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选5篇)
  •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31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选5篇)。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的策略关系到教学效果,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为您提供栏目小编整理的以下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的范文,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击收藏按钮保存下来!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这一内容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让学生用它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它能促进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使学生感知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司机所看到的建筑物的变化、路灯下的影子、小老鼠的安全活动范围等引发学生讨论。学生通过验证,明确了“观察的范围”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懂得了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说一说,你在不同楼层的窗口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楼层越高,看到的景物越多。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预设生:楼层高,看到的范围变大了。

    师:也就是观察的范围变大了。我们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一只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墙内张望。

    师:看,小猴爬到了这个位置(A处),它能看到地上全部的桃子吗?猜一猜小猴能看到多少个桃子?[课件出示情境图(如下图)]

    学生猜测各异。

    师: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小猴看到多少个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熟悉的环境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所以情境引入教学就是为了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习数学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独立思考。

    师: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同学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画一画。

    2.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2)全班交流:哪位同学能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

    ①在A点时,我们把小猴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观察点)

    ②阻碍小猴观察视线的是墙,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墙的顶点叫“阻碍点”。

    (板书:阻碍点)

    ③将“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小猴能看到的离墙最近的点。这条线实际就是小猴的视线。

    A′点右面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能看到的范围,A′点和墙之间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看不到的范围,也就是观察的盲区(如上图)。

    (3)师提问:小猴想看到更多桃子,该怎么办?

    生:根据我们在不同楼层看到的景物,我觉得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看到的桃子就越多。

    (4)师追问: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点、C点,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思考,画一画。

    (5)反馈:结合学生的想法,观察课件动画,帮助理解。

    3.建立模型。

    (1)师生小结: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的范围。

    师: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说明小猴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

    师:可见,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

    (2)联系古诗: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生平时要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根据特定标准进行分类(2)知道分类的标准(3)比较大小(4)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1)水果蔬菜的分类

    水果和蔬菜的区别:

    1)、水果生长在树上,生长期长;蔬菜一本只有一到两年的生长期……

    2)、凡生长期无花的叫蔬菜,凡生长期开花的叫水果。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学习包

    体验活动:

    (1)整理自己的书包,说一说是如何整理的

    按学科: 语文书 语文本

    数学书 数学本

    音乐书

    品德书

    按功能:

    教科书一类

    练习本一类

    工具书一类

    (2)帮妈妈整理衣服

    按季节分类整理;按颜色分类整理;按上衣和裤子分类整理……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帮妈妈整理衣服,放入衣橱的时候与第二课时比较大小进行整合,了节分类与比较的相辅相成。

    2、学科间整合:把传统文化课中的《饮食文化》与本节课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营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渗透孝敬父父母,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品德。

    3、体验式活动:整理自己的桌洞、书包。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3课时。

    (四)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学习目标: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类;自己的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整理)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

    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注: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分类在生活中有较多应用,衣服分类,交通工具分类,学生分类,超市里的物品分类……联系生活中的这些分类之后,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愿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3】

    第一册第53—55页及练习八第2、3、4题。

    1、关于直尺图两端的缺口。

    直尺图左端不画口是可以的,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小于0的数是没有感受性认识的,也没有过早涉及的必要。直尺图右端的口必不可少,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自然数逐1增长的规律,以及自然数个数的无限性。2、关于比较8、9的大小,通过点子图来比较,其目的在于认识7、8、9之间的关系,7在8的前面,7比8小,8在9的前面,8比9小。这种认识显然过于狭隘,应该让小朋友在更广的区间内认识9以内数的关系,这样,更进一步增强数感。学情分析:

    1、关于数数。

    前面已学习了7以内数的认识,对认识数的哪几个方面内容有初步的感知,有了数数、了解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等能力。重点让学生理解数自然数是一个一个地数。

    2、关于数的组成。

    对于数组成,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有基础,但大多流于死记硬背,而现在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分什么,如何有序地分,由其中的一组还能还能想到什么。

    1、知识与能力:

    学会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认数、读数、写数;知道9以内的数的顺序,能正确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8、9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摆一摆、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8、9的过程,感受8、9的组成,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8、9的数数与认数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索和发现8、9的组成,激发学生探究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在引导学生从8、9的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过程中,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

    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8、9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小棒。

    一、情境导入。

    师:王大伯养了一群小猪,把小猪编了号,看,它们来了!

