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豆豆瓶的教案集合4篇
  • 豆豆瓶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3-11-13

    豆豆瓶的教案集合4篇。

    期望这份“豆豆瓶的教案”能够满足您的期望,希望以下信息能够为您提供参考和帮助。教师的职责之一是制作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当然,教案和课件的内容必须要非常完善。制定教案离不开对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的深入了解。

    豆豆瓶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幼儿尝试运用各种不同工具把黄豆从大米中分离出来。

    2、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指导上面有洞眼的漏勺能够很快的把黄豆从大米中分离出来,漏勺是快捷、方便的工具。

    3、在记录表中记录自己的猜测和试验结果,幼儿萌发探索欲望。

    教学准备:

    黑板、记录表、标记贴、澡盆、大米、黄豆、漏勺、筷子、夹子、小桶、透明杯子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一起幼儿探索的欲望。

    老师:今天呀,厨房的阿姨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她不小心把黄豆和大米混在一起了,让我们小朋友想办法帮助厨房阿姨把黄豆从大米粒区分出来?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尝试,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教师出示工具,幼儿根据工具大胆猜测并作记录。

    老师:我给大家准备了工具,我们一起瞧一瞧,都有哪些工具?请小朋友们猜测,哪种工具能够最快、最方便的把黄豆区分出来?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把标记贴在这种工具下面。

    3、幼儿动手操作并作记录。

    注意:幼儿每一种工具都要尝试,找出最快最方便的一种工具,记录下结果,最后把你的小标记贴在记录表的小手这一行的工具下面。

    发现漏勺能够最快、最方便的把黄豆区分出来。

    老师:我们刚刚用不同工具来分黄豆,实验完毕,你们局的哪一种工具能够最快、最方便的区分出黄豆?为什么说漏勺最快呢?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是如何使用漏勺的?

    请幼儿上前演示并讲述操作过程。

    总结:在漏勺上有很多洞眼,当用漏勺盛黄豆和米时,只要用手轻轻左右晃动小勺,米会很快从小洞里漏下去,黄豆留在勺子里。漏勺是区分黄豆最快捷的工具。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来举行一次分黄豆比赛,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用漏勺把黄豆和大米分开,看看哪一组小朋友分得又快又好!

    豆豆瓶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将收集的豆子进行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豆子(蚕豆、黄豆、红豆各十颗)。

    2、双面操作板(前后一样,如图示。“0”是豆子的标记,分别表示蚕豆、黄豆、红豆)。

    3、海洋球、乒乓球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师:看看桌上有什么?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二、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动作要领。

    师: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操作板,正反面一样,图示),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

    师:排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

    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把数字记在后面的格子中。在幼儿进行操作时,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四层意思:要做什幺(操作目标),要怎么去做(活动规则),要注意什么(强调重点),完成作业的标志(自我检测的依据)。尤其是“一个靠着一个”和“站左线上”的要求,能排除不规范排列给比较、归纳以及形成正确概念所带来的干扰因素,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探索习惯。

    2、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幼儿讲述排列结果,并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却不一样长呢?”

    幼c:因为黄豆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4、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让幼儿理解抽象的概念必须从操作开始、因此,安排操作活动,让幼儿先动手分、排队,观察具体、直观的现象詹,再动脑思考、比较,逐步理解物体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引导幼儿用“因为…、所以?”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通过探索、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三、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出示操作板,正反面一样,图示。)

    师: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用的豆子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

    提出设问,引导幼儿运嗣自己的经验去思考。针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不立即做出“对’’与“错”的判断,而是给幼儿留下悬念,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激发英强烈的探索欲望。

    2、交代探索要求,幼儿操作。

    师: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4、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红豆用得最多,蚕豆用得最少?

    5、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的数量多,大种子用的数量少。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教师手拿海洋球、乒乓球提问:如果用相同数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

    幼:乒乓球小,排的队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队伍长。

    师: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谁用得多?为什么?幼:队伍一样长时,大的海洋球用得少,小的乒乓球用得多。

    2、游戏“走铡丝”

    师:老师和幼儿一起走“钢丝”:从起点线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数你用了几步甲(师幼游戏)

    幼:老师脚大,用的步子少;我们脚小,用的步子多。

    从“豆豆排队”迁移至另一幼儿熟悉的“球排队”、再过渡到轻松的游戏“走钢丝”,启发幼儿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已学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

    豆豆瓶的教案【篇3】

    游戏目标:

    1.练习站立侧翻身,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2.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游戏准备:

    熟练儿歌的内容

    游戏玩法:

    幼儿俩人一组,手拉手相对站立,边念儿歌边左右摆动双手,念至儿歌最后一个字时俩人同时从手臂下翻身。(中班幼儿可先转体180度,背对背站好。准备一下,念儿歌,再转体180度,面对面站立,这样继续进行;大班幼儿可连续翻。)

