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k251.com - 花卉无氨烫】
做为高中教师,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好的高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这篇《氨铵盐 精选版》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掌握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鉴别方法。
(3)理解氨和铵的异同。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气的实验制法学习,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2)通过氨、铵盐性质的综合运用,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铵离子的鉴定。
[教学过程]
见课件[氨、铵盐(二)ppt文件]
[巩固练习]
1.四支试管分别充满o2、no2、cl2、nh3四种气体,把它们分别倒立于盛有下列各种液体的水槽中,发生的现象如下图所示,其中充满cl2的试管是()。
答案:c。
2.白色固体a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把a装入试管中充分加热,a全部消失,同时产生白烟和紫色蒸汽。将加热生成的烟气通过浓热的naoh溶液,紫色消失,但有无色气体。将这无色气体通过硫酸溶液,无色气体明显减少,再将剩余的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点燃,产物生成水。由此上事实推知:
a的化学式应该是______________;a受热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nh4i;2nh4i=2nh3+i2+h2。
3.用一种白色固体a和一种黄色固体b做如下实验:①a与等物质的量的一元强酸和一元强碱都能完全作用,依次生成有毒气体c和极易溶于水的气体d。②b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e。e与c反应又生成b。③将d通入滴有石蕊的水中,溶液呈蓝色,再通入e,过量时溶液由蓝变红。④将e与空气混合通入装有催化剂的灼热的玻璃管,气体出口处有白雾生成。
则(填化学式)a是_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e是________。
答案:a是nh4hs,b是s,c是h2s,d是nh3,e是so2。
4.从某物质a的水溶液出发有下面所示的一系列变化:
(1)写出a~f物质的化学式。
(2)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鉴别物质f中阴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
答案:
(1)各物质的化学式为:a是(nh4)2so3,b是(nh4)2so4,c是so2,d是nh3,e是k2so3,f是k2so4。
(2)k2so3+br2+h2o=k2so4+2hbr。
(3)f中的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可以加盐酸、bacl2溶液来鉴别。jk251.cOm扩展阅读
氨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的受热分解与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氨铵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准备的球棍模型、一集气瓶、一烧瓶、浓氨水、浓盐酸、溶液、晶体、晶体、。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或铵盐,一种是硝酸盐,这一节我们就学习氨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节
一、氨
【引入】回研究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从其结构入手。请用电子式及结构简式表示氨分子。
【板书】1.氨的结构
【设问】氨分子极性如何?空间构型又如何?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
【思考、讨论、书写】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展示】一瓶集满NH3的集气瓶。
【演示实验1-2】喷泉实验,观察现象。此实验说明NH3具有什么性质?
【设问】氨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强调】氨极易溶于水,也易液化。气态氨在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液氮作致冷剂。如各大型场所的制冷设备。
【一位同学上台闻气味】刺激性气味。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烧瓶内液体变红。
2.NH3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设问】在喷泉实验中,氨溶于水后显碱性,这过程中NH3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讲解】NH3溶于水,有一水合氨生成,并有少部分一水合氨分子发生电离。例如0.1mol/L的氨水在25℃时,只有1.34%发生电离。
【板书】
【讲述】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氨溶于水后有碱性物质生成。
【思考、回答】
氨水有弱碱性。
【书写】
【设问】浓氨水加热得到大量氨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浓氨水中若加入生石灰或固体烧碱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讲解】用这种方法也可制取氨。
【讨论、分析、回答】
是由于一水合氨分解和氨气溶解度下降共同作用的缘故。
【思考、分析、回答】
大量氨气逸出。或在水中反应或溶解放出热量。
【过渡】浓氨水用水稀释后可以施入土壤,供给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氮。但实际上氨水却不能大量用作化肥,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问】能否把氨转化为固体化肥?
