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系列
  •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10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系列。

    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细心筛选编辑出的高质量“初中数学教学教案”资讯。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多方位思考。期待这篇文章能够为您带来帮助和启示!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部分体育比赛项目判定胜负的规则,复习并巩固不等式的相关知识;

    2、以体育比赛问题为载体,探究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3、在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结果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条理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4、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教学难点

    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的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主动性。

    知识重点利用不等关系分析预测比赛结果。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引出话题多媒体展示有关雅典奥运会射击比赛的场景,进而引出问题1:某射击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前6次射击共中52环,如果他要打破89环(10次射击)的纪录,第7次射击不能少于多少环?在真实、熟悉的背景中切入话题,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牛刀小试

    初享成功引出话题后,由于问题本身并不复杂,在同学解决此问题后,教师适当予以表扬后应及时将问题变维发散,在探究中将思维引向深人。

    (1)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8环,最后三次射击中要有几次命中10环才能破纪录?

    (2)如果第7次射击成绩为10坏,最后三次射击中是否必须至少有一次命中10环才能破纪录?初一学生好胜心强,课堂比较活跃,但这只是表面的繁荣。教师在初享成功后,要利用带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顺利以研究者的姿态进入问题再生与问题解决中,从而有利于问题2,3的探究。

    扩大视野

    乘胜追击媒体展示多种场景,除了射击比赛,在竞技场上还有许许多多扣人心弦、精彩纷呈的比赛,同学们有兴趣对他们也进行一些分析吗?

    问题2:有A,B,c,D,E五个队分同一小组进行单循环赛足球比赛,争夺出线权。比赛规则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小组中名次在前的两个队出线。

    小组赛结束后,A队的积分为9分。你认为A队能出线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辩论中发现此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考虑其他队的情况,于是形成问题假设:

    (1)如果小组中有一个队的战绩为全胜,A队能否出线?

    (2)如果小组中有一个队的积分为10分,A队能否出线?

    (3)如果小组中积分最高的队积9分,A队能否出线?

    在讨论交流中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自然涉及足球比赛的相关规则。教材中的问题已经给出了探究的.主要步骤,对思考过程做了一些提示,同时这些提示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探究还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而若在背景中直接提出问题,则问题就有了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使学生更能体会课题的味道,有利于课后自己从其他背景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总结与作业

    问题反思

    归纳总结

    1、在上述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的问题解决中,我们是怎样进行思考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或体会。

    布置作业

    必做题:

    (1)足球比赛的计分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一个队打14场比赛负5场共得19分。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

    (2)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立定跳远比赛,每人跳一次称为一轮,每轮按名次高低分别得3,2,1分(没有并列名次)。他们进行了五轮比赛,结果甲共得14分;乙第一轮得3分,第二轮得1分,且总分最低。那么丙得到的分数是()

    A、8分B、9分C、10分D、11分

    (3)教科书157页复习题9第11题。

    分层练习,各得其所。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2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等积变形”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形语言分析复杂问题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变胖了”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同学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用已经备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长”与“矮胖”的圆柱,观察分析个中现象。

    考虑几个问题:

    1、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

    2、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3、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目的: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能够认识到: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内容: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有的学生还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

    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 10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π×100x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x=9。

    此时有学生将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师应在此时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

    (1)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已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若是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

    过程感悟:本节内容通过一幅几何图形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而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同学将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需要教师把握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解释。

    分析: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长acm,宽b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abx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内容: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六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我们知道,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没有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来得实在。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中不备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最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3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运用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对一些体育比赛的胜负进行分析,让学生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知识是更好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给出具体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体育事业的关心和爱戴,对体育成绩的优劣与国民素质关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否从某方面来说,代表一个国家的强盛,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知名度,体育健儿在赛场上为国争光,我们有学习他们的精神的必要性,同时还要能利用所学不等式组,对问题进行分析、求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据2004年11月9日北京青年报报道:CBA篮球赛推出新举措吸引球迷。取消升降级,划分南北区,增加球队和比赛场次,取消联赛冠名,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主客场获胜奖金制度,颁发“至尊钻戒”等……新赛季CBA联赛不同以往的看点一个又一个,这一切都是与NBA接轨的重大举措。2004—2005年赛季全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的大幕11月14日于福建晋江开启,在国内各项赛事趋于平静的严冬早春,CBA的精彩纷呈将驱除篮球迷和广大体育爱好者心中的寂寞。

    同学们,你们观看过篮球比赛吗?你自己会打篮球吗?你亲自参加过篮球比赛吗?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根据篮球比赛规则,每一场篮球比赛结束后,得分高者为胜。如果得分相同,必须进行加时赛,使得分产生高低。某次篮球联赛中,火车头队与汽车头队要争一个出线权。他们与其它队的比赛结果都是5胜3负,究竟谁能出线,就要看火车头队和汽车头队的比赛结果,这场比赛谁赢了谁就出线。下面有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讨论一下。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问题背景

    某次篮球联赛中,火炬队与月亮队要争夺一个出线权,火炬队目前的战绩是17胜13负(其中有1场以4分之差负于月亮队),后面还要比赛6场(其中包括再与月亮队比赛1场);月亮队目前的战绩是15胜16负,后面还要比赛5场。

    2、探究的问题

    (1)为确保出线,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要胜多少场?

    (2)如果火炬队在后面对月亮队1场比赛中至少胜月亮队5分,那么它在后面的其他比赛中至少胜几场就一定能出线?

    (3)如果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3胜(包括胜火炬队1场)2负,那么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要胜几场才能确保出线?

    (4)如果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2胜4负,未能出线,那么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的战果如何?

    3、探究过程与结果

    (1)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多胜5场,所以整个比赛它至多胜15+5=20场。

    设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胜x场,为确保火炬队出线,需有17+x>20,则x>3,这样可知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胜4场。

    (2)如果火炬队在后面对月亮队1场比赛中至少胜月亮队5分,那么火炬队目前的战绩是18胜13负,后面还要比赛5场;月亮队目前的战绩为15胜17负,后面还要比赛4场;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多胜4场,所以整个比赛它至多胜15+4=19场。

    设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胜x场,为确保火炬队出线,需有18+x>19。则x>1。因此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胜1场就一定能出线。

    (3)如果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3胜2负,则整个比赛它的战绩为18胜18负。由于月亮队在后面胜了火炬队,则火炬队目前的战绩为17胜14负,后面还要比赛5场,这样设火炬队在后面5场比赛中要胜x场才能确保出线,则x+17>18,解得x>1。

    故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要胜2场才能确保出线。

    (4)如果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2胜4负,则它整个比赛战绩为19胜17负,由于它未能出线,则月亮队出线。

    设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胜x场,为确保月亮队出线,需要x+15>19,得到x>4,因此当月亮队在后面5场比赛中战绩为全胜即5战5胜时,火炬队不能出线。

    但当月亮队在后5场比赛中4胜1负时,火炬队也有可能不出线。即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的战绩为4胜1负(不负于火炬队或在4分以内负于火炬队)。

    综上可得:如果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2胜4负,未能出线,那么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的战果有三种情况:

    ①5战5胜;

    ②4胜1负,但不负于火炬队;

    ③4胜1负,有一场比赛负于火炬队,但要控制比分在4分以内。

    4、想一想

    根据上面问题情境,如果火炬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胜3场,那么什么情况下它一定能出线?

    设月亮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胜了x场,则15+x

    本章例题讲解

    探究活动(一)

    一台装载机每小时可装载石料50吨。一堆石料的质量在1800吨至2200吨之间,那么这台装载机大约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将这堆石料装完?

    分析:装载机每小时可装50吨,而石料的质量多于1800吨而少于2200吨,则装载的时间在 到 之间,故可设x小时才能把石料装完,则解得36

    即装载石料的时间在36~44小时之间。

    探究活动(二)

    大、小盒子共装球99个,每个大盒装12,小盒装5个,恰好装完,盒子个数大于10,问:大小盒子各多少个?

    分析: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只有一个等量关系,另外还有一个附加条件:

    设大、小盒分别有x个、y个,根据题意得:

    由①知y为奇数,且x= =8— ③

    ∵x为自然数

    ∴ 为整数,通过试验可得当y=3时,x=7,但x+y=10与x+y>10矛盾,故舍去,当y=15时,x=2

    作业:

    教材157页10、11。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4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富顺县东湖小学

    王德贵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做个交流,交流的题目是《新课标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因为我是长期教数学的,所以对数学有有一点一点发言权,而语文教学或其他学科教学感到自己有些薄弱,不过关于如何备课,学科之间都有些共性。因此,希望今天我主要针对数学备课的一些见解,同样给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带来一些启示。

    老师们,课前备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备课的质量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而在实际教学常规工作检查中,发现一些老师总爱抄教案,而且不假思索的抄教案,而真正在上课的时候,却不完全照着教案去讲,这实际是在做了一些无用的功。参考别人的教案并非坏事,关键在于是否把别人的作法变成自己的思想。机械照搬别人的教案即使再好的教案也未必能取得教好的教学效果。这使我想起全国著名教师于漪老师说的一句话:“现成的教案是别人劳动的成果,犹如贴在窗上的一朵纸花,没有生命力;而自己研究出来的,虽无多少惊人之处,但毕竟是扎根于思考原野上的鲜花,富有生命力。”

    所以,备课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即使别人再好的点子,也只有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才能在课堂上用得恰当.用得自然。

    当下,新课程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响亮口号。“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使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对策。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中“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关注课堂的生成,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的再现教材。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学校也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即尝试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在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先三重的教学思想:先学生自学后调整教学,先互研后解疑释惑,先学生展评后整理拓展;在重视知识本身的同时,更重视方法的传授,重视思维的发展,重视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这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的引领下,我们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呢?在讲课堂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价值定位是什么

    1、让学生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即双基变四基)传统教学只重视双基,而新课程下要求重视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经历可能被逐渐淡忘,而经验则是我们自身沉淀的宝贵智慧和本领。数学思想方法不是一触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可以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最终转化成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是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话,而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此数学是让人变得聪明的学科,它的逻辑推理、归纳能力、简约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替代的思想、集合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等等,都将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形成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也就是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每一个学科教育功能,除了智育的功能,还有育人的功能,因此在教材中我们要渗透思想教育。

    根据以上三个教学价值定位,我们应该怎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呢?

    一、备学生

    备课要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课程,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而在平时的备课中,老师们往往对学生关注很少。如果在备课中忽视了学生,一定程度上就会影教学,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也要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生活经验,采取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备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备。

    1、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这是上好数学课的前提。

    一个班级由许多同学组成,尤其老师接到一个新班级,必须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以及家庭环境有所了解(举例:本学期,我接新班,开校初利用一个中午自习的时间让学生自我介绍,让了解到他们的兴趣爱好、年龄、性格是腼腆还是大方,还有离校的远近,还有一次家长会上一名学生的哥哥告给老师写建议和希望,就写到孩子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不希望她小小年纪就知道这件事,作为老师应该了解,并希望了老师多加关心。)老师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业水平,这对真正做到与学生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开展教学活动十分重要。如果一个老师接到一个班级一两个月都不知道一些个学生的名字,不知道他们的个性特征,那么这学生在心里琢磨,我在老师心中没有地位,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那么在教学中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

    2、深入研究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什么是教学的起点,就是学习者对学科内容或对学习任务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

    比如: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方位,上课中老师很多在实际生活中知道前后、左右上下,具体了生活经验,但老师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上课,那么对于已经知道的同学就感到索然无味。怎样把握教学起点

    (1)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已经掌握了,就不要再详细的讲解了。

    (2)

    哪些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为重点、难点、学生的困惑点,老师重点讲解或者可以让优生带动全体学生进行学习。

    比如:二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对学习并没有多大困难,此课应该重点放在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和提高口算的效率,确保每个学生都要会算。

    3、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的要求

    (1)设计问题分层

    首先,问题设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一般基础的问题让给中下学生回答,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交给优等社工回答。这样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基本方法,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新课标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设计练习分层

    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技能转化成熟练活动的过程,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重要手段。练习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变式)练习,拓展练习。比如:

    (一)基础巩固题

    1、这两个图形,形状(),大小(),是()图形。

    2、这两个图形,形状(),大小(),是()图形。从左往右看,图形

    ()了,从右往左看,图形()了。

    (二)综合应用题

    图1

    图2

    从图1到图2,图形放大了()倍,从图2到图1,图形缩小了()倍。你是怎么想的?

    (三)拓展研究题

    画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再把它缩小2倍。

    (3)

    设计作业分层

    作业不一定要千篇一律整齐划一。有些难题优生能做,对于差生就不要做。平时在检测中发现一些学生老是考试只有60分上下,稍不注意就不及格,对于这样的学生你要降低要求,只要他做好基础,能够考试及格就可以了。当他能够及格的时候,就可以提高点要求,循序渐进。

    (4)

    摸清学生认知障碍

    回生、遗忘现象

    如百分数教学一课,知识的生长点是分数中分率的意义(分率是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如果学生遗忘了分率的意义,那么就直接影响百分数意义的建构。

    混淆现象

    在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这个单元,概念比较多,如质数、合数与偶数、奇数在外延上有交叉的地方,容易混淆。质数中有偶数和奇数,合数中也有奇数和偶数。

    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

    如0.42=0.8,23=8,4/7+2/5=/612

    在备课中,教师要分析学生将会在学生中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就能突破学生知识上的障碍。备学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流程都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备课,在尊重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

    二、备内容

    (一)备课标

    课标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指南,教师们一定要把握小学阶段第一、二学段的课程内容是是什么,搞清楚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什么。只有深刻理解了课标精神,才能有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近几年凡是城区招考老师都必须要考《课标》。

    (二)备教材

    1、把握每一册教科书内容。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体现教材整合的思想,不是孤立的教学每一个章节内容,而是将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比如:学习分数除法时,必须学会分数乘法,一个数除以分数是变成一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在学习了比之后就要将比与除法、分数联系起来比较,比的性质其实也就相当于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们在头脑中要装着整个小学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3、深入分析教学内容

    (1)

    理清知识所涵盖的数学知识点,做到对知识点补遗漏,不增加。

    如一年级6、7的认识

    (2)明确教材编写思想和意图

    如二年级笔算加减法整理复习。这个图意图①是引导学生归纳加减法计算法则,让学生对计算法则进行总结。②淡化运算法则文字的叙述和记忆,注重对计算法则的实质的理解。关键是学生能掌握,会运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阐述,不一定一字不差的背出法则。③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方式主动学习,不需要老师进行灌输。④桌面上有大量的计算卡片,表明学生是在经过大量计算来总结的,并不是让学生直接抽象的独立的去理解计算法则。

    再如二上54页,图中呈现的是老师带领学生量桌子的长度,学生的桌子都一样大小,但由于测量的工具不一样(用铅笔的、用手的、用书的、用三角板的),同样的桌子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老师问:为什么不一样呢?(测量的工具即测量单位不一样)。看来需要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为什么这样编写呢?这是改变传统的对厘米和米抽象的认识,把认识厘米和米放到具体的测量长度的活动中去,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这样让学生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明确教材对重难点的处理方式

    一年级加减法混合运算

    (4)明确教材提前孕伏的内容

    如一年级比较数的大小,整齐排列的图形,渗透了条形统计图的内容,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再如一年级讲了10的组成后,7+()=10,这里是做加法想减法,为20以内退位减法提供了铺垫,分散了难点。

    (5)读懂教材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提示。如六下比例:在太阳底下测量竹竿的影子长度,提示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收集数据。在教学比列时,是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表中的数据探究发现的,不是老师讲的。下面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概念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的。比例的各部分名称,也不是让学生去猜,而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里就三种学习方式:①实验操作学习法②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③老师讲授式学习。

    再如六下39页,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就是用试验操作的方法来学习。

    4、教材如何处理加工

    (1)、教材的内容要情景化。

    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与老教材相比,实验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很浓的儿童情趣。像这种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例如:教学“0的认识”这节课时,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小猴吃桃”的故事引入,故事是学生爱听的,一只可爱的小猴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教师就要凭借这个主题图,讲述生动的“小猴吃桃”的故事,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将会很高,对0的理解也会很深刻。

    (2)、静态的知识要动态化。

    一般的教材不可能把新有的教材内容讲得十分祥尽。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或课堂活动的场所。例如教“几和第几”这节课时,让学生做上台上做模拟排队购票的游戏,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去体验和理解“几和第几”的联系和区别。

    (3)、教学的内容要生活化。

    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备课时,我们要使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课前应开展“我是小小调查员”的活动,走向社会了解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从家中找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认识。通过活动学生对人民币面值、颜色、图案、版别、防伪标志等方面有了感性认识。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都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了解的知识,通过合作、交流,很快而且很全面地掌握了本课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大课堂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走进实践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真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

    三、备教学法

    一、自学——学习前提

    为什么要先自学,然后才教呢?例举一位老师教他的学生做高斯曾经做过题目。他一走进教室,告诉同学们,有个伟大的数学家名字叫高斯。小时候,高斯的老师出了一道……为什么这位老师不能让学生想到最简单的方法呢?那就是先教的结果,先教学生往往思维被老师的方法所禁锢,一味的模仿和记忆导致学生创新的思维被逐渐扼杀。

    最近的《人民教育》上有一个“尝试教学专辑”。里面有篇文章:《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这使我想到我家女儿,……弄得鱼不如大人弄得鱼好吃,但是她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她记忆很深,也很快乐。吃饭的时候,我们夸奖她你弄的鱼真好吃,她特别开心。

    “先教后学”

    到“先学后教”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野。

    我们为什么要先学后教,主要是为了把学生激活而不是教死,为了避免思维方式的单一化、同质化、模式化。

    在自学前,巧妙的情境创设和导入,将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这个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二、互学——学习的重心

    为什么要进行交流互学。有一个学习金字塔理论,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是美国学者发现并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课堂上靠听讲获得的知识(5%)靠阅读获得的知识(10%),靠声音、图片(即直观的东西)教育获得的知识(20%),靠老师示范演示获得的知识(30%),但是靠小组讨论获得的知识(50%),如果是将获得的知识去教别人(即兵教兵)(90%)

    本堂课的互学

    三、展学——学习的关键

    “展学”是全班更大范围的“合作”与“互助”,方法是让学生大胆展示讲解,由此课堂进行了升级,把传统的“讲堂”升级为“学堂”,再将“学堂”升级为学生展示才华的“殿堂”。

    在互学和展学阶段,在互学和展学阶段讨论交流是教学的重要部分,这个阶段教师不是袖手旁观,而是适度回应和适时点拨,适时回应的方法有三种:①保持沉默,等待其他学生的回应②让一位你知道其观点与现在发言人观点相对的人来发言③提出一个与学生刚刚发言直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当学生没法解决的时候,教师要适时追问和恰当点拨,追问采用启发式问题

    (1)结合生活经验启发。如二年级认识钟表

    (2)结合旧知的启发。如三上两位数乘一位数

    (3)结合学具的启发。如三上有余数的除法

    五、备教学反思。

    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提高。一节课教过之后,并不等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终结。应该认真地进行总结成败之处,考虑补救措施,写出简要贴切的课后小结(即“教后记”)。“教后记”应有这几方面的具体内容:成功的例子、不足的原因、改进的设想、再实践的认识,特别要写上“教的空白点”??也就是从学生答问、学习失利出现的“学的空白点”,觉察出教师“教的空白点”,以进一步改进和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了课后备课,才算完成了备课工作的全过程。实践反复表明,这样作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教师最可怕的是不知自己的不足,最可贵的是知道不足及时改。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落到实处那就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课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只有如此我们方可堪当重任,不辱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我们作为教师,一生站在讲台上要度过30多年的春秋,这30多年,你如果不善于学习和反思,你将在这里苦苦煎熬30多年,为什么有人说有的老师教了30多年的书,抄了30多年的教案,还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每天像拉磨的驴一样周而复始,勤恳劳作,但活得却累。华应龙老师讲到:我们为什么感到累而忙,那主要是因为缺少思考缺少学习,没有思考的工作,没有学习的劳动那只能叫瞎忙。古人诸葛亮说过:宁静致远。宁静方能致远,宁静的目的不是无为,而是致远,宁静外在表现是不慌不忙,但却是思考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妨在工作之余,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学习一些新的东西,特别是要认真读懂新课标,只要真正把握了新课标的精神才能把握教材编者意图,只有真正把握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只有真正的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除了学习新课标,认真读懂教材外,我们还应该多去学习同事的优点,在网上或者教育书籍中吸取专家名师的经验和教育理论,当我们真正学会学习之后,我们就会站得高看得远,而不是每天埋头攀登备课、教学、作业这“三座大山”而感到身心疲惫。其实,在生活中,劳动不一定有收获,单纯的劳动或许就是导致贫穷的原因。让我们做一个精神和知识上富有的老师吧,那就只有不断的反思和学习,当我们变得富有的时候,我们就会用我们的知识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用我们的生命去点化学生的生命,用我们的人格去完善学生的人格,让他们在数学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壤中孕育并健康成长为一个个崭新的生命体!

