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8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一份精心制作的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正确方法的反映,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提供了大量关于“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的相关信息,愿您在浏览本网页的过程中能够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加深理解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电容等重点概念.
2.在熟练掌握上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物理问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进一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一定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概念的综合性运用.
三、教具
投影片(或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提问:
静电场一章中的概念有哪些?它们如何表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归纳上述内容.如下表(见投影片).
适当讲述后,应着重讲清每个概念的物理含义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1.静电场特性的研究.
研究方法(一).用电场强度E(矢量).
从力的角度研究电场,电场强度E是电场本身的一种特性,与检验电荷存在与否无关.E是矢量.要区别公式E=F/q(定义式)、E=kQ/r2(点电荷电场)、E=U/d(匀强电场)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E既然是矢量,那么如何比较电场中任两点的场强大小和方向呢?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判断.然后将学生回答内容归纳.可能方法有:
(1)判断电场强度大小的方法.
根据定义式E=F/q;
点电荷电场,E=kQ/r2;
匀强电场,场强处处相等,且满足E=U/d;
电场线密(疏)处场强大(小).
(2)判断电场强度方向的方法.
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即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电场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即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就是场强的方向.是非题(投影片)(由学生口答并简要说明理由):
(A)若将放在电场中某点的电荷q改为-q,则该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不变,方向与原来相反.(×)
(B)若取走放在电场中某点的电荷,则该点的电场强度变为零.(×)
(C)无论什么电场,场强的方向总是由高电势面指向低电势面.(√)
(D)已知A、B为某一电场线(直线)上的两点,由此可知,A、B两点的电场强度方向相同,但EA和EB的大小无法比较.(√)
(E)沿电场线方向,场强一定越来越小.(×)
(F)若电荷q在A处受到的电场力比在B点时大,则A点电场强度比B点的大.(√)
(G)电场中某点电场线的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
研究方法(二):用电势U(标量).
从能的角度研究电场,电势U是电场本身的一种特性,与检验电荷存在与否无关.U是标量.规定:无限远处的电势为零.电势的正负和大小是相对的,电势差的值是绝对的.实例:在+Q(-Q)的电场中,U>0(<0).
电势能是电荷和电场所组成的系统共有的.规定:无限远处的电势能为零.电势能的正负和大小是相对的,电势能的差值是绝对的.实例:+q在+Q(-Q)的电场中,εP>0(<0);-q在+Q(-Q)的电场中,εP<0(>0).
提出的问题:
(1)如何判断电势的高低?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判断.然后将学生回答内容归纳可能方法有:
根据电势的定义式U=W/q,将+q从无穷远处移至+Q电场中的某点,外力克服电场力做功越多,则该点的电势越高;
将q、εP带符号代入U=εP/q计算,若U>0(<0),则电势变高(低);
根据电场线方向,顺(逆)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高);
根据电势差,若UAB>0(<O),则UA>UB(UA<UB);
根据场强方向,场强方向即为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2)怎样比较电势能的多少?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判断,将学生回答归纳,可能方法有:
可根据电场力做功的正负判断,若电场力对移动电荷做正(负)功,则电势能减少(增加);
将q、U带符号代入εP=qU计算,若εP>0(<0),则电势能增加(减少).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2)
一、 预习目标
1、知道交变电流产生的原理
2、知道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物理量间的关系
二、预习内容
1、交变电流
________和________随时间做_________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简称交流( )
________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直流( )
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叫做_________电流
2、交变电流的产生
(1)过程分析
特殊位置 甲 乙 丙 丁 戊
B与S的关系
磁通量Φ的大小
4个过程中 Φ的变化
电流方向
磁通量Φ的变化率
(2)中性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磁通量___________
磁通量的变化率____________
感应电动势e=________,_______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方向________,线圈转动一周,感应电流方向改变______次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及变化规律;
2、理解描述交变电流几个物理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变化规律及物理量间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1、为什么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线框里能产生交变电流?
2、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中的两个特殊位置及特点是什么?
(1)中性面:与匀强磁场磁感线垂直的平面叫中性面。线圈平面处于跟中性面重合的位置时;
(a)线圈各边都不切割磁感线,即感应电流等于零;
(b)磁感线垂直于该时刻的线圈平面,所以磁通量最大,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
(c)交变电流的方向在中性面的两侧是相反的。
(感应电流均最大,电流方向不变。
3、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如图5-1-1所示为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的四个过程:
当以线圈通过中性面对为计时起点时,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e=Em sinωt,其中Em=2NBLv=NBωS;i=Im sinωt,其中Im=Em/R。
当以线圈通过中性面对为计时起点时,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e=Em sinωt,其中Em=2NBLv=NBωS;i=Im sinωt,其中Im=Em/R。
图5-1-2所示为以线圈通过中性面时为计时起点的交变电流的e-t和i-t图象:
三、反思总结
1.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绕与磁场垂直的轴)时,线圈中产生正弦交变电流,从中性面开始计时,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为:
e=NBSωsinωt= Emsinωt
e—ωt图线是一条正弦曲线。
2.中性面特点:Φ最大,而e=0。
四、当堂检测
1、交流发电机在工作时电动势为e= Emsinωt ,若将发电机的转速提高一倍,同时将电枢所围面积减少一半,其它条件不变,则电动势为( )
A、e= Emsin(ωt/e= 2Emsin(ωt/2)
C、e= Emsine= Em/2sin2ωt
答案:C
2、一个正弦交变电流的i—t图象,根据这一图象,该交流电的瞬时值表达式为-----------A
答案:i=5sin(5πt)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3)
1.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在电场强度之后,静电现象之前,起到衔接作用。教科书从电场对电荷所做的功出发,推断出电场力在均匀电场中所做的功与电荷运动的路径无关。用定义方法给出势的定义,用势描述等势面,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转移与灵活运用提供了思维指导作用。
(2)、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学习了电荷、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等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教学内容
本课为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概念的介绍和对其物理意义的理解。
2.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要求和概念(探索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本节教材的特点(思想整合、探究、逻辑、方法和哲学)和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目标:1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能量性质的物理量,了解电势差与零点电势面位置的选择无关,并熟练应用它的概念和定义公式UAB-WAB进行相关计算。
明确电势差、电势、静电功之间的关系ce 和电势能。 2.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的物理量,知道电势与电势差UAB??A??B的关系,电势与选择零电位面有关,知道电势的变化电场中电场线方向的电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类比概括,讲述新知识,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结合前面的知识,了解势能与静电力所做的功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势差和电势的概念。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尝试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3、难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电位差、电位、等电位面的概念和含义。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其他力做功,例如分子力做功改变分子势能,弹簧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变化。因此,本节的难点在于将电位和电位面与以前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区分开来。 ,联系,可以用这个解决相关问题。
4.教与学方法分析
(1)、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学习是中心,学习是目的,所以要不断引导学生学习
。现代教育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启发思维和教学方法。为丰富对简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收集一些简谐运动实例,巧妙运用提问,评价和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独立、讨论的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环境 。最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引用生活中一些简单和谐的动作,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2)、教学方法分析
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被视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学生应该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境相关联。在实际情况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以经验同化,对当前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索引,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仅易于维护,而且易于转移到不熟悉的问题情境中。
本课采用“试探法”的教学方法。投影仪用于直观、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简谐运动的规律和描述方法,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机会。
5、教学过程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综合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个性化教学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是学生解决问题探索的过程,从学习到学习,从被动回答到主动探究。
1.知识复习。先上图,电场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有很强的作用,而导体内部的电荷也有力的作用,而这个力可以做功,所以电场也有性质的能量。
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比较抽象。在讲解中,可以引入重力场的相关概念进行类比,以增强知识的可感知性,帮助学生理解。那么接下来,复习一下你对功的知识,以及引力功和引力势能之间的关系。工作量度:W?FScos?;重力做功只与位置有关,与经过的路径无关;重力功与势能的关系:WG??Ep;引力势能是相对的,存在一个零势能面。
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复习所学,对新知识产生兴趣。比如我们也研究过其他力做的功,比如分子力做功引起分子势能变化,弹簧的弹力引起弹性势能变化,那么做功呢?由电场力完成。
2. 介绍新课程。
指出上图:在某一点电荷+Q所形成的电场中,相同的电荷被放入电场不同位置的两点A和B,电场力不同,这是因为 A 点 B 和 B 处的电场强度不同。为方便研究问题,以均匀电场为例。在均匀电场中,当电荷从 A 点移动到 B 点时,电场力的大小为 F?
Eq 是一个恒定的力,那么电场做功的大小为场力是:W?EqScos?。这里,W
类似于引力功 W
因此,W?EScos?是一个独立于电荷本身的量,而 ?hcos?也是一个独立于物体本身的物理量,只与引力场本身的性质有关。
这个比值称为 A 点和 B 点之间的电位差,用 UAB 表示。
继续问关于引力势能的问题:物体在引力作用下运动的高度差越大,引力势能的变化越大,高度差就是高度差,势能差也是电位差,那么如何定义电场中各点的电位呢?给学生一分钟思考后,引导他们阅读课本的定义,UAB?WAB,如果将 B 点的电位定义为零电位 q
点,则 A 的电位一个点等于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从 A 点移动到 B 点(即零电位点)所做的功。因此,老师强调电势通常用?表示。电场中某一点的电位等于单位正电荷从该点移动到参考点(零电位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3.加强和扩展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并指出电位差与零点电位的选取无关,而电位是相对于零点电位的,与零点电位的选取有关。零点电位。然后给全班几分钟时间,学生独立完成一道例题:设电场U中两点AB
2的电位差? 2.0? 10V,带电粒子的电量q? 1.2? q 从 A 点移动到 B 点,
电场力做了多少功?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让UA?UB。
4.知识总结。 (1) 电场中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类似于引力场中两点之间的高度差。电位差 UAB?WAB,q
U 与 W 和 q 无关。 (2) 电场中某点的电位等于单位正电荷从该点移动到参考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注意电位的大小与做参考点的选择。 (3)、UB?B??、A?A
沿着电场线方向,电位越来越低。
5.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知道乐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了解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知道人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次声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研究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音调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2、3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 赫 ,符号为Hz.
2.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高低,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 ,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 .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 20 到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小组讨论】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铁制容器,不断往铁制容器中倒水,同时用同样的力敲击铁制容器发声,倾听声音的变化.可以发现:容器中水越多,水振动得越 慢 ,音调越 低 .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观察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听发出的声音;缩短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再以大致相同的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的振动快慢,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塑料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 高 .
3.用尺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刮梳子齿,刮得越快,可以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
【教师点拨】
1.在学习声音音调的时候,首先应通过一些事例来帮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即音调高低)的含义.如对蚊子的声音与牛的声音进行对比,蚊子声音要高些,但小些,牛的声音要低些,但大些.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大小”与生活中常讲声音的“高低、大小”是有不同的.
2.在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音调高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保持振动的幅度不变(即每一次用力大小不变),只改变振动的快慢,以避免声音响度不同对要探究的问题造成干扰.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振动频率低于20Hz.
学习指导二:响度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4、35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3.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4.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除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外,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小组讨论】
1.做教材34页的演示实验,发现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物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振动的幅度,听听发出的声音;保持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再以更大的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的振动的幅度,听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塑料尺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 大 .
