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精】
  •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精】

    发表时间:2022-02-27

    【www.jk251.com - 晶体管手册】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老师可以通过教案来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什么样的高中教案比较高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精】”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

    三、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写出NaCl、CO2、H2O的电子式

    2.NaCl晶体是由Na+和Cl—通过形成的晶体。

    [课题板书]第一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分子晶体(有课件)

    一、离子晶体

    1、概念: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

    2、空间结构

    以NaCl、CsCl为例来,以媒体为手段,攻克离子晶体空间结构这一难点

    [针对性练习]

    [例1]如图为NaCl晶体结构图,图中直线交点处为NaCl晶体中Na+与Cl-所处的位置(不考虑体积的大小)。

    (1)请将其代表Na+的用笔涂黑圆点,以完成NaCl晶体结构示意图。并确定晶体的晶胞,分析其构成。

    (2)从晶胞中分Na+周围与它最近时且距离相等的Na+共有多少个?

    [解析]下图中心圆甲涂黑为Na+,与之相隔均要涂黑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精】


    教学目标

    1、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前置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NaOHNaClBa(NO3)2

    [引入]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板书]第五节、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一、离子反应

    [问题讨论]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①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有离子参与

    [引入]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讨论]

    [问题探索]

    1、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回答]

    [板书]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

    2、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引入]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阅读]P58,内容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回答]

    [板书]步骤:1、写方程2、改离子3、去相同4、查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氯气通入水中

    4、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作业]《基础训练》P40、9题。

    分子的热运动【精】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其原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特点是先实验(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两个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根据现象说明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

    分析二:由于液体或空气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对悬浮于其中的颗粒的碰撞的不平衡性,使这些颗粒受力不平衡而开始运动,这就是布朗运动.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造成布朗运动的不规则性.另外,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对颗粒的撞击更强,布朗运动更显著.

    分析三: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平均速度越快,这是一个宏观统计结果,而对于具体某个分子,温度与其运动速度并不一定存在这一关系,也许温度升高,这个分子的运动速度相反可能在降低.

    教法建议

    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扩散现象实验和布朗运动实验都需要认真做.在做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过程中,用稀释的墨汁做悬浊液,过稀时液体中的微粒太少,过浓时亮度变暗,而且微粒连在一起,不便观察,可以多试几次.墨汁也可以不放在载片玻璃的凹槽中而只简单地滴一滴在载片玻璃上,盖上盖玻璃就可以.显微镜的放大率在40倍左右最合适.

    建议二: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分子在不停地热运动后,要注意再用热运动的观点解释造成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以便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

    建议三:有关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实验除做好演示实验外,若有条件,最好能用计算机模拟一下该运动的微观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该实验现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知道分子不停地无规则热运动,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

    教学难点: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微观解释

    一、扩散运动

    1、演示实验

    空气与二氧化氮气体间的扩散现象

    2、概念:扩散现象

    3、扩散现象的微观解释: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4、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

    5、对比实验: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快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6、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味等

    二、布朗运动

    1、学生观察布朗运动现象

    2、微观解释布朗运动:分子撞击不平衡

    3、观察布朗运动与温度高低、颗粒大小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4、计算机演示布朗运动现象以及产生原理

    例: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运动

    B、布朗运动是指液体分子的运动

    C、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D、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CD

    评析:熟知布朗运动的实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三、热运动

    由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研究不同物质形态间扩散速度快慢

    组织:个人或分组

    方案:比较气体、液体、固体间的扩散速度,并得出结论

    评价:实验的科学性、创新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2、知道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

    3、了解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本书教学,了解科学假说在认识自然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演示实验和实物展示,掌握一些实用的磁性材料的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即实验基础科学假说实验检验理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本节的重点是:磁铁的磁场也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难点是学生对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深化物质微观结构观点使学生理解分子电流.

    教法建议

    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引入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通电螺旋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和条形磁铁非常相似?是否磁体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有可能存在相同的起源问题?让学生认真思考联系.在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总结规律.通过实验和讲解扩展磁性材料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磁性材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2、知道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

    3、了解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本书教学,了解科学假说在认识自然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演示实验和实物展示,掌握一些实用的磁性材料的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即实验基础科学假说实验检验理论.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精美的实验仪器展示,培养学生对物理仪器工艺美的审美感受力,通过物理学研究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对物理学推理过程的逻辑美的审美感受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通过复习提问法引入,通过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通过演示实验法验证,通过启发使学生理解电本质.

    2、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本,分析总结.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磁铁的磁场也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

    2、难点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的理解.

