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核舟记教案精华14篇
  • 核舟记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20

    核舟记教案精华1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写时绝不能草草了事。教案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今天,我们分享的是一篇有关“核舟记教案”的文章,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核舟记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1: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设计2: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2——5段。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课时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A、尝贻余核舟一。

    B、诎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F、神情与苏、黄不属。

    G、八分有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

    (3)A、中轩敞者为舱。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尾横卧一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用篆章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边是课文第2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舱的旁边开着小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只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

    选几位同学逐题回答,明确:

    1、A、赠送。

    B、“诎”同“屈”,弯曲。

    C、“衡”同“横”。

    D、平。

    E、挑选。

    F、相类似。

    G、“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2、(1)A。(A解释为“是”,B、C、D均为“做”“雕刻”)

    (2)D。(A代词,指代船舱;B代词,指代左膝;C代词,指代窗。D“之”为结构助词,“的”)

    (3)C。

    3、(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译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还有一颗篆文图章。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

    (1)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前或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2)“桃核修狭者”“两膝相比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译为“长而狭的桃核”“互相靠近的两膝”。

    4、修改后的译文为:这条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粒黄米那么高。中间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舱,上面盖着刻出来的箬篷,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关上窗子,可以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

    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 奇巧

    分说: 船尾——船顶

    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

    第三课时

    (一)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请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提示,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核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口语表达活动设计。

    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预先准备发言稿。口头介绍可以先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三)设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个,不改变他们的位置、动作,以篇一人称,展开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动作、语言、心理。

    核舟记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3.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小结:

    1.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

    2.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核舟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3.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小结:

    1.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

    2.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核舟记教案(篇3)

    内容预览:

    《核舟记》教案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1.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附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核舟记教案(篇4)

    一、主旨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二、结构内容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三、清晰的层次与精巧的布局

    层次分明、布局精巧,细致全面又重点突出。全文分三部分,首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个人物的雕象为重点,其中又以船头的三位主人公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虚写环境,引起读者的创造性想象,以补充小舟四周环境无法雕刻,难以直接再现的'不足,使人们看到的一幅立体的画面。对核舟各个部分的描写说明,先总后分,左右上下清晰分明,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文章的最后部分,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合盘托出,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这样,再以直接惊叹与赞咏作结,就使具体说明与议论抒情结合。使古代工艺家的精湛技艺和极高成就,全面展示在读者眼前。

    四、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

    对核舟的人、物雕刻的描述,一一注明方位、数目、尺寸、大小,给人具体清晰的印象。例如:启闭自如的船窗,卷底衣褶中的足膝,历历可数的念 珠,细若蚊足的题字等等,都说明了作者观察细微,毫发不爽。对五个人物形象的摹描,同雕刻一样,做到形神倍现,各具情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置身于长江泛舟那美好的境界之中。

    五、丰富的想象

    《核舟记》之所以写得成功,除了归功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外,还得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核舟上 雕刻着的一切,固然可以凭肉眼一一辨认,但有些地方,却非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不可。例如写苏、黄共阅一手卷,黄鲁直“如有所语”,这是作者的想象所得,核舟本身并未直接说明。但是,就是这么传神的一笔,把苏、黄二人亲切交谈的神情表现出来了。对二舟子的描写,一若“啸呼”状,一若“听茶声”然,也是作者的想象,不但反映出舟子休息时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而且,从“啸呼”上仿佛听到了回荡于大江之上的舟子的啸呼声;从“听”字上使人仿佛也同舟子一样隐约听到茶壶里的沸腾之声。这些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然而却都是在观察客观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因而又都是符合客观现实生活的逻辑的。应该说,作品之所以如此传神,如此形象、生动,给人以如此亲切、自然之感,这是与作者丰富的想象分不开的。否则,文章可能只是一篇呆板、平实的解说词。

    六、生动传神的语言

    作者在描绘人物的神态状貌时采用了粗线条的勾勒与细致刻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鲁直看手卷时的姿态是:“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见其人,而且闻其声。“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迥然不同。写舟子也写出了他们的神情。

    这些描述,显示了作者语言的表现力量,使读者深刻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七、谈话式教学方法建议

    课文中难句不多,注解又比较详细,可以用谈话方式来进行教学。要点有三。

    1.用比较的方式启发学生。例如将首段改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善雕刻。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将“旁开小窗……石青糁之”这段话改为“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再跟原文作比较。