3.让你的同桌站在操场中央,大声的说话,你从距离他较远的地方向他走去,你可以发现听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这说明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教师点拨】
1.在响度的演示实验中,要注意使乒乓球慢慢地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否则快速碰撞音叉就会影响实验结果了.
2.在响度的演示实验中,除了每一次都要敲击同一个音叉(运用控制变量法)之外,还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观察乒乓球的摆动幅度来了解音叉的振幅).
【跟踪训练】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C)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学习指导三:音色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5页,完成下列填空: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小组讨论】
1.让一个同学用手帕蒙住眼睛,找几个同学喊蒙住眼睛的同学的名字,让他“听音辨人”,每个同学蒙眼一次,看谁辨得又快又准.听音辨人依据的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这是因为发声体不同.
2.拿一根筷子轻轻地敲击一个结构完整的瓷碗,仔细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再拿这根筷子轻轻地敲击同样的但已经破了的瓷碗,仔细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师点拨】
在音色这一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白:发声体不同,所产生的声音音调、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在上海世博会某场馆里,演奏员正用乐器演奏乐曲.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编钟振动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分辨出是二胡还是笛子演奏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5)
一、 预习目标
1、 知道描述交变电流的相关物理量
2、 知道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二、 预习内容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1、瞬时值:正弦交流电瞬时值的表达式为:
电压瞬时值:( ) 电流瞬时值:( )
,
瞬时值与最大值的关系是:(-Em≤e≤Em)
3、有效值: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即在同一时间内,跟某一交流电能使同一电阻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该交流电的有效值,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是:
(E=Em/ U=Um/ I=Im/ )
各种交流电电气设备上所标的、交流电表上所测得的以及在叙述中没有特别加以说明的交流电的最大值,都是指( )
计算
5、表征交变电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①周期T:电流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用的时间。单位:s .
②频率f:一秒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单位:HZ.
③角频率ω:就是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的角速度。单位:rad/s.
④角速度、频率、周期的关系(ω=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l、掌握表征交变电流大小物理量。
2、理解有效值的定义并会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3、掌握表征交变电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学习重难点:表征物理量及物理量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解决相关问题
二、学习过程
瞬时值、有效值以及平均值表达式?
有效值和平均值有什么区别?
3、对于正弦式交变电流其有效值与最大值得关系是: ,是不是对一切交变电流都是如此?
3、在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中,那些地方应用有效值?那些地方应用最大值?那些地方应用平均值?
三、反思总结
本节课学习的是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如:周期和频率表示交变电流周期性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最大值表明交变电流在变化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大数值,反映了交变电流的变化范围;而有效值反映的是交流电的热效应在时间上的平均效果。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当堂检测
R2与交流电源按照图1方式连接,R1=10Ω,R2 =20Ω。合上开关S后,通过电阻R1的正弦交变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则 ( )
A.通过R1的电流有效值是1.2A
B.R1两端的电压有效值是6V
C.通过R2的电流最大值是1.2 A
D.R2两端的电压最大值是6 V
答案:BD
2、如图2所示,表示一交流电的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其中电流正值为正弦曲线的正半周,则该交流电的有效值为多少?
答案:
课后练习与提高
A.5 安 B.5安 C.3.5 安 D. 3.5安
答案:B
DF长均为10cm,转速为50r/s,若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
(1)写出线框中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
(2)若线框电阻r=3,再将AB两端接“6V,12W”灯泡,小灯泡能否正常发光?若不能,小灯泡实际功率多大?
解析:(1)注意到图示位置磁感线与线圈平面平行,瞬时值表达式应为余弦函数,先出最大值和角频率:
ω=2πn=100πrad/s
Em=BSω=5 /π×0.2×0.1×100π=10 (V)
所以电动势瞬时表达式应为:e=10 cos100πt(V)。
(2)小灯泡的电阻为R=U额2/P额=62/12=3Ω,
先求出交变电流电动势有效值 E=Em/ =10(V)
此后电路可看成恒定电流电路,由于R=r, U=Em/2=5V,小于额定电压,故小灯泡不能正常发光。其实际功率是p=U2/R=52/3=25/3=8.3(W)
d间接电阻R和电流表A,且以a、d端连线为轴,以角速度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如图5-2-3所示,求:
(1)交流电流表A的示数;
(2)从图示位置转过90°角的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
(3)写出弯曲导线转动过程中,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的电动势的表达式。
解析:(1)弯曲导线转到图示位置时有感应电动势的峰值为Em=BL2ωL1= BωL1L2
产生电流的峰值为Im=Em/(R+r)= BωL1L2/(R+r)
电流表A的示数I=Im/ = BωL1L2/2(R+r)
(2)由图示位置转过90°角所用时间t=T/4=π/2ω
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为QR=I2Rt=πωR B2L12L22/4(R+r)2
(3)电动势为e=Emcosωt= BωL1L2cosωt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6)
1. 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最先学习的曲线运动。它是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的扩展。关系知识的进一步扩展,也是学习其他更复杂的曲线运动(平面运动、单摆简谐运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
从观察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入手,让学生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认识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验科学研究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学生可以感受圆周运动速度的不同,并意识到需要引入物理量来描述圆周运动的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索、相互交流等方式,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本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情绪,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素质。
通过生活实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物体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了解匀速圆周运动。
(3)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在实际问题中,会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了解类比法的应用。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中了解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了解合作与沟通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愿意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尊重同学的意见,为人处事在与他人交流时。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2) 用线速度和角速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速度。
难点:理解线速度的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4.教学资源
1.设备:壁挂钟、回力玩具车、边缘带孔的转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桌子网球,斜面,秤,用绳子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
演示同一时间段内两个运动经过不同弧长的匀速圆周运动; - 演示在同一时间段内以两个运动半径旋转不同角度的匀速圆周运动。
3.视频:三环过山车的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物体做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条件。
本次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基于视频和实验,通过分析得到物体沿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均匀圆的特点;运动速度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讨论、疑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次设计要强调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针和过山车两种圆周运动的观察和比较,总结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设定地月对话场景,介绍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
类推匀速直线运动,得到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这个设计要克服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球沿切线飞出的圆周运动和从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色墨水在纸上的轨迹分布的两个演示实验,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来。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和动画为线索,注重激发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进行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造型”、“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索为主。所涉及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相关,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知。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大约需要 2 个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场景一视频、演示、提问 1
播放视频: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直线和曲线运动。
示范:让学生对一个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在什么条件下球会做曲线运动。
假设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做曲线运动?
情况二观察,比较,问题2
观察和比较钟针和 过山车是两种圆周运动。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7)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同时也需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
1. 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设计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力学实验、电学实验、热学实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方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的运动、光的反射和折射、电磁感应等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以学习策略为主的教学设计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
4. 以课程整合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整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整合,让学生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学科综合实验、物理学科综合探究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
以上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8)
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难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具、学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刻度尺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或相对运动时,产生一个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可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图甲 图乙 图丙
2.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可用公式:f=uF f表示摩擦力(N) u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 F表示压力(N) 利的方面:例如,鞋与地面间的摩擦
3.摩擦的利与弊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4.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增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
注意: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
(三)小结
(四)练习
(五)作业
jk251.coM小编推荐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汇总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石。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资料希望能够帮到您,希望您能多多留意我们的网站我们会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内容!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1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纪律,通过考试考试分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光阴路是可逆的.随后引见了光的两类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申明我们能从不合标的目标看到物体反是因为漫反射的启事.本节进修的沉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准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考试考试分结出反射纪律.
初外物理教案向学生引见书67页的考试考试器材,并引见根基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正在纸板上垂曲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指点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标的目标无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便弯合,如图5-2-4,那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指点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标的目标无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学生猜想并设想考试考试(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教学设想示例
1)光线垂曲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几多?
问题引入
3)通过考试考试协帮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2.光发生反射光阴路可逆.
一、引入新课
考试考试外,边演示,边引见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收支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准备两块小镜女.用软纸片做两个曲角弯头方筒或方筒,曲径比小镜女稍大.正在纸筒的两曲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女相对插入斜口内(如图5-2-16所示),用纸条粘好,把两个曲角筒套正在一路,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正在遮盖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只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窗及四周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那是什么启事?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流,无人说坐正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从命什么纪律?引入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探究勾当
体例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教具:画无角度的可合叠的白色软纸板、一面镜女、两个光流、一驰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曲尺
2)入射光取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取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体例1:演示考试考试分结纪律,按照书67页考试考试进行教学.
初中物理教案初外物理 物理教案-电路图 教案,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反射光线取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分结光的反射定律很主要.虽然误差不成避免,但因为要获得定量的角度关系,阿谁考试考试的切确度很是主要,做好阿谁考试考试能为学生分结反射定律奠基无害的根本.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放若何确定?(可提醒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绪)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放关系若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取入射角的大小关系若何确定?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2
电功率与安全用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保险怎样“保险”;归纳安全用电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体验电功率与电路中电流的关系,观察体验保险丝的工作过程。
三、教学难点
“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大”的应用。
四、教具
电路演示板 保险管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如果不注意安全用电,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让人触目惊心的。例如下面这些例子:
1.(羊城晚报)3月29日,河南焦作一影视厅发生罕见惨剧——“天堂”烧死74人。
2.(羊城晚报)3月23日,一民房今晨失火死2人 疑是家中电线短路引起
3.(厦门日报) “用电不当毁了世界文化遗产” 1月19日19时左右,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宫庙之一的遇真宫发生特大火灾,主殿在这场大火中全部烧毁。
师:上述的例子大多与电器有关。关于安全用电的知识,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一部分了,这一节课我们从另一角度来学习安全用电的知识。“电功率与安全用电”(板书)
(二)进行新课
1.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
师: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对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将电线换成更粗的,电能表的额定电流换成更大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师:上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一次家庭调查,调查十年前和现在所使用的用电器分别有哪些。屏幕上的是一个同学的调查结果。大家互相交流一下调查结果。看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交流。
师:添置了新的大功率用电器。那么添置前和添置后对电路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用电功率的知识来计算十年前和现在究竟是哪些地方不同。
让时光倒流回十年前,我们的家里有这些用电器,(屏幕出示用电器的名称和相应的电功率)你们能计算出干路的电流是多少?
生:计算。
师:回到我们现在,添置了这些用电器,(屏幕出示用电器的名称和相应的电功率)那么干路中的电流又是多少呢?
生:计算,讨论得出结论
师: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电压一定的时候,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板书)现在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进行线路改造呢?
生:讨论回答
师:演示实验,证明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大。得出:电路中同时使用的用电器不能太多。
2.保险丝
师:在刚才的电路中,由于具备安全用电的知识,才避免了大的损失。这都得归功于电路中安装了保险丝。(板书)
常见的保险丝如课文的插图所示。大家可以看看桌面上的两个保险管。
阅读书本的材料,可以参考桌面上的两个保险管。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关于保险丝的知识呢?
生:阅读讨论
师:总结保险丝的特点以及使用保险丝的注意事项。(板书)
生:练习(屏幕投影)
某学校教学楼里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装有40W的日光灯4盏。如果你是学校的电工,你应该选择哪种规格的保险丝?常用保险丝的规格见右表。
3.总结安全用电的知识
生:根据投影的画面,对安
全用电的知识进行知识归纳。
师:归纳总结安全用电的知
识。(板书)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
餐中的本节内容。
(四)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五)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3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 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符号:
(2)、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 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㈡ 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ⅰ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0—3a。测量时,先
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 测量 ,若被测电流小
于0.6a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
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 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
1、 组成: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
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加深理解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电容等重点概念.