    Jk251.coM编辑推荐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系列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核心。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将会告诉您一些重要的知识,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1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习,为后继学习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学运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二、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习,为后继学习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学运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合并同类项

    五、教学关键:

    同类项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师: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学生:

    1、复习有关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四则运算及去括号的法则)

    2、每小组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模型。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

    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

    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

    (2)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

    (3)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

    (4)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

    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例题1: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当x=3、5时,求y的值

    (3)当y=5时,求x的值

    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

    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课堂练习:已知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x=2,y=3(2)x=,y=

    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

    (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

    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

    (1)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2)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

    (3)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在“列表”这一环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在“连线”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

    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巩固练习: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三)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

    1、图象的分布情况

    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

    (1)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2)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

    2、图象的变化情况

    问题7: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7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8: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

    (1)回顾反比例函数和的图象,通过实际观察;

    (2)根据解析式对XX取值,比较x在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3)电脑演示及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给出结论。即这个问题必须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即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

    (4)对于学生做出的结论,老师应该要给予肯定,同时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若没有,则可以举例: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

    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

    (四)备用思考题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

    2、

    (1)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五)小结: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4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理解圆的对称性.

    2.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理解其证明,并会用它解决有关的证明与计算问题.

    过程方法1.利用操作几何的方法,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经历探索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过程,进一步和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

    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一、导语:直径是圆中特殊的弦,研究直径是研究圆的重要突破口,这节课我们就从对直径的研究开始来研究圆的性质.

    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对折,重复做几次,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得到:把圆沿着它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对折,直径两旁的两个半圆就会重合在一起,因此,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2.你能用不同方法说明图中的线段相等,弧相等吗?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即:直径CD垂直于弦AB则CD平分弦AB,并且平分弦AB所对的两条弧.

    推理验证:可以连结OA、OB,证其与AE、BE构成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进一步得到不同的等量关系.

    分析:垂径定理是由哪几个已知条件得到哪几条结论?

    即一条直线若满足过圆心、垂直于弦、则可以推出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思考:1.这条推论是由哪几个已知条件得到哪几条结论?

    2.为什么要求“弦不是直径”?否则会出现什么情况?

    思考:类似推论的结论还有吗?若有,有几个?分别用语言叙述出来.

    归纳:只要已知一条直线满足“垂直于弦、过圆心、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得到另外三个结论.

    分析:1.根据桥的实物图画出的几何图形应是怎样的?

    2.结合所画图形思考:圆的半径r、弦心距d、弦长a,弓形高h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在圆中解决有关弦的问题时,常常需要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作为辅助线,这样就可以把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结合起来,得到圆的半径r、弦心距d、弦长a的一半之间的关系式:

    补充:

    1.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点O是圆心,其中CD=600m,E为圆O上一点,OE⊥CD,垂足为F,EF=90m,求这段弯路的半径.

    2.有一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如图所示,正常水位下水面宽AB=60m,水面到拱顶距离CD=18m,当洪水泛滥时,水面宽MN=32m时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请说明理由.(当水面距拱顶3米以内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2. 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相结合,将圆的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

    补充:已知:在半径为5?的⊙O中,两条平行弦AB,CD分别长8?,6?.求两条平行弦间的距离.教师从直径引出课题,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用纸剪一个圆,按教师要求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尝试发现结论.

    学生观察图形,结合圆的对称性和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尝试得出垂径定理,并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再进行严格的几何证明.

    师生分析,进一步理解定理,析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更好的理解定理和推论,并弄明白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审题,尝试自己画图,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思考解决方法,由本节课知识想到作辅助线办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检查,集体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方法,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当洪水到来时,水面宽MN=32m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只要求出DE的长,因此只要求半径R,然后运用几何代数解求R.

    通过该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行探究,发现垂径定理,初步感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

    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垂径定理和它的推论,并进行推广,得到其他几个定理,完整的把握所学知识.

    体会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从而解决本题,同时把握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作辅助线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5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利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学会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知识回顾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①②③④⑤⑥

    二、自学教材、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45页,学习分析“探究一”中的数量关系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开始有一人患了流感,第一轮的传染源就是这个人,他传染了x个人,那么,用代数式表示,第一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x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二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则可列方程为:

    2、解这个方程,得

    3、想一想: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四轮呢?

    三、检查自学效果

    1.(xxxx年毕节地区)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00人患了流感,那么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的人数为( )

    A.8人B.9人C.10人D.11人

    2.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标本向本组其他成员各赠送一件;全组共互赠了182件.如果全组有x名学生,则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 B. C. D.

    四、指导学生应用

    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xxxx广东中考9分)

    解:设每轮感染中平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1分

    4分

    解之得6分

    8分

    答:每轮平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超过700台。

    五、巩固训练:

    1.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有9条,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6 B.7 C.8 D.9

    2.元旦期间,一个小组有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一张,已知全组共送贺卡132张,则这个小组共有( )人

    A.11 B.12 C.13 D.14

    3.九年级(3)班文学小组在举行的图书共享仪式上互赠图书,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图书向本组其他成员赠送一本,全组共互赠了240本图书,如果设全组共有x名同学,依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

    A.x(x+1)=240 B.x(x-1)=240

    C.2x(x+1)=240 D.x(x+1)=240

    4.参加中秋晚会的每两个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则有( )人参加聚会。

    5.学校组织了一次篮球单循环比赛,共进行了15场比赛,那么有个球队参加了这次比赛。

    6.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某地因1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没有及时隔离治疗,经过两天传染后共有9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每天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如果按照这个传染速度,再经过5天的传染后,这个地区一共将会有多少人患甲型H1N1流感?

    反思:2题和4题列方程时为何不一样呢?

    六、归纳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要注意解题步骤,特别地,要检验解的结果是否正确与符合题意,并注意题型的积累。

    2.(方法归纳)解应用题地步骤是:审、设、列、解、检、答,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可以采用列式法,线段图示法,列表法等来帮助寻找,并注重检验。

    七、效果测评:

    1.解下列方程。(1)+10x+21=0(2)-x=1

    2.两个相邻的偶数的积是240,求这两个偶数。

    3.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进行两场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6

    了解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认识圆柱、圆锥、圆台和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机构特征。

    1、下面几何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或生成规律?

    这些几何体都可看做是一个平面图形绕某一直线旋转而成的。

    2、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

    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表示。

    如图,将直角梯形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例2指出图、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的几何体构成的、

    直角三角形中,,将三角形分别绕边,三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哪一种简单的几何体?或由哪几种简单的几何体构成?

    1、指出下列几何体分别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

    2、如图,将平行四边形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3、充满气的车轮内胎可以通过什么图形旋转生成?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及图形特征。

    3、用平行与圆柱底面的平面截圆柱,截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作圆柱的一个底面收缩为圆心时,形成的空间几何体、

    5、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一平面去截此圆锥,则底面和截面间的部分的名称是_________。

    6、如图是一个圆台,请标出它的底面、轴、母线,并指出它是怎样生成的。

    7、请指出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8、如图,将直角梯形绕、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分别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7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 (x+y)2 =______________;

    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

    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

    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

    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习

    p36 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由于语言缺陷的原因,这一点对聋生来说比较困难,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1 . 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容量恰当,重点突出,体现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

    2 . 重视启发,活跃思维,方式、方法多样,选择适当;教学环节紧凑、合理;

    3 . 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4 . 教学结构组合优化,优质高效。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8

    2、 通过绝对值概念、意义的探讨,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3、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发现、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绝对值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教学方法: 探索自主发现法,启发引导法 设计理念: 绝对值的意义,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难点,要理解绝对值这一抽象概念的途径就是把它具体化,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借助数轴,使学生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试一试”,“练一练”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中,经历和体验绝对值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逐步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重要而很实际的数学概念,提高我们的数学本领,先请大家看屏幕,思考并解答题中的问题.(用多媒体出示引例) 星期天张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千米,到了游乐园,下午她又向西行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游乐园、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张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① 千米,千米; ②×升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这个例子涉及两个问题,第一问中的向东和向西是相反 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第二问是计算汽车的耗油量,因为汽车的耗油量只与行驶的 路程有关,而与行驶的方向没有关系,所以没有负数.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 中的量,我们并不关注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只要知道具体数值就行了.你还能举出其他 类似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有的同学在思考,有的在交流,有些例子被否定,有的得到同伴的赞许, 气氛热烈.教师巡视,偶尔参加其中一组的讨论,但不直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鼓励学生思考、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我爸爸喜欢炒股,一天他支出 元购买股票,同一天他又抛出股票收入 元,规定支出为负,那么爸爸两次的交易额用有理数如何表示?如果交易所每次交易按总额的千分之一收费,那么爸爸的这两次交易需交多少交易费?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不关注相反意义的例子,刚才我们所举例子中的计算,都不必考虑它们的正、负性,看来我们的确很有必要给上面涉及的量取一个名字.我们把这个量叫做有理数的绝对值.

    1、 绝对值的概念、意义 ① 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点表示的有理数的绝对值 ②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的绝对值是 ?a(a?0)?a(a?0)?③ a=?0(a?0)a=? ??a(a?0)??a(a?0)?④ 绝对值是非负数 a≥ ⑤ 有理数可理解为由性质符号和绝对值组成 ⑥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可理解为符号相反、绝对值相同的两个数

    2、 学会发现、探索、合作交流,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六、设计理念: 绝对值的意义,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难点,要理解绝对值这一抽象概念的途径就是把它具体化,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借助数轴,使学生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试一试”,“练一练”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中,经历和体验绝对值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逐步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一件增长知识的工作,在茫茫的学海中,或许我们困苦过,在艰难的竞争中,或许我们疲劳过,在失败的阴影中,或许我们失望过。但我们发现自己的知识在慢慢的增长,从哑哑学语的婴儿到无所不能的青年时,这种奇妙而巨大的变化怎能不让我们感到骄傲而自豪呢。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艰难的战胜时,当我们在漫长的奋斗后成功时,那种无与伦比的感受又有谁能表达出来呢。因此学习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另一种心态去体会,就会发现有学习的日子真好。

    如果你热爱读书,那你就会从书籍中得到灵魂的慰藉;从书中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中找到自己生活的乐趣;并从中不断地发现自己,提升自己,从而超越自己。

    明天会更好,相信自己没错的。 我们一定要说积极向上的话。

    只要持续使用非常积极的话语,就能积累起相关的重要信息,于是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已经行动起来,并且逐渐把说过的话变成现实。 绝对值教案。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第2-3页练习一第6-13题。

    教学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对策: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解方程(练习一第6题的第1、3小题)

    4x+12=50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评,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习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出示: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

    (1)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口答。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2)学生独立计算,并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全班核对。

    小结: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等量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2、练习一第8题。

    学生读题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如列表,作标记等)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解方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4、练习一第10题。

    教师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及时交流,教师及时讲评。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练习一第12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7、练习一第13题。

    学生阅读第13题,理解后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

    教师再补充几题,如:98.6、212华氏度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等。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及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习题。

    教后反思:

    本课时是一节练习课,练习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形如ax+b=c和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二是借助一些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课前,我学习了高教导的课前思考,在今天的练习课中补充了两组题目,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题目是这样的:(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比梨树的3倍少6棵,梨树有多少棵?(2)果园里有梨树60棵,比桃树的3倍少6棵,桃树有多少棵?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学生们经过分析、比较,发现类似第1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方程解,类似第2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另一组补充的题目是:(1)王老师买了3个足球,付了200元,找回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2)水果店运进5箱苹果,卖出56千克,还剩34千克。每箱苹果多少千克?对于这两题,我请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而且如果是列方程的话,试着列出不同的方程;如果是用算术方法解的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出了不同的方程或算式。

    通过本节练习课,我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关注怎样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关注怎样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在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深学生对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1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到x轴的距离等于(2)到y轴的距离等于(3)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3、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1)列表(2)描点(3)连线

    一般地,如果(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为0时,(k为常数,k0)。这时,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3、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一般地,正比例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

    4、一次函数的性质,,一般地,一次函数有下列性质: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k0)中的常数k。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k0)中的常数k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或xy=k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

    (1)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当k

    (3)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5)图像上任意一点向坐标轴作垂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矩形面积等于|k|

    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2、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3、二次函数的性质:

    (1)a>0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是x=,顶点坐标是(,);在对称轴的左侧,即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抛物线有最低点,当x=时,y有最小值,

    (2)a

    抛物线有最高点,当x=时,y有最大值,

    表示开口方向:>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其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

    因此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在二次函数中表示图像与x轴是否有交点。

    当>0时,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

    当=0时,图像与x轴有一个交点;

    (2)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的形式,得到顶点为(,),对称轴是直线.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2

    一、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感觉初中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是无味的、是毫无实际意义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初中数学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参加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达到最终的初中数学教学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能够较好地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组织教学活动是必要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要做到以教学重点为核心还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适合学生发展为要求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标.如果教学活动的设计偏离了初中数学的教学重点,那么就会造成数学教学“事倍功半”,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还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每个活动的毎个阶段都能有所收获,在实际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让学生感到“学有所成”.当然,活动的设计不能偏离或超出学生的认知,每个活动的设计都必须有清晰明确的目标,都能做到以适合学生发展为要求,不能束缚学生的发展,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勇于探索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其根本目标还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这也就决定了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需要依据不同的教学重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数学知识的发展为导向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那么,数学的价值又在何处?是为了攀比所记公式的多少?还是追求数学分数的高低?当然,这些都不是数学的价值.那么怎样才能有“学而能会,会而能用”呢?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教学不再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摒弃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记住初中数学知识,可以通过教具或多媒体等工具的演示,将数学知识的发展展现给学生,以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为导向,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中蕴藏的道理,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

    三、巧设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思考重于一切.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设计合适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解除数学中的疑问,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当然,合适的数学问题并不是老师信手拈来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需要体现学生的一个思考过程.高效的数学课堂是以巧妙的数学问题为基础的,数学问题设计得好,学生不仅能通过问题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还能提前思考理解即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就是说,好的数学问题是贯穿整个数学教学中的主线,能让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结合所授知识和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总结

    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新课改下,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会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素养.通过艺术的设计初中数学教学,让学生不再为繁重的数学作业而苦恼,不再为解决不了的难题而烦心,深深爱上数学,徜徉在数学的艺术之美中.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3

    1、让学生了解鄂伦春族的服饰特点、生活习性等简单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

    难点:

    2、用打击乐器敲打节奏并尝试三个声部的敲击并能为歌曲伴奏。

    教师头戴小鹿头饰: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森林里的小鹿,今天,我想邀请大家到森林里去郊游。(课件:出示森林图片,背景音乐《小鹿,小鹿》。)

    师:森林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呀!

    师:我还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们轻轻拍手为我伴奏好吗?

    师:小朋友快瞧,那里有一群我的小伙伴唱着歌向我们跑过来了。

    师:现在我们来到了森林游乐园,大家看,这只看门的小鹿好象有话要对我们说。

    学生戴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课件:小鹿说:“大家先别着急,我还有要求呢,你们要把歌里唱的小鹿是怎么做的跟自己平时玩的游戏结合起来,教给游乐园里的小动物,怎么样,能做到吗?)

    师:(放音乐示意大家归位),小朋友们都准备的很认真,现在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请大家来表演,好吗?希望每个小组上来表演的时候,先由小组长告诉大家你们跟什么小动物玩的什么游戏,下面的小朋友要认真地看,轻轻拍手为他们伴奏,好吗?

    学生依次展示两到三组,每组展示完可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

    师:小朋友们玩的游戏可真精彩,我也想把自己编的游戏跟大家一起玩,谁愿意上来?(挑选10人左右上台)。下面的小朋友,请你拍手为我们伴奏,学会了这个游戏,下课后可以跟你的小伙伴一起玩呢!

    (课件:小鹿说:“小朋友们,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郊游要结束了,可我看到咱们玩过的地方有许多小朋友留下的垃圾,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不爱护环境,我的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呀!”)

    师:那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还小动物们一个美丽的家吧!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4

    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第章第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本节是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课本通过操作、观察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提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联系,并突出研究了圆的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在本节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已有经验的作用,用运动的观点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明确图形在运动变化中的特点和规律。

    鼓励学生从事观察、测量、折叠、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活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和交流,充分展示“观察、操作——猜想、探索——说理(有条理地表达)”的过程,使学生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学习说理,体现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融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目标:

    (2)通过实践让学生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的含义

    (3)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4)让学生们自主讨论通过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收获,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知识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五、教学难点:

    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2.师:上面的3个数据是表示什么的?(生:圆的直径)英寸是什么意思?(学生看书回答)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6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1.这节的重点为:去括号。因此,本节所学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深化,要突破这个重点,只有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掌握。

    2.去括号是整式加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今后继续学习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方程,以及分式、函数等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1.去括号法则是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时会经常出现错用法则的现象。实验表明:完全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号法则.这是由于:(1)“去括号法则”,增加了记忆负担和出错的机会,容易出错;(2)去括号的法则增加了解题长度,降低了学习效率;(3)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的学习是同化而非顺应,易于理解与掌握;(4)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是回归本质,返璞归真,且既可减少学习时间,又能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2.能正确运用去括号进行合并同类项;

    3.理解去括号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难点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问题

    青藏铁路线上,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形式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

    请问:(3)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比通过非冻土地段多用0.5小时,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t小时,则这段铁路的全长可以怎么样表示?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解: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提出问题,如何化简上面的两个式子?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索新知

    1.回顾:

    1你记得乘法分配率吗?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呢?

    a(b+c)=ab+ac

    2-(-2)=(-1)*(-2)=2+(-3)=(+1)*(-3)=-3

    2.探究

    计算(试着把括号去掉)

    (1)13+(7-5)(2)13-(7-5)

    类比数的运算,去掉下面式子的括号

    (3)a+(b-c)(4)a-(b-c)

    3.解决问题

    100t+120(t-0.5)=100t-120(t-0.5)=

    思考:

    去掉括号前,括号内有几项、是什么符号?去括号后呢?

    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

    三、知识点归纳

    去括号法则: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注意事项

    (1)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

    (2)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四、例题精讲

    例4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五、巩固练习

    课本P68练习第一题.

    六、课堂小结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2.你觉得去括号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七、布置作业

    课本P71习题2.2第2题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训练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3.进一步训练利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通过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方案,来培养其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进而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教学重点

    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于开放性问题的解决,即如何设计方案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练习(记作投影片2.2.3A)

    第二张:实际问题(记作投影片2.2.3B)

    教学过程

    Ⅰ.巧设情景问题,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两节课的研究,我们会用配方法来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复习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出示投影片2.2.3A)

    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6x+8=0;

    (2)x2-8x+15=0;

    (3)x2-3x-7=0;

    (4)3x2-8x+4=0;

    (5)6x2-11x-10=0;

    (6)2x2+21x-11=0.

    [师]我们分组来做,第一、三、五组的同学做方程(1)、(3)、(5),第二、四、六组的同学做方程(2)、

    (4)、(6).

    [师]各组做完了没有?

    [生齐声]做完了.

    [师]好,我们来交叉改一下,看看哪位同学批改得仔细,哪位同学的方程解得全对.

    [生甲]我改的是__同学的,他做的是方程(1)、(3)、(5),方程(1)解对了,答案是x1=-2,x2=-4.解方程(3)时,在配方的时候,他配错了,即

    x-3x=7,

    x2-3x+32=7+32应为(-23

    2)2.

    [师]很好,这里一次项-3x的系数-3是奇数,所以应在方程两边各加上(-3)的一半的平方,那方程(3)的正确答案是多少呢?

    [生乙]方程(3)的解为x1=

    [师]好,继续.3?237,x2?3?237.

    [生丙]方程(5)的二次项系数不为1,所以首先应把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形式,然后再应用配方进行求解.__同学解的对,其解为x1=52,x2=-32.

    [生丁]__同学做的是方程(2)、(4)、(6).他解的完全正确,即

    方程(2)的解:x1=5,x2=3,

    方程(4)的解:x1=2,x2=

    方程(6)的解:xl=32,12,x2=-11.

    [师]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时,一定要注意:

    ①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首先应把它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形式,这是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的前提.

    ②配方法中方程的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的前提是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

    另外,大家在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时,要有一定的技能.这就需要大家不仅要多练,而且还要动脑.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Ⅱ.讲授新课

    [师]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2.2.3B)在一块长16m,宽12m的矩形荒地上,要建造一个花园,并使花园所占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你能给出设计方案吗?

    [师]大家仔细看题,弄清题意后,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具体方案,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甲]我们组

    的设计方案如右图

    所示,其中花园四

    周是小路,它们的

    宽度都相等.

    这样设计既美观又大方,通过列方程、解方程,可以得到小路的宽度为2m或12m.

    [师]噢,同学们来想一想,甲组的设计符合要求吗?如果符合,请说明是如何列方程,又如何求解方程的;如果不符合,请说明理由.

    [生乙]甲组的设计符合要求.

    我们可以假设小路的宽度为xm,则根据题意,可得方程(16-2x)(12-2x)=1

    2×16×12,

    也就是x2-14x-24=0.

