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9篇
  •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01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9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那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9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反比例,能体会函数思想。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关键: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等 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讲解 设计意图 导入(1)分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2.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1)相关联的量(2)比值一定

    巩固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过程(6)分

    1.课件出示

    例1

    师:在表1和表2中,有哪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表1和表2中的关系相同吗?

    生:表1的两个变量(长和宽),积相等都是24。表2的两个变量(长和宽),和相等都是12。

    2.课件出示 例2 师:表中有哪几种量?时间是怎样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两个相对应数的乘积是多少?发现了什么?

    生: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少,时间随着速度的减少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都是120(表示的是路程),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师: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通过观察图表和表格,引导学生借助表和图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小结(1)分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

    反比例意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正比例的意义导入反比例

    2.探究新知:用微课学习反比例的意义

    3.巩固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课后思考: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异同?

    课后反思

    本微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时长8分钟,主要通过生活中的三个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理解和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并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2.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习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困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要多关注全体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2)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6、师:还想玩吗?请3个人站到前面来,分别戴上三顶帽子,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猜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3)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第八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概念,掌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难点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编制。

    三、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交流与阅读文献。

    四、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编制 ?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的设计

    五、教学过程

    §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作有序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以数学教育理论为指导,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价值

    1.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1)促进教师对数学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2)促进教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3)促进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把握;(4)促进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5)促进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系统把握。

    2.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1)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使学生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等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收获。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教学目标的设计 ? 教学方案的设计

    ? 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与调整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1)从整体上掌握各个学习领域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把握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明确本单元或本节课所学内容在整个学段或学习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相关数学知识的背景、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2)思考教材是怎样呈现教学内容的,研究教材编排的特点与意图以及如何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本课时或本单元要使学生学会哪些知识?熟练哪些技巧?培养什么能力?各个情境、习题的意图与作用是什么?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行为方式等提供创造性的最佳教学资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贯穿全局,带动全部,承上启下,在教材体系或课题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内容;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基础作用或有广泛运用的内容;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内容。

    通常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技能训练等,都是教学重点。

    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或难于形成的技能,往往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与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也可能是学习新知识时对旧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的。

    难点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地,知识过于抽象,知识的内在结构过于复杂,概念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等都是产生难点的因素。

    2.学生情况分析

    ? 了解分析学生是否具备将要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数学方法;

    ? 分析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特点、对数学的价值取向;

    ? 分析学生在数学活动方面的群体差异,即班风、学风、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等;

    ? 对班级中特殊个体(如学困生、特长生)进行分析。

    §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编制

    1.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

    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既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学的核心,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是教学设计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既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形式。新课程提倡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源泉。新课程倡导教与学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体现,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拓展。

    三维目标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在教学活动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运作,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教学目标的编制 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 ? 全面性 ? 具体性 ? 明确性 ? 可观察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编制的步骤

    ?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 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 明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 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 ? 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陈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分为两类: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如“经历、感受、体会、探索”等。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行为动词:即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或者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具体行为的动词。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范围。

    表现程度:通常指学生通过学习所应达到的最低水准,用以衡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的设计

    1.确定课的类型

    ? 新授课 ? 练习课 ? 复习课 ? 考查课 ? 讲评课 ? 实践活动课 2.选择教学模式

    ? 讲练结合模式 ? 引导发现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 实践活动模式 ? 讨论交流模式 ? 自学辅导模式 ? “情境—问题”模式 3.设计教学顺序

    ? 数学教学内容呈现顺序;

    ? 教师活动顺序;

    ? 学生活动顺序。

    ? 教师是教学过程形成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过程赖以发生发展的主体。? 教师主导行为要能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教学过程才得以形成。

    ? 数学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应成为教学过程发展的主线,而教师活动(行为)的顺序和学生活动(行为)的顺序则应围绕数学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展开。4.设计教学活动

    ? 导入设计 ? 情境设计 ? 提问设计 ? 例题设计 ? 练习设计 ? 讨论设计 ? 小结设计 5.选择教学媒体

    ? 板书 ? 投影 ? CAI 6.编制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 课题 ?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具和学具准备 ? 教学过程 ? 教学后记

    六、思考题

    1.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2.在前期分析中,教材任务分析主要任务有哪些?

    3.通常,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包含着哪些基本的要素?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4)

    设计说明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采取动手操作与计算周长紧密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1.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在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之前,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明确了目标。

    2.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进行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或摆或画,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3.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通过课堂活动卡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不同图形的长、宽、长与宽的差及周长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提高了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

    学生准备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方格纸、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完成学情检测卡,并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讨论拼成的图形的区别。

    (1)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

    方法一

    周长:(4+1)×2=10(厘米)

    方法二

    周长:2×4=8(厘米)

    (2)讨论两个图形的区别,全班交流。

    区别一方法一拼成的是长方形,方法二拼成的是正方形。

    区别二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2厘米。

    2.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的拼图完成得非常好,周长计算得也十分准确,尤其是我们发现用同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两个图形,不仅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拼图、计算周长和比较不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5)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汇报交流。

    数学信息:要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1.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拼一拼,或者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提示: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再进行操作。

    2.课件展示学生的拼图结果,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拼法。

    拼法一

    拼法二

    拼法三

    (明确没有其他的拼法了)

    3.算一算你拼成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全班交流。(大屏幕对应每个图形,展示算式)

    拼法一(1+16)×2=34(分米)

    拼法二(2+8)×2=20(分米)

    拼法三4×4=16(分米)

    4.组织学生讨论,比较三个图形形状与周长的不同,全班交流。

    区别一第一个图形和第二个图形都是长方形,第三个图形是正方形。

    区别二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最长,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1.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2.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课堂活动卡上的数据,思考、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发现一这三个图形的长越来越短,宽越来越长。

    发现二长与宽的差越来越小。

    发现三周长也越来越短。

    4.总结规律: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拼图,拼成图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周长就越短。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合作交流、比较探究等形式,找到解决“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怎样拼图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5)

    一、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设计思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中,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播,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构,轻学习过程;重

    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取,这种封闭的教学方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动手实

    践能力的提高,割裂了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这

    节课中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

    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生动的课

    堂还给学生,因为生活才是数学的源泉。

    同时在这节数学课中增加知识含量和密度,穿

    插美学、实践、艺术等学科知识,让学生的手、口、脑充分的动起来,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体会学习过程。从

    而得到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正确地画出来。

    3、能够自己用多种方法动手验证结果,学会与同

    学合作完成。

    4、体验与感受对称带给大家的美的感受。

    四、教学重点: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具准备:课件、学具、彩纸一张、自制几何图形、白纸、直尺、铅笔、剪刀、组长用记录纸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师:你熟悉你同桌的脸吗?请你观察你同桌30秒,看看他的五官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生:

    师反问:如果某人的五官不是这样分布,而是双眉在一侧,双眼在另一侧,嘴和鼻子、耳朵随意分布,你觉得这个人还好看吗?为什么?

    生:

    师:(或师或生引出“对称”一词)对称体现了一种美,这种美

    在我国的京剧脸谱中有着更加完美的表现,今天我就为大家准备了一组脸谱图片,请你一边欣赏一边找出与众不同的一 张来,并说明他为什么与众不同?

    (配《说唱脸谱》乐出示课件:幻灯片1)

    生:6号脸谱与众不同,因为左右不对称。(可视机提示)

    师:京剧中的画脸谱就是运用了数学中的“对称”知识,对称分为

    中心对称和轴对称两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件:幻灯片2)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哪些问题需要问?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则师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等等)

    2、师:带着这些问题大家自学课本100—101页的知识,看看哪

    些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自己不能解决,不会的与本组的同学寻求合作完成;或者你又发现了哪些新的知识? 3、小组汇报结果与发现

    (课件出示:幻灯片3)

    ①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

    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

    对称图形。④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4、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什么是对称轴,下面

    我们就来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并找出它的对称轴。小组合作,组长记录结果。

    (出示课件:幻灯片4)

    (如果有分歧即用自制图形验证)

    5、师:我们知道了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那我们怎样在图形

    中表示呢?拿出自己的自制轴对称图形来画一画,画之前我先告诉的大家对称轴的表示方法:

    板书演示:

    师:画完之后与别人交流一下,评价一下,看看意见是否一致?

    师生共同探讨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并不是唯一的。

    强化练习:P101做一做第2题(先完成的检查后完成的)

    (三)拓展延伸,迁移知识

    1、师: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么多有关对称的知识你能够出一道题

    来考考大家吗?或者设计一下今天的作业?

    我这有两道题你想试试吗?

    ①使用学具三:画出另一半

    ②出示课件:幻灯片5

    2、师:轴对称这么有意思,你想不想进行一下艺术创作?师示

    范剪纸步骤:折→画→剪→展

    (四)总结欣赏,体验美感

    师:轴对称现象不仅体现在数学中,他在自然界和生活中也

    处处存在,它的出现体现了一种对称美,给我们以充实、匀称的美感,那就让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

    针对《7 的乘法口诀》教材,就课堂教学目标及课堂导入进行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7 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②初步掌握7 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③能用7 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编制7 的乘法口诀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 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 上“生日快乐”音乐)细心的小矮人们还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小礼物呢!(课件:7 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捧7 朵鲜花)爱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鲜花,问了小矮人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鲜花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吗?”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发现。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仔细地观察,一定会发现的!有信心吗?(生:有。)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当小矮人们的“小老师”,给他们讲讲吧!(随即贴出情境课题:我 给小矮人当老师)

    请阅读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就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导入进行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②使学生在 具体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③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 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青蛙儿歌(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学生齐说:1 只青蛙1 张嘴,2 只青蛙2 张嘴,3 只 青蛙3 张嘴,4 只青蛙4 张嘴,5 只青蛙5 张嘴? 师:能说完吗?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

    生总结:多少只青蛙多少张嘴,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a 只青蛙a 张嘴。问学生说一 说下面这些字母或符号表示的数是多少?

    课件出示例:

    请阅读六年级《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就课堂教学目标和板书进行教学设计,并谈 谈你教学设计的理念。参考答案: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 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②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 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③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 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 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 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 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三、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7)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这一内容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让学生用它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它能促进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使学生感知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司机所看到的建筑物的变化、路灯下的影子、小老鼠的安全活动范围等引发学生讨论。学生通过验证,明确了“观察的范围”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懂得了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说一说,你在不同楼层的窗口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楼层越高,看到的景物越多。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预设生:楼层高,看到的范围变大了。

    师:也就是观察的范围变大了。我们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一只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墙内张望。

    师:看,小猴爬到了这个位置(A处),它能看到地上全部的桃子吗?猜一猜小猴能看到多少个桃子?[课件出示情境图(如下图)]

    学生猜测各异。

    师: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小猴看到多少个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熟悉的环境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所以情境引入教学就是为了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习数学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独立思考。

    师: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同学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画一画。

    2.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2)全班交流:哪位同学能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

    ①在A点时,我们把小猴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观察点)

    ②阻碍小猴观察视线的是墙,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墙的顶点叫“阻碍点”。

    (板书:阻碍点)

    ③将“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小猴能看到的离墙最近的点。这条线实际就是小猴的视线。

    A′点右面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能看到的范围,A′点和墙之间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看不到的范围,也就是观察的盲区(如上图)。

    (3)师提问:小猴想看到更多桃子,该怎么办?

    生:根据我们在不同楼层看到的景物,我觉得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看到的桃子就越多。

    (4)师追问: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点、C点,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思考,画一画。

    (5)反馈:结合学生的想法,观察课件动画,帮助理解。

    3.建立模型。

    (1)师生小结: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的范围。

    师: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说明小猴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

    师:可见,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

    (2)联系古诗: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学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8)

    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地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后进行的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数感以及今后的百分数应用等有重要作用。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生活中对百分数也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本节课的实施中,我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学生充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体会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以及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六年级(2)班的学生。这个班是第二批使用新课程改革试验教材的学生。经过近5年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学习,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探究的意识比较强,并有一定的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本班学生比较活跃,教师的引导和调控要讲究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2、收集、整理、分析有关百分数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体验百分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相关信息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9)

    幕村小学2017数学“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尝试与猜测活动之一。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初步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发现鸡和兔的异同点,学生得出鸡和兔都有一个头,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腿。

    2、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出示多媒体课件:

    一只公鸡()条腿,两只公鸡()条腿,五只公鸡()条腿。

    一只兔子()条腿,两只兔子()条腿,五只兔子()条腿。

    鸡兔共五只,腿有()条。

    3、得出关系式:鸡的数量×2+兔的数量×4=腿的数量。 质疑:如果知道了腿的总数能知道鸡兔各几只吗?

    4、引出课题: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在《孙子算经》中提出了这样有意思的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鸡兔同笼)

    (二)、开展活动,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题目:笼中鸡兔共8只,腿有22条,鸡兔各几只?学生猜测鸡兔各几只,按顺序整理所有可能性。

    学生根据总结出的关系式,计算找出正确答案。学生汇报正确答案是鸡5只,兔3只。

    小结: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叫逐一列表法。(板书)

    2、质疑:这个方法好不好?学生感受这个方法要一一列举,比较麻烦。下面就利用简单的数据总结规律,运用到复杂的情况中。

    3、请同学们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讨论。学生得出结论:鸡增加1只,同时兔减少1只,腿减少2条。鸡减少1只,同时兔增加1只,腿增加2条。腿增加和减少于兔保持一致。

    4、游戏练习:

    鸡增加2只,同时兔减少2只,腿()。鸡减少5只,同时兔增加5只,腿()。学生得出:鸡兔每对换一次,腿数增加/减少两条。

    (三)、利用规律,实题操作。

    利用总结的规律,做一道数目稍大的题,不用逐一列表,试试看。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有10个头,28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利用规律进行练习。学生汇报,根据汇报总结出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

    (四)、练习

    练习熟练运用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6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从鸡兔同笼问题中取得数学学习的方法,这里的鸡兔不仅仅代表鸡和兔,运用所学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停车场里停了三轮车和小汽车共11辆,总共有40个轮子,问三轮车和小汽车各有几辆?

    这道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学生找出两者的异同点,进行练习。

    (五)、课外延伸

    “鸡兔同笼”是一类中国有名的算术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此书约成书于

    四、五世纪,作者生平和编写年代都不清楚,许许多多数学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来解决,或者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来解决。

    JK251.com延伸阅读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通用9篇)


    教师范文大全内容专辑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敬请浏览。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要知道老师写好教案课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为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编辑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操作、概括、总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在总结、归纳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师: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关于小数点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数点的悲剧》。有一著名宇航员独自驾驶连萌一号在太空中作业,当他圆满完成任务返航途中,突然飞船发生了不可解决的故障,原因是由于检查员的疏忽,在输入一个重要数据时,把这个数据中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一位。在人生最后两个小时里,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着.最后他在与女儿诀别时说:我要告诉你,我亲爱的女儿,我也要告诉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每一个数,每一个小数点,不要再让小数点的悲剧发生了!这位宇航员和连萌一号就这样消失了。同学们,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二、教学新课:

    1、探究规律:

    (1)师:大家想想一个小数中小数点的位置会怎样移动?

    (小数点向左移动,或者向右移动)

    师板书:向左移动.向右移动

    (2)师:小数点向右移动后,原来的小数怎样了?(板书:大)

    小数点向左移动呢?(板书:小)

    这个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分组来研究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新课:

    (一)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3

    课题:认位置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点难点:

    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

    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讨论交流。

    ⑴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⑵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的前面。

    ⑶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如:——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15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掌握平面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列行的规定,理解位置确定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这个月我们将要开一次家长会,老师要求家长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你准备告诉家长怎样的信息才能使他们对号入座呢?

    师:同学们的办可真不少,你用你的办法,他用他的办法,交流起来显然不方便,怎么办?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统一的方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自学新知

    1、师:把书打开到15页

    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2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3用数对怎样表示第几列第几行?

    带着这些问题自学待会儿咱们交流

    2、交流:你有哪些收获?

    (生:列是竖排,行是横排)

    师:请你到屏幕前指一指。列在哪,行又在哪呢?

    师: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生:列是从左往右数的行是从前往后数的)

    师:确定第几列的时候都是从观察者的左边起往右边数,谁是观察者呢?(生:我们老师)

    师:大家都是观察者,以观察者最左边为第一列,所以第一列在这,(课件闪烁第一列)一共有几列呢(课件分别闪烁23456列)

    一共有几行呢(6行)

    这些数都表示的是行

    师:从邵老师的角度看教室里的第1列在哪呢?第1列的同学起立(列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数的)

    从邵老师的角度看第1行在哪呢?

    做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第一列的同学起立,第五列的同学起立第二行的同学挥挥手-------)

    3师:小军在第几列第几行(板书)小兰、小强呢?

    师:老师写的速度跟不上你们说的速度,怎样表示更简洁呢

    生说师板书

    像这样一组数就是数对(板书:数对)

    小军的位置用数对表示(3,2)读作:三二

    还能用数对表示出另外两个同学的位置吗?

    拿出作业纸写一写(一生到前面写)

    写好后交流

    4这种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写法多简洁呀,这要感谢数对的发明者,300多年前的数学家(点击图)笛卡尔让我们带着崇敬与感谢大声地说出他的名字

    5简化座位图变成圆圈

    师:用数对表示的确很简洁

    看这个座位图,老师也能把它变得更简洁一些

    师:现在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出小军、小兰、小强的位置吗?

    师小结:根据数对找位置时,先找列,再找行和列相交的地方就是我们要找的位置。

    6在圆圈图上找自己的座位

    如果用这个图表示我们今天的座位,你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拿出作业纸涂一涂吧

    (生汇报)

    7师:你的好朋友坐在哪呢说出他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

    8师:现在老师换个方式在屏幕上提供一个数对,请相对应的这个位置的同学起立,看谁的反应快。

    课件分别出示:(2,4)(5,3)(6,2)(6,6)(4,5)(5,4)(4,x)(y,3)

    师:(4,5)(5,4)为什么数字一样位置却不同呢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数对知识不仅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1师:小明家在装修,为了美观,厨房的一面墙上贴了几块花瓷砖,谁能用数对表示磁砖的位置?