    游戏规则:

    幼儿俩手必须拉紧不能松开附儿歌:

    炒炒炒,炒豆豆炒完豆豆翻筋斗

    活动反思: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创编了音乐游戏“炒豆豆”。本次音乐游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活动设计充分体现音乐游戏音乐性、情趣性的特点,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体验、想象、创造,借助已有经验尝试创编炒豆豆的过程,共同讨论制定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感知、想象和创造能力,使幼儿初步体验、感受到了民间游戏的风格及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音乐游戏不仅具有游戏性,也要具有音乐性,本次活动的歌曲音乐来自《拾豆豆》中的乐曲,活泼、风趣,使得游戏更显民间韵味。在活动过程中,游戏的动作及玩法都是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编出来的,在环环紧扣、小步递进的过程中达成了教学目标。肢体动作、语言节奏、手腕花的运用,使孩子们能根据歌词内容主动进入游戏情境,充分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在幼儿阶段,音乐教育的重点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幼儿审美能力,首先得帮助幼儿感知、理解、熟悉音乐语言。本次活动的乐曲简短,歌词简单,活动进行之前幼儿已经很熟悉,民间韵味有了较深的感受,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情节和动作的创编,自主体验、表现了对游戏音乐的审美感受。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翻跟头”动作,主要借助手腕花帮助幼儿解决与同伴一起翻跟头的困难,幼儿在唱一唱、玩一玩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幼儿很快就掌握了结伴翻跟头的动作。游戏中幼儿在创编“炒豆豆”动作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创编的平台,所以,幼儿的兴趣很高,十分投入,个个都踊跃发言。最后的三人合作玩“炒豆豆”游戏,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在掌握“炒豆豆”动作的基础上,添加了“豆豆”角色,先让幼儿尝试三人游戏,从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出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待幼儿完全掌握规则,熟悉玩法后再完整进行了游戏,让幼儿在解决游戏难点的基础上充分享受游戏的乐趣。在快乐的游戏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的性质、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充分体验大胆自由、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与想像的快乐。特别是游戏结束后的一句“炒翻的豆豆是谁呀”增加了游戏的乐趣,使得游戏达到了**,。活动在**中结束,幼儿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有了合作的意识。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很强,而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加者。

    豆豆瓶的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糖豆跳跃的动态,愿意用手指点画的方式在指定的范围内表现糖豆豆。

    2、感受五颜六色的糖豆带来的色彩美。

    3、积极参加玩色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玩色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装有五彩糖豆透明的瓶子一个,盒子一个(把瓶子装在盒子里)。

    2、红色,黄色,蓝色的颜料,颜料盘每组3个,抹布每组三块。

    3、小兔跳的音乐,录音机1台,画有瓶子的纸与幼儿人数相等。

    4、大的房子图。

    三、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听一听,猜一猜。

    教师摇手中的盒子,让幼儿听一听,猜一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感知欣赏:五颜六色的糖豆。

    1、教师拿出玻璃瓶。

    预设问题:(1)这些糖豆是什么样的?(圆圆的,小小的)(2)他们是什么颜色的呢?(引导幼儿一起观察糖豆的颜色)师:他发现了红红的糖豆,你发现了什么颜色?(黄黄的)还有什么颜色呢?(蓝蓝的)红红的,黄黄的,蓝蓝的这么多的颜色在一起,你们觉得怎么样呀?(好看)小结:红红的,黄黄的,蓝蓝的糖豆在一起可真漂亮呀!(3)师;这么多的糖豆,宝宝们想吃吗?(想)那现在老师来请你们吃糖豆,好吗?吃过后告诉大家糖豆是什么味道的。(集体品尝)2、想象创作:蹦蹦跳跳的糖豆豆。

    (1)老师(随音乐)从不同的方向摇瓶子:你们看糖豆豆在瓶子里怎么啦?

    (动了,跳了,翻跟斗),跳呀跳他们会跳到哪里去呢?(宝宝随意讲,老师示范操作)跳、跳、跳,学小兔子跳。红糖豆跳进瓶房子,(擦擦手)跳、跳、跳、学小青蛙跳,黄糖豆跳进瓶房子,(擦擦手)跳、跳、跳、蓝糖豆也跳进房子到空空的地方坐了下来。

    (2)请幼儿跟着老师的提示,模仿小动物跳的动作,从而感知糖豆跳跃的动态。

    师:宝宝们想不想学糖豆豆来跳一跳呀?(随音乐学动物跳)(3)幼儿操作:

    交代要求,请幼儿到座位上操作,鼓励大胆动手师:你们想让糖豆住进瓶房子吗?

