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在山的那边教案汇总4篇
  • 在山的那边教案汇总4篇

    发表时间:2022-03-08

    【www.jk251.com - 初一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认知)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能力)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 读——讲——读——赏——读。“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课前准备 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

    —、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

    (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6)喧腾(xuān):喧闹沸腾。

    (7)漫湿:水满湿润。

    (8)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9)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导语。

    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

    三、正课

    1.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师范读课文。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5.探究质疑:“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7.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8.探究质疑:“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海)

    重重困难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作业布置

    1、 熟读课文至背诵。

    2、 完成练习作业(抄写生词)。

    教学反思

    课 题 (3)1 在山的那边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所以在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挥的空间时,教师也要注意有艺术的引导,以期不会在开学初就给学生一定的“伤害”,这将不利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真正贯彻,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确与个性的感悟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体会诗的情、理、意等这加深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再加上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心理上会有紧张感和胆怯感,这会影响教学效果好在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应采用的对应的手段。

    教学目标 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认知)

    2.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力)

    3.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重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 读——讲——读——赏——读。“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课前准备 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 领悟“山”、“海”的象征意义,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全班朗诵诗歌,注意有感情的朗读。

    二、正课

    9.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讨论并归纳: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探究质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11.探究质疑:“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1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13.探究质疑:“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4.探究质疑:“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抓住关键字词“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理想境界的实现最终是属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为达不到预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尽弃,踯躅不前。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会让你陷入失望的深渊。只要执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会不期然给你惊喜,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15.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将会实现。

    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二】

    学习目标:

    1. 多重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理,品尝诗味。

    2. 能仿写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类的句式。

    3. 能切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并如何去去实现理想。

    教学设想: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以朗读为主,从中悟得诗理,对其中的深奥含义不必作死抠式理解,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山的那边》中里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谁能说出关于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读一遍

    给生词注音,如缀连、洗濯、寂寥、玷污、诅咒(全班齐读,要求响亮、有力量。

    三.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诗意

    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的疑问可参看教参上有关分析。

    四.提问:

    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再读全诗,要求有情感。

    七.作业:仿写

    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友谊是 , ;友谊是 , ;

    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三】

    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但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在山的那边》,相信这首诗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示。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在小学一定都学过诗歌了,喜不喜欢诗呀?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 学习生字词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shǜn间

    注意:扎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分别是zhā(刺,钻)、zhá(挣扎)、zā(捆,缠束:扎辫子),在诗中应读zhā,“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同学们回去以后还要去查查字典,记在你的笔记本上。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三、朗读

    1、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

    2、在诗人王家新笔下,那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

    3、大家评评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指导: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

    四、内容分析

    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我再朗读一遍,在我朗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这几个问题。

    1. 在山的那边是海。“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2.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

    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与读者的对话。 3.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曾经失望,也决不放弃,百折不回。

    五.品读语言

    在诗中,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课堂讨论)

    好,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提问,品味描写诗人心理和情感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ぁ—山那边是什么呢?”(表现了诗人小时候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幻想。) ▼“妈妈,那个海呢?”(无限的困惑和沮丧,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妈妈是无心插柳,这颗梦想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蔚然成荫。)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的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不懈的努力;“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只有理想才能滋润“我枯干的心灵”。有了理想“我”就有了精神支柱,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了。朗读这句要求充满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诗人用来与读者共勉。“终会”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会惊喜万分。)

    ▼当理想与现实多次出现强烈反差时,诗人的情绪虽然一直是波澜起伏的,但其主导因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诗人的主导情绪是积极的,诗人的梦因在现实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

    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了课文,现在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总结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最后,我为同学们朗诵一下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诗《山高路远》作为这节课的尾声,让好诗伴你健康成长!

    《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七.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边教案(篇四)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课时】

    1课时。

    【课型】

    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教具准备】

    写好字词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二、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学生领读,老师纠正。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2、老师点出一些词语,让学生掌握词义并造句。

    例: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三、通读全诗,整体感知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四、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老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怎样表达?

    五、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六、再朗读全诗

    七、布置课外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识记积累课下注释及“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做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解释、会造句”。

    八、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大海

    喻困难 喻理想、信念

    取象群山和大海寄寓哲理

    九、课后小结

    教学诗歌应注意朗读教学,还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自己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谁轻谁重教案汇总4篇


    谁轻谁重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让幼儿学会看称,知道重的那一面向下沉。

    通过看图学会比较哪些物体重哪些物体轻

    重点、难点:

    比较三种物体的轻重

    现代化教学手段:天枰、称好重量的玩偶、幼儿画册

    教学过程:

    一、讲解演示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工具--天枰,它是做什么的呢?"教师向小朋友们展示天枰,告诉小朋友们天枰处于两端平行状态就证明两边一样重。

    2、师:"老师昨天看到了小猪和小狗还有小猫,它们请我们帮它们一个忙,它们说想比一比谁重谁轻,

    3、教师开始演示,将小猪放和小狗分别放在秤的两端,问小朋友哪个重,教会小朋友天枰沉下去的那一面的物体是重的,而在上面那一端的物体相对就是轻的。

    4、再将小狗和小猫放在秤的两端进行比较,让小朋友们说出谁重谁轻?为什么?

    5师:"我们比较了小猪与小狗,小狗与小猫的重量,那我们还不知道小猪与小猫谁重谁轻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这部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小朋友们说出小猪比小猫重,因为通过它们与小狗的比较得出结论--猪比狗重,狗比猫重,所以猪比猫重。

    6、师:"我们比较了小猪小狗小猫的重量,我们要看一看这里谁是最重的,谁是最轻的?"教师在这一环节要让幼儿学习比较三种物体的重量,说出谁是最重谁是最轻。

    二、做《幼儿画册》练习

    1、教师发放《幼儿画册》,向小朋友们介绍做题方法。

    2、让小朋友们用笔将图片中重的物体画上圈。

    3、通过看图。让小朋友比较幼儿画册中的三类物体,在最重的物体后面画对号,在最轻的物体后面画圈,不重不轻的物体后面什么也不画。

    三、总结师:"今天我们帮助小动物们比较了谁重谁轻,我们回家以后自己找些物体来比较,然后明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好不好?"

    活动反思:

    1、用天枰来比较很直观,并且导入的很有吸引力。

    2、能掌握幼儿的重量概念,知道先教会他们重与轻的概念和秤的相应表现。

    3、能够及时的做练习题,来强化知识,使幼儿更好的掌握知识。

    4、有些太抽象的问题没有做好事先的准备。教具准备不够充分。

    5、对幼儿画册不熟悉,没有向小朋友介绍清楚要求。

    谁轻谁重教案【篇二】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其隐含的概念是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得到。在一年级阶段学生不需要了解质量的概念,更无需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只需要了解物体有轻重,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即可。本课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学生分析】

    在第一课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设计意图: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设计意图: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w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设计意图:对一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谁轻谁重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根据观察天平能区别比较物体的轻、重,理解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2、能用清晰的语言说出推算出的结果。

    一、活动准备:

    1、《有趣的数学》p8、铅笔。

    2、视频展示台、电视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观察天平能区别比较物体的轻、重,理解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操作法、讲解示范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幼儿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师:小猪开了一个水果店,今天他要出门去旅行,想叫小朋友来帮他看一下店,出发前,小猪想教小朋友们一些本领。你们想不想学啊?那我们今天就先跟着小猪一起来学本领吧。

    仔细听老师讲话,回答老师的问题。

    通过情景导入的方法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其对今天的内容有初步的印象

    二、出示《有趣的数学》进行讲解示范。

    1、(1)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猪给我们提了什么问题。小猪要我们看看当天平不平衡时,比较两种物体的轻重。请你看图比一比,一个西瓜和一个苹果谁轻谁重,告诉我你的理由。请在重的水果下打钩,轻的水果下打三角。

    (2)教师示范一题后,请一名幼儿上来做一题。

    (3)全体幼儿完成《谁轻谁重》第一部分。

    2、(1)现在小猪给我们提高难度了,请你看看这时候天平是什么状态?当一个苹果和两个香蕉一样重的时候请你比较数量相同的两种物体的轻重。这个需要小朋友开动脑筋,请你们好好想想,想好后告诉我为什么你是这么觉得的?

    (2)教师在视频展示台下进行讲解示范。在重的水果下打钩。

    (3)引导幼儿完成《有趣的数学》操作。

    3、经验延伸,比较四种水果,谁最重,谁最轻。在最重的下面打钩,最轻的下面打三角。

    1、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听清老师的要求完成第一部分中剩下的比较,在重的水果下面画勾,轻的水果下面画三角。

    2、观察图片。理解当天平平衡时数量不同的水果一样重时,把他们单独一个进行比较情况是如何的。独立完成未完成的比较。

    3、讨论交流,观察图片,然后两个两个进行比较,找出最重和最轻的水果。

    1、观察称不平衡时的状态,通过实验、比较知道称的两边不平时,沉下去的一边比较重。

    2、引导幼儿观察当称平衡时,比较出数量不同的两种物体的轻重。进一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鼓励能用语言完整表述结果,然后说出相互比较的结果。

    三、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跟着小猪学习了一个新本领,我们学会了通过观察天平来判断谁轻谁重,我们以后在玩大卖场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进行测量。

    能够做到安静倾听老师总结,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印象,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用到。

    用进行总结的形式帮助幼儿巩固今日所学内容。

    谁轻谁重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之间交流照片,讲一讲与照片相关的有趣的故事,并把它写下来。

    2、培养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讲与照片有关的故事,并能和小组同学在情境中交流。

    2、把照片的故事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学生带好影集,或自己珍藏的最有趣、最有意义的照片,并向父母询问拍照的时间、及相关的故事等。

    2、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一张照片(哈哈大笑的女孩)

    小朋友,你们瞧,照片上的女孩笑得多开心呀!猜猜看,她是谁?她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小时候的我,看了这张照片,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呀?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采访我。

    2、教师根据学生提问回答,讲述有关照片的趣事。(学生可能会问你的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那么开心?)

    3、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呀就一起来猜照片,讲故事吧!

    板书:猜猜他是谁

    二、游戏热身,激发表达。

    1、老师手上的这个魔盒里装着许多小朋友的照片,请一位同学来抽取一张。出示在投影仪上,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如果猜出来了,请这位同学说说你怎么猜出来的?如果没猜出来,请照片的小主人自己站起来,揭开这个谜底吧!

    2、请照片的主人说一说:

    照片上的你有几岁?照片中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可以仿照开始时老师的介绍,要声音洪亮,态度大方,讲清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情景等。

    3、学生评议,小朋友的介绍是否符合要求。

    4、再依次抽取三位同学照片,先猜,后说一说照片的故事。

    三、创设情境,促进交流。

    1、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听了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真是开心极了。可是有的同学还觉得不过瘾,想去同学家做客。因为每当有客人来家里时,我们一定会拿出自己的相册,让他看看照片,给他讲故事,一起分享快乐。今天,老师和同学想去你家做客了,谁想邀请大家去呀!

    2、好!我们先来到XX家,(用投影仪出示这位同学的照片)谁来做小客人?小客人有什么关于照片的问题要有礼貌的问,小主人可要热情地回答哦!

    引导提问、交流,如:你的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呀!当时你几岁?照片上还有谁呀?这是在哪儿拍的?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3、评议:刚才这几位小主人、小客人表现得怎样?

    让学生在评价中懂得口语交际的要求:大方得体,表达清楚,叙事完整。

    4、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小主人,小客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5、反馈交流。请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述,集体评议。

    哪位小主人的照片故事讲得最精彩?评为表达之星。谁是最有礼貌的小客人?评为礼貌之星。

    四、引导写话。

    1、小朋友,照片中的故事多么有趣呀!我们大家看着照片又仿佛回到了那快乐的时光,让我们把这些美好的瞬间永远留在记忆中!用我们手中的笔记下这点点滴滴吧!