    2师:学校的会议室要铺地砖,准备铺上九块花地砖,请你们根据数对找出铺花地砖的位置,在作业纸上涂一涂吧!

    3师:同学们,我们森达小学是国际象棋的传统校,同学们都会下国际象棋,老师今天带来了棋盘:

    黑王的位置在哪呢?交流白象的多种走法!

    其实这种记录棋子位置的方法就是运用了今天学的数对的思想。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确定位置呢地球这么大是如何确定位置的呢请同学们看视频在这些高科技领域确定位置可不像我们今天学的这么简单,它又是如何确定位置的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好好学习,继续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页,例一,练习二十二第1.2.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比较下面两组数的大小

    0、84О0、8402、54О25、4

    学生做完复习题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引导学生说出0、84=0、84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小数的大小没有变化。接着问:2、54和25、4这两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生答:两个小数的数字相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由于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位数发生了变化,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过渡:我们看到2、54和25、4这两个小数的数字相同,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2、5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25、4,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新课:

    1、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4米=()毫米

    (2)0、04米=()毫米

    (3)0、4米=()毫米

    (4)4米=()毫米

    让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学生填完后,老师提问:观察这几个式子,第二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有什么变化?(生:0、004米变成了0、04米,4毫米变成了40毫米。)0、004变成了0、04,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生:一位)千分位上的4移到了哪一位上?(生:百分位上)4毫米变成40毫米,原来的数就扩大了多少倍?(生答:原来的数就扩大了10倍。)

    2、分小组讨论:

    (1)第二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有什么变化?

    (2)第三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有什么变化?小数值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第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有什么变化?小数值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学生讨论后,请几个同学归纳汇报,得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齐读一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4、我们刚才学习了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根据这个规律,来做一些练习:

    下面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37237、2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评讲。

    5、我们已经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这样的规律。现在我们再来观察这四个式子(指例1),如果从第四个式子起,依次往上看,(画),把第三、第二、第一个式子分别同第四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让学生小组讨论),得也下面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

    6、我们又发现了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这样的规律,现在根据这个规律来做一些练习: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0、50650、60、0506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然后让学生阅读教科书96页。

    7、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的规律和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的规律,现在根据这两个规律做练习题,看谁能够灵活应用这两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用手势表示)

    (1)、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2倍..()

    (2)、一个三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3)、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4)、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

    2、填空:

    (1)、3、29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变成(),原数就()倍。

    608、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变成(),原数就()倍。

    (2)、8、03是()位小数,80、3是()位小数,把8、03写成80、3,小数点

    向()移动()位。

    (3)、0、06去掉小数点,原数就()倍,在768中,6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原数

    就()倍。

    (4)、把93、1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时1在()位上,

    把93、1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时1在()位上。

    3、下面的数,如果把小数点都移到最高位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7、65、428、296138、7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答略)你们学会了什么?(生答略)

    教师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的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即右移就扩大,左移就缩小;二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的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的倍数是1000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五、布置作业:教科书98页第1、2、3题。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第9页例5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二、新知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的?你能说出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四、总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7

    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重点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上节课给出地图,同学们能说出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给出了方向和距离,我们如何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课题:绘出物体位置

    2、说一说: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一上课就使孩子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有关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2、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4、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距离怎么确定?可以画线段表示,“可以用1厘米代表50米”,150米便可以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设计意图:例2是通过学习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它与例1是相互联系、互逆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完成课本21页练习三3、4题。

    1、组织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辅导学困生

    3、展示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给出方向和距离,就能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大家的收获真大!

    板书设计:

    绘出物体位置

    方向距离

    绘制平面图

    教后反思:

    1、收获:学生在画图时参与的热情比较高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积极的投入到这节课中来。

    2、不足:同学在画图时对于物体的方向容易弄反,还有的同学在定距离是不够准确。

    3、改进措施:积极纠正学生画图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努力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5~1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感受、体会数对的广泛应用,知道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具准备:练习纸(教材)白纸若干张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在统一位置中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先带你们到一个地方去参观,你们愿意去吗?那好,就让我们整装待发,一起去小军的班级去看一看吧。看,小朋友们坐得多端正啊,面对他们,你能说一说小军的位置吗?

    生: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生: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

    生:小军坐在从左往右数第4排的第3个。

    师:小朋友们一下子说了这么多,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想提问?

    生:用哪一种说法确定小军的位置比较好?

    师:是啊,能不能用一种简单的、统一的方法来确定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确定位置。(板题:确定位置)

    二、抽象情境,在活动中认识数对

    1、在点子图上认识行和列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先把每个同学都用小圆圈来代替,这样它就形成了一幅点子图。仔细观察这幅点子图,你觉得他们排列得怎么样?

    生:很整齐。

    师:是的,在数学上有这样一个规定,凡是像这样的竖排都叫做列,横排都叫做行。如果要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比如这是第一列,如果要确定第几行,就从前往后数,比如这是第一行(课件演示)。我们看,小军在这,你能重新说一说他的位置吗?

    生:小军坐在第3行第4列(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看行数,再看列数。

    师: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板书)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是先看列数,再看行数。

    师:到底是写列数,还是先写行数呢?数学上是这样规定的,一般情况下总是把列数写在前面行数写在后面。我们看,小红在这,你能像这样确定她的位置吗?

    生:小红坐在第2列第3行。(板书)

    3、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想不想写几个同学的位置?那好,就请你们拿出这张小白纸,老师提醒一下,下面我报位置的时候速度会越来越快,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全部都记下来呢?准备好了吗?(第6列第4行,第2列第4行,第3列第2行,第5列第4行,第6列第3行)

    师:写好了吗?怎么没有写出来?有写出来的吗?老师帮你写到黑板上可以吗?(6424325463)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前面这些数表示的是?

    生:列数(板书)

    师:后面这些数表示的是?

    生:行数(板书)

    师:你真了不起,数学家们在记录位置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是他们将中间的空格用逗号来代替,两边加了小括号,并给它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数对。知道它怎么读吗?

    师:读作64,接着我们一起读。

    师:现在你能用数对表示小军和小红的位置吗?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写,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写。

    师:如果老师还想确定一些同学的位置,你们认为是用前面的这种方法表示好呢,还是用数对表示好?为什么?

    生:后面,因为这种方法很简单,简洁。

    4、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

    5、在游戏中运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班长起立,你们能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吗?请你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发现两种数对,一是(1,6)二是(6,1))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写(1,6)的同学是从左往右数的,写(6,1)的同学是从右往左数的。

    师:我们来数数看,果真是这样,这可怎么办呢?这样吧,我们站到讲台上看看,我们的左边在哪里?对,也就是说同学们的右边就是第1列。这样,班长的位置就可以用(6,1)表示。

    师:现在你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吗?就请你们将自己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在这张纸上,同时写下你的名字。

    师:现在老师报数对,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到他是谁?(5,2)(1,6)

    师:你能用数对表示你朋友的位置,让其他小朋友猜一猜吗?

    师:请数对是(1,4)的同学起立,请数对是(4,1)的同学起立。这两个数对里都有1和4,怎么表示的位置不一样呢?

    生:(1,4)表示的是第1列第4行,(4,1)表示的是第4列第1行。

    师:看来,这两个数对的确表示不同的位置。

    6、练习三第3题

    三、矛盾冲突,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让我们轻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去走一走。来到公园门口,我们看到这样一张平面图,这里的北是什么意思?

    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现在你能用数对表示公园里每个地方的位置吗?

    师:怎么不能?

    生:这些点比较散,看不出列和行。

    师:怎么办呢?

    生:给它加个方格。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小军班级的座位图,联系这幅图,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小军班级的点子是满满的,公园平面图上的点只有几个。

    生2:小军班级点子图上没有0,公园平面图上多了一个0。

    师:是啊,这个0我们既可以看作是列的起点,也可以看成是行的起点。现在你能用数对表示每个地方的位置吗?请你们在例2图上直接写一写。

    师:进入大门,我们看到有两条路径可以通往盆景园,如果让你选择,你会走哪一条,为什么?

    生:走左边的一条,因为这条比较近。

    师:那你能用数对告诉小军这条路可以怎么走吗?请在例2图上写一写。

    生:从(3,1)出发,往西到(2,1),往北到(2,3),继续往北到(2,6),拐弯往东到(5,6),最后向北到(5,7)。

    师:现在让我们先到书报亭去看一看。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2、描点,连线。

    师:你能将(X,3)(6,Y)(Z,3)所表示的点在方格图中标出来吗?

    生:能

    师:你想标在哪儿呢,请你来指一指。这个X一定是3吗?还可以是几?在这个方格图上可以是哪些数?

    生:013。

    师:也就是说,这里X的取值范围是有限的。但我们看,不管X取什么数,这些点子都应该在?

    生:第3行。

    师:现在你能给X、Y、Z各取一个数,标出这个点后将它们顺次连接起来,围成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可以吗?

    (学生动手,围成了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

    师:现在让我们到儿童乐园去看看吧。来到儿童乐园,这里正准备进行一场有趣的游戏,你们想参加吗?那好,只要你能用数对告诉啄木鸟先生哪棵树上有害虫,它就会听从你的指挥飞到上面去捉害虫。

    四、课堂总结,在回顾中反思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得快乐吗?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竖着的一排叫做列,横着的一排叫作行。

    生2:用数对表示位置很简单。

    生3:写位置的时候把列数写在前面,行数写在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像这样的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怎样的应用吗?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课件播放你知道吗)

    师:其实,像这样的确定位置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广泛的应用,课后请小朋友继续去了解。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9

    1、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时,你的前面是()方,左面是()方,右面是()方。

    2、傍晚,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3、黄昏时,当你背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4、你伸开双臂,左臂向南,则右臂向(),你的前面是(),后面是()。

    5、明明早上上学时迎着太阳到学校,则学校在明明家的()面,明明家在学校的()面。

    6、如果你面向东方,则你的左前方是(),右前方是(),如果你面向西方,则你的左前方是(),右前方是()。

    7、太阳总是从()方升起,从()方落下。

    8、()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以帮助我们辨认()。

    9、小东放学往西走,学校在他家的()面。

    10、小明家在学校的东面,小强家在学校的西面,小强家在小明家的()面。

    11、太阳(一定)是东升西落的。

    12、与北极星相对的方向是()。

    13、三年级黑板在教室的西面,那么老实讲课时面向()面。

    14、张丽面向南站立,当她向后转之后,她的左面是(),右面是()。

    15、把手表平方在桌面上,用数字12正对着北方,正对着南方的是数字();数字3正对着()方。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系列9篇


    栏目小编十分认可“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这篇文章强烈推荐您阅读一下。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写好教案,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木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不条、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学交警指挥交通车时的各种动作姿势。

    2.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刚才所观察交警的手与手、手与身躯构成的角。

    3.指名学生将角的两边上取两点,再将两点连接起来得到第三条线段,并说出是一个什么图形?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后,你想探索三角形的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板书:意义、特征、特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学生用小棒任意摆出一个三角形。

    教师出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形:

    (1)(2)(3)

    学生讨论三个图形,是不是都是三角形?为什么?

    刚才大家在判断上述三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时,都注意到三条线段,围成等这些重要条件(板书:三条段、围成),谁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练习

    (1)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2)(3)(4)(5)

    (二)探索三角形的特征

    (1)虽然三角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谁能说说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分组讨论)

    (2)小组指定代表说说讨论的结果。

    板书: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三角形,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4)学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边、角、顶点。

    (三)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多媒体出示电线杆、自行车、货柜架等实物图,让学生指出其中的三角形。

    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分组讨论后,指定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用木条钉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用力拉、推,让学生观察,大家会发现什么?

    这说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稳定性)

    举出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哪些部位是做成三角形的。

    三、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三角形。

    3.折一折:把一张纸对角对折,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再对角对折,又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呢?

    4.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特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探讨了三角形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意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特征: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特性:稳定性。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2】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T:孩子们,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平时你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喜欢)

    T:谁能说说你在课余时间都喜欢看什么类型的课外书呀?

    S:故事书、科技书等。

    T:看来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现在学校决定为你们购买一些课外书,快说说你们想要什么类型的书?

    S:童话类、体育类……

    T:你们说了这么多,我都记不住了,这可怎么办呀?

    S:您可以记下来呀!

    T:这个办法不错,下面我们把刚才那些同学说的一起记录下来。

    二、全班交流,感受新知

    1、让学生感受收集数据的过程

    T: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准备的小卷子,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同学们的答案。(全班动手记录20名左右学生的情况)

    T:讲明记录方法。

    T:刚才我们记录了一些同学想要的书籍,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记录的结果如何,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记录的结果。(或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方法)

    S:到展台上汇报自己的记录过程。(5人左右)

    (如果没有画“正”字的方法,就向学生展示老师的方法)

    T:刚才我们展示了几位同学和老师的记录过程,下面我们看看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S:都是每个人记录一次,不同的地方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图形记录。

    T:大家说的真好,那么这些方法哪个更方便呢?

    S:画“正”的方法,因为那种方法比较好数结果。

    2、学习制作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T:我们已经收集了同学们的数据,下面我们把这个结果制成统计图来方便我们观察。请大家把小卷子翻过来,看着大屏幕的统计结果来制作统计图。(每一个小格代表一个人,提要求)

    T:刚才我们经历了收集数据和根据结果制作统计图的过程,看着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S:我发现有?人喜欢?书,我发现……

    T: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谁能看着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呀!

    S:提问,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刚才我们经历了统计的整个过程,并且体会到了统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P111,读题,明确要求。

    2、看来统计还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最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统计组员最爱吃的一种蔬菜。提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初步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灵活地解决有关时间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例2主题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现在我们先做一组练习:

    3分=()秒120分=()时5分=()秒

    4时=()分300分=()时180秒=()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就是如何进行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教学新知:教学第5页例2

    1、谈话:快乐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学了。小明同学背着书包上学来了——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第5页上面的主题图。

    2、谁能说一说:(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板书: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在小组内交流。

    4、展示汇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数钟面上的小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15个小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小格

    生2:数钟面上的大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3个大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大格

    生3:7时45分和7时30分都是7时多,直接用45分减30分,算出走15分钟。板书:45-30=15

    生4:用“终点时间7时45分-起点时间7时30分”,得到经过的时间15分……

    板书:7时45分-7时30分=15分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5、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这个计算结果对吗?你是怎么想的?(写上答语)

    6、比较: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数格子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我们身边没有钟表,无法直接数。因此,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7、整理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了这一个问题的?谁来说一说?(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三、巩固练习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用“终点时间-起点时间”得到“经过的时间”。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教科书第5页下边“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挑两名学生演板。

    (2)集中评讲:9时-8时40分,分钟部分不能直接相减,怎么办呢?根据1时=60分,先从9时中借出1时变成60分,然后再减: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

    3、拓展训练:

    (1)完成练习一第9题。

    评讲时强调: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2)补充题:某单位每天上午8:00上班,要求全体员工提前20分钟到达单位,请问员工最晚何时到达单位?

    评讲时强调: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8题。

    5、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时间的计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数钟面上的小格、大格,或者计算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时间的有关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来完成今天的作业吧。

    练习一第9、11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先:阅读与理解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再:分析与解答

    后:回顾与反思

    1、数小格15分钟

    2、数大格15分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3、45-30=15分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4、7时45分-7时30分=15分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答: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15分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一年级教科书93页例1、94页例2,《统计》教学设计、反思、评课。

    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科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验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并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策略与方法:

    采用独立操作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

    1、小松鼠图片。

    2、例1鲜花图及涂好的条形统计图各一份。

    3、画"正"字的数据统计图片。

    4、五张图片:香蕉、苹果、梨、桃、其它

    学生:

    1、每生自备两份画有红、黄、蓝、粉四色小花的纸片,其中一份正反面都要画。

    2、例2统计图、统计表每生一份。

    一、创设情境,铺陈出新

    教学例1 1、情境引入

    教师(神密的):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小客人。

    出示小松鼠图片。

    教师:它想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欢迎吗?(学生兴奋的说:欢迎)小松鼠说:"今天大森林里正举行鲜花会呢。同学们想去看看吗?闭上眼睛老师带同学们去。

    出示93页的鲜花图。

    教师:笛笛,到了,请同学们下车吧。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们纷纷提出问题,教师不做回答。

    教师:要想解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就让我们先来做一项工作吧。打开课本93页,同学们能在这幅图上表示出各种花的多少吗?

    学生:能!

    教师:那就拿起笔来,开始行动吧!看谁的作品又对又漂亮、整齐。

    设计意图:抓住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把小松鼠恰当引入课堂,足以使学生们眼前一亮,注意力尽被吸引,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图,意在给学生提供独立思维,独立操作的空间,以开发孩子的潜能。

    2、展示成果。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指名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并讲解自己的操作步骤。注意引导学生讲清图中每一部分,如:"盆"表示什么?数据从何来?小格子表示什么?怎么知道哪一条表示什么花?

    其它同学到讲台前面来听、看。(意在为学生创设争相发言的自然氛围)

    引导学生自我对照。对的举左手,不对的举右手。(意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请认为自己作品很棒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身边的同学和听课的教师。(意在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

    教师:小松鼠也做好了,让我们帮它检查一下好吗?(意在引出教师自备的统计图,便于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案《《统计》教学设计、反思、评课》。)

    3、看图提出问题。

    教师: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信息要带给大家吗?

    4、比较实物图和统计图,看哪幅图能很快帮我们回答问题?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哪种花最多?哪种花最少?

    5、小结

    教师:刚才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就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统计(板书课题)它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有很多用处,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

    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有!

