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地理教案-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初中教案精选
  • 地理教案-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初中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3-04

    【www.jk251.com - 比例尺课件】

    一名优秀的初中老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要想在初中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初中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地理教案-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初中教案精选,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设计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比例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方向,第三课时学习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和一些实践活动。

    活动的设计的原则是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准备一些材料,帮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具体的有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创造一个既有个性学习,又能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发挥。

    关于地图比例尺的教学,直接用校园平面图导入,因为是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学生感觉即亲切又好奇,找自己班级的教室,实地测量自己教室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平面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兴趣,自然的进入了比例尺的教学。教室长和宽测量出来以后,让学生运用小学所学平面图的知识,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把教室的各种图形画在纸上,并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这就是所画教室平面图时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然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析地图比例尺概念所孕含的三个层次。

    第一步:先自己阅读关于地图比例尺部分的教材,找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看看地图册上的地图。用三种方式表示出来。

    第二步:利用课文中的做一做指导学生量算图上直线距离,运用比例尺换算成两地实地距离。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比例尺大小的比较,这是比例尺教学的难点。突破的方式是认真分析比例尺的公式----一个分式,比较教材做一做中的三个比例尺,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概念来判断分式的比值,确定比例尺的大小。最后结合读图,可得出比例尺大小和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从校园平面图中教室的具体方位和路线,引入地图的方向的判断。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首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定向方法,举出用每一种的例子。例如城市交通旅游地图(北京),教师提问某一地名所在位置(如颐和园)学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作出回答,要求详细用到地面的八个方向,即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对于有指向标的地图,通过阅读校园平面图和教材中的某村平面图,使学生能够根据指向标指示的方向判断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图例和注记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手段〉教材P17图2。3北京地图和图2。4中国地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引课)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会议室、礼堂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圆规和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学生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

    (板书)第二章地图,第一节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

    (学生活动)请阅读16带框的黑体字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完成P16做一做

    (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P17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学生活动)1.请阅读P16做一做并填下表:

    问题

    答案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

    哪个小?

    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做P17做一做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

    (小结).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复习反馈:作练习(见习题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上辨别方向。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引课):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有几条路可以到达?哪条路最近?

    (学生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板书)地图上的方向

    (计算机课件)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

    (学生活动)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举例一张北京市旅游地图,颐和园在北京市处于的什么方位?

    (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计算机课件)图2.6某村平面图想一想。师生共同完成。

    (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学生活动)根据指向标的方向,判断1.公路的村庄段2.公路的河流段3.在河流上方向有什么变化?(公路的村庄段是东北-西南方向;公路的河流段是东西方向在河流上方向由东北-转向北-又转向东北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计算机课件)1)复习: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

    (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学生活动)完成P18做一做

    ①在经纬线为平行直线的地图上,

    ②在经纬度呈弧度的地图(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

    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习题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识记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综合能力训练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教学手段〉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皮尺、指南针等工具,本市地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学生活动)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学生实践活动)

    活动1:

    要求,每位同学做出一张图

    1.按顺序写出你家步行到下列地点所经过的街道、公路的名称:小学、百货商店、菜市场、电影院、公园、邮局、银行、医院。

    2.上一题中的街道和公共场所,试做一副简单的街道平面图

    活动2: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指导下,用皮尺、指南针等简单工具,对校园内的校舍、操场(校园设施的一部分)进行测量,自己定出比例尺,绘制几幅不同比例尺的校园平面简图(可以是局部的)。

    活动3:

    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首先,要为来到你家的客人设计一条一日游路线。路线中应包括旅游景点至少2个、商业中心、,博物馆、著名的风味餐厅(吃一顿饭)、自己的学校。

    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一日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

    活动4,

    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

    探究活动

    暑假的一天

    根据暑假某一天自己的外出活动(可以是去某地或某景点旅游、去亲戚家、去同学家外出办事等)画一张暑假一天的行程图

    目的:

    1.通过创设一定教学情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地图方面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2.通过实践,使学生增强对所学地图知识的理解,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同时也体验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3.探究活动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空间。

    要求:

    1.图的图幅一样大,都用A4纸,自己定出比例尺。

    2.以某一点(家或某建筑物)为中心点,确定方向

    3.按时间顺序,画出自己的走过的路线图,并注明街道、主要建筑物,主要交通站点。

    4.根据所看到的景物不同,自己设计图例

    方法

    1.确定自己的外出路线(外地、本地、附近街道),估算外出某点距出发点的最长的距离,确定比例尺。(可查阅有关地图,在图上量测两点的直线距离,再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2.确定方向时,可参照地图上的方向,确定所去的不同地点的相互关系。