    2、学生练习写话。

    3、写后讲评。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下面两点:

    1、教学流程设计切合学生的实际,因为照片是人人都有的,而且其中蕴含着浓浓的爱,包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这样的题材让学生有话可说。语文就是生活,积极开发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做“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这个游戏很有趣,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在设计中始终注意创设交际情境,先请两名学生示范做客情境,再分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点面结合,由浅入深,要求也十分明确,相信这样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地训练,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于跳房子教案大班体育汇总4篇


    跳房子教案大班体育【篇一】

    活动目标:

    在跳房子的情境中感知各种模式规律,并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复制、扩展。

    活动准备:

    泡沫垫子各若干;塑料圈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入情景,排列模式:

    ●介绍游戏“跳房子”:

    材料:泡沫垫子、塑料圈;场地:房子的底部和房顶;

    规则:将材料进行有规律排列;玩法:用各种跳法从房子底部跳到房顶;

    ●引发经验、排列模式:

    ---用小垫子和圈圈来“造房子”,怎样排列才是有规律的呢?(请幼儿说一说或试一试,排2-3组)

    ----他排列的垫子和圈圈有什么规律吗?

    ----如果看明白了,谁来接着排下去?

    ●幼儿玩“跳房子”:

    ----“房子”造好了,怎么跳?(请幼儿设计跳的动作)

    ----他设计的动作有什么规律?和“造房子”的规律一样吗?

    ----请几位幼儿按照这个规律来试一试,其他幼儿边观察便用语言描述规律;

    ●游戏可重复几次:

    ----有不一样的排列方法来造“新房子”吗?

    ----这次排列的规律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二.玩玩游戏、发现模式(提升部分)

    ●减少材料,请幼儿尝试改变“造房子”的排列规律,再玩跳房子;

    ----只能用垫子来“造房子”,你想怎样排列垫子?(说一说或试一试)

    (如果幼儿没有新的模式,则教师排列,引导发现)

    ----如果是我来排,我会这样排,看看有什么规律?(排2-3组)

    ----如果看明白了,谁来接着排下去?

    -------“新房子”造好了,这次又要怎么跳房子?

    ●游戏可反复几次:

    ----有不一样的排列方法来造“新房子”吗?

    ----这次排列的规律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这个活动是帮孩子从单纯的物品排序到用身体动作来进行一个模式的感知,动作模式的设计上,孩子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同样也是从ABAB到AABB的模式。这个活动,跟孩子平时的日常运动是比较好的能够相结合的,用动作来让孩子去体验模式的规律,是想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当中其实模式是无处不在的,运动也好,平时日常的音乐活动也好等等,都有模式的存在。我们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是否也将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结合下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谈谈吧!

    1.通过观察活动现场中的幼儿表现,你是否发现了幼儿在掌握模式规律上所呈现出的特点?具体有哪些特点?

    2.请结合此次活动,思考一下数学活动与运动、艺术、生活等领域活动之间的联系,可以有哪些具体的渗透和结合?

    活动反思:

    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一种具有自娱性的活动,它形式多样,不但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易学、易会、易传,符合了幼儿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本周我组织了《跳房子》的活动中,在活动中我有以下的反思:

    1.首先是本节的课的重点应该是训练幼儿的连续向前跳的能力,在环节一的热身运动中,应该从头、手、脚、腰各个部分运动到,这里我有些疏忽了,头部的运动没有注意到。

    2.环节二中,教师先让幼儿来试一试,介绍幼儿自己的玩法,然后引出教师今天的主题——教幼儿单脚连续向前跳的办法来挑格子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表现的还是不错的,基本上也达到了这个环节的目的,学会了单脚连续向前跳的本领。

    3.在游戏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活动中老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游戏中,孩子们积极投入,表现出自主探索、乐意合作、挑战自我的精神。活动过程中,活动练习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一步步展开,满足了幼儿自由自在与同伴交往、游戏的欲望,幼儿在游戏中结识成现实的伙伴关系,满足了幼儿合群的需要,使得幼儿团结合作、乐于助人、遵守规则等社会性的行为得到了逐步的形成。民间体育游戏对促进幼儿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有良好的作用,为幼儿融入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跳房子教案大班体育【篇二】

    设计意图

    民间体育游戏丰富多彩,在有一定的参与群体和认识程度的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开展一些民间体育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弘扬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对幼儿的求知领域、精神领域的影响更是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活动选择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民间流传广泛的游戏《跳房子》为主要内容,活动中遵循幼儿运动认知特点和技能形成规律,以节奏跳房子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体验到民间体育游戏带给他们的成功与欢乐,也有效地提升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和意义。

    活动目标:

    1、能够和同伴合作共同探索用不同的方法跳格子。

    2、通过讨论商量自由拼搭,共同合作玩游戏。

    3、在活动中能够遵守规则,乐于听取同伴的意见。

    活动准备:

    1、纸板25块、贴上房型图纸的房顶4个、1——7数字卡片共4组

    2、哨子,音乐(快乐崇拜、轻音乐),

    2、幼儿有听口令迅速结伴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热身运动“韵律操”(石头剪刀布游戏)

    二、基本部分

    1、四人合作跳格子

    (1)幼儿自由合作,四人一组初次尝试跳格子。

    师:你们每个人手上的纸板除了可以用来做操还可以放在地上拼一拼,跳一跳呢。不过跳的时候要注意:第一不能踩到格子的线上,第二每个格子都要跳到。下面请你们四个小朋友一组,找个空地方去试一试。

    (2) 幼儿初次尝试,教师指导

    (3)幼儿展示,教师帮助幼儿从中总结出怎样跳可以避免违反规则。

    教师:刚才我们定了哪两个规则?

    请个别幼儿展示

    教师:怎么做能让自己不跳到格子线上呢?(先用眼睛看准了,跳一下停一下,最后也要轻轻跳出来。)

    2、按图纸要求跳格子

    (1)教师:瞧一瞧,这一次老师把每组加了几块纸板?我还给你们准备了房顶呢,请你先和你的朋友按照房顶上的图示来拼格子,然后试一试用不同的跳法来跳过房格子。

    (2)幼儿再次尝试,教师指导

    (3)幼儿展示,教师总结

    师:刚刚我看见有好多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又快又稳得跳过了我们的房子,谁上来试试?

    教师:他用了几种跳法?他跳了几下?看来只要动脑筋就能想到最快的跳法。

    3、按数字顺序跳房子

    (1)幼儿尝试,教师指导

    教师:看一看,我们的房格子上多了什么啊?这次你不仅要用不同的跳法,而且要按照数字的顺序去跳,试试吧。

    教师:可以和其他组小朋友换着跳房子。

    (2)教师小结

    教师:你按照数字顺序跳房子了吗?谁想来试给大家看一看?看他有没有用最快的办法跳过去。

    4、游戏:比赛跳房子

    (1)教师介绍规则。

    (跳房子——套圈——返回)

    师:你们真厉害,想了很多跳房子的办法,那我们站成四路纵队来一个接力赛,每组小朋友跳过房子,站在终点线上,投一个圈到象鼻子上,再跑回来拍下个小朋友的手。

    (2)幼儿进行初次游戏

    (3)集中观察,探索出又快又能遵守规则的方法

    (4)再次进行游戏

    (5)教师小结

    三、结束部分,放松运动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一块板子来放松一下。

    教学反思

    跳房子这个活动不仅提高幼儿积极性,而且充分展示了幼儿表现欲望。还有在教学跳房子中,既满足了幼儿喜爱玩民间游戏的心理,又发展他们的弹跳能力,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得到了团结协作的锻炼,并让他们充分体验和分享游戏所带来的快乐。还有能围绕主线,有序展开,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创新了合作游戏,培养了同伴间合作交往能力。通过传统游戏的教学,丰富了幼儿课间活动的项目。

    不足:

    只能按教案按部就班组织教学,语言组织不够,在小组合作创新阶段,未能做好引导,导致学生没有新意。还有对他们的评价不够,未能让他们展示出来。

    跳房子教案大班体育(篇三)

    活动目标:

    1、大胆探索跳房子,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2、学会单脚踢物,能自主创新跳房子的玩法。

    3、练习单脚行进跳,学习单脚踢物的动作要领,提高大肌肉群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

    活动重点:

    练习单脚行进跳。

    活动难点:

    学习单脚踢物的动作要领。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梯形大房子一间,小房子八栋;

    2、自制“踢子”每人一个;

    3、大红旗四面。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师:“小朋友好!”“小朋友们,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到活动室去玩游戏吧!”吹口哨踏步进入活动室。引导幼儿主动向客人问好!

    2、准备活动,带领幼儿做操,练习单脚跳。

    二、探索单脚跳房子的玩法

    1、幼儿自由探索“跳房子”

    师:小朋友,我们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啦。在学校老师给我们上课,平时的玩和游戏要靠我们自己啦。我们要学会自己想办法玩游戏!有谁玩过跳房子的游戏?你们是怎么跳的?(启发幼儿已有生活经验)

    我们场地上有很多房子,请你们试一试,看谁的办法最多,最好玩。

    2、请幼儿示范跳房子的方法,和同伴分享交流

    师:我发现小朋友跳得可好啦。有的是单脚连续的在房子里跳,有的是一次跳几格,请他们上来跳给我们看看。(请幼儿示范),我们大家也一起来试一试。(幼儿再次练习)。

    3、合作单腿连续跳房子

    师:“我们这里有30几个小朋友,却只有几栋房子,房子太少了,你们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跳?”引导幼儿双人或多人合作跳房子。

    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跳房子的方法,有单腿连续跳的、有一格格跳的、两格两格跳的,还有两个朋友或几个朋友一起合作跳的,好玩吗?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可以想出许多好玩的办法来。

    三、学习用“踢子”跳房子

    1、鼓励幼儿大胆探索“踢子”的玩法,感受用“踢子”跳房子的快乐。

    ①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踢子”:你们看这是什么?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让幼儿了解利旧利废的好处)。老师试过用“踢子”来跳房子也很好玩的,你们想试试吗?

    ②请幼儿自由探索“踢子”跳房子的多种玩法,并分享交流。

    2、重点练习单腿踢“踢子”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踢子”来跳房子也很棒!我发现这位小朋友单腿踢“踢子”踢得又快又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踢的?(请幼儿示范,教师讲解单腿踢“踢子”的动作要领)

    3.请幼儿自主练习用踢子跳房子

    4.游戏“跳房子比赛”

    ①师:小朋友,我们用“踢子”跳房子也很好玩,有的踢得又远又准。那么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动作最快好吗?

    ②教师示范玩法,讲解游戏规则。

    师:游戏的规则是:地面上的红线是危险线,它是不能踩、不能碰的。第一步:站在“房子的门口”,把你的“踢子”投到你想投的数字上;第二步:单脚跳到数字前,把“踢子”踢进梯形房子;第三步:从梯形房子里拣起“踢子”单脚跳回来,把“踢子”交给第二个小朋友,一个一个传下去,看哪组的小朋友动作最快,合作得最好,能很快的把“踢子”交到下一个小朋友手里,最后一位小朋友跳完后,先取到红旗的.那一队就胜利了。

    ③幼儿先分组练习一次。

    ④踢房子比赛。(针对比赛情况,及时小结)

    师:好,我们现在正式开始比赛啦!哪一队的小朋友没有犯规,动作最快,配合好了就会赢。

    教师小结:你们今天表现真棒,我们用自己做的“踢子”想出这么多跳房子的办法,你们真是玩游戏的高手,将来上学后你们肯定会快乐地学习,愉快地游戏,是一个快乐的小学生。好,现在我们来放松一下吧!