    2.用提问方式揭示学生注意雕刻品上的重要细节。例如问学生船头中间坐的那个人何以见得是苏东坡(“峨冠多髯’),苏、黄共阅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调(闲适、旷达),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楫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如此等等。

    3.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不看书,用自己的话说。

    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wǎng)、贻(yí)、轩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 ,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i,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诺。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舶的舱顶有着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工顶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核舟记教案(篇5)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重点

    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 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示

    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

    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五、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核舟记教案(篇6)

    一、实物导入:

    高仅盈寸的工艺花瓶,介绍我国传统的内画艺术。引出微雕艺术。有人曾把整部《红楼梦》雕刻到一把竹扇上,成了微雕艺术的精品,从而破了微雕行业的吉尼斯记录。微雕 艺术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核雕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艘雕刻在桃核上的小舟。

    二、擂台赛

    课前大家已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自学,现在我来宣布擂台赛开始。A组准备好了吗?B组呢?究竟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自主:

    答一答:

    A、读准字音:

    虞山 罔 峨冠 髯衣褶 舟楫 椎髻 壬戌

    B、解释下列实词:

    糁 相比 不属 夷 了了

    修狭 盈 灵怪

    C找出通假字:

    1、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解释多义词

    曳屋许许声

    高可二黍许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为宫室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E、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统计得分。

    (二)合作

    1、 译一译

    同位合作翻译课文:(1)每人一段轮流翻译 (2)要求文从字顺,可增删调补

    2、 比一比

    A、通过自学,你解决了那些问题,说出来,看哪一组问题解决得好。

    统计得分。

    B、现在我有几个问题,看应该如何作答?比比哪组回答得好。

    背:脊背,泛指物体的背面,此处与马背一样。故此应指船顶。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鲁直坐两边。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苏东坡先游赤壁,然后才有前后《赤壁赋》的诞生,为何核舟上却事、文同时出现?

    人五,窗八:

    文言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面,现代汉语一般没有这样的语序,多是数词+量词+名词。

    (三)做一做

    (1)按照课文说明开上小窗,画上题字

    (2)用小纸片剪成3个人形,并为东坡画上胡子,在船头摆好位置(注意方位)

    3)根据译文将课文内容的主体部分改成“解说词”,要求语言通俗、形象、易懂

    (四)说一说

    每组推荐一人进行解说

    讨论(1)作者介绍了核舟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作者是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与《口技》结尾比较异同: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核舟记教案(篇7)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

    ①罔、贻、轩敞、篛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五)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内容的知识性;

    (2)材料的科学性;

    (3)语言的通俗性;

    (4)表达方式的解说性;

    (5)结构的条理性;

    (6)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 诎数

    2、口译并评价。

    核舟记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

    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 罔、贻、轩敞???篷等;②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⑴ 核舟大小如何?

    ⑵ 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⑶ 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⑷ 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⑸ 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⑹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四、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

    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

    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内容的知识性;

    2、材料的科学性;

    3、语言的通俗性;

    4、表达方式的解说性;

    5、结构的条理性;

    6、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⑴: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⑵: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⑴ 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⑵ 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⑶ 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⑷ 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⑸ 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⑹ 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

    ⑴ 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⑵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⑶ 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⑷ 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揖 椎鬓仰面 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⑴ 长约八分有奇。⑵ 左右各四,共八扇。⑶ 船头坐三人。⑷ 共阅一手卷。⑸ 横卧一揖。⑹ 倚一衡木。⑺ 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九、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

    核舟记教案(篇9)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

    借助丰富的想像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我们能领略到古代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归功于作者魏学的说明。他是怎样成功地介绍核舟的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探讨的内容。

    [老师出示核舟的挂图]

    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至理性的思考。新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参与热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清晰,让学生自主查找阅读、思考,并进行阐释、归纳出结论,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充满生命力。(2)鼓励学生对课文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一种探索科学的习惯。

    现在,你们每人扛着一台摄像机,要把这枚绝世珍品拍摄下来。你们的眼睛就是镜头,请跟随作者的介绍,转移变换镜头,去追踪、发现作者成功写作的原因,同时注意,哪些语句是镜头无法实拍的?这些语句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老师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找出依据,归纳出你们的结论。……

    (写作特点参考归纳及说明)