    3、疑点

    分子电流的微观本质.

    4、解决办法

    利用深化知识中学过的物质微观结构观点或理解分子电流.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条形磁铁、软铁棒、大头针、电源、通电螺旋管、小磁针、塑料棒、铝棒、铜棒、铁架台、变压器铁芯.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提问引入,学生认真思考联系.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学生自学课本知识,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总结规律.通过实验和讲解扩展磁性材料知识.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首先讲述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是否有本质上的一致,然后介绍磁性材料的特点及常见的磁性材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引入新课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发现磁体和电流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周围空间都存在着磁场,且通电螺旋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和条形磁铁非常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电与磁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磁体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有可能存在相同的起源问题.

    2、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身体中的电流是由大量的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的,而电流的周围又有磁场,所以电流的磁场应该是由于电荷的运动产生的.那么,磁铁的磁场是否也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

    安培提出在磁铁中分子、原子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

    磁铁的分子电流的取向大致相同时,对外显磁性;磁铁的分子电流取向杂乱无章时,对外不显磁性.

    3、假说的验证

    (l)能解释实验现象

    现象一:软铁棒被磁化.演示:软铁棒未被磁化前无磁性;磁化后有磁性,能吸引大头针.

    现象二:磁铁受到猛烈的敲击会失去磁性.

    演示:猛击磁铁,观察小磁针偏转情况.

    (2)近代的原子结构理论证实了分子电流的存在.

    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理论,微粒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核高速旋转,形成分子电流.

    4、磁现象的电本质

    科学假说在人们认识自然奥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研究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经过实验验证后的假说就升华为理论,即安培分子电流理论.从该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都是运动电荷产生的.

    5、磁性材料

    (1)不同的物质磁化程度不同

    演示:通电螺线管上方悬挂小磁针,先在螺线管中先后插入塑料棒、铜棒、铝棒,观察磁针偏转情况.再分别插入软铁棒、变压器铁芯,观察磁钉偏转情况.

    大多数物质对磁场的影响很小,只有少数几种物质如铁、镍、钴及一些合金等才能对磁场有很大的影响,能使磁场增强几千倍,甚至上百万倍,这些材料叫铁磁性材料.

    6、介绍硬磁性材料和软磁性材料

    阅读课文,请学生回答:

    (1)什么是硬磁性材料?什么时候用硬磁性材料?

    (2)什么是软磁性材料?什么时候用软磁性材料?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使我们认识到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都是运动电荷产生的.电与磁的统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引导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引导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最后引导麦克斯建立了统一的电磁场理论.

    注意不要把一切磁场都看作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因为变化的电场也会产生磁场.另外注意和化学中极性分子知识相结合编写理化综合题考察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八、布置作业

    普通磁带录音机是用一个磁头来录音和放音的,磁头结构如图所示,在一个环形铁芯上绕一个线圈,铁芯有个缝隙,工作时磁带就贴着这个缝隙移动,录音时,磁头线圈跟微音器相连,放音时,磁头线圈改为跟扬声器相连,磁带上涂有一层磁粉,磁粉能被磁化且留下剩磁,微音器的作用是把声音的变化转化为电流的变化,扬声器的作用是把电流的变化转化为声音的变化.根据学习的知识,把普通录音机录音的基本原理简明扼要地写出来.(放音的基本原理待学习了电磁感应后可知.)

    答:声音的变化经微音器转化为电流的变化,变化的电流流过线圈,在铁芯中产生变化的磁场,磁带经过磁头时磁粉被不同程度地磁化,并留下剩磁,这样,声音的变化就被记录成不同程度的磁化.

    九、板书设计

    七、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磁性材料

    一、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1、假说的提出

    2、假说的验证

    二、磁现象的电本质

    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

    三、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十一、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精】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2)知道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定性关系

    (3)会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先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析二: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为形象起见,可以用两个小球间的弹簧来比喻分子力.