2.在熟练掌握上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物理问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进一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一定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概念的综合性运用.
三、教具
投影片(或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提问:
静电场一章中的概念有哪些?它们如何表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归纳上述内容.如下表(见投影片).
适当讲述后,应着重讲清每个概念的物理含义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1.静电场特性的研究.
研究方法(一).用电场强度E(矢量).
从力的角度研究电场,电场强度E是电场本身的一种特性,与检验电荷存在与否无关.E是矢量.要区别公式E=F/q(定义式)、E=kQ/r2(点电荷电场)、E=U/d(匀强电场)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E既然是矢量,那么如何比较电场中任两点的场强大小和方向呢?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判断.然后将学生回答内容归纳.可能方法有:
(1)判断电场强度大小的方法.
根据定义式E=F/q;
点电荷电场,E=kQ/r2;
匀强电场,场强处处相等,且满足E=U/d;
电场线密(疏)处场强大(小).
(2)判断电场强度方向的方法.
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即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电场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即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就是场强的方向.是非题(投影片)(由学生口答并简要说明理由):
(A)若将放在电场中某点的电荷q改为-q,则该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不变,方向与原来相反.(×)
(B)若取走放在电场中某点的电荷,则该点的电场强度变为零.(×)
(C)无论什么电场,场强的方向总是由高电势面指向低电势面.(√)
(D)已知A、B为某一电场线(直线)上的两点,由此可知,A、B两点的电场强度方向相同,但EA和EB的大小无法比较.(√)
(E)沿电场线方向,场强一定越来越小.(×)
(F)若电荷q在A处受到的电场力比在B点时大,则A点电场强度比B点的大.(√)
(G)电场中某点电场线的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
研究方法(二):用电势U(标量).
从能的角度研究电场,电势U是电场本身的一种特性,与检验电荷存在与否无关.U是标量.规定:无限远处的电势为零.电势的正负和大小是相对的,电势差的值是绝对的.实例:在+Q(-Q)的电场中,U>0(<0).
电势能是电荷和电场所组成的系统共有的.规定:无限远处的电势能为零.电势能的正负和大小是相对的,电势能的差值是绝对的.实例:+q在+Q(-Q)的电场中,εP>0(<0);-q在+Q(-Q)的电场中,εP<0(>0).
提出的问题:
(1)如何判断电势的高低?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判断.然后将学生回答内容归纳可能方法有:
根据电势的定义式U=W/q,将+q从无穷远处移至+Q电场中的某点,外力克服电场力做功越多,则该点的电势越高;
将q、εP带符号代入U=εP/q计算,若U>0(<0),则电势变高(低);
根据电场线方向,顺(逆)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高);
根据电势差,若UAB>0(<O),则UA>UB(UA<UB);
根据场强方向,场强方向即为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2)怎样比较电势能的多少?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判断,将学生回答归纳,可能方法有:
可根据电场力做功的正负判断,若电场力对移动电荷做正(负)功,则电势能减少(增加);
将q、U带符号代入εP=qU计算,若εP>0(<0),则电势能增加(减少).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知道乐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了解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知道人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次声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研究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音调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2、3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 赫 ,符号为Hz.
2.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高低,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 ,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 .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 20 到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小组讨论】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铁制容器,不断往铁制容器中倒水,同时用同样的力敲击铁制容器发声,倾听声音的变化.可以发现:容器中水越多,水振动得越 慢 ,音调越 低 .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观察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听发出的声音;缩短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再以大致相同的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的振动快慢,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塑料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 高 .
3.用尺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刮梳子齿,刮得越快,可以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
【教师点拨】
1.在学习声音音调的时候,首先应通过一些事例来帮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即音调高低)的含义.如对蚊子的声音与牛的声音进行对比,蚊子声音要高些,但小些,牛的声音要低些,但大些.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大小”与生活中常讲声音的“高低、大小”是有不同的.
2.在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音调高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保持振动的幅度不变(即每一次用力大小不变),只改变振动的快慢,以避免声音响度不同对要探究的问题造成干扰.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振动频率低于20Hz.
学习指导二:响度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4、35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3.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4.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除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外,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小组讨论】
1.做教材34页的演示实验,发现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物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振动的幅度,听听发出的声音;保持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再以更大的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的振动的幅度,听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塑料尺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 大 .
3.让你的同桌站在操场中央,大声的说话,你从距离他较远的地方向他走去,你可以发现听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这说明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教师点拨】
1.在响度的演示实验中,要注意使乒乓球慢慢地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否则快速碰撞音叉就会影响实验结果了.
2.在响度的演示实验中,除了每一次都要敲击同一个音叉(运用控制变量法)之外,还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观察乒乓球的摆动幅度来了解音叉的振幅).
【跟踪训练】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C)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学习指导三:音色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5页,完成下列填空: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小组讨论】
1.让一个同学用手帕蒙住眼睛,找几个同学喊蒙住眼睛的同学的名字,让他“听音辨人”,每个同学蒙眼一次,看谁辨得又快又准.听音辨人依据的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这是因为发声体不同.
2.拿一根筷子轻轻地敲击一个结构完整的瓷碗,仔细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再拿这根筷子轻轻地敲击同样的但已经破了的瓷碗,仔细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师点拨】
在音色这一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白:发声体不同,所产生的声音音调、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在上海世博会某场馆里,演奏员正用乐器演奏乐曲.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编钟振动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分辨出是二胡还是笛子演奏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6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同时也需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
1. 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设计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力学实验、电学实验、热学实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方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的运动、光的反射和折射、电磁感应等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以学习策略为主的教学设计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
4. 以课程整合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整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整合,让学生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学科综合实验、物理学科综合探究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
以上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7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2)通过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利用图象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2)结合欧姆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活动探究。
2、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教学难点】
探究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活动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评估
【教学器材】
每组配:额定电压为1.5V的干电池3节、导线若干、开关(1个),电流表和电压表(各1个),滑动变阻器(1个)、电阻3个(5Ω、10Ω、20Ω)
【课前准备】
1、观察一些电器上的铬牌。
2、复习电流电压和电阻,进一步熟悉它们的定义、单位和测量工具。
3、上网查找有关欧姆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阶段
与时间分配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明
引入新课
活动一 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给你一个小灯泡(额定电压3.8V),三个阻值不同的电阻,干电池3节,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怎样让小灯泡发出不同亮度的光来。
发现并提出问题: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改变?(留言版)
分组汇报:你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改变了灯泡的亮度?(留言版)
注意:学生可以在网页的求助站中寻找帮助
学生回答:更换电池或改变电路中的电阻。
问:这说明了什么?(留言版)
分析各种现象引导学生知道改变电池的电压。
和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发现问题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而不是观察者
电路设计
完成活动“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1电路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2电路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关系?(留言版)
【实验设计】
怎样来研究电压和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应用什么方法?如何控制变量?(留言版)
(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要控制电阻不变)
(要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要控制电压不变)
(活动1)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设计电路1:
设计电路2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讨论热烈,想出了两种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5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教学效果的可视化呈现。必看的“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相关文章让你更了解,我们欢迎您留步阅读我们的内容并为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1
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难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具、学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刻度尺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或相对运动时,产生一个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可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图甲 图乙 图丙
2.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可用公式:f=uF f表示摩擦力(N) u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 F表示压力(N) 利的方面:例如,鞋与地面间的摩擦
3.摩擦的利与弊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4.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增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
注意: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
(三)小结
(四)练习
(五)作业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知道乐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了解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知道人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次声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研究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音调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2、3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 赫 ,符号为Hz.
2.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高低,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 ,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 .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 20 到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小组讨论】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铁制容器,不断往铁制容器中倒水,同时用同样的力敲击铁制容器发声,倾听声音的变化.可以发现:容器中水越多,水振动得越 慢 ,音调越 低 .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观察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听发出的声音;缩短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再以大致相同的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的振动快慢,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塑料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 高 .
3.用尺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刮梳子齿,刮得越快,可以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
【教师点拨】
1.在学习声音音调的时候,首先应通过一些事例来帮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即音调高低)的含义.如对蚊子的声音与牛的声音进行对比,蚊子声音要高些,但小些,牛的声音要低些,但大些.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大小”与生活中常讲声音的“高低、大小”是有不同的.
2.在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音调高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保持振动的幅度不变(即每一次用力大小不变),只改变振动的快慢,以避免声音响度不同对要探究的问题造成干扰.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振动频率低于20Hz.
学习指导二:响度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4、35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3.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4.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除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外,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小组讨论】
1.做教材34页的演示实验,发现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物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振动的幅度,听听发出的声音;保持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再以更大的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的振动的幅度,听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塑料尺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 大 .
3.让你的同桌站在操场中央,大声的说话,你从距离他较远的地方向他走去,你可以发现听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这说明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教师点拨】
1.在响度的演示实验中,要注意使乒乓球慢慢地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否则快速碰撞音叉就会影响实验结果了.
2.在响度的演示实验中,除了每一次都要敲击同一个音叉(运用控制变量法)之外,还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观察乒乓球的摆动幅度来了解音叉的振幅).
【跟踪训练】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C)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学习指导三:音色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5页,完成下列填空: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小组讨论】
1.让一个同学用手帕蒙住眼睛,找几个同学喊蒙住眼睛的同学的名字,让他“听音辨人”,每个同学蒙眼一次,看谁辨得又快又准.听音辨人依据的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这是因为发声体不同.
2.拿一根筷子轻轻地敲击一个结构完整的瓷碗,仔细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再拿这根筷子轻轻地敲击同样的但已经破了的瓷碗,仔细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师点拨】
在音色这一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白:发声体不同,所产生的声音音调、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在上海世博会某场馆里,演奏员正用乐器演奏乐曲.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编钟振动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分辨出是二胡还是笛子演奏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3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纪律,通过考试考试分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光阴路是可逆的.随后引见了光的两类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申明我们能从不合标的目标看到物体反是因为漫反射的启事.本节进修的沉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准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考试考试分结出反射纪律.
初外物理教案向学生引见书67页的考试考试器材,并引见根基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正在纸板上垂曲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指点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标的目标无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便弯合,如图5-2-4,那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指点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标的目标无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学生猜想并设想考试考试(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教学设想示例
1)光线垂曲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几多?
问题引入
3)通过考试考试协帮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2.光发生反射光阴路可逆.
一、引入新课
考试考试外,边演示,边引见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收支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准备两块小镜女.用软纸片做两个曲角弯头方筒或方筒,曲径比小镜女稍大.正在纸筒的两曲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女相对插入斜口内(如图5-2-16所示),用纸条粘好,把两个曲角筒套正在一路,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正在遮盖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只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窗及四周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那是什么启事?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流,无人说坐正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从命什么纪律?引入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探究勾当
体例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教具:画无角度的可合叠的白色软纸板、一面镜女、两个光流、一驰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曲尺
2)入射光取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取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体例1:演示考试考试分结纪律,按照书67页考试考试进行教学.