    五、活动结束

    跳房子教案大班体育(篇四)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对体育游戏课十分感兴趣,但对数的概念却显得枯燥乏味,特别是拼音。对刚步入大班的幼儿来说既难懂有抽象,我就想,如果把难掌握的单数,双数,单韵母和声母融合到幼儿感兴趣的体育游戏课中,进行复习巩固效果会如何呢?于是生成了这节活动课。

    活动目标

    1 体验同伴之间的互相合作,分享合作的快乐。

    2 能在跳跃动作中控制和保持身体的平衡。

    3 通过这次游戏促进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4 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 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在跳跃动作中控制和保持身体的平衡

    难点:按规则进行跳跃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过单双脚跳的经验

    (2)掌握单数双数 ,单韵母和声母

    2 环境准备:

    (1)用纸做的草地和小河

    (2)单数,双数,单韵母和声母卡片

    (3)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听音乐进活动室

    (2)活动前准备

    二 进行部分

    (1)教师引言:今天天气不错,老师带你们出去运动运动好不好? 幼儿~~~ 师:走,出发!

    2 、游戏:《过河》

    (1)师:哎呀!怎么刚出门就碰到一条小河呀!这可怎么办呢?咦!小河边有只小狗,我们去问问它,看看它有什么办法?小狗,我们想过河去,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小狗嘴里是什么?一封信,老师来看看。

    (2)师讲游戏规则:单数单脚跳,双数双脚跳。

    3、游戏:《过草地》

    (1)师:哇!看前面,一片大草地,绿绿的可真漂亮呀!小朋友小心可千万别踩着小草了。可是不睬小草我们怎么过去呢?我们还是去问问草原骆驼吧!骆驼,我们怎样才能不睬小草有可以过草地呢?哦,骆驼这也有一封信,我们来看看。

    (2)师讲游戏规则:单韵母单脚跳,声母双脚跳

    4 、游戏《跳房子》

    师:小朋友太棒了,表现真好,我们给骆驼再见,继续往前走吧!骆驼再见!幼~~~ 师:咦!小朋友快看!那边五颜六色可真漂亮呀!哇塞!原来是两座漂亮的房子,看房子上有什么?哦!这座房子上有数字宝宝。你们喜欢吗?幼~~~师:咦!老师有个好主意,我们一起来玩跳房子接力赛吧!喜欢拼音宝宝的小朋友站左边,喜欢数字宝宝的小朋友站在右边。咱们前面跳过了单数用单脚跳,双数用双脚跳,单韵母用单脚跳,声母用双脚跳,跳完的小朋友站在房子的另一头,拍两下手,下一个小朋友听到拍手声后再出发,小朋友一定要注意团结合作,跳完之后一定要快快地拍手,下一个小朋友只有听到你的拍手声才能跳,一定要记住,拍拍小手给你的同伴发信号哦!

    三 结束部分

    (1)放松运动

    (2)听音乐走出活动室

    四 活动延伸

    鼓励探索启发幼儿更多的玩法。

    教学反思:

    我的活动流程是:活动前准备——游戏《过河》——游戏《过草地》——游戏《跳房子》——体验合作的快乐——在音乐声中放松全身。我的教法是:讲解法,讨论法,游戏法与比赛法。在整堂课里孩子们都是在玩中学,兴趣很浓。对难掌握的单数,双数,单韵母和声母进行复习巩固后,效果还可以。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

    【荐】《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汇总4篇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篇一】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

    1、要求:(1)、大声读课文;(2)、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将课文读正确。

    2、反馈:(1)、你会读吗?(2)、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3)、识字游戏:a、向字宝宝挑战; b、抽牌读 c、开火车读 (4)、读词语(生自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三、学习课文1、4两段。

    1、读了词语,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人种的葫芦,怎么样?出示挂图,看看图,你想说点什么?

    2、课文哪一段写了这一内容?

    3、学习第一段

    (1)、学生读。用横线划一划描写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a、反馈

    b、读词组:雪白的小花 细长的葫芦藤 可爱的小葫芦

    说词组

    c、说葫芦的生长过程

    (2)、哪一句话看出这个人很喜欢自己种的葫芦?

    4、学习第四段

    (1)、这么好的葫芦,最后长大了吗?哪一段讲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2)、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了,你着急吗?读出着急的语气。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你伤心吗?读出伤心的语气。

    5、指导书写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一、教养目标: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发展目标:

    培养观察、思维、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三、教育目标:

    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看问题要全面,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

    2、 了解课文内在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边看第一幅图边讲)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满绿叶,开出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这个人天天都去看几次,可是最后一个葫芦也没结。这是怎么回事呢?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看图读课文。

    说说这课书讲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 应注意的读音。

    2、 记忆字形。

    葫::上边是草字头,下边是“湖”字去掉三点水。组成“葫芦”。

    挂:提手旁加双“土”。组成“挂着”。

    些:横部,左上容易错,不能丢掉竖。组成“一些、有些”,表示不定的数量。

    盯:左边是眼目旁,右边是“丁”,指不错眼珠地看。

    居:上边是尸字头,下边是“古”,组成“邻居、居住”。

    四、巩固练习。

    1、 读生字词卡片。

    2、 读课文。

    3、 读二类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边看插图,边读课文。

    这课书有几段:(四段)看看每段都讲的是什么?

    二、看图理解课文内容。

    1、 学习第一段。

    (1) 看第一幅图,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图上这个人在干什么?他的样子是怎样的?(看葫芦,很高兴、很得意)

    (2) 读第一段,这个人种的葫芦怎么样?

    “细长”说出了葫芦的形状,“长满”说明什么?(长得好,枝叶茂盛)说说小葫芦长成的过程。(长叶、开花、结葫芦)这个人对小葫芦的态度怎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喜爱,每天看好几次)这个人当时想什么?(快长大)

    2、 自学第二段。注意这个人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蚜虫:植物上的害虫。“一些”说明蚜虫还不多。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

    3、 小组讨论第三段。

    (1) 那个人听了邻居说的话以后,“感到很奇怪”,“奇怪”

    是什么意思?(纳闷,不理解、不明白)

    (2) 那个人“奇怪”的是什么?(还用治虫?我要的是葫芦。)

    (3)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4) 那个人的话说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叶子可以帮助植物输送养料,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才长得好。叶子都掉了,植物就没法生长了,也就不能结葫芦了。)

    4、 学习第四段。

    (1) 看第四幅图,这个人这时的样子是怎样的?(垂头丧气,后悔极了)

    (2) 读课文,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多、黄、落)

    三、巩固练习。

    看图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课文内容。

    1、 读课文。

    2、 看看图上的这个人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得意——盼望——满不在乎——垂头丧气

    3、 你从哪儿看出这个人喜爱这棵葫芦?(每天看、盼长大)

    4、 这个人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他的眼睛只盯着葫芦,有了虫子也不治。虫子吃叶子,影响了植物生长,所以没得到葫芦。)

    5、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1) 植物的叶子直接影响果实的生长,叶子掉了,就不能结葫芦了。

    (2) 要听别人劝告。这个人当初要是听邻居的劝告,早点治蚜虫,葫芦就可以保住。由于他不听人的劝告,所以才使自己的想法落空。

    二、巩固练习。

    1、 指导朗读。

    第一段要读出喜悦之情。第二段读出急切盼望小葫芦快长大的心情。第三段邻居的话读出诚恳,这个人的话读出奇怪、不解、满不在乎的口气。第四段读出失望、后悔的语气。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 我要的是葫芦

    (可爱)

    葫芦 蚜虫

    叶花 (黄落)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认识“葫芦”两个生字。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名字叫《我要的是葫芦》,小朋友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呢?指名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人种了葫芦,这颗葫芦长得什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已读故事,看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3)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3、生字的巩固。

    (1)巩固会认的字。

    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

    哇—(蛙)—(娃)—(洼)

    盯—(丁)—(顶)

    (2)巩固会写的字。

    谁读得准?

    言每治棵挂哇怪慢

    谁会发现?

    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怪、慢

    同部件的字:挂、哇

    谁会看?(观察老师范写,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左窄右宽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从上到下的字:言、每

    谁写得好?

    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挂、哇”二字右边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每”字的笔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出示葫芦,小朋友,你们见过葫芦吗?能把你知道的有关知识说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葫芦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小朋友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了?

    二、看图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三、说话:

    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四、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2、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4、哪个小朋友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更漂亮?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其它同学评。他就把描写葫芦美的词读得很优美。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读得更美呢?

    5、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6、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8、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了解蚜虫,并进行指导朗读)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用治不用?小组讨论汇报。

    10、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五、课堂扩展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种的葫芦画下来。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3、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4、请小朋友课后把自已又编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已的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通过朗读、勾画出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象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现出来。在理解“赛过”一词时,学生说不好,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南瓜,然后又在南瓜边上画上一个大大的葫芦,学生都笑了,但是也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我想通过这一幕,学生对这一词的理解是不会忘记的。

    接下来引导学生解决: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为什么呢?让学生抓住: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抓住这两个句子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出那个人不懂得叶子、蚜虫、葫芦之间的关系,还有那个人不听邻居的劝告,最后导致没能得到葫芦。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本课蕴含的道理。

    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写作能力,我又设计了课后的一个练习“假如,你们是种葫芦的人,冬去春来,转眼到了第二年,又开始种葫芦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使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使学生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葫芦吗?能把你知道的有关知识说给大家听吗?

    2、师出示葫芦图片,补充简介葫芦。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葫芦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生自由发言。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本课。

    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畅所欲言,从整体上感知本课。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自读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义,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分段朗读课文。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三、小组讨论。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

    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通力合作。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汇报交流。

    (一)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生汇报时师注意适时指导一下几个重点:

    1、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了解葫芦长的什么样子?

    重点理解在“藤上挂了几个葫芦”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挂”而不用“看”或其他的词。(用“挂”生动、形象、准确)理解句子“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说明种葫芦的人非常喜欢小葫芦)

    2、第二自然段:

    了解蚜虫对葫芦有什么危害?

    种葫芦人的心理,他不治虫的原因的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指导朗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用急切、赞叹的语气)

    3、第三自然段:

    重点指导朗读,用反问奇怪的语气,体会他不听劝告,满不在乎的心情。

    4、第四自然段:

    理解“更多了”“慢慢的”“一个一个都落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沮丧。指导学生用后悔、无奈、缓慢的语气读。

    (二)表演这个小故事。

    比一比那组同学演得好。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

    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

    通过表演进一步地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入情入境的表演使学生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语言和语气。

    五、拓展延伸。

    1、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到头来,葫芦也长不成。)

    3、续讲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4、指名讲故事。

    加深并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并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挂:右边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

    邻: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是“今”。

    居:认识“尸”(尸字旁)。半包围结构。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必备】小班好饿的小蛇教案汇总5篇


    小班好饿的小蛇教案(篇一)

    设计意图:

    绘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图画,这是低段幼儿喜欢绘本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带领幼儿欣赏绘本时,除了深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外,还应引导幼儿通过图画阅读,感受隐藏在图画背后的东西。《好饿的小蛇》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透过言简意赅的文字与形象生动的图画听懂故事,感受小蛇吃各种水果身体变形的幽默故事情节,乐于模仿故事中简短的语句,表达所观察到的事物,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教学目标:

    1、根据画面初步理解故事,感受小蛇吃各种水果身体变形的幽默故事情节。

    2、乐于模仿故事中简短的语句,表达所观察到的事物,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重、难点:

    模仿故事中简短的语句,表达所观察到的事物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图一:一起来看看谁来了?

    这条小蛇很喜欢散步。

    小蛇是怎么走路的?