    建议二:要充分利用图象说明好分子间的作用力关系,重点强调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而已.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知道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及其变化规律

    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由实验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

    1、分析图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2、填表

    分子间距离

    作用力

    小于

    平衡距离

    等于

    平衡距离

    大于

    平衡距离

    大于10倍

    平衡距离

    引力与斥力大小关系

    、近似为0

    合力

    斥力

    0

    引力

    近似为0

    三、例题

    例: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有时只存在引力,有时只存在斥力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

    C、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时,表现出引力

    D、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没有引力和斥力,所以表现出的分子间作用力为零

    答案:B、C

    评析:记住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图,对分析有关分子间作用力的题目很有帮助.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奇怪的分子间作用力

    组织:分组

    方案:设计实验,感受分子间作用力

    评价:实验的创新性

    气体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2、知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分子速率按一定规律分布,这种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

    3、知道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能力目标

    通过用微观解释宏观,提出统计规律,渗透统计观点,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气体分子定律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尤其是统计规律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用微观的方法解释宏观现象,对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模拟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规律的意义.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并解释气体的实验定律是本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总体设计

    1、教师应借助物理规律和课件展示,准确讲解,注意启发点拨,以学生自己讨论归纳.

    2、学生应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参与讨论、总结规律、解释现象.

    教师通过动画模拟引入微观对宏观的解释、渗透统计思维,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分析特点,总结统计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体压强的产生和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2、难点:用统计的方法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3、疑点

    (1)气体分子运动与固体、液体分子运动有什么区别.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4、解决办法

    用小球模拟分子碰撞器壁,联系实际,从实例出发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机理,并分析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条件允许,可以播放动画进行模拟演示)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①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②气体分子充满整个容器空间

    ③气体分子运动频繁碰撞

    ④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特点及联系实验得出:

    ①气体分子间距大,作用力小(可认为没有),所以气体没有一定的形态和体积(由容器决定).

    ②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③速率分布是中间大两头小的规律.其速率分布与分子数的关系如图所示.

    2、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频繁碰撞,就对器壁产生一个持续的均匀的压强.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气体的压强.

    例如:雨滴撞击雨伞的例子.

    再比如:用一小把针刺手心,当针刺的频率很高时,手心的感觉就不是痛一下,而是成为一种连续的均匀的痛感了.

    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分子的平均功能有关.经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出:

    为气体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E为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

    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1)玻意耳定律

    (2)查理定律

    (3)盖·吕萨克定律

    4、总结、扩展

    (1)气体分子运动有什么特点?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3)怎样从微观的方法解释气体三实验定律?

    5、板书设计

    五、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

    2、对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教学设计示例参考

    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解释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并能知道气体的压强、温度、体积与所对应的微观物理量间的相关联系.

    (2)能用解释三个气体实验定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用解释有关的宏观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渗透“统计物理”的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宏观物理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分析,对学生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用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它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2、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它需要学生对微观粒子复杂的运动状态有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具

    计算机控制的大屏幕显示仪;自制的显示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计算机软件.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先设问: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特点是:(1)气体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气体分子除相互碰撞及与器壁碰撞外不受力作用,每个分子都可以在空间自由移动,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分子可以充满整个容器空间.(2)分子间的碰撞频繁,这些碰撞及气体分子与器壁的碰撞都可看成是完全弹性碰撞.气体通过这种碰撞可传递能量,其中任何一个分子运动方向和速率大小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杂乱无章的气体分子热运动.(3)从总体上看气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因此对大量分子而言,在任一时刻向容器各个方向运动的分子数是均等的.(4)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是按一定规律分布,呈“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且这个分布状态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平均速率会增大.

    今天我们就是要从气体分子运动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教学

    首先通过设问和讨论建立反映气体宏观物理状态的温度(T)、体积(V)与反映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状态物理量间的联系:

    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对确定的气体而言,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有关,温度越高,反映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越大.

    体积影响到分子密度(即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分子总数N是一定的,当体积为V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与体积V成反比,即体积越大时,反映气体分子的密度n越小.

    然后再设问:气体压强大小反映了气体分子运动的哪些特征呢?

    这应从气体对容器器壁压强产生的机制来分析.

    先让学生看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运动撞击器壁产生压强的机制:

    首先用计算机软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如图1所示的图形:

    向同学介绍:如图所示是一个一端用活塞(此时表示活塞部分的线条闪烁3~5次)封闭的气缸,活塞用一弹簧与一固定物相连,活塞与气缸壁摩擦不计,当气缸内为真空时,弹簧长为原长.如果在气缸内密封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于在任一时刻气体分子向各方向上运动的分子数相等,为简化问题,我们仅讨论向活塞方向运动的分子.大屏幕上显示图2,即图中显示的仅为总分子数的,(图中显示的“分子”暂呈静态)先看其中一个(图2中涂黑的“分子”闪烁2~3次)分子与活塞碰撞情况,(图2中涂黑的“分子”与活塞碰撞且以原速率反弹回来,活塞也随之颤抖一下,这样反复演示3~5次)再看大量分子运动时与活塞的碰撞情况:

    大屏幕上显示“分子”都向活塞方向运动,对活塞连续不断地碰撞,碰后的“分子”反弹回来,有的返回途中与别的“分子”相撞后改变方向,有的与活塞对面器壁相碰改变方向,但都只显示垂直于活塞表面的运动状态,而活塞被挤后有一个小的位移,且相对稳定,如图3所示的一个动态画面.时间上要显示15~30秒定格一次,再动态显示15~30秒,再定格.