    (4)老师巡回观察,提醒幼儿在瓶子内点画,不要点到瓶外边了.在换颜色的时候要将手擦干净。

    (5)对个别幼儿动作的指导。

    四、欣赏评价:比一比谁装的糖豆颜色多。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看看谁的瓶子里的糖豆多。

    五、音乐游戏:拉个圆圈走走结束活动。

    jk251.coM小编推荐

    爱生活的教案集合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应当与时俱进,还需包含各个知识点。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爱生活的教案集合4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爱生活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学生查阅的太空生活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渎课文。

    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提问: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为什么会这么有趣呢?

    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先自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二、质疑导入

    板书课题,提问: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为什么会这么有趣?

    三、整体感知。

    今天小导游带我们去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太空中”。

    太空生活有那些趣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吧。读完了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睡觉,走路,喝水,洗澡都很有趣)。

    四、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这些有趣的太空生活,想不想把这些事介绍给别的小朋友听啊?要介绍的话,就得把课文读好。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的一点都不错。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互相检查。

    3、全班整体检查

    五、识字记字,指导书写

    发挥想象,合作学习,自主记忆。

    请小朋友拿出字卡,学生的字卡预先做成各种形状如飞船(学生的想象)。

    1、你已给会读哪些字了?指名读。

    2、自由读字卡

    3、整体指导,发现规律。

    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杯,件,住,须,能,飘)后两个左右大致相等。

    4、先描红,再临写

    临写时,请注意三点:一看二写三对照。写前先看范字,看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字的结构特点及笔画的差异;临写时,要一气呵成,把整个字一气写完,不能写一笔看一笔;写完一个字后,再回头看看范字,对照一下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不好,发现问题并找到原因,写下一个字的时候力求有所进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拿出字卡小组抽查。

    2、小组给生字组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读的好,选拔一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比赛要求是:一是要让人听了觉得新鲜有趣,二是让人觉得惊奇。

    2、全班比赛。

    三、整体感悟,了解失重。

    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睡觉、渴水、走路、洗澡都很有趣)

    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

    四、交流续说

    把自己从网上,书上查阅到的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拿出来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穿插(太空吃饭讲究多)见资料袋。

    五、再记字词。

    六、实践活动

    查阅太空生活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爱生活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读通文本,感知文本主要内容。

    2.通过填表,创设情景,展开想象,感受鸟叫声的音乐之美,维也纳生活的惬意。

    3.通过抓住维也纳的风土事物,写风土语,感受浓郁的本土音乐和风情,体会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

    4.积累优美的语言,有兴趣的同学去阅读相关的作品。

    教学重点:感受维也纳生活的惬意和欢快,体会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风土事物,写出符合维也纳风情的语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圆舞曲”

    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城市旅游,叫维也纳,我这里收集了一些有关维也纳的照片,我们先欣赏一下。

    圆舞曲介绍。(是一种曲子,旋律欢快、优美,又叫华尔兹,经常捧嚓嚓的节奏。)

    维也纳有“音乐之都”的美称,有人说:“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没有音乐维也纳就失去了一半的美。”让我们去感受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吧。(完成课题板书)

    二、初感“圆舞曲”

    1.扫清阅读障碍。

    请大家翻到课文184页,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巡视,根据学生难读的词语,打印出示:

    房脊门框巢穴硬胡茬

    克罗利茨勃拉姆斯沙哑又苍老

    带出一组结构相似的词语:

    宁静又精致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

    丰富而不重复清脆而透彻深沉而又持久

    2.归纳主要内容。

    a.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维也纳的生活的。

    根据反馈,归纳板书:(鸟鸣圆舞曲鲜花圆舞曲弯道圆舞曲酒馆圆舞曲)

    b.请你借助板书和你划出的句子,连起来用自己来说说维也纳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说,指导评价。

    三、聆听“鸟鸣圆舞曲”

    1.整体聆听。让我们先去聆听免费音乐会,请你浏览第2、3自然段,先完成自读卡中鸟的“表演佳宾形象”和“音乐特色”这两部分。

    声乐佳宾形象

    音乐特色

    听众感受

    鸟鸣圆舞曲

    花腔女高音

    变化无穷

    ……

    ……

    学生交流,借助常识概括对猫叫声的音乐特色。

    2.进行批注。请细细默读这些写鸟叫声的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把你的想象和感受写在句子旁边。可以是对一位佳宾的叫声,或者几位佳宾的叫声,也可以是对所有佳宾的叫声的感受。

    交流感受:听着这些佳宾的音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感悟写法。作者抓住了鸟的叫声和声音的形象,把免费音乐会写得有声有色,使我们感到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点拨:参加音乐会的仅仅只有这4种鸟,只要这几种声音吗?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除了鸟叫声还有?一起读。这就组成了整个免费音乐会。

    4.感受生活。聆听了清晨的“免费音乐会”,渐渐走进了维也纳的生活,你觉得维也纳的早晨的生活是怎样的?