    (幼儿一起看画面,并能根据画面回答问题。激发幼儿学习故事的兴趣。)

    二、结合课件讲述故事。

    1、图二、三

    师:一天,一条小蛇散完步肚子好饿好饿,怎么办呢?

    看看小蛇到底吃了什么?

    图四:

    猜猜,好饿的小蛇看到了这个圆圆、红红的苹果会怎样?

    图五

    师:小蛇怎么吃得呀,谁来做一做?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啊呜(张大嘴)——咕嘟(拍肚子)小蛇一口吃成了个苹果肚。

    2、图六、七

    师:第二天,小蛇又出去散步了,它扭来扭去,又发现了什么?香蕉是什么样子的?

    好饿的小蛇发现了一弯弯的香蕉,于是它又怎么做呀?

    我们一起来吃:啊呜——咕嘟,真好吃。小蛇把香蕉吃到肚子里,变成什么样啦?

    图八:香蕉肚。有趣吗?

    3、观察画面,大胆猜测故事内容。

    接下来两天,好饿的小蛇又扭来扭去去散步了,这下,它变得更有趣了,猜猜小蛇吃了什么呀?

    图九:它吃了怎么样的葡萄?圆圆,紫色的,酸酸甜甜的。

    那菠萝呢?

    教师讲述故事:图十能根据故事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有条理的阅读故事。)

    三、模仿小蛇找东西吃,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

    图十一:

    出示图片,教师示范讲述1、请幼儿上来自己找一样吃的,用故事里的话说一说。

    2、幼儿练习。个别上来讲述提高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的兴趣。

    四、欣赏故事最后一段,进一步感受故事的滑稽幽默。

    图十二:教师继续讲述。

    图十三:啊——真好吃,好饿的小蛇再也不饿了,他擦擦嘴巴,回家去了。幼儿猜测小蛇会怎么做?

    (此环节引导幼儿倾听故事,感受故事夸张、滑稽的特点。)

    五、完整欣赏故事《好饿的小蛇》幼儿和教师一起讲述。

    (进一步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小班好饿的小蛇教案【篇二】

    活动领域:

    大班语言活动活动前评析绘本《好饿的小蛇》内容简单、画面有趣。小蛇吃下东西后发出“啊呜一口吞下去”的情景具有趣味性,幼儿乐意模 仿。这个绘本中没有很多文字的描述,但小蛇的滑稽搞笑画面,以及图书对故事连续性、动态似的表现,能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吃东西要细 嚼慢咽,不能像小蛇一样一口吞下去。

    活动目标

    一、在快乐的阅读中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并学说一句完整的话。

    二、感受故事的幽默与滑稽的氛围,知道吃东西要细嚼慢咽,而不能吞。

    活动准备

    自制图书一本(转转书);吃饱食物的小蛇每人一条(分别是吃了菠萝、草莓和梨头);投影仪一台活动

    过程实录

    一、猜测、想象

    1、前几天老师看到了一条有趣、又特别的小蛇,它哪里有趣呀?(幼儿自由猜测)

    2、其实这是它吃下去的一样东西呢?猜猜它吃了什么?(一个怎么样的某某某)。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吧。

    3、第二天,好饿的小蛇还吃了什么呢?

    二、理解故事

    1、小蛇到底吃了一个圆圆的什么东西?我们请小蛇带我们去看看吧。(讲述故事前半部分)提问:

    (1)好饿的小蛇是怎么吃苹果的?(啊呜一口吞下去)

    (2)谁来学学好饿的小蛇吃苹果的样子?(集体也尝试一遍)

    2、第三天,第四天好饿的小蛇还会发现什么好吃的?(请每位小朋友从椅子底下拿出图片看看),提问:谁来说说好饿的小蛇发现了一个什么好吃的,是怎么吃的?

    梨头:请吃了梨头的小蛇上来,我们来学学小蛇吃梨头的样子(梨头吃饱了请小蛇回家吧)

    草莓:还有谁的小蛇也吃了红草莓请上来,学学吃草莓的样子。

    问一位小朋友:a你的小蛇发现了什么好吃的?b谁的小蛇也吃了菠萝

    3、继续观看大图书

    第五天,好饿的小蛇还发现了一样奇怪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一起说转转转,把他转出来吧)

    第六天呢?好饿的小蛇又发现了什么?|(请一位小朋友来转)

    4、观看图书结尾

    (1)好饿的小蛇吃东西总是这样狼吞虎咽的,有一天他很着急的吞下一样东西,这下肚子不舒服了,他吞了什么呀?

    (2) 原来是一棵又高又大的苹果树,看到它这个样子你想对它说什么?好饿的小蛇也说了:“不好吃,不好吃”。

    (3)那你们平时是怎么吃东西的?

    5、小结:吃东西时要一口一口的吃,要细嚼慢咽,千万不能象好饿的小蛇一样,啊呜一口吞下去。

    三、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谁还记得小蛇吃了哪些东西?我们一起把小蛇吃东西的事情连起来说说吧,题目叫《好饿的小蛇》

    《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很有创意性的故事,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因此,我选择了这个内容。活动中我让幼儿发散思维大胆的猜测小蛇的肚子里 吃了什么东西。根据形状猜测、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我让他们猜测的不仅仅是绘本上的东西,我还增添了几样其他的物体,孩子们的兴趣很浓。

    在教具的设计上很巧妙,打破了传统的看大图书或者看幻灯,而是运用了可以自由翻看的转转书让幼儿进行猜测,给孩子设置了想往下看的许多个悬 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看一看、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等形式感受绘本的趣味情节,尝试用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述,使孩子有一个语言技能的提高。 然后完整欣赏、阅读图画书,完整体验绘本所带来的乐趣。

    《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很有创意性的故事,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因此,我选择了这个内容。活动中我让幼儿发散思维大胆的猜测小蛇的肚子里 吃了什么东西。根据形状猜测、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我让他们猜测的不仅仅是绘本上的东西,我还增添了几样其他的物体,孩子们的兴趣很浓。

    在教具的设计上很巧妙,打破了传统的看大图书或者看幻灯,而是运用了可以自由翻看的转转书让幼儿进行猜测,给孩子设置了想往下看的许多个悬 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看一看、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等形式感受绘本的趣味情节,尝试用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述,使孩子有一个语言技能的提高。 然后完整欣赏、阅读图画书,完整体验绘本所带来的乐趣。

    小班好饿的小蛇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在猜测、表演中,有节奏地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2.感受作品的风格,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学配套课件一个、笔记本电脑;

    2.三种水果大图:桃子、芒果、西瓜。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看看谁来了?(小蛇)小蛇是怎样走路的?(扭来扭去)(引导幼儿边说边做动作)猜猜小蛇想干什么呢?原来他肚子饿啦想吃东西,它是一条好饿的小蛇。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边说边一起做动作)。那它会找到什么好吃的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教师初步讲解故事。

    1.师:啊!是一个苹果,(出示图标:好饿的小蛇看见苹果)。我们也用好看的图标来表示。苹果什么样的啊?(圆圆的、红红的)。好饿的小蛇看到一个圆圆的红苹果会怎么样啊?(吃掉)。

    师:小蛇要准备吃啦!(张大嘴巴)啊呜,咕都,啊,真好吃(有节奏的)。宝宝,苹果怎么不见啦(小蛇肚子里),你们怎么知道的啊?

    师:刚刚好饿的小蛇在吃苹果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听到他发出了什么声音啊?(啊呜 咕嘟 真好吃)

    师:好饿的小蛇看见苹果,张大嘴巴,啊呜,咕嘟,还美美地说了一句:啊,真好吃!我们一起学学小蛇吃苹果的声音。(啊呜,咕都)

    师:现在我们把小蛇吃苹果的样子用好听的话说出来?(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好饿的小看见苹果,啊呜,咕都,真好吃)。

    2.出示图片4-5,引导幼儿观察形状并用语言表达

    师: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这次他又会找到什么呢?

    师:哦,找到了一根香蕉,香蕉是什么样的啊?(弯弯的、黄黄的)

    师:好饿的小蛇看见香蕉(有节奏地),又会怎么样啊?(吃了)怎么吃呀?对啦!啊呜,咕都,真好吃!

    师:我们一起来看着图标学学小蛇吃香蕉的样子吧。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好饿的小蛇看见香蕉,啊呜,咕都,真好吃(有节奏地)

    3.引导幼儿根据形状猜测

    师:好饿的小蛇还是没吃饱,你们猜猜好饿的小蛇又把什么吞到肚子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到底是不是葡萄呀?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真的是一串葡萄,那请我们的宝宝一起来学一学小蛇吃葡萄的过程吧。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好饿的小蛇发现葡萄,啊呜,咕都,真好吃(师点图标幼儿说)

    4.师:好饿的小蛇吃了这么多东西,还是没吃饱,他又要出来找东西吃了,这次他又发现什么呢?(菠萝)菠萝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尖尖的)身上有什么?(花纹),那个花纹是菠萝的刺,这是一个带刺的菠萝,小蛇还会吃它吗?(幼儿猜测),小蛇到底有没有吃了菠萝呀?(吃了),小蛇实在太饿了,它又把一个带刺的菠萝吃下去了。我要考考大家了,哪个聪明的宝宝能看着图标把小蛇吃菠萝的过程说出来呀?(个别)。宝宝说得真棒,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蛇吃菠萝的样子吧。

    师:小蛇这次吃饱了吗?我们看看小蛇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微笑)。笑眯眯的小蛇怎么样?(吃饱了),小蛇吃饱了,高兴地回家啦。

    三、教师完整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完整学说短句

    师:宝宝,好饿的小蛇第一次吃了什么?什么样的苹果?第二次吃了什么?什么样的香蕉?第三次吃了什么?什么样的葡萄?第四次呢?

    师:请宝宝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一学小蛇吃东西的过程吧。幼儿跟着老师一起看图谱念一念

    四、续编故事,结束活动

    师:好饿的小蛇还会找到什么吃的呀?宝宝看看路边还有什么?(桃子 西瓜 草莓),我们来学小蛇吃东西吧(带领幼儿边说边出教室)

    小班好饿的小蛇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活动,能仔细观察画面。

    2、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3、在猜测、操作中,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活动准备:

    故事PPT、黑板、双面胶、水果图片若干、小蛇教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课件小蛇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老师带了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有一个小动物它也跟着来了,看看它在哪呢?它是谁?

    1、先出示小动物的尾巴

    提问:你看看它可能会是谁?(出示动物的尾巴)幼儿自由想象并回答。

    2、再出示小动物的头

    提问:这是谁?(接着出示动物的头)再请幼儿猜猜。

    3、最后完整地出示小动物!

    师:看看,椭圆形的脑袋,身上还有颜色,细细长长的身体和尾巴原来是一条小蛇。你们看小蛇笑眯眯的,我们跟它打个招呼吧,小蛇你好!

    二、音乐游戏:学小蛇走路(听音乐一起扭一扭)

    师:小蛇扭呀扭,小蛇来了我们学学小蛇的样子跟小蛇一起玩一玩,好吗?

    三、教师初步讲解故事,鼓励幼儿观察图片,进行大胆的猜测。

    1、出示第一天小蛇来到果园

    提问:果园里你见过哪些水果?(请幼儿说说)

    2、小蛇来到一棵苹果树,一个苹果掉了下来,小蛇一口把苹果吞到肚子里

    提问:吃了一个苹果后的小蛇肚子有什么变化?小蛇的肚子像什么?(幼儿自由想象)引出一些关于圆形的东西。(比如轮胎、篮球、灯笼、妈妈的肚子等)

    3、出示第二天小蛇来到果园,听一听小蛇吃了几个水果?

    提问:苹果一样大吗?几个大苹果几个小苹果?吃了三个苹果后的小蛇像什么?(像毛毛虫、糖葫芦)

    四、给小蛇喂水果,学说:“小蛇,请你吃xx”并猜猜小蛇的肚子像什么?