    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对器壁连续不断地碰撞所产生的.

    进一步分析:若每个分子的质量为m,平均速率为v,分子与活塞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则在这一分子与活塞碰撞中,该分子的动量变化为2mv,即受的冲量为2mv,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该分子对活塞的冲量也是2mv,那么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分子与活塞碰撞多少次,活塞受到的总冲量就是2mv的多少倍,单位时间内受到的总冲量就是压力,而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压强.由此可推出:气体压强一方面与每次碰撞的平均冲量2mv有关,另一方面与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受到的碰撞次数有关.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每次碰撞的平均冲量,2mv由平均速率v有关,v越大则平均冲量就越大,而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碰撞的次数既与分子密度n有关,又与分子的平均速率有关,分子密度n越大,v也越大,则碰撞次数就越多,因此从的观点看,气体压强的大小由分子的平均速率v和分子密度n共同决定,n越大,v也越大,则压强就越大.

    2、用解释实验三定律

    (1)教师引导、示范,以解释玻意耳定律为例教会学生用解释实验定律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简易符号表述形式.

    范例:用解释玻意耳定律.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其分子总数(N)是一个定值,当温度(T)保持不变时,则分子的平均速率(v)也保持不变,当其体积(V)增大几倍时,则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变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因此气体的压强也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反之若体积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则压强增大几倍,即压强与体积成反比.这就是玻意耳定律.

    书面符号简易表述方式:

    小结:基本思维方法(详细文字表述格式)是:依据描述气体状态的宏观物理量(m、p、V、T)与表示气体分子运动状态的微观物理量(N、n、v)间的相关关系,从气体实验定律成立的条件所述的宏观物理量(如m一定和T不变)推出相关不变的微观物理量(如N一定和v不变),再根据宏观自变量(如V)的变化推出有关的微观量(如n)的变化,再依据推出的有关微观量(如v和n)的变与不变的情况推出宏观因变量(如p)的变化情况,结论是否与实验定律的结论相吻合.若吻合则实验定律得到了微观解释.

    (2)让学生体验上述思维方法:每个人都独立地用书面详细文字叙述和用符号简易表述的方法来对查理定律进行微观解释,然后由平时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口述,与下面正确答案核对.

    书面或口头叙述为:一定质量(m)的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体积(V)保持不变时,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也保持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也增大,则气体压强(p)也增大;反之当温度(T)降低时,气体压强(p)也减小.这与查理定律的结论一致.

    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3)让学生再次练习,用解释盖·吕萨克定律.再用更短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详细表述和符号表示,然后让物理成绩为中等的或较差的学生口述自己的练习,与下面标准答案核对.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要保持压强(p)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全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会增加,那么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一定要减小(否则压强不可能不变),因此气体体积(V)一定增大;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同理可推出气体体积一定减小.这与盖·吕萨克定律的结论是一致的.

    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确了气体状态参量与相关的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物理量间的关系着重从的观点认识到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连续不断地对器壁碰撞产生的,且由分子的平均速率和分子密度共同决定其大小.

    2、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的观点来解释气体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

    五、说明

    1、本节课设计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对器壁碰撞而产生压强是为了使学生有一点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想象,其中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弹簧的形变(活塞的位移)说明活塞受到了压力,二是图中所示的“分子”数只是示意图,其“大量”的含义是无法(也没必要)用具体图形表示.

    2、本节课用解释实验定律的侧重点在于教会学生“解释”的方法,它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又由微观到宏观的有序而又严密的推理.因此对三个定律解释方式是先教师示范,讲清方法,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体验,最后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既采用详细表述又用符号简易表示,其目的也是为了训练学生既严密又简练的逻辑思维.

    3、由于温度只是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它与分子平均速率v只能推出定性的相关关系,中学阶段无法得到定量的相关关系,因此对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也只能进行定性解释,不能定量的推出正比关系.

    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 万能通用篇


    --示例2——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教学重点: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法示例: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此方法针对一般学生.

    一、引入课题

    提问:原子是否还可以再分?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二、电子的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由此提出了枣糕式原子结构,如图所示.