初中物理教案初外物理 物理教案-电路图 教案,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反射光线取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分结光的反射定律很主要.虽然误差不成避免,但因为要获得定量的角度关系,阿谁考试考试的切确度很是主要,做好阿谁考试考试能为学生分结反射定律奠基无害的根本.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放若何确定?(可提醒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绪)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放关系若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取入射角的大小关系若何确定?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4
牛顿第一定律
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3 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 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5 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及用惯性解释有关常见的现象
难点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利用惯性解释有关常见的现象 教具 斜面 毛巾 棉布 小车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ppt
教学
方法 讲授 活动 讨论
教 学 过 程
新课引入
在前面几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机械运动和力的有关知识。那么,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实验1:手用力推动小车,使其前进一段距离。
问题⑴ 小车为什么会运动?⑵ 为什么又会停下来?
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直觉容易推测导出错误的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学生实验2: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分析:根据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另一个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提出问题: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究会是做什么运动呢?
引出新课:
一 牛顿第一定律
问:放在桌面上的小车,假如没有别的物体对它们施加力的作用,它们会不会运动?
学生回答:不会运动
教师总结: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
问题: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没有别的物体对它们施加力的作用,它会怎样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科学探究】
1.探究目标: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
2.实验思路:我们很难为运动的物体创造一个“不受力的作用”的实验条件,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实验加推测。
3.本实验人为地控制了实验条件:
相同条件: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静止放手(相同的速度),在平面上作直线运动(相同的方向)。
不同条件:受到的外力大小(采用控制小车运动表面的粗糙程度)
4.教学准备:每四人一组,每组给1个斜面,1条毛巾,1张纸板,1块玻璃,1辆小车。
5.探究过程:
⑴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为什么最终会在水平面上停下?
⑵如果水平面辅的材料不同,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的快慢一样吗?
⑶组内讨论:用你所给的器材,怎样检验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⑷在学生交流评价设计方案后,教师集中大家的意见,统一给出一个标准的格式。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作好记录。
材料种类 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填“大、较大、最小”)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填“短、较长、最长”)
毛巾
纸板
玻璃
⑸实验结果表明,小车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受到的阻力越 ,通过的距离越 ,运动时间越 ,速度减小越 。
⑹推测:假如小车在运动中不受任何阻力,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学时注意:
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时,要求学生明确这个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把实验现象及分析填入表格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2.实验过程中,要学生把小组实验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大家共同探讨解决。
3.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运动的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速度改变越慢)
4.推理:若阻力变得很小很小(小到0)时,物体运动的距离将很长很长(一直运动下去),速度改变将很慢很慢(速度将会不变,即为“匀速”)。
5.问题1:若运动物体的速度为v,在光滑的平面(阻力为0)上将如何运动?
问题2:若物体的运动速度为0,在光滑的平面(阻力为)上会处于什么状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1) 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写成“和”字。
(2) 对定律的理解: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3)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个定律,并知道这个定律的因果关系。
(4) 这个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简介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教育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有主见,敢于创新,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理想实验这一研究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 备注
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备注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一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 说明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出来的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一种理想的规律
二 惯性
1 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属性
3 惯性的表现
4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教学
后记
(反思)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5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 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符号:
(2)、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 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㈡ 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ⅰ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0—3a。测量时,先
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 测量 ,若被测电流小
于0.6a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
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 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
1、 组成: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
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8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要知道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忘记教学过程的知识点。那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的几大因素?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选8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
1、风华少年的奋斗之歌:
自古逢秋多寂寥,毛泽东的这首秋词,却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用高昂的笔调抒写了一首秋的赞歌,风华少年的奋斗之歌。在诗人的眼里,眼前的秋景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奋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不禁发出了像屈原一样的天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在天问时,是在徒劳的等待天的回答。然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早就是了然于胸:真正能将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的,就是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秋天的万物因竞自由而充满生机,风华少年因竞自由,为自由奋斗而英气勃发。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际上是一曲自由的颂歌。
2、挫折人生的砺志之歌:
解读此诗,还应从写作背景着手。本诗写作于1925年。这一年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一职也被选掉。从事革命活动,将人民大众从黑暗中解救出来,是诗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然而,诗人却被无情的排挤出了党中央,面对事业上的沉重的打击,他该会保持怎样的精神面貌呢?透过词作中的独来我们可以来解读。独立寒秋中的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沉着、镇静,是险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如此,诗人笔下的秋景也是五彩缤纷、生机勃勃,这灰色际遇中的亮色不仅仅诗人是逆境中的奋勇拼搏,更是诗人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阔,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质上是诗人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给我们吟唱的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
3、王者风范的豪迈之歌:
在这首词中,处处还透露出诗人的王者风范。首先来看诗人笔下的景物: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潜游水底,上下都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气魄。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染、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若没有王者风范的过人气魄,笔下的景物又怎能冠绝古今。其次来看诗人的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一个囊括悠悠时空、茫茫大地,涵盖人类历史、现实斗争的大问题,这里凝结着作者关乎时代、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着他对民族、对祖国的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心求索,从中表达出诗人改造中国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和气度。最后再看诗人的实际行动:与同学少年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又远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相比!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实际上又是一首王者风范的豪迈之歌。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2】
【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
(知识目标)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
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1、情景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
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
写作背景: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开展抗日斗争。在陕北青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上海拔数千米的塬,眺望茫茫白雪,一口气写成了这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①指名朗读前检查学生对“分外、妖娆、莽莽、竞折腰、成吉思汗”字的读音掌握情
②听读时提示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语气”等;
(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结合注解理解记忆,三分钟后合上书解释,然后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解释语义明确。)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以下思考题,指名回答后老师再出示自己的感受及答案,给学生以明确。)
意境壮美、气势恢宏、诗人满腔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满怀雄心报复和坚定信心……)
②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内容上有何不同?将上下两片衔接在一起的是哪句?主旨句是哪句?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雄心抱负。
1、出示“活动设计”
联系诗句,展开想象,用“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感受到了”这样的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谈论交流。
3、指名“展示”学习成果,老师评价,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和表扬。
4、老师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感受。(既供学生参考,又给学生以明确)
①读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感受到了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②读了“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景象,感受到了景象壮阔。
③读了“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未冰封时大河波涛滚滚的景象,感受到了雄壮的气势。
④读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感受到了山原活泼,奔放。
⑤读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雪后晴日当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感受到了雄伟壮丽,娇艳美好。
思考小结: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的雪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情和景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老师一边引导学生归结一边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结构示意图”)
下节课我们再“咬文嚼字”地来品味一些词语的妙处,并来学习这首词的下片,看毛泽东是如何来评论古今英雄人物的。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初步领会诗词的内容。
2.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4.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抒情主人公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点
1.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2.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教学难点
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一个就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人类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那些绽放着生命华彩的壮美诗篇就使得这种精神能够穿越历史的风云,不断照耀着我们,引领着我们不断去追寻人生的最高境界,文学使生命超越了生命的短暂历史而最终获得了永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初读感知
(一)多媒体配乐朗诵,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画面,对比把握基调,快速感知画境。
(二)学生朗读,教师指导点拨。反复诵读,助学生渐入佳境。
(三)词作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思路理清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
(二)品析上阕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阕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一句话?
色彩绚烂、生机勃勃
“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景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5.作者是什么感觉?置身于这样一种万类多姿竞自由的蓬勃画境里,作者何来“怅”慨?
(此间相机落实一些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第二课时
(三)品析下阕
1.下阕所抒何情?用什么方法抒情?
2.与意趣相投之人结伴同游是一件很快意的事情。当年与作者同游的是怎样的一群青年?他们是不是跟我们平常旅游一样是游山戏水去了?
交待诗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来到韶山来到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
(1)讨论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①“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②“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③“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④“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⑤“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四)内容小结
1.上下两阕的写景抒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2.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个词来概括全词的行文思路。
四、深读解味
(一)我们都是有自然生活常识的,当时的橘子洲头有红叶、有苍鹰可能不假,但肯定还会有枯草落木一类秋天特有的景象的,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二)形容词、动词是描形绘色的必要工具,有人说这首词对这两类词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请找出你认为用得极妙的形容词或动词来,说说你的理由。
(三)除了形容词和动词,你认为还有那些词语在这里运用得特别巧妙?说说你的理由。
(四)如果我们来作一个置换:“立”改成“站”,“击”改成“飞”,“翔”改成“游”你觉得好不好?或者干脆把写景部分全部改成“看万山衰遍,枯林尽灰;湘江浊透,朽木横流。鹰哀长空,鱼藏水底,万类霜天尽忧愁”,这样改后意象色彩也还是统一的,你认为好不好?
(五)总结本词中心、特点以及鉴赏诗词的方法。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五、总结提升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年轻的的毛泽东,泰山一般沉着独立于深秋的辽阔江天,不作感伤文人的悲吟哀鸣,不学孤傲文人的高蹈自适,而是表现出了主宰天地的青春豪情,充满了高度自觉的社会使命感。在当时革命不利的背景下,毛泽东依然积极乐观,逆境中勇拼搏,灰色际遇里寻亮色,只因他胸襟宽阔有天地,性格里烙着绚烂的底色。
“英雄自古出少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不是生下来就命比帝王的,历史上的许多伟人,也都是青春年少时就表现出了崇高的壮怀:
(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终不还。
埋骨何必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毛泽东《呈父亲》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壁十年图破壁”
——周恩来
(三)“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四)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妙的全部奥秘不在于能够做出一切,而在于希望做出一切。
——屠格涅夫
(五)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
——歌德
(六)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
(七)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鲁迅
结语:这就是青春!青春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年轻人身上赋予的意义都是一样的,相同的年龄,必有相同的激情,只是时代不同,任务不同而已。承前启后靠我们,世界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的身上,大家能不能充满自信地来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六、再次放声朗读全文,结束课程
七、作业布置
(一)比较鉴赏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并写成三百字的鉴赏小短文。
(二)背诵《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三)课外阅读任先青诗《诗人领袖》
以上是网网小编精心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4篇,仅供参考。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莽莽(mǎng)妖娆(ráo)折腰(zhé)成吉思汗(hán)稍逊风骚(xùn)
分外(fèn)数风流人物(shǔ)今朝(zhāo)
分别(fēn)数目(shù)朝代(cháo)
(2)词语释义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与重音指导]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这首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并结合朗读音频和自己的感受,说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
答案示例: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情感是高昂的、豪迈的。
2、词的上阙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
答案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其中“北国风光”总领上片内容。
3、作者以哪个字统领上阕后面的内容?都写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用“望”字统领上阕后面的内容,写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答案示例: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承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目光所及,这是为什么?淡淡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诗人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所见内容超过目光所及,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诗人的豪迈意兴。其中“望长城内外”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示例:“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和比喻、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师点拨:化静为动是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的上阕先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再由“望”字总领,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和伟大祖国形象的雄伟景观,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展现了祖国江山的广阔博大。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将词的上阕分为三个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层(第1句)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第二层(第2、3句)具体描写北国风光。第三层(最后一句)写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
二、新课导入
本首词是一首咏雪词,通过对上阕的学习,我们从作者对雪后北国风光的描绘中,看到了祖国的广阔博大、奇伟雄浑,也感受到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在下阕中,作者便由壮丽江山转入到对历代英雄的纵论,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案示例:有区别,“稍逊”“略输”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的一种近乎嘲讽了。
(2)试品味“惜秦皇汉武”中“惜”字的丰富含义。
答案示例:“惜”字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答案示例:“风流人物”指英俊的、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2、品味赏析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答案示例:“千里”“万里”互文见义,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总写句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雪飘”“冰封”。“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自信豪迈的情怀,请从上、下两阕中分别找出依据说明词人是如何展示这份情怀的(可以从修辞、写作手法、用词、内容意象等任意角度去分析)。
答案示例:①修辞:夸张(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比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②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比(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欲抑先扬(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想象(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③用词:千里、万里、望(写出了视野的广阔,体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气魄);舞、驰(化静为动,写出了雪景的壮美);竞(意为竞相争胜,写出了历代英雄对祖国河山的倾倒,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多娇);惜、只。④内容意象:冰封、雪飘、长城、大河、山、天公、红妆素裹(通过大气、壮观的景象来抒发豪情,表达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与“今朝”人物相比较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表现了无产阶级一定会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写法探究
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答案示例: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由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由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拓展延伸
试就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思考:
(1)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描绘的是一幅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冰天雪地的景色;饯别时更是”愁云惨淡”“风掣红旗冻不翻”令人惆怅的景色。《沁园春·雪》描写的北国风景,生机勃勃,境界壮阔,气势雄伟。既描绘眼前冰封雪飘的壮丽景色。又通过想象,描写雪停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绚丽多姿的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岑参对塞北冰天雪地的奇寒,满眼“愁云惨淡”,流露出怨怅之情,全诗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塞,戍守边疆,希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因友人归京牵动他的乡土之思。其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沁园春·雪》,词人毛泽东登高望远,欣赏北国风光,浮想联翩。抒发了赞美祖国壮丽河山之情;诗人又联想起祖国几千年历史,评点历代英雄人物,气雄万古,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诗人岑参,他主动到边塞从军。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但是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达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答案示例:①表现手法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雪为线索,记叙了戍边将士的苦寒和送友返京的情景,写景和叙事中隐含着深厚的感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沁园春·雪》先写景,后抒情、议论,写景是抒情和议论和墓础,做到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用的是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②语言表达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面对边塞的冰天雪地,展开想象,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手法,描绘出壮美的意境;用“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映衬手法,写出了塞外的奇寒和戍边将士不堪忍受的怨怅之情;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夸张手法。描摹出塞外奇寒中的景物。《沁园春·雪》,而对塞外的冰天雪地,诗人从眼前景写起。然后展开想象,纵横千万里: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比喻、夸张手法,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祖国河山壮观瑰丽的景象;用“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拟人、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的豪迈气概;“须晴日”一句,语意双关。更耐人寻味。
教师点拨:诗词的比较阅读,可以从内容、主旨情感、风格、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突破。
四、课堂小结
《沁园春雪》是一篇咏雪名篇,作者在词中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将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抒发了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概写北国风光
上阕描写具体写北国风光
想象雪后北国风光
承上启下
下阕议论惜五位帝王文治不足
颂今日风流人物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5】
1.学习词的一般特点。
2.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1.整体感知。
播放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大家边听录音边跟着高声诵读。
(2)上下阕内容、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2.小组讨论。
(1)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之间要停顿?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2)试介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主要业绩,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3)读了课文,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怎样的情绪?
