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语文教学设计 关于教案的范文推荐
发表时间:2022-02-19《小珊迪》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珊迪的同情,教育学生做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2、默读课文,以地点变换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发生发现,请求乞求两组词,能用猜想、断定、诚恳造句。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对小珊迪神情和言行的描写是为了表现小珊迪关心他人、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2.通读课文,找出事情发生发展的不同地点,给本篇课文分段,从而懂得记事文章分段的不同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师范读引入课题。
(一)师有感情地范读全文。
1.这个故事主要写了谁?
2.他起先干什么到后来又怎么样了?
3.体会老师是用怎样的语调读完全文的?
(老师用悲伤、低沉的语调读了一个名叫小珊迪的孩子被迫卖火柴为生,又不幸被马车撞倒,最后悲惨死去的事)
(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悲惨的故事,板书:15.小珊迪
二、激发感情。
(-)请同学自由轻声读全文。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读了这个故事,小珊迪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由此你对小珊迪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珊迪贫苦的样子,小珊迪为了不受饿,乞求我买他的火柴,对弟弟今后生活的关心,生命垂危时不忘还钱给我,对小珊迪产生了同情、可怜、佩服)
(二)请同学默读全文。
把这篇文章分为三段,说说分段依据。
1.按地点变化(旅馆门前旅馆里珊迪家)
2.事情发展顺序
分三段(一)(l-8)(二)(9-11)(三)(12-14)
(三)学习生字新词。
纠jiu纠缠小珊迪和我纠缠什么?要我买火柴。
盒:he是量词合+皿与盘、盆字形上的区别。
乞:qi乞求乞不要写成气
猜:cai平舌音
轧:ya轧死
ya轧钢
(四)检查自学情况。
(五)个别、分组、集体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听第一段录音,找出小珊迪几次请求我买火柴,又分别是怎么说的?
请请求(想了一会儿)乞求
(二)师生共读,师读同事或我的话,生读小珊迪,体会哪句句子感情最强烈,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第七节中的话感情最强烈。
从乞求一词看出来。
区分:
请求: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
乞求:请求给予。
读第3、7节,要分别说出感情。
(三)齐读对话部分,从中仍可以体会小珊迪当时的处境吗?
饥饿极了,为了得到微薄的收入不惜降价立刻卖掉火柴,他实在是太饿了,他需要钱买食物吃。
(四)小珊迪不仅饥饿,而且很寒冷,从哪句话看出来。
小珊迪的外貌(穿着、脸、脚)
在这么一个严寒的日子里,小珊迪又冷又饿乞求过路人买他的火柴,最终他的火柴有人买了吗?
(五)齐读第8节,思考:
1.小珊迪换零钱,过了很久还没回来,我开始怎么想?后来又怎么想?
我开始想可能受骗上当,后来又认为小珊迪不是那种人。
区分:
猜想:猜测(可能)
断定:下结论(肯定)
2.再默读,猜想与断定两个词语可以交换顺序吗?我后来为什么肯定小珊迪不是那种人呢?
顺序不可交换
因在后来我想到所以我断定
出示句子:
诚恳:真诚而且,恳切。
信任:相信而敢于托付。
(六)有感情地齐读第一段,思考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饥寒交迫的小珊迪乞求我买他的火柴,我花一先令买了两盒火柴,可是卖火柴的小珊迪没有把零花钱送回来。
那么到底是作者的猜想对,还是作者的断定对呢?下一节课再学习!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并家默;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小珊迪的处境?
寒冷饥饿
2.经他再三请求,我才用一先令买了两盒火柴,可小珊迪为什么不把零钱送来呢?我猜想可能上当。但我后来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到底是猜想对呢,还是断定对呢?
二、学习第二段。
(一)默读第二段,思考小珊迪为什么没有把零钱送来?小珊迪在换好零钱往回跑的途中发生了什么事?我是怎么知道的?
小珊迪在换好零钱往回跑时,因为心急,怕我等得不耐烦,跑得快了,被一辆马车撞倒。
小珊迪让弟弟送零钱来,我是从他弟弟的话中知道的。
(二)板示:这个男孩子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
问:找了一会儿说明了什么?
