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项脊轩志教案
  • 项脊轩志教案

    发表时间:2023-12-06

    项脊轩志教案。

    以下是关于“项脊轩志教案”的相关知识的介绍。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还没有完成,现在也来得及。对于专心教育的从业者而言,制定良好的教案至关重要。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请别忘了收藏并与朋友们分享!

    项脊轩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知识:迨、逾、凡、乳、所、类、比、效、殆、归、制……

    2、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3、学习作者融真情于生活细节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平淡质朴却动人心扉的语言艺术。

    项脊轩:作者书斋名,一说“项脊”乃方寸之地,言其小;一说作者之祖尝居苏州项脊泾,以此为书斋名,有追宗怀远之意。

    1、问:不知大家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本文结构上的独特之处,这篇文章是否是同一个时期写的?哪里可以发现?

    2、问:文章两部分之间相隔多少年?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3、问:文章是如何把跨越十三年之久的人和事贯穿在一起的呢?也就是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正文写了项脊轩的修葺以及与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借物忆人;补记写亡妻与我在项脊轩的生活及亡妻所植枇杷树,睹物思人。

    (一)研读第一节,品味“喜”

    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雅——“兰桂竹木”“借书满架”

    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3、问:作者为我们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作者的心情如何?

    明确:“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集体朗读)

    虽然物质上简陋,但作者的心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喜。

    (二)研读第二、三节,品味“悲”

    过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项脊轩虽小,但作者在此读书,精神生活充实,自得其乐,是否项脊轩内只有喜乐的回忆?文中哪句话提示情感的过渡?(“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问:第一件可悲之事是什么?作者用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诸父异爨。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不过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2、问:大家庭四分五裂,人情淡漠,让作者叹息,而回想阴阳两隔的至亲更是悲痛,作者

    想起了他的母亲。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①慈母。“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叩”字轻柔,话语关切。

    ②仁厚的主子。“妪,先大母婢……先妣抚之甚厚”“某所,而母立于兹”,家中老妪对母亲念念不忘,母亲待人仁厚可见一斑。

    总结:归有光八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也只能凭借家中老妪的转述,一个“泣”字传达出一个幼年丧母之人内心的创痛。

    3、问: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用现代汉语转述一遍,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

    明确: ①“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的话既有对孙子的疼爱,又带着对孙子的表扬,语气亲切自然,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怜爱。

    ②“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提问:请问能否把“阖”字改成“关”字?还有这话为什么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明确:不能把“阖”字改成“关”字,“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说明祖母怕打扰孙子用功。这话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是因为怕给孙子太大的压力,孙子已经很用功了;写老祖母喃喃自语,更表现她的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一句话进一步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期望和鼓励。

    总结: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一个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又充满期待的老祖母形象写得淋漓尽致。

    4、问:祖母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作者这时“长号不自禁”,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补充: 实际上,原来的归家在当地非常出名,是个大富户,到了归有光一代,家族已经败落得不成样子了。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县令。归有光写《项脊轩志》时只有18岁,大家清楚了吗?归有光为何长号不自禁?)

    6、板书总结:

    1、欣赏电视散文《情归项脊轩》片断。

    3、问:作者回忆了妻子的哪两件事?他与妻子一起生活了六年,为何单挑这两件小事回

    ②这两件事足见夫妻恩爱,难以忘怀——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妻子在轩中凭几学书,夫唱妇随,温馨和睦;诸小妹之问可见妻子时常提起阁子及阁中之人,足见夫妻情深

    4、问:如此恩爱的一对夫妻,如此美满幸福的生活,却转瞬即逝,作者是怎样的心境?文中哪里可以体会出他的心境?

    ①:室坏不修——妻子去世,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②:亭有枇杷树——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睹物思人,痛何以堪!