下面这首毛泽东的七言律诗是与《沁园春·雪》在同一时期写的,请结合课文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长征》与课文在内容、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2)诗中对偶句有哪些?
(3)诗中作者把“五岭”、“乌蒙”分别比做什么?突出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1.本词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介绍。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亲自视察地形,眺望祖国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结合抒情,融情于景,描绘出瑰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北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情赞颂和无限热爱之情;下阕议论结合抒情,寓情于议,在谈古论今之中,感情逐渐升华,最后推向高潮,突出中心。全词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以形象而精确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歌颂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争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2.有关这首词公开发展的背景。
这首词作于抗日战争前夜,公开发表于1945年8月。当时日本刚投降,抗日战争已结束,人民渴望和平,而蒋介石却在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代表人民意愿,于1945年8月25日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毛泽东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在重庆遇到了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第二天便发表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
3.词的一般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沁园春》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的`下面。如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
4.赏评摘要。
此词的上阕虚实结合,其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虚写,把读者带到了另一个境界中去。作者想像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相映照的情景,那意境才更加娇艳动人。这里,表面上是在写想像中的雪后美景,实际上是作者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象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精神。
5.有关“对偶”。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表现意义相关或相对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古诗词中,律诗要求二三两联用对偶,有些词牌也规定某些句子要用对偶。《沁园春》要求上片第四、五句和第八、九句分别用四字对,下片与上片对应之处同样要用四字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则有新突破,除上联第八、九旬用了四字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外,在上下片分别运用了“八字对”:“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些对偶句,气势磅礴,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
6.有关诗词的的诵读与学习。
诗词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读,在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内容,最后达到成诵。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人手,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熟读而成诵,有利于记忆和积累古代词汇和千万年来久为人们传诵的名诗名句,也有利于培养语感。诵读的过程,也是对作品进一步消化与理解的过程,在诵读中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像,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判断和评价。
自主学习诗词时,可采用“认读——研读——赏读”的方法。认读是自学的基础和前提,要借助工具书,参看课文注解,做到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通句子;研读是阅读的重点,重在把握全文,整体感悟,它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和技能的学习;赏读是阅读的高层次消化和享受,其操作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获得情感的熏陶和语感的培养。
怎样理解古诗词,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阅读的方法。吟咏诵读,品味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情画意,联系写作背景等,都可收到良好效果。
古诗词中,往往有不少名句。这些名句,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它们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是作者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学这些名句,要善于涵咏品味,体悟其文内诗内之意及其言外之意,更须铭记在心,因为它们还会成为你以后的人生财富。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诗词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寥廓苍茫、零落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苏幕遮,词牌名。
上片描绘秋色。
“碧云天,黄叶地”勾出秋季景色的特点: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金风阵阵,黄叶翻飞。这两句一写“天”,一写“地”,为读者勾出了一个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接着又以天水相接,斜阳映山来描绘秋色。“天接水”写眼前景的浩渺无际;“斜阳”点明傍晚时分,落日余晖,彩霞万里,映得满山红遍,水天一色。就在这千里秋色、满日斜晖之外却是那远接天涯的芳草。芳草,暗指作者的家乡,隐喻着离情。芳草延伸遥远,无边无际,所以词人觉得它似乎比斜阳更远;斜阳尚可见,而故乡不能见,因此备觉伤怀,无怪乎要“芳草无情”了。
词的上片从山引出斜阳,从斜阳引出芳草,从芳草的远在斜阳之上,转而直抒胸臆。目光越来越远,感触越来越深,最后才逼出“芳草无情”四个字,这不正是在一片萧瑟秋景的映衬下,伫望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愈见其深邃沉挚了吗?
下片直抒胸臆。
“黯乡魂,追旅思”是总写乡愁。这个“追”字是紧紧追随、缠扰不休的意思,它突出了思念家乡之情无尽无休。下面分写这个“追”字。“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是说除非夜里,才能摆脱“愁思”,才能得到慰藉,此外,不管何时,都是愁苦不宁的。“明月楼高休独倚”就是说,即使明月照高楼,清景无限,你也不要去倚楼远望,因为再望也望不到家乡和亲人;何况一个人“独倚”,会更增加惆怅。这就更深一层写出了乡思之苦。
那么,“何以解忧”呢?“唯有杜康(酒)”了。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两句便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同义语,而含蕴更深,愁情更重,终于掉下眼泪。
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抓住秋天的特色,着意渲染,色彩绚丽,而又意境开阔;情,是思念故乡之情,围绕着愁思的“追”字,总写分述,层层展开,深沉缠绵,酣畅淋漓。因此,前人评这首词“前段多人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8.歌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所写景物雄浑壮丽,所抒胸襟博大宽广。在这首词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人,一位壮志满怀、豪情万丈的英雄。感情激昂、豪迈,是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绝佳教材;还是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的最佳范本;更是走进毛泽东心灵、领略伟人风采的最佳桥梁。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3、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我们眼中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他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就来领略其中的一篇《沁园春•雪》。
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放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以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走抗日前线。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课下注释一)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还看今朝(zhāo) 数(shǔ)风流人物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上阕写北方雪景,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下阕评历代帝王,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2、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3、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描述一下。
4、下阕评论了哪几位帝王?这些帝王在统治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5、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七、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2、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1、前三句有什么作用?
2、哪一个字领起了写景?领起的句子有哪些?
3、写景的句子你喜欢哪一句?赏析一下。
4、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2、哪一个字领起了对历代帝王的评论?领起的句子有哪些?怎样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3、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4、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要建功立业的自信和报负,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的赞美。
你认为我们今天的风流人物有哪些?那谁又是将来的风流人物呢?
四、比较阅读: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7】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上片中的写景句,由哪一个字总领?
2、“独立寒秋”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词中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的句子是什么?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再现了往昔怎样的斗争情景?
五、小结:从两首词中,我们看到了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毛泽东,领略了他作为诗人的风采。同学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我们大家立下鸿鹄大志,为这个目标,这个理想,这个志向,为之拼搏着,奋斗着,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让我们再一次带着这种豪迈的情感把诗词背诵一遍。
板书设计:
沁园春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8】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文章注释中注音的字词。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
(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
(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词的下阙部分作者评论历代的帝王,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和“只识”三个词语,请问它们有什么含义?
“只识”一词则表现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2、“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堂交流流程建议:
导入→课前热身→介绍背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揣摩关键词句→小结练兵
可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词各部分的内容;再细读课文,分上下两阙进行讲解分析;最后三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当然也可以把揣摩关键语句放到细读课文时进行交流。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2、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9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只要写好教案课件,才能更加清楚教学的重点难点。那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9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1
第六章 电压 电阻教案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 有电源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1000V 1V=1000mV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2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纪律,通过考试考试分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光阴路是可逆的.随后引见了光的两类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申明我们能从不合标的目标看到物体反是因为漫反射的启事.本节进修的沉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准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考试考试分结出反射纪律.
初外物理教案向学生引见书67页的考试考试器材,并引见根基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正在纸板上垂曲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指点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标的目标无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便弯合,如图5-2-4,那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指点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标的目标无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学生猜想并设想考试考试(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教学设想示例
1)光线垂曲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几多?
问题引入
3)通过考试考试协帮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2.光发生反射光阴路可逆.
一、引入新课
考试考试外,边演示,边引见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收支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准备两块小镜女.用软纸片做两个曲角弯头方筒或方筒,曲径比小镜女稍大.正在纸筒的两曲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女相对插入斜口内(如图5-2-16所示),用纸条粘好,把两个曲角筒套正在一路,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正在遮盖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只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窗及四周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那是什么启事?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流,无人说坐正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从命什么纪律?引入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探究勾当
体例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教具:画无角度的可合叠的白色软纸板、一面镜女、两个光流、一驰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曲尺
2)入射光取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取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体例1:演示考试考试分结纪律,按照书67页考试考试进行教学.
初中物理教案初外物理 物理教案-电路图 教案,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反射光线取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分结光的反射定律很主要.虽然误差不成避免,但因为要获得定量的角度关系,阿谁考试考试的切确度很是主要,做好阿谁考试考试能为学生分结反射定律奠基无害的根本.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放若何确定?(可提醒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绪)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放关系若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取入射角的大小关系若何确定?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百以内的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内容:
1、数铅笔(数百以内的数);
2、数豆子(读写百以内的数);
3、动物餐厅(比较数的大小);
4、小小养殖场(用语言来描述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5、练习一。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
2、会数、会读、会写百以内的数。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4、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学习重点:
数数、读数、写数、比大小及数感的形成和发展。
单元学习难点:
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单元学习时间:5课时
第一节 数铅笔
教学目标:
1、从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认识百以内的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2、会数、会读百以内的数,还能根据一定的规律数数。
3、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数数、读数。
教学难点:
有规律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1、小朋友刚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大家都到长辈那儿拜年,你在春节里有什么收获吗?