    四、欣赏“酒馆圆舞曲”

    这“免费音乐会”,是鸟的音乐,这花的天下也有音乐,这路上也有音乐,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音乐,那真正的维也纳音乐在哪儿呢?让我们走进维也纳城郊的“当年酒家”,在当年酒家,我们要完成一个特别的任务,帮当年酒家设计一则风情语,让更多游客来这里感受维也纳的生活。

    酒馆圆舞曲

    风土事物

    风情语

    1.参考风情语。

    千年遗址,稻谷之乡。美丽姚城,塑料王国。

    塑料城,模具城,小市大城;四明山,舜江水,山清水秀。

    能抓住典型风土事物,并有一定的写法,这是采用中国味的写法。

    2.请你浏览课文,先找出“当年酒家”特有的事物,填在自读卡上。

    3.请你默读课文找一找,想一想,那真正的音乐在酒馆的哪里呢?交流。

    4.怎么写才能让更多热爱音乐的游客也来维也纳的“当年酒家”呢?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想好后,再写一写广告语。

    5.交流,评价。

    五、拓展积累

    1.是啊,出示,引读——

    在这个音乐之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的音乐会,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与故居,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一句话: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她撩动了维也纳的生活。

    2.请你拿起笔,选择文章中一些优美的语言收藏在“积累屋”里。

    3.这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维也纳情感》一书,如果你有时间,课外可以去看看。

    板书设计: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鸟鸣圆舞曲鲜花圆舞曲

    音乐

    弯道圆舞曲酒馆圆舞曲

    爱生活的教案(篇3)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升入三年级了。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写作文这项新本领了。与写话一样,写作文并不难,只要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了,就是作文。其实,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作文了。所以,作文并不神秘,也不可怕,相信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能够写出非常精彩的作文来。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写话引出习作,拉近学生与作文的距离,消除习作的神秘感,使初次接触习作的学生感到习作并不难,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一种亲近感,产生写作的激情,永远放松的习作心态,真正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回忆课余生活,想一想:

    师: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好多同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在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中也有值得回忆的事。为了让课余生活的美好记忆永远保留下来。现在让我们不这些写下来,好吗?

    板书课题:我们的课余生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三年级学生处在习作的初始阶段,在教学中以谈话激情,提示习作的内容,讲明习作的意义,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了习作的信心。

    三、交流课余生活,说一说:

    1、明确要求:

    (1)读一读习作要求,同组同学讨论习作的范围及要求,明确这次习作可写哪些活动,什么事情,活动和事情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还有感受,心情与收获。

    (2)在大家回忆介绍的课余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内容来写,选出你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最受感动的内容。

    教师提示,以下活动可参考:

    游戏娱乐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老鹰捉小鸡,扔沙包。

    个人爱好,如:小搜集——搜集邮票门票;小饲养——饲养观赏鱼鸟;小种植——种植花木盆景,庭院瓜果;小演奏家——天天练习钢琴,小提琴。

    2、自主思考。你准备怎么写?先自己想一想怎样才能说清楚,试着说一说,做好准备,过会儿把自己想写的先跟别人说一说,互相交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到过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

    (2)你感到最高兴的,最有意义的事或你愿意写下来的其他事,比如,你参加了什么比赛,什么活动等。

    (3)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心情是怎样的。

    3、小组讨论。每个同学发言,其他同学仔细听,对说得不好的地方给予补充。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有困难及时给予指导。

    4、全班交流。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重点在于是否讲清楚,说明白。

    【设计意图】三年级孩子刚入习作之门,需注重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同时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鼓励协商写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愿意写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习作并不难。

    四、展示课余生活,写一写:

    1、提供范例,打开思路。

    朗读优秀习作《老鹰捉小鸡》,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次课余生活写的是什么活动?事情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2、明确要求,自拟题目。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只须集中写一项课余活动或一件课余发生的事,但在写时还要注意几点:

    (1)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

    (2)要把话写通顺。

    (3)要把字写端正。

    3、动笔起草,下笔成文。

    把刚才自己说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怎么说的就怎么写。学生进行习作,要求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巡回指导,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在习作教学中以优秀习作作为范例,让学生学会模仿。学到方法,学会习作,感到“有路可循”,可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也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在说清楚的基础上再动笔,大大降低了学生初学习作的难度;强调书写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

    五、分享课余生活,读一读:

    1、读给自己听,自行修改。写好后自己读一读,各自修改。可放声朗读,想想词语用得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得清楚,看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恰当。

