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k251.com - 自由与代价范文】
初中教师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你是否在烦恼初中教案怎么写呢?小编为你推荐《不言代价与回报》,希望您喜欢。
难点:衡量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
一、什么代价什么回报
(一)第一个活动:“班委改选”
1、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展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总结:我们在承担自己责任的时候,不仅对他人有好处,自己也可能获得回报,如赢得自尊和自信,使自己独立性更强,得到他人的承认等。但我们也要为承担责任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给自己带来负担,也有可能会因失败而受到责备等。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付出代价而不承担责任,因为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是假进行思考和交流。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衡量和评估,不能凭一时冲动盲目做出决定。并不是要学生在承担责任前斤斤计较,而是使学生在承担责任时更加理性。
(二)第二个活动:“对选择的评估”
1、理解小柯面临的几种选择,鼓励学生设想其他可能的选择。
2、对每个选择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3、教师总结: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与回报,我们应该自己做出选择。一旦我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注意:对每种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教师易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同时调控好课堂的节奏。
(三)第三个活动:“我的决定”
1、教师说明:尽管责任意味着付出,但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要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请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各选择一个新的责任,制定履行责任的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具体落实。
注意:在本单元结束后,教师对这项活动落实的情况进行反馈调查,对按计划履行自己责任的学生予以表扬。
二、我的承担我无悔
(一)第四个活动:“小青的烦恼”
1、呈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交流自己真实的想法
注意:对承担责任的深化。对于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自愿承担的,也应该对此负责。这是学生认识的难点。
(二)相关链接
(三)第五个活动:“弗兰克的故事”
1、呈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在全班逐一探讨三个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3、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社会,有些人千方百计逃避自己的责任;有些人会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付出自己该付出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还有些人从来不计较个人得与失,尽心尽力的承担着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唾弃第一种人,努力成为第二种人,对第三种人,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其中一员,至少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美好。
注意:问题有一定难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同时问题的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学生的责任感有不同的境界,对问题的回答也并不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如果学生给予否定的答案占主流,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我们与数学同行
我们与数学同行
1.1生活数学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
【设计背景】
“我们与数学同行”相当于苏科版教材的绪言,包括《生活数学》与《活动思考》两节,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粗略感受本套教材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感受本套教材的主要特色之一——以“生活数学”和“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第1节“生活数学”,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生活实例的观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了解我国科学家在数学上的成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另外,本章作为整套教材的绪言,只是让学生对本套教材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有个粗略的了解,不要求在具体解决问题上有过高要求。
【课标要求】
1.经历对现实生活中具体事例的观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是人们交流信息的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在数学上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初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介绍章头语、章头图
1、介绍华罗庚教授的生平和成就,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数学
下载完整版:我们与数学同行(如果不能下载,请右击用迅雷下载,没有迅雷请先下载安装)
上一篇:生活数学
下一篇:《1.2活动思考》教学设计
众数与中位数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8010060807090508070
807090809080709060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55576162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诱向深入拓展思维】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展示应用评价自我】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10,10,x,8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10+x)=(10+10+x+8)
∴x=8,(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A.21B.22C.23D.24
分析: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解:选(A)
3、教材P159中1、2、3
【链接知识归纳小结】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布置作业】教材P163A组1、2、3,B组。
【板书设计】
14.2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例1例2例3
众数:练习1练习2
中位数
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
教学目标
1.正确对待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发展。
2.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
3.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如何善待他们
2.难点:体味传神的心理描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读课文,掌握课文出现的生词。
二、导入
作者简介
三、感知——研读
1.阅读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故事采用倒叙的方法。
第一段中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卫兵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课文中间部分叙述了“这件事”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对葫芦的痴迷。
第二部分:写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而被父亲呵叱。
第三部分:写父亲砸碎了他心爱的葫芦,也彻底毁了一个孩子了兴趣爱好。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他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讨论并归纳:
他对卖葫芦的店铺特别钟情,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他所居住的小镇,所有的葫芦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他制作加工葫芦的技术很娴熟;把秃头当成葫芦;能在二十来个当中发现一个特别的。
3.花一毛钱最张以六百元的高价卖出,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讨论并归纳:
这说明他具有独到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与前面父亲对他的审美观的否定构成对比,同时批判了长辈的专断行为使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爱好和能力。
4.如何理解文末父亲对其新爱好的态度?
父亲仍无法理解他的爱好,使我们不得不担心,他的这项喜好又能坚持多久?