【板书】(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演示实验1-3】
【提示】注意观察两根玻璃棒接近时发生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回答】
氨水作为化肥的不足是:液态,易挥发,弱碱性。
【回忆、思考】
【观察、回答、书写】
大量白烟生成。
【讲解】利用这个反应,就可以使氨转化为固体的铵盐(铵态氮肥),同时,氨与盐酸和硝酸等挥发酸反应时,还因气相反应,直接产生固体铵盐小微粒,都伴有白烟。盐酸与氨的发烟现象,可用来检验氨的存在。
【提问】请写出氨分别与硝酸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与酸反应实质是什么?
【领会】
【分析、讨论、回答】
【设问】前面氨的性质所涉及的都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在NH3中,氮元素显现其最低化合价-3价,那么在一定条件下,NH3还能表现什么性质?
【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氨有弱还原性,例如氨在一定条件下与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
氨和在催化剂(铂、氧化铁)作用下,就可发生氧化,生成物为NO和H2O,它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请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思考、讨论、回答】
-3价的氮元素价态还可升高,所以氨应具有还原性。
【领会、书写、评价】
【小结】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回忆、领会】
【指导阅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氨的用途。
【板书】
4.氮的用途
【阅读、归纳】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作致冷剂
(3)制化肥(硫铵、硝铵、尿素等)
(4)制硝酸
【练习—投影】
1.氨气、液氨、氨水、铵离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氨水在贮运中应使用什么容器?
3.请用两种方法检验氨气。
【作业】
课本一、二3、三1、2、四1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工业上是用N2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的。实验室可用铵盐和碱的反应来制备少量的氨气。一般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共热制氨气。
【板书】5.氨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设问】在实验室制气体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的原则是什么?
【追问】实验室制氮气应选择什么装置?收集方法?为什么?
【书写】
【思考、讨论、回答、评价】
【思考、回答】
因为此反应为固体与固体反应需加热,可选用制氧气的装置。
因为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和极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气取气法收集。
【引导】若在实验室制取并要收集一试管氨气,在实验过程中主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分析、讨论、回答】
在安装仪器中,注意盛药品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强调】收集氨的试管口棉花的作用及检验氨气的操作方法。
【板书】(2)装置
(3)制取
(4)驻满
(5)尾气处理
【设问】若制取干燥的氨气,可选择哪种干燥剂?能否用浓硫酸?为什么?
【过渡】氨与酸反应的生成物都是由铵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称为铵盐。
【板书】二、铵盐
【板书】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指导实验】(1-4)氯化铵受热分解。
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要堵棉花,便于集满。
在验满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变蓝色则已满;也可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放在试管口,若产生大量白烟则满。
在验满后,应立即停止加热,在试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盐酸浸湿的棉花球以吸收多余的氨,防止污染空气。
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来制氨气,其余同学评议。
【分析、回答】
可用碱石灰,不能用浓硫酸,因为硫酸可与氨气反应。
【倾听、领悟】
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1-5](铵盐受热分解),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解释、评议、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试管内壁附有白色固体
【板书】3.受热分解
【讲解】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氯化氢和氨气,遇冷时二者又重新结合为氯化铵,类似于“升华”现象,但不同于I2的升华。NH4HCO3加热则完全气化,也出现类似“升华”的现象,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讲解】铵盐受热分解的产物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一般与温度和铵盐里的酸根的氧化性等诸多因素有关。
【设问】铵盐这类氮肥都是铵态氮肥,在贮存和施用时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强调】铵盐的不稳定性。
【思考、书写】
【理解】
【思考、回答】
应密封保存在阴冷处。在施肥时,应埋在土壤下并及时灌水,以保证肥效。
【指导实验】(1-5)铵盐与碱的反应。
【讲解】这个性质是铵盐共同的性质。其反应实质是什么?
【讲解】铵盐和碱如果在溶液里的反应,都可用上述离子方程式表示,利用这个性质可检验化合物中是否含有。
二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l-5](铵盐与碱的反应),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并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有产生。
【思考、回答、书写】
【板书】三、铵离子的检验
【设问】有些地区的土壤呈酸性,要定期浇洒一些石灰水以中和土壤的酸性,在土壤中施用铵态氮肥时,能否同时浇石灰水或碱性物质,为什么?