    7、问:补记部分与前文相比,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②今昔对比,亡妻手植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物在人亡,今不如昔;以景语作结,含蓄内敛。

    ⑥教师补充、深化:树长!人亡!物是!人非!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但却“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归有光以一棵枇杷树作结,却写出了足以令人动容的悲哀,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结尾。

    生举例分析:

    如:从“东犬西吠”这个词来看家庭状况。在第二段中写道“多可喜,亦多可悲”,……多可悲之事就是通过描写家庭的破败来描写的,而“东犬西吠”包含了作者凄凉破碎的心情。暗示了前面提到的“诸父异爨”以此不和睦的情景。先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已经被紧张的隔阂所代替了。这样就表现出作者的一种非常悲伤的心情。

    项脊轩志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二、难点重点

    (一)课文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分析: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究其原因,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二)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姬,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姬,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三)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分析: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在写作上也还有借鉴的价值。

    (四)课文第5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分析: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五)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六)作者写本文时,原是不分段的。而现在的各种选本里,都给它划分了段落,但划分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课文中划在第2段里,有的选本则放在第1段末尾。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一种划分的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分析:按照林纾的说法,这篇课文“有‘轩’字为主人翁,则人事变迁,家道坎凛,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春觉斋论文》)它记的是物,写的是情。如果说项脊轩是谋篇布局的一根明线的话,那么作者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自己亲人深挚的感情,像一根伏线贯穿全文。文章前半篇主要写作者在轩中读书之乐趣;后半篇转为怀旧,主要写“可悲”之事。因此,“然余居干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以“然”字作转折。这句话放在第1段末尾不妥。因为既已用“然”字作转折,那么这句话的重心在开启下文。换句话说,这句话跟下文的关系比跟上文的关系更为密切。顺便说一下,有的选本以“枢亦泣”为界,将“可悲”的事再分为两段:这样,上述那句话就应该独立成为一段,因为它管的范围至少要到“令人长号不自禁”为止。

    (七)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分析: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狐狐”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课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八)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九)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分析: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姬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

    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

    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

    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

    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明确:写幽静。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

    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巩固延伸

    一、自主学习

    (1)、回顾检测

    1、译。翻译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翻译)

    a、前辟四窗,垣墙周 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说。回顾上节学过的内容,说出这篇文章都写到了哪些人和事。

    a、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b、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

    c、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d、回忆妻子及婚后生活。

    (2)、激情导入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些事背后的浓

    浓深情。

    (3)、自学感悟(解情)

    1、出示学习目标

    2、诵读思考。

    ①围绕这些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文中原话作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②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二、合作探究(品情)

    1、品读第一段,体会其“喜”。

    ①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喜”的句子,并读出来。

    ②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多名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③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2、品读第三段,体会其“悲”。

    ①问题出示:本段的悲情有何变化?

    ②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巩固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悟情)

    从写作技法上思考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感人?

    2、写一写 (抒情)

    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写下来。

    要求:五分钟时间,写80字左右,写完之后,小组内交流,推出最好的,与全班同学分享。

    3、回顾本节内容,以一首小诗《亲情之歌》作结

    亲情 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 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亲情 是一片深情的海,

    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

    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

    贮藏着憧憬、思念和眷恋,

    充满着欢乐、希冀和关怀。

    亲情 是一条金丝带,

    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

    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4、作业布置

    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项脊轩志教案 篇4

    学习词法句法等文言基本知识。 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体会本文清淡而缠绵动人的情意。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1、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2、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

    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3、“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

    4、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为什么又写了最后一段?

    (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明写,如 “珊珊可爱”,“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通过庭中当年夫妻共植的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1、结构“关”情。

    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来发挥,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2、细节“撩”情。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

    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3、质朴“增”情。

    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现。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时如话中露真情。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实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4、叠字“助”情。

    和一般叠词一样,本文的叠词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是本文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敗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五、课堂小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二、细节“撩”情。

    三、质朴“增”情。

    项脊轩志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落实文言知识:迨、逾、凡、乳、所、类、比、效、殆、归、制……

    2、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3、 学习作者融真情于生活细节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平淡质朴却动人心扉的语言艺术。

    4、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

    2、诵读课文

    3、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1、 关于归有光(投影)

    明代散文家、字号、经历、成就

    2、 题目:

    志:记,文体,记叙事物、抒发感情。如:《三国志》、《寒花葬志》。

    项脊轩:作者书斋名,一说“项脊”乃方寸之地,言其小;一说作者之祖尝居苏州项脊泾,以此为书斋名,有追宗怀远之意。

    三、诵读全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投影)

    四、读懂文意

    1、结合注释,逐节疏通字词(自主梳理,疑问处勾画、讨论)

    2、学生质疑,集体解决疑难

    3、老师落实重点字词句(投影)

    五、布置作业

    《创新方案》P35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解读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重点字词句抽查

    二、梳理结构,理清思路

    1、 问:不知大家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本文结构上的独特之处,这篇文章是否是同一个时期写的?哪里可以发现?