    1、这些小猪的编号各是几?一共有几头小猪?(课件:7头小猪跑着出来,身上有编号4、1、6、2、5、7、3)

    2、请你按编号顺序把小猪们排一排队好吗?你有几种排法?(1、2、3、4、5、6、7或7、6、5、4、3、2、1)你是按什么顺序来排的?

    3、王大伯又买了2头小猪,该编上什么号呢?(引出8、9)板书课题:8、9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8、9的含义及顺序。

    (1)摆一摆。

    师:你会用小棒来表示已经编上号的7只小猪吗?(学生操作)

    师:王大伯又买来一只小猪,这时是几只小猪?(板书:8)你还会用小棒来表示吗?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操作)摆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师:8号的小猪该排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呢?(学生说电脑演示)你是怎么想的?(板书:7<8

    师:王大伯再买来一只小猪,这时是几只小猪?(板书:9)你还会用小棒来表示吗?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操作)

    师:9号猪要加入它们的队伍中,应该排在哪里呢?你是怎么想的?

    (2)说一说。

    看着整齐的队伍,你知道些什么?用8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用9和一个数比呢?

    (4)活动。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小奖片给表现好的学生,先发7张,再发1张,问学生是几张?发了8张小奖片,再发1张,问学生是几张?

    学生活动:9名表现好的学生到前面。

    师:第8个同学指的是谁?为什么会出现2位同学呢?从左边数第9个同学是谁?从右边数起呢?(指名回答)从左数起的前面8个同学转个圈,从右数起的前5位同学先回到座位上。2、8、9的写法。

    (1)说一说8、9像什么?

    (2)师范写

    (3)学生在书上描写

    (4)学生互相欣赏3、8、9的组成。

    (1)9的组成。

    师:9只小猪都关在一个猪圈里太挤了,王大伯新建了一个猪圈,把9只小猪分别关到两个猪圈里,王大伯可能会怎样关这9只小猪呢?

    请你拿出9根小棒代替9只小猪,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小组交流你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讨论9的组成的记忆方法: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由一组想到另一组。同时老师整理改变板书:

    (2)8的组成(用小棒分一分)

    (3)完成“做一做“

    三、练习

    1、活动:同学们在学习中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们拿出直尺找一找数学8在哪里?9呢?用尺子连一连,书上练习的第2题。

    2、小猪聊天猜年龄。(课件出三只小猪在猪里的情境)

    小猪一:我的年龄比7大,我可能是几岁?

    小猪二:我的年龄比9小,我可能是几岁?

    小猪三:我的年龄比6大,比9小,我可能是几岁?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及轻重的相对性。

    2.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4.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并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材分析〗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因教学设施有限,无法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课前准备时,我从学校仪器室借了八架天平(每小组一架),以及一个简易杠杆模型,供学生作较直观的比较轻重的操作。

    本班学生都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爱说爱笑,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动脑。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据我课前了解,我班的学生都已经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较简单的比较方法(程度有差异),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刚入学的孩子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课堂实录〗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简易杠杆模型,卡通小兔玩具两个,天平一架,两袋包装、质量不等的糖果。

    学具准备 天平(每小组一架),每人一个水果(包装袋上有橡皮筋),学具盒。

    课前创设氛围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做“乐乐星”(出示卡片)

    ,它笑得可真开心。小朋友们,请你来学一学它是怎样笑的,好吗?(学生自由尝试)今天,老师就希望小朋友们带着这样的笑容和我一起上一节开开心心的数学课,好吗?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星期六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他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动物们最喜欢玩什么?(出示简易杠杆模型,模型两端各有一个吊篮)原来它们最喜欢玩的叫做飞上天的跷跷板。这时候,走来一只小兔弟弟和一只小兔妹妹(出示玩具),它们俩坐了上去(把两个小兔玩具分别放在模型两端的吊篮上)。