【归纳】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思考、分析、回答】
不行。氨气逸出,肥效降低。
【小结】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铵盐的性质及检验。
【课堂练习—投影】
1.写出下列物质转变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用加热方法可分离的一组是()
A.氯化铵和消石灰B.碳铵和过氧化钠C.碘和食盐D.氯化铵和氯化钡
3.只用一种试剂可鉴别、、和四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B.C.D.
4.若制取少量氨气(除了用铵盐和碱)还有其它方法吗?
【作业】课本二、三3、4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氨铵盐
一、氨
1.氨的结构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2.氨的物理性质
通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易溶于水
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2)氨与酸的反应
(3)氨与氧气的反应
4.氨的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作制冷剂(3)制化肥(4)制硝酸
5.氨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2)装置(3)制取(4)检满(5)尾气处理(环保)
二、铵盐
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3.受热分解
三、铵离子检验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氨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的受热分解与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准备的球棍模型、一集气瓶、一烧瓶、浓氨水、浓盐酸、溶液、晶体、晶体、。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或铵盐,一种是硝酸盐,这一节我们就学习氨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节
一、氨
【引入】回研究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从其结构入手。请用电子式及结构简式表示氨分子。
【板书】1.氨的结构
【设问】氨分子极性如何?空间构型又如何?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
【思考、讨论、书写】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展示】一瓶集满NH3的集气瓶。
【演示实验1-2】喷泉实验,观察现象。此实验说明NH3具有什么性质?
【设问】氨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强调】氨极易溶于水,也易液化。气态氨在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液氮作致冷剂。如各大型场所的制冷设备。
【一位同学上台闻气味】刺激性气味。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烧瓶内液体变红。
2.NH3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设问】在喷泉实验中,氨溶于水后显碱性,这过程中NH3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讲解】NH3溶于水,有一水合氨生成,并有少部分一水合氨分子发生电离。例如0.1mol/L的氨水在25℃时,只有1.34%发生电离。
【板书】
【讲述】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氨溶于水后有碱性物质生成。
【思考、回答】
氨水有弱碱性。
【书写】
【设问】浓氨水加热得到大量氨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浓氨水中若加入生石灰或固体烧碱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讲解】用这种方法也可制取氨。
【讨论、分析、回答】
是由于一水合氨分解和氨气溶解度下降共同作用的缘故。
【思考、分析、回答】
大量氨气逸出。或在水中反应或溶解放出热量。
【过渡】浓氨水用水稀释后可以施入土壤,供给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氮。但实际上氨水却不能大量用作化肥,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问】能否把氨转化为固体化肥?
【板书】(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演示实验1-3】
【提示】注意观察两根玻璃棒接近时发生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回答】
氨水作为化肥的不足是:液态,易挥发,弱碱性。
【回忆、思考】
【观察、回答、书写】
大量白烟生成。
【讲解】利用这个反应,就可以使氨转化为固体的铵盐(铵态氮肥),同时,氨与盐酸和硝酸等挥发酸反应时,还因气相反应,直接产生固体铵盐小微粒,都伴有白烟。盐酸与氨的发烟现象,可用来检验氨的存在。
【提问】请写出氨分别与硝酸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与酸反应实质是什么?
【领会】
【分析、讨论、回答】
【设问】前面氨的性质所涉及的都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在NH3中,氮元素显现其最低化合价-3价,那么在一定条件下,NH3还能表现什么性质?
【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氨有弱还原性,例如氨在一定条件下与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
[1][2][3]下一页
氨【推荐】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的受热分解与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第12页
关于氨的高中教案推荐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的受热分解与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准备的球棍模型、一集气瓶、一烧瓶、浓氨水、浓盐酸、溶液、晶体、晶体、。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或铵盐,一种是硝酸盐,这一节我们就学习氨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节氨铵盐
一、氨
【引入】回研究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从其结构入手。请用电子式及结构简式表示氨分子。
【板书】1.氨的结构
【设问】氨分子极性如何?空间构型又如何?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
【思考、讨论、书写】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展示】一瓶集满NH3的集气瓶。
【演示实验1-2】喷泉实验,观察现象。此实验说明NH3具有什么性质?