    明确: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可知文章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2、 问:文章两部分之间相隔多少年?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明确:13年,“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

    3、 问:文章是如何把跨越十三年之久的人和事贯穿在一起的呢?也就是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项脊轩

    4、 问:这两部分与项脊轩各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正文写了项脊轩的修葺以及与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借物忆人;补记写亡妻与我在项脊轩的生活及亡妻所植枇杷树,睹物思人。

    5、 板书文章结构:

    借物——项脊轩

    正文 借物忆人 诸父

    13 项 忆人 先妣

    年 脊 先大母

    轩 睹物——枇杷树

    补记 睹物思人

    思人——亡妻

    三、品读内容,理解情感

    (一)研读第一节,品味“喜”

    1、 问:作者笔下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呢?

    明确: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2、问:经过一番修葺,项脊轩有了怎样的新面貌?

    明确: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雅——“兰桂竹木”“借书满架”

    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3、问:作者为我们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作者的心情如何?

    明确:“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集体朗读)

    虽然物质上简陋,但作者的心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喜。

    (二)研读第二、三节,品味“悲”

    过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项脊轩虽小,但作者在此读书,精神生活充实,自得其乐,是否项脊轩内只有喜乐的回忆?文中哪句话提示情感的过渡?(“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问:第一件可悲之事是什么?作者用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诸父异爨。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不过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2、 问:大家庭四分五裂,人情淡漠,让作者叹息,而回想阴阳两隔的至亲更是悲痛,作者

    想起了他的母亲。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①慈母。“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叩”字轻柔,话语关切。

    ②仁厚的主子。“妪,先大母婢……先妣抚之甚厚”“某所,而母立于兹”,家中老妪对母亲念念不忘,母亲待人仁厚可见一斑。

    总结:归有光八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也只能凭借家中老妪的转述,一个“泣”字传达出一个幼年丧母之人内心的创痛。

    3、问: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用现代汉语转述一遍,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

    明确: ①“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的话既有对孙子的疼爱,又带着对孙子的表扬,语气亲切自然,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怜爱。

    ②“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提问:请问能否把“阖”字改成“关”字?还有这话为什么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明确:不能把“阖”字改成“关”字,“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说明祖母怕打扰孙子用功。这话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是因为怕给孙子太大的压力,孙子已经很用功了;写老祖母喃喃自语,更表现她的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一句话进一步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期望和鼓励。

    总结: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一个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又充满期待的老祖母形象写得淋漓尽致。

    4、问:祖母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作者这时“长号不自禁”,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补充: 实际上,原来的归家在当地非常出名,是个大富户,到了归有光一代,家族已经败落得不成样子了。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县令。归有光写《项脊轩志》时只有18岁,大家清楚了吗?归有光为何长号不自禁?)

    明确: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6、 板书总结:

    借物——项脊轩 小 漏 暗 亮 雅 静 喜

    正文 借物忆人 诸父分家 悲

    13 项 忆人 先妣养育 泣

    年 脊 先大母教诲 号

    轩 睹物——枇杷树

    补记 睹物思人

    思人——亡妻

    四、布置作业

    《创新方案》P36第二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研习补记部分,品味情感

    2、 总结写作手法,领略语言艺术

    3、 总结全文文言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正文内容回顾:项脊轩中的喜与悲

    二、研习补记分,体味夫妻情深

    1、 欣赏电视散文《情归项脊轩》片断。

    2、 指名学生读4、5节

    3、 问:作者回忆了妻子的哪两件事?他与妻子一起生活了六年,为何单挑这两件小事回

    忆?

    两件事: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妻子转述诸小妹语

    原因:①这两件事都与项脊轩有关;

    ②这两件事足见夫妻恩爱,难以忘怀——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妻子在轩中凭几学书,夫唱妇随,温馨和睦;诸小妹之问可见妻子时常提起阁子及阁中之人,足见夫妻情深

    4、问:如此恩爱的一对夫妻,如此美满幸福的生活,却转瞬即逝,作者是怎样的心境?文中哪里可以体会出他的心境?

    明确:沉痛

    ①:室坏不修——妻子去世,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②:亭有枇杷树——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睹物思人,痛何以堪!

