

    5、形成受精卵后染色体数目有何变化?一个卵细胞能和多个精子结合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明白生命产生的独特性和曲折性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情感。根据染色体的变化规律,联系减数分裂,引导学生总结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意义。

    反思:本节课基本上是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的,能够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且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生物必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模板

    高中政治必修二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必修4教学计划

    高一必修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数学教案(篇8)

    作业批改及时、认真有特色。

    作业批改“勤”,多达 67 次,全批全改。

    不仅批改了作业本,改错本,而且把单元训练习题也全批全改。

    在全批全改基础上给每位学生的每次作业都作有简短评语。

    作文批改比较规范,有旁批、有总批、有分数。

    老师作业批改较勤、次数较多。

    通过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全面关注学生,并且作文的批改详细、规范。

    教师作业布置基本上均是把学科主干知识、重点内容以作业本形式上交。

    教案非常详细,结合时政,有大量的文字叙述。

    教案格式规范,一笔一划书写很认真,很漂亮。

    拓展阅读:高中数学教学常规及检查要求

    (一)计划

    1.高一年级要在开学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要具体到每一周甚至每一天,并做到计划上墙。

    2.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要熟悉教学计划,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优质高效。

    (二)备课

    1.集体备课

    (1)积极实施“三步一导”的集体备课模式,即遵循先个人、后集体,再个人的顺序,并由主备教师上好先导课。要做到“一个结合”、“两个发挥”、“三定四统一”,即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优势;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统一进度、统一重点、统一练习题、统一单元诊断检测题。

    (2)落实好每天固定时间的说课制度。必须全员参与,务必先个人备课,对备课质量要精益求精,大到每节课学习哪些知识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小到上课提问哪些问题、提问哪些层面的学生,某个知识点应该怎样进行处理,点拨这个知识点举哪些例子,选用哪些题目加以巩固等。

    2.个人备课

    (1)要做到“五备”、“五精”,即备课标、备考纲、备教材、备学案、备学生,精心确定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编制题目,精心运用教学策略,精心优化学案。

    (2)青年教师必须写出详实的`教案(详案不等于教学实录,要避免书写量过大的问题,突出强调实用性,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要避免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罗列过多、过细、过繁的现象,突出教学设计、学法指导、教后反思;要避免学法设计浅层化、简单化,注重学情分析,因材施教,突出针对性。坚决摒弃照抄教参教案的做法)。其他教师备课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案头式、卡片式、旧案新备式等。所有教案都要把重点放在对课标和考纲的研究、重点的落实、疑难点的突破点拨上,重在设计教法,指导学法。集体备课之后,每位教师要把集体备课的成果落实到个体教案之中,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和个性化。

    (3)倡导有条件的学校采用电子备课,编写电子教案。

    (三)上课

    1.认真研究并贯彻落实市高中数学“三五四”教学策略中关于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和讲评课的要求,其中对新授课给出了三种基本模式,高一教学主要是新授课,要认真研究、实践、运用。

    高中数学教案(篇9)

    高中数学面试教案模板 教案一

    【篇1: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一】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课时1:集合的含义和表示)

    一、题目:集合的含义和表示

    二、教学时间:45分钟

    三、授课人数:

    四、课时:1课时

    五、课型:

    六、教学目标: l.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和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和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八、学法和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投影仪.九、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和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 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的所有实数根; (8)不等式x-30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和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和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和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组第1题.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a={x∈n|1≤x8}

    (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组第4题.

    2.元素和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和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

    【篇2:经典数学说课模板(数学教师面试用)】

    数学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早上好!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年级数学第 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部分来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它是对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们今后学习 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2)、过程和方法: (33

    (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此,本节要注重改变学生这些不良习惯。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参和课

    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我计划本节课使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实验法、情景激学法、目标导学法、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推理法、类比法、归纳法、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相统一,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2、学法

    有利于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课使用如下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

    (2)、多媒体课件式:展示 然后围绕

    (3)

    (4)

    2、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1)

    、知识小结

    (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互动交流,总结收获 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篇3: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

    本人刚参加完2014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的面试测试,想为以后参加此类测试的同学提供一些经验,并提供自己总结的教案模板一份以供参考。

    先从笔试说起吧,关于笔试报名的流程什么的网上随便一搜就能看见,再此不赘述了,我就从笔试准备讲起。我是笔试测试前半个月左右开始准备测试的,资料就是中公的3本辅导书,分别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和能力、学科知识和教育能力3门。本人认为根本没有报考辅导班的必要,只要你找些测试相关的资料认真复习半个月,肯定能过的,我就是踏踏实实的认真复习之后,非常自信的通过了自己的笔试。 查看了自己的笔试成绩之后,就是面试的报名了,流程什么的也不赘述了,不明白的网上百度。报名成功后,我就将面试先抛到一边了,因为这中间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而我高中生物学的挺扎实的,所以准备在面试前一周左右再复习。到了面试前5天左右的时间时我收起其他的心思,准备专心复习高中所学的知识。

    由于测试没有指定教材,这就增加了面试的难度,我们得对高中所学的所以知识加以复习。我从百度文库中下载了高一、高二、高三生物的教案,电子课本及一些知识点的总结什么的,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仔细的复习。由于面试时会要求写教案,所以我就认真的研究了一下下载的 教案的模式,然后写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合适的教案模板。有了这个模板,在20min的备课时间里,我心里就比较有底,知道该怎样合理的利用这二十分钟写出比较优秀的教案。

    我的准考证上写的进入备考室时间是上午9点45到10点,我提前了一点过去,然后看到前面有很多人在排队。原来我们是先在外面按照报考科目进行排队,然后按照工作人员的安排4个人一组进去,先签到,然后一起去抽题,题目打印出来后被交给带队的工作人员,我们都看不到自己的题目,然后又被带上楼进入备课室,按照自己的编号入座,每个座位上都有一张白纸,这张白纸就是用来写教案的,如果需要草稿纸可以向工作人员要求。我觉得再要一张草稿纸很有必要,你可以在这张草稿纸上写上你试讲的思路什么的,因为最后你的教案跟你抽的题目都得交给面试官,自己试讲的时候手里拿点提醒自己思路的东西总是必要的。20分钟备课结束后,我们就被分到不同的房间准备面试。我被分配到的是203房间,幸运的是我前面还排着一个待考的女生,这样我准备的时间就更充分了。我就利用这段时间理了下自己试讲的思路,开始怎么讲、怎么导入、讲课的重点是什么、怎么提问、组织小组讨论、布置课外作业、小结等。轮到我的时候估计老师都有些着急了(我是最后1个,而且当时都将近中午12点了),就问了我1个规定问题(课堂上一个学生总是答非所问,引起哄堂大笑,该怎么办?),而原本应该是2个规定问题的。然后我就开始讲课,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并提问,然后引入新课,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总结,布置课外作业等。结束后面试官对我的试讲做了评价,然后就结束了。

    下面是我总结的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教案

    一、题目 :减数第二次分裂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

    ②难点

    四、教学用具

    幻灯片、xxx挂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⑸小结

    ⑹课外作业

    【高中数学教案范本九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