【设问】氨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强调】氨极易溶于水,也易液化。气态氨在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液氮作致冷剂。如各大型场所的制冷设备。
【一位同学上台闻气味】刺激性气味。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烧瓶内液体变红。
2.NH3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设问】在喷泉实验中,氨溶于水后显碱性,这过程中NH3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讲解】NH3溶于水,有一水合氨生成,并有少部分一水合氨分子发生电离。例如0.1mol/L的氨水在25℃时,只有1.34%发生电离。
【板书】
【讲述】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氨溶于水后有碱性物质生成。
【思考、回答】
氨水有弱碱性。
【书写】
【设问】浓氨水加热得到大量氨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浓氨水中若加入生石灰或固体烧碱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讲解】用这种方法也可制取氨。
【讨论、分析、回答】
是由于一水合氨分解和氨气溶解度下降共同作用的缘故。
【思考、分析、回答】
大量氨气逸出。或在水中反应或溶解放出热量。
【过渡】浓氨水用水稀释后可以施入土壤,供给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氮。但实际上氨水却不能大量用作化肥,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问】能否把氨转化为固体化肥?
【板书】(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演示实验1-3】
【提示】注意观察两根玻璃棒接近时发生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回答】
氨水作为化肥的不足是:液态,易挥发,弱碱性。
【回忆、思考】
【观察、回答、书写】
大量白烟生成。
【讲解】利用这个反应,就可以使氨转化为固体的铵盐(铵态氮肥),同时,氨与盐酸和硝酸等挥发酸反应时,还因气相反应,直接产生固体铵盐小微粒,都伴有白烟。盐酸与氨的发烟现象,可用来检验氨的存在。
【提问】请写出氨分别与硝酸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与酸反应实质是什么?
【领会】
【分析、讨论、回答】
【设问】前面氨的性质所涉及的都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在NH3中,氮元素显现其最低化合价-3价,那么在一定条件下,NH3还能表现什么性质?
【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氨有弱还原性,例如氨在一定条件下与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
氨和在催化剂(铂、氧化铁)作用下,就可发生氧化,生成物为NO和H2O,它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请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思考、讨论、回答】
-3价的氮元素价态还可升高,所以氨应具有还原性。
【领会、书写、评价】
【小结】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回忆、领会】
【指导阅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氨的用途。
【板书】
4.氮的用途
【阅读、归纳】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作致冷剂
(3)制化肥(硫铵、硝铵、尿素等)
(4)制硝酸
【练习—投影】
1.氨气、液氨、氨水、铵离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氨水在贮运中应使用什么容器?
3.请用两种方法检验氨气。
【作业】
课本一、二3、三1、2、四1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工业上是用N2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的。实验室可用铵盐和碱的反应来制备少量的氨气。一般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共热制氨气。
【板书】5.氨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设问】在实验室制气体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的原则是什么?
【追问】实验室制氮气应选择什么装置?收集方法?为什么?
【书写】
【思考、讨论、回答、评价】
【思考、回答】
因为此反应为固体与固体反应需加热,可选用制氧气的装置。
因为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和极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气取气法收集。
【引导】若在实验室制取并要收集一试管氨气,在实验过程中主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分析、讨论、回答】
在安装仪器中,注意盛药品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强调】收集氨的试管口棉花的作用及检验氨气的操作方法。
【板书】(2)装置
(3)制取
(4)驻满
(5)尾气处理
【设问】若制取干燥的氨气,可选择哪种干燥剂?能否用浓硫酸?为什么?