2、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礼物要送给大家,看……(出示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
二、数数、读数
1、我们来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2、学生活动:
(1)一支一支地数、两支两支地数、五支五支地数。
(2)把10支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
明确10个十是100。
(3)活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不同的形式数)
3、圈一圈,数一数。(第2页)并说说是怎么数的。
4、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5、读数、拨数。
师写出一个数,生读,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说说是怎么拨的,表示什么。如43,十位上拨4,表示4个十;各位上拨3,表示3个一。
三、练一练
1、数数(顺数、倒数)
2、看谁数得快。(第3页)
主要让学生明白十个十个数的方法。
3、接力赛。(第3页)
四、课外活动
数一数自己小组同学的铅笔一共有几支。
第二节 数豆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数豆子”的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在“数豆子”的操作活动中体会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会写百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活动理解位值意义。
教学难点:
位值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出示一杯豆子(内装28粒)。
2、请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粒。
3、师生共同先数10粒放入另一杯子中,再估计一下。
4、谁估计得比较正确呢?为什么?我们来数一数吧。
二、数豆子
1、指名几生来数,其他学生跟着数。
(用不同的方法数)
三、知识学习
1、智慧老人:这个数怎么拨?怎么写?
2、学生试一试,说说怎么拨,怎么写。(每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在纸上写,再指名拨、写)
3、小组合作:说说这个数的各数位上数的意义。
4、汇报交流。
5、小结: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6、摆一摆。摆出26根小棒,说说是怎么摆的。
7、讨论:22的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8、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说说意义。(第4页)
2、填空(第5页)
补充:根据老师的表述写数。如:6个十和3个一是。
3、看计数器写数。(第3题)
4、写门牌号,理解序数的意义。(第4题)
5、游戏:抓小棒,先估计有多少根,再数一数,说一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第三节 时动物餐厅
教学目标:
1、在动物餐厅的情境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探索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2、掌握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会比较。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森林里新开张了一家动物餐厅,小兔当任经理,小猴和小狗都跑去当了服务员。这一天,餐厅来了许多客人,经理说:“快,快,拿盘子,比谁拿得多。”小猴和小狗急急忙忙用双手去拿盘子。小猴说:“我拿了21只盘子。”小狗说:“我拿了18只盘子。”请你来当当裁判,谁拿得多?
二、知识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
比一比,谁拿得多?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2、汇报交流。
3、小结:十位上2比1大,所以21﹥18。
4、试一试:26、31、67、49、89、90。
5、二次小组学习:
比一比下列计数器上的数。(第6页填一填)
6、汇报交流。
7、小结:
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谁大就谁大。
三位数比两位数大(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8、比大小。(第6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第7页第2题)
2、按规律填数。(第7页第3题)
(1)按顺序填数。(说说表格有特点)
(2)读出个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
(3)说说有什么特点。
(4)根据填好的表,把下图中缺的数填上。
(实际是根据规律填数)
3、按规律画图。(第7页第4题)
四、小调查。
我们学校一年级有几个班?每班各有多少人?哪班学生人数最多?哪班人数最少?
第四节 小小养殖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字眼,进行判断,助理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比较数的大小。
45、54、2、85、34、5、12、21
二、知识探索
1、 设置故事情境
(1)播放《数鸭子》儿歌。
(2)这首歌真好听,唱歌的小朋友听说咱班的小朋友也非常喜欢小动物,想邀请你们去她的养殖场做客你们愿意吗?不过得帮助他解决一个问题才行,你们有信心吗?
(3)“姐姐比我 ,爸爸比我 ”(大得多、大一些)不知道该怎样选择,你能帮帮她吗?
(4)学生回答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2、课文主题图。
(1)我们来到了这个养殖场,出示图。
(2)养殖场理由那些小动物呢?
(3)你能不能用“多得多”、“多一些”来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些漂亮的小动物,当一把小导游?
(4)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多得多、多一些”使学生通过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将逐步建立数感。还可以怎样说?
(5)让学生通过同桌互说、小组交流的形式讨论。
3、运动会情况。
(1)刚才小朋友们参观了养殖场。在运动会上,老师做了一个统计,跑跑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这里还有88人、12人、76人这三个数据,你能帮助老师判断一下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吗?
(2)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中交流。可以分小组汇报,第2、3题有争议,只要学生能说清理由,就加以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2、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可以魔方“幸运52”中的游戏环节进行。
老师在纸上写了一个两位数,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这个数是多少,当然在菜的过程中,老师会给你一定的提示。请一名学生与教师一同做这个游戏。让学生弄清游戏的规则及方法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游戏。
第五节 练习一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和写法,加深理解两个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熟练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
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数数、数的组成和写法(组织学生口答)
(1)1层放10个桃子,2层放____个,放5层有____ 个。70个放______层,100个放____层。
本题让学生弄清十进制计数法。
(2)接着数。
25,30,35, , , , 。
64,62,60, , , , 。
33,36,39, , , , 。
本题让学生有规律地数数。
(3)独立完成书本第1题。
(4)我拨你写。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写、读,说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数的大小。
1、指导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让学生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2、最多与最少。
出示啄木鸟挂图,说说图意,再比较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并说说理由。
3、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第3题。
(1)学生自由选择。
(2)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数?另几个数为什么不可以?
4、指导第4题
(1)师拨生写,同桌检查。
(2)选几个数,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3)拿出学具,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写,相互检查,师巡回指导。
5、指导第5题:拨一拨,比一比。
6、指导第6题
(1)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
(2)同桌交流你组合成了哪些数?
(3)说一说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少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4
初中七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本单元的单词和短语。
2、能理解Activity3的有关自我介绍的.对话,掌握be动词一般现在时形式并能正确运用于自我介绍中。
3、学会用and衔接句子。
4、能掌握/i:/,/i/,/e/,/ae/的发音。
课堂准备
1、试读单词表中本单元的单词,不会读的在单词下打“△”。
2、试读第2页Activity2单词,Activity3对话,不会读的单词在下面打“△”。
自学交流
1、仔细预习Activity3的对话,找出be动词的三种不同形式:
-、-、-。
2、读对话,找答案:
MynameMissLi.IChinese.
He-myfriend.We-students.
Whatyourname?Whereyoufrom?
合作探究
1.总结am、isare的用法:
2.互译下列单词短语句子:
1.close_____________________2.ope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遇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十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6.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7.practise____________________8.match______________
9.起立_______________10.坐下____________
11.What’syourname?__________________
12.Whereareyoufrom?_____________
13.Nicetomeetyou._____________
14.我十三岁。_______
3.Matchthewordswiththepictures.(完成Activity8)
巩固提高
1、Workinpairs.Askandanswer.(Activity5)
A:What’syourname?B:Myname’s…
A:Whereareyoufrom?B:I’mfrom…
A:Nicetomeetyou,…B:Nicetomeetyou,too.
2.Listeningandrepeat(Activity6)
1)Listencarefully2)Repeatafterthetape
3、Listeningandrepeat(Activity7)
First,readaloud;Then,repeatafterthetape.
总结
在单词末尾的读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单项选择:
1.-Nicetomeetyou.-.
AGoodmorningBYouarewelcom
CNicetomeetyou,tooDGoodbye
2.HefromBeijing,IfromShanghai.
Ais,isBam,amCis,amDis,comes
3.Pleasematchthewordsthepicture.
AtoBandCwithDtoo
4.CisMaryfrom?-Sheisfrom.
AWhen,AmericanBWhere,America
CWhat,FrenchDWhere,French
5.Mysisteris.
AtwelveyearoldBtwelveyearsoldCtwelve-yearsold
学后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我的问题表现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5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同时也需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
1. 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设计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力学实验、电学实验、热学实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方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的运动、光的反射和折射、电磁感应等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以学习策略为主的教学设计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
4. 以课程整合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整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整合,让学生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学科综合实验、物理学科综合探究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
以上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6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观察与思考。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7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 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符号:
(2)、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 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㈡ 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ⅰ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0—3a。测量时,先
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 测量 ,若被测电流小
于0.6a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
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 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
1、 组成: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
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8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9
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难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具、学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刻度尺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或相对运动时,产生一个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可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图甲 图乙 图丙
2.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可用公式:f=uF f表示摩擦力(N) u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 F表示压力(N) 利的方面:例如,鞋与地面间的摩擦
3.摩擦的利与弊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4.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增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
注意: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
(三)小结
(四)练习
(五)作业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合集7篇
期待这份"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能够开阔您的视野,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在使用前进行核实。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设计专业优质的教学课件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1
第六章 电压 电阻教案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 有电源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1000V 1V=1000mV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2
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2【讲授】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
(1)叉车把货物举起;
(2)小孩拉动小狗;
(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
(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
(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
A组: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做功?
B组:1.人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没推动,人对汽车是否做功?
2.人搬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搬动,人对石头是否做功?
C组:1、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D组:人搬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你能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吗?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教师总结:(1)有力无距离(s=0,劳而无功);(2)有距离无力(F=0,不劳无功);(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相垂直(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
课件展示: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6)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
学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力有大小之分,距离有长短之别,功如何计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1焦=1牛.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课堂习题。
1、某同学要把重为60N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的高度,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为10N的物体沿着长为2m,高为1m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张明用50N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米,撤去推力后,箱子又继续前进了2m,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又做了多少功?
学生思考计算,教师巡查点拨。
五、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3
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难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具、学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刻度尺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或相对运动时,产生一个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可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图甲 图乙 图丙
2.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可用公式:f=uF f表示摩擦力(N) u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 F表示压力(N) 利的方面:例如,鞋与地面间的摩擦
3.摩擦的利与弊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4.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增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
注意: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
(三)小结
(四)练习
(五)作业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4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讨论: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声;
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闹表)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对声音的传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让生自学课本世纪15页第一自然段。知道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5
初中七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本单元的单词和短语。
2、能理解Activity3的有关自我介绍的.对话,掌握be动词一般现在时形式并能正确运用于自我介绍中。
3、学会用and衔接句子。
4、能掌握/i:/,/i/,/e/,/ae/的发音。
课堂准备
1、试读单词表中本单元的单词,不会读的在单词下打“△”。
2、试读第2页Activity2单词,Activity3对话,不会读的单词在下面打“△”。
自学交流
1、仔细预习Activity3的对话,找出be动词的三种不同形式:
-、-、-。
2、读对话,找答案:
MynameMissLi.IChinese.
He-myfriend.We-students.
Whatyourname?Whereyoufrom?
合作探究
1.总结am、isare的用法:
2.互译下列单词短语句子:
1.close_____________________2.ope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遇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十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6.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7.practise____________________8.match______________
9.起立_______________10.坐下____________
11.What’syourname?__________________
12.Whereareyoufrom?_____________
13.Nicetomeetyou._____________
14.我十三岁。_______
3.Matchthewordswiththepictures.(完成Activity8)
巩固提高
1、Workinpairs.Askandanswer.(Activity5)
A:What’syourname?B:Myname’s…
A:Whereareyoufrom?B:I’mfrom…
A:Nicetomeetyou,…B:Nicetomeetyou,too.