    教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加油吧!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

    二、全面探究新知

    1、收集数据。

    教师:小松鼠想和我们大家交朋友,就要更多的了解同学们。它想知道每位同学最喜欢这四种颜色中的哪一种。(自然过渡到对例2的探究中)

    学生纷纷说。

    教师:请同学们在小卡上选自己最喜欢颜色花的下面画上记号。交给老师,好吗?

    教师把收集的纸条握在手中,神秘的问:现在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纷纷说。

    教师:那现在我们就要先来记录一下数据了。

    教师读,学生记。学生跟不上,纷纷表示抗议。(此环节意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师:跟不上,那怎么办呢?

    面对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收集数据简捷、方便。

    如果学生说不出可以提示:以前数图形个数时,数一个就做一个记号。(意在实现知识潜移)

    讨论后,学生汇报结果,好的方法给以充分肯定。如果学生能说出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就要给以高评价,如果不能说出就以小松鼠引出。

    教师:小松鼠看到大家想这么多方法,可高兴了,它也想了一种方法,让我们一起看看。

    出示"正"字的数据统计图片。

    教师:老师读一个,就画一笔,数一数"正"字几笔?代表几个人?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师生一起探讨用画"正"字方法统计数据的方法与好处。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从刚才讨论的方法中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再来试一试,好吗?哪位同学喜欢用画"正"字的方法呀?在黑板上收集数据(意在重点向学生推荐这种方法)。

    收集完后,叫学生汇报,并说明用什么方法收集的。

    2、数据的整理

    引学生把收集的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填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看着这张表能把这图完成吗?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桌合作完成,比一比,看谁的作品好,下课后贴在板报上。同学们可要好好表现呀。

    3、展示成果,描述数据

    注意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①涂的对不对?

    ②整齐、美观的引导学生自评,教师给以恰当点评。

    ③引导学生讲清操作步骤。图中每一部分的意义,频数范围有何作用?怎样快,美观?

    ④重点引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或发布信息。

    4、总结统计的作用

    指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指着同学们问。

    教师:你能看出我们大家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最多吗?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最少吗?

    学生:不能。

    教师:那再让我们看看统计图吧。

    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统计图的作用。

    学生:统计图能帮我们一眼看出数据的多少,能帮我们解决好多问题,让我们发现好多有用的信息。

    教师:是呀,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会学到更加丰富的统计知识。

    5、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收获。

    三、实践应用

    教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小松鼠学会了好多知识,可高兴了。它说:快六一儿童节了,到时它还要来和我们大家一起过节日。还想为我们大家准备两样水果,可是准备哪两样呢?

    出示水果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最喜欢的水果下面做记号。

    师生统计之后。

    教师:小松鼠要回去为我们大家准备礼物了,让我们和它说"再见"吧。(意在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与课始的情境创设回应)

    全课到此结束。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5】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拼6个图案需要几块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根据这句乘法口诀你能联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探索2、5倍数的特征,初步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发现2、5倍数的特征并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奥运带给我们的除了那种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还有一点那就是要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过一段时间我们学校要举行团体操表演,有哪些表演形式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学生认真看表演情况。)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师:从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说出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信息,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2、活动二:师:我们首先解决各项表演分别可以选派几人参加这个问题。请你们想一想,每个方队得人数有没有规律?到问题时要仔细分析、验证,不能轻易下结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学生的思考可能停留在图中呈现的人数上,3个5、6个2、5个3.教师可适时引导:各队的人数与2、3、5有没有关系?

    3、活动三;

    师: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那些?5的倍数有哪些呢?3的倍数有哪些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主思考后,可能采用无序排列、有序列举、在百数表中圈出或涂色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4、活动四

    师:同学们了不起,用这么多办法找出了100以内2、5的倍数,那你们有没有发现2的倍数、5的倍数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数?

    师:像2、4、6、8、10、12都是偶数,1、3、5、7、9、11都是奇数。

    师:你能再说出几个偶数、奇数的例子。

    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举例,相互交流。

    三、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第3题数学游戏: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看数字卡片说一句话。如:20是偶数,是2的倍数,同时也是5的倍数等。同位两人轮流出卡片,参与游戏。

    四、课后小结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7】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了如下设计: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突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地研究和学习,并因地制宜地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的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2.情境教学贯穿全课始终。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本节课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联了起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整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星星图片或其他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三个同学在开心地折小星星,佳佳折了5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7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1)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问题:怎么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创设与教材相同的学习情境,不仅复习了连加的实际问题,巩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加深了对连加算理的运用,还自然地引入新知的学习,从而形成对比,为学习同数连加作铺垫。

    ⊙合作探究

    1.教学教材77页例4,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同数连加问题。

    (1)师:过了几天后,他们三人又在一起折小星星了。

    课件出示情境图: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6个。

    ①你知道了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生1: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也折了6个。

    生2:3个人都折了6个,3个人折的一样多。

    师小结:有3个人,每个人折了6个小星星。

    ②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③怎么列式计算?

    预设

    生1:6+6=12(个) 12+6=18(个)

    生2:6+6+6=18(个)

    师:第一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算式相同,那么第二个算式你是怎么算的?(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这3个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图上把它们圈起来。

    (2)结合图示完成表格。

    ①出示1个圈,提问:这个圈表示什么?(表示1个6)

    ②出示2个圈,提问:这2个圈表示什么?(表示2个6,2个6就是12)

    ③出示3个圈,提问:这3个圈表示什么?(表示3个6,3个6就是18)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表格:

    ④读表格。

    师:表格中的6,12,18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1个6是6,2个6是12,3个6是18。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8】

    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及多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

    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是一次质的飞跃,他们已经能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对事物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立体思维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具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学习数学,热爱生活。

    2.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完成新知构建。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数学知识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所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圆是一个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的面积计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让学生猜测和运用小正方形来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完成了知识的构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大小不同的两张圆形纸片

    学生准备剪刀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圆形学具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回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1)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2)已知半径怎样求半圆的周长?

    2.建立圆的面积的概念。

    (1)感知圆的面积的大小。

    师拿出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两张圆形纸片,问:大家看这两张圆形纸片,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

    师明确:圆的面积有大有小。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圆的面积呢?

    师指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区别圆的面积和周长。

    指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学具,同桌之间用手摸一摸,指一指:哪儿是圆的周长?哪儿是圆的面积?

    学生操作后,师生共同明确:圆的周长是指围成圆一周的封闭曲线的长;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占平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混淆圆的周长和面积,因此,设计了摸一摸、指一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感知圆的面积和周长的区别的同时,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着重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对比和强化,尽可能地让学生减少差错。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度量,猜想圆的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的面积,(课件演示度量过程)观察后得出圆的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又比3个小正方形大。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师: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是无法通过度量得出的。

    2.回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过渡: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通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3.动手操作。

    (1)组织学生分别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然后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

    课件演示剪拼的过程:

    (2)讨论:

    ①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②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③把圆平均分成16份和32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把圆平均分成32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④如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图形会怎样呢?

    (课件演示,得出结论: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3)观察、汇报拼成的长方形与圆的关系。

    ①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结合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②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形状不同,面积相等)

    (4)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原来圆的面积,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原来圆的半径,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即S圆=×r。

    因为C=2πr,所以S圆=πr×r,S圆=πr2。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9】

    一、教材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章“找质数”。

    二、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按前一节“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编写而成,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和合数。教材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作为示范,引导学生继续拼长方形,找出2到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一种长方形,这样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能拼两种或以上长方形,这样的数有两个以上因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将这些数分为两类,以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进而认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熟练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初步掌握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比较抽象,找质数不象找奇数、偶数和找因数那样规律性强,因此学生接受起来会很困难,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找质数的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本节课我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一般的解决问题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学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非0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经历探索质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以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哥德巴赫猜想”吗?其实在老师小的时候就听说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数学王冠上的一颗明珠。你们想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吗?点击课件出示: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话?(生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大于2的偶数。

    师:能举个例子吗?(如4、6、8…)没读懂什么?

    生:什么是质数?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质数。

    教学反思: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教师要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本节课以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为疑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急于学习什么是质数的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探索新知:

    1、自主探索:

    师: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在第10页,在理解了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下表。并仔细观察、思考,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

    教学反思:让学生经历拼一拼,自主、独立完成填表的实践,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新知。

    2、合作交流:

    师:同桌互相交流你是怎样填表的?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分为两类的?为什么这样分?

    生:……

    教学反思:小范围的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人人参与展示自已成果和取长补短的机会。并能在认识与思维的碰撞中及时、主动地发现和修正自已的不足之处。

    3、归纳小结:

    师:同学们,表格填写完成了吗?哪一位同学把表格填写的情况给大家讲一讲?

    生1、……

    师:这位同学讲的很好。(出示表格)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选


    我们来一起看看我们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下面的内容只是提供参考请大家详细阅读!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51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三名学生因年龄小、习惯差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设计思路: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B.画其中一条边。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画150度角呢?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生平时要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根据特定标准进行分类(2)知道分类的标准(3)比较大小(4)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1)水果蔬菜的分类

    水果和蔬菜的区别:

    1)、水果生长在树上,生长期长;蔬菜一本只有一到两年的生长期……

    2)、凡生长期无花的叫蔬菜,凡生长期开花的叫水果。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学习包

    体验活动:

    (1)整理自己的书包,说一说是如何整理的

    按学科: 语文书 语文本

    数学书 数学本

    音乐书

    品德书

    按功能:

    教科书一类

    练习本一类

    工具书一类

    (2)帮妈妈整理衣服

    按季节分类整理;按颜色分类整理;按上衣和裤子分类整理……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帮妈妈整理衣服,放入衣橱的时候与第二课时比较大小进行整合,了节分类与比较的相辅相成。

    2、学科间整合:把传统文化课中的《饮食文化》与本节课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营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渗透孝敬父父母,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品德。

    3、体验式活动:整理自己的桌洞、书包。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3课时。

    (四)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学习目标: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类;自己的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整理)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

    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注: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分类在生活中有较多应用,衣服分类,交通工具分类,学生分类,超市里的物品分类……联系生活中的这些分类之后,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愿意学数学。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3】

    1.圆 柱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罐头盒、茶叶筒、树桩等圆柱体实物。它们都是圆柱体,简称为圆柱,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

    1 柱。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展示圆柱的几何图形

    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画线的同时实物慢慢消失,只剩下轮廓。

    计算机演示圆柱形的画法。并让学生画一个圆柱。

    2、动手操作,整体感知

    (1)分组活动,让学生拿着圆柱体实物观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直观操作形象感知圆柱的特征。(2)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圆柱的上、下两面是什么图形?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

    (1)圆柱的底面:圆柱几何图形的底面逐渐分离出来,显示出上下两个底面重合的动画。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确实是2个完全相同的圆。

    (2)圆柱的侧面

    摸到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它是一个曲面)(3)圆柱的高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出示一盒牙签,观察想象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然后提问:圆柱有几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拿出纸圆柱形模型,剪刀等,把圆柱形模型的侧面沿高剪开,再打开,观察形状。

    (2)提问:展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小组进行交流。

    (3)利用教具进行验证,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逐渐展开显示成长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再卷起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

    得出: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三、课堂检测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2.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圆柱的高有()条。

    3.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3厘米,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或()。

    四、总结全课反思体验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课外延伸:按照教科书121页那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3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底面(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

    圆柱

    高—有无数条

    长 = 圆柱的底面周长

    侧面—沿着一条高展开—长方形

    宽 = 圆柱的高

    课后回忆:

    本节课圆柱的认识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就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对于学困生来说抽象点,虽然做了教具进行了演示,还不是很理解。做一个这节课的课件估计会好一点。尤其是展开图中的长方形的长学困生怎么也理解不了,怎么会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呢?

    第二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例

    3、例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

    4 养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米?(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探究新知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5(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3.教学例4(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

    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三、课堂检测、填空。

    1.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形,长是圆柱的(),宽是圆柱的(),因此圆柱的侧面积=()×()。

    2.如果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厘米,高是6厘米,那么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形,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分步列式计算。

    6 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作业 练习二第6题。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课后回忆:

    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不难,但是繁琐,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细心一点,开始学最好分步做。最容易出错的是加上2个底面积。还要注意最后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再一个就是知识的应用,像制作水桶、摸水泥的面积等求的是一侧面积加一底面积并不是表面积,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区分,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例5-例6.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7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猜想、操作、讨论等学习过程,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增强肯动脑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

    1、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二、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三、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要计算圆柱的体积,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

    四、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数据中。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V=Sh

    V=πr2h

    五、运用探究结果,解决问题。

    出示例6,学生运用公式自己完成。

    六、课堂检测、填空。

    1.求一个圆柱形钢材占空间的大小,是求()。

    2.圆柱的体积公式是(),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是()。、解决问题。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底面积是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V = S h

    课后回忆

    圆柱的体积这节课内容比较少,也容易理解,主要是圆柱切割拼凑成长方体抽象一些,不过学生还是能掌握的。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提升思维品质,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

    圆柱侧面展开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教学例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3)圆柱的底面积你会计算吗?侧面积呢?

    ①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②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③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12 长×高)3.尝试练习。

    (1)求下面个圆柱的侧面积。①底面周长,高。②底面直径8cm,高12cm。(2)求下面个圆柱的表面积。①底面积是40c㎡,侧面积是25 c㎡。②底面半径是2dm,高是5dm。4.课堂小结:说一说你的体会。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二第5~8题。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

    课总

    13 后结 本课时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发现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在设计练习时,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放手给学生自己练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并会根据周长的含义求周长。

    2.探究测量不同形状物体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联系周长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地计算周长。

    教学用具:课件、实物投影、绳子、米尺、蘑菇图一张

    学具:绳子、卡纸一张、水彩笔一枝、米尺两人一把、书签(长方形、菱形、椭圆形、心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边线:

    1.观看录像,理解封闭图形:

    师:瞧,这几个小朋友在玩绳子游戏呢!他们从绳子的一端出发,看看是不是能走回原来的地方?(播放录像)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玩一玩?

    生:想。

    师:这四幅图就是刚才绳子摆放的图形。从A点出发,哪些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拿出作业纸,用手沿着指一指。

    师:找到的同学和同桌讨论一下:为什么它们能回到原来的地方?

    生1:第二和第三个图形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因为它们都是封口的。

    生2:因为它们都是连在一起的。

    师:像这样首尾连接的图形就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2.围图形: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围一个呢?用绳子在卡纸上围一个你喜欢的封闭图形,先想一想要围什么?

    (学生动手围图形)

    师:谁愿意把你围的图形向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所围的图形,有小山、手、牙齿、飞船等等)

    3.描图形:

    师:这么一根小小的绳子在你们的手里就变成了千姿百态的图形,真是了不起!想不想把这些精彩的作品保留下来?用水彩笔把你围的图形描下来。

    【评析】: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教学开始,我利用周长的特征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用“玩绳子游戏”的方式切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让学生在沿着图形指的过程中体会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接下来就让每个学生围一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想象力非常丰富。围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图形,在这样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中,学生有效地体会了图形的边线。而这时我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的边线,我又让学生用描的方式把图形保留下来,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在不断地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二、教师演示,揭示周长:

    1.揭示周长含义:

    师:老师也围了个图形,想看吗?是什么?(出示小蘑菇图)

    现在我把绳子拉开,这根绳子的长就是这个蘑菇图的周长。(板书:这根绳子的长就是蘑菇图的周长。)

    师:谁愿意上来读一下刻度,周长是多少? 生:周长是82厘米。

    师:那么你知道你围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动手试试看。

    生1:我围的小山的周长是62厘米。

    生2:我围的手的周长是65厘米。

    ??

    【评析】:教师进一步来揭示周长的含义,学生可以借助自己所围的图形,一些都水到渠成。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这样的设计不但能赋予枯燥的学习内容以纯真的儿童气息和快乐的生活情趣,而且切实帮助学生建构了对“周长”的理解,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三、计算平面图形(直线图形)的周长:

    师:在我们数学上,经常还要研究像这样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出示图形)

    谁能来指指、说说它们的周长呢?

    学生边指边说:三角形三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四边形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师:想像一下,如果给出一个五边形,你能说说它的周长吗?

    生:五边形五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师:是啊,围成这些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它们的周长。(板书)

    师: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吗?任意选择一个,计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计算)

    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三角形的周长是12厘米。我是量的。

    师:量什么?

    生1:量它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师:说得真好。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2:它的周长是9厘米。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也是先量它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的。

    师:哦,原来你们都是用尺量一量的方法来计算它们的周长呀。

    【评析】: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周长”,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从而感受“围成这些平面图形(直线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它们的周长”。接着抛出探究性问题“它们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知道吗?”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象这样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

    四、方格纸上计算周长:

    师:那么要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也一定要用尺量呢?

    生:不要。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已经写了一个格子的长度是1厘米。

    师: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完成作业纸)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1:周长是16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每条边占了四个格子,就是4厘米。四条边一样长,所以4×4=16厘米。

    师:说得真好,在计算的过程中还能灵活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简便计算呢。

    师:那么另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2:周长是26厘米。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我是看它有六条边,把六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一共是26厘米。

    师:好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是把下面这条边移上去,把左边这条边移到右边。这样就只要算一个大长方形的周长就可以了,它的长是9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26厘米。

    生4:可以把这个图形分成两部分,左边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右边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厘米,再把它们合起来,但是中间这条边算了两次,所以要减去。结果算出来,周长也是26厘米。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计算周长的方法,真了不起。

    【评析】:在方格纸上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重点是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以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方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特别是对于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学生想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法,渗透了转化、割补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五、计算书签的周长: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周长。(板书:周长)

    其实,计算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经常要遇到的问题。

    (欣赏图片)比如:在黑板的一周订木框,在宣传栏的一周订铝合金的外框。那么至少需要多长的木料或铝合金条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求黑板和宣传栏的周长。再比如:在枕套、衣服、伞边上镶上花边,在树木的四周订护栏,在广告牌上安装霓虹灯等等,这些问题都和周长有关。

    师:我们学校大队部给为书香长廊赠书的同学准备了一个小纪念品,知道是什么吗?