【过渡】氨与酸反应的生成物都是由铵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称为铵盐。
【板书】二、铵盐
【板书】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指导实验】(1-4)氯化铵受热分解。
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要堵棉花,便于集满。
在验满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变蓝色则已满;也可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放在试管口,若产生大量白烟则满。
在验满后,应立即停止加热,在试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盐酸浸湿的棉花球以吸收多余的氨,防止污染空气。
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来制氨气,其余同学评议。
【分析、回答】
可用碱石灰,不能用浓硫酸,因为硫酸可与氨气反应。
【倾听、领悟】
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1-5](铵盐受热分解),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解释、评议、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试管内壁附有白色固体
【板书】3.受热分解
【讲解】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氯化氢和氨气,遇冷时二者又重新结合为氯化铵,类似于“升华”现象,但不同于I2的升华。NH4HCO3加热则完全气化,也出现类似“升华”的现象,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讲解】铵盐受热分解的产物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一般与温度和铵盐里的酸根的氧化性等诸多因素有关。
【设问】铵盐这类氮肥都是铵态氮肥,在贮存和施用时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强调】铵盐的不稳定性。
【思考、书写】
【理解】
【思考、回答】
应密封保存在阴冷处。在施肥时,应埋在土壤下并及时灌水,以保证肥效。
【指导实验】(1-5)铵盐与碱的反应。
【讲解】这个性质是铵盐共同的性质。其反应实质是什么?
【讲解】铵盐和碱如果在溶液里的反应,都可用上述离子方程式表示,利用这个性质可检验化合物中是否含有。
二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l-5](铵盐与碱的反应),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并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有产生。
【思考、回答、书写】
【板书】三、铵离子的检验
【设问】有些地区的土壤呈酸性,要定期浇洒一些石灰水以中和土壤的酸性,在土壤中施用铵态氮肥时,能否同时浇石灰水或碱性物质,为什么?
【归纳】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思考、分析、回答】
不行。氨气逸出,肥效降低。
【小结】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铵盐的性质及检验。
【课堂练习—投影】
1.写出下列物质转变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用加热方法可分离的一组是()
A.氯化铵和消石灰B.碳铵和过氧化钠C.碘和食盐D.氯化铵和氯化钡
3.只用一种试剂可鉴别、、和四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B.C.D.
4.若制取少量氨气(除了用铵盐和碱)还有其它方法吗?
【作业】课本二、三3、4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氨铵盐
一、氨
1.氨的结构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2.氨的物理性质
通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易溶于水
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2)氨与酸的反应
(3)氨与氧气的反应
4.氨的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作制冷剂(3)制化肥(4)制硝酸
5.氨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2)装置(3)制取(4)检满(5)尾气处理(环保)
二、铵盐
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3.受热分解
三、铵离子检验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小平衡混合物中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变为液态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第12页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小平衡混合物中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变为液态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第12页
激光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和的特性.
2、了解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从不同的媒体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安排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科技电影片,发动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组织阅读、参观等均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以下两点:
1、与自然光的区别
与自然光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普通光源发出的是混合光,的频率单一.因此相干性非常好,颜色特别纯,
(2)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的强度特别大,亮度很高.
2、的重要应用
的应用非常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目前的重要应用有:光纤通信、精确测距、目标跟踪、光盘、致热切割、核聚变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究竟什么是呢?
2、是如何产生的?
3、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通过有关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的了解(可以参考媒体资料)。
探究活动
查阅有关的资料(器的种类,应用等)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小平衡混合物中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变为液态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厂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1.教学时应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为主线,以合成氨知识为中心,结合工业上生产的实际情况,将知识串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2.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合成氨的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2.通过合成氨前景的展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化学学科中逻辑结构严谨深刻的科学美。
教学过程
学生按照自学提纲先自学约15分钟,后教师集中讲解25分钟,巩固训练10分钟。
自学提纲: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2.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3.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反应:
(正反应放热)
要制得更多的,可以采用哪些措施?