    然后利用配方法来求解这个方程,即

    x-14x=-24,

    x2-14x+72=-24+72,

    (x-7)=25,

    x-7=±5,

    即x-7=5,x-7=-5.

    ∴x1=12.x2=2.

    因此,小路的宽度为2m或12m.

    由以上所述知:甲组的设计方案符合要求.

    [生丙]不对,因为荒地的宽度是12m,所以小路的宽度绝对不能为12m.因此甲组设计的方案不太准确,应更正为:花园四周的小路的宽度只能是2m.

    [师]大家来作判断,谁说的合乎实际?

    [生齐声]丙同学说得有理.

    [师]好,一般地来说: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只要题目、方程及解法正确,那么得出的根便是所列方程的根,一般也就是所解应用题的解,而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这些根虽然满足所列的一元二次方程,但未必符合实际问题.因此,解完一元二次方程之后,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按题意来检验这些根是不是实际问题的解.这一点,丙同学做得很好,大家要学习他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其他组设计的方案.

    [生丁]我们组

    的设计方案如右图.

    我们是以矩形

    的四个顶点为圆心,以约5.5m长为半径画了四个相同的扇形,则矩形除四个相同的扇形以外的地方就可作为花园的场地.

    因为四个相同的扇形拼凑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圆,即四个相同扇形的面积之和恰为一个圆的面积,假设其半径为xm,根据题意,可得

    πx2=22

    1

    2×12×16.

    解得x=±96

    ?≈±5.5.

    因为半径为正数,所以x=-5.5应舍去.因此,由以上所述可知,我们组设计的方案符合要求.

    [生戊]由丁同

    学组的启发,我又

    设计了一个方案,

    如右图.

    以矩形的对角

    线的交点为圆心,以5.5m长为半径在矩形中间画一个圆,这个圆也可作为花园的场地.

    [生己]老师,我也设计了一个方案,图形与戊同学的一样,他是把圆作为花园的场地,而我是把圆以外的荒地作为花园的场地,圆内以备盖房子.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并能触类旁通,真棒.其他组怎么样?

    [生庚]我们组

    设计的方案如右图.

    顺次连结矩形

    各边的中点,所

    得到的四边形即

    是作为花园的场

    地.

    因为矩形的四个顶点处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24m2(即1

    2×6×8),所以四

    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96m2,则剩下的面积也正好是96m2,即等于矩形面积的一半.因此这个设计方案也符合要求.

    [生辛]我们组设计的方案如下图.

    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作为建花园的场所.

    因为阴影部分的面积为96m,正好是矩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这个设计也符合要求.

    [生丑]我们组

    设计的方案如右图.

    图中的阴影部

    分可作为建花园的

    场地.

    经计算,它符合要求.

    [生癸]我们组的设计方案如下图.

    2

    图中的阴影部分是作为建花园的场地.

    [师]噢,同学们能帮癸组求出图中的x吗?

    [生]能,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2×1

    2(16-x)(12-x)

    =1

    2

    2×16×12,即x-28x+96=0,

    x2-28x=-96,

    x2-28x+142=-96+142,

    (x-14)2=100,

    x-14=±10.

    ∴x1=24,x2=4.

    因为矩形的长为16m,所以x1=24不符合题意.因此图中的x只能为4m.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大家的努力,设计了这么多在矩形荒地上建花园的方案.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设计方案.

    Ⅲ.课堂练习

    (一)课本P55随堂练习1

    1.小颖的设计方案如图所示,你能帮助她求出图中的x吗?

    解:根据题意,得(16-x)(12-x)=

    212×16×12,即x-28x+96=0.

    解这个方程,得

    x1=4,x2=24(舍去).

    所以x=4.

    (二)看课本P53~P54,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并且知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另外,还应注意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55习题2.51、2

    (二)1.预习内容:P56~P57

    2.预习提纲

    如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9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首先要有目标意识,结合教学大纲,认真研究高中数学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洞悉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该课程总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在备课之初就要设定好每一节课要达到的分目标,将每一节课的局部跟整体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之感。一般来说,分目标的确定不应只是停留在要学生掌握多少概念定理、基础知识上,更为关键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新的目标的确定势必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做好一个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才能谈及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

    在明确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就要着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它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做出科学合理、有条不紊的教学设计,我们需要虚心学习同行的宝贵经验,反复修正原有的教学设计,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求达到日臻完善的程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教师要做好陪伴和引导的角色。高中数学课程难度不断加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稍有脱节,就有可能学得吃力,导致兴趣下降,动力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通过提问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灵活做出适当调整。课堂上准备的习题也要难易适度,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目标,体验到学会的成就感,建立对本门课程的自信心。高中数学教师也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锤炼,力求精确生动,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生活趣事,生动活泼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要、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长期以来,造成教学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忽视或没有重视去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忽视情感因素的教育价值。而现代教学则是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与融洽作为其执意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着力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御和实施教学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最有助于个体各方面能力的发挥,高中数学的学习也不例外。课堂任务繁重,压力过大,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会大大降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幽默智慧的教学语言让学生轻松掌握每一节课的精髓,做到对知识点的举一反三,做到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身为学生的榜样,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平等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做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说难也不难的任务,说它难是因为无论是钻研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科学创新的教学设计,还是做好生动主动的课堂教学、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一环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和高尚无私的爱,实属不易。说它不难,是因为这些工作的确就是每一位教师每天都在默默做着的,只要我们忠于职守,踏实奉献,就能收获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收获桃李满天下的累累硕果。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10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钟面上的整时数,先让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再认识钟表(包括电子表)表面上的整时数.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针、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能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情感目标: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闹钟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交流。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1:我的钟面上有三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较粗较细的是分针,那个又长又细的是秒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时针、分针及名称。)。

    师:这个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他已经认识秒针了,真了不起,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一步地认识秒针。钟面上还有什么?

    师:小朋友们观察地真仔细,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看看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边说边拿实物钟演示)

    生:我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顺着1、2、3、4、5、6、7、8、9、10、11、12的方向走的。

    师: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一拨小闹钟吗?体验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

    2.认识整时。

    请同学看这个钟面,谁知道现在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出示2时的钟面)

    生3:我是这么想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这时的时刻就是2时。

    师:咱们同学真了不起。那这个时刻又是几时呢?(手指大屏幕的4时)

    师:请同学看大屏幕,这时的时刻你能马上说出是几时吗?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是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拨一个8时,看谁拨的又对又快,注意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

    师:请同学看大屏幕,你拨的和大屏幕上面的一样吗?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给大家看,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评析: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3.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师:想不到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这么强,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怎么样?请大家看你桌上的这张图,你能马上写出钟表显示的时刻是几时吗?比比看谁写的又对又快?

    生2:两个都是9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为什么会有两个9时呢?

    生3:我知道,因为一天,时针要走两圈,所以有两个9时。

    师小结:小朋友说的真好,对了,一天时针在钟面上要走2圈,所以有两个9时,因此,要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刻干什么吗?

    师:那你是几时起床,又是几时睡觉的?在钟面上拨出来,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我们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师: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用这种钟表示时刻外,还能用什么表示时刻呢?

    生3:我发现前两个都是用分针时针表示的,第三个是用电子表显示的。

    生:电子表的表面有两个点,左边是几就表示几时,右边是几,就表示几分。

    师: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我们奖励给他一块奖牌。说的非常好,电子表的.表面有两个点,当两个点的左边是几,同时,两个点的右边是两个0,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像电子表显示的这种表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师:(大屏幕显示8时)8时和3时用这种表示方法,又该如何表示呢?

    三、应用新知,巩固发展。

    1.师:请同学看大屏幕,时间老人还给我们送来2个钟面,你能准确地说出现在是几时,并说说这时候你该做什么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能试着用两种方法把这两个时刻表示出来吗?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两个钟面,看看6时和12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生: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12时,时针和分针合在一起了。

    2.师:猜谜:公鸡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闹盈盈,长针、短针成一线,请问这时几时整?

    3.手势游戏:由老师给大家做几个手势,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根据老师的手势马上说出是几时整?(3时、6时、9时、12时)

    4.下面,我们来玩个拨钟表的游戏,同桌两人一人在钟面上拨针,另一个人说时刻,交换练习。

    5.我们来玩个小品好不好?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来做几个动作,你猜他时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用你的小闹钟拨出时刻,谁最先拨好就上好闹钤。

    (1)洗脸:拨的时刻有6时,6时半,7时,9时理由是晚上睡觉前洗脸。

    (2)睡觉:拨的时刻有8时,9时,10时,1时理由是午休。

    (4)吃饭;拨的时刻有7时吃早饭,12时吃午饭。

    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表演的小品真精彩,拨出的时间也很合理,一节课马上就过去了,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准确掌握时间,按时起床,按时睡觉,不浪费时间,做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能做到吗?

    四、全课总结。

    能和小朋友共同上一节课,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那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设计新颖。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高潮迭起,教师科学有效地引导,给人一种渐入佳境、耳目一新的感觉。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3.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4.评价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光彩。李老师绝不吝啬对学生的赞扬与激励,教师的一颗爱心使评价焕发出艺术的魅力。

    5.整节课收放自如,学生和谐发展。师生角色分明,关系亲切融和。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境,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11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重视操作

    数学知识并不来自于教材和课本,而是来自于实践,数学知识最终应被应用到实践操作中。纵观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很多教师都过分注重学习结果,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更阻碍了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教师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和充分思考,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为学生终身开展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来动手操作,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更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群体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教授特殊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时候,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后,先组织学生准备学具,每一名学生都要准备正方形以及全等直角三角形纸片。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全等直角三角形的纸片是否能够组合成平行四边形?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边讨论、边研究、边操作,有的小组很快便找到规律,得出方法。

    二、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性,原因就在于,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便会步入社会中,那个时候,社会从四面八方带给学生压力,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也就越来越多,阻碍了学习。在面对学习过程中各种困难的时候,学生只能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态度来对待,并且实施自我调节,以适应压力,克服困难。这便要求学生必须有很高的积极性,这样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会影响学生一生,同样能够使学生在社会中快乐成长。比如,根据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实际问题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在开展某项竞赛之前,让学生由一枚硬币来决定谁先开展竞赛,由此引导学生学习概率知识。并且让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还可以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感觉,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综上所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和学生要不断学习和理解,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及时沟通,进而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和探索,努力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际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汇总


    以下是一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的深入探讨和分析。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制定好教案需要教师对教育思想的认识和掌握。享受阅读的同时也别忘了分享这篇文章给身边的朋友哦!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1

    2、 通过绝对值概念、意义的探讨,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3、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发现、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绝对值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教学方法: 探索自主发现法,启发引导法 设计理念: 绝对值的意义,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难点,要理解绝对值这一抽象概念的途径就是把它具体化,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借助数轴,使学生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试一试”,“练一练”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中,经历和体验绝对值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逐步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重要而很实际的数学概念,提高我们的数学本领,先请大家看屏幕,思考并解答题中的问题.(用多媒体出示引例) 星期天张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千米,到了游乐园,下午她又向西行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游乐园、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张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① 千米,千米; ②×升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这个例子涉及两个问题,第一问中的向东和向西是相反 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第二问是计算汽车的耗油量,因为汽车的耗油量只与行驶的 路程有关,而与行驶的方向没有关系,所以没有负数.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 中的量,我们并不关注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只要知道具体数值就行了.你还能举出其他 类似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有的同学在思考,有的在交流,有些例子被否定,有的得到同伴的赞许, 气氛热烈.教师巡视,偶尔参加其中一组的讨论,但不直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鼓励学生思考、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我爸爸喜欢炒股,一天他支出 元购买股票,同一天他又抛出股票收入 元,规定支出为负,那么爸爸两次的交易额用有理数如何表示?如果交易所每次交易按总额的千分之一收费,那么爸爸的这两次交易需交多少交易费?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不关注相反意义的例子,刚才我们所举例子中的计算,都不必考虑它们的正、负性,看来我们的确很有必要给上面涉及的量取一个名字.我们把这个量叫做有理数的绝对值.

    1、 绝对值的概念、意义 ① 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点表示的有理数的绝对值 ②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的绝对值是 ?a(a?0)?a(a?0)?③ a=?0(a?0)a=? ??a(a?0)??a(a?0)?④ 绝对值是非负数 a≥ ⑤ 有理数可理解为由性质符号和绝对值组成 ⑥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可理解为符号相反、绝对值相同的两个数

    2、 学会发现、探索、合作交流,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六、设计理念: 绝对值的意义,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难点,要理解绝对值这一抽象概念的途径就是把它具体化,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借助数轴,使学生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试一试”,“练一练”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中,经历和体验绝对值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逐步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一件增长知识的工作,在茫茫的学海中,或许我们困苦过,在艰难的竞争中,或许我们疲劳过,在失败的阴影中,或许我们失望过。但我们发现自己的知识在慢慢的增长,从哑哑学语的婴儿到无所不能的青年时,这种奇妙而巨大的变化怎能不让我们感到骄傲而自豪呢。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艰难的战胜时,当我们在漫长的奋斗后成功时,那种无与伦比的感受又有谁能表达出来呢。因此学习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另一种心态去体会,就会发现有学习的日子真好。

    如果你热爱读书,那你就会从书籍中得到灵魂的慰藉;从书中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中找到自己生活的乐趣;并从中不断地发现自己,提升自己,从而超越自己。

    明天会更好,相信自己没错的。 我们一定要说积极向上的话。

    只要持续使用非常积极的话语,就能积累起相关的重要信息,于是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已经行动起来,并且逐渐把说过的话变成现实。 绝对值教案。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2

    了解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认识圆柱、圆锥、圆台和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机构特征。

    1、下面几何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或生成规律?

    这些几何体都可看做是一个平面图形绕某一直线旋转而成的。

    2、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

    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表示。

    如图,将直角梯形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例2指出图、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的几何体构成的、

    直角三角形中,,将三角形分别绕边,三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哪一种简单的几何体?或由哪几种简单的几何体构成?

    1、指出下列几何体分别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

    2、如图,将平行四边形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3、充满气的车轮内胎可以通过什么图形旋转生成?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及图形特征。

    3、用平行与圆柱底面的平面截圆柱,截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作圆柱的一个底面收缩为圆心时,形成的空间几何体、

    5、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一平面去截此圆锥,则底面和截面间的部分的名称是_________。

    6、如图是一个圆台,请标出它的底面、轴、母线,并指出它是怎样生成的。

    7、请指出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8、如图,将直角梯形绕、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分别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3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习,为后继学习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学运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4

    本节首先给出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比的概念,并利用探究法得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相似三角形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图形,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全等形是相似形的特殊情况,研究相似三角形比研究全等三角形更具有一般性.对应边和对应角子相似三角形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找对应边及对应角时常常出现错误.

    1.从知识的逻辑体系出发,在知识的引入时可考虑先给出相似形的概念,在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在知识的引入上,可以从生活实例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中找几个相似三角形的例子,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3.在知识的引入上,还可以从知识的建构模式入手,给出几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几组图形都是相似三角形,由学生研究这些图形的边角关系,从而得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本质认识

    4.在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巩固中,应注意反例的作用,要适当给出或由学生举出不是相似三角形的例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在概念的理解过程中,要注意给出不同层次的图形,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似三角形,既增加学生的参与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6.在本节内容中对应边及对应角的寻找学生常常出现混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题组由学生寻找其中的对应边或对应角,并说明根据,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相似比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预备定理,并了解它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3.通过预备定理的条件所构成的图形的三种情况,教给学生对一致性问题的思考方法.

    4.通过学习,培养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1.教学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预备定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加深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它在形状上、大小上有何特征?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也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相同形状”,它们的大小不一定相等,这是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区别.为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教学时可预先准备几对相似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或测量对应元素的关系,然后直观地得出: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就是他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如图所示.

    反之亦然.即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性质).

    , ∴

    另外,相似三角形具有传递性(性质).

    注:在证两个三角形相似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

    思考问题:(l)所有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

    (2)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K,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

    ②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这也说明了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形.

    3.预备定理:平行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如图所示.

    教材通过探讨的方法,根据题设中有平行线的条件,结合5.2节例6定理的结论,再根据三角形的定义,从而得出了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结论,这里要强调的是:

    (1)本定理的导出不仅让学生复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而且为后面的证明打下了基础,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由本定理的题设所构成的三角形有三种可能,除教材中两种情况外还有如左图所示的情形,它可以看成 BC截

    ,本质上与右图是一致的.

    (3)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而比的后项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作题时务必要认真仔细,如本定理的比例式,防止出现

    的错误,如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

    (4)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还应给学生强调,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就是对应边,对应边应写在对应位置.

    (5)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形象性语言,如:有平行就有成比例线段,有平行就有相似三角形.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相似比的概念,为以后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打下基础.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平移的概念,发现并归纳平移的性质,学会利用平移绘制某些特殊的图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操作、探究、归纳和总结平移性质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难点:1、对平移的两要素的理解;2、如何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问题.

    对于理解掌握平移的概念及性质,学生要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同时必须具有线段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储备.七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欲望的阶段,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

    看完后,我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从中抽象出的平面图形的变换,提出问题:“在刚才的过程中,图形是怎么移动的呢?”

    1.以老师的生活片段作为引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进入情景,感受生活中的平移.

    2. 渗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

    活动二 观看下列美丽的图案,并回答问题.

    (1)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整个图案?

    在老师用动画演示的启发下,经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大家将达成共识:

    “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沿一条直线移动,得出若干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组合成图案”.

    请大家试试看!在一张白纸上划一条直线,将手中的硬纸板图形沿着这条直线移动,并把每一次移动后的图形画下来!

    我先在黑板上演示,然后学生动手作图,完成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同学的作品,并告诉学生:“我们刚才做的就是将图形进行平移”.

    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平移可以创造生活中的美,并进一步加深对平移的印象:

    “一个图形的整体沿一条直线移动”.

    1.平移的定义: 将一个图形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关注定义中包含平移的两要素:方向和距离.

    对应点的定义:

    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多媒体再一次演示平移,学生很容易得出平移的第一条性质:

    (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接着,我要求学生观察课本P28图中A、B、C点与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并提问:“这些线段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呢?”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对线段大小的比较和平行线的判定的方法.在这里他们可以使用刻度尺、量角器、圆规等工具,通过度量线段、画截线和比较角的大小等方法,探究出平移的第二条性质:

    在了解平移定义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讨出平移的性质,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协作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在寻找身边的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他们学好数学,将来更好地让“数学服务于生活”.

    B

    A .平行不相等 B. 相等不平C.平行且相等 D. 既不平行,又不相等

    (3)经过平移,图形上每个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为了学生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突破了重、难点.

    例题2.下列变换中可能属于平移的有哪些?

    强调平移“是图形沿一条直线运动”,让学生意识到“不符合平移性质的不是平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 练习:

    (1)下图中,每个方格的边长为一个单位长度,左边的小船是右边的小船向平移 单位长度后得到的;

    (2)请找出A、B、C的对应点A′、B′、C′;

    (3)请找出与线段AA′相等且平行的两条线段,它们的长度是多少?

    练习题的设计,是为了巩固对平移两要素与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实现重、难点的落实,

    并为下一步“平移作图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的学习作好铺垫.

    用同样的基本图形绘制的图案,其效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通过对图形欣赏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用同样一个基本图形,如果平移的方向不同或平移的距离不一样,将会产生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加深对平移的两要素的理解.

    通过观察多媒体绘制这幅图片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用一个基本图形通过不同的平移可以构造出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运用平移设计图案的兴趣.

    2. 请大家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

    3、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渗透多侧面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

    情感与态度:

    通过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逐渐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

    1、看录像;

    2、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观察庐山;

    活动2:观察图片,注意这些图片的拍摄角度,你能挑出一组三视图的图片吗?

    活动3:猜猜看:通过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来猜测实物是什么?

    如果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着三个几何体,分别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给出由4个小正方体形成的组合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

    做一做:以小组为单位,用6个小立方体块搭出不同的几何体,然后根据搭建的几何体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验证,看谁画的图最标准、而后,全班同学根据某小组画的三视图来组合立体图形。

    四、小结与反思:

    1、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节课数学知识对平时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

    五、练习与作业:

    1、能力作业:画出我校教学楼的三视图(以面向南为“从正面看”),或者画出你家的房屋(或设计)的平面图。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7

    设计思想:

    这堂课为章节复习课,教师可以先从总体知识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回顾所学的知识,要知道本章主要需要掌握的是如何利用二次函数及其表示方法、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即二次函数的应用。

    初步认识二次函数;

    掌握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会用数表、图像和表达式三种表示方法来表示二次函数,并会相互转化;

    会画二次函数,能利用二次函数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灵活应用二次函数。

    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和认识二次函数。

    体会从特殊函数到一般函数的过渡,注意找函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树立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尝试、猜想和发现的精神;

    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改变过去只利用数式,而忽略图形的思想。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y= 的图像及性质;二次函数的应用。

    师:这堂课是这章的总结课,下面我们来看这章整体知识框架图:(幻灯片)

    观看这章的知识整体框架,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能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2.日常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的样子?