    生:书签。

    师:瞧!(出示书签)多漂亮的书签啊,特别是在它的一周围上金线后,书签显得更精美了。那么围一个书签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呢?金线的长也就是什么?

    生1:书签的周长。

    师:你能想办法计算出书签的周长吗?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生1:我们研究的是长方形书签的周长,我们用尺量出它的一条长是11厘米和一条宽是5厘米,合起来就是16厘米,再乘2,就是32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1:大约32厘米。

    生2:我们研究的是菱形的书签,我们用尺量出它的一条边是6厘米,因为四条边都相等,所以乘4就是24厘米,就是它的周长。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2:至少24厘米。

    生3:我们研究的是椭圆形的书签,我们先用绳子围着它绕一圈,作个记号,再放在尺上量一量,周长是30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3:大约30厘米。

    生4:我们研究的是心形的书签,也是先用绳子绕一圈,再放在尺上量一量,它的周长是36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1:至少36厘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针对不同形状的书签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老师一定把你们测量的数据提供给大队部,这样他们就能够放心地去购买书签了。相信不久,你们中就会有人得到这么漂亮精美的书签啦。

    【评析】:测量方法的多样化是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书签的一周围上金线,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引发学生的探究。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材料,既有直接可以用尺测量出周长的书签(长方形、菱形),也有需要先用绳子绕一周,再借助尺子量一量的书签(椭圆形、心形),由此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形状不同的书签,体验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在课堂上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完全有能力来合作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而且在活动中学生的潜能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的学生在测量菱形书签时,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只量出一条边的长度,直接乘4即是周长;在量曲线图形的周长时,学生能很默契的合作,尽量使结果更精确。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合作精神只有在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培养。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他们在从事“做数学”的活动中主动体验数学。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有趣的游戏、充分的操作、有效的探究都促使学生的数学思考不断深入。显然,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以及对数学问题深入探究的科学态度。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主动参与、同伴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自觉校正思维的偏差,进而完善认知结构,提高数学素养,促进新的认知飞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5】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准备: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学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学:情景引入,完成学案“忆一忆”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1)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自学探究新知

    1、结合自学提示学生自己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圆柱可以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拿出圆柱体体积演示器,动手试一下,可以把圆柱体拼成一个近似的()。

    (2)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体相比较,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①形状② 表面积 ③高度④底面积 ⑤体积)(小组合作探究)。(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4)如果已知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出现在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小组合作)

    (5)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6)计算圆柱体的容积,与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方法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圆柱的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用底面积乘高,不同之处在于求圆柱的容积应从圆柱的里面量直径(或半径)和高。)

    2、完成学案中“想一想”—“练一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三)展示与探究

    1、小组内展示

    2、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3、全班指名展示以上4个问题。

    师点拨: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 V=sh(板书公式)展示学案中“想一想”—“练一练”。

    (四)讨论探究

    1、小组讨论一下问题:如果已知下面的2个条件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⑴、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高(h)⑵、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d)和高(h)⑶、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

    2、分别指定小组展示

    3、小组讨论归纳求圆柱的体积有几条途径

    4、自由展示求圆柱的体积的几条途径 5.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厘米,高12厘米

    学生做后小组展示。(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6、课件出示练习题

    (五)总结

    1、学生自由回答这节课的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数学优质课教案:

    课题 : 《圆柱体的体积》

    (六年级下册)

    执教人: 郭卫敏

    单位: 临颍县城关镇樱桃郭小学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6】

    内容简析:

    分数在生活化数学和形式化数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是在学生对分数的生活化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最初步的数学化的整理和概括。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会进行简单比较。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认识的突破(从整数向非整数的突破),是认知结构上的新建,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本课的学习将对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产生直接影响,对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数意义”有着特别重要的启始作用。

    设计理念:

    我以“动态生成”和“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设计本课教学的。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动手“创造”分数,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这才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育教学观;更想寻求“生本”、“互动”、“生成”、“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突破和新建构。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产生,了解它的含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个部分的名称。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探究、交流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明确学习起点

    首先,直接告知学生本课要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接着,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分数的了解程度。然后抓住其中一些有关分数学习的

    有效信息,引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建构新知

    (一)实践、建模

    1、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一个分数(如:1/2.1/4等)的产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和分数表示的具体含义。

    2、动手平均分物体,把你心中的分数做出来,画出来。(折纸活动)

    3、展示创作成果

    做好了的且愿意把成果展示给大家看的,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4、讨论、建模

    师:看,这些图形漂亮吧!其中蕴藏着许多分数的知识呢?

    先判断这些图形的阴影部分都能用分数表示吗?在辨析中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再以这些学生自行“创作”的图形为材料,组织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明确其中的两层含义——

    第一层:形状、大小都不相同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其中的'一份相同,就能用同一个分数表示。

    第二层: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图形,同样都表示其中的一份,只要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会不同。

    5、小结:像这些数就叫分数。

    6、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7、规范读、写分数的方法。

    (二)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第一层:以学生“作品”为材料,比较“数形结合”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第二层:直接给出两个分数,比较大小。

    由此,让学生得到体验: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一、练一练

    1、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

    2、用合适的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

    3、在○里填上“>”或“

    二、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延伸

    请你在自己创作的图形中,再涂上几份。想一想,这时候该用什么分数表示?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7】

    幕村小学2017数学“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尝试与猜测活动之一。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初步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发现鸡和兔的异同点,学生得出鸡和兔都有一个头,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腿。

    2、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出示多媒体课件:

    一只公鸡()条腿,两只公鸡()条腿,五只公鸡()条腿。

    一只兔子()条腿,两只兔子()条腿,五只兔子()条腿。

    鸡兔共五只,腿有()条。

    3、得出关系式:鸡的数量×2+兔的数量×4=腿的数量。 质疑:如果知道了腿的总数能知道鸡兔各几只吗?

    4、引出课题: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在《孙子算经》中提出了这样有意思的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鸡兔同笼)

    (二)、开展活动,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题目:笼中鸡兔共8只,腿有22条,鸡兔各几只?学生猜测鸡兔各几只,按顺序整理所有可能性。

    学生根据总结出的关系式,计算找出正确答案。学生汇报正确答案是鸡5只,兔3只。

    小结: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叫逐一列表法。(板书)

    2、质疑:这个方法好不好?学生感受这个方法要一一列举,比较麻烦。下面就利用简单的数据总结规律,运用到复杂的情况中。

    3、请同学们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讨论。学生得出结论:鸡增加1只,同时兔减少1只,腿减少2条。鸡减少1只,同时兔增加1只,腿增加2条。腿增加和减少于兔保持一致。

    4、游戏练习:

    鸡增加2只,同时兔减少2只,腿()。鸡减少5只,同时兔增加5只,腿()。学生得出:鸡兔每对换一次,腿数增加/减少两条。

    (三)、利用规律,实题操作。

    利用总结的规律,做一道数目稍大的题,不用逐一列表,试试看。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有10个头,28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利用规律进行练习。学生汇报,根据汇报总结出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

    (四)、练习

    练习熟练运用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6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从鸡兔同笼问题中取得数学学习的方法,这里的鸡兔不仅仅代表鸡和兔,运用所学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停车场里停了三轮车和小汽车共11辆,总共有40个轮子,问三轮车和小汽车各有几辆?

    这道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学生找出两者的异同点,进行练习。

    (五)、课外延伸

    “鸡兔同笼”是一类中国有名的算术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此书约成书于

    四、五世纪,作者生平和编写年代都不清楚,许许多多数学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来解决,或者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来解决。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

    针对《7 的乘法口诀》教材,就课堂教学目标及课堂导入进行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7 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②初步掌握7 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③能用7 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编制7 的乘法口诀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 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 上“生日快乐”音乐)细心的小矮人们还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小礼物呢!(课件:7 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捧7 朵鲜花)爱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鲜花,问了小矮人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鲜花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吗?”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发现。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仔细地观察,一定会发现的!有信心吗?(生:有。)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当小矮人们的“小老师”,给他们讲讲吧!(随即贴出情境课题:我 给小矮人当老师)

    请阅读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就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导入进行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②使学生在 具体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③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 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青蛙儿歌(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学生齐说:1 只青蛙1 张嘴,2 只青蛙2 张嘴,3 只 青蛙3 张嘴,4 只青蛙4 张嘴,5 只青蛙5 张嘴? 师:能说完吗?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

    生总结:多少只青蛙多少张嘴,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a 只青蛙a 张嘴。问学生说一 说下面这些字母或符号表示的数是多少?

    课件出示例:

    请阅读六年级《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就课堂教学目标和板书进行教学设计,并谈 谈你教学设计的理念。参考答案: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 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②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 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③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 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 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 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 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三、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通用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通用11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

    2.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有关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板书:最小公倍数)

    2.复习倍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例1、顺次写出4的几个倍数和6的几个倍数.它们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2、36......

    6的倍数有: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用集合图表示4和6的公倍数.

    3、质疑:两个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明确: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

    4、反馈练习.

    把6和8的倍数和公倍数不超过50的填在下面的空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明确:50以内6和8的公倍数只有2个;如果扩展数的范围,也就是50以外6和8的公倍数则是无限的.

    (二)教学例2【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引入: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1、用短除式分别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

    板书:18=233

    30=235

    教师提问:18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18的倍数包含18的所有质因数)

    30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30的倍数包含30的所有质因数)

    18和30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既要包含18的所有质因数,又要包含30的所有质因数)

    2、观察集合图: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应包含哪些质因数?

    教师明确: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只要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3和5)就可以了.2335=90,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90.

    3、小组讨论:如果少一个或多一个质因数行不行?

    教师明确:如果少一个质因数,就不能保证公倍数里包含18和30全部的质因数,因而就不能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多一个质因数,虽是18和30的公倍数,但不能保证是最小公倍数.

    板书: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4、反馈练习.

    (1)先把下面两个数分解质因数,再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0=()()()

    42=()()()

    30和42的最小公倍数是()()()()=()

    (2)A=22B=223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3)用分解质因数法求24和18的最小公倍数时,小华得72,小林得144.谁做错了?

    可能错在哪里?

    5、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①引导学生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

    板书:

    ②明确:综合短除式中所有除数和商与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90所包含的所有质因数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把短除式中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③反馈练习:求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

    ④总结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⑤反馈练习: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24和2028和2116和72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用什么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它是为以后学习通分做准备的,希望大家能熟练的掌握这部分知识.

    四、随堂练习【演示课件最小公倍数】

    1.填空.

    (1)A=235(2)A=225

    B=357B=()5()

    A和B和最小公倍数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2257=140.

    2.判断.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五、布置作业.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1530和4036和5422和33

    六、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例1顺次写出4的几个倍数和6的几个倍数.它们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M、28、32、36......

    6的倍数有:6、12、18、30、30、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2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2、掌握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奥秘,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

    教学难点:

    学会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自主学习卡,检测题,课件,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完成的自主学习卡,卡片上的五道竖式题,对照老师(投影)给出的算式,看看自己做的如何?

    师:这五道题3.03÷25= 37.2÷24= 28÷18= 78.6÷11= 1.5÷7= 的商究竟是多少呢?请从几个商中找到合适的商,对号入座,把它贴在相应的等式后面。

    生上台做出选择。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选择商呢?说明原由。

    生:前两道题可以除尽,没有余数,商是有限的。

    师:你知道这样的数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吗?

    生合:有限小数。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剩下的三道题的商是什么小数呢?

    生合:无限小数。

    师:无限小数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算式永远除不完,总有余数。

    师:我们一起看这五道题的竖式(投影),前两道题没有余数,可以除尽,也就是可以数出商的小数位数,而后三道题都有余数,永远除不完,对吗?

    那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第3、4道题竖式,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商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出现3和45.

    师:余数呢?

    生:第三道题的余数总是10,而第四道题的余数总是交替出现5和6,添0后继续除,所以商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出现4、5.

    师:像0.555……,7.14545……这样的小数是什么小数?

    生:无限小数。

    师:它是无限小数里一种特殊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新内容有信心学好吗?

    出示学习目标:

    1、 理解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2、 学会循环小数的记录方法。

    二、 探究新知:

    出示学习任务:小组合作交流①什么是循环小数和循环节?

    ②如何简便记录商?(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交流8分钟后,以小组形式上台汇报学习成果:

    预设:学生可能理解了循环小数是从小数部分某一位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或几个数,但口语表达会不太明确,教师适时引导。对于循环节,从书中给出的材料中不难理解,但需要同学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具体操作一下才行。

    在汇报交流完之后,教师着重让孩子们看例8的竖式,体会商不断重复出现3,是由于余数不断出现25的原因,让同学们再算两道题,深刻体会循环小数出现原因及过程。

    三、 练习:

    请将12.36 、 12.36 、 12.3636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并交流方法和原由。

    四、检测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循环小数了解了很多,就是不知道会做题吗,敢接受老师的检测吗?

    检测题:

    ① 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在( )里画“√”。

    ② 3.6767…的循环节是( ),用简便方法记作( )。

    ③ 6.48÷4.4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 )。

    ④ 比较大小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小组汇报的答案,要求用星级来对自己的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并在小组交流错误原因、改正。

    五、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畅谈学习所得。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播放歌曲新年好,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二)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一)课件出示彩旗图,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二)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三)出示彩花排列图,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四)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一)涂一涂

    1.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课本第89页涂一涂)。

    2.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

    (二)摆一摆,猜一猜

    1.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学生动手操作。)

    2.猜一猜。(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什么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老师给予奖励。)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一)联系生活找规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创造规律,好吗?

    五、全课结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教学目标:

    1、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它们想比比看哪种动物来的只数多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它们的活动呀?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小朋友们快看,动物乐园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好吗?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一下。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呢?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你们想了解一下吗?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板书课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咱们先把熊和鹿作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B.动手操作。

    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让大家一眼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

    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大家评议: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样进行比较的呢?

    (学生观察到用排队的方法,小熊排一队,小鹿排一队,一个与一个对齐,这样就可以很快比较出来。)

    E.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呢?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4=4;读作:4等于4。

    ③指导书写“=”。

    (2)认识“>”“

    A.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B.独立思考。

    C.小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少)。]

    (3)认识“>”“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

    谁会写“>”?

    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还可以用“>”表示吗?

    那么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把大于符号调过方向。)

    这个式子3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头符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角小,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表示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3 ○ 4小鹿比小兔4 ○ 5

    小熊比小猴多4 ○ 3小兔比小鹿5 ○ 4

    最多最少

    5.填一填。

    :7 ○ 3 4 ○ 9 3 ○ 3 5 ○ 8 10 ○ 1

    :2 > □ 6 > □ 6 = □ □=8 □

    (四)总结

    这一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三、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的一开始,利用教材主题图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记住“>”“

    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产生循环小数产生的原因,认识循环小数,能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2、认识循环节,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3、在猜想、验证过程中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培养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能正确使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认识循环节,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产生的原因,能正确进行竖式的简写。

    教学过程:

    一、提示矛盾,感知循环

    1、男女生比赛计算:15.6÷127÷3

    2、观察思考:观察这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重复出现,商就跟着重复出现。感知有限、无限)

    二、深入研究,认识循环

    1、思考: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尝试计算。

    出示例8: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

    28÷18=78.6÷11

    2、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

    1>观察这些算式的商,可以发现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感知:都是无限的;

    都有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2>提示概念:

    像这样的小数就叫循环小数。学生读课本,互相交流,在这个定义中应该注意哪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3、判断: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5.78780.555……3.83999……3.010010001……

    5、提示循环节概念,掌握简便写法

    1>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有关循环小数的知识,全班交流,理解认识:

    A.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仿效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这个小数的循环节。

    学生举例说明。

    B.循环小数的简写: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小圆点。

    举例:如5.333……写作:5.3(五点三,三循环)

    6.9258258……写作:6.9258(六点九二五八,二五八循环)

    强调:只需要写出一个循环节,简便记法只在首位和末位点上小圆点。

    C学生尝试从简便记法怎样到一般写法。

    强调:循环节只写一遍

    只在首位和末位点上小圆点。

    D.逆向运用:从简便计法展开到一般写法。

    2、回顾竖式,说一说除到哪一位就能判定循环节。

    (当余数第二次重复出现时,就可以停止)

    3、练习,列竖式。指导学生根据余数情况尽可能早地判定循环小数,并用简便写法记得数。

    2.29÷1.123÷3.3

    三、巩固练习

    课本34页做一做1:用简便形式写出下面的循环小数;

    37页第9题:比较小数的大小。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7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

    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表现:

    “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本期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踏实、细致的学习态度,应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结合分物活动,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通过具体情境,探索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

    其数位顺序,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图形与几何

    1.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提拔工作。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我们一起到运动场上去看一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

    28÷18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

    0.999……52.52525……4.1677……

    3.212121……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52.525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1、商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的,叫做有限小数;2、商的小数部分倍数是无限的,叫作无限小数。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概念的吗?

