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实用六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体现了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高低,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关于“登岳阳楼教案”我们为您整理出以下的知识点,阅读本页后你的视野可能会得到更广阔的拓展!
登岳阳楼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的词句,借助想象和联想来理解文意。
2.能理解文章的主题,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岳阳楼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3.能通过朗读感受全文的浩然之气。
【教学重点】
理解岳阳楼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教学准备】
学生要熟悉本文,扫清文言词语的障碍。
【教学环节】
一、史书中的两段记载给人的启发(
宋代《过庭录》记载: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滕子京给范仲淹的信(摘录):
“古今诸公于篇咏外,率无文字称记。所谓岳阳楼者,徒见夫屹然而踞,岈然而贞,轩然而竦,伛然而顾,曾不异人具肢体而精神未见也。”
结合这两段材料,我们发现滕子京要求范仲淹通过写《岳阳楼记》而写出什么来? 范仲淹正想借写《岳阳楼记》的机会为滕子京做点什么?
出示本课的探究内容——范仲淹长岳阳楼之精神
二、范仲淹长岳阳楼之精神
探究第 要求: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有关语句并准备作口头回答。
推理并小结:新岳阳楼雄风依旧,但精神依然难见。精神是思想层面的东西,只有人才这精神。新岳阳楼的内在精神,来往的登楼者以及重建岳阳楼的人,他们的内在精神是关键。
作者先从岳阳楼登楼者来研究。
探究第
迁客骚人看到
(填两三句文中的原句)的景,就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
的情景,因此产生了
的情感。
要求:
先独立思考。阅读文章第
3、4两段,先在文中用曲线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某些写景的句子,然后按照探究第2步的要求思考横线上的内容。
接着在小组交流并完善自己的思考,准备在全班交流。
小结:
迁客骚人遭遇挫折,意志消沉,情绪消极,这种颓废能长流与天地之间么?
迁客骚人时来运转,取得功名利禄,他们春风得意,忘乎所以,这种得意忘形能长留于天地之间么?
滕子京算迁客么?是骚人么?难道他就没有在岳阳楼上伤感过么?现在,他政绩辉煌,说不定马上就能得到重用,他登岳阳楼,怎么不会把酒临风,重现昔日将帅的风采呢? 由此可见,作者说什么迁客骚人,其实就是暗点滕子京啊。 既然迁客骚人不能赋予岳阳楼真正的精神,那么谁能赋予岳阳楼真正的精神气质呢?这样的人,在哪里呢?
探究第
要求:用红线画出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准备全班交流。
偶像具有的品德:不求功名利禄,具有豁达的胸怀;始终忧国忧民,怀抱远大的政治抱负。
关于偶像的遐思(
· 这样的古仁人在范仲淹之前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呢?
· 假如这样的古仁人登上岳阳楼,他们会使岳阳楼显现精神吗? · 要求:举一个历史人物,根据他的事迹或诗文来谈。
小结:岳阳楼雄伟壮观,远眺洞庭,豁达是它的内在精神;它在洞庭湖边顶天立地,那么为民而忧,为国而忧,这种为民为国顶天立地就是它的内在精神啊。登楼的人位卑未敢忘忧国,重新修建此楼的人,为国为民,为人所称诵,岳阳楼的浩然之气将万古长青啊!