钱放得很好,正因为贫穷,所以一点点钱都很宝贝。
(三)读利比的话,体会小珊迪诚实可贵的品质。
小珊迪饥寒交追,又不幸被马车撞倒,在生命垂危时,仍委托弟弟送还应找的钱,可以看出小珊迪有什么品质?
有可贵的诚实的品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说说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珊迪让弟弟找上门来,归还应找回的零钱,我才知道他已被马车撞伤了。
小结:通过第二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珊迪是由于被马车撞伤而延误了送钱的时间,但在他撞伤后坚持让弟弟送回了四便士,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起珊迪的可贵的诚实的品质。
那么,小珊迪的命运又如何呢?
四、学习第三段。
(一)默读第三段,思考小珊迪死前最放不下的是什么事?为什么会这样?
小珊迪死前最放不下的事就是弟弟以后的生活。
因为他无限深切地关怀弟弟,他俩相依为命。
(二)自由轻声读小珊迪的话,从中又可以知道小珊迪怎么样?
很善良
(三)着重指出一个感叹句,两个问句该怎么读?读出怎样的感情?
(对弟弟的关心,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这是一个多么诚实的孩子,一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折磨着他们,如今又要把小珊迪推向死亡的边缘,作者被他们的悲惨遭遇所同情,所以答应永远照顾小利比。
1.什么叫目不转睛?珊迪为什么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我?
目不转睛,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看。
表现他很惊喜,很感激我。
2.消失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说明了什么?
消失,消逝,没有了。
珊迪死了,眼睛里的亮光消失了。
3.齐读第14节,仔细琢磨词语,读出感情来。
指导朗读。
4.齐读第三段,思考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可怜的珊迪终于死了。我答应永远照顾他的弟弟。
五、感情朗读揭示中心。
珊迪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
六、小结。
珊迪是个小孩子,诚实善良,却悲惨地死去了,如果珊迪这次未遭车祸死去,那么他的命运,弟弟的命运又将如何呢?(组织讨论)
像珊迪这样的穷苦孤儿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是难以生存的。从而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的憎恨。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八、课外阅读
板书:15、小珊迪
饥寒交迫寒冷:又薄又破又红又肿
饥饿:不惜降价卖火柴
诚实:生命垂危时不忘还钱让弟弟送来
善良:深切关心弟弟的今后生活
jK251.COm精选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小珊迪
语文教学设计--小珊迪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纠缠、乞求、饱受饥寒、品质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31课《小珊迪》。
(二)初读课文
1.小珊迪是一个英国小孩的名字,他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
小珊迪是一个_________。文章主要讲____________的事。
2.学生自学课文完成以下作业。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不懂的查字典;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音:轧(y)
(2)理解词义
乞求一一求别人给予,本课有哀求的意思。
纠缠找麻烦。
信任信得过,把事情交给他很放心。
目不转睛指不转眼珠地看。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按时间分第一段(1~10)白天发生的事
第二段(11~16)晚上发生的事
第三段(17)赞扬小珊迪
按地点分第一段(1~10)旅馆门前
第二段(11~13)旅馆里
第三段(14~16)小珊迪家里
第四段(17)赞扬小珊迪
(4)再读课文,同桌讨论各段的段意
第一段(1~10)我没有零钱买小珊迪的火柴,他去找零钱却没有回来。
第二段(11~16)小珊迪的腿被马车轧断了,还派弟弟送回零钱,我去看望小珊迪,答应永远照顾他的弟弟。
第三段(17)我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美好品质的赞美。
(三)布置作业
预习课后练习1、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
1.自读第一段,思考: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珊迪是一个饱受饥寒的孩子?
用______画出
(2)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
明确:因为他饿极了。
(3)他几次请求先生买火柴?说话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明确:四次;请求的一次比一次迫切,话语一次比一次可怜。
3.指导用乞求的口气读小珊迪的四次对话。
4.分角色读对话。
5.小珊迪去换零钱,过了很久没回来,作者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齐读第10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先猜想可能上当了,后来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呢?