    三、巩固练习

    用计算器算出商后,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是循环小数的要求用简便方法写出来。

    19÷111.08÷3.313.25÷10.6

    四、作业:P30第1、2题。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

    5.333……=5.37.14545……=7.145

    7、循环小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P30练习五第3—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区分。

    2、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相关概念并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

    对循环小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0.666……3.27676……301415926……

    40.03666……100.78780.06262……

    3.203203……70.26410.2142857142857……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富有教育意义的神五飞天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值的含义,知道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循环小数,能用计算器探索并指出一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竖式计算、观察、讨论并用计算器计算等,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借助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中蕴藏着许多的奥秘。

    教学重点:

    经历发现、了解循环小数的过程,了解循环小数的含义,能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

    循环小数的语言描述。

    教学流程:

    一、趣味故事导入主题

    小故事——《讲不完的故事》。讲故事,说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引出相关“循环”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信心。】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小组尝试研究

    1、竖式计算

    6.21÷0.03=8.4÷0.56=

    2、《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1)试着列竖式进行计算。

    2)在计算10÷3时,余数1不断的重复出现,商中的3也不断的xx,商的位数是xx的。(填有限或无限)

    在计算83÷11时,余数xx,商中xx。

    3)用计算器计算

    58.6÷1138.2÷2.7

    我的发现:10÷3的商和83÷1158.6÷1138.2÷2.7的商的共同点是xx

    【设计意图:设计尝试小研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体现出层次性,我们可以从学生旧有知识,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循环小数》课上尝试小研究

    1、用计算器计算

    1÷9=2÷9=3÷9=4÷9=

    我的发现:xx

    2、不用计算,你能写出下面算式的的得数吗?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5÷9=6÷9=7÷9=8÷9=

    3、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10÷9=11÷9=12÷9=13÷9=

    14÷9=15÷9=16÷9=17÷9=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要求:

    组长负责组织和分工,人人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收获,在组内交流自学中不清晰的地方。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在班级展示时,交流解决。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和开口面,通过每个学生思维的碰撞,逐渐将知识进行完善、系统化。同时抓住一些重点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班级展示汇报。

    1、同组内交流完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一同分享你们的研究结果?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四)教师点拨提升。

    1、教师适时点拨引领:

    1)10÷3中余数1重复出现,所以商3不断重复出现;

    2)循环小数是从小数的某一位起;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3)怎样确定商是循环小数呢?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介绍循环节。

    2、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三、挑战自我

    一、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几个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0.9993.14159260.5477453.212121

    5.027276.416416

    二、判断

    1、9.666是循环小数.

    2、0.88保留三位小数是0.880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 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

    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81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集锦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集锦9篇)”,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本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32页。

    1、教材分析

    教学主要内容:

    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材编写特点:

    简化了小数意义的叙述重视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加强了小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研究的空间。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关键: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基本活动经验:

    在老师引导下,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合理安排引导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教学时,学生必须依托分数和整数的相关知识,借助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借助整数掌握小数的结构特征。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时,必须联系生活中的货币、长度或者重量等理解小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式:

    充分的运用演示、操作、观察等直观的手段,把基本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普遍意义形象地展示出来,是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些内容的丰富表象,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加深这些知识概念的感性认识;最后对表象进一步加工,形成概念,从而实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测量活动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借助熟悉的十进制关系的显示原型多角度的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计数单位0.1、0.01、0.001。

    2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过程与方法

    充分的运用演示、操作、观察等直观的手段,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概括的心理活动过程,实现“动作表征”、“直观表征”、“符号表征”的循序渐进发展,进而培养学生发现和构建知识的能力、迁移和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4、教学过程

    1、已知导入、情境感知

    师:(出示教室场景图)同学们看,这个地方熟悉吗?

    生:熟悉

    师:是哪?

    生:我们的教室

    师:我们的教室,这是黑板的高度,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长度(课件出示)。

    师:我们已经知道黑板的高度是1米(课件出示黑板的高度是1米),你有办法知道课桌和讲台的长度吗?

    生:我知道了,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长度有1米多。

    生:我知道讲台的长度跟1米差不多。

    生:可以用重叠法

    生:可以把黑板的高度那里,对直画一根虚线下来,再看

    师:课桌的长度是1米多,具体多多少呢?你有办法吗?

    2、展开,认识一位小数的意义

    生:先测量出1米,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再接着去测量。

    师:谁还来说说......

    生:先测量出1米,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再拿多余部分去跟1米比较(边说边用手比划)。

    师:你们看看,是这样的吗?(课件演示,将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放在1米的下面测量)

    生:是的。

    师:接下来,谁有办法?

    生:用多余部分去比,看看1米里面有几个那么长。

    生: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再比较。

    师:比不出来啊,谁有办法?

    生:1个1个去比,看看几个那么长正好是1米。就用除法解决。

    师:是这样的吗?(课件演示)

    生:是的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

    生:1个,2个,3个......正好10个这么长是1米。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把已经知道的1米的刻度标记出来,再继续测量,先用多余部分去比较,发现正好10个那么长就是1米。所以多余部分是10份中的1份,也就是说将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它的长度正好是多余部分,所以多余部分可以用十分之一米表示;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在测量或者计算时,我们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可以用分数或者小数表示。

    师:那现在知道怎么具体表示了吗?说说我们刚才的思路。

    生:因为老师在操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10个多余部分的长度正好是1米,也就是说每个多余部分的长度是1米的1/10,也就是1/10米。写成小数的话是0.1米。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

    生: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多余部分正好是10份中的1份,可以用分数1/10米表示,还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生: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多余部分是1米的1/10,也就是1/10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多余的部分正好是这10份中的1份,也就是1/10,1米的1/10是1/10米,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师:那你们知道小数0.1的意义了吗?

    生:0.1表示的是十分之一。

    师:你还能在1米(用手比划)中找到其他的小数吗?并说说它的意义。

    生:0.3米(学生说,老师点课件,并根据课件演示,学生说意义)

    师:那0.3里面有几个0.1呢?表示什么

    生:0.3里面有3个0.表示十分之三。

    师:还找到了其他的小数吗?

    生:0.7米(老师点课件,学生说意义)0.7里面有7个0.1

    师:那1米里面有多少个0.1呢?

    生:1米里面有10个0.1米

    师:10个0.1是1

    仔细观察这些小数和分数(用手比划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小数都表示十分之几。

    生:这些分数的分母都是10,小数都是一位小数

    生: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起小数

    生:10个0.1是1

    师:说得非常好。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10个0.1就是1。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

    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小声齐读: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

    师:我们在这个1米中找到了很多的小数,是不是只能在这里找到小数呢?

    (出示数轴图)你能在这里找到小数吗?

    生:能(学生上台寻找并说明理由。)

    师:为什么是这里呢?

    生:因为0-1之间分成了10份,每一份是0.1,表示十分之一。

    生:0.1还可以表示刻度。也就是说:这里的每个刻度依次是0.1、0.2、0.3......

    师:我们在学习数轴的时候知道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的,所以0.1在这里。

    师:那你能找到0.8吗?

    生:某一个点,某一个范围(指出0.8的具体位置)

    师:你是怎么找到0.8的?

    生:数8个0.1(10份中数出其中的8份)

    生:从1开始往左边数2个0.1(10-2=8)

    师:那数轴上还有其他的小数吗?

    生:有,学生说小数

    师:如果将数轴无限的延长,这样的小数说得完吗?

    生:说不完。

    师:回归到米尺中,理清我们刚刚的思路:我们知道多余的这个部分—可以用分数十分之一米表示,用小数0.1米表示。所以课桌的长度是1.1米。

    3、推进,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师:课桌的长度已经具体的表示出来了,黑板的高度呢?

    生:还是拿红色部分进行重叠,多余的部分截取下来。继续用红色部分测量(课件演示)。

    师: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测量时,多余的部分不够1米,

    生:那就用蓝色部分比较。(学生边说,课件演示)也不够1分米。

    师:那怎么办?

    生:用刚刚的方法去比,看多少个紫色部分有是一个蓝色部分。用分米的下一个单位厘米表示。

    师:(课件演示)我们发现......

    生:我们发现10个紫色部分的长度就是蓝色部分

    生:把蓝色部分平均分成10份,紫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

    生:是1厘米

    师:把蓝色部分平均分成了10份,那1米里面会有多少个这样的紫色部分呢?

    生:有100个这样的紫色部分。

    师:那就是说:将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表示的长度就是紫色部分,可以用分数1/100米表示

    生:还可以用0.01米表示。

    师:对的,1/100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师:那红色部分有多少个0.01米蓝色部分呢?

    生:1米里面有100个0.01米。1分米里面有10个0.01米

    师:那这样的4份呢?可以怎么表示?

    生:4/100米,写成小数0.04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抽屉中的软尺。

    师:这根软尺长度是多少?

    生: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师:看来长度单位的换算学的很好哦。

    操作:拿出软尺,在软尺上找到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以米为单位,找出一个可以用小数表示的地方,跟同桌说一说,并将它写在练习纸上)。

    学生汇报

    生1:我找到的是0-99厘米。是99厘米,用分数表示是99/100米,用小数表示是0.99米。

    生2:我找到的是0-20厘米。是20厘米,用分数表示是20/100米,用小数表示是0.20米。

    生:老师对于生2找的还有表示方法,我可以用分数2/10米,用小数表示是0.2米。

    师:(副板书20/100米=0.20米,2/10米=0.2米。)对于这两种表示方式,谁来说说他们的意义?

    生:一个是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20份,是20/100米=0.20米;一个是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2份,是2/10米=0.2米。

    生:它们表示的长度是一样的,但是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师:仔细观察这些小数,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这些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小数都是两位小数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生:100个0.01是1

    师:说得非常好。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它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课件出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黑板高度中1米之外多余的这个部分—1厘米,可以用分数百分之一米表示,用小数0.01米表示。所以讲台的长度是1.01米。

    4、拓展,认识三位小数、四位小数的意义

    师:(出示课件显示1毫米)这是多长?

    生:1毫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把1厘米平均分成了10份,其中的1份就是1毫米.....

    师:1米里面有多少个这样的1毫米呢?

    生:1000个(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因为1米=1000毫米

    出示课件

    师: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1份是1毫米,这样的1份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1/1000米,0.001米。

    师:对的,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是1/1000米,用小数表示为0.001米。

    师:那这里的7份可以怎么表示?米尺中的1厘米可以怎么表示呢?

    生:这里的7份可以用分数7/1000米表示,用小数表示为0.007米

    生:米尺中的1厘米是1000份中的10份,用分数千分之十米表示,用小数0.010米表示。

    生:1厘米也可以用分数百分之一米表示,用小数0.01表示。

    师:也就是说10个0.001等于1个0.01。

    师:观察这些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还可以知道,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分之一,写作0.001。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所以0.01里面有10个0.001;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所以1里面有1000个0.001。

    五、总结及应用

    (观察板书可以知道)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生:因为我们刚刚在黑板上标记了

    生:进率是100

    生:因为我们知道人民币1分钱是0.01元,1角钱是0.1元,10个1分钱等于1角,所以进率是10

    生:进率是10.看黑板我们知道0.1米是1分米,0.01米是1厘米,0.001米是1毫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0毫米=1厘米,10厘米=1分米。所以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学生根据小数的计数单位自己理解这句话,并且填空,说明理由。)

    写出合适的分数和小数

    说一说你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小数的意义”

    生:我知道了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

    生:我知道了小数的计数单位

    ......

    是的,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或者学习中能够好好的运用这些知识。你们将会发现,原来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板书设计

    1米 1 计数单位

    1/10米=0.1米 十分之一 0.1 一位小数

    1/100米=0.01米 百分之一 0.01 两位小数

    1/1000米=0.001米 千分之一 0.001 三位小数

    1/10000米=0.0001米 万分之一 0.0001 四位小数

    五、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本节课中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大部分内容均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思维,增大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授新一位小数的意义时,扎扎实实的抓住了重难点,两位小数的意义学习时,让学生借助实物(软尺)进行操作:找小数,写小数,说小数的意义,从而加深了实际与理论的联系,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位小数的引入更是在已有的软尺基础上,复习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同时,本节课又注重了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课题、一位、二位、三位小数的几个关系式等,均由老师板书。提纲挈领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情景导入,回到最初

    借助教参中的情景导入,但是在设计时抛开了已有的尺子测量,让学生只根据已有的1米进行思考。也就是在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要想其他的办法进行解决(如:想出一个新的名数单位,比如分米、厘米、毫米来解决问题;或者想到用分数表示,借助分数从而过度到小数),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原本就是这样的。是因为我们在实际的问题当中不能解决,必须借助新的知识来解决,就此重新回顾了小数的产生与发展。

    3、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活动前提,营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学习环境。

    许多教师认为,小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法比较恰当,因为小数的意义是约定术成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只能是一种课堂的装饰。这种思想,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得最多,也是我最难突破的瓶颈。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上,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

    六、案例研讨

    《小数的意义》这一课。为我们诠释了如何让学生在基础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触及数学本质的深处,更深切的感受数学的精神、思维和方法的魅力。同时,本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特别是在教学设计上为我们展示了独有的环环相扣。

    1、回归本质,回到最初

    在第一个环节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设计中,教师提出:“在没有测量工具的前提下,你能想办法知道课桌的长度吗”这个问题,学生想到了最为原始的办法:用非整数表示或者产生一个比米更小的名数来表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触及数学本质。

    2、数与型结合,便于学生理解

    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中,更是将实物——1米的软尺搬进课堂,让学生去观察、寻找“以米为单位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的地方,从而让学生感受知识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凭有据的,让学生理会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脱离实物过渡到三位小数时,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感知,在感知后依据课件抽象、概括,在思维碰撞中提高认识的学习过程。

    3、概念性的教学是否可以全面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

    既然是教学,肯定会有不完美的地方,概念性质的教学多数都是教师满堂灌的形式。在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情况下,能否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找凭找据、去总结、去运用呢?

    附:评课老师简介

    何琴,小学高级教师,校级骨干教师。20xx年担任教育部“国培计划(20xx)”——中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导师,20xx年被聘为“第二批校级骨干教师”多篇教学论文获国家二等、省级二等、市级一等奖,多篇论文在《湖南教育》杂志上发表。曾代表长沙高新区参加“长沙市名优教师‘志愿支教、送教下乡’活动”,参加全国中小学“本色教育”说课比赛,荣获一等奖;在教育部“国培计划(20xx)——中西部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示范课,曾经参加“长沙高新区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比赛”荣获特等奖,参加“长沙市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比赛”课堂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工作理念: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期待,多一点平等,多一点沟通。教育理念:勤于好学才能乐于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几何的问题时,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概念很多,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归纳,在知识的梳理、规律的寻找、正误的判断中,不断地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重视知识的梳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回顾学过的内容,并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理成一个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既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又能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的练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背条条框框,让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帮助记忆理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量角器、三角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几种角?哪几种图形?

    (生交流汇报)

    同学们对有关角、图形、直线、垂线等知识很感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师:为了更好地梳理这些知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看第二、三、五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三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请你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写出知识网络。

    1.小组汇报交流。

    2.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

    师:你们认为这三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

    (生小组合作交流)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复习角的度量。

    (1)课件出示:①在下面的图形中,()是直线,()是射线,()是线段。

    ②以下面的点为端点,先画出3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再想一想,还可以画几条射线?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和分数的联系,会正确读写小数。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感和观察、比较、抽象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在三年级时我们一起认识了小数,你还记得吗?

    (稍作停顿,学生回忆小数知识)

    你对小数有了哪些了解?(生独立发言)

    (可以是读写方法、意义、一位小数、组成部分、使用情况等)

    2、师(板书:0.3):会读吗?(生齐读)

    你是怎样理解0.3的?

    3、揭题:今天起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的相关知识。

    (出示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二、展开新授:

    1、教学例1:

    (1) 课件播放例1:

    师:你能读出这三种物品的价格吗?

    (个别读,师板书价格及读法)

    0.05:请两生个别读再齐读,这个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小数部分依次直接读出数字就可以了。

    (2) 用角或分做单位,说出这些物品的价钱。

    生答师追问:

    3角为什么可以写成0.3元?

    5分为什么写成0.05元呢?

    (1元=?分,1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可以写成多少元?

    5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可以写成多少元?)

    4角8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可以写成多少元?

    书p25/1(1)课件出示,直接口答。

    (2) 齐读0.05、0.48:

    0.05、0.48分别是一元的几分之几?

    与以前认识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揭示两位小数、一位小数的概念。

    2、教学例2:

    (1) 师:用分作单位的数是一元的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生活中还有很多用到两位小数的情景。

    (出示一把米尺):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多少?

    1厘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可以写成小数是?

    (2) 播放例2的课件,师稍作讲解。生独立完成书上的尺子图。

    全班交流书写情况。

    29厘米呢?

    你想到了多少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3)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多少呢?

    1毫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是?

    播放课件,稍作讲解。生独立完成书上的尺子图。

    全班交流书写情况,并齐读这些小数,(指导:小数部分的零不能省略读)

    (4) 师:他们是几位小数?

    分别表示千分之几?

    有没有四位小数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他表示多少分之多少?

    按照这样的方法还有五位小数、六位小数位数更多的小数。我们以后将学到的圆周率还是个无限小数呢。

    3、小结、揭示小数的意义:

    师:齐读黑板上小数和对应的分数。

    黑板上的这些小数是由怎样的分数改写成的?

    你还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学生默读理解。

    师:两个省略号分别省略的什么?你能补充吗?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课件播放题目)

    师指导:第一幅图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什么形状的?

    第二幅图能?

    第三幅图把什么看作整数1了?

    平均分成了几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每一份是什么形状的?

    独立填书。

    全班交流,并结合图说说0.7、0.43、0.009分别表示什么?

    2、练一练第二题,独立完成在书上。

    全班交流。

    3、练习五第二题、第三题。

    独立练习,口头汇报。

    0.300表示什么?

    4、练习五第四、五题。

    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四、总结:

    师:谁能来归纳一下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利用现实的情境或材料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体会随机思想,树立随机意识。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把统计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2.做探究交流的小主人。

    本节课在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画法的这个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小组合作尝试画出条形统计图,并且自己总结出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其间教师只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两种条形统计图?

    生:纵向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条形统计图能对事物进行比较,能让人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相关复习。

    (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简要回顾,再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复习做好准备。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111页4题。

    (1)明确育民小学各年级男、女生戴近视镜的同学人数统计表。

    (2)学生分组完成条形统计图。

    (3)各组汇报成果,投影展示条形统计图。

    (4)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四年级戴近视镜的有多少人?