关于偶像的追问(
· “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问题是抛给谁思考的?表达了范仲淹怎样的愿望? · 要求:根据课堂所学,作合理的猜测。
三、诵读全文3分钟
附注: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题岳阳楼(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登岳阳楼教案 篇2
登岳阳楼教案
教案主题:登岳阳楼——领略历史文化,感悟人生意义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和人生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岳阳楼的建筑特点与意义;
3. 杜甫的《登岳阳楼》诗解读;
4. 创作一篇以“登岳阳楼”为主题的文章;
5. 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岳阳楼的外观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该建筑的兴趣。
2. 讲授:介绍岳阳楼的建筑特点、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结合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加深理解。
3. 解读:讲解杜甫的《登岳阳楼》诗,解读其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唤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
4. 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岳阳楼的理解与感悟,以“登岳阳楼”为主题,创作一篇文章。可以是游记、散文、诗歌等形式,注重情感表达与艺术构思。
5. 指导:老师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6. 交流: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提些建设性意见和改进建议,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进步。
7. 展示:在课堂上展示部分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8. 总结:结合学生的作品和反馈意见,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回顾岳阳楼的历史文化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演示: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岳阳楼的外观和历史背景。
2. 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岳阳楼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个别指导:针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个别指导,提供适当的写作技巧和建议。
4. 学生作品展示:通过学生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对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建筑特点有正确的理解和表达;
2. 学生对杜甫的《登岳阳楼》有良好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学生的文章创作能力有所提升,能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岳阳楼的感悟和思考;
4. 学生在展示和分享中能够积极参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接受他人的建议与意见。
六、教学延伸活动:
1. 现场参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岳阳楼的雄伟和文化内涵。
2. 作品出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整理成册,刊登在学校的创作集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验。
3. 文化交流:通过邀请其他学校的学生来进行海外文化交流,增加学生对岳阳楼的国际影响力的了解。
登岳阳楼教案 篇3
教学背景:
新课程强度“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确立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筑把握。以必修课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我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三、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从而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引导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便对诗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3、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集体背诵杜甫《登高》。说说本诗选用了 意象,营造了 意境,抒发了作者 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前勾后连,引入新课)
二、朗读背诵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落实基础,熟读成诵)
三、背景透视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四、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
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登岳阳楼教案 篇4
。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吴楚两地由洞庭湖东南分割,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漂浮在湖面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终于涕泪交流。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关键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 一派壮阔的图景。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像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wwW.JK251.coM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境况和心境?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这样的境况和颔联有什么关系?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 “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
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
登岳阳楼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选择了陈与义的诗歌教学已经逼近了第三次月考,原本打算当一次古诗鉴赏的练习课来设计教学案,猛然想起上一届学生对这首诗歌理解得很艰难,课上得很不是滋味,突然脑海里又出现了县公开课上这一课的情形,觉得如此有难度的诗歌用草草的几个题目能培养学生的素养吗,那诗歌的美感就在做题的条分缕析中粉碎了,不行,还是好好设计这课,当作一次公开的设计来上.于是上课之前便将两年前设计的教案拿过来看,明显地带有硬伤,为何学生如此吃力,我是借鉴了当时优质课的教学实录,因为这首诗歌对于老课本来说它是新诗歌,的确网上关于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寥寥无几,零星的几篇设计也是雷同,也是按部就班,在少许的教学设计中让我耳目一新的就是以'悲“为主线,串起了整堂课,分别从景悲,国悲,己悲等方面入手设计,看到这脉络鲜明的设计我如获至宝,经过深思熟虑,于是投入了上课,可课堂的推进如登临泰山般艰难,一会儿十八盘的陡峭就横亘在眼前,费了好大好的经儿,仅仅是弄懂文章的内涵,己悲国悲景悲,教完后明显的感到这课的失败,今天重审自己的课堂,发现是高于学生实际的设计,从情到景的分析,对于我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从山顶走向山脚,这等于就违背了规律,怎么可能让自己不吃力呢?
于是就有了这堂课的大变动。
1、课堂教学程序流畅: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2、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在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3、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4。拓宽诗文的内涵:从陈与义的诗歌中的意象”夕阳“到其他古典诗词中的夕阳,例如:“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凉景象到其他诗歌的悲秋,从陈与义的登楼的忧国忧民到杜甫登高登楼诗歌的忧国忧民,不停地拓宽,适时地迁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掌握一类诗的解读,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当然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课堂总是缺憾的艺术,比如对于诗歌的朗读的设计总是有些忘却,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当然最好能够在同仁的指点下找到更好的授课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愿你们不吝赐教。
登岳阳楼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背诵本诗。
2 、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 、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 、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 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 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 768 )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
1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 、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b ì )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xi à n )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 、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四 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 (759) ,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 .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 .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 .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 ? 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
4 .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 .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 .“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五 布置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