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浮力说稿
  • 浮力说稿

    发表时间:2022-02-15

    【www.jk251.com - 浮力教案】

    当我们提起高中的教学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教案了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教学的多方面来写,每一位老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高中教案该怎么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浮力说稿,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P141~P14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Jk251.coM编辑推荐

    物理教案 浮力教案示例 万能通用篇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第142页5题

    光的电磁说【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的内容.

    2、知道可见光是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波.

    3、知道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等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特点.

    4、知道电磁波谱、了解光谱的类别及各类光谱的产生知道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5、知道麦克斯韦的电磁说及光的电磁本性的实验依据,并要求知道电磁波及产生机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以及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

    教学建议

    回顾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给学生指明学习本章的线索--教材内容的层次和系统,这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十分有益的.通过简要的史料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以及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光的本性"的认识史,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讲述时要着重说明提出的背景和它的事实依据.还要着重说明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人们认识到光波与机械波有本质的不同.揭露了光现象的电磁本质,把光和电磁统一了起来.

    需要强调的几点:

    1、对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的讲述,要让学生抓住主要特征和它们的应用,并尽可能联系可见到的实例.如有可能,可做实验演示.

    2、要使学生理解不同频率范围的电磁波,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但因为频率的不同又各自具有某些特性.

    注意:本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知道学生看书、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一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有关问题,

    1、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但光是什么波呢?

    2、我们知道,一切机械波,包括声波在内,都需要有介质存在,机械波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但是光在真空里却能够传播,这如何解释呢?

    探究活动

    1、查阅资料:光学发展史中有关部分内容.

    光的电磁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的内容.

    2、知道可见光是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波.

    3、知道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等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特点.

    4、知道电磁波谱、了解光谱的类别及各类光谱的产生知道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5、知道麦克斯韦的电磁说及光的电磁本性的实验依据,并要求知道电磁波及产生机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以及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

    教学建议

    回顾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给学生指明学习本章的线索--教材内容的层次和系统,这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十分有益的.通过简要的史料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以及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光的本性"的认识史,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讲述时要着重说明提出的背景和它的事实依据.还要着重说明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人们认识到光波与机械波有本质的不同.揭露了光现象的电磁本质,把光和电磁统一了起来.

    需要强调的几点:

    1、对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的讲述,要让学生抓住主要特征和它们的应用,并尽可能联系可见到的实例.如有可能,可做实验演示.

    2、要使学生理解不同频率范围的电磁波,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但因为频率的不同又各自具有某些特性.

    注意:本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知道学生看书、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一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有关问题,

    1、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但光是什么波呢?

    2、我们知道,一切机械波,包括声波在内,都需要有介质存在,机械波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但是光在真空里却能够传播,这如何解释呢?

    探究活动

    1、查阅资料:光学发展史中有关部分内容.

    光的电磁说【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的内容.

    2、知道可见光是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波.

    3、知道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等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特点.

    4、知道电磁波谱、了解光谱的类别及各类光谱的产生知道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5、知道麦克斯韦的电磁说及光的电磁本性的实验依据,并要求知道电磁波及产生机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以及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

    教学建议

    回顾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给学生指明学习本章的线索--教材内容的层次和系统,这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十分有益的.通过简要的史料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以及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光的本性"的认识史,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讲述时要着重说明提出的背景和它的事实依据.还要着重说明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人们认识到光波与机械波有本质的不同.揭露了光现象的电磁本质,把光和电磁统一了起来.

    需要强调的几点:

    1、对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的讲述,要让学生抓住主要特征和它们的应用,并尽可能联系可见到的实例.如有可能,可做实验演示.

    2、要使学生理解不同频率范围的电磁波,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但因为频率的不同又各自具有某些特性.

    注意:本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知道学生看书、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一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有关问题,

    1、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但光是什么波呢?