    7、 问:补记部分与前文相比,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以乐写悲,以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

    ②今昔对比,亡妻手植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物在人亡,今不如昔;以景语作结,含蓄内敛。

    ⑥教师补充、深化:树长!人亡!物是!人非!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但却“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归有光以一棵枇杷树作结,却写出了足以令人动容的悲哀,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结尾。

    三、讨论总结写作手法、艺术特色

    师总结:

    1、 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

    2、 哀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生举例分析:

    如:从“东犬西吠”这个词来看家庭状况。在第二段中写道“多可喜,亦多可悲”,……多可悲之事就是通过描写家庭的破败来描写的,而“东犬西吠”包含了作者凄凉破碎的心情。暗示了前面提到的“诸父异爨”以此不和睦的情景。先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已经被紧张的隔阂所代替了。这样就表现出作者的一种非常悲伤的心情。

    四、熟读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五、布置作业

    项脊轩志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

    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

    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

    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

    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能够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3、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4、体会文中表达的亲情。

    5、掌握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学

    题解与作家作品

    看注解①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项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隆道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怀宗追远之意。轩,小室;志,记。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归有光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重点讲析 疏通课文第一节

    四、设疑讨论

    指名朗读第1段。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眷恋之情。

    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 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杆,“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答案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五、要点总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六、训练巩固:

    课后笔译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学

    请一位同学背诵第一节,看能否背出。

    二、重点讲析 设疑讨论

    1、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

    2、默读课文第2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妪……”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二段的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段的第二层

    (1)指名朗读

    (2)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解,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平常而又动人的生活画面!

    5、分析第二段的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读“大母”的话;另一名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话语,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讲解:这一段补叙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5段。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层,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俪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段。

    小结:以上4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要点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训练巩固

    完成练习积累整合部分。

    《项脊轩志》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项脊轩志》语段,回答20—22题。(10分)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迨诸父异爨 (2)往往而是

    (4)妪每谓余予曰 (4)大母过余曰

    21、将选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22、“瞻顾遗迹”,作者为什么“长号不自禁”?(2分)

    答案:

    20、(1)等到 (2)到处 (3)常常 (4)探望 (4分)

    21、(1)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2分)

    (2)这老婆婆,是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喂养了两代人。(2分)

    22、感念祖母生前对“我”的殷切期望,而“我”却至今功名未成。(2分)

    项脊轩志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习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题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

    18岁写《项脊轩志》

    23岁娶妻

    29岁丧妻

    35岁后写补记

    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第二段:承上启下

    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

    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

    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

    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

    1、一词多义

    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内外多置门(设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够)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

    大母过余(探望)

    然:室始洞然(……的样子)

    冥然兀坐(……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但是)

    而:而庭阶寂寂(表并列)

    往往而是(表修饰)

    而母立于兹(第二人称,你)

    凡:凡再变矣(总共)

    轩凡四遭火(总共)

    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

    从:吾从板外相为应和(由、自)

    从余问古事(向……学习)

    语:语未毕(话)

    自语曰(说话)

    述诸小妹语(话)

    自: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从)

    自语曰(自己)

    然自后余多在外(从此)

    书:借书满架(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2、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

    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

    小鸟时来啄食(名词作状语)

    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

    乳二世(名词作动词)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

    3、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被动句)

    六、齐读全文,疏通文意。

    七、抓住第一段内容达到背诵目标

    教师引导:本段先后写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课后思考:

    本文运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记了哪些事、物,又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怀念。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完成情况

    二、齐声朗读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板书):托物 寄情

    项脊轩修葺前后不同 喜(偃仰啸歌、珊珊可爱)

    诸父异爨 悲(往往、东犬西吠)

    母亲音容 悲(余泣、妪亦泣)

    祖母的期望 悲(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中苦读 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四遭火)

    妻子伴读 喜(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去世 悲(室坏不修)

    庭中枇杷树 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如盖)

    三、合作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题

    1、有人认为正文与补记部分不应该放在一起,你认为呢?

    明确: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①贯穿同一线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线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②都是围绕项脊轩展开回忆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例如:写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语言的细节描写。

    3、文章在描写环境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答案应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班驳”等都写出了项脊轩的寂静、优美,后来一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就是起到一种以动衬静的作用。

    4、请找出文中叠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强音乐美和加强感情表达。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一段关于人物的回忆性文字,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五、作业布置:预习《病梅馆记》,思考:文中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项脊轩志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