    3.你知道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吗?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同学们,想想你们学习本章的收获是__________。

    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上面的问题。

    例1:某农场种植一种蔬菜,销售员张平根据往年的销售情况,对今年这种蔬菜的销售价格进行了预测,预测情况如图2-1,图中的抛物线(部分)表示这种蔬菜销售价与月份之间的关系,观察图象,你能得到关于这种蔬菜销售情况的哪些信息?

    要求:(1)请提供四条信息;(2)不必求函数的解析式。

    解:(1)2月份每千克销售价是3.5元;(2)2月份每千克销售价是0.5元;(3)1月到7月的销售价逐月下降;(4)7月到12月的销售价逐月上升;(5)2月与7月的销售差价是每千克3元;(6)7月份销售价最低,1月份销售价最高;(7)6月与8月、5月与9与、4月与10月、3月与11月,2月与12月的销售价相同。

    (注:此题答案不唯一,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只要是根据图象得出的信息,并且叙述正确即可)

    师:要重点看一下横轴与纵轴分别是哪一个变量,然后再看一下它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例2:(北京石景山)已知:等边 中, 是关于 的方程 的两个实数根,若 分别是 上的点,且 ,设 求 关于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 的最小值。

    当 ,即 为 的重点时, 有最小值6。

    师:本题涉及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是一道综合性题目。

    例3:某校初三年级的一场篮球比赛中,如图2-2,队员甲正在投篮,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高 ,与篮球中心的水平距离为7m,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为4m时到达最大高度4m,设篮球运行的轨迹为抛物线,篮圈距地面3m。

    (1)建立如图2-3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问此球能否准确投中?

    (2)此时,若对方队员乙在甲前面1m处跳起盖帽拦截,已知乙的最大摸高为3.1m,那么他能否获得成功?

    将 点坐标代入解析式;左=右;所以一定能投中。

    生:此球能否准确投中,与二次函数的知识有何联系,我不大清楚。

    师:篮球运行的轨迹为抛物线,蓝圈可以看成一个点,所以此球能否准确投中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看一下该点在不在抛物线上即可。

    例4:如图2-4,一位篮球运动员跳起投篮,球沿抛物线 运行,然后准确落入篮框内,已知篮框的中心离地面的距离为3.05米。

    (1)球在空中运行的最大高度为多少米?

    (2)如果该运动员跳投时,球出手离地面的高度为2.25米,请问他距离篮框中心的水平距离是多少?

    解:(1) 抛物线 的顶点坐标为(0,3.5)。

    ∴球在空中运行的最大高度为3.5米。

    (2)在 中,当 时,

    故运动员距离篮框中心水平距离为 米。

    师:运动员距离篮框中心水平距离,就是过蓝框向地面做垂线,垂足与人的站立点的距离。

    (1)证明抛物线顶点一定在直线 上。

    (2)若抛物线与 轴交于 两点,当 ,且 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若(2)中所求抛物线顶点为 ,与 轴交点在原点上方,抛物线的对称轴与 轴脚于点 ,直线 与 轴交于点 ,点 为抛物线对称轴上一动点,过点 作 ⊥ ,垂足 在线段 上,试问:是否存在点 ,使 若存在,求出点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抛物线与 轴交于 两点,∴ 。

    即 ,解得 。

    ∵ 或 当 时, (与 矛盾,舍去), 。

    当 时, 或 。

    (3)∵抛物线与 轴交点在原点的上方,∴

    解得 。

    师:将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代入直线的解析式,如果适合直线的解析式,则点在直线 上;否则,点不在直线 上。

    我们这堂课主要需要掌握的是如何利用二次函数及其表示方法、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即二次函数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8

    1.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体会绝对值的作用与意义;

    3.能熟练掌握有理数绝对值的求法和有关的简单计算。

    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探索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代数意义和性质,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甲乙两辆车从城站火车站同时开出,甲车向东行驶5千米到达一候车亭,乙车向西行驶5千米到达另一候车亭。问:

    (2)这两个有理数有什么关系?

    (3)在数轴上把这两个有理数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复习用有理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相反数的意义,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有关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1.引入:

    (1)若每辆车行驶每千米耗油0.2升,则甲乙两辆车各耗多少升油?

    (2)计算汽车耗油量的过程中,只与什么有关?而与什么无关?

    耗油量的计算只与汽车行驶的路程有关,而与方向无关,在实际生活中不注重方向的量还有很多,本节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不注重方向的量——绝对值。

    2.引导学生从数轴上认识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师:+6和-6是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它们什么相同呢??

    师: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

    引导学生观察:数轴上表示+6和-6两点,虽然分居在原点的两旁,符号不同,但与原点之间都是相隔6个单位长度。

    指出:

    在数轴上表示+6和-6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都是6,我们就说+6的绝对值是6,-6的绝对值也是6。

    归纳: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师: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什么?0的绝对值是什么?负数呢??

    生: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论。

    师:同学们说的对,但这只是绝对值意义的文字叙述,事实上,这意义还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达。大家知道怎样用数学式子来表达吗?

    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思考,得到三个相应的表达式。?

    即:

    (1)如果a>0,那么│a│=a;

    (2)如果a=0,那么│a│=0;

    (3)如果a

    归纳:非负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归纳:由此可知,不论a取何值,它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通常也称为非负数),即对任意有理数a而言,总有:a≧0?。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即绝对值的“非负性”。

    补充:

    (1)绝对值等于0的数只有一个,就是0;

    (2)绝对值等于同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例1.?-5的相反数是______;|-5|=______,不小于-2的负整数是______。

    例2.若x>0,y

    例3.绝对值不大于4的整数有______个。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要注意一个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而是非负数。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就是零。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创设情境,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体会小组合作及分析思考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9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或中心对称的本质:就是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180°而成.

    2、掌握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以及利用两种不同方式作出中心对称的图形.

    利用中心对称的特征作出某一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确定对称中心的位置.

    经历对日常生活与中心对称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的欣赏意识.

    中心对称与旋转之间的关系.

    如图,△ABC绕点O旋转,使点A旋转到点D处,画出旋 转后的三角形,并写出简要作法.

    1、观察、实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用透明纸覆盖在图上,描出其中的一部分,用大头针固定在O处。旋转180°后,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 旋转 ,如果他们能够与另一个图形 ,那么就说这 个图形 或 ,这个点叫做 ,这两个图形中的 叫做关于中心的 .

    在图5中,我们通过实验知四边形A B C 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对称。

    (1)你知道它的对称中心、对称点吗?

    (2)连接A A'、 B B' 、C C' 、D D'你有什么发现?

    (3)线段AB、BC、CD、DA的对应线段是什么?AB与A'B'的关系是怎样的?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自我尝试:

    (1)、已知点A和点O,画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

    (2)、已知如图△ABC和点O,画出与△ABC关于点O的对称图形A'B'C'。

    1、 中心对称与图形旋转的关系?

    1、已知下列命题:①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不全等; ②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③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成中心对称,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3、已知,△ABC与△DEF成中心对称,请找出它们的对称中心。

    4、如图,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CEFG成中心对称,则它们的对称中心是______,点A的对称点是______,E的对称点是______.BD∥______且BD=______.连结A,F的线段经过______,且被C点______,△ABD≌______.

    5、如图,点A'是A关于点O的对称点,请作出线段AB关于点O对称的线段A'B'

    1、如图,在△ABC中,B=90°,C=30°,AB=1 ,将△ABC绕定点A旋转180°,点C落在C'处,求CC'的长为多少?

    2、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

    1)画出与△ACD关于D点成中心对称的三角形;

    2)找出与AC相等的线段;

    3)探索:三角形中AB与AC的和与中线AD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4)若AB=5、AC=3,则线段AD的取值范围为多少?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10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理解圆的对称性.

    2.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理解其证明,并会用它解决有关的证明与计算问题.

    过程方法1.利用操作几何的方法,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经历探索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过程,进一步和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

    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一、导语:直径是圆中特殊的弦,研究直径是研究圆的重要突破口,这节课我们就从对直径的研究开始来研究圆的性质.

    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对折,重复做几次,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得到:把圆沿着它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对折,直径两旁的两个半圆就会重合在一起,因此,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2.你能用不同方法说明图中的线段相等,弧相等吗?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即:直径CD垂直于弦AB则CD平分弦AB,并且平分弦AB所对的两条弧.

    推理验证:可以连结OA、OB,证其与AE、BE构成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进一步得到不同的等量关系.

    分析:垂径定理是由哪几个已知条件得到哪几条结论?

    即一条直线若满足过圆心、垂直于弦、则可以推出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思考:1.这条推论是由哪几个已知条件得到哪几条结论?

    2.为什么要求“弦不是直径”?否则会出现什么情况?

    思考:类似推论的结论还有吗?若有,有几个?分别用语言叙述出来.

    归纳:只要已知一条直线满足“垂直于弦、过圆心、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得到另外三个结论.

    分析:1.根据桥的实物图画出的几何图形应是怎样的?

    2.结合所画图形思考:圆的半径r、弦心距d、弦长a,弓形高h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在圆中解决有关弦的问题时,常常需要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作为辅助线,这样就可以把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结合起来,得到圆的半径r、弦心距d、弦长a的一半之间的关系式:

    补充:

    1.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点O是圆心,其中CD=600m,E为圆O上一点,OE⊥CD,垂足为F,EF=90m,求这段弯路的半径.

    2.有一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如图所示,正常水位下水面宽AB=60m,水面到拱顶距离CD=18m,当洪水泛滥时,水面宽MN=32m时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请说明理由.(当水面距拱顶3米以内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2. 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相结合,将圆的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

    补充:已知:在半径为5?的⊙O中,两条平行弦AB,CD分别长8?,6?.求两条平行弦间的距离.教师从直径引出课题,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用纸剪一个圆,按教师要求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尝试发现结论.

    学生观察图形,结合圆的对称性和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尝试得出垂径定理,并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再进行严格的几何证明.

    师生分析,进一步理解定理,析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更好的理解定理和推论,并弄明白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审题,尝试自己画图,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思考解决方法,由本节课知识想到作辅助线办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检查,集体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方法,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当洪水到来时,水面宽MN=32m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只要求出DE的长,因此只要求半径R,然后运用几何代数解求R.

    通过该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行探究,发现垂径定理,初步感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

    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垂径定理和它的推论,并进行推广,得到其他几个定理,完整的把握所学知识.

    体会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从而解决本题,同时把握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作辅助线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系列9篇


    栏目小编十分认可“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这篇文章强烈推荐您阅读一下。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写好教案,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木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不条、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学交警指挥交通车时的各种动作姿势。

    2.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刚才所观察交警的手与手、手与身躯构成的角。

    3.指名学生将角的两边上取两点,再将两点连接起来得到第三条线段,并说出是一个什么图形?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后,你想探索三角形的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板书:意义、特征、特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学生用小棒任意摆出一个三角形。

    教师出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形:

    (1)(2)(3)

    学生讨论三个图形,是不是都是三角形?为什么?

    刚才大家在判断上述三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时,都注意到三条线段,围成等这些重要条件(板书:三条段、围成),谁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练习

    (1)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2)(3)(4)(5)

    (二)探索三角形的特征

    (1)虽然三角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谁能说说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分组讨论)

    (2)小组指定代表说说讨论的结果。

    板书: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三角形,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4)学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边、角、顶点。

    (三)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多媒体出示电线杆、自行车、货柜架等实物图,让学生指出其中的三角形。

    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分组讨论后,指定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用木条钉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用力拉、推,让学生观察,大家会发现什么?

    这说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稳定性)

    举出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哪些部位是做成三角形的。

    三、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三角形。

    3.折一折:把一张纸对角对折,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再对角对折,又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呢?

    4.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特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探讨了三角形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意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特征: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特性:稳定性。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2】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T:孩子们,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平时你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喜欢)

    T:谁能说说你在课余时间都喜欢看什么类型的课外书呀?

    S:故事书、科技书等。

    T:看来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现在学校决定为你们购买一些课外书,快说说你们想要什么类型的书?

    S:童话类、体育类……

    T:你们说了这么多,我都记不住了,这可怎么办呀?

    S:您可以记下来呀!

    T:这个办法不错,下面我们把刚才那些同学说的一起记录下来。

    二、全班交流,感受新知

    1、让学生感受收集数据的过程

    T: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准备的小卷子,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同学们的答案。(全班动手记录20名左右学生的情况)

    T:讲明记录方法。

    T:刚才我们记录了一些同学想要的书籍,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记录的结果如何,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记录的结果。(或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方法)

    S:到展台上汇报自己的记录过程。(5人左右)

    (如果没有画“正”字的方法,就向学生展示老师的方法)

    T:刚才我们展示了几位同学和老师的记录过程,下面我们看看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S:都是每个人记录一次,不同的地方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图形记录。

    T:大家说的真好,那么这些方法哪个更方便呢?

    S:画“正”的方法,因为那种方法比较好数结果。

    2、学习制作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T:我们已经收集了同学们的数据,下面我们把这个结果制成统计图来方便我们观察。请大家把小卷子翻过来,看着大屏幕的统计结果来制作统计图。(每一个小格代表一个人,提要求)

    T:刚才我们经历了收集数据和根据结果制作统计图的过程,看着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S:我发现有?人喜欢?书,我发现……

    T: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谁能看着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呀!

    S:提问,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刚才我们经历了统计的整个过程,并且体会到了统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P111,读题,明确要求。

    2、看来统计还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最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统计组员最爱吃的一种蔬菜。提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初步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灵活地解决有关时间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例2主题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现在我们先做一组练习:

    3分=()秒120分=()时5分=()秒

    4时=()分300分=()时180秒=()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就是如何进行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教学新知:教学第5页例2

    1、谈话:快乐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学了。小明同学背着书包上学来了——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第5页上面的主题图。

    2、谁能说一说:(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板书: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在小组内交流。

    4、展示汇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数钟面上的小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15个小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小格

    生2:数钟面上的大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3个大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大格

    生3:7时45分和7时30分都是7时多,直接用45分减30分,算出走15分钟。板书:45-30=15

    生4:用“终点时间7时45分-起点时间7时30分”,得到经过的时间15分……

    板书:7时45分-7时30分=15分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5、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这个计算结果对吗?你是怎么想的?(写上答语)

    6、比较: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数格子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我们身边没有钟表,无法直接数。因此,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7、整理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了这一个问题的?谁来说一说?(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三、巩固练习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用“终点时间-起点时间”得到“经过的时间”。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教科书第5页下边“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挑两名学生演板。

    (2)集中评讲:9时-8时40分,分钟部分不能直接相减,怎么办呢?根据1时=60分,先从9时中借出1时变成60分,然后再减: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

    3、拓展训练:

    (1)完成练习一第9题。

    评讲时强调: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2)补充题:某单位每天上午8:00上班,要求全体员工提前20分钟到达单位,请问员工最晚何时到达单位?

    评讲时强调: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8题。

    5、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时间的计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数钟面上的小格、大格,或者计算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时间的有关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来完成今天的作业吧。

    练习一第9、11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先:阅读与理解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再:分析与解答

    后:回顾与反思

    1、数小格15分钟

    2、数大格15分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3、45-30=15分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4、7时45分-7时30分=15分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答: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15分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一年级教科书93页例1、94页例2,《统计》教学设计、反思、评课。

    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科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验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并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策略与方法:

    采用独立操作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

    1、小松鼠图片。

    2、例1鲜花图及涂好的条形统计图各一份。

    3、画"正"字的数据统计图片。

    4、五张图片:香蕉、苹果、梨、桃、其它

    学生:

    1、每生自备两份画有红、黄、蓝、粉四色小花的纸片,其中一份正反面都要画。

    2、例2统计图、统计表每生一份。

    一、创设情境,铺陈出新

    教学例1 1、情境引入

    教师(神密的):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小客人。

    出示小松鼠图片。

    教师:它想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欢迎吗?(学生兴奋的说:欢迎)小松鼠说:"今天大森林里正举行鲜花会呢。同学们想去看看吗?闭上眼睛老师带同学们去。

    出示93页的鲜花图。

    教师:笛笛,到了,请同学们下车吧。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们纷纷提出问题,教师不做回答。

    教师:要想解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就让我们先来做一项工作吧。打开课本93页,同学们能在这幅图上表示出各种花的多少吗?

    学生:能!

    教师:那就拿起笔来,开始行动吧!看谁的作品又对又漂亮、整齐。

    设计意图:抓住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把小松鼠恰当引入课堂,足以使学生们眼前一亮,注意力尽被吸引,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图,意在给学生提供独立思维,独立操作的空间,以开发孩子的潜能。

    2、展示成果。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指名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并讲解自己的操作步骤。注意引导学生讲清图中每一部分,如:"盆"表示什么?数据从何来?小格子表示什么?怎么知道哪一条表示什么花?

    其它同学到讲台前面来听、看。(意在为学生创设争相发言的自然氛围)

    引导学生自我对照。对的举左手,不对的举右手。(意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请认为自己作品很棒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身边的同学和听课的教师。(意在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

    教师:小松鼠也做好了,让我们帮它检查一下好吗?(意在引出教师自备的统计图,便于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案《《统计》教学设计、反思、评课》。)

    3、看图提出问题。

    教师: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信息要带给大家吗?

    4、比较实物图和统计图,看哪幅图能很快帮我们回答问题?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哪种花最多?哪种花最少?

    5、小结

    教师:刚才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就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统计(板书课题)它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有很多用处,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

    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有!

    教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加油吧!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

    二、全面探究新知

    1、收集数据。

    教师:小松鼠想和我们大家交朋友,就要更多的了解同学们。它想知道每位同学最喜欢这四种颜色中的哪一种。(自然过渡到对例2的探究中)

    学生纷纷说。

    教师:请同学们在小卡上选自己最喜欢颜色花的下面画上记号。交给老师,好吗?

    教师把收集的纸条握在手中,神秘的问:现在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纷纷说。

    教师:那现在我们就要先来记录一下数据了。

    教师读,学生记。学生跟不上,纷纷表示抗议。(此环节意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师:跟不上,那怎么办呢?

    面对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收集数据简捷、方便。

    如果学生说不出可以提示:以前数图形个数时,数一个就做一个记号。(意在实现知识潜移)

    讨论后,学生汇报结果,好的方法给以充分肯定。如果学生能说出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就要给以高评价,如果不能说出就以小松鼠引出。

    教师:小松鼠看到大家想这么多方法,可高兴了,它也想了一种方法,让我们一起看看。

    出示"正"字的数据统计图片。

    教师:老师读一个,就画一笔,数一数"正"字几笔?代表几个人?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师生一起探讨用画"正"字方法统计数据的方法与好处。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从刚才讨论的方法中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再来试一试,好吗?哪位同学喜欢用画"正"字的方法呀?在黑板上收集数据(意在重点向学生推荐这种方法)。

    收集完后,叫学生汇报,并说明用什么方法收集的。

    2、数据的整理

    引学生把收集的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填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看着这张表能把这图完成吗?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桌合作完成,比一比,看谁的作品好,下课后贴在板报上。同学们可要好好表现呀。

    3、展示成果,描述数据

    注意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①涂的对不对?

    ②整齐、美观的引导学生自评,教师给以恰当点评。

    ③引导学生讲清操作步骤。图中每一部分的意义,频数范围有何作用?怎样快,美观?

    ④重点引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或发布信息。

    4、总结统计的作用

    指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指着同学们问。

    教师:你能看出我们大家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最多吗?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最少吗?

    学生:不能。

    教师:那再让我们看看统计图吧。

    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统计图的作用。

    学生:统计图能帮我们一眼看出数据的多少,能帮我们解决好多问题,让我们发现好多有用的信息。

    教师:是呀,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会学到更加丰富的统计知识。

    5、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收获。

    三、实践应用

    教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小松鼠学会了好多知识,可高兴了。它说:快六一儿童节了,到时它还要来和我们大家一起过节日。还想为我们大家准备两样水果,可是准备哪两样呢?

    出示水果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最喜欢的水果下面做记号。

    师生统计之后。

    教师:小松鼠要回去为我们大家准备礼物了,让我们和它说"再见"吧。(意在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与课始的情境创设回应)

    全课到此结束。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5】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拼6个图案需要几块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根据这句乘法口诀你能联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探索2、5倍数的特征,初步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发现2、5倍数的特征并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奥运带给我们的除了那种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还有一点那就是要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过一段时间我们学校要举行团体操表演,有哪些表演形式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学生认真看表演情况。)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师:从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说出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信息,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2、活动二:师:我们首先解决各项表演分别可以选派几人参加这个问题。请你们想一想,每个方队得人数有没有规律?到问题时要仔细分析、验证,不能轻易下结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学生的思考可能停留在图中呈现的人数上,3个5、6个2、5个3.教师可适时引导:各队的人数与2、3、5有没有关系?

    3、活动三;

    师: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那些?5的倍数有哪些呢?3的倍数有哪些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主思考后,可能采用无序排列、有序列举、在百数表中圈出或涂色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4、活动四

    师:同学们了不起,用这么多办法找出了100以内2、5的倍数,那你们有没有发现2的倍数、5的倍数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数?