    2、我们知道,一切机械波,包括声波在内,都需要有介质存在,机械波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但是光在真空里却能够传播,这如何解释呢?

    探究活动

    1、查阅资料:光学发展史中有关部分内容.

    高中教案光的电磁说【推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的内容.

    2、知道可见光是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波.

    3、知道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等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特点.

    4、知道电磁波谱、了解光谱的类别及各类光谱的产生知道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5、知道麦克斯韦的电磁说及光的电磁本性的实验依据,并要求知道电磁波及产生机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以及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

    教学建议

    回顾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给学生指明学习本章的线索--教材内容的层次和系统,这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十分有益的.通过简要的史料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以及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光的本性"的认识史,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讲述时要着重说明提出的背景和它的事实依据.还要着重说明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人们认识到光波与机械波有本质的不同.揭露了光现象的电磁本质,把光和电磁统一了起来.

    需要强调的几点:

    1、对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的讲述,要让学生抓住主要特征和它们的应用,并尽可能联系可见到的实例.如有可能,可做实验演示.

    2、要使学生理解不同频率范围的电磁波,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但因为频率的不同又各自具有某些特性.

    注意:本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知道学生看书、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一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有关问题,

    1、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但光是什么波呢?

    2、我们知道,一切机械波,包括声波在内,都需要有介质存在,机械波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但是光在真空里却能够传播,这如何解释呢?

    探究活动

    1、查阅资料:光学发展史中有关部分内容.

    物理教案 光的电磁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光的电磁说的内容.

    2、知道可见光是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波.

    3、知道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等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特点.

    4、知道电磁波谱、了解光谱的类别及各类光谱的产生知道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5、知道麦克斯韦的电磁说及光的电磁本性的实验依据,并要求知道电磁波及产生机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以及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

    教学建议

    回顾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给学生指明学习本章的线索--教材内容的层次和系统,这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十分有益的.通过简要的史料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是一代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以及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不断地纠正偏差错误中提高的.光的本性的认识史,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讲述光的电磁说时要着重说明光的电磁说提出的背景和它的事实依据.还要着重说明提出光的电磁说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人们认识到光波与机械波有本质的不同.光的电磁说揭露了光现象的电磁本质,把光和电磁统一了起来.

    需要强调的几点:

    1、对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的讲述,要让学生抓住主要特征和它们的应用,并尽可能联系可见到的实例.如有可能,可做实验演示.

    2、要使学生理解不同频率范围的电磁波,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但因为频率的不同又各自具有某些特性.

    注意:本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知道学生看书、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光的电磁说一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有关问题,

    1、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但光是什么波呢?

    2、我们知道,一切机械波,包括声波在内,都需要有介质存在,机械波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但是光在真空里却能够传播,这如何解释呢?

    探究活动

    1、查阅资料:光学发展史中有关光的电磁说部分内容.

    高中教案历史人民的选择》说型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在历史进程中我国人民作出的郑重选择,是由党的性质、宗旨等决定的。

    ②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既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2.能力目标:①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人民对中国近代史各种政治力量和出现的种种建国方案进行比较鉴别作出的理性选择,初步学会用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了解郑培民等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依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定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确立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及正确处理三者关系。

    ③确定为教学重点的理由是:为学生进一步掌握党的性质与宗旨架起知识桥梁,深化对党的领导核心与执政资格和执政能力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人民的理性选择。确定理由:高一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历史比较分析能力(仅有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还不够),对此难以完全接受。当今世界的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但面临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复杂国际形势,巩固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经受严峻考验。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预成目标

    新中国诞生前夕三种政治力量较量

    ①引导学生预习教材第62页的三个历史镜头,完成几个问题。

    ②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

    自主预习,查找关键词,联系历史知识。

    通过三组镜头的分析与比较,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历史分析的能力,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地位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查找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执政地位确定的依据,从而让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宗旨与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具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

    自主预习,认知历史,明确现实。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确立的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

    弹性化教案

    ①科学执政与科学发展观关系如何?

