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认识平行 小学教案范例
  • 认识平行 小学教案范例

    发表时间:2022-03-08

    【www.jk251.com - 认识小学教案】

    现在,很多小学教学都需要用到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小学老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对于小学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平行 小学教案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七册p39—41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能力目标:

    2、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5、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6、培养合作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画平行线,建立平行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尺、长方形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行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全国第十届城市运动会在哪里举行吗?对了,就在我们江苏,而且我们江阴也承办了女蓝和蹦床这两项,你们高不高兴。今天老师首先带同学们去参观一下运动场馆好吗?(展示图片体育中心、游泳馆、体育大厅、垒球场、田径场)

    2.这些图片漂亮吗,我们今天的数学问题也即将产生了(显示下一张课件)

    师:在游泳池的面上用两条直线表示泳道,在球门侧面用两条直线代表球门的底柱和支杆,在垒球场上用两条直线表示两根柱子,在大厅的玻璃门窗上用两条直线表示横梁。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每幅照片都有几条直线?这几条直线在什么面上。

    总结:我们就说这样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

    3.出示两个盒(上面盒上有兰色的线,下面盒上有黄色的线

    (1)师:上面的盒子有一条黄色的线,与那兰色的线在同一平面吗?生回答。

    (2)师:你来摸一摸

    (3)移动一个盒子,再问,现在两条直线还在同一平面吗?我们就在同一平面来研究两条直线。

    4.出示四组直线,研究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观察仔细,你能根据位置关系,给他们分一分类吗?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说

    小结:小朋友们真棒!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根据他们的位置分成了相交和不相交两类。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互相平行。(学生读)

    二、观察思考,寻找平行

    1.在生活中,其实是有很多的平行的,你们能不能找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同桌互相说一下。

    2.在几何图形中寻找平行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中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段呢?出示(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六边形)

    师:同学们仔细找一找,你发现了几组平行线,就举几?

    3.集体汇总,小结

    三、动手操作,创造平行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如果我不给你图形,也不让你说生活中的例子,只给你一些材料,你能造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2.提供纸,小组合作

    3.全班交流

    4.拓宽:你还能凭借其他材料作出平行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

    四、观察感悟,画出平行

    1.师:刚才同学们开动了脑筋,想出了很多方法制造平行出了平行线,你们真了不起!杨老师也带来了一种画平行线的方法和大家一起交流,好吗?

    2.演示

    3.看清楚了吗?你们知道老师画平行线用了几步吗?生回答

    你想不想试一试?拿出你的尺,画一画(巡视)

    4.同桌互相交流

    5.展示一个学生的,生介绍画法。

    五、归纳整理,收获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都认识了,了解了什么?带着这样的眼睛,在大家回家的路上找一找,老师还希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平行线,这些平行线有什么作用。

    六、课后反思

    Jk251.coM编辑推荐

    认识钟表 小学教案范例


    认识钟表----整时

    教学内容:认识钟表(整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2、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时间。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一套,每个学生自备闹钟一个,小灯笼12个,制作钟表的工具和材料6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光明小学的同学们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放电脑课件)

    问: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誰愿意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认识钟表)

    师:说起钟表,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不知道有多少精致美观、造型独特的钟表。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部分钟表作品,好不好?(电脑出示,学生欣赏)

    二、主动探索

    1、制作钟表

    (1)欣赏完了这么多美丽的钟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2)在平时,你们也见过许多钟表,现在,就请你们闭上你们的眼睛,静静地想一想:钟面上都有些什么?(放音乐伴奏)

    (3)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些制作钟表的工具和材料,你们能用这些工具和材料做一个钟面吗?

    要求:先小组合作进行制作,做完后,同组的同学认真观察钟面,看一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并相互说一说。

    (4)有哪个同学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说说。(指2人------3人)

    教师根据的回答进行板书:

    数字:1、2、3、4、5、6、7、8、……11、12

    针:分针(长)时针(短)

    (5):把你们制作好的钟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再拿出你们自己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哪是时针、哪是分针。

    2、认识钟表

    (1)电脑出示一个钟面时刻:2时

    问:有谁认识这个时刻?你是怎么认识的?请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指2-----3人)

    (2)再电脑出示四个钟表,请每个小朋友先认一认,再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最后指名起来认一认,说一说。

    (3)象这样的时刻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写法,有谁见过?指名学生上台试着写一写。那这四个钟面的简单时刻谁会写?(指名写,全班齐写)

    3、每个小组在你们制作的钟面上拨一个整点时刻,先拨好就先贴在黑板上。(指名认,指名写简单写法)

    三、游戏巩固:

    1、教师说时刻,学生拨

    2、同桌互拨,互认

    3、师:国庆节快到了,我们学校的灯笼还没有挂好,想请你们帮忙挂,你们愿意吗?请把你的灯笼挂到应该挂的地方?(学生活动)

    师:你为什么把这个挂在这个地方?