    师:像2、4、6、8、10、12都是偶数,1、3、5、7、9、11都是奇数。

    师:你能再说出几个偶数、奇数的例子。

    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举例,相互交流。

    三、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第3题数学游戏: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看数字卡片说一句话。如:20是偶数,是2的倍数,同时也是5的倍数等。同位两人轮流出卡片,参与游戏。

    四、课后小结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7】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了如下设计: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突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地研究和学习,并因地制宜地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的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2.情境教学贯穿全课始终。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本节课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联了起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整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星星图片或其他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三个同学在开心地折小星星,佳佳折了5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7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1)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问题:怎么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创设与教材相同的学习情境,不仅复习了连加的实际问题,巩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加深了对连加算理的运用,还自然地引入新知的学习,从而形成对比,为学习同数连加作铺垫。

    ⊙合作探究

    1.教学教材77页例4,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同数连加问题。

    (1)师:过了几天后,他们三人又在一起折小星星了。

    课件出示情境图: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6个。

    ①你知道了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生1: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也折了6个。

    生2:3个人都折了6个,3个人折的一样多。

    师小结:有3个人,每个人折了6个小星星。

    ②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③怎么列式计算?

    预设

    生1:6+6=12(个) 12+6=18(个)

    生2:6+6+6=18(个)

    师:第一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算式相同,那么第二个算式你是怎么算的?(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这3个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图上把它们圈起来。

    (2)结合图示完成表格。

    ①出示1个圈,提问:这个圈表示什么?(表示1个6)

    ②出示2个圈,提问:这2个圈表示什么?(表示2个6,2个6就是12)

    ③出示3个圈,提问:这3个圈表示什么?(表示3个6,3个6就是18)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表格:

    ④读表格。

    师:表格中的6,12,18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1个6是6,2个6是12,3个6是18。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8】

    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及多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

    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是一次质的飞跃,他们已经能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对事物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立体思维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具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学习数学,热爱生活。

    2.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完成新知构建。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数学知识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所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圆是一个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的面积计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让学生猜测和运用小正方形来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完成了知识的构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大小不同的两张圆形纸片

    学生准备剪刀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圆形学具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回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1)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2)已知半径怎样求半圆的周长?

    2.建立圆的面积的概念。

    (1)感知圆的面积的大小。

    师拿出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两张圆形纸片,问:大家看这两张圆形纸片,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

    师明确:圆的面积有大有小。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圆的面积呢?

    师指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区别圆的面积和周长。

    指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学具,同桌之间用手摸一摸,指一指:哪儿是圆的周长?哪儿是圆的面积?

    学生操作后,师生共同明确:圆的周长是指围成圆一周的封闭曲线的长;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占平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混淆圆的周长和面积,因此,设计了摸一摸、指一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感知圆的面积和周长的区别的同时,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着重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对比和强化,尽可能地让学生减少差错。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度量,猜想圆的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的面积,(课件演示度量过程)观察后得出圆的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又比3个小正方形大。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师: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是无法通过度量得出的。

    2.回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过渡: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通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3.动手操作。

    (1)组织学生分别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然后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

    课件演示剪拼的过程:

    (2)讨论:

    ①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②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③把圆平均分成16份和32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把圆平均分成32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④如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图形会怎样呢?

    (课件演示,得出结论: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3)观察、汇报拼成的长方形与圆的关系。

    ①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结合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②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形状不同,面积相等)

    (4)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原来圆的面积,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原来圆的半径,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即S圆=×r。

    因为C=2πr,所以S圆=πr×r,S圆=πr2。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9】

    一、教材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章“找质数”。

    二、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按前一节“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编写而成,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和合数。教材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作为示范,引导学生继续拼长方形,找出2到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一种长方形,这样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能拼两种或以上长方形,这样的数有两个以上因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将这些数分为两类,以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进而认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熟练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初步掌握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比较抽象,找质数不象找奇数、偶数和找因数那样规律性强,因此学生接受起来会很困难,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找质数的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本节课我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一般的解决问题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学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非0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经历探索质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以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哥德巴赫猜想”吗?其实在老师小的时候就听说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数学王冠上的一颗明珠。你们想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吗?点击课件出示: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话?(生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大于2的偶数。

    师:能举个例子吗?(如4、6、8…)没读懂什么?

    生:什么是质数?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质数。

    教学反思: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教师要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本节课以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为疑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急于学习什么是质数的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探索新知:

    1、自主探索:

    师: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在第10页,在理解了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下表。并仔细观察、思考,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

    教学反思:让学生经历拼一拼,自主、独立完成填表的实践,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新知。

    2、合作交流:

    师:同桌互相交流你是怎样填表的?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分为两类的?为什么这样分?

    生:……

    教学反思:小范围的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人人参与展示自已成果和取长补短的机会。并能在认识与思维的碰撞中及时、主动地发现和修正自已的不足之处。

    3、归纳小结:

    师:同学们,表格填写完成了吗?哪一位同学把表格填写的情况给大家讲一讲?

    生1、……

    师:这位同学讲的很好。(出示表格)

    [教案系列] 初中物理教学思考1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案系列] 初中物理教学思考1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学生物理学习不可能样样都行,总有部分学生学得不够理想,但我们要正确归因,不能总是恕学生的学,我们更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多问一问自己:课堂是否降低难度、增强趣味性了?是否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我想:只要我们努力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重点、查漏补缺,我们大可不必去刻意追求所谓的系统全面,只要从我们自己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力争人人有所得、堂堂有所获就好。

    总复习冲刺阶段,或多或少总有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模拟考试考得不理想,这时,我们走进学生的心里,要多关心、安慰他们,帮助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都要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11篇


    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的相关资料敬请查收,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课堂上的学生反应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1

    问: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函数定义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您可以谈谈函数定义的发展历史吗?

    ▲史教授:是的,函数定义的形成确实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即使在今天,在我们数学教科书中,函数的定义在初中、高中、大学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函数定义的发展历史。

    最初,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Leibniz)在他的一部手稿中,用到了Function一词。是用来表示任何一个随着曲线上的点变动而变动的量,例如,切线、法线、次切线等的长度和纵坐标等,那是在17世纪(1673年)。

    到了18世纪(17),贝努利(Bernoulli)给出了函数的解析定义:是由变量x和常数组成的式子。

    欧拉(Euler)首先给出了函数的变量定义(1755年):“如果某变量以如下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即当后者变化时,前者本身也发生变化,则称前一个变量是后一些变量的函数。”可以看到,我国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关于函数的定义就采用了这一说法。

    后来,黎曼(Riemann)给出了函数的对应定义(1851年):“我们假定Z是一个变量,如果对它的每一个值,都有未知量W的一个值与之对应,则称W是Z的函数。”这可以被看作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中关于函数定义的雏形。

    到了上个世纪(1939年),布尔巴基学派认为,函数的定义应当强调关系,于是借用了笛卡儿积:若X、Y是两个集合,二者的笛卡儿积是指集合{(x,y|x∈X,y∈Y)},笛卡儿积中的子集F被称为x与y之间的一种关系。如果关系F满足:对于每一个x∈X,都存在唯一的一个Y,使得(x,y)∈F,则称F是一个函数。在美国中学的一些教科书中就采用了这种定义, 我国的一些大学数学教科书也有采用这种定义的。

    有时,分别称上述三种定义为变量说、对应说和关系说。

    问:既然函数的定义可以是多样的,那么函数定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史教授:我认为,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数学的核心是研究关系,具体来说研究三种关系,即数量关系、图形关系和随机关系,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这一点。 函数研究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一个变量的取值发生了变化,另一个变量的取值也发生变化,这就是函数表达的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有三点是重要的:一是变量的取值是实数;二是因变量的取值是唯一的;三是必须借助数字以外的符号来表示函数。我想,这些就是函数定义的核心思想。关于符号表达,无论是借助解析式,还是利用图像或者列表都是可以的。

    问: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您能否谈一下在中学学习函数的重要性?

    ▲史教授: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要突出函数的内容,这是数学家们长期实践后得出的结论。克莱因(F.Klein)在为中学数学教学起草的《米兰大纲》(19)中明确提出:“应将养成函数思想和空间观察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在他的名著《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中,他进一步强调用近代数学的观点来改造传统的中学数学内容,主张加强函数和微积分的教学,改革和充实代数的内容。 (19—21)

    刚才已经谈到,要表达函数必须借助数字以外的符号。利用符号表达是具有一般性的,因此函数表达是数字表达的抽象和深化。同时,利用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所得到的结论也是具有一般性的,正因为这一点,使得人们能够借助函数构建模型,能够更好地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并且通过数量关系的研究来解释现实世界。这不仅仅体现在自然科学、体现在工程技术上,也逐渐广泛地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上:世界万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都有可能以各种不同的函数作为它们的数学模型。这些,又促使数学家们深入地研究各种函数的性质、运算以及与空间形式的关联,使得数学经历了从常量到变量、从有限到无限、从低维到高维的发展,一批新的数学分支应运而生。因此,无论是从数学的应用还是从数学本身的发展上,函数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

    问:函数、方程、不等式都是中学代数的重要数学内容,您能否谈一谈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史教授:函数、方程、不等式是从不同角度刻画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但又有本质的区别。比如,令f(x)=x2-3x-4,这是一个函数。表面上看,f(x)=0与方程x2=3x+4是等价的,但是二者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表示函数取0值,而后者表示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同样,f(x)>0与不等式x2>3x+4所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应当注意它们之间的关联,比如,在求不等式的解的过程中,可以先求出等式的解,借助等式的解画出函数的图像,然后通过函数的图像写出不等式的解。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训练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3.进一步训练利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通过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方案,来培养其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进而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教学重点

    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于开放性问题的解决,即如何设计方案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练习(记作投影片2.2.3A)

    第二张:实际问题(记作投影片2.2.3B)

    教学过程

    Ⅰ.巧设情景问题,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两节课的研究,我们会用配方法来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复习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出示投影片2.2.3A)

    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6x+8=0;

    (2)x2-8x+15=0;

    (3)x2-3x-7=0;

    (4)3x2-8x+4=0;

    (5)6x2-11x-10=0;

    (6)2x2+21x-11=0.

    [师]我们分组来做,第一、三、五组的同学做方程(1)、(3)、(5),第二、四、六组的同学做方程(2)、

    (4)、(6).

    [师]各组做完了没有?

    [生齐声]做完了.

    [师]好,我们来交叉改一下,看看哪位同学批改得仔细,哪位同学的方程解得全对.

    [生甲]我改的是__同学的,他做的是方程(1)、(3)、(5),方程(1)解对了,答案是x1=-2,x2=-4.解方程(3)时,在配方的时候,他配错了,即

    x-3x=7,

    x2-3x+32=7+32应为(-23

    2)2.

    [师]很好,这里一次项-3x的系数-3是奇数,所以应在方程两边各加上(-3)的一半的平方,那方程(3)的正确答案是多少呢?

    [生乙]方程(3)的解为x1=

    [师]好,继续.3?237,x2?3?237.

    [生丙]方程(5)的二次项系数不为1,所以首先应把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形式,然后再应用配方进行求解.__同学解的对,其解为x1=52,x2=-32.

    [生丁]__同学做的是方程(2)、(4)、(6).他解的完全正确,即

    方程(2)的解:x1=5,x2=3,

    方程(4)的解:x1=2,x2=

    方程(6)的解:xl=32,12,x2=-11.

    [师]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时,一定要注意:

    ①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首先应把它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形式,这是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的前提.

    ②配方法中方程的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的前提是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

    另外,大家在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时,要有一定的技能.这就需要大家不仅要多练,而且还要动脑.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Ⅱ.讲授新课

    [师]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2.2.3B)在一块长16m,宽12m的矩形荒地上,要建造一个花园,并使花园所占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你能给出设计方案吗?

    [师]大家仔细看题,弄清题意后,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具体方案,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甲]我们组

    的设计方案如右图

    所示,其中花园四

    周是小路,它们的

    宽度都相等.

    这样设计既美观又大方,通过列方程、解方程,可以得到小路的宽度为2m或12m.

    [师]噢,同学们来想一想,甲组的设计符合要求吗?如果符合,请说明是如何列方程,又如何求解方程的;如果不符合,请说明理由.

    [生乙]甲组的设计符合要求.

    我们可以假设小路的宽度为xm,则根据题意,可得方程(16-2x)(12-2x)=1

    2×16×12,

    也就是x2-14x-24=0.

    然后利用配方法来求解这个方程,即

    x-14x=-24,

    x2-14x+72=-24+72,

    (x-7)=25,

    x-7=±5,

    即x-7=5,x-7=-5.

    ∴x1=12.x2=2.

    因此,小路的宽度为2m或12m.

    由以上所述知:甲组的设计方案符合要求.

    [生丙]不对,因为荒地的宽度是12m,所以小路的宽度绝对不能为12m.因此甲组设计的方案不太准确,应更正为:花园四周的小路的宽度只能是2m.

    [师]大家来作判断,谁说的合乎实际?

    [生齐声]丙同学说得有理.

    [师]好,一般地来说: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只要题目、方程及解法正确,那么得出的根便是所列方程的根,一般也就是所解应用题的解,而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这些根虽然满足所列的一元二次方程,但未必符合实际问题.因此,解完一元二次方程之后,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按题意来检验这些根是不是实际问题的解.这一点,丙同学做得很好,大家要学习他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其他组设计的方案.

    [生丁]我们组

    的设计方案如右图.

    我们是以矩形

    的四个顶点为圆心,以约5.5m长为半径画了四个相同的扇形,则矩形除四个相同的扇形以外的地方就可作为花园的场地.

    因为四个相同的扇形拼凑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圆,即四个相同扇形的面积之和恰为一个圆的面积,假设其半径为xm,根据题意,可得

    πx2=22

    1

    2×12×16.

    解得x=±96

    ?≈±5.5.

    因为半径为正数,所以x=-5.5应舍去.因此,由以上所述可知,我们组设计的方案符合要求.

    [生戊]由丁同

    学组的启发,我又

    设计了一个方案,

    如右图.

    以矩形的对角

    线的交点为圆心,以5.5m长为半径在矩形中间画一个圆,这个圆也可作为花园的场地.

    [生己]老师,我也设计了一个方案,图形与戊同学的一样,他是把圆作为花园的场地,而我是把圆以外的荒地作为花园的场地,圆内以备盖房子.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并能触类旁通,真棒.其他组怎么样?

    [生庚]我们组

    设计的方案如右图.

    顺次连结矩形

    各边的中点,所

    得到的四边形即

    是作为花园的场

    地.

    因为矩形的四个顶点处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24m2(即1

    2×6×8),所以四

    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96m2,则剩下的面积也正好是96m2,即等于矩形面积的一半.因此这个设计方案也符合要求.

    [生辛]我们组设计的方案如下图.

    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作为建花园的场所.

    因为阴影部分的面积为96m,正好是矩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这个设计也符合要求.

    [生丑]我们组

    设计的方案如右图.

    图中的阴影部

    分可作为建花园的

    场地.

    经计算,它符合要求.

    [生癸]我们组的设计方案如下图.

    2

    图中的阴影部分是作为建花园的场地.

    [师]噢,同学们能帮癸组求出图中的x吗?

    [生]能,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2×1

    2(16-x)(12-x)

    =1

    2

    2×16×12,即x-28x+96=0,

    x2-28x=-96,

    x2-28x+142=-96+142,

    (x-14)2=100,

    x-14=±10.

    ∴x1=24,x2=4.

    因为矩形的长为16m,所以x1=24不符合题意.因此图中的x只能为4m.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大家的努力,设计了这么多在矩形荒地上建花园的方案.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设计方案.

    Ⅲ.课堂练习

    (一)课本P55随堂练习1

    1.小颖的设计方案如图所示,你能帮助她求出图中的x吗?

    解:根据题意,得(16-x)(12-x)=

    212×16×12,即x-28x+96=0.

    解这个方程,得

    x1=4,x2=24(舍去).

    所以x=4.

    (二)看课本P53~P54,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并且知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另外,还应注意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55习题2.51、2

    (二)1.预习内容:P56~P57

    2.预习提纲

    如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3

    1、让学生了解鄂伦春族的服饰特点、生活习性等简单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

    难点:

    2、用打击乐器敲打节奏并尝试三个声部的敲击并能为歌曲伴奏。

    教师头戴小鹿头饰: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森林里的小鹿,今天,我想邀请大家到森林里去郊游。(课件:出示森林图片,背景音乐《小鹿,小鹿》。)

    师:森林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呀!

    师:我还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们轻轻拍手为我伴奏好吗?

    师:小朋友快瞧,那里有一群我的小伙伴唱着歌向我们跑过来了。

    师:现在我们来到了森林游乐园,大家看,这只看门的小鹿好象有话要对我们说。

    学生戴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课件:小鹿说:“大家先别着急,我还有要求呢,你们要把歌里唱的小鹿是怎么做的跟自己平时玩的游戏结合起来,教给游乐园里的小动物,怎么样,能做到吗?)

    师:(放音乐示意大家归位),小朋友们都准备的很认真,现在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请大家来表演,好吗?希望每个小组上来表演的时候,先由小组长告诉大家你们跟什么小动物玩的什么游戏,下面的小朋友要认真地看,轻轻拍手为他们伴奏,好吗?

    学生依次展示两到三组,每组展示完可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

    师:小朋友们玩的游戏可真精彩,我也想把自己编的游戏跟大家一起玩,谁愿意上来?(挑选10人左右上台)。下面的小朋友,请你拍手为我们伴奏,学会了这个游戏,下课后可以跟你的小伙伴一起玩呢!

    (课件:小鹿说:“小朋友们,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郊游要结束了,可我看到咱们玩过的地方有许多小朋友留下的垃圾,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不爱护环境,我的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呀!”)

    师:那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还小动物们一个美丽的家吧!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4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

    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 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显然不全等;

    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

    实物演示:

    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3、(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

    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画一画:

    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

    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

    比一比:

    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z+z平台演示,教师加以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合作。

    经过对各种情况得分析,归纳,总结,对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结论很显然只需学生想像即可,z+z平台辅助直观演示。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5

    一、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感觉初中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是无味的、是毫无实际意义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初中数学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参加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达到最终的初中数学教学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能够较好地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组织教学活动是必要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要做到以教学重点为核心还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适合学生发展为要求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标.如果教学活动的设计偏离了初中数学的教学重点,那么就会造成数学教学“事倍功半”,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还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每个活动的毎个阶段都能有所收获,在实际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让学生感到“学有所成”.当然,活动的设计不能偏离或超出学生的认知,每个活动的设计都必须有清晰明确的目标,都能做到以适合学生发展为要求,不能束缚学生的发展,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勇于探索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其根本目标还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这也就决定了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需要依据不同的教学重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数学知识的发展为导向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那么,数学的价值又在何处?是为了攀比所记公式的多少?还是追求数学分数的高低?当然,这些都不是数学的价值.那么怎样才能有“学而能会,会而能用”呢?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教学不再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摒弃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记住初中数学知识,可以通过教具或多媒体等工具的演示,将数学知识的发展展现给学生,以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为导向,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中蕴藏的道理,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

    三、巧设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思考重于一切.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设计合适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解除数学中的疑问,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当然,合适的数学问题并不是老师信手拈来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需要体现学生的一个思考过程.高效的数学课堂是以巧妙的数学问题为基础的,数学问题设计得好,学生不仅能通过问题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还能提前思考理解即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就是说,好的数学问题是贯穿整个数学教学中的主线,能让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结合所授知识和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总结

    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新课改下,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会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素养.通过艺术的设计初中数学教学,让学生不再为繁重的数学作业而苦恼,不再为解决不了的难题而烦心,深深爱上数学,徜徉在数学的艺术之美中.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6

    1.2二次根式的性质 课时1 授课对象 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经历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发现过程,体验归纳、猜想的思想方法。

    2、了解二次根式的上述两个性质。

    3、会运用上述两个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二次根式的上述两个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上述两个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准备 上课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二次根式的概念:像根号内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和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都叫做二次根式。

    2、大家抢答

    填空

    教师提示:参照教材右边的图(启发诱导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步骤

    (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

    二、探索新知:

    从熟悉的知识出发先练习、再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得出性质一

    1、教师板书

    性质一:

    2、学生合作学习,完成课本P6填空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 和有何关系?当a≥0时,=和a﹤0,=

    通过练习、再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得出性质二

    教师板书

    4、学生练习(利用性质二进行运算):

    梳理知识使条理清楚,及时练习巩固

    5、例1 计算

    (1)(2)

    教师强调:规范书写,知道运算程序、强调性质运用的条件,二次根式运算顺序

    6、学生完成:课本P7课内练习第2题(领悟方法,学会迁移)

    7、例2计算:

    要求比较先算括号里与直接利用二次根式性质的优劣;强调先判断中a的符号

    三、引申与提高

    例3 化简:

    (1)(2)(3)(a<0,b>0)

    (4)(a>1)

    做一做:

    你能把一张三边长分别为的三角形纸片放入4×4方格内,使它的三个顶点都在方格的顶点上吗?