5.从文中找出清兵神态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6.请谈谈你读完这篇小说后的感受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1本章主要内容:1、让同学们学会收集数据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及数据的表示方法。感受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发现不确定现象背后存在的规律,并能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调查收集数据的一般步骤:(1)明确调查问题(2)确定调查对象(3)选择调查方法(4)展开调查(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例如:如果把你想知道你们班同学最喜欢哪个电视节目便可用下列方法去了解。①调查的问题是:最喜欢哪个电视节目。②调查对象:班级52位同学。③调查方法:民意调查。④展开调查:每们同学将自己喜欢的节目写在纸上交到主持人手中。⑤记录结果。用统计表将结果统计出来。节目种类新闻动画片电视剧其它频数5231014频率0.0970.4420.1920.269⑥得出结论:动画片最受欢迎。二、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1)民意调查:如投票选举。(2)实地调查:现场进行观察、收集、统计数据;(3)媒体查询: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都是媒体。三、数据的表示方法:(1)用统计表直接表示文字信息。(2)用统计图直观表示文字信息。要学会根据题意选择不同的统计图。①表示单个对象或单个因素的绝对统计数据较适合于用折线统计图或条形统计图。表示单个对象或单个因素的变化情况较适合于折线统计图。②表示多个对象或多因素的绝对统计数据较适合于条形统计图。例: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第21届世界大学运动会获得的奖牌情况。国家金牌银牌铜牌中国542524美国211313俄罗斯141920日本141425③表示多个对象或多因素的相对统计数据较适合于扇形统图(画扇形统计图时要注意各部分的量所表示的百分数之和否是1,同时也要注意也量之间不能相容性。)例1:下列表格的调查结果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吗?若可以,画出扇形统计图;若不行说明理由网上购物60.5%网上学校54.7%网上通讯52..4%网上炒股50.9%网上游戏服务38%答:不可以。不仅因为各百分数之和大于1而且各事物之间具有相容性。例2:某班40人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表各分数段(包括各两个端点的分)60—7070——8080分以上的90分以上的人数5102513要将以上数据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就要注意到80分以上的人数包括90分以上的这部分人数。所以需先将80分到90分这部分人数求出来后才能可画统计图。由表中数据可知80分以上到90分这部分的人数为12人四、概念的理解频数:考察对象出现的次数。频率:考察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确定事件:事件在实验中是否发生是我们能够预先确定的,就称这事件为确定事件。否则就称为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不太可能事件:发生可能性很小的事件。必然事件: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可能事件: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五、规律方法指导1、用数据说话习惯在现实世界中,有不少问题(如推荐候选人的问题)是不能靠套用公式、结论的办法解决的,需要在观察和积累数据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才能给出答案。2、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往往采用统计表或统计图直观明了地表示数据。3、比较的思想方法三种统计图各有特色,反映的侧重点各不同,要在认真比较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从而在应用时适当选择。4、分类的思想在研究事件发生的各种情况时体现分类的思想,将所有事件分成三类:必然发生的、不可能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又将可能发生的按可能性大继续分类,在掌握应区分数学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六、本章知识结构图
燃烧与灭火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掌握燃烧,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的发现
教学难点:将燃烧现象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谈如何利用有利的,防止发生不利的燃烧。
仪器:蒸发皿两只,铁架台(带铁圈),火柴,烧杯,铜片,蜡烛,制氧气装置。
药品:酒精、红磷、白磷、石灰石、水。
教学过程:
复习:比较mg、c、s、p、fe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共同点。
板书一、燃烧: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过渡:为了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我们需要研究燃烧的条件。
演示实验:水、酒精分别置于两个蒸发皿中,投入一根燃烧的火柴。
发现:可燃物才能燃烧。
学生实验:连毛巾也烧不着的火
发现:使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老师演示:白磷燃烧实验(与学生实验同时进行)
发现:使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学生活动:总结物质燃烧一般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解释上述烧杯中白磷,铜片上红磷和石灰石不能燃烧的原因,
提问:能否创造条件让它们燃烧:再将铜片放在铁圈上继续加热,发现红磷能燃烧,
石头不能,往水中通入氧气,发现白磷能燃烧
板书:1、着火点2、燃烧条件
过渡: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时就会燃烧,但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同一种物质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的燃烧现象有何不同?
演示实验: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支用玻片置于火焰上,另一支用玻片置于火焰上方。
发现:当氧气充足时,完全燃烧,肉眼看不到小的炭黑颗粒游离出来,当氧气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能看到小的炭黑颗粒游离出来。不仅如此,还有些碳元素由于氧气不足,还转化成为一氧化碳。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0页,了解一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谈谈冬天室内放燃烧的木炭的火盆,应注意什么?