    国庆节那天的这个时刻,你最想做什么?

    这么多的时刻中,你最喜欢哪个时刻?为什么?

    四:设计请每个小朋友做一个小小钟表设计师,设计一个自己最得意的钟表作品。

    认识素数合数 小学教案范例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素数和合数,并且知道怎样区分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2、使学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能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或猜想、检验等方法发现一类自然数的共同特征,并与同学交流。

    3、在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分类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小黑板、小正方形等。

    教学重点、难点:区分素数和合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指名简单说说是怎样找的)

    二、新知探究

    1、找出2、3、5、6等数的因数。

    (出示2个小正方形)你能将这两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吗?

    学生拼完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1×2

    提问:那么2的因数有哪些?板书:2的因数有1和2。如果在增加一个小正方形,你能拼成长方形吗?

    学生操作后指名回答。教师分别板书:3=1×33的因数有1和3。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找出5、6、8、9、几个数的所有因数,并分别板书。

    2、分类整理。

    讨论:同学们,刚才在拼长方形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什么情况下拼成长方形不止一种?

    学生讨论后交流。(启发学生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上去思考。)

    你能根据这个区别将这几个数分成两类吗?指名分类并板书:在这些数中,因数只有两个的数有();因数超过两个的数有()。

    讨论: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明确都是1和本身)

    3、揭示素数和合数

    说明:像2、3、5这几个数这样,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叫素数,也叫质数。像6、8、9这几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指名说什么是素数和合数。

    讨论:1是素数还是合数?(引导学生思考1有几个因数,是否符合素数和合数的条件)

    说明: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试一试

    4、7、10这几个数分别是素数还是合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判断素数和合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板书数字25、29、31、36、47、49,让学生口答是素数还是合数,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四、总结拓展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有关素数和合数的知识。(课本第75页你知道吗?)

    认识角 小学教案范例


    认识角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第四册68~7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三角尺、活动角、学具盒:小棒、活动角、圆形的手工纸、吸管、剪刀、钉子板

    学具准备:三角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出示五角星,引出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认识角

    1.画角,反映最初心中的角

    (1)同学画角

    (2)老师画角

    2.摸角,体会数学世界的角

    (1)摸三角尺上的一个角,感受角的特点。

    (2)寻找小朋友画的角、老师画的角和三角尺上的角的共同点。

    (3)揭示:顶点、边的名称。知道“角有()个顶点,()条边。”

    (4)练习:想想做做1

    3.找角,发现身边的角

    (1)寻找生活中的角。

    (2)寻找平面图形中的角。

    (3)想想做做2。

    (4)想想做做3。

    4.做角,用身边材料创造角

    (1)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四个钟面。四个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2.比较2、4的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

    3.汇报方法。

    4.小结比较方法。5.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

    四、感受角的作用

    认识线段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都比赛过立定跳远吧!几人站在一排,一起跳,谁跳得距离远谁赢,对吧?

    2.投影演示:今天啊,森林里举行动物运动会,乌龟、小兔和青蛙比赛立定跳远呢!从起点开始,三个小动物同时跳一下,就出现了三条线,谁第一,谁最后?

    3.揭题:这些线可大有学问了,在数学上有个专用的名字叫“线段”,大家愿意去研究它吗?(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认识线段::

    1.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毛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测: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线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呢?

    观察思考:从哪儿到哪儿是直的。

    3.课件演示:一段毛线上一点到另一点从弯曲到直的变化过程。

    4.明确两手之间的这部分形状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板书:线段)

    5.组织比较: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

    6.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

    7.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板书:有两个端点)

    8.跟教师一起斜拉、竖拉毛线,发现只要是直直的,都是线段。

    9.说一说:通过操作研究你们发现:线段有什么特点?(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10.认识多媒体出示线段示意图,说明线段可以用示意图“”表示。

    11.指名说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线段?

    12.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13.两人小组交流: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14.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想想做做”第1题)

    三、画线段:

    1.启发:我们以前研究过桌面的形状,知道是用长方形表示的,那么我们手中的线段在纸上怎么表示呢?