2.Listeningandrepeat(Activity6)
1)Listencarefully2)Repeatafterthetape
3、Listeningandrepeat(Activity7)
First,readaloud;Then,repeatafterthetape.
总结
在单词末尾的读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单项选择:
1.-Nicetomeetyou.-.
AGoodmorningBYouarewelcom
CNicetomeetyou,tooDGoodbye
2.HefromBeijing,IfromShanghai.
Ais,isBam,amCis,amDis,comes
3.Pleasematchthewordsthepicture.
AtoBandCwithDtoo
4.CisMaryfrom?-Sheisfrom.
AWhen,AmericanBWhere,America
CWhat,FrenchDWhere,French
5.Mysisteris.
AtwelveyearoldBtwelveyearsoldCtwelve-yearsold
学后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我的问题表现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6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同时也需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
1. 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设计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力学实验、电学实验、热学实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方式,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2.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的运动、光的反射和折射、电磁感应等物理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以学习策略为主的教学设计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
4. 以课程整合为主的教学设计
物理学科是一门整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整合,让学生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可以设计一些物理学科综合实验、物理学科综合探究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
以上是一些可能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的优秀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7
电功率与安全用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保险怎样“保险”;归纳安全用电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体验电功率与电路中电流的关系,观察体验保险丝的工作过程。
三、教学难点
“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大”的应用。
四、教具
电路演示板 保险管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如果不注意安全用电,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让人触目惊心的。例如下面这些例子:
1.(羊城晚报)3月29日,河南焦作一影视厅发生罕见惨剧——“天堂”烧死74人。
2.(羊城晚报)3月23日,一民房今晨失火死2人 疑是家中电线短路引起
3.(厦门日报) “用电不当毁了世界文化遗产” 1月19日19时左右,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宫庙之一的遇真宫发生特大火灾,主殿在这场大火中全部烧毁。
师:上述的例子大多与电器有关。关于安全用电的知识,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一部分了,这一节课我们从另一角度来学习安全用电的知识。“电功率与安全用电”(板书)
(二)进行新课
1.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
师: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对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将电线换成更粗的,电能表的额定电流换成更大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师:上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一次家庭调查,调查十年前和现在所使用的用电器分别有哪些。屏幕上的是一个同学的调查结果。大家互相交流一下调查结果。看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交流。
师:添置了新的大功率用电器。那么添置前和添置后对电路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用电功率的知识来计算十年前和现在究竟是哪些地方不同。
让时光倒流回十年前,我们的家里有这些用电器,(屏幕出示用电器的名称和相应的电功率)你们能计算出干路的电流是多少?
生:计算。
师:回到我们现在,添置了这些用电器,(屏幕出示用电器的名称和相应的电功率)那么干路中的电流又是多少呢?
生:计算,讨论得出结论
师: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电压一定的时候,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板书)现在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进行线路改造呢?
生:讨论回答
师:演示实验,证明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大。得出:电路中同时使用的用电器不能太多。
2.保险丝
师:在刚才的电路中,由于具备安全用电的知识,才避免了大的损失。这都得归功于电路中安装了保险丝。(板书)
常见的保险丝如课文的插图所示。大家可以看看桌面上的两个保险管。
阅读书本的材料,可以参考桌面上的两个保险管。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关于保险丝的知识呢?
生:阅读讨论
师:总结保险丝的特点以及使用保险丝的注意事项。(板书)
生:练习(屏幕投影)
某学校教学楼里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装有40W的日光灯4盏。如果你是学校的电工,你应该选择哪种规格的保险丝?常用保险丝的规格见右表。
3.总结安全用电的知识
生:根据投影的画面,对安
全用电的知识进行知识归纳。
师:归纳总结安全用电的知
识。(板书)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
餐中的本节内容。
(四)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五)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学设计8篇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只有写出好的教案才能充分展现出教学意图,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学设计8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篇1
小学美术五年级Vol.1教学计划
中池镇中心小学
胡康
I.学习情况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有良好的绘画基础和综合运用各种材料的能力,其中使用油画棒和彩色铅笔是强大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用油画棒上色,用线条表达平面形象,大胆发挥想象力。他们的作品内容丰富,充满生活情趣;创新意识强,心理素质好,但部分学生对美术科目兴趣不强,空间感较弱,造型能力有待进一步探索,部分废旧物资综合利用能力很差,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本期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1.色相明度等色彩知识,色彩表现力。 2.掌握人物面部的基本特征,表达人物的表情。 3.绘画中的比例常识,用比例作画。 4.绘画中的透视。
(2)教学难点
1.学生收集废旧物资困难,此类课程课堂质量往往得不到保障.
2.电脑艺术与艺术课分开,电脑艺术课的学生也不满意。 3、人物的内在表现。 4.可以用紫砂泥等材料进行立体造型,水粉加工装饰。
二、本卷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参与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工艺,学习艺术鉴赏和评论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体验,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对艺术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了解基本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法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和生活。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艺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艺术素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升人格。
(2)每个学习领域的目标1.造型与表达学??习区
初步了解形状、色彩、质感等艺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介的效果,通过看、画表达所见所闻,并做。 ,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
2. 设计应用学习区
学习比例、对称、平衡的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并感受设计与制作等艺术活动的不同。
3. 赏析学习区
欣赏大自然和各种艺术作品的形状、色彩和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的语言描述欣赏的对象,表达其特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4.学习领域的综合探索
建模游戏的方法,结合语言、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艺术创作表演和展示,表达创作意图。
教学进度计划:
第1周
肖像艺术
第2课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第7周
第8周
第 9 周
第 10 周
第 11 周
第 12 周
第 13 周第 13 周
周14
第15周
第16周
第17周
第18周周
画肖像
理解抽象画
学习画抽象画 绘画透视现象 艺术中的比例
木偶秀 线纸木偶创造绿色生命的色彩、色调、色彩亮度
拼贴加中国龙、独特椅子、立体贺卡、校园合影、防灾减灾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唱歌跳舞
第19周
复习考试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重点】
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昆虫的特征。
【教学难点】
昆虫的细节处理及花纹刻画。
【教学准备】
学具:勾线笔、彩色纸等
教具:记号笔、范画、课件、昆虫图片等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一、导入
1、昆虫视频导入:美丽的大自然中,蝴蝶、蜻蜓在天空中飞舞,好一片优美的场景!
2、美丽的蝴蝶、灵动的蜻蜓,它们在自然界中被称为什么呢?
3、揭示课题:《昆虫乐园》解析:通过视频导入,在宁静的音乐与动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新授
1、说一说:1)出示昆虫图片,请学生找一找这些小昆虫有哪些共同特征。
2)教师总结:头胸腹、触角、翅膀、左右对称等
2、猜一猜:教师出示4个图形,根据图形联想是哪种昆虫的特征。
3、小组讨论:怎样画昆虫?从昆虫的哪部分开始画合适?
4、教师出示步骤图
5、教师示范:画外形——花纹——涂颜色教师也来说一说:我先画身体,再画翅膀、触角和足;
画上美丽的花纹:最后添上背景。
6、举一反三、激发思维欣赏教材上同龄学生的作品,再次激发创作兴趣。
解析:交流并了解昆虫的种类。在观察教师示范的过程中,发现并概括昆虫的绘画过程,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同龄人作品,为学生创作做足铺垫。
三、创作
1、作业要求:
找一个喜欢的昆虫构图饱满花纹漂亮、清晰涂色均匀
2、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
解析:教师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生成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四、展评
1、引导学生欣赏各自的作品,大胆地把作业呈现黑板上,并放在自己认为的星级标准中。
2、集体作业以蜂巢的形式作品展示
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孩子们我们认识了昆虫、画了昆虫,老师希望小朋友能够爱护我们的好伙伴小昆虫,小昆虫其实有很多大本领呢,如蜜蜂会采蜜,蚂蚁会帮人类处理一些腐败的食物,我们要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让昆虫也幸福的在地球乐园里快乐成长。孩子们,美术课后我们还可以把昆虫做成不同形式的,比如水墨画、彩色儿童画、手工、橡皮泥等等,你能做吗?请大家回去思考哦!解析:学生通过自评、小组评价,展示优秀作品,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完成了我们的昆虫乐园,培养他们的绘画的成就感,课堂是有限的,希望学生离开课堂可以有更多的尝试,给他们初步介绍昆虫还可以用不同方式画出来。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影子的变化,了解光影能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通过引导学生对光与影的观察、回忆、思考,初步学会用光与影来表现物体,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综合创作能力。
3、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并喜欢光与影,激发创作兴趣,拓展想象空间。
教材分析:
光与影是什么?是母与子之间的默契与感应,是挚爱伉俪的如影随形,是明眸与心灵的互呈表里,是绿叶对根的深情相依。光与影的相聚是如此的美丽,或显现眩目的色彩,或呈现冷静的优雅,或表现和谐高古的沉静。
光与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六年级学生能做较好的理解,本课教材编写时没有加入太多的专业术语,目的在于从贴近生活的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关注自然现象的习惯。
设计意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光影的黑白、黑白灰出发,由浅及深地发现光与影、表现光与影。通过游戏互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逐渐认识不同角度的光与影,看光源,画光源,表现黑白及彩色光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透过音乐般律动的光与影,将认知的体验反映于表现光影给人的强烈效果上,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创意上给观者强烈心灵体验的光与影才会美丽,完成后共同欣赏,分享。
教学重点:
认识光与影的黑白灰;欣赏光影效果的作品。
教学难点:
选择使用各种工具大胆的表现光与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选画笔。
(教师)各种形式的画笔、色彩卡纸、图片、范画。(教师可采用的游戏参考:皮影、手影、剪纸、踩影子等加强对光与影的认识。)教学过程
1、有趣的引导及互动。
(1)做游戏:光在哪里?我的影子在哪里?游戏的目的为了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光影、发现光影。
方法:在拉上窗帘的教室里,教师请五六位同学上来,表演光与影的游戏。一位学生拿着手电筒分别从前后左右向其余几位同学照去,下面的同学分辨光源,体会光与影变化。同时配音乐:可将阿牛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改成《一束光线照过来》,“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来每种光影都不一样”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影子随着光在变化了吗?我们应该怎么称这些光源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左侧光源、右侧光源、逆光、顶光、正面光源等等。教师鼓励:我们也来表现在不同光源下的影子,好吗?教师示范:用各种形式的画笔表现规则几何形体的黑白光源。学生练习。
2、继续了解——光影的黑白灰。
拍一段视频,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操作如下:选取一个很暗的房间,突然照进一束手电筒的光,问学生,这个时候有什么样的对比光线,学生一般都能够回答:手电筒强烈的亮光和房间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总结,只有黑和亮两种光影。这时微弱的电灯光亮起,黑暗的房间里霎时有了层次分明的色彩光影效果,但那束手电筒的光依然强烈。教师提问:这时房间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在这里光与影产生了层次,形成了黑白灰的关系,物体有了更明显的立体感。如果要表现的话,只要在暗的旁边加一块灰的面即可,请结合刚才的视频,参考课本上的图片,在你们刚才画的几何体上尝试一下好吗?