    教师示范操作。喂饱的小蛇粘贴在黑板上,供幼儿欣赏

    教师小结:因为小蛇吞进了不一样的水果所以小蛇的肚子都不一样。

    五、出示小蛇把两根香蕉吃到肚子里,引发幼儿自由想象

    教师小结:

    小蛇今天带来的这个故事好不好玩呀?你看,小蛇吃了那么多东西,它的肚子在不停的变化。小蛇每天都吃不一样的东西,它的肚子会变成什么样呢?去看看这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好饿的小蛇》,有时间去翻吧,小蛇的肚子肯定会给你带来好多好玩的事情,好吗?

    小班好饿的小蛇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幽默、滑稽的风格。

    2、能用语言描述事物的颜色与形状,乐意表达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并学会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重难点:

    能用语言描述事物的颜色与形状,乐意表达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并学会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活动准备:

    PPT课件、故事的动画视屏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起幼儿兴趣。

    1、出示小蛇图片,幼儿观察。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ppt图(1)看,是谁呀?(小蛇)这条小蛇的身体是怎么样子的?(细细的、长长的)小蛇是怎么样走路的呢?(扭来扭去的)一起来学学小蛇走路的样子。

    师:今天一大早呀,小蛇的肚子就开始咕噜噜的叫了,怎么回事呀?(肚子饿了)我们小朋友肚子饿了,会怎么样啊?(找好吃的东西)看看,好饿的小蛇去哪里找好吃的东西了呢?出示ppt图2。

    二、欣赏PPT,熟悉故事内容。

    1、通过欣赏图片,理解小蛇吃苹果的故事的第一部分内容。

    (1)出示苹果,观察苹果的样子。 师: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小树林里发现了什么?出示ppt图3(苹果)

    师:你看到的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幼儿根据看到的图片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由讲述。)

    小结:小蛇见到了一个圆圆的、红红的苹果。

    (2)出示小蛇吃过苹果过后的样子,幼儿探索发现原来是小蛇将苹果吞了下去。

    出示ppt图4。师:咦,小蛇怎么了?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为什么你知道是苹果呢?(小蛇把苹果吞进了肚子)(小蛇肚子中间像一个苹果的样子)

    (3)出示小蛇张开嘴巴的图片,幼儿观察。

    出示ppt图5。师:这么圆圆的、红红的苹果真好吃呀,小蛇是怎么吃的呢? (张大嘴巴,“啊…呜——咕嘟”,把苹果整个吞到了肚子里去。)

    (4)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苹果的体态动作,并学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2、通过欣赏图片(小蛇吃过香蕉、葡萄和菠萝后的样子),反推故事相关内容。 出示小蛇吃过香蕉、葡萄和菠萝后的样子的图片,幼儿观察。 师:小蛇在小树林里扭来扭去,还吃了很多的水果,你们猜,它都吃了什么水果呢?

    (1)出示ppt图6。咦!小蛇吃了什么东西呀?为什么你觉得是香蕉呢?(弯弯的) 出示ppt图7。真的是香蕉啊,这是一只怎么样的香蕉?(黄黄的、弯弯的)

    小结:原来小蛇是吃了黄黄的、弯弯的香蕉,变成了弯弯的香蕉蛇了。(请幼儿模仿小蛇吃香蕉的体态动作,并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2)出示ppt图8。小蛇吃了什么呢?(幼儿猜测)出示小蛇见到葡萄的图9。你看到的葡萄是怎么样子的?(紫紫的,一颗一颗圆圆的)

    小结:原来小蛇是吃了葡萄,变成了一条葡萄蛇。(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葡萄的体态动作,并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3)出示ppt图10小蛇吃了菠萝ppt图11

    3、出示小蛇见到苹果树的图片,幼儿讨论小蛇见到苹果树后会怎么样。

    (1)师:小蛇在树林里吃了苹果、香蕉、葡萄还有菠萝,它继续在小树林里扭来扭去的散步,突然它发现了一棵长满红苹果的树,(出示ppt图12)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呢?(幼儿迁移前期经验,讲述小蛇会把苹果树给吃掉。)

    (2)欣赏小蛇吃苹果树的ppt图13—15,并学一学小蛇吃树的样子。

    三、播放动画《好饿的小蛇》,体会故事的幽默有趣。

    1、播放动画《好饿的小蛇》,在幼儿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说一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并且做一做小蛇吃水果时夸张的样子。

    2、小结:故事里的小蛇真有趣,也很贪吃,它看见什么就吃什么,竟然连小树也吃掉了,真好玩。)

    四、延伸活动

    1、你们觉得小蛇这样吃东西好吗?为什么?

    2、幼儿去散步寻找水果,结束教学活动。 师:小蛇散步的时候见到了很多的水果,我们也去散散步找找水果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生动形象的PPT图片及动画,能提高幼儿融入活动的能力,但是有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没有能够得到重视。

    【实用】青蛙卖泥塘教案幼儿园大班汇总4篇


    青蛙卖泥塘教案幼儿园大班(篇一)

    教材分析

    《青蛙卖泥塘》向孩子们传达了保护环境,用双手改造环境的绿色思想,主要讲述的就是青蛙如何听取小动物们的建议在泥塘周围栽了树,种了花,还在泥塘周围盖了房子,在不知不觉中,烂泥塘变成了美好舒适的住所。

    设计思路(结合《纲要》)

    1.喜欢听故事,愿意与人交谈

    2.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情

    活动目标:认知目标:知道和了解青蛙的居住环境

    动作技能目标:能够说出老牛、野鸭、小鸟、蝴蝶等小动物的喜好

    情感态度目标:愿意参与故事的猜测,体验把泥塘建成美好家园的积极情感

    活动重难点:了解青蛙不再卖泥塘的原因,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感悟到通过双手将环境变美好的过程

    物质准备:青蛙、老牛、野鸭、蝴蝶、小鸟、小猴子等图片

    经验准备:知道各种动物的喜好和居住环境

    活动方法:多媒体演示法、提问法、

    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

    开始部分:通过复习儿歌《小青蛙回家》引出故事主人公—小青蛙,进一步提问小青蛙的居住环境(烂泥塘),猜想烂泥塘是什么样子的跟随教师一起歌唱《小青蛙回家》,联想青蛙的居住环境,进而推进情节让幼儿对小青蛙的居住环境产生好奇心

    基本部分1.出示图片

    老师:吆喝声把谁引来了?(老牛)老牛喜欢吃什么?(小草)可是周围有吗?(没有)所以老牛不想买泥塘,走了。

    小结:于是青蛙在泥塘周围种上了小草。

    2.出示图片(野鸭),老师:鸭子住在哪里?(池塘里)那它会买泥塘吗?(不会,池塘里全是泥巴,没有水),于是它不想买泥塘,走了。

    小结:青蛙想,要是在泥塘里引一些水,就能卖出去了,于是它跑到周围的山上往泥塘里面引水。

    3.接下来谁来买了?(出示小鸟图片)小鸟会怎么说?它为什么没有买泥塘?

    小结:小鸟喜欢在树上,所以也没有买泥塘。

    刚开始这是一个又脏又臭的烂泥塘,现在呢?都有什么呢?(有花有草,十分漂亮)青蛙还会把泥塘卖出去吗? 幼儿跟随情境,想象陆陆续续来的小动物到底会不会买下泥塘,并一起给青蛙提出整改建议为了达成目标,采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流程:首先讲青蛙的居住环境,引出青蛙想要卖掉泥塘的愿望,在这过程之中,陆续有小动物提出整改建议,最后将泥塘改造成功

    结束部分:

    角色扮演,为幼儿分配小青蛙、野鸭子、小鸟、小猴子、花蝴蝶的头饰,完整叙述故事内容根据角色来用肢体语言和动作回忆故事内容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延伸活动美丽的地方人人爱!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动手把幼儿园装扮的更加漂亮吧!

    体验将幼儿园建成美好家园的积极情感

    板书设计

    活动反思首先我以引导性、有效性的提问,帮助幼儿获取重要的信息。引导幼儿展开一系列的问题“动物们会给青蛙提什么建议?最后青蛙卖不卖泥塘?为什么?”的辩论。加强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最后进行分组表演,让每一位幼儿都能感受《青蛙卖泥塘》的故事情境中,能够激发幼儿的思维在不断的运转,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的热情,也充分挖掘了幼儿的思维潜力和很好的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获得了发展。

    青蛙卖泥塘教案幼儿园大班【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学会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和同学演一演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不再卖泥塘的原因。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不再卖泥塘的原因,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教学难点】

    阅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青蛙不再卖掉泥塘的原因,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从而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教学准备】

    词卡、泥塘景色的图片、动物头饰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书写“盖”和“尽”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不再卖掉泥塘的原因。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泥塘发生的巨大 的变化,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不再卖掉泥塘的原因,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点读好第五自然段,了解青蛙不再卖掉泥塘的原因,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从而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认读词语:

    1、借助前一课所学的词语,回顾故事前面的内容。

    2、认读本课词语,正音。

    二、读一、二自然段,过渡切入教学重点:

    1、引读一、二自然段。

    2、大家看,青蛙又在卖泥塘呢! (吆喝“卖泥塘哟,卖泥塘!”)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感受泥塘的变化:

    2、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小动物们又给青蛙提了哪些建议:

    ①交流:有谁来了?说了什么?找到文中句子读一读。

    ②教师引读第三自然段。

    ③师扮演青蛙,学生扮演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师生交流:小动物们为什么这么说?青蛙应该怎么做?(相机板书:“栽树”、“种花”、“修路”、“盖房子”等词)

    3、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青蛙是怎么做的:

    ①指导读句子“每次听了小动物们的话,青蛙都觉得有道理。他想,要是那样的话,泥塘准能卖出去。”读出青蛙觉得泥塘准能卖出去的想法。

    ②青蛙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指导读“于是,他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子。”)读通顺,从中了解到青蛙所做的事。

    ③点生当小青蛙,在泥塘边栽树、种花、修路、盖房子。( 请学生进行板贴。)

    ④引导学生观察泥塘的变化,从中理解: 栽树 → 栽了树

    种花 → 种了花

    修路 → 修了路

    盖房子 → 盖了房子

    4、小结三、四自然段,随文学习“盖”字。

    四、学习第五、六自然段,了解青蛙不再卖泥塘的原因:

    1、指名读青蛙站在牌子下吆喝的话:“卖泥塘哟,卖泥塘!”

    体会:吆喝声更大了。

    2、青蛙的吆喝告诉了我们很多这个泥塘吸引人的地方呢!自己读第五自然段,仔细读读青蛙说的话。(学生自读)

    3、指名读青蛙的话,交流:你最想把泥塘的哪一点介绍给大家?读相关语句。

    (重点理解中间两句)

    预设:(1)“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歌唱。”

    引导想像蝴蝶飞舞,小鸟歌唱的热闹情景。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2)“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

    相机理解“尽情”的意思,体会尽情游泳,晒太阳的快乐。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4、小青蛙们,快把这泥塘的好大声地吆喝出来吧。自由练读。

    指名读。指导读出小青蛙自豪吆喝的感觉,体会这里是“多好的地方!”

    5、感受省略号的用法,进行句式练习。

    6、学习“说到这里,青蛙突然愣住了——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为什么要卖掉呢?”一句,了解青蛙愣住的原因,读出青蛙不想卖泥塘的想法。

    7、小结。

    五、总结全文:

    青蛙通过劳动,让烂泥塘变成了好地方。开始是想卖泥塘的,现在却不卖了。

    过渡:青蛙用双手把泥塘越变越美,我们也能用小手把字越写越好看!