    3.可参照地图,根据自己的活动范围,进行取舍、概括,变成自己的行程图。

    jK251.COm精选阅读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设计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比例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地图上的方向,第三课时学习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和一些实践活动。

    活动的设计的原则是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准备一些材料,帮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具体的有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创造一个既有个性学习,又能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发挥。

    关于地图比例尺的教学,直接用校园平面图导入,因为是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学生感觉即亲切又好奇,找自己班级的教室,实地测量自己教室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平面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兴趣,自然的进入了比例尺的教学。教室长和宽测量出来以后,让学生运用小学所学平面图的知识,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把教室的各种图形画在纸上,并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这就是所画教室平面图时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然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析地图比例尺概念所孕含的三个层次。

    第一步:先自己阅读关于地图比例尺部分的教材,找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看看地图册上的地图。用三种方式表示出来。

    第二步:利用课文中的"做一做"指导学生量算图上直线距离,运用比例尺换算成两地实地距离。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比例尺大小的比较,这是比例尺教学的难点。突破的方式是认真分析比例尺的公式----一个分式,比较教材"做一做"中的三个比例尺,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概念来判断分式的比值,确定比例尺的大小。最后结合读图,可得出比例尺大小和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从校园平面图中教室的具体方位和路线,引入地图的方向的判断。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首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定向方法,举出用每一种的例子。例如城市交通旅游地图(北京),教师提问某一地名所在位置(如颐和园)学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作出回答,要求详细用到地面的八个方向,即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对于有指向标的地图,通过阅读校园平面图和教材中的某村平面图,使学生能够根据指向标指示的方向判断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这一部分教学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用简图的形式用计算机课件复习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让学生认识并总结经纬度递变的规律。

    图例和注记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手段〉教材P17图2。3北京地图和图2。4中国地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引课)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会议室、礼堂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圆规和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学生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

    (板书)第二章地图,第一节

    1.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

    (学生活动)请阅读16带框的黑体字"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完成P16"做一做"

    (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P17"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学生活动)1.请阅读P16"做一做"并填下表:

    问题

    答案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

    哪个小?

    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做P17"做一做"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

    (小结).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复习反馈:作练习(见习题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上辨别方向。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引课):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有几条路可以到达?哪条路最近?

    (学生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板书)地图上的方向

    (计算机课件)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

    (学生活动)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举例一张北京市旅游地图,颐和园在北京市处于的什么方位?

    (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计算机课件)图2.6某村平面图"想一想"。师生共同完成。

    (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学生活动)根据指向标的方向,判断1.公路的村庄段2.公路的河流段3.在河流上方向有什么变化?(公路的村庄段是东北-西南方向;公路的河流段是东西方向在河流上方向由东北-转向北-又转向东北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计算机课件)1)复习: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

    (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学生活动)完成P18"做一做"

    ①在经纬线为平行直线的地图上,

    ②在经纬度呈弧度的地图(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

    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习题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识记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综合能力训练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教学手段〉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皮尺、指南针等工具,本市地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学生活动)阅读P19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学生实践活动)

    活动1:

    要求,每位同学做出一张图

    1.按顺序写出你家步行到下列地点所经过的街道、公路的名称:小学、百货商店、菜市场、电影院、公园、邮局、银行、医院。

    2.上一题中的街道和公共场所,试做一副简单的街道平面图

    活动2: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指导下,用皮尺、指南针等简单工具,对校园内的校舍、操场(校园设施的一部分)进行测量,自己定出比例尺,绘制几幅不同比例尺的校园平面简图(可以是局部的)。

    活动3:

    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首先,要为来到你家的客人设计一条"一日游"路线。路线中应包括旅游景点至少2个、商业中心、,博物馆、著名的风味餐厅(吃一顿饭)、自己的学校。

    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一日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

    活动4,

    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

    探究活动

    "暑假的一天"

    根据暑假某一天自己的外出活动(可以是去某地或某景点旅游、去亲戚家、去同学家外出办事等)画一张暑假一天的行程图

    目的:

    1.通过创设一定教学情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地图方面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2.通过实践,使学生增强对所学地图知识的理解,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同时也体验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3.探究活动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空间。

    要求:

    1.图的图幅一样大,都用A4纸,自己定出比例尺。

    2.以某一点(家或某建筑物)为中心点,确定方向

    3.按时间顺序,画出自己的走过的路线图,并注明街道、主要建筑物,主要交通站点。

    4.根据所看到的景物不同,自己设计图例

    方法

    1.确定自己的外出路线(外地、本地、附近街道),估算外出某点距出发点的最长的距离,确定比例尺。(可查阅有关地图,在图上量测两点的直线距离,再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2.确定方向时,可参照地图上的方向,确定所去的不同地点的相互关系。

    3.可参照地图,根据自己的活动范围,进行取舍、概括,变成自己的行程图。

    地理教案-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学生较易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所标注的深度,梢钥闯龊Q蟮纳钋常淮拥壬钕叩氖杳茏纯觯梢钥闯龊5灼露鹊拇笮?/p

    教材又通过做一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图形特征了解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几种地形有关的特征如下:

    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小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高。凹地是指比四周低,大范围低地成为盆地。地形图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线是一个环圈。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低。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组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等高线图形。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山谷是指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组沿集水线方向朝高处凸出的等高线。鞍部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形如马鞍。

    教材介绍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特别强调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个地区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附有高度表。用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作为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这部分较难理解,教材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详细表达了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清楚直观,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又用了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

    总之,本节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把直观的山体转化为较为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空间观念基础上的,但初一学生空间的观念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低,难以将具体的地形特征与平面地图挂钩,并容易产生气馁、畏难、等负面情绪,建议尽量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

    建议用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相结合起来授课。对本节内容,教师充分利用书上的逻辑思路和编排体系,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先进行读图分析图,以图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只须指导学生读懂图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即可,通过读图,明确甲点有两种计算高度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需要将头脑中的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但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等高线绘法示意图,特别注重图形的转换过程,在读图中,指导学生清晰把这幅图分为几步,特别注意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如,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通过教材的想一想中的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图使学生在刚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后,马上用高线图来分析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分析此图,学生巩固了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在学生获得了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后,利用教材的做一做,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可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经过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说明每一个等高线的图形特征和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对应关系。教师给予纠正、补充,通过讨论,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教学,可让学生直接做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部分的教学,充分利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指导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如有计算机课件帮助演示,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可用教材上的形容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这部分可以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跟着画,(在填图作业上或老师发给的印有等高线的纸)。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导入: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米,这是海拔高度

    (2)以乙点为标准,高度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讲授新课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训练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地形剖面图)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等高线的阅读方法,现在再给你们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小组讨论,讨论后,由学生代表上台做讲解。请阅读?quot;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状态,每小组集中讨论一种地形,要求对比说明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特点和所对应的等高线形态的特点,同时请同学们读图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

    (2)等高线间的疏密所对应的地表形态;

    (3)等高线弯曲方向和高度变化的关系;

    (4)特殊地形所对应的等高线的形状

    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纠正、补充。

    (总结板书)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2.等高线的形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形剖面图

    教材生动的描述: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

    (板书)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提问:刀从哪儿切?(明确剖面线的含义)在地形图上如何做切面?发给学生地形图,在教师指导下:

    1.确定剖面线位置;2.在下方划线段平行于剖面线;3.做一个纵轴的高度表,形成一个坐标系;4.从等高线和剖面线交点处做垂线,到高度表所指示的坐标点处;5.连接所有的坐标点,绘制完成地形剖面图。

    (反馈练习)习题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这部分的知识非常重要,下一章学习的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和以后各章学习都会用到的,我们必须要学好它。

    〈板书设计〉

    2.等高线的特点

    ⑴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⑵高线的形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地形剖面图

    〈总体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两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建立起对地形图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由于读等高线地形图,需要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会感到困惑,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由空间到平面的转换方法。教材中的读图编排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个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图初步学习了地形图的知识后,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主要是组织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的形态特点,总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如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愿意主动参与。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读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价值观念上,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探究活动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模型的制作

    1.制作材料及方法

    (1)山体模型的制作:用泡沫塑料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在绘出等高线图以后,按照一定的高程进行切割。山体最好切割成六层。每层穿两个用作固定在底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条制作成木框,呈长方形,每框内安上绷紧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个),每个塑料薄膜上分别绘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线。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个立柱。立柱上标高程。

    (4)固定山体模型的木柱两根:木柱为圆柱体,长度以略低于山体模型高度为宜。在底板上开有两个安置木柱的圆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两层之间用磁铁固定。