    1、总——分——总的结构,按空间顺序转换,主次分明。

    2、扣住特点,细致观察,描写生动。

    在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上,经过雕刻家的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不经过细致周详、烛微调幽的观察,极容易把核舟上雕刻者匠心之处忽略过去。作者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极,辨精析微,深刻领会雕刻家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

    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影传神,细致入微,从神态、动作、方位、形状、颜色等多方面描摹,各具情态。

    3、合理想像,形神飞动

    发挥想像力,"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等,变静态的人、物雕像为富于生命力的个体。

    作业

    将在班内举办民间工艺展览会,请同学作现场解说。因此,请同学学习作者的说明特色,为你们带来的民间工艺品准备一篇解说词,一小组完成一篇,分工完成执笔、修改、解说等各项工作。

    作业提示及参考答案:

    本文精彩的说明特点值得学生学习,但如果将单一的为写而写的写作练习变为有实用价值,而且能展现学生研究成果的写作,同学的写作行为会变被动为自觉,而且兴趣盎然。

    解题思路及参考答案略。

    核舟记教案(篇10)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计划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具体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1.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核舟记教案(篇11)

    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部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2)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

    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2)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核舟记教案(篇12)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核舟记》。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积累一些重点文言字词,能用现代汉语疏通文章大意。

    ②把握课文结构,学习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③熟读课文,能背诵一些自认为好的语句。

    2、能力目标:领悟雕刻者的巧妙构思,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目标的①、②、③

    难点:③

    三、教学步骤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赏宝、说宝、雕宝五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1、学法:自主、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点拨

    四、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

    上课开始,通过听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学会断句,为后面一遍又一遍的读做准备,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文探究:

    受中央二台“鉴宝”节目的启发,我在课文探究上,把师生互动的过程分为“赏宝——说宝——雕宝”三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精神。“赏宝”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再深入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诵读课文打下基础。“说宝”环节把过去单纯的翻译课文和背诵该为活泼有趣的抢答形式,克服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介绍核舟时,教师通过投影文字和形象的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第三个环节是“雕宝”,也就是迁移训练,它是作为课后的一种仿写练笔,通过新颖的方式提出来,我想学生会很愿意尝试的。

    以上是我在设计《核舟记》时的几点想法,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核舟记教案(篇13)

    教材分析:

    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

    2、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3、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艺,领略工艺美术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体会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印发有关《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介绍及部分段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微雕艺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读课文。译读课文。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当堂练习,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学习了《核舟记》这篇文章,知晓了有关微雕艺术的知识,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还通读了全文,并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了译读。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些练习。请同学们把语文作业本翻到第七十六页,完成第一至四题。开始。

    生做练习题(加点字、通假字、加量词、文学常识,共填15个空),师可作巡视。估计三分钟后交流。

    师作点评。

    二、 梳理思路

    师:文章题目叫《核舟记》,顾名思义,这文章是记一只核舟的,记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舟的,请问,这文章里,从哪一句话开始写到核舟了?

    生:第一段第二句就开始了,“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师:第一段一共就两句话,我们看第一句话写什么的?请找出一个核心词——

    生:奇巧。

    师:请解释这一词的意思——

    生: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师:有点儿小小的误差——

    生:奇妙精巧。

    师:谁啊——

    生:王叔远。

    师:据此,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这一长句话的意思——

    生:王叔远雕刻技艺奇妙精巧。

    师:他的手艺奇妙精巧的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这句话重要,这句话可谓“微言大义”,我们可得来嚼一嚼。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生:(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师:再请大家来嚼一嚼,就这句话里,怎么就表现出王叔远手艺奇巧了呢?

    生:只用一寸的木头,能雕这么多的东西。

    师:哦,你一句话里已涉及两个方面,(板书:奇巧,材料之小、表现范围之广。)

    生:还有,更重要的是,设计巧妙,雕得很像,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如果刚才是以量取胜的话,这里还有以质取胜。(板书: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师:话说到这份上,我们已经清楚了:明代有个王叔远,微雕技术有一套,能在那么小的材料上雕出那么多的东西,而且还雕得那么好。神乎其神啊,这时候最好能拿出一个具体的作品来让我们见识见识,眼见为实啊,作者写了一个具体的作品来了吗?