    六、指导书写生字。

    1、去拼音读生字。

    2、学写“盖”、“尽”字,提醒关键笔画。

    3、生书写,师巡视反馈。

    七、结束全课,布置作业:

    下次我们表演《青蛙卖泥塘》的故事。

    第二课时

    表演《青蛙卖泥塘》的故事。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21 青蛙卖泥塘(下)

    播撒草籽

    引 水

    栽 了 树 多好的地方

    种 了 花

    修 了 路

    盖 了 房子

    青蛙卖泥塘教案幼儿园大班【篇三】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语气。

    3、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环境的重要。

    4、让学生感悟到美好的环境是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的。

    重点难点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语气。

    3、学习课文,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环境的重要。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青蛙卖泥塘

    作者:李颖

    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几个钱搬到城里住。[句导读:写青蛙卖掉泥塘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青蛙想到城里去住,所以要把泥塘卖掉。

    于是青蛙在泥塘边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卖泥塘”三个字。

    段导读:写青蛙在泥塘边竖起“卖泥塘”的牌子。

    “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下大声吆喝①起来。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②。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句导读:这是对青蛙进行的语言描写:第一句话写的是泥塘的用途,第二句话写的是对青蛙的建议。]

    段导读:写老牛给青蛙提了一点建议。

    老牛不想买泥塘,走了。

    段导读:写老牛不想买泥塘。

    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句导读:写青蛙决定接受老牛的建议。]于是他就去采集草籽③,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到了春天,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

    段导读:写青蛙在泥塘周围种上小草。

    青蛙又站在牌子下面,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一只野鸭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句导读:这句话含有转折的意思。前半句是对泥塘的评价,后半句是给青蛙的建议。]

    野鸭没有买泥塘,飞走了。

    段导读:写野鸭对泥塘评价了一下并留下了建议飞走了。

    青蛙想,要是能往泥塘里引些水,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跑到周围的山里找到泉水④,又砍了些竹子,把竹子破开,一根一根接起来,用它们把水引到泥塘里来。[句导读:通过“跑、找、砍、破开、接起来、引到”这几个动词写出了青蛙在努力的改变着泥塘的现状。]

    段导读:写青蛙接受野鸭的建议动手引来了水。

    等泥塘里灌足了水以后,青蛙又站在牌子下,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可是泥塘还是没有卖出去。

    段导读:写青蛙的泥塘还是没有卖出去。

    小鸟飞来说,这里缺点儿树;蝴蝶飞来说,这里缺点儿花;小兔跑来说,这里还缺条路;小猴跑来说,这儿应该⑤盖所房子;小狐狸说……[句导读:省略号表示小动物们给青蛙提了好多的建议。]每次听了小动物的话,青蛙都想:对!对!要是那样的话,泥塘准能卖出去。于是就照着他们的话去做,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子。

    段导读:写青蛙根据小动物们的建议把泥塘建设得非常漂亮。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青蛙在卖泥塘的过程中接受小动物们提出的建议不断改善泥塘环境。

    “卖泥塘喽,卖泥塘!”有一天,青蛙又站在牌子下吆喝起来,“多好的地方!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⑥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⑦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道路⑧通道城里……”青蛙说到这里,突然愣住了,他想: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为什么要卖掉呢?

    段导读:写青蛙在吆喝着卖泥塘的时候突然自己愣住了。

    于是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写泥塘环境变美了,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1、认识“牌、吆、坑”等15个生字,会写“蛙、卖、搬”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语气。

    3、学习课文,朗读感悟课文1~3自然段。

    一谜语导入

    1、谜语:大嘴巴,叫呱呱,游泳跳高本领大。不吃米,不啃瓜,专吃害虫为农家。

    2、这个谜语的谜底大家都猜到了吧,对了,就是青蛙!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和青蛙有关的故事,名字叫《青蛙卖泥塘》(板书),指名读题,全班齐读。

    3、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青蛙卖泥塘成功了吗?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找出藏在文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1)自由认读。

    (2)请“小老师”来带读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打乱顺序分组读。

    (4)去掉拼音,随机抽读。

    3、交流识记方法。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指导:

    蛙=虫+圭卖=十+买搬=扌+般倒=亻+到籽=米+子泉=白+水破=石+皮

    还没有记住的字,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4、再读课文,这次要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5、指名一个同学读课文,请他邀请几个小朋友与他合作读完课文。

    6、请读书的孩子上台来,台下的小朋友给他们提出“读”的要求,如:

    (1)声音要响亮;

    (2)不读错字;

    (3)不添字掉字。

    7、读书的同学也给台下的小朋友提出听的要求,如认真听,不说话。

    8、读后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连贯。思考: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质疑。

    3、默读课文,思考: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青蛙觉得这里不怎么样,他想把泥塘卖掉,搬到城里去住。

    5、小结:那有没有人来买青蛙的泥塘呢?他的泥塘卖出去了没有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学写生字

    课件展示本课会写字,注意放在田字格中。

    蛙卖搬倒籽泉破应

    1、观察,读记生字。

    2、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楚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3、重点指导难写字。

    蛙、搬、倒、籽、破: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

    “卖”:注意“十”下面是横勾,不是“冖”。

    4、学生临写,注意强调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5、对比观察,品字。

    要求学生写完后仔细端详,与田字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结构美。

    6、评析。

    你写得哪一个字最好?好在哪里?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听写本课学习的生字。

    创设情景,游戏激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授课时可以用小青蛙的谜语将孩子们带入,然后在黑板上通过图片、简笔画逐步丰满不断变化的泥塘。识字教学时,由于考虑到识字很枯燥,可以用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为分好组的字娃娃起名的方法激发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

    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语气。

    3、学习课文,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环境的重要。

    一检查字词,复习旧知

    1、认读生字卡,交流识字方法。

    2、轮读新词,练习说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就想把泥塘卖掉,搬到城里去住。那青蛙是怎样卖的?卖出去了吗?今天这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二、学习课文3~10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3~10自然段,想一想,青蛙是怎么卖泥塘的?谁来看了青蛙的泥塘?他们买了没有?泥塘为什么没有卖出去?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指名读句子:“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下大声吆喝起来。

    朗读指导:声音要大,体现出青蛙热情吆喝的状态。

    (2)老牛来看过,但是没有买。因为老牛希望周围有些草。

    (3)野鸭来看过,但也没有买,他觉得池塘里的水太少了。

    3、分角色朗读课文,把老牛、野鸭的不满意读出来。

    “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4、听了老牛和野鸭的建议,青蛙是怎么做的?

    (听取了老牛的建议,采集草籽,在池塘周围种上了草;听取了野鸭的建议,找到山泉水,引到泥塘里。)

    5、又有哪些小动物来泥塘,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小鸟说缺点儿树,蝴蝶说缺点儿花,小兔说缺条路,小猴说该盖所房子……)

    6、泥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栽树→栽了树种花→种了花修路→修了路盖房子→盖了房子

    三学习课文第11、12自然段

    仔细阅读这两个自然段,了解青蛙不再卖泥塘的原因。

    1、指名读青蛙站在牌子下吆喝的话:“卖泥塘喽,卖泥塘!”

    体会:吆喝声更大了。

    2、青蛙的吆喝告诉了我们很多这个泥塘吸引人的地方呢!自己读第11自然段,仔细读读青蛙说的话。(学生自读)

    3、指名读青蛙的话,交流:你最想把泥塘的哪一点介绍给大家?读相关语句。

    (重点理解中间两句)

    预设1:

    “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

    引导想像蝴蝶飞舞,小鸟歌唱的热闹情景。读出热闹的场景。

    预设2:

    “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道路通到城里……”

    理解“尽情”的意思,体会尽情游泳、晒太阳的快乐,以及交通的便利。

    4、小青蛙们,快把这泥塘的好大声地吆喝出来吧。(自由练读)

    指名读。指导读出小青蛙自豪吆喝的感觉,体会这里是“多好的地方!”

    5、学习“说到这里,突然愣住了,他想: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为什么要卖掉呢?”一句,了解青蛙愣住的原因,读出青蛙不想卖泥塘的想法。

    6、知道青蛙卖泥塘的最终结果:于是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青蛙通过劳动,让烂泥塘变成了好地方。开始是想卖泥塘的,现在却不卖了。

    2、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积累一些关于勤劳的名言警句。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例如,在青蛙吆喝“卖泥塘”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大声吆喝。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联系了起来。

    教师可以根据下列流程来教学:先读词复述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理清内容→重点学文,感受变化→学写生字,交流评议。

    21青蛙卖泥塘

    1、看拼音,写词语。

    qīngwā(青蛙)mǎimài(买卖)bānzǒu(搬走)quánshuǐ(泉水)

    2、选词填空。

    采集搜集

    (1)它到处(采集)草籽。

    (2)他到处(搜集)证据,证明自己没有犯罪。

    3、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

    要是我也能像他那样有厉害的功夫就好了。

    (2)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眺望远处,可以俯视山下。

    4、一只蜗牛爬过来,他看了看泥塘说:“这儿绿草如茵,真美!不过,要是有一条路通到这里,那就更好了。”

    1、教材分析

    《青蛙卖泥塘》是一则童话,它讲述了一只青蛙在卖泥塘过程中,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改造泥塘,最后使泥塘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地方的故事。整篇课文有12个自然段,内容虽然浅显,但是情节生动,富有童趣。在教学设计中,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用有趣的故事情境,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精彩片段

    师: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们可以想象老牛、野鸭说话时的神态和表情,先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读出来。

    生1:我觉得老牛说这些话的时候,应该是一脸惋惜的表情,因为老牛虽然喜欢在泥塘里打滚,但是却觉得周围环境不好,所以感到惋惜。生2:我觉得野鸭说这些话的时候,也是一脸惋惜的表情,因为野鸭觉得泥塘里的水太少了,所以感到惋惜。

    生3:老牛和野鸭都是一样的心情,不过读它们的句子的时候,还是有变化的,读老牛的话的时候,语气要粗而低沉,读野鸭的话的时候,语气要尖而活泼。

    师: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时的表情、神态都很到位。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把握住这些的。

    生4:我觉得要想把握住人物的思想感情,就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并且理解关键词。

    生5:我觉得光能把握关键词可不全面,还应该揣摩人物说这些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6:把他们说的结合起来就行了。把握人物的时候,要通过关键词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利用关键词来揣摩人物的内心,朗读时,再通过重读、语速的快慢等体现出来。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全面,很到位。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运用进去,让朗读充满感情,充满魅力。

    青蛙卖泥塘教案幼儿园大班【篇四】

    活动目标:

    1.在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的过程中,理解故事,感受故事的有趣。

    2.通过自主阅读,能大胆从各个角度设想,并用“什么真不错,要是有什么就更好了”的句式,阐述自己的想法。

    3.乐意参与讲述辩论,体验青蛙把烂泥塘建成美好家园的积极情感。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感受故事的有趣,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难点:能大胆从各个角度设想,并用“什么真不错,要是有什么就更好了”的句式,阐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青蛙、卖泥塘的牌子、老牛、野鸭、蝴蝶、小鸟、小兔、小鹿等图片。

    2.故事《青蛙卖泥塘》录音。

    3.幼儿人手一本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起兴趣。

    教师出示图片

    师:谁来了?青蛙住在哪里?原来它住在烂泥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泥塘?青蛙住在xxx的烂泥塘里心里会怎么想呢?

    过渡:是的,青蛙不喜欢这个烂泥塘,打算把它卖掉,青蛙会怎么吆喝呢?

    师:听,青蛙是怎么卖的。(播放录音)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卖泥塘咯!卖泥塘)

    二、谈话交流,理解画面。

    1.老牛图片。

    师:我们的吆喝声把谁引来了?老牛会想买这个烂泥塘吗?为什么?(幼儿讲述)老牛喜欢吃什么?可是周围有吗?所以老牛不想买烂泥塘。

    师:听,老牛是怎样说的,一起学一学。(播放录音)(老牛说:这个水坑坑的,在里面打打滚挺舒服的,不过要是周围有些小草就好了.)