    (5)等高线图的绘制:用同底板大小一致的较厚的白纸,绘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图一张,标明高程。

    (6)安装:将山体模型的各层和薄膜木框,按由下至上的次序,依次安置在底板上的相应位置。

    2.使用方法步骤:

    (1)底板上有山体模型,向学生说明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的海拔高度为550米。让学生形成山体印象。

    (2)依次加入每个高程(从100米到500米)相应的薄膜框架。侧视可见山体,俯视可见等高线图。

    (3)将实体模型从底板及木框中取出,让学生观察底板及木框。这时,侧视仍可显出山体,俯视则可见清晰的等高线图。

    (4)再将厚纸绘制的等高线图放到底板上,俯视时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大体重迭;而后将木框薄膜依次重迭在底板上,则见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相互重迭。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教案模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投影:地球卫星照片〕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设问导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边缘是圆的。

    4、地球是球状的朴素地理思想的产生。

    〔1〕古代人们在沿着任一直线上的不同地点,每天同一时刻观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规律地升降。说明地球是球状的〔理解的地面相当于现今的大地水准面〕。

    〔2〕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如果地球是球状体,那么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发点〔起点〕。为证明这一点,航海冒险家们进行了艰苦的冒险历程。

    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其姓名命名哥伦比亚州、哥伦比亚特区〕。

    亚美利加发现美洲大陆〔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亚美利亚洲〕。

    5、麦哲伦探险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放录音: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为代价,实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具有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6、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和大地测量技术的突飞猛进,从理论和实际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这一客观事实。

    〔过渡:从七千万年前的第三纪结束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然的探索,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哥伦布、亚美利加、牛顿、阿姆斯特朗,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一串名字。那么已得到证明的球状的地球有多大呢?〕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

    S=5.1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教学反馈与发散思维训练:

    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体会“天圆地方”的说法。

    2、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训练:

    1、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是千米,表面积是平方千米。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数学教案-比例线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容易产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容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特别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意对相近概念的比较

    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

    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两条线段比的概念.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讲解新课】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

    等.

    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

    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m、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或写成,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表示a是b的k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意尺度.

    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意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

    (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

    (4)除了a=b之外,.与互为倒数.

    例1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1后:

    (l)提问学生AB是的多少倍,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

    (2)给出:比例尺=,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m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

    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例2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2后:

    (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认识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

    (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学生掌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

    ①知道例2中“”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

    【小结】

    1.两条线段比的概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10中2、3.

    八、板书设计

    世界政治地图分区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的教材分析

    “世界的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教材分设了两个标题。实际上,“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是不可分的,把它们分开叙述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重点不同。

    世界的国家,着重国家的特征,强调国与国之间在领土大小、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的差别。这部分的重点落实到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材中“读一读”的两个标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国界和领土”则强调国家的主权。如何划分国界或领土的争端在国际关系上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教材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来说明: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教材给出了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图,上面有13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3个地区的名称、位置、范围必须熟记,并在图上落实,因为它是今后要讲的分区地理的基础。

    世界国际组织,重点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教材在编排上,各标题各有分工,又互为联系,从分到合。这种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世界的国家,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说出知道的国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读图,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六个国家的位置,以及小国摩纳哥和地区格陵兰。对于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必展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反映各国经济状况的图表和数据,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讲清“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南、北”特指的地理位置的意义和所代表的经济地位上的含义。强调我国在国际交往所持的态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对于“国界”和“领土”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但又是本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最好用边指图边看书边总结的方法。充分利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明确: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巩固所学的国界和领土的概念,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去。

    对于“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师可充分利用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图。由于有13个分区较为繁琐,又需要落实在图上,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式的指图快速抢答或者在图上填地区的名称。注意,要学生明确13个地区都分属哪个大洲。

    对于重要的国际组织,首先应阐述建立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由于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道德、民族等的差异较大,因此建立国际组织是非常必要的。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概况,可由学生阅读后,师问生答。这部分应补充一些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发挥作用的实例,如以巴冲突、联合国在南斯拉夫的维和行动,对非洲灾荒的人道主义援助等。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世界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

    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

    教学工具:

    世界政区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按水陆分布,可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按热量、水分和植被的变化规律,又可分为不同的自然带。这些差异都是根据自然规律划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居住在不同的国家的。世界上大约有190多个国家,你能举出你熟悉的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大洲吗?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板书】一、世界的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

    【提问】这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你能按面积大小排列这几个国家吗?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利用世界政区挂图讲述,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宫面积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一半。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板书】面积大小不同