    2、读给同学听,相互修改。在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习作,请同学评一评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地方写得好,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3、读给爸妈听,分享快乐。回家后,先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并请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然后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习作后面写上批语。

    【设计意图】在“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过程中,自改自评,逐步养成终身享用的自改能力,同时在相互交流中,全体学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快乐,也分享了别人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爱生活的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图文结合,联系字音,熟读课文。

    2、充分利用图片和多媒体教学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培养学生多种渠道地采集资料的能力和兴趣,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通过对太空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师课前寻找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多媒体及文字资料。

    2、生收集有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趣事,美丽的太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引入课堂。

    1、引入课堂,同学们请看,这是哪?(出示美丽的太空景色图)

    对,这就是美丽的太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有着“上天”的梦想;而今,这一梦想已经成为现实,“上天”不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了。20xx年10月,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叔叔在这美丽的太空中活了二十多个小时(板书:太空生活),现在,彭老师就要邀请孩子们和我一起去了解了解咱们中国的航天史。

    2、媒体播放,师讲述:

    3、创设质疑情景

    (1)今天,杨叔叔将来到我们的课堂,高兴吗?(出示照片)见了杨叔叔,你们都想问他些什么问题呀?

    ……

    (2)点击播放:杨利伟鼓励学生的话。

    4、多媒体课件演示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画面。孩子们可要仔细观察了,待会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5、学生谈感受,师板书:趣事多。(齐读课题)

    过渡:太空生活中究竟有哪些有趣的事呢?课文中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想读读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书要求:孩子们,你们读书时想给自己提点什么样的要求?

    1、看来你们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了,那赶快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好每句话。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昨天学习生字情况。

    (1)读带音节的生字。

    (2)读去掉音节的生字。

    (3)读带生字的词语。

    4、读文。指名6个孩子接力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太空生活写了哪些有趣的事?

    三、学习课文

    1、这么多有趣的事情,你最喜欢哪件趣事的段落呢?

    (1)学生再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

    (3)齐读。(喜欢哪个段落就站起来读哪个段落)

    2、能用“在太空中,宇航员做什么事必须怎么样,不然会发生什么情况”的句子来说说你喜欢的趣事吗?

    (1)课件出示:在太空中,宇航员-----必须-----,不然-----。

    (做什么事)(怎么样)(会发生什么)情况)

    (2)小组内说说——全班交流。

    3、的确,在太空生活中,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有趣,那么,太空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有趣的事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

    (1)孩子们,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2)交流。出示相应句子: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板书:失重)师介绍:在太空中,由于摆脱了地球引力,处于失重状态,所以任何东西只要轻轻一碰,就会飘浮起来。

    4、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的趣事吗?我准备聘请几个太空小导游给我们介绍介绍,可以介绍书中的趣事,也可以介绍你搜集的趣事,先自己练习练习。

    (1)出示练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互助完成。)

    A、运用书上的内容把话说完整。

    B、用了解到的内容把话说完整。

    C、联系生活,大胆想象,把话说完整。

    大家好!我是太空小导游---,欢迎大家来太空旅游。由于

    (姓名)

    太空处于失重状态,所以游客们------必须----,不然-----。祝大

    (做什么事)(怎么样)(会发生什么情况)

    家在太空度过美好的一天!

    (2)自由练习说一说。

    (3)全班交流。

    5、要成为一名宇航员,可不容易,因为我们的宇航员为了能适应太空生活,在地球上得刻苦训练,我们来听听杨利伟叔叔是怎么说的?

    (1)点击播放:杨利伟叔叔说的话。

    (2)你们听清楚杨叔叔给我们提的要求吗?孩子们,从现在开始,为你们成为宇航员的梦想努力吧!

    四、兴趣题(三选一)

    1、画一画: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

    2、说一说:把你了解到的太空生活趣事说给朋友、家人听听。

    3、写一写:根据手上的资料,展开合理的想象,假设自己在太空会发生什么趣事,以“我在太空中生活”为题目写一段话。

    浮力教案集合4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指南,大家是不是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想看一篇好文章您可以读读“浮力教案”,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浮力教案(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

    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浮力的大小(注意:浸没和部分浸入)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方向

    适用条件液体和气体

    从力的角度:从密度角度(实心)

    浮F浮>G上浮ρ物

    力浮沉的条件F浮=G悬浮ρ物=ρ液=-F=F浮ρ液

    轮船、密度计(漂浮)称重法:F浮=G物-F

    应用潜水艇计算排液法:F浮=G排=ρ液gV排

    气球和飞艇平衡法:F浮=G物(漂浮或悬浮)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浮力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浮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

    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

    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

    2.实验:

    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

    (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

    (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轮船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m船+m货

    [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

    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潜水艇

    [学生实验]: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

    (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

    (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

    [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潜水艇: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气球和飞艇

    [演示]:“热气球”的实验。

    [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原理: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

    其他应用

    密度计、盐水选种等。

    浮力教案(篇3)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的浮力》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5节内容,是继水的压强、水的密度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基本概念。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压强与密度知识的生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力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

    学习浮力的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4.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1)由于人们掌握了浮力的知识,从而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则为: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二:说学情

    当然,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通过预习,明白浮力的基本概念,对常见的船漂浮在水面、皮球浮在水面、水受到向上的力的现象也较为熟悉。在能力方面,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三: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铁块会沉在水中,而铁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同样由铁制成的潜水艇就能潜入水下航行。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死海里,人们却能悠闲地躺在水面上看报。水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现象呢?

    生: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怎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二)科学探究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将一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有什么感觉?——手会感觉到有一个力将手往

    上推。

    当放开手后,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由于水的浮力,瓶子将上浮最后浮出水面。

    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吗?

    实验: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下,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再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体,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弹簧秤读数变小。

    提问:弹簧秤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

    回答:因为物体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

    将弹簧秤下的物体浸没在水下。你又发现了什么?——弹簧秤的读数也变小。

    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又说明什么?——说明水对物体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水的浮力就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这个实验实际上也提供了一个测量浮力的方法,即将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在空气中时,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G,再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则浮力的大小就是F浮=F-F’。(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不仅是水,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那么,气体也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吗?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注意风筝、直升机、飞机不是浮力的应用)

    怎么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呢?

    实验:一个充足了气的球,气孔上插有打气针,打气针的另一端连着气囊,一开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排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此时的杠杆是平衡的。

    当把打气针插入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气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气球体积变大,杠杆失去平衡,左边(球)上升,右边下沉。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得出: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结论: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4.浮力的单位:牛。

    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知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

    浮力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四、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集合4篇


    每位教师在授课之前都需要准备讲课所需的教案和课件,而现在着手准备教案和课件也绝不为晚。教案是落实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有效方式,因此,小编特别准备了一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希望满足您的期望。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拍手游戏

    师:课前,我们一起来玩拍手游戏。老师拍完后,请你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拍一次。

    师:老师拍的节奏是每组几下?一共拍了几组?

    也就是几个几?

    2、三组拍手动作总结:像这样每个算式里所有的加数都相同,我们叫做相同加数。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文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逛逛,说说游乐园里都有什么项目?哪些项目跟我们刚才做的游戏是相同的情况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

    2、小飞机项目。

    师:一共有几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里坐几个人呢?你能圈一圈吗?是几个几?一共有几个人玩旋转飞机呢?你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吗?

    3、火车和过山车项目。

    师:你能像这样接着回答小火车和过山车的问题吗?请完成学习单中的1—3题。

    学生汇报。

    4、乘法的认识教学

    (1)揭示课题。

    师:过山车的加法算式好写吗?(不好写,太长了)那想不想用简便一些的算式表示呢?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刚刚的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写成2乘7等于14或7乘2等于14

    (2)认识乘号及各部分名称。

    中间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

    师介绍乘号的由来。

    乘号两边的数叫做乘数,计算出的结果叫做积。

    师:在刚刚的加法算式中并没有7啊,乘法算式中的7表示什么呢?那2呢?

    师:你能用乘法表示出上面两道题吗?

    师:请你观察这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5、小练习。

    完成数学书第48页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师:刚刚我们参观了游乐园,你们想不想一起进去玩啊?管理员叔叔说了,你们每玩一个项目都得先通过考验才行!我们开始行动吧!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在认一认、说一说、指一指、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等活动,初步认识角,会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比较,明白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3、在折一折、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会做角;通过画一画,掌握角的画法,能够正确地画角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5、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准确地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上的画面:校园的一角。谁来说说校园里有什么?

    操场上的活动可真丰富,这里边还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图形——角。老师手上拿着的三角板(抽象出三角板上的三个角),形状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评析]

    情境导入抓住了二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引导探究 学习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

    师:在这幅校园图里有好多这样的角,你能找一找吗?让我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学生自己指出来: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剪刀上张开形成的角、红旗上的角等等)

    [评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图片中找出角,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给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现实个发现角、认识角。

    2.初步感知,正确指角。

    (1)出示剪刀、吸管和水管的图片。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指?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

    (2)从实物中剥离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把水管上的角画下来,会是怎么样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也可以用手比划比划,看看角什么样子的。然后老师在黑板上把这些角画出来。

    并让同学说说它们的形状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讨论并汇报)。整理并板书: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并感受。