    师:所以老牛不想买泥塘,走了。

    师:听了老牛的话,青蛙会怎么做?

    小结: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于是在泥塘周围播撒了种子。春天到了,看,长出了什么呀?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

    三、幼儿自主阅读

    1.教师交代要求

    师:还会有谁来买呢?答案就藏在你们的小书里,请你看一看,说一说,谁来了,小动物对青蛙说了什么?请你用“什么真不错,要是有什么就更好了”的话说一说。

    2.幼儿自主阅读,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

    师:谁来了?(出示野鸭图片)你觉得野鸭对青蛙说了什么?野鸭为什么没有买烂泥塘?青蛙会怎么做?(幼儿讲述)

    小结:青蛙想,要是能往泥塘里引些水,就能卖出去了。于是它跑到周围的山里找到水,装满泥塘。

    师:接下来谁来买了(出示小鸟图片)?小鸟会怎么说?小鸟为什么没有买泥塘?青蛙是怎么做的?

    小结:小鸟喜欢在树上,所以也没有买泥塘。

    师:到现在泥塘还是没有卖出去,我们一起帮青蛙吆喝一下:“卖泥塘咯,卖泥塘咯。”

    师:这次又把谁引来了?(出示蝴蝶图片)谁把蝴蝶和青蛙之间的事情说一说。

    小结:青蛙听了蝴蝶的话种上了花,它的烂泥塘变得更漂亮了。

    四、揭晓故事结尾

    1.幼儿辩论

    师:刚开始这是一个又脏又臭的烂泥塘,现在呢?谁来说一说?青蛙最后还愿意卖泥塘吗?

    2.投票

    师:有的小朋友觉得青蛙会卖,有的觉得不会卖。你觉得不会卖的请坐到左边来,会卖的请坐到右边来,一起看下结果吧。

    师:xxx你为什么觉得不会卖,说说你的理由。

    3.倾听故事结尾(播放录音)

    师:听,谁的想法是跟青蛙一样的。

    4.结束:青蛙最终不愿意卖泥塘了,美丽的地方人人爱,让我们一起学习青蛙,把我们的幼儿园也装扮的更漂亮吧。

    活动反思:

    《青蛙卖泥塘》是一则童话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幼儿美是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的。主要是通过图文结合、以读带悟、角色扮演、想象说话等个多种手段引导孩子走进故事,理解故事,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井底之蛙教案汇总(3篇)


    井底之蛙教案(篇一)

    一、导入

    1、《我真的很不错》手语操

    2、同学们很自信,真的很不错。有一只青蛙它也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很不错。看看大屏幕(出示课件2),就是这只小青蛙,起初觉得自己生活在井里很(快活),可是后来它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渺小)看到这两个词,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

    3、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看看吧。

    二、读书感悟

    (一)青蛙的快乐(出示课件3)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找找青蛙的快乐生活都来自那些地方呢?

    生:井外——浅井壁——小井水——井泥——快乐生活离不开又浅又小的井呀。

    2、小青蛙快乐吗?如何快乐?

    尽情、安然、没有谁、独占、极点

    3、难怪小青蛙这么快乐,它简直就是井中的大王。

    4、谁学着青蛙的样子,尽情的夸耀一番?指名读。指导朗读

    5、还有这么多同学也想试试,好,大家一起来读,还可以加上表情、动作。

    (二)体会大海的辽阔

    1、这只青蛙真快乐呀,可为什么又觉得自己很渺小呢?(鳖——东海的)

    2、让我们默读第2自然段。

    谁来读读东海之鳖对青蛙说了些什么?

    3、听了东海之鳖的介绍,再看看大屏幕(出示课件4—6),你对大海有什么印象?(大、辽阔)

    4、这里有一段古文,(出示课件7)怎样才能把古文读好呢?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学习古文就要经常抑扬顿挫的诵读。先来试着读一读。

    5、老师先来读,请大家用斜线画出停顿。

    6、再读,大家可以轻声跟读。(出示课件8)

    7、同桌练读

    8、对照分析:这段古文与文中那段话意思相同,谁能读一读。

    千里之远——大(小);千仞之高——深(浅)没法量,这样的大海与浅井没法比。

    9、大海是一片辽阔的天地,生活在这里有无穷的乐趣,这就是东海之鳖的大快乐吧。

    10、与鳖生活的大海相比,青蛙生活的浅井是多么渺小呀,青蛙当初的表现真是太(可笑)(无知)了。

    (三)看课文,当青蛙听完鳖说的话之后,是什么表情。(瞠目结舌)谁来学学瞠目结舌的样子。找个近义词——目瞪口呆。这时,青蛙觉得自己太渺小了。给渺小找个反义词——(庞大)(巨大)。

    三、揭示寓意,拓展升华

    1、读完这个小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2、鳖——视野开阔

    蛙——目光短浅(出示课件9)

    3、你们知道的,哪些人也象青蛙一样盲目自大。目光短浅呢?

    所以我们要做视野开阔的人,不要学青蛙目光短浅、盲目自大。

    4、“井底之蛙”不仅是成语故事,也是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刚才你们说的故事也都是成语,(出示课件8)屏幕上的这些成语希望同学们找来读一读,也可以试着写写。希望这些故事能象一颗小小的种子,种在你们的心里,让你们的见识更广,让你们的目光更远。让你们找到属于你们的大快乐。

    井底之蛙教案【篇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疲倦、邀请、瞠目结舌、渺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

    3.对照课文,注意朗读古文的语调,领悟寓意。

    重难点、关键:

    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很渺小。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有关大海的录像片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汇报预习,导入新课

    1.由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所搜集的`寓言故事概要及其寓意。

    2.教师小结:寓言是借助一则故事来揭示较为深刻的道理。

    3.引入新课:出示挂图(一只坐于井底的青蛙),板书课题:井底之蛙。师引导:今天学习《井底之蛙》来看看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要告知我们。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生字卡片抽读、正音。

    2.自由读文,画出不理解字词,同桌合作互释对方不懂字词的意思。

    3.全班交流:提出同桌合作仍无法理解的字词意思,全班讨论解决。

    4.指名分节读文,师点拨。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默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2.课堂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疏理。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节

    1.师导:青蛙生活在井底有什么快乐之处?用_______画出。

    2.齐读青蛙之乐的名字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算是到了极点。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青蛙之乐(独占水井、进退自如、生活舒适)

    4.指导朗读第一节,要求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抑扬顿挫的节奏。师指导。

    (二)学习第二节

    1.师导:海鳖生活在大海快乐何在?用画出。

    2.指读海鳖之乐的语句,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这也可以说生活在东海的大快乐吧!

    3.出示古文片段,自由读一读,注意古文语调节奏,师指导读。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4.课堂讨论:鳖生活在海里快乐是什么?

    5.观看有关海的录像片段,直观感受大海之大。

    6.指导朗读海鳖的话,要求有抑有扬地读出海鳖的快乐。

    五、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质疑:对照井蛙与海鳖的快乐,说说井蛙为什么瞠止结舌?

    2.课堂讨论:井蛙觉得自己渺小的原因是什么(见识短浅)

    3.延伸: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类似于井蛙一样的人吗?举例说说(生畅所欲言)

    4.指导抑扬顿挫地诵读古文。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师结合板书总结:课文里的这只青蛙,安于井的现状,把自己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后来听鳖到海之大才发现自己孤陋寡闻,夜郎自大,认识到自己很渺小。

    七、指导书写

    强调渺小邀书写时应注意结构紧凑。涝下方不是方。

    八、作业

    1.写生字。

    2.诵读课文。

    3.预习下一课。

    井底之蛙教案【篇三】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的第二篇主题课文;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本着《新课程理念》中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展示语文诵读和想象能力,能够通过细读文本和发展创造体会文本的语言魅力和人文价值。

    2、设计理念:

    (1)以生为本,少教多学: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自主阅读、理解、展示、续编,充分感悟故事情节,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2)贴近生活,凸显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大与小”,结合文本让学生体会“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有各自的特点和风味,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正确看待“大与小”,培养辩证的思维观念。

    (3)融入角色,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了解文本角色的生活和个性特点,抓住语言的内容和层次,进行合理的拓展想象,进行语言创编,丰富文本内容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材解析:《井底之蛙》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人物特色鲜明、蕴含深刻哲理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生活在浅井里的青蛙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快乐,很满足。而在听了生活在东海里的鳖述说大海的辽阔后,感觉自己很渺小。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这则寓言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个性解读:在对教材细致解读中,我越来越觉得对于青蛙的生活不能完全持批评的态度,它所生活的境遇决定了自己见识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它却依然可以很快乐,这是现代社会中很多拥有平静之心的人的知足常乐心态。在听了鳖的描述之后,青蛙瞠目结舌,说明它很惊讶,也很好奇,而文本在这里戛然而止,青蛙以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也许它会走出那口水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我们需要让故事更加丰富、真实,富有探究的价值,就需要恰当运用文本的补白,联想和创造新的故事,为“井底之蛙”创造新的开始!

    4、生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具有自主诵读的能力,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学习新词,对于课文的诵读和理解较好,对角色扮演和想象表达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贴近文本中心进行合理的情节发展,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对人文性问题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入。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夸耀”、“瞠目结舌”等新词的含义,展示人物个性。

    2、能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方式,尝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文言文部分。

    3、能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合理补白,丰富故事情节,想象“井底之蛙”以后的生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多层次解读文本,体会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不同生活环境和心态,激发学生对广阔天地和崇高目标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多层次诵读课文,了解文本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环境,读出角色滋味。

    2、结合文本内容和人物,进行合理想象,补充故事情节,挖掘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续编故事情节,凸显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紧密结合。

    教法:

    以读促悟法、读写结合法;

    学法:

    朗读品味法、拓展讨论法;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了解青蛙和鳖的不同生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主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大与小”这个单元,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井底之蛙》。(教师板书课题)

    课题的意思是一只住在井底的小青蛙。你发现“大与小”了吗?

    (对于青蛙来说,自己本身很小,水井比它大。)

    这样的一只青蛙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我们对于“大和小”又会有什么新的认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己读读这个故事,看看井底之蛙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把自己发现的新词勾画下来,尝试联系上下文理解。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新词。)

    2、自学反馈:

    (1)这篇课文围绕“井底之蛙”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简单概括:一只青蛙生活在水井里,觉得很快活,就向鳖夸耀。后来听鳖描述大海的广阔,才觉得自己很渺小。)

    点评:说清楚一件事情,要抓住主要的人物和情节。

    (2)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新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简单解释。

    (同桌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谁能为我们把关键词写一写呢?

    (指名板书重点新词)

    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把课文的内容再说说吗?(学生尝试复述。)

    点评提升:复述故事可以尝试加入关键词,简单却不失精彩。

    3、深入学习:

    (1)课文篇幅不长,很有特点,主要由人物的对话构成。人们都说,语言最可以展示人物的心灵。请你仔细读读青蛙和鳖的语言,用一两个词评价一下人物的个性特点,写在相应的词句旁边。

    (学生默读,尝试做简单批注。)

    (2)分享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大家的发现,汇总后由中心发言人进行总结发言。

    (3)全班交流:

    请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选择角色进行点评。

    (课件出示句式:我们组认为,青蛙 ,因为它 。

    鳖 ,因为 。)

    (4)朗读品味:

    默读让我们静心走进文本,发现了角色的个性特点。现在,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展示人物特点,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展示,点评提升。)

    既然是人物对话,就要对着来读,你来我往,才有对话的趣味。谁愿意选择选择搭档展示分角色朗读?