    学生动手,教师引导。

    (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使之呼应,让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是有用的数学)板书设计 1.2二次根式的性质

    性质一性质二

    例1例2例3

    学生版演

    教学反思

    备课中常常是把教材备得很到位,把流程写得很清楚,很多时候,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不过是合作者,引导者,很多问题都自己包办了,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体验,难以在头脑中合成自身的信息,导致有问题一而再的发生。

    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从学生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对比才有进步,并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枯燥,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让学生主动上去版演,可以更直接的发现学生的不足,也可以更直观的体现他的好方法,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这次上课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操作空间,比以前有所改善。

    如果再重新上这堂课,在学生相对自由的学习中,不会忽视做题的规范,必须的格式步骤也要美观整洁。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7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案例:甲同学在解完“梯形ABCD中,点E是腰AB上一点,在腰CD上求作一点F,使CF:FD = BE:EA”之后在作业的反思栏内写道:“老师,如果E点在底边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种方法,不知对否?作法,1.连结AC; 2.作EO // DC交AC于O; 3.作OF // AB交BC于F。AE:ED = BF:FC。” 同时,另一位学生在作业本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写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点E是底边上一点,那么在另一底边找一点F,使AE:ED = BF:FC,应怎样找?” 两位学生对同一个题目,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前者解决了问题,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后者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准确的描述问题,两位学生都良好的运用了直觉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我及时公布了两位的猜想,并鼓励他们的这种主动猜想的创新精神,公布之后,同学们反映强烈,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思维更加深刻,问题得到引伸,方法也出现了多种。第二次作业本交上来了,一位学生对在讨论中提出的新方法给出了证明,他写道:“今天乙说,如下图,已知梯形ABCD,E是底边的一点,延长腰交于F,连结EA交AB与G就是昨天甲要找的点。我觉得它说的是对的;证明如下:……(证明略)” 我也即时公布了这位学生提供的乙的发现和他的证明,并说,乙能想到这种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说,是他对解过的P244第22题的反思在这里起了作用,因为当时作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对做过的题目有深刻的映象,自然很容易想到这种方法,因此,同学们应向他学习,解题以后不要停止,一定要多作反思。接下来的几天中,都有同学围绕着这个问题继续思考,并且有的同学还将此问题作了进一步引伸,如丙在反思中写道:“任意多边形,知道一边上一点,就可以由甲那种方法,在其它任一边上找到一点,使与分得的线段的比等于这点分得的这边上的两条线段的比,只要先把多边形变成三角形后就行。对吗?”我批语道:“你已推广了甲提出的命题,很好,且你是对的,请试一试能不能给出证明”。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8

    教材与学情: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对分析问题能力要求较高,这会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信息论原理:

    将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作为已有信息,通过复习(输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贮存);再通过例题讲解,达到信息处理;通过总结归纳,使信息优化;通过变式练习,使信息强化并能灵活运用;通过布置作业,使信息得到反馈。

    教学目标:

    ⑶能利用已有知识,通过直接解三角形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⒊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

    信息优化策略:

    ⑵在归纳、变换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⑶重视学法指导,以加速教学效绩信息的顺利体现。

    1、例1、例2图形基本相同,但解法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将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通过旋转、翻折等变换,使学生对问题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输入并贮存信息:

    ⑴三边a、b、c有什么关系?

    ⑵两锐角∠A、∠B有怎样的关系?

    ⑶边与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由投影给出,便于学生贮存信息

    二、实例讲解,处理信息:

    例1.(投影)在水平线上一点C,测得同顶的仰角为30°,向山沿直线 前进20为到D处,再测山顶A的仰角为60°,求山高AB。

    ⑴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Rt△ABC,但两三角形中都不具备直接条件,但由于∠ADB=2∠C,很容易发现AD=CD=20米,故可以解Rt△ABD,求得AB。

    ⑶解题过程,学生练习。

    ⑷思考:假如∠ADB=45°,能否直接来解一个三角形呢?请看例2。

    例2.(投影)在水平线上一点C,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30°,向山沿直线前进20米到D处,再测山顶A的仰角为45°,求山高AB。

    分析:

    ⑴在Rt△ABC和Rt△ABD中,都没有两个已知元素,故不能直接解一个三角形来求出AB。

    ⑵考虑到AB是两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而CD是两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而CD均不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但CD=BC=BD,启以学生设AB=X,通过 列方程来解,然后板书解题过程。

    在Rt△ADB中,∠B=90°∠ADB=45°

    例2的图开完全一样,如图,均已知∠1、∠2及CD,例1中 ∠2=2∠1 求AB,则需解Rt△ABD例2中∠2≠2∠1求AB,则利用CD=BC-BD,列方程来解。

    (投影)练习1:如图,山上有铁塔CD为m米,从地上一点测得塔顶C的仰角为∝,塔底D的仰角为β,求山高BD。

    练习2:如图,海岸上有A、B两点相距120米,由A、B两点观测海上一保轮船C,得∠CAB=60°∠CBA=75°,求轮船C到海岸AB的距离。

    仰角为30°,在塔的正南方向B点处,测得顶端P的仰角为45°且AB=60米,求塔高PQ。

    教师待学生解题完毕后,进行讲评,并利用教具揭示各题实质:

    ⑴将基本图形4旋转90°,即得图5;将基本图形4中的Rt△ABD翻折180°,即可得图6;将基本图形4中Rt△ABD绕AB旋转90°,即可得图7的立体图形。

    ⑵引导学生归纳三个练习题的等量关系:

    练习1的等量关系是AB=AB;练习2的等量关系是AD+BD=AB;练习3的等量关系是AQ2+BQ2=AB2

    《几何》第三册P57第10题,P58第4题。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9

    摘 要:本着对课堂练习分层教学设计的要求与目的,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课堂练习通过诵读定理和抄写例题来使其加深印象;在巩固练习中中等生要求书面写出步骤并进行展示;对于优等生在快结束本节课时抛出变式让他们进行思考,并交流思路。这三个层次都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上课都有事可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关键词:相切;环节说明;分层体现;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教学环境

    在我们着手进行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的研究开始后,大家齐心协力探索、研究方法,组内各种分层招数可谓是百花齐放,为此我代表课题组上了一节分层教学的展示课,以供同仁观摩点评,为促进数学教学的分层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贡献。

    (二)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韩庄镇不同的自然村,由于小学地域的不同,所以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很多学生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这种情况特别适合分层教学。

    (三)教材情况

    本课是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第24章圆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一个课时:直线和圆相切的情况。学生已经有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的认识,本节课研究直线与圆的特殊位置关系相切,将相切从位置到数量的逻辑自然过渡,进而引出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重点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难点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理解。

    二、案例内容设计及说明

    环节一:复习引入

    通过回顾旧知再次加深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全班集体朗读中体会d与r的关系,并顺势将位置关系量化这一问题显化,同时自然引出特殊情况――相切

    环节说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数学概念在朗读中更能逐渐理解其本质,因此不光语文需要朗读,数学也要朗读。而且针对我班学困生上课听不懂,不会做的现象,这样来设计复习方式更能调动我班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是这个环节分层的体现。

    环节二:新知探究

    活动

    1、引导学生从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及数量关系上来深入探究,通过动态演示来理解一条直线何时变成圆的切线。

    环节说明:上节课得到的圆与直线相切是数量上的关系,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确位置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线的判定。但是引导很重要,从两个方面去观察:直线经过哪里?与圆的半径有什么位置关系?需要老师点拨。并要等待学生来总结,不能操之过急。分层体现1对观察的结果分别让两位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再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总结;体现2对定理的数学表达让全体学生写在练习本上,老师选择展示,并修改;体现3对总结出的判定进行朗读。

    活动

    2、将判定的题设和结论互换后的探究。

    环节说明:反证法在过三点做圆时已有所涉及,所以在这里用反证法证明切线的性质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就行,不要进行过多的引申,否则淡化了主题。分层体现1讨论交流时采取师傅和徒弟在同一组,师傅负责解释证明的方法;体现2数学语言的书写让学生自己写并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环节三:巩固和应用

    通过判断题加深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解决几何解答证明题,并由学生书写证明步骤。

    环节说明:判断题中设置了3道小题,并给出了反例,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定理的意义。这里教学的分层体现在针对反例来问学困生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说出违背了所需条件的哪一条,强化切线判定条件在这部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例题的分析采取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与环节二中的分组一样,分层体现在“师带徒”弄清解题思路,师傅增强了解题的逻辑性,更严密,徒弟学会了解题的分析,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静书写步骤。还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学生来评判书写的是否清楚。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中,除了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判定和性质外,将相关的判定和性质做一归纳很有必要,“在不断的总结中收获、进步”不是吗?同时提出下节课要学习的相关性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说明:在小结的分层中判定由程度稍差点的学生总结,哪怕照着书上找都行,并进行诵读,使其再次熟知所学知识。在性质的总结中,老师抛出两条本节未涉及的性质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思考证明,在下节课时可由学生简要发表见解并证明。

    环节五:拓展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点拨学生圆中常用辅助线的做法,分情况添加恰当的辅助线。这两个练习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维。

    环节六:作业布置

    通过分层布置,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巩固练习。

    环节说明:作业

    1、重点面向学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础的程度。作业

    2、针对待优生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其运用能力。作业

    3、是设计的培优计划,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实际上本节课中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是为了便于应用而对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改写得到的一种形式,而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仅仅要求学生再次感受反证法,并不要求会应用,所以本节的设计在分层中很注重理解和感知,通过互帮互助和朗读感知达到难点的突破,另外圆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曲线形,由直线形到曲线形,在知识上是一个飞跃,本节利用图形运动变化过程发现其中图形的性质,做好了知识前后的衔接,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出了知识的迁移作用。类比也是本节课所用到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在教授过程中难度的控制非常适当,分层的影子处处可见。纵观整节课的分层之处进入都很自然,也落到了实处,但分层效果的检测没有体现出来,这也是遗憾之处。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10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媒体:大屏幕。

    四、教学设计简介:

    因为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而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简单的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纠正。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随后教师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x的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 = x +1;②y =2X-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取值范围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函数y = ax+b的图像过一、二、三象限,则ab 0。

    8、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4。

    9、直线y=-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10、将直线y =-2x-2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

    将它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综合训练: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做的一节汇报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最后剩下一道综合训练题没来得及探讨,留作了课后作业。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我自认为知识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应该说在设计之初,我是在两种方案中选出的一种为学生节省时间的复习方法,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可没想到,在课的进行中,我就听到有的教师在切切私语,都是初三学生了,怎么好象没有几个学习的。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通过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1.这节的重点为:去括号。因此,本节所学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深化,要突破这个重点,只有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掌握。

    2.去括号是整式加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今后继续学习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方程,以及分式、函数等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1.去括号法则是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时会经常出现错用法则的现象。实验表明:完全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号法则.这是由于:(1)“去括号法则”,增加了记忆负担和出错的机会,容易出错;(2)去括号的法则增加了解题长度,降低了学习效率;(3)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的学习是同化而非顺应,易于理解与掌握;(4)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是回归本质,返璞归真,且既可减少学习时间,又能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2.能正确运用去括号进行合并同类项;

    3.理解去括号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难点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问题

    青藏铁路线上,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形式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

    请问:(3)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比通过非冻土地段多用0.5小时,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t小时,则这段铁路的全长可以怎么样表示?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解: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提出问题,如何化简上面的两个式子?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索新知

    1.回顾:

    1你记得乘法分配率吗?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呢?

    a(b+c)=ab+ac

    2-(-2)=(-1)*(-2)=2+(-3)=(+1)*(-3)=-3

    2.探究

    计算(试着把括号去掉)

    (1)13+(7-5)(2)13-(7-5)

    类比数的运算,去掉下面式子的括号

    (3)a+(b-c)(4)a-(b-c)

    3.解决问题

    100t+120(t-0.5)=100t-120(t-0.5)=

    思考:

    去掉括号前,括号内有几项、是什么符号?去括号后呢?

    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

    三、知识点归纳

    去括号法则: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注意事项

    (1)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

    (2)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四、例题精讲

    例4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五、巩固练习

    课本P68练习第一题.

    六、课堂小结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2.你觉得去括号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七、布置作业

    课本P71习题2.2第2题

    [荐]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精选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的体现,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经过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的耐心整理和精挑细选我们呈现最新的“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如果这篇内容能够为你带来改变请把它保存下来!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1

    兴趣活动教学设计

    (请填写* *中一项活动的教学设计)

    2016年春季长期兴趣活动安排

    兴趣活动随笔

    1.分析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你想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贯彻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三。描述在这个活动中最触动你心灵的细节或故事。

    通过教具和学生的动手、动脑等实际操作活动,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定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渗透分类、类比的数学思想,并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反思一:学生的参与状态。(1)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形式多样,如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师生谈话等。

    (2)学生非常投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3)展开度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4)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都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即能进行实质性参与;(5)学生能很好地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反思二:学生的思维状态。(1)主动积极参与思考,引发大多数学生展现出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绝大多数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2)思维得到深层发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挑战性(能及引其他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经历课题学习,体验数学内在联系,**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不同学生获得各取所需的知识,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活动计划

    时间:2016年春季长期兴趣活动培训

    专业: 数学教师:

    活动设计思路及理由:

    一、材料选择环节

    本活动教材设计的是“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我在设计的时候将其换成了“我给老师帮个忙”的问题。在活动结束后,也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觉得完全没有涉及到教材的内容是不是背离了教材,在课堂上以问题串的形式将整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真正做到了每个人都是课堂活动的主人,而老师只是组织者。

    二、课堂活动环节

    在课堂活动中,是否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呢?显然设计调查问卷会占据很多时间,但是从力求让学生独立解决整个问题,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亲自设计调查问卷,课后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设计问卷是不是会有困难?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来自城镇,他们在生活中是接触过调查问卷的,所以他们对调查问卷并不是很陌生,而且他们还可以对自己的问卷与他人的问卷做以比较和评价和修改,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活动中认真参与,合作交流并积极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让学生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与人合作交流并展示自我的能力。

    活动后预期效果;

    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反复的打磨,这节课结束以后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在于我准备的过程,与之相比似乎结果并不那么重要了,通过这节课,使我对于新课标下的高效课堂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我期待自己会有更大的突破。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2

    一、分析教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圆的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4单元P73~74的内容。这是一节单元复习课,教材第一题通过学生之间对话的形式,主要对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回顾梳理,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第二题安排了一个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虽然掌握了不少关于圆的知识,但对于整理和复习的方法是比较薄弱的,之前也较少独立进行对某些相关知识的系统梳理工作,单元复习基本上是由教师代劳拟出知识结构和提纲,再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概念回顾和技能练习。因此在学法这一块学生的空白点比较大。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复习方法,为小学阶段的总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互相促进,完善知识体系,并初步形成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 1的应用意识,感受用圆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梳理有关圆的知识,使学生对圆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结构。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依据新课程理念,确定教学方法。

    1、自主整理,合作交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复习课也不例外。同课异构研讨时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牵着学生、采用“打乒乓球”式的一问一答来归纳圆的基础知识,黑板上的板书倒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却没能切实建立起来。这样做不仅耗时较多,而且学生不感兴趣,处于被动复习的状态,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本节课我准备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圆的基础知识,课前通过看书、小组合作,拿出一份作品;在课上进行交流、欣赏、分析、评价,找出各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再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关键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以提高复习效率。

    2、综合应用,拓展创新。复习不是炒剩饭,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老面孔,要有变化、有创新。复习过程应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素材,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扩大视野,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揭示课题。

    师口头出谜语,学生抢答:

    师:刚才猜的谜语都和什么有关?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圆”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伊始利用谜语使学生形象地回忆圆的有关概念,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激活学生的思维。

    师:课前布置同学们看书整理,与小组同学共同商讨,对圆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你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吗?

    请各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选出你们小组最优秀的作品上台展示,并作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其余小组进行评价。对其他小组整理掉了的知识点进行适当补充,如画圆的方法,圆的对称性,环形的面积计算等。

    小结:我们用不同方式对“圆”这个单元进行了整理,虽然方式不同,但都能抓住主要内容,并注意到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交流,大家对圆这部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们的复习和整理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重点强化,加深认识。

    1、圆的半径是直径的。

    2、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3、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4、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运用了“转化”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点击课件树形图中相应的知识点,演示图片和动画,带领学生共同回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圆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

    [设计意图]在学生全面复习圆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平时容易忽略 3和错误较多的典型问题进行重点复习,“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更加深入,真正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四)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一节复习课的时间非常有限,有关圆的练习题也浩如烟海,如何避免机械重复、简单粗放的训练,精选出学生感兴趣、乐于思考的问题进行巩固和提升呢?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几位执教老师设计的练习进行了筛选、提炼和重组,力求发挥每一道题的价值,提高复习和练习的效果。

    1、基本练习。

    师: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一组问题中你知道需要计算圆的什么量吗?出示组题,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只列式不计算。

    (1)小方家到学校有2072米,一辆自行车外直径大约是66厘米。按车轮每分钟转100圈计算,小方骑这辆车从家到学校大约需要多少分钟?(得数保留整数)

    (2)一只挂钟的分针长10厘米,经过1小时,分针尖端走过的路程是多少?30分钟呢?

    (3)一只木桶需要换底,箍木桶的铁丝长62.8厘米,换底至少需要多大的木板?

    (4)校园里有一个直径是16m的圆形水池,工人叔叔要沿着水池铺设一圈2m宽的石子小路,这条小路的

    积是多少平方米?

    2、发展练习。

    (1)刘大爷用15.7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2)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求这个圆的面积。

    (1)小华买4瓶底面半径为3厘米的啤酒,售货员阿姨用一根绳子将它们捆扎一圈,如下图:已知绳子的结头处要留7厘米,那么售货员阿姨至少要准备多长的绳子?

    [设计意图]复习课同新授课一样,也要讲究练习的层次性,循序渐进,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上面三个层次的练习,都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促进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寻求最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难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可以享受到运用平移、割补等方法使难题大大简化产生的“顿悟”体验。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3

    教师要加强生活化内容的引入提升课堂的生活化特色

    数学知识原本就是生活知识的积累,是一种科学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办事效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活与数学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特别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也会加强课堂教学中生活素材的引入,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变成对于生活问题的解决,让他们有目的、有兴致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比如学校组织300名同学外出旅游,大客车能装32人,每辆车要200元,小客车能装22人,每辆车要180元,问该选多少辆大客车、多少辆小客车最省钱?通过这样的问题就能够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升数学知识的生活特征,让数学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又比如很多学生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但是又没法测量,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时候,笔者就给大家说满足大家的这个愿望,我们来测量下旗杆的高度。很多学生都以为要用皮尺或者要将旗杆放倒,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只带了一把直尺、一根木棍,很多同学都感觉诧异,最终我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测量的旗杆影子长度、木棍的影子长度以及木棍的长度,很快便算出了旗杆的高度,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此后也有不少同学用同样的方法来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测量学校大树的高度,甚至还有同学计划去测量山的高度!通过生活化的素材引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很好的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具体化、形象化,也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对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丰富课外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话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自主性,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体现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就很大程度上的纠正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的“教”与学生被动的“学”这个误区,使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时期的学生其学习目的往往不够成熟,很多人对于学习往往没有足够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放手让学生“自由发展”,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教育。

    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自己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进而自觉的去学习,创造性的去学习。比如在进行“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大家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然后,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在各组测得的数据后,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全班进行总结交流。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进来,同时通过自身的实践、统计来进行数据的汇总,在全班同学交流、学习的同时真正的实现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与了解,这就能够很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课堂的多姿多彩,进而提升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进行。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4

    《初中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这周学习了《初中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课程,首先了解了课程的知识结构,对本课程所教内容有了大概了解,然后我进行了系统的讲座学习,最后我对本课程的学习进行了总结,我对初中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有了很多收获和感想。

    在初中学段中,“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学生将学习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习近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学习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和掌握了以下知识:

    空间与图形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世界,教学设计中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引出。数学知识是从一些数学问题、数学现象中产生的,这时应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这些数学现象的过程,从而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例题和练习能承上启下,引入新概念,又能加深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理解;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举反例还能证明假命题,揭示错误根源。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发挥例题和练习的作用,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总之,通过学习我充分掌握了初中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

    计,我将会把我学到的这些知识应用我的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素质,为我们的教学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5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做到了教师心中有标,教学过程靠标,课堂结束达标。

    3、教学的指导思想端正,教师始终处在指导的地位,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4、教法独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初步认识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表象——抽象)和认知规律,采取动手操作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操作(折、量、画、观察、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在探索中分别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

    5、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例如:在认识圆心时老师提出了“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⑴折痕一样长,⑵交点在圆的中心,⑶每条折痕一样长,⑷交点把折痕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学生的发现,无疑是一种创新。老师提出的这个开放性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认识半径时,让学生观察数据组,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同圆的半径相等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老师让学生回答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时,注重引导学生推理出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6、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并注意了课堂延伸,解决课内的余留问题。

    7、基础知识落实的很好,重难点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6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116分,不及格的学生仅有7人。总体来看,成绩还算不错。七年级尚未出现两极分化,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认真学习。本学期还要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在学生学习主动性上下大功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探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通过对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三、教学设想

    1、作好课前准备。

    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仔细揣摩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探究示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习和作业,作好教具准备工作,写好教案。

    2、营造课堂气氛。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准备好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搞好阅卷分析。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当面批改的方式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知识性错误。

    4、写好课后小结。

    课后及时对当堂课的教学情况、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小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作出分析和改进措施,对于严重的问题重新进行定位,制定并实施补救方案。

    5、加强课后辅导。

    优等生要扩展其知识面,提高训练的难度;中等生要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进生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针对其基础和学习能力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6、成立学习小组。

    根据班内实际情况进行优等生、中等生与后进生搭配,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以优辅良,以优促后,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7、组织单元测试。

    根据教学进度对每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测试,做好试卷分析,查找问题。大面积存在的问题在进行试卷讲解时要重点进行分析讲解,力求透彻。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五、培优辅差计划

    优生辅导计划:加大难度,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班级取前10人,每周开展活动一次。

    差生辅导计划:狠抓基础,立足课本,提高信心,激发兴趣。班级取最后10名,每周辅导一次(或二次,视章节难度)。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刚学习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利用平分角的仪器情境引入。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用数学语言表述角平分线及初步应用,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生能利用定义、SSS、SAS、ASA、AAS、HL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前提下,根据角平分仪的制作原理怎样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不用角平分仪或量角器)能直观认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观察,组织讨论等方法,多媒体引导,以学生为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在探索中创新。

    1、经历角的平分线性质的发现过程,初步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2、会用尺规作角平分线的作法。

    1、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3、角平分线定理的应用。

    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讨论、动手。(对折)

    师:再打开纸片,看看折痕与这个角有何关系? 探究活动2:

    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 已知:一个角平分仪,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 证明:在△ACD和△ACB中

    ∴AC平分∠DAB(角平分线的定义) 探究活动3:

    根据角平分仪的制作原理怎样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不用角平分仪或量角器)

    (1)实验:将∠AOB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已知:如图,OC平分∠AOB,点P在OC上,PD⊥OA于点D,PE⊥OB于点E 求证: PD=PE 证明:

    ∴PD=P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4)得到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 ∠1= ∠2,

    PD ⊥ OA, PE ⊥ OB(已知) ∴PD=P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活动5:

    1、△ABC的角平分线BE、CF相交于一点O,求证:点O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2、在Rt△ABC中,BD平分∠ABC, DE⊥AB于E,则 ⑴图中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呢? ⑵哪条线段与DE相等?为什么?

