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的教学方案
  • 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的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3-03

    【www.jk251.com - 地球的运动教案】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什么样的初中教案比较高质量?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步骤:

    (1)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与公转轨道面成66.5 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地球的运动时的教学方案


    地球的运动第四课时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在晴天的一天中,早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间相比,哪个时间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利害?为什么?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划分了五带。

    (讲授新课)

    (活动1)读课本的“地球上的五带”图,分组完成下列内容:

    1.画出五带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名称?

    2.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名称?

    3.讨论五带中,哪个带占的面积最大?哪个带最小?

    4.哪个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哪个温度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哪个温度带四季变化明显?

    5.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还有一小部分位于哪个带?

    6.说出各带的突出特点?

    讨论后学生分组回答,老师补充相关内容。

    (活动2)分组讨论(以北京为例):

    1.北京1年中哪个月气温最高?哪个月气温最低?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各几个月?

    (气温最高7月,开始放暑假;气温最低1月,开始放寒假;每个季节3个月)

    2.你知道24节气吗?7月应该是哪两个节气?1月是哪两个节气吗?

    (7月小暑和大暑,最热;1月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3.北半球各季节各是哪三个月?

    (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教师小结)

    (反馈)完成课本提供的活动的内容。

    【板书设计】

    四、地球五带的划分

    地理教案-地球地球仪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三、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量

    无数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线

    纬线

    概念

    圆弧状况

    长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有所不同。

    第一种方式采用经常使用的谈话法和观察法。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活动。

    对地球形状的准确认识,在学生读书、看图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归纳,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提出小步子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够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经纬线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表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种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看图、用图、画图等使学生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

    在讲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时,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是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对经纬线的特征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最后完成表格,使学生认识到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便于了解相近事物的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既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将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

    重难点:经度、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半球划分

    教学手段:使用地球仪模型、动画演示、两半球挂图

    教育过程:

    [提问导入]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学生回答:经纬线可以有无数条,分别标注度数加以识别)

    [板书]经度和纬度

    [提问]地球上最长的线是?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方案一)小组活动为主

    [提出要求]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学生按文字叙述纪录也可以)

    [板书或投影片]

    [提出问题]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和掌握。讨论结果可以按项目填入表中

    [知识竞赛]为了检查同学们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我们进行一个知识竞赛(内容和方法见探究活动部分)

    (方案二)多媒体演示法为主

    [提问]什么叫纬度?度数有何变化规律?南北半球如何划分?

    [动画演示]用立体图展示纬度的概念、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学生观察,总结规律

    [读图分析]读课本图1.6,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位于___半球,南极洲大部分位于___半球,赤道穿过__、__、__、___大洲。

    读课本图1.8,回答问题:高中低纬的范围,北京(39 54N)所在半球和纬度带

    [总结填表]

    [提问]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因为所有的经线都等长,以谁为起点线呢?惊险又是如何划分半球的呢?

    [动画演示]用立体图展示经度的概念和划分,展示本初子午线与1800线的位置与特征(东西经1800线是一条线,1800与00经线两侧东西经度不同),同时展示将东西半球划分

    [读图分析]读课本图1.11,回答:东西半球的界线是,大部分在东半球的有洲、洲、洲,大部分在西半球的有洲、洲,北京(1160E)位于半球。

    [总结填表]完成表格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号

    半球划分

    [过渡]经纬网的应用

    [板书]经纬网

    [提出问题]一艘船只在海上遇难,如何报告其遇难的位置?(用红点表示船只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引导理解]引导思考,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进一步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联系,如在班级中自己的座位确定等

    [寻求解决方法]即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确定位置的“行”和“列”?学生会发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两条线有一个交点,就可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引出经纬网与经纬线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

    [问题解决]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巩固练习]学生在图上找北京(1160E、40 N)、伦敦(00、51 N)、纽约(41 N、740W)及课本“想一想”内容

    [板书设计]

    四、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号

    半球划分

    五、经纬网

    [设计思路]

    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同时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所以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观察基础上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有许多使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所以主要以观察、在球面上记忆为主。教师为利于学生观察,提供挂图、地球仪,协助学生进行球面到立体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联系。在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经纬度的划分后,自己归纳概括出知识网络,呈现给大家,给学生以展示的同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或文字或图像的表达能力。及时的采用比赛的方法巩固提高,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种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演示,教师应及时提问总结,和及时的练习巩固

    经纬网的教学应侧重于应用。采用问题解决法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用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多做练习十分有利。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

    活动: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步骤:

    (1)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下图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 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下图中箭头①所指的倾斜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上图中②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探究活动2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可以让学生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如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再如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等等。并可使学生谈一谈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课堂上的讨论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探究活动3

    针对第一章中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关系”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天文馆参观,了解宇宙、星系、地球的相关天文知识,开阔眼界。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讲解,或者请天文馆的讲解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参观完毕后要写观后感,并举行观后感的评比活动。该活动即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地球的运动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步骤:

    (1)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步骤:

    (1)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地球的运动时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四人一组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请同学们准备好小地球仪(每组四个)、硬纸壳(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十字光源(自制)、短绳、刻度尺等工具。

    (讲授新课)

    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之一,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之二,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老师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公转情况,并在讲台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

    请同学们在课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将自制的十字光源放在四个地球位置中间,观察太阳直射情况。

    与老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出表格中的内容。

    地球公转示意图

    填写下表: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昼夜长短获得太阳光热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小组活动:

    用硬纸壳做晨昏圈,套在地球仪上,用细绳量出不同纬度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并换算成时间:赤道(0度)、北纬40度、北极圈(北纬66.5度)。

    将量算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归纳:由于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知识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从而引起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上各地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不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和五带,下节课我们讨论。

    【板书设计】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经典初中教案地球的运动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发现地球在运动呢?(同学有不同的回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或亲身感受到许多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更替;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国家举办时,我们需要后半夜起床看球;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大,冬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小;冬寒、夏热、春秋温和等,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在后面的四节课中来认识这些现象产生的道理。

    (讲授新课)

    我们先请一名同学读教材提供的关于天体运动的阅读材料。

    (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感想?(同学回答)

    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的两段文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内容,填完后请同学回答: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学生4人一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两个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投影展示填表内容(或由学生回答,老师将内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师进行总结。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地轴太阳

    周期1天1年

    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产生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变化

    (课堂练习)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的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