    (学生自主选择同伴,分配角色,展示朗读。)

    现代的语言被大家演绎得声情并茂,人物特点非常鲜明。其实,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秋水》,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文字飘逸洒脱,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也来试试吧!

    (课件出示文言文片段: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5)探究哲理:

    ①自主探究:庄子的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在于他的语言风格独特,更在于他会给人思想的启迪。青蛙和鳖是故事中的角色,却可以带给我们做人的启发。你发现了吗?

    (学生尝试自主发表看法。)

    ②情境引导:如果你就是文中的角色,你会怎会评价自己的生活呢?

    青蛙,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怎么样?

    东海之鳖,你有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结合文本品评不同人物的生活环境、态度。)

    追问:到底哪种生活更好呢?

    (引导学生辨析品味不同的生活滋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激发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6)续编故事:青蛙惊讶之余,尝试着走出这口水井,你猜猜它会去哪里?又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尝试续编,仿照课文模式,展示青蛙新生活的境遇和心情。)

    组织交流:“青蛙的新生活”

    三、主题升华

    1、我们看到了青蛙过去的井底生活,虽然快乐、安逸,却显得狭隘、单调。我们为青蛙设计了以后的生活,也许挑战无限,却充满惊喜。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设想呢?

    2、本单元的主题是“大与小”,学习了本文之后,你有新的发现或者体会吗?

    (学生结合主题进行反思。)

    3、老师想把课文浓缩成一句话送给大家:(补充板书)

    走出一口水井,迈向辽远东海;放下安逸舒适,追求自有挑战。

    四、布置作业

    1、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给家长听,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

    2、想象青蛙和鳖再次相遇,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带给人新的哲理呢?试着编创一个小故事。

    附:板书设计

    井底之蛙

    青蛙 鳖

    (走出)一口水井 (迈向)深远东海

    (放下) 安逸、舒适 (追求)自由、挑战

    2022中班音乐懒惰虫教案汇总4篇


    中班音乐懒惰虫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理解懒惰虫的含义,并感受和表现歌唱中的弱起节奏。

    2、借助歌唱,动作表演和人际交流,体验和表现歌曲中的幽默。

    3、在游戏中感受歌曲的诙谐情趣和对“懒惰虫”的否定情感。

    活动准备:1、幼儿围成一个圆圈,教师站在圆圈里。

    2、音乐。

    活动过程一、玩游戏,理解“懒惰”的含义。

    1、我们来玩“点兵点将”的游戏,老师做“点兵将”的人。看看会点到谁?

    2、什么样的人是懒惰虫?我们当中有没有人是懒惰虫呢?我们来找一找。(继续游戏,问被点到的幼儿是不是懒惰虫)

    二、边玩游戏边听教师范唱,理解歌词内容。

    1、倾听教师第一遍范唱,在游戏中初步感受歌曲。懒惰虫什么地方会痛?(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眼睛痛、肚子痛的体态动作)

    2、倾听教师第二遍范唱,跟着老师在“眼睛痛”“肚子痛”“一身痛”歌词处做动作。

    3、倾听教师第三遍范唱,并通过教师的提示做动作。

    三、在游戏中学唱歌曲,学习用语言和支作表示对懒惰虫的不定。

    1、集体学习游戏语言。教师问:“你们是不是懒惰虫”幼儿答:“我不是懒惰虫。”幼儿与教师相互点,边点边唱。歌唱结束时被点到的幼儿大声地告诉朋友自己是不是懒惰虫。

    2、游戏带入歌曲,边唱边在教师的带下玩“找懒惰虫”的游戏。在游戏情况中自然学会歌曲,唱清楚歌词。

    3、请小朋友和我一起一边唱一边来找懒惰虫。

    四、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强化对懒惰虫的否定情感。

    今天,我们在游戏中没有找到一个懒惰虫.平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做才不是懒惰虫?(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鼓励幼儿按时起床、积极参加锻炼等)

    中班音乐懒惰虫教案(篇二)

    小班《懒惰虫》(歌曲)

    活动名称:《懒惰虫》(歌曲)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并较自然地进行歌唱。

    2、能在歌曲结束时,及时模仿动物叫声或用语言对问句作出相应的回答。

    3、不愿意做懒惰虫,乐意做一个勤劳的孩子。

    活动准备:

    一只毛茸茸的小鸡玩具,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座位排成“圆形”,并玩过“点兵点将”游戏。

    活动过程:

    学习歌曲

    一、音乐活动《蜜蜂做工》。1、以故事理驾驶带领幼儿随着音乐从活动室外面飞进教室,并在解歌词:刚才教室里边唱歌边表演《蜜蜂做工》。毛毛虫和大

    二、玩“点兵点将”游戏。树爷爷做挠

    (1)教师出示小鸡玩具,问小鸡:“你是小小鸡,你痒痒的游戏,是一只小小鸡?(小鸡没有回答)。可开心了!

    (2)组织幼儿讨论:你们能帮助小鸡回答吗?(如:咦,有一条毛小鸡发出叽叽叽的声音,就表示回答)毛虫还在睡

    (3)教师边用《懒惰虫》歌曲旋律唱问:你是小小懒觉呢,大家鸡??“边逐个对座位上的幼儿点小鸡。歌曲唱完,都去叫它:被点的最后一名幼儿站起用“叽叽叽”叫声表示回“醒来啦,太答。阳出来啦!”

    (4)由幼儿建议,教师边唱其他小动物边点兵点将,可是它却说:鼓励和表扬幼儿大胆地利用相应的叫声进行回答。“哎哟,我眼

    三、学唱歌曲《懒惰虫》。睛痛,我的肚

    (1)看图片,并用语言表现对懒惰虫的理解。“懒惰子痛,我的一虫是什么样的人?”身都是痛。

    (2)边玩游戏边听教师范唱,理解歌词内容,教师边大家怎么叫唱边点人,唱完后提问:“懒惰虫什么地方痛?”他都不愿意

    (3)倾听教师第二遍范唱,然后讨论用什么动作表示起床,不愿意一身都是痛。(如牛动身体,双臂抱紧等)做事请。大伙

    (4)秒年用手指两拍一下做点人动作,边跟随教师儿生气了,就学唱歌曲。叫他“懒惰

    四、游戏《懒惰虫》。虫”。大树爷

    (1)学习用语言和动作,坚决大胆地表现对懒惰虫的爷笑眯眯:否定。“别着急,我教师:你们是不是懒惰虫?幼儿:我不是懒惰虫。来试试”。(2)介绍游戏玩法:教师或幼儿扮演点人者,边唱歌2、清唱示范边点数寻找懒惰者,当歌曲唱完后,被点到这,必须歌曲。

    中班音乐懒惰虫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感知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理解歌词的内容和情趣,尝试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掌握游戏的规则和玩法,愿意大胆地说出“我会XX,我不是懒惰虫”的完整句式。

    3、萌发“不做懒惰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

    【重点】

    感知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理解歌词的内容和情趣,能较自然地唱弱起拍。

    【难点】

    感受歌曲的幽默、诙谐与有趣,愿意大胆地说出“我会XX,我不是懒惰虫”的完整句式。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提前做过幼儿家庭调查问卷,预先了解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现状,组织过相应的谈话活动,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生活态度。

    2、物质准备:PPT教学课件;《懒惰虫》MP3音乐。幼儿座位围成一个大圆圈。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初步感知歌词内容。

    1、幼儿自主欣赏歌曲,初略感知歌曲旋律和歌词内容。

    2、幼儿相互交流与分享各自欣赏到的零碎经验。

    二、辨认图谱,直观理解歌词内容。

    1、幼儿自主观察音乐图谱,猜测、想象图谱符号标记的含义。

    2、师幼共同阅读音乐图谱,交流、分享各自读懂的符号标记。

    三、随乐跟唱,掌握歌曲重点难点。

    1、教师清唱示范,幼儿尝试跟唱,聚焦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2、摘句练习演唱,注意纠正幼儿的口齿发音,鼓励幼儿在练唱的时候添加表情或动作,进行有表情演唱歌曲。

    四、设置规则,感悟歌唱游戏情趣。

    1、教师介绍“懒惰虫”游戏规则。

    2、幼儿根据游戏规则玩2—3遍歌唱游戏,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游戏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纠错建议或改善要求,鼓励胆怯的幼儿能够大大方方地练习说“我会XX,我不是懒惰虫”的完整句子,逐步提升小班幼儿玩游戏的兴趣和能力。

    中班音乐懒惰虫教案【篇四】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中幽默,诙谐的语句,并愉快的投入活动。

    2、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形象的进行表演。

    3、在游戏与讨论中了解要做个勤快人。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5训练幼儿的绘画能力。

    (二)活动准备:

    磁带——《懒惰虫》

    情境表演——懒惰虫

    (三)活动过程:

    1、欣赏情境表演,引出懒惰虫的形象。

    2、引出儿歌的前半部帧

    (1)教师有节奏的朗读儿歌的.前半部分。

    (2)提问:“你是不是懒惰虫?”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我不是懒惰虫。”

    (3)提问:“懒惰虫的手脚、全身是不是真的痛?”

    (4)教师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朗读儿歌的前半部分。

    3、引出儿歌的后半部分。

    (1)讨论:“你们不是懒惰虫,那是什么人?为什么?”。

    (2)教师有节奏的朗读儿歌的后半部分。

    (3)提问:“你们会做什么劳动?”,讨论后教师与幼儿边表演边有节奏地朗读儿歌的后半部分。

    (4)启发幼儿用愉快的情绪表演儿歌后半部分并加入自己劳动的句子。如:“我会拖地板、我会拖地板,我经常拖地板。”

    4、帮助懒惰虫改正缺点,大家一起完整地朗读儿歌《懒惰虫和勤快人》。

    附儿歌:懒惰虫和勤快人

    你是懒惰虫,你是懒惰虫,你全身都在痛。

    你的手也痛,你的脚也痛,你全身都在痛。

    我是勤快人,我是勤快人,我全身都是劲。

    我的手有劲,我的脚有劲,我天天在劳动。

    我会……,我会……,我经常……。

    活动反思:

    1、本节课的目标中目标一达成得比较好,幼儿都能够用快慢不同的速度来演唱歌曲,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而目标二完成得还不够。相比较而言,唱得多动得少了一些,在音乐课也同样要注重动静交替。

    2、练声环节的有机整合,今天的练声只是单纯的以师幼问好的形式练了下声,其实应该更加注重音乐元素的结合,让练声也为今天的音乐课做铺垫,勤快人和懒惰人是一首快慢不同的歌,可以选择上学期学过的《鱼儿好朋友》,也是一首快慢不同的歌,这样在练声中就让幼儿感受到可以用快慢不同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3、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多多思考提问的有效性,在提问幼儿为什么勤快人要唱得快懒惰人要唱的慢一些,幼儿不是能够很好的理解。

    4、本节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能够大胆的创编勤快人和懒惰人的动作,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幼儿只是简单的创编出了歌词中的动作,应该充分发散幼儿的思维,一起来表演勤快人还可以擦擦地、洗洗衣服;懒惰人可以翘着二郎腿什么都不做等等。这样歌曲的情景性更强,也提升幼儿的表现力,充分体现艺术活动的美感。

    5、图谱的有效运用。在环节四中根据幼儿的回答一张张的出示了图谱,每一张图谱都是一句歌词,幼儿在说说看看中很容易的就记忆了歌词内容。在老师的范唱后,幼儿也能够清楚的感受到歌曲快慢不用的速度。

    【在山的那边教案汇总4篇】相关推荐
    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计划三篇(精选)

    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

    推荐:英语教学工作计划及总结范文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1、本学期要重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课程改革专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明确英语课程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