    ⑶若AB=10,BC=8,AC=6,求BE,AE的长和△AED的周长。

    3、如图:在△ABC中,∠C=90°,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F在AC上,CF=EB;求证:BD=DF

    4、已知:如图, AD平分∠BAC , BE⊥AC于E, CF⊥AB于F,BE、CF相B 交于D.

    2、知识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有哪些运用?你学了吗?做了吗?用了吗? 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 定理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OC是∠AOB的平分线, P是OC上任意一点PD⊥OA,PE⊥OB,垂足分别是D,E(已知) ∴PD=PE(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1500字


    这里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最新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的范文。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只有老师教案课件写的越好,在教学过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1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理解圆的对称性.

    2.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理解其证明,并会用它解决有关的证明与计算问题.

    过程方法1.利用操作几何的方法,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经历探索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过程,进一步和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

    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一、导语:直径是圆中特殊的弦,研究直径是研究圆的重要突破口,这节课我们就从对直径的研究开始来研究圆的性质.

    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对折,重复做几次,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得到:把圆沿着它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对折,直径两旁的两个半圆就会重合在一起,因此,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2.你能用不同方法说明图中的线段相等,弧相等吗?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即:直径CD垂直于弦AB则CD平分弦AB,并且平分弦AB所对的两条弧.

    推理验证:可以连结OA、OB,证其与AE、BE构成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进一步得到不同的等量关系.

    分析:垂径定理是由哪几个已知条件得到哪几条结论?

    即一条直线若满足过圆心、垂直于弦、则可以推出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思考:1.这条推论是由哪几个已知条件得到哪几条结论?

    2.为什么要求“弦不是直径”?否则会出现什么情况?

    思考:类似推论的结论还有吗?若有,有几个?分别用语言叙述出来.

    归纳:只要已知一条直线满足“垂直于弦、过圆心、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得到另外三个结论.

    分析:1.根据桥的实物图画出的几何图形应是怎样的?

    2.结合所画图形思考:圆的半径r、弦心距d、弦长a,弓形高h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在圆中解决有关弦的问题时,常常需要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作为辅助线,这样就可以把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结合起来,得到圆的半径r、弦心距d、弦长a的一半之间的关系式:

    补充:

    1.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点O是圆心,其中CD=600m,E为圆O上一点,OE⊥CD,垂足为F,EF=90m,求这段弯路的半径.

    2.有一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如图所示,正常水位下水面宽AB=60m,水面到拱顶距离CD=18m,当洪水泛滥时,水面宽MN=32m时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请说明理由.(当水面距拱顶3米以内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2. 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相结合,将圆的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

    补充:已知:在半径为5?的⊙O中,两条平行弦AB,CD分别长8?,6?.求两条平行弦间的距离.教师从直径引出课题,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用纸剪一个圆,按教师要求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尝试发现结论.

    学生观察图形,结合圆的对称性和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尝试得出垂径定理,并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再进行严格的几何证明.

    师生分析,进一步理解定理,析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更好的理解定理和推论,并弄明白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审题,尝试自己画图,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思考解决方法,由本节课知识想到作辅助线办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检查,集体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方法,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当洪水到来时,水面宽MN=32m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只要求出DE的长,因此只要求半径R,然后运用几何代数解求R.

    通过该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行探究,发现垂径定理,初步感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

    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垂径定理和它的推论,并进行推广,得到其他几个定理,完整的把握所学知识.

    体会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从而解决本题,同时把握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作辅助线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训练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3.进一步训练利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通过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方案,来培养其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进而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教学重点

    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于开放性问题的解决,即如何设计方案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练习(记作投影片2.2.3A)

    第二张:实际问题(记作投影片2.2.3B)

    教学过程

    Ⅰ.巧设情景问题,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两节课的研究,我们会用配方法来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复习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出示投影片2.2.3A)

    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6x+8=0;

    (2)x2-8x+15=0;

    (3)x2-3x-7=0;

    (4)3x2-8x+4=0;

    (5)6x2-11x-10=0;

    (6)2x2+21x-11=0.

    [师]我们分组来做,第一、三、五组的同学做方程(1)、(3)、(5),第二、四、六组的同学做方程(2)、

    (4)、(6).

    [师]各组做完了没有?

    [生齐声]做完了.

    [师]好,我们来交叉改一下,看看哪位同学批改得仔细,哪位同学的方程解得全对.

    [生甲]我改的是__同学的,他做的是方程(1)、(3)、(5),方程(1)解对了,答案是x1=-2,x2=-4.解方程(3)时,在配方的时候,他配错了,即

    x-3x=7,

    x2-3x+32=7+32应为(-23

    2)2.

    [师]很好,这里一次项-3x的系数-3是奇数,所以应在方程两边各加上(-3)的一半的平方,那方程(3)的正确答案是多少呢?

    [生乙]方程(3)的解为x1=

    [师]好,继续.3?237,x2?3?237.

    [生丙]方程(5)的二次项系数不为1,所以首先应把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形式,然后再应用配方进行求解.__同学解的对,其解为x1=52,x2=-32.

    [生丁]__同学做的是方程(2)、(4)、(6).他解的完全正确,即

    方程(2)的解:x1=5,x2=3,

    方程(4)的解:x1=2,x2=

    方程(6)的解:xl=32,12,x2=-11.

    [师]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时,一定要注意:

    ①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首先应把它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形式,这是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的前提.

    ②配方法中方程的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的前提是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

    另外,大家在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时,要有一定的技能.这就需要大家不仅要多练,而且还要动脑.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Ⅱ.讲授新课

    [师]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2.2.3B)在一块长16m,宽12m的矩形荒地上,要建造一个花园,并使花园所占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你能给出设计方案吗?

    [师]大家仔细看题,弄清题意后,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具体方案,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甲]我们组

    的设计方案如右图

    所示,其中花园四

    周是小路,它们的

    宽度都相等.

    这样设计既美观又大方,通过列方程、解方程,可以得到小路的宽度为2m或12m.

    [师]噢,同学们来想一想,甲组的设计符合要求吗?如果符合,请说明是如何列方程,又如何求解方程的;如果不符合,请说明理由.

    [生乙]甲组的设计符合要求.

    我们可以假设小路的宽度为xm,则根据题意,可得方程(16-2x)(12-2x)=1

    2×16×12,

    也就是x2-14x-24=0.

    然后利用配方法来求解这个方程,即

    x-14x=-24,

    x2-14x+72=-24+72,

    (x-7)=25,

    x-7=±5,

    即x-7=5,x-7=-5.

    ∴x1=12.x2=2.

    因此,小路的宽度为2m或12m.

    由以上所述知:甲组的设计方案符合要求.

    [生丙]不对,因为荒地的宽度是12m,所以小路的宽度绝对不能为12m.因此甲组设计的方案不太准确,应更正为:花园四周的小路的宽度只能是2m.

    [师]大家来作判断,谁说的合乎实际?

    [生齐声]丙同学说得有理.

    [师]好,一般地来说: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只要题目、方程及解法正确,那么得出的根便是所列方程的根,一般也就是所解应用题的解,而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这些根虽然满足所列的一元二次方程,但未必符合实际问题.因此,解完一元二次方程之后,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按题意来检验这些根是不是实际问题的解.这一点,丙同学做得很好,大家要学习他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其他组设计的方案.

    [生丁]我们组

    的设计方案如右图.

    我们是以矩形

    的四个顶点为圆心,以约5.5m长为半径画了四个相同的扇形,则矩形除四个相同的扇形以外的地方就可作为花园的场地.

    因为四个相同的扇形拼凑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圆,即四个相同扇形的面积之和恰为一个圆的面积,假设其半径为xm,根据题意,可得

    πx2=22

    1

    2×12×16.

    解得x=±96

    ?≈±5.5.

    因为半径为正数,所以x=-5.5应舍去.因此,由以上所述可知,我们组设计的方案符合要求.

    [生戊]由丁同

    学组的启发,我又

    设计了一个方案,

    如右图.

    以矩形的对角

    线的交点为圆心,以5.5m长为半径在矩形中间画一个圆,这个圆也可作为花园的场地.

    [生己]老师,我也设计了一个方案,图形与戊同学的一样,他是把圆作为花园的场地,而我是把圆以外的荒地作为花园的场地,圆内以备盖房子.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并能触类旁通,真棒.其他组怎么样?

    [生庚]我们组

    设计的方案如右图.

    顺次连结矩形

    各边的中点,所

    得到的四边形即

    是作为花园的场

    地.

    因为矩形的四个顶点处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24m2(即1

    2×6×8),所以四

    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96m2,则剩下的面积也正好是96m2,即等于矩形面积的一半.因此这个设计方案也符合要求.

    [生辛]我们组设计的方案如下图.

    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作为建花园的场所.

    因为阴影部分的面积为96m,正好是矩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这个设计也符合要求.

    [生丑]我们组

    设计的方案如右图.

    图中的阴影部

    分可作为建花园的

    场地.

    经计算,它符合要求.

    [生癸]我们组的设计方案如下图.

    2

    图中的阴影部分是作为建花园的场地.

    [师]噢,同学们能帮癸组求出图中的x吗?

    [生]能,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2×1

    2(16-x)(12-x)

    =1

    2

    2×16×12,即x-28x+96=0,

    x2-28x=-96,

    x2-28x+142=-96+142,

    (x-14)2=100,

    x-14=±10.

    ∴x1=24,x2=4.

    因为矩形的长为16m,所以x1=24不符合题意.因此图中的x只能为4m.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大家的努力,设计了这么多在矩形荒地上建花园的方案.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设计方案.

    Ⅲ.课堂练习

    (一)课本P55随堂练习1

    1.小颖的设计方案如图所示,你能帮助她求出图中的x吗?

    解:根据题意,得(16-x)(12-x)=

    212×16×12,即x-28x+96=0.

    解这个方程,得

    x1=4,x2=24(舍去).

    所以x=4.

    (二)看课本P53~P54,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并且知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另外,还应注意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55习题2.51、2

    (二)1.预习内容:P56~P57

    2.预习提纲

    如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3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实验中学 章福枝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一)内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法

    (二)内容解析

    上节课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及解法,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这是学习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教材通过一个实例入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让学生经历通过具体问题抽象出不等式组的过程,进而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来类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些概念.学习不等式组时,我们可以类比方程组、方程组的解来理解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利用数轴很直观,这是一种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仅现在有用,今后我们还会有更深的体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二、目标及目标解析(一)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等概念.(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二)目标解析

    达到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特征.

    达到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在数轴上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并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但是对于学生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还不够熟练,理解还不够深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数轴上找公共部分,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形成概念

    问题:用每分钟可抽30吨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的积存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超过1200吨而不足1500吨,那么将污水抽完所用的时间的范围是什么? 设问(1):依据题意,你能得出几个不等关系? 设问(2):设抽完污水所用的时间还是范围?

    小组讨论,交流意见,再独立设未知数,列出所用的不等关系. 教师追问(1):类比方程组的概念,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怎样表示? 学生自学概念,说出表示方法.教师追问(2):类比方程组的解怎样确定不等式组中x的取值范围?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老师点拨: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x的取值范围. 教师追问(3):怎样解不等式,并用数轴表示解集?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追问(4):通过数轴,怎样得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点评 教师追问(5):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什么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学生自学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猜测、概括和自学能力.并且渗透类比思想,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其解集的概念,利用数轴的直观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二)解法探讨 步骤归纳 例1 解下列不等式组

    学生尝试独立解不等式组,老师强调规范格式

    设问1:当两个不等式的解集没有公共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设问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总结归纳,老师适当补充,得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1)求每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找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3)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和步骤.

    (三)应用提高 深化认知

    例2 x取那些整数值时,不等式5x+2>3(x-1)与

    都成立?

    设问1:不等式都成立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

    设问2:要求x取哪些整数值,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先合作交流,再独立解不等式组 设问3.怎样取值?

    学生在不等式组的解集范围内,取整数值.老师强调即求不等式组的特殊解. 设计意图:通过例2可以让学生构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同时根据解集求出不等式组的特殊解,这是对学生解不等式组的一次提高训练.

    (四)归纳总结 反思提高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外反馈 教科书习题9.3第1,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

    (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

    (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5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或中心对称的本质:就是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180°而成.

    2、掌握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以及利用两种不同方式作出中心对称的图形.

    利用中心对称的特征作出某一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确定对称中心的位置.

    经历对日常生活与中心对称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的欣赏意识.

    中心对称与旋转之间的关系.

    如图,△ABC绕点O旋转,使点A旋转到点D处,画出旋 转后的三角形,并写出简要作法.

    1、观察、实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用透明纸覆盖在图上,描出其中的一部分,用大头针固定在O处。旋转180°后,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 旋转 ,如果他们能够与另一个图形 ,那么就说这 个图形 或 ,这个点叫做 ,这两个图形中的 叫做关于中心的 .

    在图5中,我们通过实验知四边形A B C 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对称。

    (1)你知道它的对称中心、对称点吗?

    (2)连接A A'、 B B' 、C C' 、D D'你有什么发现?

    (3)线段AB、BC、CD、DA的对应线段是什么?AB与A'B'的关系是怎样的?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自我尝试:

    (1)、已知点A和点O,画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

    (2)、已知如图△ABC和点O,画出与△ABC关于点O的对称图形A'B'C'。

    1、 中心对称与图形旋转的关系?

    1、已知下列命题:①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不全等; ②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③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成中心对称,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3、已知,△ABC与△DEF成中心对称,请找出它们的对称中心。

    4、如图,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CEFG成中心对称,则它们的对称中心是______,点A的对称点是______,E的对称点是______.BD∥______且BD=______.连结A,F的线段经过______,且被C点______,△ABD≌______.

    5、如图,点A'是A关于点O的对称点,请作出线段AB关于点O对称的线段A'B'

    1、如图,在△ABC中,B=90°,C=30°,AB=1 ,将△ABC绕定点A旋转180°,点C落在C'处,求CC'的长为多少?

    2、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

    1)画出与△ACD关于D点成中心对称的三角形;

    2)找出与AC相等的线段;

    3)探索:三角形中AB与AC的和与中线AD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4)若AB=5、AC=3,则线段AD的取值范围为多少?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6

    本节首先给出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比的概念,并利用探究法得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相似三角形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图形,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全等形是相似形的特殊情况,研究相似三角形比研究全等三角形更具有一般性.对应边和对应角子相似三角形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找对应边及对应角时常常出现错误.

    1.从知识的逻辑体系出发,在知识的引入时可考虑先给出相似形的概念,在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在知识的引入上,可以从生活实例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中找几个相似三角形的例子,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3.在知识的引入上,还可以从知识的建构模式入手,给出几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几组图形都是相似三角形,由学生研究这些图形的边角关系,从而得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本质认识

    4.在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巩固中,应注意反例的作用,要适当给出或由学生举出不是相似三角形的例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在概念的理解过程中,要注意给出不同层次的图形,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似三角形,既增加学生的参与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6.在本节内容中对应边及对应角的寻找学生常常出现混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题组由学生寻找其中的对应边或对应角,并说明根据,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相似比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预备定理,并了解它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3.通过预备定理的条件所构成的图形的三种情况,教给学生对一致性问题的思考方法.

    4.通过学习,培养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1.教学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预备定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加深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它在形状上、大小上有何特征?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也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相同形状”,它们的大小不一定相等,这是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区别.为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教学时可预先准备几对相似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或测量对应元素的关系,然后直观地得出: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就是他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如图所示.

    反之亦然.即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性质).

    , ∴

    另外,相似三角形具有传递性(性质).

    注:在证两个三角形相似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

    思考问题:(l)所有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

    (2)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K,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

    ②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这也说明了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形.

    3.预备定理:平行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如图所示.

    教材通过探讨的方法,根据题设中有平行线的条件,结合5.2节例6定理的结论,再根据三角形的定义,从而得出了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结论,这里要强调的是:

    (1)本定理的导出不仅让学生复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而且为后面的证明打下了基础,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由本定理的题设所构成的三角形有三种可能,除教材中两种情况外还有如左图所示的情形,它可以看成 BC截

    ,本质上与右图是一致的.

    (3)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而比的后项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作题时务必要认真仔细,如本定理的比例式,防止出现

    的错误,如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

    (4)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还应给学生强调,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就是对应边,对应边应写在对应位置.

    (5)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形象性语言,如:有平行就有成比例线段,有平行就有相似三角形.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相似比的概念,为以后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打下基础.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7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如何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同时在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图的步骤,具备了基本的作图能力,并能简单的表达作图过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科书基于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提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按照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

    2、能利用尺规作角的和、差、倍。

    3、能够通过尺规设计并绘制简单的图案。

    4、在尺规作图过程当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1、回顾与思考

    (1)怎样利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练习:已知线段a,b,c,作一条线段m,使得m=a+b—c

    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用尺规作线段,既达到了复习巩固,反馈落实的目的,同时熟练尺规的`使用,积累活动经验,也为后面学习用尺规作角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情境引入,探索发现

    活动内容:如图2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8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习,为后继学习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学运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系列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那课件教案应该怎么做?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系列,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篇1)

    设计理念:

    《玩具进行曲》是小班上学期主题四教学活动二中的教学活动,我在原来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开发,设计了一节音乐活动。意图让孩子听音乐做模仿动作,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并能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做出不同的反应。

    活动目标:

    1、根据音乐快慢做模仿动作,感受律动活动带来的快乐。

    2、体验歌曲表现出的轻松愉快的情趣。

    能根据音乐快慢做模仿动作,感受律动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策略: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主要运用观察法、模仿法、情景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景和游戏中达成教学目标。

    观看课件,欣赏歌曲,并观察吹喇叭和开汽车的动作,引导幼儿尝试模仿吹喇叭和开汽车的动作,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各种动作和表情,体会模仿的快乐。

    运用乐器练习不同的快慢变化,培养幼儿听节奏快慢反应的能力,初步完成了听音乐快慢节奏的不同做不同的动作。

    幼儿听音乐感受节奏快慢,用拍手、拍腿等动作随音乐拍出快慢节奏,进一步感受音乐的`快慢变化,突破活动的难点。

    玩《迎新娘》的游戏,运用游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继续根据节奏的快慢变化做模仿动作,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模仿兴趣,强化幼儿模仿经验,达成活动目标。

    活动反思:

    这次的音乐课我首先是把乐曲里的歌词用动作和图片表示出来之后再让幼儿倾听歌曲的,因为事先幼儿在小班学习过,而且开始的图片也引起了孩子的兴趣,所以大部分的幼儿都乐意大胆演唱歌曲,在引导下也能尝试用坚定、神气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

    在我们学唱歌曲《玩具进行曲》时,我准备了小猫、小狗、小娃娃的图片等等来进行演唱表演,让孩子们始终沉浸在玩具音乐会的氛围之中,不但感受了歌曲活泼、快乐、幽默的情绪,而且在欣赏和活动中牢牢地记住了歌词。这样的安排自始至终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 初步感知数与物的关系,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

    (2) 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活动。

    (3) 激发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数与物的关系,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

    活动准备:

    (1)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有数字的物品进行展览。

    (3) 录象资料:如汽车牌照、居民住宅楼、红绿灯------

    1、通过参观展览,让小朋友发现物品上的数字。

    提问:我们身上有数字吗?教室里有数字吗?它们有什么用呢?