    ②哪几个年级戴近视镜的人数比较多?

    ③哪几个年级戴近视镜的男生比女生多?

    (5)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分别说出横轴、纵轴、每格代表几人;各种直条代表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经历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了解小数的产生。学生能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元角分与小数”的知识下,以已有的经验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教学重点:认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小数的产生。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什么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看一下这条绳子,谁来估一估绳子的长度呢?请同学们都来量一量,验证一下结果。再来看看这根绳子,谁来估计一下它的长度,也请同学们上来量一量。刚才同学量的绳子的长度是30厘米,就是3分米,如果老师让大家用米来作单位。怎么表示呢?

    3、刚才我们在测量这条绳子的时候,如果用米作单位,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其实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于是聪明的人们除了发明用分数来表示之外,还发明了用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就产生了。

    4、揭题。(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自主探讨,理解小数的意义。

    (一)研究一位小数

    1、出示米尺:这是什么?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把这把米尺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呢?每一份是多长?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又是多少?

    这样的3份是多长?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这样的7份呢?

    2、请同学们看,这几个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这样的小数我们把它叫做一位小数。

    3、小结: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4、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二)研究两位小数(自助探究)

    1、如果我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0份,1份是多长?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4份呢?这样的8份呢?

    2、像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这样的小数我们叫做几位小数。

    3、小结: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4、说发现。

    (三)研究三位小数。(自主探究)

    1、如果我把这每一段再平均分成10份,那么整条米尺我把它分成了几份?1份是多长?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6份呢?13份呢?请同学们再说2个用毫米作单位的长度。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出了5毫米,23毫米,请同学们拿出草稿本,把这两个长度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

    2、像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这样的小数我们叫做三位小数。

    3、小结: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0份,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4、说发现。

    (四)推导

    1、如果我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000份,写成分数应该是几位小数呢?看来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是,能够通过前面的知识,推出后面所学的知识。

    1、讨论:分数和小数有怎样的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概括出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一千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这个就是小数的意义。

    三、合作交流,探讨小数的计数单位。

    1、填一填。

    (1)0.3里有()个1/10,0.7里有()个1/10。0.04里有()个1/100,0.08里有()个1/100。

    填一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像这样,0.3、0.7这样的一位小数,我们都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0.1来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说十分之一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读作十分之一,写作0.1。(板书: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时十分之一,写作:0.1)

    同样的道理,像这样,0.04、0.08这样的两位小数,我们都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0.01来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说百分之一是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读作百分之一,写作0.01。(板书: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时百分之一,写作:0.01)

    请同学们猜一猜,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写作什么?(板书: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2、0.1里有()个0.01,0.01里有()0.001。小组讨论,汇报。

    0.1里有10个0.01,我们就说0.1与0.01的进率是10,同样道理,0.01里有10个0.001,说明他们的进率也是多少?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6

    教学设想:

    小数的意义是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同时小数的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充,也是对学生日常经验的一个归纳与总结。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在本节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充分调动学生的旧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同时加强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十进关系。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以及数的计数单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位小数,二位小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同时归纳小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习卡2张、米尺、皮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孩子们,北京奥运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迎接奥运的到来,我们学校为了迎接奥运也举办了一场校动会。(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们从这幅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张兵跳远的成绩是2.36米

    生:王志跳高的成绩是0.92米

    生:校运会60米的纪录是7.8秒,100M的纪录是13.4秒,跳远的纪录是2.87M,跳高的纪录是1.06M。

    生:我知道这些数都是小数。

    师:孩子们真聪明,观察真仔细.那么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小数吗?

    生:想

    师:现在我想让两位孩子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和宽。

    学生上台用皮尺测量。

    生:黑板长3米10厘米

    生:黑板宽95厘米

    师:孩子们黑板的长和宽是不是都是整数呢?

    生:不是

    师:在测量的计算中,我们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板书:小数

    师:孩子们,我们在三年级时都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那么下面这些空我相信大家都能填出来吧!(课件出示)

    1角=()10元=()元0.1元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份。

    1dm=()10米=()m0.1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5角=()()元=()元0.5元是把1元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3dm=()()m=()m0.3是把()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二、探索新知

    师:孩子们完成的真不错,来鼓励一下自己。好!现在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给你们每个小组(二人一组)的学习卡片1,然后听清老师讲要求。(课件出示)

    (1)、涂一涂:用斜线把其中十个直条涂出阴影,并用分数、小数表示,再把7个直条涂上阴影,用分数小数表示。

    (2)、填一填:

    分数()10

    分数()10小数()

    小数()

    (3)、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0.7里面有()个0.1

    0.1、0.7都是一位小数,都表示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份,分别取其中的()份,()份。

    (4)、讨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几分之几表示一位小数?

    (5)、完成后,组内两个同学相互说一说

    (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师:好!孩子们我看大家完成的差不多了,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上台用视频展示台把学习卡1展示)我们小组是这样涂的

    分数110分数710

    小数(0.1)小数(0.7)

    0.7表示把一个正文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7)份。0.7里面有(7)个0.1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小数大小的比较,书上第50、5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熟练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4、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基础训练

    (练习题卡)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1003 O 999 325 O 258 6124 O6214 832 O 837

    师:你能描述出整数是如何比大小的吗?

    生:……

    师:(小结)整数进行比较时,首先要看它的数位,数位多的数就大。数位相同时,从高位一位一位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二、自主探究新课

    1、创设情境。

    师:刚才,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回顾了一下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那么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幅图,你能从这副图上得到哪些信息。

    生:他们在跳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成绩。(出示卡片)

    2.45米、1.6米、1.98米、1.45米

    师:要分别排出这四位同学的名次前后,就要将他们的成绩一一进行比较,那下面老师把他们分别分成两组来进行比较, 看看谁会是优胜者。

    2、比较2.45和1.6

    师:这两个成绩该怎么谁的更好?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比较。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生:……小结:先比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

    3、比较1.98和1.45

    师:他们的成绩,又该怎么比呢?引导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生:……

    师: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还有谁想来说一说。小结:小数进行比较时,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三、扩展运用

    1、比较下面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样比的。

    (1)3元()2.6元

    (2)6.35米()6.53米

    (3)4.723()4.79

    (4)0.458()0.54

    2、说说你是从哪位比出他们的大小的。

    6.4( )5.9 12.4( )13.08 3.21( )3.12

    4.83( )4.59 4.36()4.37 12.352( )12.36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是,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第28~30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比较、善于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1、在三年级时,我们认识了一些小数,你能说出几个吗?

    2、课前大家已经收集了很多关于小数的资料,老师选择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你可以轻轻地把这些资料读一读,然后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一条,谈谈你了解到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1)一块橡皮0.6元,一本练习本0.75元。

    (2)一张信封0.05元。

    (3)王琳的身高1.42米,体重32.5千克。

    (4)刘翔在国际田径超级大奖赛中,以12.88秒的成绩刷新世界记录。

    (5)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0.001米。

    (6)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C-37.5°C。

    (7)“神舟六号”在太空飞行时距地球表面最远的高度大约是344.725千米。

    3、引入课题

    这些信息中的数都是小数,用小数可以描述一些事情,反映一些现象。看来,同学们对小数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想不想作进一步的的研究?你还想知道小数的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小数的读法

    小数怎么读?谁能把信息中的几个小数再读一读?

    能发现小数是怎么读的吗?

    让学生发现:小数点前面的数和我们学过的整数一样读,小数点后面的数只要依次一个一个地读。

    出示几个小数,让学生读一读:0.390.1080.0060.80

    2、探究小数的意义和写法

    (1)如信息中的0.6、0.75、0.05元这些小数是怎么来的?

    小组内回忆6角写成0.6元的过程。

    那5分为什么可以写成0.05元?同桌商量商量。

    引导学生:元与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分是1元的1/100,是1/100元,可以写成0.01元,那5分是1元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元?写成小数是多少元?

    学生尝试说说7角5分转化为0.75元的过程。

    那6角8分可以写成几元?

    (2)0.01米是怎么产生的?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教师出示米尺图)

    引导学生说出:1厘米是1米的1/100,是1/100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以小组为单位,在直尺上另外找出两个刻度,想一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把它们写下来。

    组织交流。

    (3)猜一猜,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还会得到什么样的分数?如何写成小数?

    把自己的猜想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并试着把这些分数、小数写下来。

    组织全班交流。

    3、抽象概括: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的分数和小数,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概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位小数,今天又认识了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还会有位数更多的小数吗?

    4、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说说怎么想的。结合图来理解每个小数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三、练习拓展

    1、把听到的小数记录下来。

    早晨6点30分,小明从1.2米宽的小床上起来,挤了0.008米长的一段牙膏,用了0.05小时刷牙洗脸,喝了一杯0.243升的牛奶,吃了一只面包,背起2.5千克的书包,飞快地向离家1.46千米的学校跑去。

    指名板演。读一读这几个小数,选择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说说它们表示几分之几。

    2、最近学校附近开了一家文具店,但店里商品的标价不太规范,请你们帮个忙,把这些标价改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图略)

    铅笔3角小刀8分直尺5角9分练习本76/100元

    3、把你认为长度相同的找出来

    4毫米0.004米4/1000米0.04米4厘米4分米4/10米

    4、估价:一筒薯片的价格在5元~6元之间。

    5、把课前收集的小数信息,挑一

    个用今天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同桌听。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哪些收获?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小数,课后围绕“生活中的小数”写一篇数学日记。

    反思:

    我总认为“小数的意义和读写”这一内容用传统的讲授法比较恰当,因为这些概念是约定束成的,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如何使传统教学与新理念融合在一起,达到比较完美的教学效果,本课进行了一点尝试。

    1、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课始,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小数信息,把小数的意义设置在一种生活化、需求化、个性化的大背景中,让学生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来表达对小数的理解。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时,充分利用个别学生会读这一资源,让这部分学生大胆释放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经验,通过他们的引读,让其他学生发现小数的读法。

    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活动前提,营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学习环境。小数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抽象这个概念的过程中,通过旧知的迁移,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他们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如回忆了6角为什么能写成0.6元后,让学生在小组里商量商量5分为什么可以写成0.05元?在米尺上找两个整厘米数的刻度,把它们写成分数和小数;猜一猜,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会产生什么样的分数,又如何写成小数?在学生经历了这么多的探究、体验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的分数和小数,从而发现抽象出分数的意义。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课的练习安排,彻底改变了教材上的读读、写写、做做的模式,而是通过把听到的情境中的小数记录下来、改写商品标价、找相同的长度、估价、介绍收集的小数信息等形式,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真实。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练习十六第3~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能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3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练习十六第3题。

    学生独立看懂表格,注意找准整数的小数点位置,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1第8题

    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

    第9题请同学们先汇报收集的资料,再算一算。

    3第10题

    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宽边相接,按长边计算;二是长边相接,按宽边计算。

    三、独立练习

    1练习十六第4,5题教师强调:写得数时注意位数不够用"0"补足。

    2学生独立完成第6,7题

    四、拓展练习

    练习第11题。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因数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由此引起的积的变化。

    五、小结

    哪些同学愿意谈谈今天的收获?

    关于小学篮球教案(通用9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那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篮球教案(通用9篇)”,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关于小学篮球教案 篇1

    一、师生互相问好

    二、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和任务

    三、准备活动

    (一)慢跑

    (二)活动各关节

    (三)各种运球练习

    1、原地高、低运球

    2、原地前后推拉运球

    3、原地体前换手运球

    4、行进间高运球

    6、行进间低运球

    7、行进间绕圆运球

    四、复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一)教学任务:进一步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的动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传接的手法

    五、学习单手肩上传球、双手胸前反弹传球技术

    (一)教学任务:基本上掌握单手肩上传球、双手胸前反弹传球动作方法

    (二)动作方法与要点

    1、单手肩上传球动作方法:双手持球于胸前,两脚平行开立,右手传球时,左脚向传球方向跨出半步,右手靠左手指拨送球的力量将球引至右肩侧上方,右肩关节引展,大小臂自然弯曲,手腕稍后屈,持球的后下方,左肩对着传球方向,重心落至右脚上。传球时,右脚蹬地发力同时转体带动上臂,以肘领先前臂,手腕前屈,食、中、无名指用力拨球将球传出。

    动作要点:自上而下发力,蹬地、扭转肩、挥臂扣腕动作连贯。

    2、双手胸前反弹传球动作方法:基本上同双手胸前传球。不同点是球飞行的路线是折线,球的击地点一般是在距离接球人三分之一地方。

    关于小学篮球教案 篇2

    学习阶段:

    水平三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习行进间的运球,通过比赛使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习内容:

    玩篮球

    学习步骤:

    一、篮球小游戏

    教师活动:

    1、体育委员整队,师生问好。

    2、组织学生集体猜谜:“圆圆像个大西瓜,人们爱玩它,没

    人去吃它,抢了又丢它”引出本堂课。

    3、组织学生分散两人一组创编篮球小游戏以熟悉球性。

    4、组织学生表演并交流、评价。

    5、组织学生分散两人一组继续游戏,进一步熟悉球性。

    学生活动:

    1、集合队伍时能做到“静、齐、快”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2、注意听老师讲谜语,踊跃猜谜。

    3、分散两人一组创编篮球小游戏时能相互配合、相互协助。

    4、认真观看同学的表演积极参与交流、评价。

    5、分散两人一组继续篮球小游戏,能编出更有趣味性的游戏。

    组 织:四列横队: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二、行进间运球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表演行进间运球并交流、评价其次老师讲解、示范动作。

    2、组织学生分散两人一组学习行进间运球。

    3、组织学生行进间运球比赛。

    学生活动:

    1、认真观看同学的表演积极参与交流、评价,且认真观摩老师的动作。

    2、分散两人一组行进间运球时能做到相互观察比较、相互纠正动作。

    3、积极参加行进间运球比赛,气氛活跃。

    组 织:二人一组分散

    三、绕物运球比赛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放置障碍物比赛,评出“最快、最佳” 小组。

    2、组织学生表演行进间绕物运球。

    3、组织学生行进间绕物运球比赛并穿插表演。

    学生活动:

    1、各小组放置障碍物,争取做到“最快、最佳”。

    2、认真观看同学的表演具有强烈的比赛欲望。

    3、积极参与比赛并为同伴加油、喝彩且认真观摩表演。

    四、快乐放松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跳舞蹈——《幸福拍手歌》。

    学生活动:

    与老师一起跳舞蹈,快乐的放松。

    组 织:围成四个圈

    场地器材篮球场1片、篮球20个、圆锥物12个、录音机1台

    关于小学篮球教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掌握和实践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认知能力,围绕篮球原地运球的基本技术,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练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技术动作并知晓如何运用;通过有趣的游戏,丰富学练手段,让学生感受篮球运动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运球是篮球运动中最重要的技术,是篮球运动员完成技战术的基础。原地运球是小学三年级球类教材的主要内容,通过原地运球技术的学习,让学生参与篮球运动,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竞争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注重实践体验和自我感受,新鲜事物,乐于表现,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的求知欲。小学生非常热爱的篮球运动,正处在学习球类的启蒙阶段,他们渴望了解和掌握一些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篮球锻炼的兴趣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球,提高篮球活动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够说出所学技术动作的名称,并知道如何正确运用。

    2、技能目标:使80%的学生初步掌握篮球原地运球技术,知道运球时正确的运球手型,能够做到抬头目视前方,异侧手护球。20%的`学生初步掌握原地左、右手运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游戏中团结合作,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的运球手型。

    难点:运球时上下肢以及全身的协调配合。

    六、教学方法

    本课多以游戏的方法,同时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完整法、分解法、比赛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练习,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七、场地器材

    篮球场1块、篮球36个、标志桶四个。

    关于小学篮球教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着“同学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布置教学内容,在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同学学习简单运动技能的培养;通过同学自觉、自律、互学、互练、自创、互评等教学手段提高小篮球、小足球的简单组合动作;课的设计富有趣味性、多样性、情景性、实效性。

    二、教材选择

    本课选用新体育课程规范低年级学习水平一要求,进行小篮球、小足球各种简单组合动作练习;在情景游戏:爱玩球的小兔子教学内容中,培养同学对运动动作的发明性。

    三、课的过程

    1、准备局部:以圆形队伍为主要组织教学形式,布置了生动、形象的武术、拳击操练习以此达到提高同学运动兴趣。

    2、基本局部:通过讲解与示范,力求同学在互帮互学的过程中从易到难,从集体学习到两人自由组合练习再到个人创新动作相结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又进行集体小结、鼓励胆子较小的同学出来进行示范扮演。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结束局部:师生在快乐的游戏、舞蹈动作中,使师生融合和体会到体育给师生带来的兴趣,整堂课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一、师生互相问好

    二、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和任务

    三、准备活动

    (一)慢跑

    (二)活动各关节

    (三)各种运球练习

    1、原地高、低运球

    2、原地前后推拉运球

    3、原地体前换手运球

    4、行进间高运球

    5、行进间低运球

    四、复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一)教学任务:进一步掌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的动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投篮手法和全身协调用力。

    五、复习行进间运球技术

    (一)教学任务:提高行进间运球技术。

    (二)教学重点:球的控制,全身配合协调。

    1、行进间高运球

    2、行进间低运球

    关于小学篮球教案 篇5

    一、师生互相问好

    二、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和任务

    三、准备活动

    (一)慢跑

    (二)活动各关节

    (三)行进间熟悉球性、控制球练习

    1、胸前指拨球

    2、单、双手抛接球

    3、腰、膝绕环交接球

    4、胯下8字交接球

    四、复习移动技术

    (一)教学任务:提高移动技术。

    (二)教学重点:重心控制,全身配合协调。

    五、变向运球动作方法:运球队员从对手右侧突破时,先向对手左侧运球,当对手向左侧移动时,突然向右侧变向,用右手按拍球的右侧上方,同时,右脚向左前方跨出,用肩、腿、上体挡住对手,接着迅速换左手按拍球的后上方,从对方的右侧运球超越对手。换手时,球要低,动作要快。