就以上3个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认真的讨论。然后,教师集中讲解。
1体积3体积2体积(正反应放热)
参看课本P49的表2—5。
1.压强。增大压强,有利于的合成,但在实际市产中,压强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大,因为压强越大,需要的动力越大,对材料的强度和设备的制造要求也越高,势必增大生产成本,降低综合经济效益。因此,受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合成氨厂一般采用的压强是。
2.温度。合成氨为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氨的生成。但是温度越低,反应速率就慢,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因而单位时间内产量低,这在工业生产中是很不经济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实际生产上,采用500℃的温度,此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大。
3.催化剂。由于分子非常稳定,与的化合十分困难,即使采用了加热与高压的条件,合成氨的反应还是十分缓慢。为了加快化合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合成氨工业普遍使用铁触媒作催化剂。
在实际生产中,不断补充、(增大反应物浓度),采取迅速冷却的方法(减小生成物浓度),使气态氨变成液氨后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以促使化学平衡不断地向着生成的方向移动。
合成氨工业
(一)合成氨工业
1.原理
2.生产过程简介(出示挂图或模型)
(1)原料气的制备:来自空气,来自水中
再通过水除:
得原料气。
(2)的合成:见课本第50页图2—14。
(二)化学模拟生物固氨
氨的固定:将游离态的氨转化为化合态氨的过程叫氨的固定。
1.人工合成氨:化学固氨法。其条件要求高、成本高、转化率低、效率低。
2.根瘤菌,生物固氨。常温常压下进行。成本低、转化率高、效率高。
模拟生物的功能,把生物的功能原理用于化学工业生产,借以改善现有的并创造崭新的化学工艺过程。
(三)随堂练习
1.合成氨时,既要使合成氨的产率增大,又使反应速率增快,可采取的办法是()
A.不断充入B.升高温度
C.增大压强D.分离出
2.合成氨所需的可由煤和水蒸气反应而制得,其中一步的反应为:
(正反应放热),下列措施中,能提高CO转化率的是()
A.增大压强B.降低温度
C.增大水蒸气浓度D.增大浓度
3.合成氨工业有下列流程:①原料气制备;②氨的合成;③原料气净化和压缩;④氨的分离。其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
(四)总结、扩展、答疑
在总结本节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扩展一些知识给学生。可先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百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条件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的,并将随之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在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时,要求学生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例12000年是勒沙特列(LeChatelier1850—1936)诞生150周年。请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如下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打开冰镇啤酒瓶把啤酒倒入玻璃杯,杯中立即泛起大量泡沫。
(2000年,全国)
分析解答时应注意联系实际。饮料在日常生活中相当普遍,其中含有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啤酒中的就是其中一种,在水中存在如下平衡:溶液平衡:,化学平衡,上述平衡受压力和温度影响,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即可得到解释现象的原因。
解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受压力和温度的影响,平衡按勒沙特列原理移动。
点评理论联系实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求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释一些问题,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本题就是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问题的一例。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第54-56页的练习题。
2.到一个化工厂搞一次课外调查,写好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一、
(正反应放热)
(1体积)(3体积)(2体积)
1.压强:目前采用。
2.温度:500℃,此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大。
3.催化剂:铁触媒。
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前景
(一)合成氨工业
1.原理:
2.生产过程简介(挂图)
(1)原料气的制备
(2)的合成
(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
氮的固定:把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氮的过程。
1.人工固氮:(化学固氮)条件高、成本高、转化率低、效率低。
2.根瘤菌:(生物固氮)常温常压、成本低、转化率高、效率高。
《力 精选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电离平衡 精选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以及常数。其中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的特征:
(l)是动态平衡——“动”。
(2)在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2mol/l盐酸与2L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
可逆过程,具有。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强碱()
低价金属氧化物()
弱酸
()
弱碱(、大多数难溶碱如)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是非电解质。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A.0.5mol/L的硫酸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溶液B.C.液态D.液态
E.蔗糖溶液F.液氨G.氨水H.溶液
I.石墨J.无水乙醇
2.把0.05mol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A.自来水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D.0.5mol/L氨水
3.下表中物质的分类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编号
A
B
C
D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P60一、填空题(1)
P61二、选择题1.2.
P61三、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表格填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化合物类型与结构
电离过程
电离程度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水分子不计)
实例
电离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