    【承转】各国人口也有很大的差异,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展示】“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国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板书】人口多少不同

    【承转】同是人口大国的中国和美国,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呢?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归纳】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板书】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板书】政治制度不同

    【讲述】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治制度有何不同、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绝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同学朗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板书】地位平等

    【承转】有国家就会有国界问题。什么是国界线?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哪几部分?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多少海里?划分国界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让学生自学“国界和领土”这两段课文。

    【归纳】国界是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1958年,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因此,国界确定了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管辖范围,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国界都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经纬线为界。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美国与加拿大,阿根廷与智利之间分别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忐。看“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都有明确的国界线,我们称之为已定国界,但也有少数国家之间有些地段的国界线没有划定,这叫未定国界。由于国界线是确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依据,因此,边界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国家的纠纷,甚至引发战争。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法,协商解决边界争端,反对用武力和强权单方改变国界。

    【承转】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差异显著,为了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即“南北对话”;而且也需要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互助合作,即“南南合作”。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板书】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世界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过程:

    【导入】以上我们了解了世界政区及其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两类国家的一些基本情况,从第八章起,我们将深入到各大洲及其主要国家,进一步了解世界地理的一些基本特征。为了便于进一步学习,按照地理位置及其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将世界划分为以下13个地区。

    【展示】世界区域划分图。

    指导学生读出13个分区,并特别指出,北美地区与北美洲的区别。

    【练习】学生在填充图册填注13个地区的名称

    【板书】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

    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

    非洲: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欧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

    美洲:北美、拉丁美洲

    大洋州

    南极洲

    【展示】世界区域划分空白图。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13个地理区域。(可以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讲述】对世界13个分区的说明:欧洲的东部和北亚放在一起讲解是因为它们都属于前苏联,人文地理因素相近。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自然、人文地理差异大。注意欧洲的西部和西欧的区别。注意拉丁美洲的范围和含义。

    【承转】由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引入联合国组织。

    【阅读】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了解两大国际组织的总部、宗旨、机构设置等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分组展开讨论,并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辩论会,题目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好不好。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世界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

    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

    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举出你熟悉的国家以及这些国家所在的大洲。

    哪个大洲还没有国家,为什么?

    【展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居于前六位的国家

    【活动】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面积居于前六位的国家,它们分别位于哪个大洲?

    【提问】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

    【展示】世界政区图——放大的局部政区图。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仅有0.44平方千米;还有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承转】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些国家吗?

    【展示】“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而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提问】举出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古巴,越南)

    【承转】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人口和工农业等总产值的比较”扇形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是发达国家的3倍多,而发展中国家的工农业产值却仅是发达国家的1/5,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

    【提问】你所知道的发达国家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发展中国家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分布对比的表格。

    名称

    经济水平

    分布

    发达国家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日本

    发展中国家

    较低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展示】南北之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南北对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提问】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讲解】二战前,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是英、法、美、日等国的殖民地,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这些地区经济无法发展。二战后,由于殖民地人民的不懈斗争,纷纷宣布独立发展本国经济。

    【小结】国家间不论大小、贫富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在此原则上我国提出“五项基本原则”,并以此作为外交准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基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助。

    【讲解】一个国家的主权范围即领土:包括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本国的领土与邻国领土之间的界线即国界线。国界都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经纬线为界。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阿根廷与智利之间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

    【讲述】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志。

    【展示】“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都有明确的国界线,我们称之为已定国界,但也有少数国家之间有些地段的国界线没有划定,这叫未定国界。由于国界线是确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依据,因此,边界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国家的纠纷,甚至引发战争。

    【展示】未定国界

    【提问】你能在图上找到未定国界吗?看一看未定国界与国界线在地图图例画法上的区别。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国际组织图文资料展

    目的:了解世界上各国际组织的作用等内容,增加课外知识,开阔视野。

    方式:

    1、在本节内容学习完毕后,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各国际组织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用时一周。

    2、将资料汇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筛选。

    3、各小组将选出的资料设计成墙报,展示出来。教师和学生一起评分,选出最优秀的墙报,用时一周。

    4、各班级的最优墙报展示在学校的报栏中。所有获奖的同学均有小小的物质奖励。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学生较易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所标注的深度,梢钥闯龊Q蟮纳钋常淮拥壬钕叩氖杳茏纯觯梢钥闯龊5灼露鹊拇笮?/p