    2.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兔弟弟这边低,小兔妹妹那边高。

    生2:小兔妹妹上去了,小兔弟弟下来了。

    生3:小兔弟弟重,小兔妹妹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小兔弟弟把它这边压下来了,所以它比较重,小兔妹妹那边高高的往上翘起来了,所以它轻。

    ……

    3.小朋友们真厉害,能看出谁轻谁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出示课题,注意“轻”字用较浅的颜色,贴得高一些;“重”字用较深的颜色,贴得低一些。)

    (评析 借助学生玩“跷跷板”的经验来创设情境,让卡通小兔坐上了跷跷板,充满童趣,使学生对比较“轻重”的学习立刻就有了既新鲜又亲切的感觉,也激发了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

    (二)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说一说。

    师:现在就请小兔休息一会儿,咱们大家来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两样东西来比,一眼就能看出谁轻谁重。(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

    生1:桌子和凳子比,桌子重,凳子轻。

    生2:我吃饭用的碗比勺子重。

    生3:大象和小象比,小象轻,大象重。

    生4:我爸爸买了1千克梨和0.5千克香蕉,一千克梨重,0.5千克香蕉轻。

    生5:我用象和蚂蚁比,象重,蚂蚁轻。

    生6:我用剑龙、霸王龙和翼龙比,霸王龙最重,剑龙最轻。

    ……

    (回答较精彩的学生很高兴地得到了一颗“乐乐星”。)

    (评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积极发言,不仅举出了许多生活实例,而且大胆比较卡通形象的轻重,思路开阔,而且很有个性,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就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2.掂一掂。

    (1)观察自己课桌上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猜一猜谁轻谁重。

    现在,请把你的文具盒放在一只手上,学具盒放在另一只手上,两只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感觉一下,文具盒和学具盒谁重谁轻。

    师:请小朋友把轻的举高一些(生把学具盒举高了),把重的放低一些(生把文具盒放低)。

    (评析 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引导学生先动脑猜一猜,再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

    (2)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橘子各一个),谁来试一试?

    师拿给学生,比一比,什么重,什么轻?还有谁想试试?

    生1:苹果重,橘子轻。

    生2:橘子重,苹果轻。

    生3:它们差不多重,我比不出来。

    生4:它们一样重。

    ……

    (3)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生:用秤称过再比。

    ……

    师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给予适当的评价。

    (评析 这个环节,让学生比较两个质量相近的'水果的轻重,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结论。学生可能会感到:差不多重的物体用手掂一掂,很难分辨出谁轻谁重。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

    3.称一称。

    (1)师:刚才大家想了很多好办法来比较苹果和橘子谁轻谁重。因为它们差不多重,用手很难掂出来,所以得请一些工具来帮忙。用秤可以称,老师这里还有一架天平,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比较轻重的工具。

    师:(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两边托盘里没放东西或两边放的东西一样重时,天平的两边是一样高的,平平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苹果和橘子究竟谁轻谁重。(师操作,把苹果和橘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说明理由(因为看见天平的两端不平衡了,放苹果的这一边低,说明苹果比较重,放橘子的那一边高,说明橘子比较轻)。

    师:我们还可以看指针,它偏向哪一边,就可以说那一边是比较重的东西,另一边是比较轻的东西。

    (2)师:你们还想自己称一称吗?

    生:我自己的苹果、梨、铅笔盒、书、文具……

    要求:找一位小组内的小朋友合作,比一比两人的东西,谁的重,谁的轻。(每组有不同的称东西的工具。)

    (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3)小组汇报,师适时给予鼓励,其他学生也可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对汇报学生给予评价。

    生1:我们是用天平称的,铅笔盒在下面,书在上面,铅笔盒重,书轻。

    生2:我们是用橡皮筋把袋子拎起来比(师请他与合作的小朋友一边演示,一边说明),我的橡皮筋拉得长,而且我的梨坠得低,说明我的梨比他的苹果重。

    (评析 激发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个性化地学习数学。)

    (4)师:(出示石榴、苹果、橘子各一个)这是瓜果飘香的季节,老师也想称一称,先拿石榴和苹果比(用天平),结果怎么样?