老师总结:完全燃烧时,燃烧得快,放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等元素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不完全燃烧,燃烧得慢,放热量少,可燃物中的元素不能被完全氧化,应该防止不完全燃烧的发生。
课堂小结:学生思考课本p89页问题,回答。复习巩固着火点、燃烧条件等概念。
板书设计:§4、1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1、着火点:使可燃物着火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燃烧条件:①可燃物②要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c+o2(充足)===co2c+o2(不充足)===co
与爱相约初中教案精选
萨拉米斯•伊舍凯舍
【自学指导】
1.知识目标:
①借助圈划、批注、质疑的方法,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疑难字词,领会文章内容。
②了解插叙的叙述方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③理解文章中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比较细致的手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记叙文地把握能力。
②鉴赏并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手法,重点是插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
①区分假爱和真爱。
②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应建立在真挚、诚实的基础上。
③体会精神之爱,理解这种爱才是博大深沉的爱。
【相关资料】
1.《心灵鸡汤》是由美国作者萨拉米斯•伊舍凯舍编写的,书中辑录了很多小故事,有的充满智慧,有的温馨感人,对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很有启发。看了他的故事,心中就会充满力量和爱。
2.《心灵鸡汤》有一个特色,就是在每一个故事开头都引用一句诗,《与爱相约》也引用了一句诗。作者为什么每篇都要这样引用呢?这有什么用意呢?这个问题,进入课文以后再来解决。
【正音正字】
龇zī掐qiā踝huái
【积累词语】
龇牙咧嘴与众不同始终如一不得已而为之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本文作者在短短的情节叙述中,大量使用插叙的手法。从中尉在车站等待美尼欧开始讲起,在等待的6分钟内,回忆13个月以来的交往,这样把故事一步一步交待清楚,包括他们怎样认识,怎样交往,以及交往过程中的一些插曲。这种手法就叫插叙。
本文通过中尉最终通过了美尼欧的考验,做出更高层次的心灵的选择,去感受他高尚的人格,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决不能停留在外貌上,而是彼此之间的支持信任,真诚关爱,这种情感正是人心中最圣洁的爱。
【思维训练】
1.关于情的词语你能说出多少?最能感动你的是什么情?为什么?
亲情、感情、友情、热情、激情、爱情……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发生在美国,讲述的是陆军中尉布兰德夫德与女作家豪斯美尼欧之间通过通信相知最后相爱的故事。
3.他们最初是笔友。这样的交往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完全是精神层面的交往,排除了现实的很多因素,纯粹又有点神秘,而且还引发一个奇怪的现象“见光死”。
4.为什么美尼欧的回信能让中尉鼓起战胜恐惧的信心与勇气?
5.中尉和美尼欧见面前交往的内容涉及哪些段落?交待了哪些情节?
6.如果按时间顺序重新编排课文顺序,或直接将插叙段落删去,与原文相比哪个更好?
小说要求矛盾冲突点要集中,如按时间发展的顺序重新编排课文,那么文章相对比较冗长,情节不够紧凑。如果删去这些段落,那我们就无法知道中尉究竟在等谁,为何如此焦急地等待,以及他们如何相识、相知的经过,文章内容就不够完整。
7.找出本文心理描写的段落,尝试就一个场景写一段心理描写。
8.引用叶芝的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它和全文有什么联系?
提示:撕破什么?怎样才算完美?
9.学了本文,你对人与人之间深沉博大的爱是怎样理解的?
10.找一句或一首自己喜爱的与爱有关的名言或诗词,谈谈你的理解。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哦!冬夜的灯光》。
【教学后记】
频数与频率初中教案精选
频数与频率(第二课时)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赵路中学设计:王世涛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频数与频率学科数学总课时数1版本名称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级八年级册次上册单元章节名称第四章页码119面执教者陈毅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2)会进行统计活动,并计算频率。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实例中抽象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2)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理解整理数据的方法及必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意识。教学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学习时多举生活中的实例,在实例中体会概念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应用频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又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频数的意义。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与目的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全体学生参与投币实验活动2、观察试验结果通过试验结果理解并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活动3、投掷两枚硬币试验通过试验结果更进一步理解频数与频率,并探究频数之和、频率之和的规律。活动4、知识应用(1)、(2)(3)通过问题验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和能力。活动5、应用拓展延伸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某一事件的统计的结果进行发表看法,进行交流。活动6、归纳总结反思形成评议与反思意识。活动7、作业训练巩固课堂知识,进一步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意义,并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应用。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课题引入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频数频率。活动1:做做投币实验学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填写表格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并发表看法。活动2:认识频数与频率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参与归纳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活动3:两枚硬币的实验学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填写表格多媒体演示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意义。活动4:巩固加深(1)(2)(3)师生共同参与巩固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意义并应用。活动5:应用拓展延伸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某一事件的统计的结果发表看法,进行交流。知识应用活动6:归纳小结、总结、反思学生谈学习体会,布置作业。形成评价,反思意识,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