    2、相互交流:你发现哪些物品上有哪些数字?(组织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述)

    门上的数字是门牌号码,

    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的有关数字,进一步感知数字的用途.

    1、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呢?

    2、你觉得数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用处呢?(请幼儿回忆讲述生活中见过的数字)

    3、观看录象,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数字。

    要求找到比手里的数字多1的座位号坐下。

    (四)延伸活动:

    你能用这些数字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编码吗?(比如:1、1、0、组合成110)

    (五)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字,数字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篇3)

    小班数学教案设计《1和许多》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倾听习惯,运用许多感官引导幼儿认识“1”和“许多”,体验“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活动,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数学设计《1和许多》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运用许多感官引导幼儿认识“1”和“许多”,体验“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

    2.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倾听习惯。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活动。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即“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

    【活动准备】

    挂图1(森林背景)、活动卡片(狮子一张,狼许多张);主题图2(蘑菇,一个大蘑菇,许多小蘑菇);塑料圈人手一个,糖每人一块。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教师讲故事:“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骄傲的狮子,它每天都要出去显威风,谁都不敢招惹它。有一天,大狮子出去练武,看见一群狼也在那儿练武,它就跑过去对狼大吼到:“你们这些小东西,胆子不小,竟敢跑到我这来,简直是找死,有本事我们来较量较量。”就这样,他们开始了较量,1只狼上来了,被狮子**了,又上来1只狼被狮子**了,1只1只1只……的狼都被狮子**了。小朋友看看现在站起来的是谁?(狮子),是几只(1只),那倒下去的是谁?(狼)有多少?引导幼儿说出“许多”。教师继续将故事:“这时,狼的大哥对它的弟兄们讲,我们刚才是1个1个上去的,现在我们合起来一起上,肯定能够打败狮子,于是,1只狼起来了,1只狼起来了,1只1只……的狼都站起来了,变成“许多”只狼,一起上去和狮子较量,果然把狮子**了,小朋友现在看,倒下去的是几只什么?(1只狮子),站起来的是多少狼?(许多)只狼。

    2、在刚才的故事里,小朋友认识了“1”和“许多”,现在我们一起来用动作表示一下“1”和“许多”。(竖起1只食指表示“1”,张开双臂表示“许多”)。

    3、听口令做动作:教师说“1”,幼儿拍1下手,教师说“许多”,幼儿拍许多下手。

    (二)观察比较,感知“1”和“许多”在量上的关系。

    1、出示蘑菇主题图,请小朋友看看图上有多少蘑菇?(许多)。有多少大蘑菇?(1只);有多少红色的蘑菇(许多),有多少黄色的蘑菇?(1只)。

    2、请小朋友找找教室里哪些东西是“1”?哪些是“许多”?

    (三)组织游戏,师幼互动,感知“1”和“许多”的内在逻辑关系。

    1、圈圈找朋友。

    教师出示塑料圈放在地上:“小朋友看看老师这有多少圈?(许多圈)。:“现在请小朋友一人拿一个圈,边拿遍大声说‘我拿了一个圈’幼儿拿到圈后坐下来,老师问:“我的许多圈哪儿去了?”启发幼儿说出许多圈被小朋友拿走了,许多分成了1个1个……。请小朋友把圈放到地上,在圈里面跳“1”,在圈外面跳“许多”下。

    现在圈儿累了,请小朋友把它送回来吧,边送边大声说“我送了1个圈。”“刚才小朋友每人给老师送了几个圈?(1个),现在老师这有多少圈?(许多),我的许多圈是哪儿来的?(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2、分糖果。

    和刚才的玩法一样,重点引导幼儿说出“许多分成了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

    活动评价:

    今天和老师做游戏高兴吗?为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本领?(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重点表扬在活动中认真听老师指令的和大胆讲述的幼儿。

    请小朋友吃糖果结束活动。

    反思

    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习“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本文扩展阅读:数量,指事物的多少。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表达方式。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篇4)

    设计意图:

    遵循幼儿教育”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需要我选择以玩具来贯穿本次活动。玩具是幼儿非常喜欢、熟悉的物品,直观形象,幼儿又乐于操作。将数学抽象的分类概念通过玩具变得形象、具体。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各种玩具,感受玩具带来的乐趣。

    2、根据图标将相同名称的玩具摆放在一起,初步感知物体的共同属性,尝试将玩具进行分类。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布娃娃、积木、汽车玩具若干(幼儿人手一份),三个大小不一的礼盒,小兔头饰1个,布娃娃、积木、汽车标记卡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集中幼儿注意力,让幼儿感受活动氛围。

    1、好朋友来电话了,教师接电话:”喂,你好,什么?你要给我们小二班能干的宝宝送礼物啊?・・・・・・好,谢谢,再见!“手机铃声、打电话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及好奇心,也给幼儿带来一种真实感。

    2、小兔出场,送礼物―玩具。

    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幼儿的兴趣,体验收到礼物的快乐心情及培养幼儿学会友好、懂礼貌的习惯,渗透了语言领域及常规教学。遵循幼儿教育”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需要我选择以玩具来贯穿本次活动。玩具是幼儿非常喜欢、熟悉的物品,直观形象,幼儿又乐于操作。将数学抽象的分类概念通过玩具变得形象、具体。

    3、揭示礼盒秘密,认识各种玩具。

    师:”小兔送来了几盒礼物啊?“”来;自。屈;老师;教。案;出“”这三个漂亮的盒子里面放的是什么礼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我将三个大小不一的礼盒装饰的非常美观、漂亮。既要发展感知觉又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探索能力,所以我特意设计第一个盒子里放布娃娃,通过触摸觉让幼儿具体感受并说软软的”,同时也让幼儿产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及想像力。而第二个盒子我是请幼儿直燥,注意力很集中,兴趣浓厚。

    4、小结:三种玩具,三个盒子,同一种玩具都是放在同一个盒子里。为后面的`玩具分类作铺垫。

    三、游戏:玩具好朋友。请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做好朋友,玩耍。这个环节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贯穿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的理念。

    1、教师边伸懒腰边说:“啊!好累啊!我们的玩具宝宝有点累了想回家休息了,请你们根据标记卡找到玩具朋友的家并送回去,好吗?”整个活动过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将生硬的直接教变为幼儿自主的发现式学习,知道玩具玩过之后要收拾整理,让幼儿了解拿过的东西用过之后要放回原处。

    2、检查并小结:“今天,小朋友真能干,将玩具宝宝都送回了他们的家。玩具宝宝希望你们以后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也要学会自己收拾,好吗?你看爸爸妈妈每天早上送我们来园,到下午,也要把我们接回家里,是不是?”抓住新生幼儿对家的依恋,体验自身感受,从而激发提升幼儿学会收拾,整理物品的良好习惯。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的设计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语言精练、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流程清晰连贯、过渡自然。整个活动过程不管是幼儿还是教师都沉浸在快乐中是活动的成功之处。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篇5)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制作大小、形状标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制作形状或大小标记。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大小三角形各一个,大小圆形各一个;大小方形各一个。

    2、学具:幼儿用书,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A、按特征分类。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说:这里有哪些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黑板上画三个方格作为图片的家,启发幼儿将相同的图片送进一个方格中。请一位幼儿上来送图片回家,边送边说:什么片片,我送你回家,……

    B、制作特征标记。

    ——教师指着一个格子中的圆形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说说:这里是什么图片?它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引导幼儿用画圆来表示)

    ——接着引导幼儿制作三角形,方形,大、小标记,指导方法同上。

    2、操作活动。

    A、第一、二、三组。

    ——制作大小标记: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动物?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大小分别将大动物或小动物圈在一起,再在方框中画出大、小标记。

    B、第四、五、六组。

    ——制作形状标记: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将相同形状的物体圈在一起,并在旁边的方框里画出形状标记。

    ——观察各种形状的积木,请你给三角形的'积木涂色。

    3、指导幼儿操作,并进行活动评价。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练习将教室中的玩具分类,并养成分类摆放玩具的好习惯。

    2.学会把特征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2.教室中的各种玩具、篮子、水笔。

    活动过程:

    1.在教室的各个活动区中,各收集2--3种玩具,放在篮子里。

    2.在集体活动时间,展示篮子里的玩具,问幼儿:“这些都是教室里的玩具,可是它们全部都混在一起了,怎么办?”

    3.拿出其中的一种玩具,问幼儿:“你们觉得这个应该是属于哪一个活动区的呢?”

    4.一一拿出篮子里的玩具,并按幼儿说的区域,将玩具一一分类摆放,摆在篮子前面。

    5.指着其中一堆玩具,问幼儿:“现在,谁能帮我把这几个玩具送回它的家呢?”

    6.请幼儿依次将一堆堆的玩具送回“家”。

    7.带领幼儿打开《我的数学》第13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启发幼儿把同一类的东西圈起来,并说说把它们归为一类的理由。

    教学反思:

    能按不同活动区的性质,将玩具分类。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篇7)

    《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按规律排序》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按颜色、形状、大小、种类等不同规律进行排序。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初步的分析能力。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教学准备:

    图片4套(大小不同的紫色三角形、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圆、颜色不同的半圆和正方形、颜色不同的苹果和茄子)、图形若干、幼儿用书《下面应该排什么》、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题

    1、(出示第一套图片)上面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三角形,大小不同)

    2、请你仔细看看上面的三角形,它们是怎么排队的?

    3、请你告诉我下面应该排什么?(幼儿说,师演示)

    二、进一步学习排序

    1、(出示第二套图片)请你看看这组图谱,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3、请个别幼儿来排。他排的对吗?为什么

    4、小结:我们帮三角形一个大一个小,一个大一个小排队或帮圆一个绿一个红,一个绿一个红排队的方法叫排序。

    5、(出示第三套图片):请你们告诉我,它们是怎么排队的?

    6、请个别幼儿上来排。他排的对吗?为什么?

    7、(出示第四套图片):请你看看这张图谱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8、根据顺序,请幼儿一个一个上来排,如中途排错了,纠正好再排。

    9、刚才我们按一个苹果一个茄子,一个苹果一个茄子的排队的方法叫什么?

    三、幼儿作业

    1、给你们准备了作业纸,请你们按照排序的方法给它们排队。

    2、幼儿作业,师指导。

    3、教师批改作业并讲评。

    四、排队游戏

    1、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出去玩,不过有一要求,只有做到了,才可以出去玩。

    2、请你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的方法排队。

    3、带幼儿出去做游戏。

    教学反思:

    我认为我们要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今天的排序活动,以往我们都习惯于比较一组物体的外部特征的差异或数量的差异来进行有规律的排序,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和游戏中存在的规律。因此今天我尝试了语言和拍打节奏活动相交替的规律来进行安静活动,在小结时又引导幼儿发现规律,使孩子“屈,老师.教,案,网”知道在生活中和游戏中也存在有很多规律,所以这个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学习按规律排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寻找规律、发现规律。

    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按规律排序》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534字。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篇8)

    设计意图:

    皮亚杰说过:数概念是幼儿在事物间建立两种关系的总和,其中的一种就是顺序关系,它是幼儿学数学前的准备阶段。我在计算区准备了红片片和绿片片,请幼儿给它们排队。在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幼儿已会按一定规律排序,但大部分幼儿还不知道按一定规律排序,为此,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游戏的形式,设计了此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穿珠,贴花片的操作中掌握排序的规律。

    目标:

    1、在游戏中,尝试有规律排列材料。

    2、能手眼协调地进行操作活动;学习按规律说说自己的排列方法。

    准备:

    布娃娃一个;吸管,长纸条,蜡光纸若干;胶棒若干。

    过程:

    1、出示娃娃,引起幼儿兴趣

    (1)老师以娃娃口吻说:"小朋友你们好!我要开一个商店,需要你们帮我加工一批项链和腰带,你们愿意帮我吗?"

    (2)出示范例腰带"我需要这种样式的腰带,谁会做?""这是怎么做的?"

    引导幼儿说出排列规律。

    2、介绍材料,幼儿操作。

    (1)老师:"我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材料,这边一排是做项链,那边是做腰带的材料;胶棒用完,盖子要盖上。做好后送给娃娃,要说:"娃娃,我给你送项链了……"

    (2)幼儿上位操作,老师指导。

    3 、结束。

    "小朋友,谢谢你们,为我们加工了这么多漂亮的项链和腰带,下次,我再请你们帮我加工好吗

    课后反思:

    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感知规律,让幼儿增强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难点是再现或再造规律,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在环节设置上,我采用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法。

    第一环节我先出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小狗)□△△(图形片的颜色相同),让幼儿初步感知什么是规律,什么叫按规律排序。

    然后提问:小狗穿了一串漂亮而整齐的项链,可被调皮的小狗挡住了二个,请小朋友猜猜挡住的是二个什么图形?为什么?请他们来说一说是按照什么规律来排的,为后面的练习进行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变换方式给图形片排序。

    提问:可爱的小狗想变换一种方式来排,排得也要很有规律,可不知道怎么排,你能帮助它吗?让幼儿发现规律,完成练习。

    第三环节是完成操作卡上的作业。

    教师:(第一条)看看这条项链是怎么排的,有没有排错的地方。(一起说:1黄1红……)

    (第二条)这条有点难了,有几种颜色?(三种)是按怎样的`顺序排的?(一起说一遍)

    (第三条)这条有几种颜色?红的和黄的是怎样排的?(2红1黄……)

    练习共有三道,难度也是由简到难,幼儿有了前面的经验积累,再来做这些练习应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完成的也较好。最后是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让幼儿切实地操作,幼儿能积极地投入铺路活动中,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规律来,但是空缺的地方有很多,基本上超过半数的幼儿在前面排放时很正确,但到后面的排放时出现的错误,明明是2红1黄的,结果排出了2黄1红,有的还空缺漏排。可能我在前面没有及时指导幼儿做出自我检查。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篇9)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图形贴贴》,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教师给幼儿提供交往合作的机会。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片。

    教学过程:

    1、初步认识基本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

    师:小朋友,今天图形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不想知道谁来了?

    幼:想。

    师:出示背影图形,看,你们认识它们吗?谁来告诉老师它们的名字?

    幼:小朋友知道的说出它的名字?不知道老师告诉小朋友这些图形的名字。

    师:出示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认识长方形,有两条边长,两条边短。认识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认识圆形,圆形没有边也没有角,很圆滑。认识梯形,四条边不相等的。认识半圆形,就是圆的一半。

    2、生活中知道的正方形、长方形······的东西。师:给小朋友准备许多图形,放在前面。

    幼:说出都有哪些图形。

    师:说出图形,

    幼:指出哪个是老师所说的图形。

    幼:在图形里找出来,告诉老师你找的是什么样的图形,每们小朋友找一遍图形。小朋友都认识了图形。

    3、图形宝宝还会变魔术呢?想知道它们都变成了什么吗?

    师:出示粘贴好的拼图图形,如(小人、小房子)小鸡。

    幼:试着指出小人都用哪些图形拼出来的。

    师:问幼儿图形能拼出小人的什么呢?

    (圆形能拼出她的头,三角形拼出了她的手和身体,梯形拼出了她的裙子,腿被裙子挡住了。老师用图形拼的是女孩。小房子用的是什么图形?正方形拼房子,三角形拼房顶。)

    幼:小朋友拼一拼,说一说,小鸡用什么图形拼的?用圆形、三角形拼的。

    4、你们想动手做一做吗?

    幼:小朋友随便拿出你喜欢的图形,拼出小人和房子。

    师:幼儿拼完后教师问幼儿拼的是什么?用的是什么图形拼出来的,都有哪些图形。

    幼:互相交流拼的`是什么,用什么图形拼出来的,看哪位小朋友拼的好。

    师:看哪位小朋友拼的好,拼好给予表扬,没拼好的给予纠正。

    5、延伸:小朋友这节课有哪些图形跟小朋友一起来上课,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

    6、结束:

    ①小朋友都认识了图形,知道图形的名字。我们一起轻松一下,做游戏,图形上车,老师当司机。

    ②教师准备好各站的图形,把准备好的图形贴在小朋友的手上,手上贴什么图形的小朋友就站在图形站上。

    ③今天我们图形去北京参加唱歌比赛。

    教师开始:开车,开到什么图形站,教师就问这是什么图形?

    幼:(回答):这是图形站,请图形上车,开到方形站,请正方形上车,······

    图形都上车后,到北京站了,图形都下车,参加唱歌比赛,两班幼儿比赛唱歌。看哪班唱的好,奖励一些小物品,唱歌比赛完后,图形回家了,快上车,教师开车,到三角站,谁是三角形请下车,到哪个图形站,哪个图形就下车。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篇10)

    幼儿刚来园,生活能力差,穿鞋分不清正反,所以组织了这次活动。孩子穿反鞋的原因主要是不分正反或鞋大穿起舒服。

    1、自己的事自己做,和掌握正确的穿鞋方法。

    引导幼儿学习穿鞋的正确方法,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大鞋,小鞋,鞋垫,脚印图片,正反鞋图片,鞋架,大鞋小鞋歌曲。

    一、通过踩脚印游戏,掌握穿鞋的方法。

    1、玩游戏。帮助幼儿发现正反鞋的不同之处,鼓励幼儿自己改正正反的小脚印。

    (1)、玩踩脚印的游戏:123,321,我和小脚印做游戏,你踩我也踩,踩到小脚印快站好。

    (3)、请幼儿改正反的脚印。

    2、边说儿歌边穿鞋,掌握穿鞋的正确方法。

    (1)、拿出一双小鞋,边说儿歌:两只小鞋头碰头,好像一对好朋友,小鞋襻向外扣,穿好鞋子到处走。

    (3)、老师说儿歌指导幼儿把自己鞋放着脚印上摆好,然后穿好鞋子。

    二、分组游戏,巩固穿鞋的方法。

    第一组:找朋友,幼儿区分正鞋反鞋。操作:把正鞋的图片放在鞋架上。第二组:幼儿先将两只鞋摆在镶嵌板里。操作:只有把两只鞋摆正,才能放进去。

    三、通过穿大鞋的游戏,引导幼儿练习正确的穿鞋方法,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1、幼儿穿大鞋(教师儿歌指导)。

    通过这次活动,有的幼儿还有穿反鞋的情况,这也正常。因为不能只通过一次活动就能达到目的。接下来还有活动延伸,例如:利用鞋的其他特点来分辩正反,根据孩子穿鞋的特点,孩子可能会摆对鞋但脚伸错了,所以会穿反,还有的孩子拿起就穿,一只鞋分辨起来有难度,所以老师引导幼儿先把两只摆好再穿,这样就容易多了,活动中,幼儿很感兴趣,能基本完成目标。

    活动还有许多不足,缺乏对整体幼儿的关注,对活动的整体把握不到位,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有简单提醒一下,效果不够显著。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教学反思(篇11)

    《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按物体大小排序》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一、教学名称;

    按物体大小排序的教学

    二、教学要求:

    1、教幼儿能够对大小区别较明显的4-6个物体,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

    2、复习5以内的数数。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三、教学准备

    1、实物套娃1套

    2、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圆形塑料片一组5张,每人一组。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

    教师出示教具,引导幼儿积极性,并发给每个幼儿大小不同的圆形塑料片各5个,先让幼儿摆弄观察,然后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塑料片是什么颜色。

    (二)引导幼儿按大小进行排序

    1、先请幼儿把塑,!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料片找出来放在一起。

    2、依次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

    3、教师检查,对分类有错误的幼儿给予启发和帮助。

    4、请幼儿看看塑料片,塑料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排序,指定幼儿回答。

    (三)引导幼儿数数,并查出套娃有几个

    (四)拼摆游戏

    1、请幼儿拿出塑料片,任意拼摆一种东西或图形

    2、教师巡视,对拼的好的幼儿给予表扬,请幼儿说说自己拼摆的东西一共用几个塑料片拼的。

    (五)小结

    教学反思:

    一环又一环的情境创设抓住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会了能按从大到小排序或从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本节课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儿有的操作没能完成,这需要教师课下帮助幼儿完成,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按物体大小排序》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640字。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系列】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