    动作要点:变向时重心降低,转体探肩,蹬跨突然,快速用力,换手变向后加速要快。

    2、运球急停急起动作方法:利用跨步急停动作,用手按拍球的前上方,变为暂时的原地运球,用臂、身体和腿部保护球;急起时,身体重心迅速前移,后脚用力蹬地跨出,同时用手按拍球的后上方,推球前进。

    动作要点:重心转移快,脚蹬、抵地要有力,按拍球部位要正确,手、脚身体协调一致

    六、学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一) 教学任务:初步学会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1、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动作方法:手上动作基本同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脚步动作是在跑动中,跨步接球,上步传球,球的落点在接球同伴前一步远。

    动作要点:侧身移动,跨步接球,上步传球,动作协调。

    2、行进间双手胸前接球动作方法:基本同原地双手胸前接接球的动作方法。

    动作要点:迎——迎球伸臂;

    引——手触球后引,缓冲球的力量;

    收——收球于胸前。

    关于小学篮球教案 篇6

    《小篮球、跳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习小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要领,体会行进间手触球的部位;复习跨越式跳高的动作,提高助跑起跳结合的技术。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弹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手按拍球的后上方;快速助跑,起跳准确、有力。

    【难点】

    手脚的协调配合;助跑与起跳的结合连贯,不停顿。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2.队列队形练习:学生半面向左(右)转。

    【教学步骤】

    1.教师统一发令,练习原地左、右转法。

    2.教师提问:90的一半是多少?从而引出半面转的角度45。

    3.教师讲解并示范半面向左(右)转。

    4.学生分散练习,教师指导。

    5.集中展示,教师统一发令。

    (二)准备部分

    1.复习球操(48拍)

    (1)伸展运动;(2)体转运动;(3)腹背运动;(4)下蹲运动;(5)踢腿运动;(6)全身运动;(7)跳跃运动;(8)整理运动。

    2.专项准备活动

    (1)各种方式的绕球:头上、腰部、胯下等。

    (2)单手的原地运球。

    (三)基本部分

    1.行进间运球

    (1)技术动作示范与讲解。

    【动作方法】向前运球时,按拍球的后上方,同时后脚蹬地运球行进,球的落点在同侧肢的前侧方;跑动的步伐要与球弹起的节奏协调一致,手、臂的动作与原地运球相同。

    (2)学生散开,做原地运球比多游戏(2次)。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散开。

    要求:听从教师统一口令进行运球,教师明确时间要求,统一计时。

    (3)教师示范行进间运球,学生观察球的落点在同侧脚的前方。

    (4)学生自己持球向前运球走。

    组织教学:四人一组,进行向前运球走。

    要求:每人运球三到四次。

    (5)学生15~20米慢跑运球。

    组织教学:四人一组,慢跑运球。

    要求:听从教师统一发令,跑动速度适中。

    2.跨越式跳高

    (1)教师讲解并示范正确动作,然后强调重点、难点。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列蹲下。

    要求:认真观察技术动作示范,聆听技术动作要领。

    (2)学生选择不同高度进行练习。

    组织教学:男女分组,设置不同高度的横杆,进行练习。

    要求:依次进行,注意安全。

    (3)检验

    要求:择优讲评,互相学习。

    (四)结束部分

    1.游戏-充气娃娃

    【组织方法】教师模仿打气的动作,学生模仿正在充气的塑料娃娃,身体由下蹲开始逐渐长高。随着教师充气与放气,不断变换身体的姿态,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2.课堂小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0%~35%;平均心率:120~14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五、地器材

    篮球场、篮球20个。

    六、课后反思

    关于小学篮球教案 篇7

    1、体育常识:篮球(理论知识)

    2、游戏:拷贝不走样

    教学目标

    1、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及相关知识,知道篮球比赛的简单规则方法,对学

    习篮球知识感兴趣,能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讨论。

    2、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持之以恒,勇于拼搏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 点

    篮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篮球比赛的简单规则方法。

    教 具

    多媒体课件、篮球

    一、师生问好!

    1、迷语引入:圆圆像个瓜,人们爱玩它,

    没到手抢它,抢到手丢它。(篮球)

    2、师出示篮球,问:你知道我国哪些篮球明星?

    学生回答

    3、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他们的精彩表演。(视频课件)

    并让他们思考一些问题。

    学生看完自由讨论回答

    4、引出本课题:篮球

    二、新授:

    1、了解篮球的起源。

    视频展示,思考问题:篮球谁发明的,刚开始是用什么做篮球和球圈和网的?

    2、讲解一些篮球发展史和我国一些篮球运动情况。

    3、我国知名篮球运动员概况。(学生们可以先说一说)

    4、了解篮球场的一些数据和设备

    先欣赏一个现代的篮球场。提问:你们对篮球场知道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5、出示课件,讲解一些篮球场的基本数据和知识。

    6、讲解我们比赛中裁判一些常用的手势,引导学生们看懂比赛。

    7、学生上台表演一些犯规动作和手势。

    三、巩固与练习

    1、填空题:篮球是( )年,( )人,( )发明的。篮球场长( )米,

    宽( )米等。

    2、抢答题。(略)

    关于小学篮球教案 篇8

    指导思想

    贯彻“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运球为训练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熟悉篮球球性,掌握篮球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上自主学习的快乐小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热身――熟悉球性――学习运球――运球接力跑- -放松练习”五个环节来设计教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学习过程,本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合作性,在多个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也符合了篮球是项团体运动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既发挥学生的个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运球为主线,通过多种手段,如30秒比快运球、运球穿梭等来提高学生的运球技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合作、创造的基础上发展体育技能。

    学习目标: 体育新课程

    1、身体健康目标:通过篮球课运球的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篮球球性,让其掌握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的技术。

    3、心理发展目标:学生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要求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于活动的意识和行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4、社会适应目标:学会相互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高尚的社会道德。

    教与学法:

    1、在教法方面: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竞争的紧张气氛,激励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合作的精神以达到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

    2、在学法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思维、协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个人与集体合作的能力。

    3、在组织教学方面:以游戏和比赛创设为主,通过各种游戏和比赛提高学生的运球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体验体育运动成功的喜悦。

    场地器材:

    篮球场地一个、篮球45个、标志桶四个。

    关于小学篮球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篮球运动是小学生非常喜爱又易于开展的运动项目,经常从事篮球运动,可以使人体在灵敏、力量、柔韧、协调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了儿童身体动作准确性、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动作能力的发展;而且使学生从游戏中感受到了无限的快乐,从而对小篮球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且自我约束能力差、精神不易集中的年龄特征,但对于相对直观、易模仿的体育课兴趣较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小篮球游戏活动,熟悉球性,提高控球能力,初步掌握原地运球及行进间运球的基本技术,学会在游戏中运用技术。

    2、技能目标:学生主动参与运球游戏练习,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能力;发展反应速度、灵敏协调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4、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不怕挫折、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的精神;能在课堂内自觉、自律、自强,并不乏个性的张扬。

    教 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将采用语言诱导法、讲解示范法、尝试探究法、分组练习法和游戏比赛法来组织教学。

    学 法: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的听一听,仔细的看一看,动脑的想一想,大胆地试一试、练一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教学程序:

    一、开始、准备部分10′

    (一)首先体育委员以“快、静、齐”的标准集合成四列横队后,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提出练习要求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的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二)准备活动

    1、教师带领学生沿篮球场跑1圈。

    2、球操。师生同做自编篮球韵律操4个8拍共6节:上肢运动,腹背,体转运动,正、侧压腿,腕踝关节运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身体由相对静止状态过渡到相对运动状态,让身体各个器官及机能起到预热作用,防止运动损伤。)

    二、基本部分25′ 教师语言引导:篮球明星姚明、NBA篮球明星大家非常熟悉,但是他们精湛的技艺和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他们平时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和同伴的相互配合。引出主教材。

    (设计意图:激发培养学生的篮球活动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一)耍球游戏:

    1、教师示范几种耍球方法:双手抛接球,环绕交接球,原地两手交换推滚球。

    2、学生进行耍球练习。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二)原地运球游戏:

    1、原地高、低运球:

    先让学生在原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原地运球练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运球技术情况。教师再讲解示范高、低运球按拍球方法。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学生展示,比一比谁的运球技术水平高,看一看谁的运球技术动作优美。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2、运球看数报数:

    学生原地做左、右手、高低交替结合的运球练习,看老师手势,报出数字。 要求:抬头运球,用手的感觉控制球和两手都能运球。

    (设计意图:通过原地高、低运球,让学生熟悉球性,提高控球能力。)

    (三)行进间运球练习:

    (设计意图: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的基本技术,发展反应速度、灵敏协调能力。)

    (四)行进间直线运球接力比赛:

    学生在篮球场的端线上成四路纵队,由每队排头运球绕过标志杆回来传至下一名同学,后面的学生依次进行,以用时短,失误少的小组为优胜组。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做游戏,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结束部分 5′

    (一)学生一臂间隔围成圆形,在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伴奏下,师生进行呼吸放松整理活动。

    (设计意图:借着优美、舒缓的音乐,让学生的身心尽快恢复到安静状态。)

    (二)教师用概括激励的语言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体现评价的教育与激励功能。)

    (三)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在老师的指导下,送还器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场地器材:小篮球33个圆木柱4个 录音机1台

    本节课练习密度:约为40%—45%

    关于小学古诗教案(精选9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关于小学古诗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古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__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第一句:(1)、生读句子,说诗意重点理解:移舟:移动的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__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日幕:黄昏时分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人淡淡的哀愁。)第二句:(1)、生读句子,谈感受。(2)、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四、总结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

    五、布置练习

    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

    2、为《宿建德__》配画。

    板书设计:

    宿建德__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__清月近人。

    关于小学古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关于小学古诗教案【篇3】

    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春天的古诗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三首古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解题。

    通过预习,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杜甫。

    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生字和不熟的字多读几遍。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再读,逐句理解。

    同桌读一句,讲一句。

    指名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抓住以下重点词语。

    江畔:江边。

    蹊:小路。

    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流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恰恰:黄莺地叫声。

    指名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思考:《江畔独步寻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

    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情趣。

    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学生自由读。

    练习背诵

    学习生字。

    自由练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习字词。

    预习后两首诗。

    关于小学古诗教案【篇4】

    一、教学过程描述

    老师在同学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小朋友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俺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俺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俺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假如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俺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俺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

    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师:刚才俺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俺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俺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俺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俺眼前萦绕……

    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俺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俺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谁还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溢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溢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身写,再交流)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俺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俺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溢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4、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溢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俺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神往着幸福的生活。春天,他们不只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5、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溢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在小朋友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考虑题

    同学的个性化见解越来越多,各有千秋,但有时同学说得宽泛,甚至还会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效性的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尊重”同学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怎样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四、分析与研究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第一就是同学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只有读懂文本,读通文本才干有所感悟和考虑。同学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同学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只有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同学阅读课文,同学与文本的对话及自主阅读才干够体现。因此,俺们的课堂重在给足同学读书的时间,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悟得越多,积累的效果就会越好。

    教师还应成为同学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并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让同学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在充溢人情味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同学的独特体验:同学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使解读课文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同学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规范答案”,为同学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同学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这堂课中,从这一个“闲”字的理解,就充沛体现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同学的尊重,同学对文本的解读也非常深入,理解、感受深刻,老师没有用规范化的解读去规范同学的阅读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可是,在同学说得宽泛,甚至游离于文本以外时,俺们不能为了“尊重”同学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还要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1、交流感悟体验要以同学的读书与考虑为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同学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句子都尚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同学说感悟,这样做且不说收不到教学实效,还把浮躁的风气带到读书活动中。因此,应让同学在充沛读与思的基础上说感悟说体验。例如:在对“绿遍”的理解上,老师首先让同学仔细品读第一行,在同学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同学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绿得像什么?有哪些绿色?在充沛想象、充沛说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写下这时优美的画卷,进而将自身的感受带到读书中展现出来。就这样,读书、感悟层层推进。

    2、交流感悟体验要有层次感,要突出重点:

    读课文时,同学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情感活动有一个入境入情到动情抒情的发展过程。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读中说感悟与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步步提高。如在品读诗句的一开始,从教师与同学的对话中,俺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确的层次感,在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的情况下,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句,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说感悟说体验还要选择重点,忌泛忌滥。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即所谓的“文眼”“点睛之笔”。对课文的重点,首先要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例如,这堂课中,教师抓住“遍”,引导同学展开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同学头脑中的画面再现,既体会了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4、为课堂教学的生成而预设:

    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同学、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同学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俺主体的建构。“生成”者,当然首先是同学,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一起进入一个新境界。

    同学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动态性与整体性,教师在课前是很难完全预设的。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生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例如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同学通过组词理解了“闲”的意思,让同学明白了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接着由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诗,让同学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同学的回答是:(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神往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学而导,说:对,在春天,他们不只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同学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获得了新的自俺体验,进入一个新境界,使课堂真正成为了极富生命力的课堂。

    五、感悟

    阅读教学中,只有在关注同学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才干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才干让同学在阅读活动中真真正正地健康地生长起来。

    关于小学古诗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三、自读课文,指导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

    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原:半包围结构,厂字里面是白,小上下结构。

    岁:上下结构,由山夕上下构成。

    火:独体字,注意笔顺。

    吹:左右结构。

    关于小学古诗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重 点

    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 点

    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花历来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一二年级时,我们读王安石的《梅花》(齐读)五年级时我们读《雪梅》(齐背)这节课,我们读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说到王冕,他还是我们家乡人呢?(学生补充注释处的内容)

    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

    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古诗。

    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三、解释古诗。

    1.王冕画中的这株梅花长在哪里?

    2.为何把池子称为“洗砚池”呢?(补充: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

    4.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5.朗读,读出梅花的特点,读出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6.背诵古诗。

    四、深入体会诗意。

    1.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读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2.交流,知道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不计名利的品格。

    3.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详见附件)

    4.读着这些王冕的生平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与“清”,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6.所以同学们,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淡雅高洁的品性吗?(不是的,他更是为了通过这首诗来表述自己的胸怀,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洁、表露了自己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赏的性格。)

    7.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

    8.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五、布置作业:默写古诗。

    关于小学古诗教案【篇7】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关于小学古诗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4、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字典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老师指自己的鬓毛,让学生加深印象。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停顿是否合适?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根据老师讲的`平仄法试着先让学生弄懂,然后试着读好。

    2、老师教学生诵读。在书上做上停顿的符号。

    3.感情朗读,带着悲喜交加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4.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5.诵读古诗。

    (五)吟唱古诗

    1.跟着老师初步学习吟唱。

    2.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吟诵,体验成就感。

    (六)拓展活动

    1.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30多岁的贺知章离开家乡,80多岁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感触很深。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让学生吟诵。

    关于小学古诗教案【篇9】

    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2、介绍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再读,逐句理解。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讨论学习。重点抓以下字词。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指名逐句理解。

    朗读训练。

    思考:《游园不值》地作者未能进园赏花,但他并不扫兴,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自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重点抓以下词句。

    故人、西辞、烟花、下、孤帆、尽、唯、天际

    2、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3、感情朗读。

    4、思考: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齐背《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

    1、背诵两首诗,复习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分享9篇


    下面的“小学数学设计教案”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着重通知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指引。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

    教学内容:P95—96例1、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画圆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能够用圆规画圆;

    2。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能用圆规画圆,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圆规,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以前我们学习过很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回答,并及时给予鼓励。

    2、在我们学习这些图形中有一个图形是我们没有系统学习过的图形?(圆)

    3、出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联系实际

    1、在我们身边存在很多圆,回想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见到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可多举例子说明。注意把握时间,尽可能让学生多说。

    2、如果让你画一个圆会画吗?(方法不限,手段不限)可以让学生多说一些方法,比如:用圆形物品,绳子等等。在课上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能用不同的方式画圆,若不能可稍微的提示一种。

    三、用圆规画圆

    1、用圆形物品画圆只能画一个,它的大小不能变。如果想画一个大圆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该用更科学的工具画,那就是“圆规”。

    2、拿出圆规观察一下,你觉得圆规有几部分组成?学生尝试回答(教师总结:圆规有一个把手,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一直脚是笔尖)

    3、打开练习本,自己尝试画一个圆。思考在画的过程中圆规哪个部分不动,哪个部分动了,相应的谁的位置没变,谁的位置变了?让学生自己多花,体验画圆的过程,最后由学生回答

    4、在学生总结后,可根据学生的总结教师示范画法。在师范的过程中故意出错,帮助学生补充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最后总结:画圆时,两不变,一变(针尖固定不变,针尖与笔尖的距离不变,笔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四、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现在来重点研究两不变。第一个不变:针尖固定的位置不变,那针尖在纸上画出来的是一个什么?(点)我们把这个固定的点叫做圆心,用大写字母“O”表示。(强调大写字母)

    2、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来

    3、针尖固定不变在纸上画出的是一个点,那针尖与笔尖之间距离不变,它在纸上画出来的是一条什么呢?(线段)

    4、让学生独立尝试画出表示针尖与笔尖距离的线段。

    5、教师:既然是一条线段,那它有几个端点,(两个)这两个端点分别连接的哪?