明确:因为社会上有骗子,他怕上当,后来他想到小珊迪的精神和语言,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断定他不是骗子。
6.那么,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默读第二大段,从中概括出来。
明确:诚实,善良
7.哪些事表现了他的诚实和善良?
明确:他为了找回零钱被马车撞伤了,还派弟弟送回零钱,多么诚实,他被马车撞断了两条腿,临死前还担心弟弟小利比无人照顾,是多么善良啊!
8.作者是怎么知道小珊迪受伤的?
明确:小珊迪的弟弟利比告诉他的。
谁能根据利比的话来想像小珊迪受伤的情景?
9.听了小利比的诉说,一种强烈的同情感在我心底升起,我让这个孩子吃了东西,然后和他一起去看珊迪。我在珊迪家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珊迪家里只有一张床,一张破方桌,方桌上有一支小蜡烛,发出暗淡的光,珊迪躺在床上,脸色苍白。
10.分角色读我和珊迪的对话,想想珊迪为什么目不转睛地看着我?
明确:因为珊迪临死时,最担心弟弟无人照顾,听说作者会永远照顾弟弟,他非常感激,所以目不转睛的望着我。
11.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多么动人啊!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请同学们将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三)朗读全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结,通过精读课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小珊迪在如此穷困的情况下,仍保持诚实善良的品质,是多么可贵啊!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小珊迪受伤回家后与弟弟的对话。
3.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弟弟哪些美好品质打动了你的心?
(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2.文章重点写什么?
明确: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3.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小珊迪饱受饥寒?
明确:第一段写小珊迪饱受饥寒,更能衬托小珊迪诚实,善良品质的可贵。
4.小结
小珊迪是穷苦的孤儿,他饱受饥寒,是多么需要钱啊!但在他身受重伤,知道自己就要死去的时候,还想着让弟弟把零钱给人家送去,这是多么诚实的孩子啊!珊迪虽然年纪不大,生活又很困难,可他处处关心、照顾弟弟。临死前最挂念的是无人照顾弟弟;当先生答应照顾他弟弟的时候,他又是那么感激,他心灵是多么善良、多么美好!
(三)指导复述
1.同桌的互练,要求做到,主要情节不走样,次要情节可适当增减,要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故事,同时尽量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语句要通顺连贯。
2.指名复述,按要求评议
(四)总结
从小珊迪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写日记,与珊迪比童年。
2.预习第32课《同一个名字》。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按时间分,按地点分。让学生明确分段方法是多种选择的。并指导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在精读课文时教师采取围绕重点进行阅读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带着语气分角色读对话及复述故事等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悟出小珊迪在如此穷困下还保持诚实善良的品质。
探究活动
课后把小珊迪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并询问他们听后的感想和他们讨论。
语文教案 31小珊迪精选
语文教案:31小珊迪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
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
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
(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
(1)填下表
(2)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
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
(3)扩词
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
纠:纠正、纠察、纠缠。
乞:乞食、乞讨、乞怜。
猜:猜迹、猜测、猜想。
(4)组词
(5)近义词
乞求--请求诚恳真诚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
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
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
a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
b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
⑤补充句子。
c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
d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
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乞求:请求给予。
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
(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
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
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
投影:
①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②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教师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在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后,发现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只、又薄又破的、瘦瘦的、赤着的这些词语后,一个饥寒交迫、生活境遇艰难的穷苦孩子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语言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这也是下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要我买他火柴的那些话,这些话语又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小珊迪卖火柴时由请到请求再到苦苦哀求的话,体会此时小珊迪已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从小珊迪的外貌,可以见其寒,从其卖火柴时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可以见其饥,而且不是一般的寒和饥,而是饱受饥寒。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一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的孩子,此时换零钱没有回来,我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投影出示重点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让学生讨论、思考:
(1)断定是什么意思?
(2)那种人指的是什么人?
(3)我怎样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学生经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为理解和概括小珊迪的品质搭了一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