    本部分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然后教师总结.

    三、原子的核式结构

    1、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现象:大多数粒子仍直线运动;少数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

    用软件演示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学生看书了解实验装置与实验现象,并记忆实验结

    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有一个很小的核,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电子在核外巨大的空间绕核运动.

    教师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由于原子核很小,大部分粒子穿过金箔时离核较远,受到的斥力很小,它们的运动几乎不受影响,仍沿直线运动;只有极少数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飞过,受到原子核的库仑斥力较大,发生明显的偏转.

    四、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一些有关质子和中子发现的物理学史内容.

    高中教案离子反应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对比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观察的化学现象及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对反应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实验;对反应事实的处理及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并对应举例说明。

    【评价】给予肯定。

    【指导实验】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做下面的三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一、硝酸银溶液分别跟盐酸、氯化钠、氯化钾的反应;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三者之一才能发生。

    例:(1)在反应里生成难溶物质。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应里生成气态物质,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应里生成弱电解质,如:水、弱酸、弱碱等。

    NaOH+HCl=NaCl+H2O

    分组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一、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实验结果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盐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三、硝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追问】分别讨论三组实验,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同,为什么每一组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在笔记本上完成其化学方程式。

    【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能电离(强调离子表示方法)。这些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反应。

    【练习】书写如下电离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书】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如:复分解反应和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等。

    【过渡】用什么式子来表示离子反应呢?前面已经通过实验证明AgNO3与NaCl、HCl、KCl均能发生反应,并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同学分别写出上述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二、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三、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思考并讨论、猜想。

    回答: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盐酸、氯化钠、氯化钾在溶液中均电离出氯离子,跟AgNO3电离出的Ag+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

    练习: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练习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复习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先把溶液中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的形式,把难溶的物质仍写成化学式。反应前溶液中大量存在着四种离子(Ag+、NO3-、H+、Cl-)。由于Ag+和Cl-结合成难溶于水的AgCl沉淀,溶液里的Ag+和Cl-迅速减少,反应向右进行。把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H+和NO3-即实际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删去就写成了“离子方程式”。

    【板书】2.离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

    子方程式。

    【练习】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设问】通过完成AgNO3分别与HCl、NaCl、K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板书】2.意义

    ①能揭示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提问】Ag++Cl-=AgCl↓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讲解】怎样书写离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写、改、删、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为例分析。

    领悟。

    模仿。

    板书练习: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发现反应物虽不同,却都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可见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间进行的反应,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银盐进行的一类反应。

    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交换的过程,探究反应的实质,引出本节的知识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师生同时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凡是难溶、难电离、气体等均写成化学式形式(易溶指易溶于水,凡不溶于水而溶于酸的物质仍写其化学式)。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4)查:检查书写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①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是否相等。②方程式两边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习】盐酸跟Na2CO3、K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验证两同学回答是否准确。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盐跟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类反应。

    分析离子反应如何运用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练习,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的基本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写出固体氯化铵与固体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有同学将此反应写出离子方

    H2O请讨论此写法是否正确?

    【评价】对后一组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固体物质间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设问】请写出实验室制氯化氢的化

    学方程式。此反应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吗?

    【评价】答案正确。指出学习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投影】课堂练习

    一、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跟稀硫酸反应

    2.铁跟稀盐酸的反应

    二、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实验室制氯气:

    写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讨论后回答:

    一组代表回答:按上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

    另一组代表回答:虽然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但反应物都是固态,反应物没有发生电离,怎么来的离子方程式?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讨论后回答:

    在无水参与的情况下,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完成练习: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确,虽然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即遵守了质量守恒)但反应前、后电荷数不等,违反了电荷守恒原则。

    4.不正确。不符合反应事实,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时生成Fe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及时反馈,进行调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离子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可揭示反应的实质。要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5.正确。此题是氧化还原反应,除了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外,同时还应遵守电子守恒。

    【随堂检测】

    1.H2S通入NaOH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碳酸镁跟稀硫酸反应: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Cu2++2OH-=Cu(OH)2↓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表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2题考查学生利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判断正确结果。

    附:随堂检测答案

    1.(C)2.(B)、(D)

    离子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和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发生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和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

    [学生总结]2.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有明显的现象。

    4.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溶液电离上的和与溶液电离出的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溶液电离出的和溶液电离出的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而溶液电离出的与溶液电离出的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和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溶液和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和,而不是和。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和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B.

    C.

    D.

    [作业]复习课本内容

    书第18页习题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精】】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