    生:写了,核舟。

    师:这里老师要补充一些知识,这微雕里头,果核这种材料是最难雕的,果核难挑,据说万里挑一,果核难雕,据资料记载,这王叔远一生只有两个用果核雕成的作品,其中一个就是核舟,雕了“大苏泛赤壁”这个主题,送给魏学洢了,从中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其中还可能有相同的情愫在里头,因为,只有喜欢“大苏泛赤壁”的人,才会花上几年的时间来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只有充分地了解友人的情怀,才会把雕有“大苏泛赤壁”的核舟送给友人。你们说是吗?

    生:是。

    师:至此,这文章,思路已经很清楚了,从大的方面讲,可分几部分?

    生:三大部分,第一段,总起,写王叔远技艺高超并指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第二至五段,具体描写核舟;第六段,总结一下,核舟雕刻技艺高超。

    师:可知,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的。

    生:也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王叔远雕刻技艺高超,第二部分其余部分,具体写核舟雕刻得精美,以实例证明王叔远技艺高超。

    师:很有道理。

    三、 精读课文

    师:我们这堂课啊,同学们要干的是什么呢?一个字:找。找什么呢?找证据。找什么证据呢?围绕着王叔远的奇巧,围绕着奇巧的三个方面表现,从课文描写核舟的部分找证据。老师先抛砖引玉。第二段写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最后一段里写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见这雕刻舟的果核真小。接下来,请你们找到佐证表现范围广的证据。

    生:最后一段写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字共三十有四”可见所刻范围之广,数量之多。

    师:孺子可教啊,大家一学就会。第三个方面,“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就这八个字里头,还有个递进关系,大家能看出来吗?

    生:由形似到神似。

    师:是啊,这可是技艺到了炉火纯青的人才能到达的境界啊!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是悟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同学们,先自己读,悟,找,待会儿我们小组里讨论、相互启发,最后在班上交流。

    生自读、悟、找。(约五分钟)

    生小组交流。(约两分钟)

    班级交流。(约八分钟)

    生:第二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这里因势象形,桃核,中间大两头小,中间船舱,顺其自然,因势象形。

    师:顺手而为之,好。

    生:第二段,写到八扇小窗,窗能开关,窗上刻字,这些字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上的句子,呼应了前面的“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

    师:这也是下文中苏轼他们活动的背景。

    生:第三段,主要写苏轼、佛印、鲁直三人的姿态神情。写得栩栩如生。有外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有道具:手卷,念珠。有动作:阅,执,抚,指,语,矫,昂,卧,诎,竖,倚。更重要的是,有神情:如有所语,矫首昂视。有细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珠可历历数也。

    生:第四段写两个舟子的动作、情状,一人“若啸呼状”,写出其悠闲,一人“视端容寂”,写出其专注。说明大苏在泛舟,渲染出轻松、愉悦的气氛,与开头的“大苏泛赤壁”相呼应。还有一细节,卧一楫,也说明在泛舟,橹都放在舟上了。

    师:刚才有人说到细节,是的,雕刻家不但构思精巧,还特别的细心、细腻,这从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来,除了刚才提到的外,还有哪些细节处呢?

    生:窗上的字,用“石青糁之”,船背上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其色丹”,雕刻家特别在乎色彩的和谐。

    师(小结):雕刻家以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刻了如许多的人、物,而且雕得如许的生动传神。引得作者不得不感叹:“嘻,技亦灵怪矣哉!”“灵怪矣哉”,已有“鬼斧神工”之意,意即这简直不是人雕出来的,是有鬼神助之啊!

    四、 探讨写法

    师:此文能成为千古名篇,得益于核舟雕得好,还得益于文章写得妙。同学们,这文章的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处呢?

    生: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

    师:为什么先写中间的船舱呢?

    生:一是“中轩敞”,醒目;窗可关闭,引发读者兴趣。二是舱上有窗,窗上有来自《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名句,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当年苏轼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相当于苏轼他们的活动背景。最后写船尾的舟子,为了烘托船头的三个人的。

    生:还有总分总的结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

    生:“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这“如”、“若”用得客观。

    生:五个人,重点写前三人;前三人,重点写苏轼,符合“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详略得当。

    五、课堂总结

    师: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份华美的精神食粮。老师相信,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让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华所叹服的同时,也一定会引发我们对工艺美术的喜爱,使我们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和一颗高雅的心灵。

    六、作业布置

    作业本相应作业。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材料体积之小

    奇巧 表现范围之广

    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 技亦灵怪

    核舟记教案(篇14)

    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2、工艺品核舟艺术之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一是用料体积极小,二是所刻事物繁多,三是刻物情态毕备。课文原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核舟上为什么要雕刻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文字?