    (4)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题略)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探究去接触知识,理解掌握知识。

    3.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请同学们拿出这张纸,用折一折的办法,折出一个角来。

    学生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并四个学生上讲台展示,并说出所折的角的两条边和顶点在哪里。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定义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与角两条边张开有程度有关,把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把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师生一起,边操作边说)

    5.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老师拿出两个相差比较大纸折的角,怎么样比较?(学生回答)

    (2)重叠法。老师拿出差不多大的角,这两个角谁大谁小?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6、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在小组内讨论画角的方法。

    2、展示画角:先画一点,然后从这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出了一个角。

    [评析]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三、巩固拓展

    1.数一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里各有几个角。

    四、欣赏生活中的角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感觉到了数学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的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

    1.教师在课堂上敢于放手。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了时间与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找角、指角、做角、定义角的大小以及比较角的大小,都是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

    2.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增设了一个拓展训练,别具匠心,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3)

    课题名称: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第42页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从观察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我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直尺;大头针,两根硬纸条,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最后出示角的图形,教师边出示边提问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认识吗?”同学们回答:“认识,角。”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教师边说边出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儿童在的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标,直入课题。教学时间大约用2分钟。

    二、新课讲授

    1、电脑出示一幅校园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学生回答:“图中有正在做操的学生”,“正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中有角吗?同桌学生讨论找角。

    学生汇报,

    生1:老师手上的三角板上有角、老爷爷修剪树木用的剪刀上有角。

    生2:球门上有角、角球线有角。

    生3:表的两根针形成一个角,正在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形成一个角。

    ……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教学过程说明:教学伊始,借助情景图创设情境,这样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内迫切想知道新知,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感知角。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现在,咱们就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角。

    师:谁愿意把你找的角指给大家看看。在日常生活中,角实在太多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都能找到角。

    学生汇报,

    生1:黑板上有角。边说边上去指角。

    生2:数学书上有角,边说边指角。

    生3:课桌上有角。用手比划。

    ……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图形有角吗?(多媒体出示例1的3幅图),大家找一找,学生指出后多媒体演示抽象出角的图形。

    通过找日常生活中的角以及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剪刀、吸管、水龙头)中抽取出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认识角,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学大约用了4分钟。

    3、折角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认识了角,大家观察得都很认真。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折角(出示一张圆形纸),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最多。

    学生动手折角,教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什么感觉;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怎样的?教师示范。指名学生回答。

    生1:这儿是尖尖的,这两边滑滑的、平平的。生2:这儿有些刺手,这两边直直的。师:噢,原来角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尖尖的,直直的。

    师:大家看!这尖尖的一点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边说边标出角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折出的角(多媒体出示3幅图),大家看一看这几个角的大小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这能够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角是有大有小的.。

    填出自己折出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折角让学生比较得出:角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对角的大小这一特点进行了初步认识。同时角的不同折法这一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大约用了6分钟。

    4、做和演示活动角

    (1)师:通过刚才折角的活动,同学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条,小朋友们已经会折角和画角了,老师这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角,你们看。(师电脑展示出活动角)你们想知道这个活动角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师展示活动角的制作过程。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个活动角呢?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互相帮助,小心图钉,注意安全。

    (3)请小朋友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动作。(慢慢张开)这时这个角变得怎样了?(叉开得越来越大,角也越来越大。)(慢慢缩小)这时这个角又变得怎样了?(叉开得越来越小,角也越来越小。)看来,一个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得越大,这个角就越大,叉开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

    师:像这种角我们就把它叫做活动角。屏幕上有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成的活动角,我们来看看这个活动角(屏幕演示)。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边张开的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大了),角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

    生:角比原来大了。

    师:这两条边又怎样了?角又怎样了?

    生:两条边又张大了,角比原来大了。

    师:这能够说明什么?(四人一组讨论)

    生: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关键了,可是红角和蓝角却不知道,你看它们正在吵架呢?

    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争吵的对话。你能想办法帮他们比大小吗?课件演示比较大小的过程。教师解说。

    课件演示大小一样,边长不同的两个角比大小。

    师:你从刚才的录像中能发现什么?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学过程说明: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通过观察,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结论,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的看问题。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5、画角

    师:通过刚才的多种活动,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角,如果要把角画下来,该怎样画呢?让我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下面的例2,请根据书上的提示画一个角。

    学生先自学,然后再画角。

    师:有不少小朋友已经学会画角了,谁能教教老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画一个角。

    媒体演示,教师讲解:这个小老师到底教得对不对呢,咱们一起看看大屏幕。先画一点作为角的顶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教学过程说明:在教学画角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当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适时的演示画角的过程。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留下的表象也非常深刻,角的画法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可是动物园里的四只小动物却不太清楚,它们每人画了一个角,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画的是角吗?