    追问:为什么要用尺?除了尺,还能借助什么?

    3.要求学生尝试表示。

    4.师生一起探索出三种顺序不同的画法:点线点法、线点点法、点点线法。

    四、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里去闯三关吧!每闯过一关就可以给自己加一颗“智慧星”

    1.第一关──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

    2.第二关──折线段。

    3.第三关──连线段。(“想想做做”第3.4.5题)

    4、小结认识:从“智慧宫”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5、激励探索: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更新的发现。

    6.这里有五个点,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什么图形?

    认识角教案教案反思 小学教案范例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袋子,里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谁能闭上眼睛,在里面摸出圆来?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提问:角的边又有什么特点呢?(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追问:如果有一条边是弯的行不行?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平行边形梯形复习提纲 小学教案范例


    一、垂直与平行

    1、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如图: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2、互相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垂线: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如图:直线a、b互相垂直,也可以说直线a垂直

    于直线b或者说直线b垂直于直线a,直线a和直

    线b相交的交点叫垂足(o)。

    4、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a、让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b、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上的直角顶点和已知点重合,c、从直角顶点引出一条射线,这条射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5、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a、让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b、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上的另一条和已知点重合,c、从直角顶点引出一条射线,这条射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6、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就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7、画平行线

    a、将一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一把直尺靠紧,b、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c、移动三角板,再画出一条直线。

    8、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a、将一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b、用一把直尺和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靠紧,c、移动三角板,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

    9、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10、画长方形、正方形

    a、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做长方形的长)接着画出平行线的垂线(做长方形的宽),注意测量长度。b、再画出垂线的平行线。

    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四边形的分类和特点

    四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

    等腰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两腰相等。

    不规则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4、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5、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个顶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6、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认识千克克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认识千克和克(有多重)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教师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再让学生说说看到过哪些秤,教师出示各种秤的实物或图片(也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4)找一找。请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5)猜一猜。教师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铁,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度感知1千克,并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6)拎一拎。教师让学生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大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7)说一说。教师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

    (8)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先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称物体质量时,教师可以用天平帮助学生称,主要应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如一枚2分硬币、一枚纽扣、一片药等物体质量约1克,常见物品如1枝铅笔约10克、1个鸡蛋约50克等,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以克为单位的物品。

    4、单位换算。

    (1)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2)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练习。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重1()一袋洗衣粉重1()

    一管牙膏重100()一只鸡重2()

    一个小朋友重23()

    2、填上合适的数。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实践活动。

    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个土豆我的书包自选内容

    我的估计

    测量结果

    思路:比较中引出重量工具→体验千克、克的重量→认识重量工具→确立身边的参照物→估计物体的重量→纠正重量认识的偏差

    吨的认识导学案 小学教案范例


    班级:三年一时间:20xx.9.11姓名:

    【自主预习要求】

    1.个人预习要求: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第11—页例6、例7,独立思考完成基本问题和基本习题,并总结规律方法。20—30分钟完成。

    2.组内预习要求:小组讨论时,要抓住提纲中的重点问题来进行探究学习。10—15分钟内完成讨论内容。

    3.交流展示准备要求:预习完成后,组长在5—8分钟内布置好组员的汇报任务。

    【自主预习提纲】

    基本问题:

    1、认真观察课本第11页主题图,我得到的数学信息有:牛妈妈的体重是()、马爸爸的体重是()、猪姐姐的体重是()、熊哥哥的体重是()得到的数学问题是:他们能一起过桥吗?说一说为什么?

    2、通过阅读课本第11页小天使的话,我得出吨是比千克()的质量单位,

    1吨=()千克

    3、阅读课本第页,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一吨?

    4、单位换算: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要想换算正确,首先要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

    基本习题:

    1、1只熊猫约重100千克,多少只熊猫约重1吨?

    2、思考: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质量单位“吨”呢?

    3、我能填:6吨=()千克3000千克=()吨

    1500千克-500千克=()吨1吨-600千克=()千克

    【达标训练】

    一、要求10--15分钟完成独立做---自评---互评-----师评

    二、达标训练测试题。

    1、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1、2、3题。

    2、一个小朋友的体重约25千克,40个小朋友的体重约1000千克,也就是()。

    3、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4、有100吨货物,用载重8吨的货车6辆,2次能将这些货物全部运走吗?为什么?

    【认识平行 小学教案范例】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