3、深入探究——有趣的色彩光影。
(1)教师提问:对光与影有了深刻的体验和了解后,想一想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光与影?你打算怎样来表现?学生回忆、表述。
(2)展示光与影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方向、粗细、曲直的线条与块面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光影效果,还要发现物体亮部的颜色和暗部的颜色通常会形成互补色,了解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蓝色和橙色是互为补色的关系。
4、布置作业,表达创意。
(1)教师提出工具与题材:选择你认为适合的笔在色卡纸上,画你心中的光与影。尝试用《光怪陆离》、《流光溢彩》、《五光十色》、《绚烂夺目》等等与光有关的词句为主题,表现你心目中花(也可选用其他简单且易表现的题材,比如:树与天空,房子与云朵)的光影效果。
(2)教师提出创作建议:注意光与影的巧妙结合,注意点线面上下聚散的排列变化,可以表现具象的,也可以表现抽象和意象的,为自己的作品写几句心灵的体验。
(3)学生进行作业。
5、评量。
(1)能否表现黑白灰的光影效果。
(2)能否表现色彩形式的黑白灰光影效果。
(3)能否感知并欣赏作品的美感。
6、延伸及其他表现手法。
(1)课外可以和同伴或父母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光与影。
(2)可以用相机把生活中所见的光影拍下来。
(3)也可以把你对光影的审美感受写下来。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教学计划
I.学生分析 学生大多喜欢艺术,但对艺术的感受和美感的理解不是很系统。 发现生活中的美,使用生活中的美,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在造型、着色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比较低,但这已不再是教学的重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表达使用美的能力,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材料积极参与活动,这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对困难的恐惧,达到基本掌握技术,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本教材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学生必备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生活,力求做到有趣和励志。
本书共18课,包括绘画课:1.我们的社区2.恐龙世界3.画中的线条4.移动的线条8.彩墨游戏9.大嘴巴怪物10、中国龙12、橙画13、青紫画14、吃虫草手作班:5、鹅卵石动物造型6、万能盾牌7、更衣盒11、吉祥纹15、趣味16、奇特脸18、转身垃圾变宝。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和想象能力。 促进人格全面发展,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
4。教学目标与要求 1、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体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贴近自己生活的设计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边生活和自然之美,激发学生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的欲望。
V.教学措施 1、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技巧。 2。在过程和方法上,学生单独或集体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体验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工艺,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 3.了解优秀的现代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能够获得持久的兴趣并发展他们的个性。 4.让学生多欣赏,可以欣赏自己和同学的作品,也可以欣赏名家的作品和一些图片和实物。 5.让学生多观察,带学生观察校园内外的各种植物和风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形象。 6.结合汉语、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艺术创作。您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视频和其他动画,以增强他们的感性意识。 7.让学生多动手,尝试不同的工具,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想、画、做等方式玩造型游戏,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六。每周教学进度(表格形式)
教学内容
备注1.欣赏:清明上河图社区2.
恐龙世界3.
绘图中的线条 4.
移动线条 5.
鹅卵石动物形状 6.
强大的盾牌 7.
更衣箱 8.
彩墨游戏(二) 9. 大嘴怪 10.
中国龙 11.
期中考试,五一假期 12.
招财图案 13.
橙画 14.
.绿紫画 15.
吃虫草16.
有趣的形状 17.
一张奇怪的脸 18.
p>电脑艺术 19.
变废为宝 20 .
期末考试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篇5
1、出示具有代表性昆虫特点的图片(蜻蜓、七星瓢虫、蝴蝶)
谈话:首先让我们三位美丽的昆虫嘉宾闪亮登场(相机出示图片),现在,让我们一起向他们打声招呼吧,(hi!昆虫朋友们,你们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只昆虫优美的身姿,想一想:这些昆虫都什么共同点? (有翅膀、有头、有胸、有腹,还有六只脚)
2、接下来出场的是一位特殊的朋友,它也是昆虫,我们先来认识他。(出示毛毛虫图片)
仔细看图想一想,他特殊在哪里?(其他昆虫有翅膀,而且只有六只脚或则八只脚,毛毛虫没有翅膀,而且脚很多) 谈话:观察得真仔细,今天,来到我们教室的昆虫朋友们还有几位,他们非常害羞,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就让他们亮个相吧。(出示蜗牛、蜜蜂、蚱蜢、甲虫、蚂蚁的图片) 3、探索昆虫的制作方法:
这些昆虫漂亮吗,可爱吗?你们喜欢他们吗?我想再问问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昆虫,你会用什么方法?是啊,艺术表现的形式有很多,有绘画的形式,也有橡皮泥的形式(播放幻灯片:绘画及橡皮泥表现形式的昆虫)
(1)出示毛毛虫范作,提问:请同学仔细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毛毛虫)猜一猜,他是用什么来制做的?会用到那些方法呢?(板书:折、卷、剪、贴、添)。想不想自己也做一只呢?
(2)学生制作毛毛虫。(要求:音乐停手就停下)
(3)展示同学制作的毛毛虫,并评价。(从色彩、造型方面来评价)这些出自同学们的手,真漂亮! 5、学生创作
(1)谈话:刚才,同学们制作出了这么漂亮的毛毛虫,其他的昆虫朋友们见到了,羡慕的不得了,他们也想请你们当小小设计师,想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春天来了,百花盛开,这些昆虫到我们的聚会现场后,还要在一个盛开着美丽鲜花的花园里举行一个盛大的舞会,他们需要将自己打扮一番,希望能在舞会上大放光彩,所以要求你们在设计的时候,让他们外形独特一点儿,颜色丰富一点儿,创意更好一点。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帮他们,做好这个设计师?那么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好?(设计要求:发挥自己想象,对自己喜欢的,或者比较熟悉的昆虫,运用我们所学的制作方法或你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创意制作。根据虫虫的形状、色彩及花纹特点,合理设计制作与众不同的立体的昆虫。方法新颖,制作精美细致)。现在开始动手吧。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或协助
(3)展示学生作品
今天的小小设计师们真不错,把我们的昆虫朋友打扮的真美丽,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到花园里尽情地舞蹈了。(将好的作品贴在准备好的简易花园里)现在就请同学们有次序地将你们打扮好的昆虫放到上面的小花园里吧!
(4)评价
在这些这些昆虫里,你最喜欢哪个昆虫,为什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比如:造型方面,色彩方面等等
(5)小结:同学们做的昆虫,不仅造型新颖,色彩也很艳丽,做得非常的漂亮,真不愧是小小设计师。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篇6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学计划
引言:美术是培养孩子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重要课程之一。为了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我们需要制定优秀的教学计划。本文将以“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学计划”为题,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一个1000字以上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
2.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技能;
4.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美德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色彩与绘画
1. 理解基本色彩的概念和分类;
2. 学习色彩的混合和调配;
3. 运用色彩进行绘画创作。
第二单元:造型与绘画
1. 学习使用线条进行造型表现;
2. 学习使用形状进行造型创作;
3. 学习使用光线和阴影进行表现。
第三单元:手工制作
1. 创作纸板手工制品,如贺卡、纸模型等;
2. 使用绘画和装饰技巧进行手工制品的美化;
3.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设计和制作个性化手工制品。
第四单元:艺术讲座和展览
1. 邀请艺术家或美术教育专家做讲座;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和艺术展览;
3. 组织学生的艺术作品展览。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 图片与故事结合法:使用图片和故事讲解艺术知识,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 观察与模仿法:通过观察艺术作品和实物进行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个案辅导法:针对学生的不同特长和水平,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4.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第一节课: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与美术的概念,以及美术对生活的意义;
第二节课:介绍基本色彩的概念和分类,进行颜色的混合和调配实践;
第三节课:进行对色彩运用的创作实践,例如画一个家庭场景;
第四节课:学习使用线条进行造型表现,绘制简单的线条造型;
第五节课:学习使用形状进行造型创作,如剪纸等;
第六节课:学习使用光线和阴影进行表现,画一个静物场景;
第七节课:制作纸板手工制品,例如贺卡;
第八节课:继续制作纸板手工制品,使用绘画和装饰技巧进行美化;
第九节课:学生设计和制作个性化手工制品;
第十节课:邀请艺术家或美术教育专家做讲座;
第十一节课: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和艺术展览;
第十二节课:组织学生的艺术作品展览。
五、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专注度;
2. 作品评估:根据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制作能力;
3. 评估学生对讲座和展览的理解和反思能力;
4. 评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个人进步。
结语:通过这样一个详细且具体的教学计划,我们可以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优秀的教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科学的教学流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创造力和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培养学生的美德和合作精神。这样的教学计划能够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成为有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标题:打造优秀的小学美术课本教案
导言:
作为一名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美术老师,我深知小学美术课程对孩子们的艺术启蒙至关重要。设计一套优秀的小学美术课本教案,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需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教案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五个方面,分享优秀的小学美术课本教案的撰写经验。
一、教案结构
优秀的小学美术课本教案应具备合理的结构,通常包括:教案标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估以及拓展延伸等几个基本部分。合理的结构能够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理论、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科要求,设置可量化、可实现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审美能力、艺术鉴赏等方面的素质。
三、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课本教案的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紧跟时代潮流,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元素。课本的编排应分阶段、渐进式地进行,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和掌握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
四、教学方法
优秀的小学美术课本教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法、情境模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艺术创作实践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也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形成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打破教科分离。
五、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采用作业、测验、评价表和观察记录等方式进行评估。同时,对学生的态度、师生互动、学生作品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
六、拓展延伸
除了教材本身的内容,优秀的小学美术课本教案还考虑到拓展延伸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参观美术馆、举办艺术展览、组织绘画比赛或者开展其他形式的艺术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深知设计一套优秀的小学美术课本教案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只有将这些要点合理融合,才能培养出对美术感兴趣、有一定美术素养的学生。同时,教师在撰写教案时还应注重实践反思,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效果,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开启他们的艺术之旅。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学习有关民间美术的知识,观察感受民间美术的特性,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欣赏能力,绘出你所喜爱的纹饰图案。
教学重难点:
体会如何表现吉祥如意的特点。
教学准备:
服饰图,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要注意体现“四动”模式,注意教学的有效性,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组织教学,整顿纪律。
二、指导观察。
1.你能说说课本中的哪些作品中体现了喜庆、吉祥、满足的特点?
2.观察范图中哪里采用了谐音、寓意、象征的手法?
3.你从书中发现了哪些纹饰?
三、课堂延展:
参加小组讨论:以你喜欢的民间美术作品为例,说说如何表现吉祥的主题。
四.课堂评价。总结教学,鼓励优良。
五.课外作业。课后观察其他民间美术图案,结合今天所学的欣赏知识。
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观赏范图,感受民间美术的特征。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课本图案。
三.回答自己的理解及看法。
四.讨论:结合书中所介绍的欣赏知识,如何欣赏民间美术图案及纹饰,交流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整顿纪律,检查学具。
二.听取学生课外观察情况汇报。及时指导总结。
三.指导学生如何认识描绘各种纹饰。
四.课堂练习:画一幅民间美术纹饰,巡查辅导。
五.作业评价展示。以鼓励为主,指出优秀的地方,并给予评价。
六.课堂评价:
一、汇报课外观察到的民间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感受。
二、学习进一步认识纹饰。
三、练习用色彩描绘美术纹饰,可参照课本。
四、自评,互评。
五、交流感受。
板书设计:
如意吉祥的民间美术
一、体验特点
二、表现手法
三、美化生活
教学后记:
能初步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民间美术,能用所学到的知识找出身边的民间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