    ②民主执政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如何?

    ③依法执政征收依法治国的关系如何?

    教后体会或信息反馈

    ①执政资格(其中的“历史”、“法律”的含义是什么?)

    ②执政能力应如何不断提高?

    ③资格与能力这一对词对我们学习有何启示?

    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理念不断更新。

    教学方法补充或教学资料补充

    ①数据法(三组镜头、三种方案、三种执政方式、三个时间(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②分析比较法。

    ③演讲法(课堂):掌握三种执政方式。

    ④政史知识渗透交叉学习法等。

    说人物形象分析导引__万能通用篇


    教学设计方案

    科目

    语文

    授课教师

    king

    授课班级

    课题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导引

    所用教材

    人教必修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掌握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答题方法

    过程与

    方法

    通过习题训练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海尔曼》主人公身上感受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知识总结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分析题答题思路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描写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第(1)课时,共需(1)课时

    课型

    复习总结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一、导入:学生畅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小说人物形象二、回顾做过习题中相关题常见问法是一个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三、总结答题思路:(1)从环境入手,着重分析社会环境。(2)从情节入手,要学会概括并划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从描写人物四种方法入手: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四、习题训练(1)小说阅读《天职》(2)语段训练判断人物描写方法211225附:《天职》中的训练题:1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找出相关语句?2小说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每个情节不超过15个字)3海尔曼杀死盖世太保是否违反了医生的天职?4从这几件事中可以看出海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5作者运用了集中描写方法来塑造海尔曼的形象?找出你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加以赏析。

    课前预习

    复习必修5册中

    学过的小说

    课后作业

    写一篇记叙文塑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力求用到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

    教学后记

    小说人物分析导引

    环境:社会决定命运影响性格自然渲染烘托刻画

    情节:划分概括

    人物:肖像语言心理动作

    说课—等差数列前n项的公式--精选版


    深圳中学白教授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的运用。

    B、能力目标:

    (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数学文化价值)

    (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2)通过公式的运用,树立学生"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

    (3)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

    教具: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上几节,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新高斯。(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一例题。

    例1,计算:1+2+3+4+5+6+7+8+9+10.

    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

    生1:因为1+10=2+9=3+8=4+7=5+6,所以可凑成5个11,得到55。

    生2:可设S=1+2+3+4+5+6+7+8+9+10,根据加法交换律,又可写成S=10+9+8+7+6+5+4+3+2+1。

    上面两式相加得2S=11+10+......+11=10×11=110

    10个

    所以我们得到S=55,

    即1+2+3+4+5+6+7+8+9+10=55

    师:高斯神速计算出1到100所有自然数的各的方法,和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法相类似。

    理由是:1+100=2+99=3+98=......=50+51=101,有50个101,所以1+2+3+......+100=50×101=5050。请同学们想一下,上面的方法用到等差数列的哪一个性质呢?

    生3:数列{an}是等差数列,若m+n=p+q,则am+an=ap+aq.

    二、教授新课(尝试推导)

    师: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项数为n,第n项an,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如何来导出它的前n项和Sn计算公式呢?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自己完成推导,并请一位学生板演。

    生4:Sn=a1+a2+......an-1+an也可写成

    Sn=an+an-1+......a2+a1

    两式相加得2Sn=(a1+an)+(a2+an-1)+......(an+a1)

    n个

    =n(a1+an)

    所以Sn=(I)

    师:好!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项数为n,则an=a1+(n-1)d代入公式(1)得

    Sn=na1+d(II)

    上面(I)、(II)两个式子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公式(I)是基本的,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与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相类比,这里的上底是等差数列的首项a1,下底是第n项an,高是项数n。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公式中出现了几个量?(a1,d,n,an,Sn),它们由哪几个关系联系?[an=a1+(n-1)d,Sn==na1+d];这些量中有几个可自由变化?(三个)从而了解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公式(I)和(II)的一些应用。