    媒体出示小动物画的角,教师请学生判断它们画得是不是角,再说出理由。

    2、做练习八的第2题。

    3、剪一剪、猜一猜。

    师:你们的表现都很好,教师奖励你们做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剪一剪,猜一猜,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正方形的纸,现在请小朋友猜一猜用剪子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再剪一剪、试一试,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反馈后,媒体演示。

    师: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想出不同的方法。

    教学过程说明:这种开放题的设计让学生动脑动手,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激发探究兴趣。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四、全课总结大约用了2分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游览了角的乐园,我们在角的乐园里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课题

    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一个顶点,两条边。先画一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就组成了一个角。

    六、教学反思:

    七、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我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2、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在主题图导入时,设计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观察、寻找校园里角,还有在演示活动角的时候设计变魔术的情境以及让学生伴随轻松优美的音乐找角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3、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而本节课课件的使用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从学生学习的效果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折一折、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剪一剪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快乐谷”!想去看一看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快乐谷”的游乐场看一看。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教材主题图)请仔细观察,谁来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踊跃交流。

    师:你能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自由提问题。

    师: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4+4+4+4+4=20(人) 5个4

    2+2+2+2+2+2=12(人) 6个2

    3+3+3+3=12(人) 4个3

    (把)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学生说出5个4,6个2,4个3)

    教师板书:5个4 6个2 4个3

    师: 大家的发现可真多!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快乐谷”里不仅快乐多多,而且智慧也多多!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精灵”去亲自感受一下吧!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游乐场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生活。]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1、实践探究:初步感知乘法

    师:首先,我们来到了“快乐谷”的第一站──“拼图吧”,这里正在进行有趣的拼图游戏。谁能说说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各摆了多少个?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

    生看图交流,师随机板书算式:3+3+3+3+3+3=18(根)

    10+10+10=30(根)

    5+5+5+5=20(根)

    师:你能像他们一样摆出几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来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图形?一共摆了几个?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师:你们摆一组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怎样列算式?

    学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师:观察比较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几个加数都相同。

    2、形成表象:

    师: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类似的算式。

    师:老师这里有20个2相加,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吗?

    师: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你有简捷的算法吗?(学生小组讨论)

    3、抽象概括乘法:

    师:像这样2+2+2+2……+2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表示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比如:3+3+3+3+3+3=18,6个3相加,可以在相同加数3和相同加数的个数6中间写上乘号

    (师边说边板书算式:3×6)

    师:“×”叫乘号,读作“乘”。(齐读两遍)

    指导写乘号:“+”变斜就是乘号。

    乘法是加法改写的,所以“+”一歪就变乘号。

    (指导学生书空)

    4、教学乘法的读写:

    师:像3+3+3+3+3+3=18用乘法表示是3×6=18 读作:3乘6等于18

    或6×3=18 读作:6乘3等于18

    指名读算式,再让学生齐读算式。

    师:黑板上另外两道加法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写后读两遍再交流订正,师板书:3×10=30或10×3=30

    4×5=20或5×4=20

    5、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乘法: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发现)

    师:求“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个体在思维方式和水平上存在差异,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真正“做”的活动中诠释乘法意义,过程简单明了,操作指向明确,学生能够感知乘法意义,同时也建立起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三、拓展练习:

    1、师:再回到游乐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学生提问题,并列算式。

    2、给小动物找朋友(读算式,说意义)

    4+4+4 4个8相加

    8+8+8+8 3个4相加

    3、独立完成P46“做一做”,练习九第1、2、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试着跟同学们说一说。

    5、课后延展:

    回家后,观察一下家中的物品,看哪些可以用乘法解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对爸爸妈妈好好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数学,并更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法:3+3+3+3+3+3=18 6个3

    乘法:3×6=18 读作:3乘6等于18

    或6×3=18 读作:6乘3等于18

    课后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而且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1.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的特殊途径和方法。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因此课堂伊始,我就通过和学生的谈话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自己所熟知的生活世界,利用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游乐园、拼图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在指导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知识的空间,通过比较分析加数相同和不同的加法算式,紧紧围绕“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个中心,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突破了难点,同时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敏锐发现其中蕴含的乘法。整个教学,为学生构建了积极参与的平台,注重了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探索、讨论与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看、找、想、说、练的数学活动中,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以动引思,以思促学,在“尝试解决中学,在合作探究中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学习的自主性。

    3.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习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的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节课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运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交流中,我只是感性地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地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应该在交流主题图的这个环节中很明确地解读“几个几”,那么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究中对于乘法的含义就会困难小得多。

    2、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我有许多的感慨。我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大胆尝试,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豆豆瓶的教案集合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