    生:石榴比苹果重。

    师:再拿苹果和橘子比?(苹果又比橘子重。)

    师:猜一猜,这三个水果,谁最重,谁最轻?(小组讨论:为什么?)

    请学生汇报,说明理由。

    (评析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轻重的相对性,体会到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同时也判断出最重与最轻的物体,培养了初步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课间活动:

    小朋友们辛苦了,请你们站起来活动活动。(生跟着音乐做动作。)

    (5)师出示两包糖果。

    (师准备两包包装袋不透明的糖果,大包的轻一些,小包的重一些。)

    ①猜一猜:谁轻谁重?(生都指着大包的说重。)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一包糖袋子大,装的东西一定多,所以它重。

    ②师:请你来用天平称一称。(生操作,下面的学生看到比较的结果和他们说的相反后,都露出疑惑的表情,发出惊叹声。)

    ③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想对大家说什么?(立刻就有学生举手。)

    生1:我想说,大的东西不一定重,小的东西不一定轻,要称一称才知道。

    生2:比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小。

    ……

    (评析 学生通过自己亲眼所见,了解了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

    (三)应用拓展

    练一练

    (1)第21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师:你为什么在香蕉后面画圆,橘子后面画勾?(生说明理由。)

    轻的画√,重的画○。

    (2)第21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轻的画√,重的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申请书范文网 wWW.swy7.com)

    生:我发现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同样重,所以一个西瓜就比其中的一个菠萝重。

    (四)总结延伸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

    2.你认为我们班今天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你自己的表现呢?(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评析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以及自评、互评的能力。)

    (五)作业:小调查

    比一比,在你的家里,你的爸爸、妈妈和你,谁最重,谁最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这一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仅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四十分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教学相长,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玩过跷跷板),本课创设了两只小兔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体验轻重。

    《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安排了比较两包糖果轻重的环节,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他们发现的有些方法还非常有创意。

    3.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的体会颇深。首先,学生的天真活泼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响了我。师生互动,学生学得高兴,我教得也轻松愉快,上课过程中,我时常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其次,也让我认识到学生知识面很宽,举出的生活实例很有创造性;语言也很丰富,如一位学生竟然会用“平衡”一词,让我很是惊讶。最后,我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有时没有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今后,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是紧紧围绕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展开的。本着科学、新颖、实用的原则,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角色的转变、评价多元化、学生主体参与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多个实验,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时,教师自创情境,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比较轻重的过程,感悟出比较轻重的具体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轻重”的认识全部落实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

    2.教师注重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和习惯的方式来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是研究式的,力求做到人人参与。在宽松良好的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和学习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发挥和提高。

    3.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适时联系教材,并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师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处理教材适度,每个学习环节活而有序、紧紧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5】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64~65页的内容。

    2.本课时学习的是等式的性质。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通过插图描绘了天平平衡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探究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连环画式的插图,一方面提示教师可以怎样演示,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思考、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直观的观察材料。

    3.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方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时的学习为今后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等式的意义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例如:22+7=29。

    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例如:2x+4=8。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使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天平秤物抽象出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备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

    难点:抽象归纳出等式的性质。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等式的性质1

    问题导入:在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材64页)

    过程讲解:

    1.实验演示一:在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上同样的物品

    (1)天平的左边放1把茶壶,天平的右边放2个茶杯,天平平衡。

    如果1把茶壶重ag,1个茶杯重bg,那么上述过程可以用等式表示为a=2b。

    (2)在(1)中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1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仍保持平衡。说明1把茶壶和1个茶杯与3个茶杯同样重。

    上述过程可以用等式表示为a+b=2b+b。

    (3)探究:如果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2个同样的茶杯,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同样的1把茶壶呢?

    实验结果表明: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2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仍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同样的1把茶壶,天平仍保持平衡。上述过程可以用等式分别表示为a+2b=2b+2b,a+a=2b+a。

    (4)观察分析。

    (5)发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选5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