    三、公式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练,形成技能)。

    1、直接代公式(让学生迅速熟悉公式,即用基本量观点认识公式)例2、计算:

    (1)1+2+3+......+n

    (2)1+3+5+......+(2n-1)

    (3)2+4+6+......+2n

    (4)1-2+3-4+5-6+......+(2n-1)-2n

    请同学们先完成(1)-(3),并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5:直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I),得

    (1)1+2+3+......+n=

    (2)1+3+5+......+(2n-1)=

    (3)2+4+6+......+2n==n(n+1)

    师:第(4)小题数列共有几项?是否为等差数列?能否直接运用Sn公式求解?若不能,那应如何解答?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发言解答。

    生6:(4)中的数列共有2n项,不是等差数列,但把正项和负项分开,可看成两个等差数列,所以

    原式=[1+3+5+......+(2n-1)]-(2+4+6+......+2n)

    =n2-n(n+1)=-n

    生7:上题虽然不是等差数列,但有一个规律,两项结合都为-1,故可得另一解法:

    原式=-1-1-......-1=-n

    n个

    师:很好!在解题时我们应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往往会寻找到好的方法。注意在运用Sn公式时,要看清等差数列的项数,否则会引起错解。

    例3、(1)数列{an}是公差d=-2的等差数列,如果a1+a2+a3=12,a8+a9+a10=75,求a1,d,S10。

    生8:(1)由a1+a2+a3=12得3a1+3d=12,即a1+d=4

    又∵d=-2,∴a1=6

    ∴S12=12a1+66×(-2)=-60

    生9:(2)由a1+a2+a3=12,a1+d=4

    a8+a9+a10=75,a1+8d=25

    解得a1=1,d=3∴S10=10a1+=145

    师:通过上面例题我们掌握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在Sn公式有5个变量。已知三个变量,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组求另外两个变量(知三求二),请同学们根据例3自己编题,作为本节的课外练习题,以便下节课交流。

    师:(继续引导学生,将第(2)小题改编)

    ①数列{an}等差数列,若a1+a2+a3=12,a8+a9+a10=75,且Sn=145,求a1,d,n

    ②若此题不求a1,d而只求S10时,是否一定非来求得a1,d不可呢?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性质,用整体思想考虑求a1+a10的值。

    2、用整体观点认识Sn公式。

    例4,在等差数列{an},(1)已知a2+a5+a12+a15=36,求S16;(2)已知a6=20,求S11。(教师启发学生解)

    师:来看第(1)小题,写出的计算公式S16==8(a1+a6)与已知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10: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有a1+a16=a2+a15=a5+a12=18,所以S16=8×18=144。

    师:对!(简单小结)这个题目根据已知等式是不能直接求出a1,a16和d的,但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求a1与an的和,于是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这是整体思想在解数学问题的体现。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的运用一一剖析,引导学生观察当d≠0时,Sn是n的二次函数,那么从二次(或一次)的函数的观点如何来认识Sn公式后,这留给同学们课外继续思考。

    最后请大家课外思考Sn公式(1)的逆命题: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对于所有自然数n,都有Sn=。数列{an}是否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四、小结与作业。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生11:1、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用所推导的两个公式解决有关例题,熟悉对Sn公式的运用。

    生12:1、运用Sn公式要注意此等差数列的项数n的值。

    2、具体用Sn公式时,要根据已知灵活选择公式(I)或(II),掌握知三求二的解题通法。

    3、当已知条件不足以求此项a1和公差d时,要认真观察,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看能否用整体思想的方法求a1+an的值。

    师:通过以上几例,说明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所学性质,要纠正那种不明理由盲目套用公式的学习方法。同时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更多的性质,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本节所渗透的数学方法;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类比、特定系数等。

    数学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

    作业:P49:13、14、15、17

    【浮力说稿】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