    学生:一个端点连接圆心,一个端点连接圆上的点

    教师:它只能连接一个点吗?(不是,它能连接圆上任意一个点)

    6、所以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7、出示各类型的错误让学生区分,明确半径必须要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

    8、对比观察,如果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并且经过圆心,那它就叫做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

    9、仿照学习半径的过程出示错例,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直径的概念。

    10、在学生认识了以上概念后,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圆,并且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五、练习巩固

    完成P96页练一练

    六、小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 84—85 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3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师: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钟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谜语,认真听:小小马儿跑不停,日日夜夜不休息,嘀嗒嘀嗒的声音,提醒人们争时间,是什么?

    哦,钟表经常提醒人们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既然钟表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这么大的帮助,那咱们今天就来认识它好吗?(板书:认识钟表)

    师:“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看见钟表(出示各种钟表的画面),”“漂亮吗?你能说说在哪见过它们吗?”挑选一个你喜欢的来说一说。那么你还在钟面上发现了什么吗?(课件展示放大的钟面)

    钟面美吗?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那好,大家可以参考大屏幕上的钟面,或者想想自己以前见过的钟面,同桌合作来做一个钟面。

    也请到台上制作钟面的两个同学做介绍。

    “听,什么声音?”(课件播放闹钟铃声)哦,星期一早上,小闹钟提醒小华起床了,对了今天星期一,得参加升旗仪式呢!(课件出示情景图)

    “谁会说,小华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参加升旗仪式?”

    “你怎么看出来是7点和8点”。

    师:请注意,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习惯说7点、8点,而在数学王国中应规范地说7时、8时。

    “那7时和8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那就是说分针指着12是整时,时针指着7是7时,时针指着8就8时。那分针指12的时候,时针指着4呢?6呢?9呢?12呢?(课件逐个出示钟面提问)重点说明12时的钟面。

    “谁能完整地说一遍,应该怎样看整时的钟面”。

    教师:今年10月份,我们中国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还记得吗?(辅导员还让大家跟着电视一起倒计时呢!)对了,我们再来倒计时一遍好吗?(与录像一起倒计时)。

    “小朋友,10月12日上午几时,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了?高兴吗?为了记住这一有意义的时刻,我们在自己的钟面拨出这个9时,好吗?

    该怎么拨呢?动手试试,谁会拨,给大家介绍一下。

    想一想:除了9时,一天中你最喜欢哪个时刻,在钟面上拨出来,然后同桌互相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时间。

    “小朋友,钟表的用处大不大?“可是有一天,小华家的钟坏了,怎么办?咱们快去看看吧!(课件播放情景)

    这个电子表,你们认识吗?电子表上现在是几时?你是怎么看的?(学生叙述)

    由天线宝宝要上幼儿园引入。(课件出示)“拉拉几时上幼儿园?”“天线宝宝丁丁年纪最大,他每天按时到幼儿园,瞧,这时他已经到了,”“而小波年龄最小,最爱睡懒觉了,瞧,这时他才到幼儿园。

    刚才丁丁和小波到校的这两个钟面,你们认识吗?(出示7:55和8:05钟面)

    (2)分析怎样看两个钟面的时刻。

    (3)小结:分针靠近12,时针大约指着几就是大约几时。

    “你们想对天线宝宝说什么吗?”

    “小朋友学得真好,天线宝宝高兴极了,抱着小闹钟在草地上蹦呀跳呀,一不小心,把小闹钟摔坏了,三兄弟急坏了,丁丁想在4时请小朋友看电影,拉拉想在6时请小朋友们吃饭,8时小波要准时提醒小朋友们回家了。你们能帮忙修一修吗?

    在书上画一画。

    1、今天大家学开心吗?说说你在什么时候最开心。

    老师也很开心,因为老师发现大家都学得很好,你觉得谁学得最好,你要向他学习什么?

    2、回家后,你也在钟面上拨出几个时刻考考爸爸妈妈会吗?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3】

    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邀请我们同学和我一起去数学王国游玩好吗? 这么高兴的日子,我必须好好打扮得漂漂亮亮去,但老师拿不定主意穿什么衣服去,你们能帮帮我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帮老师出主意搭配衣服来导入,即贴近生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计算机出示:我的衣橱

    板书:有趣的搭配

    二、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计算机出示衣服和裙子图

    1、师:你希望老师穿什么衣服去玩?(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学生可能有下列的回答:

    预设1:我想老师穿红色的上衣和花裙子,这样很美丽。

    预设2:我想老师穿橙色上衣和粉红色裙子,这样很好看。

    预设3:我想老师穿红色的上衣和牛仔裙会最好看?

    【设计意图:这样放手给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喜欢的搭配的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的能力,也使学生保持兴奋的心情去学习。】

    师:老师很喜欢同学为我搭配的服装,但能告诉我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学具,摆一摆,老师要看看,哪些同学合作得好,摆得又快又好。

    2.学生合作摆学具。(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3.及时表扬合作得好的同学。【设计意图: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请学生来汇报结果。

    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预设1:我们一共摆出了4种搭配方法。

    预设2:我们一共摆出了7种搭配方法。

    预设3:我们一共摆出了6种搭配方法?

    师:(请一个少于6种的学生和一个多于6种的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边摆边说。)谁愿意上来,摆给大家看看?其他的同学认真听,仔细看。比比谁听得最认真,看得最认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板演:学生摆,其他的数有几种搭配方法) 师:你有什么看法?

    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漏了,不够完整,或者说:重复了??

    师 :那你是怎么摆的?请上来演示一下。(请摆出6种方法的同学来示范) 学生边摆边边说摆法。

    师:他的摆法好吗?好在哪?

    学生可能说:很清楚,使人很明白,或者说:有顺序,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用课件显示:

    师 :要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摆的时候一定按一定的顺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4. 小结:看来,要象这个同学一样,先选一件上衣,和裙子分别搭配,再选另一件衣服,和裙子搭配,这样按顺序地进行,才不会出现重复,或遗漏了。(板书:按顺序)

    刚才,我们选定了上衣,那还可以选定什么来搭配呢?我们可以先选定上衣,再与裙子搭配。

    5.请学生电脑课件上操作。课件显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再通过与同学们交流,学会取长补短,让学生养成细心聆听和相互学习交流的好习惯。】

    6.探讨记录的方法。

    师:现在没有了学具刚才,只有这课件,用什么方法记录这6种不同的搭配呢?(可以用连线或者自己喜欢的图形来代表衣服和裙子再连线)

    师:那现在我们就用连线这种方法来记录,让我们来看看(课件演示连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只要你肯多动脑筋一定会有新颖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二)菜肴的搭配(练习二十五第1题)

    1、师: 选择好衣服,我们还要填饱肚子。看,我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好的菜肴? 课件出示:肉类和素菜(有鱼、肉、西红柿、大白菜和豆腐)

    如果上面的肉类和下面的素菜只能各选一种,那么应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怎样能很快找到所有的搭配方法?

    让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连一连,然后说说搭配的结果。

    2、师:在平常的饮食中,我们也要注意肉类和素菜的合理搭配,不要偏食,因为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营养。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菜肴搬到课堂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适当渗透注意均衡营养和珍惜粮食的教育。】

    3、师:吃饱了,我们该出发到数学王国了。我们先到第一站儿童乐园。瞧!儿童乐园有什么?(计算机出示:儿童乐园图)

    我们进去看看吧!

    推门进去的时候,出现“密码”两个字??然后计算机出示:数字卡(例1下面的“做一做”)提示:这些卡片,左边表示十位上的数,右边表示个位的数,这样组成一个两位数。密码就是其组成的两位数其中一个。

    4、师:那你们能找到有几个两位数的密码呢?请你在小组拉一拉,并记录下来。 反馈学生的操作结果。

    【设计意图:实物过渡到抽象的数字,在这里充分发挥学生在小组里的合作与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答案是:23、26、28、43、46、48、93、96、98

    5、请学生上来试密码。

    【设计意图:用破解密码的方法,再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本节课的学习气氛更浓厚。也可以借此检验学生对简单搭配的方法是否掌握。】

    (三)师:我们成功地破解了密码,你们高兴吗?儿童乐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了,我们进去玩玩吧。(出示几张儿童乐园的游戏图)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1.童话引入。多媒体演示: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小公鸡起床了,它跳到高处“喔喔喔”叫起来。

    2.提出问题。

    (1)“公鸡打鸣是叫人们干什么?”

    (2)“每天早晨是谁叫你们起床?”

    3.揭示课题。

    师:你们桌上也摆着各式各样的小闹钟,好看吗?同学们,闹钟不光有漂亮的外表,它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好!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

    [评析:运用媒体演示,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从儿童熟知的`童话引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初步认识钟面。

    (1)比一比。

    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叫分钟,短短的胖胖的叫时针)。

    让学生指一指学具钟的时针、分针。

    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2)说一说。

    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

    [评析: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实物钟、模型钟等。设计了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摸一摸、转一转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认识整时。

    (1)整时的常用表示法。

    ①学生尝试拨整时。

    师:你们会拨钟吗?自己拨出一个喜欢的时刻,看谁拨得好,请他上来拨。(选三个上来)

    问:你拨的多少?刚才三个同学说的“X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用语叫“时”。(板书)

    指看三个钟面说“这个读X时……”并板书:X时,X时,X时。指着“X时,X时,X时”说“这些都是整时”。(板书)

    ②观察比较整时针的特点。

    ④练习。

    A.师拨钟面,生说时刻,2时、6时……

    B.生活中,我们做的事都和时间紧密相连,请你们拨出时刻。

    a.早上上学的时刻。

    b.每天看动画片的时刻。

    c.每天爸爸妈妈看新闻联播的时刻。

    C.你还想拨哪个整时?拨一拨,这时你在干什么?

    (2)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

    ①小朋友观察身边的事儿,非常仔细,教师出示标有“8:00”的卡片问: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里见过?

    ③指黑板钟面,问:你会用数字法来表示吗?请写在写字板上,看谁写得好,二人扮演,评一评,写得好吗?

    ④今天两种整时表示法你都会写吗?你们还想比一比吗?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拨钟面上表示的时刻和尝试认识电子表表示的时刻,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及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设计新颖、有创意。]

    3.应用。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小学生该怎样珍惜时间呢?那就是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好一天的学习、生活(打开书第92页)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多媒体),仔细看书上第92页,说一说,他什么时刻做些什么?(小组说一说)

    师:对,我们应向小明学习,不睡懒觉,合理安排,做健康、聪明的好孩子。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小明一天时间安排进行认识与评价,加强学生对珍惜时间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重要性的认识。]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5】

    小学数学乘法教案设计

    【篇1: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优秀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秋天到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去游乐园玩(出示教科书第46页情境图)。我们一起看一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一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3个人圈起来。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的上图中将每个小飞机上的3人圈起来。)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教师:想一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大家先在心中把这个算式默默地说一遍。

    教师:都想好了吗?下面请两个同学一组,开展一个“你说我写’’的游戏,一个同学说算式,一个同学写算式。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了解两个学生相互配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情况。教师:在“你说我写”的活动中,有的组两个人配合得非常好,也有的组出现了问题,说说你们在写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有的组写乱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同伴一听就明白吗?(这是5个3相加。)

    教师: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清楚了,我把算式写出来,看看是不是5个3相加。(板书如下:)3+3+3+3+3=15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了吗?(加数相同,都是3。)

    教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3相加吗?(板书如下。)3+3+3+3+3=15 5个3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小火车里的同学们玩得也很高兴呢!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节小火车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节小火车里面都坐了6个人。)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上图中将每个车厢的6个人圈起来。

    教师: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4个6相加。)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6+6+6+6=24。

    教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都相同。)

    (四)加强体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1)借助现实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出示下图):最刺激的要数过山车了!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这是几个几?

    教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7个2连加的算式,如下。2+2+2+2+2+2+2=14 7个2

    教师:谁能说说自己在写这个算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2)借助想象,进一步激发学习需求。教师:同学们写7个2连加就感觉到麻烦了,想象一下,如果这列过山车再长一些,需要10个2相加呢?20个2相加呢??这时你又有什么感觉呢?你有什么需要吗?

    (五)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明确乘法的意义。

    教师:7个2连加确实写起来比较麻烦,在数学上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听听小精灵是怎样说的。

    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如下。

    【篇2:二年级数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生的数学记事本。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的基础参差不齐,也许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他们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对乘法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难度。(一)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

    “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

    法算式。

    3.在学习活动中认识乘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本节课的特色:

    1.通过快速地听算,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为新知制造一定的障碍,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

    2.一个教案两手准备。站在学生的起点,充分地预设,追求精彩地生成,让学生真正 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从听算入手(因为我觉得摆图形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几个几连加”这句话表示加法算式的说法之后,要求学生写出10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时,就为学生的学习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促使学生去动脑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学习并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物体吗?说一说你会用小棒摆什么物体?

    【篇3: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一座“通往数学王国的智慧桥”,引出复习题。

    二、谈话导入:

    新的一天开始了,神奇的数学王国里正在举行画画比赛,他们分 三人一小组进行合作,瞧,他们多团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认真观察画面,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反馈) 2、你能根据看到的内容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3、引导学生提出例1中的问题: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先请学生估算:三盒彩笔大约是多少枝?)

    4、师小结并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常常除了估算之外,还要计

    算出实际的数量,如果要知道准确的枝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5、出示小精灵的问题: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大的发挥)

    三、探究新知

    1、计算三个人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应该怎样列式?

    2、想一想: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有几种算法,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分享。

    4、学生讨论算法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算法,合理的算法

    给予肯定,不恰当的及时进行引导。

    5、学生汇报算法,可能出现:(课件出示以下两种可能)

    (1)用加法:12+12+12=36(枝)

    6、比较算法:第一种用加法计算,现在是3个12,加起来比较少,很快就能算出来,如果加的个数多了,就比较麻烦,比如8个12,9个12,甚至更多,这样计算起来就很慢了。第二种算法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后,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运用了前面学习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出来。只是在计算的时候要进行三步计算才能算出来。两种方法比较,显然是第二种比较方便。

    7、提出疑问,引出乘法竖式计算:那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加简便或计算更快的方法呢?

    8、揭示课题:今天,数学王国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设计意图:这里这样安排同桌、及小组合作是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使学生体会小组合作的作用,培养初步合作的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四、介绍乘法竖式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4页,小组内相互交流交流数学王国里的小朋友是怎样给乘法算式列竖式的。(学生试着自学,并交流讨论乘法竖式的算理,教师巡视指导,遇到疑难时,可以给予引导)

    2、学生反馈,当学生的回答符合算理时,适时出示竖式计算的过程。 1 2??因数 3 6??积

    4、小结:在进行乘法的竖式计算时,把数位较多的因数写在上面,数位较少的写在下面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然后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相乘写在个位上,再与十位上的数相乘写在十位上。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说算理,使算法进一步明确,算理更加清淅。)

    五、练习巩固

    1、课件出示74页“做一做”3道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到黑板

    板演后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2、75页练习十六的1到4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共同交流、讲评。

    (1)说一说用乘法计算的理由是什么?

    (2)要求用竖式计算后,同桌交换检查,如果出现不同意见,可向老师

    提出,同时向学生调查,全部正确的人数。

    (3)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有几种解答方法。

    (4)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从笔算再纠错的有梯度练习,并注意练习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一方面是为了学生积极地巩固和扎实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培

    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能稳步提高,同时也渗透一些科学和品德方面的教育,注重学科的联系。)

    六、课堂小结

    1、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到数学王国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说一说,在进行乘法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学生自己来谈收获,是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另外再次强调了笔算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记得更牢固。)

    七、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乘)1 2??因数 36??积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6】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79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板书:众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

    (1)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2)写一写:把9人的发芽粒数写成数列。

    (3)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是多少?

    (4)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这9个数据中,由于有两个数据明显偏小,拉低了平均数。因此用平均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合适的。

    (5)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6)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众数的意义、求法和用途。

    (7)辨一辨: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

    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公园里有一群人在做游戏,(出示场景图:教师38岁,8个小朋友分别是7岁、6岁、6岁、6岁、6岁、9岁、6岁、6岁)

    你认为用平均数还是用众数来表示这群人的年龄?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里的平均数是10岁,而场景图中没有1个人是10岁,大部分是小于10岁,发现用平均数并不能代表大多数数据的总体水平,所以用平均数来表示这群人年龄的总体情况不太合适。而这里出现最多的是6岁,所以用众数6来表示比较合适。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3、在一次数学竞赛中,2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70,70,80,100,60,80,80,70,90,50,80,80,70,90,80,70,90,60,80 。

    在上面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4、一名射击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9,8,8,9,10,9,8,8,7,1 。在这一组数据中,众数是( ),平均数是( ),用( )数来描述这位运动员的射击水平更合适些。

    四、小结: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众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

    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认识“逆向求和”的问题,并能运用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题、画图的方式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掌握解决“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通过逆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采用画图表示信息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从而找出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解决

    “逆向求和”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

    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活经验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老师这里有一个漂亮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很多的小球,请一个同学从盒子里拿出几个小球,另一个同学再数一数盒子里还剩下几个小球,最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

    2.玩一玩教师演示游戏方法,与学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后进行全班学生进行游戏。

    3.回顾与反思每一次求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个数加上剩下球的个数,等于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小球。

    4.揭示课题。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对逆思考解决的问题有所感悟与理解。

    (二)情境展开,构建方法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p98例6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现。老师去商店买口哨,已经领走了7个。(板书:领走7个)。

    ②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口哨?你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1:如果商店的口哨领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预设2:如果商店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9……个。(总之,不少于7个)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图。商店还剩下5个,(板书:剩下5个)。

    ④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板书)

    ⑤由同学完整地叙述题意。(可以边指图边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教学,数学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9】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猴子图

    左图有5只猴,右图有2只猴,分步出示。

    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猴子的?

    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

    走过猴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鸭子呢?

    课件出示鸭子图

    生说图意

    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梅花鹿图和蘑菇图

    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编题

    小组内试着互相编题让其他同学们来解答。

    口算比赛或扑克牌游戏

    五、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微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这篇文章共14903字。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