    教材又通过"做一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图形特征了解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几种地形有关的特征如下:

    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小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高。凹地是指比四周低,大范围低地成为盆地。地形图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线是一个环圈。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低。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组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等高线图形。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山谷是指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组沿集水线方向朝高处凸出的等高线。鞍部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形如马鞍。

    教材介绍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特别强调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个地区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附有高度表。用"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作为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这部分较难理解,教材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详细表达了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清楚直观,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又用了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

    总之,本节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把直观的山体转化为较为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空间观念基础上的,但初一学生空间的观念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低,难以将具体的地形特征与平面地图挂钩,并容易产生气馁、畏难、等负面情绪,建议尽量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

    建议用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相结合起来授课。对本节内容,教师充分利用书上的逻辑思路和编排体系,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先进行读图分析图,以图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只须指导学生读懂图"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即可,通过读图,明确甲点有两种计算高度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需要将头脑中的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但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等高线绘法示意图",特别注重图形的转换过程,在读图中,指导学生清晰把这幅图分为几步,特别注意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如,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通过教材的"想一想"中的"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图"使学生在刚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后,马上用高线图来分析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分析此图,学生巩固了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在学生获得了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后,利用教材的"做一做",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可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经过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说明每一个等高线的图形特征和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对应关系。教师给予纠正、补充,通过讨论,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教学,可让学生直接做"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部分的教学,充分利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指导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如有计算机课件帮助演示,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可用教材上的形容"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这部分可以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跟着画,(在填图作业上或老师发给的印有等高线的纸)。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导入: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米,这是海拔高度

    (2)以乙点为标准,高度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讲授新课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训练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地形剖面图)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等高线的阅读方法,现在再给你们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小组讨论,讨论后,由学生代表上台做讲解。请阅读?quot;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状态",每小组集中讨论一种地形,要求对比说明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特点和所对应的等高线形态的特点,同时请同学们读图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

    (2)等高线间的疏密所对应的地表形态;

    (3)等高线弯曲方向和高度变化的关系;

    (4)特殊地形所对应的等高线的形状

    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纠正、补充。

    (总结板书)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2.等高线的形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形剖面图

    教材生动的描述: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

    (板书)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提问:刀从哪儿切?(明确剖面线的含义)在地形图上如何做切面?发给学生地形图,在教师指导下:

    1.确定剖面线位置;2.在下方划线段平行于剖面线;3.做一个纵轴的高度表,形成一个坐标系;4.从等高线和剖面线交点处做垂线,到高度表所指示的坐标点处;5.连接所有的坐标点,绘制完成地形剖面图。

    (反馈练习)习题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这部分的知识非常重要,下一章学习的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和以后各章学习都会用到的,我们必须要学好它。

    〈板书设计〉

    2.等高线的特点

    ⑴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⑵高线的形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地形剖面图

    〈总体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两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建立起对地形图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由于读等高线地形图,需要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会感到困惑,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由空间到平面的转换方法。教材中的读图编排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个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图初步学习了地形图的知识后,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主要是组织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的形态特点,总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如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愿意主动参与。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读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价值观念上,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探究活动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模型的制作

    1.制作材料及方法

    (1)山体模型的制作:用泡沫塑料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在绘出等高线图以后,按照一定的高程进行切割。山体最好切割成六层。每层穿两个用作固定在底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条制作成木框,呈长方形,每框内安上绷紧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个),每个塑料薄膜上分别绘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线。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个立柱。立柱上标高程。

    (4)固定山体模型的木柱两根:木柱为圆柱体,长度以略低于山体模型高度为宜。在底板上开有两个安置木柱的圆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两层之间用磁铁固定。

    (5)等高线图的绘制:用同底板大小一致的较厚的白纸,绘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图一张,标明高程。

    (6)安装:将山体模型的各层和薄膜木框,按由下至上的次序,依次安置在底板上的相应位置。

    2.使用方法步骤:

    (1)底板上有山体模型,向学生说明"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的海拔高度为550米。"让学生形成山体印象。

    (2)依次加入每个高程(从100米到500米)相应的薄膜框架。侧视可见山体,俯视可见等高线图。

    (3)将实体模型从底板及木框中取出,让学生观察底板及木框。这时,侧视仍可显出山体,俯视则可见清晰的等高线图。

    (4)再将厚纸绘制的等高线图放到底板上,俯视时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大体重迭;而后将木框薄膜依次重迭在底板上,则见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相互重迭。

    【地理教案-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初中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