    【交流点拨】是为了突出工艺品“核舟”的内容是“盖大苏泛赤壁”。

    4、哪些内容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交流点拨】作者的构思极为巧妙,如借助“山高月小”等十六个字,很容易使读者想象散文《赤壁赋》《后赤壁赋》里的意境。再如“如有所语”“若听茶声然”等神态毕现,使人回味无穷。

    5、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大学课程教案精华1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大学课程教案精华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课程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了解火的用途和危害;并掌握火灾自救知识

    2、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孩子深入的了解灭火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小蜡烛;毛巾;水;沙土

    一、情景导入

    1、 魔法森林

    儿童律动入场

    2、哭声激发幼儿兴趣,通过学习救火知识来救公主

    播放课件,通过公主的哭声引出情景,让孩子了解火灾的知识自救的方法,闯过三关来拯救被火灾包围的公主

    二、闯关拯救公主

    1、火的用途和危害

    通过图片的方式导入,让幼儿了解火的用途和危害

    并利用闯关的方式帮助幼儿记忆

    2、灭火方法

    幼儿实验测试如何灭火

    水、湿毛巾、沙土等方法是否可以灭火

    3、火灾自救方法

    通过视频和课件,让孩子了解火灾中自救的方法

    三、情景表演

    活动反思:

    安全是幼儿园的头等大事,消防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幼儿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安全教育也应把握时机。活动中,就幼儿生活经验的几个片断,让幼儿主动探索、寻找日常生活中不能随便说的易引发火灾的物品,并让幼儿自主地说出不能玩的原因。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幼儿安全防火知识,从小培养安全意识。要提高幼儿的安全质量单靠幼儿园是不够的,需要家长,社会的全体支持。以后我我更加积极的争取到的家长配合,使家长真正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幼儿园的好合作伙伴,为孩子们的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到最大的作用。

    大学课程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专业知识目标:

    1、掌握刚体的定义;

    2、掌握刚体的判别方法及其应用

    思政育人目标:

    1、借助已学习的'质点模型,引出刚体概念,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辩证唯物主义精神;

    2、从刚体模型深入挖掘爱国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中,利用物理之实,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育人目的。

    二、教学策略

    1、导入新知,剖析新知

    从前面已学习的质点模型谈起,辩证的引出刚体的概念。同一个物体,当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时,可以看作质点模型;当形状和大小不能忽略,且形状和大小都不发生改变时,就可以看作一个新的模型—刚体。

    刚体定义:在任何情况下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的物体。(板书)

    刚体是实际物体(固体)的一种抽象,是一种理想的力学模型。由于物体都是大量质点组成质点系,因此刚体就是各质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的质点系

    通过刚体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辩证唯物主义精神。

    2、分析实例,巩固新知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作为科技大国和科技强国,哪些领先世界的高科技产品可以看作刚体?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领略我国在领先世界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095型攻击核潜艇、“复兴号”高铁、东风-41战略导弹、“神州十一号”载人航天器、“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嫦娥月球探测器等高科技产品,这些实物都可以看成刚体模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刚体模型理解。同时利用我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引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总结拓展

    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强大的科技保障了我国的和平和繁荣,也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力量,但同时也使那些图谋世界霸权的国家开始打压我国的科技发展。而我们学生作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学习,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大学课程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溺水安全的有关内容,要求每一个幼儿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2、引导幼儿了解如何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照相机拍摄的一些幼儿溺水的图片或视频。

    2、周围环境中一些不安全的场所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水好玩。

    1、炎热的夏天到了,小朋友们喜欢游泳吗?为什么?

    2、游泳要和谁一起去呢?能不能自己一个人去?能不能和小朋友去?你喜欢到哪里去游戏?

    3、在游泳馆游泳小孩子要带上什么游泳工具呢?(游泳圈、游泳服、游泳帽)在什么地方游?(浅水区)。

    4、带领幼儿学着图片上的小朋友游泳,体验游泳的乐趣。

    (二)水有危险(播放图片、判断安全)

    1、刚才看了游泳馆的小朋友如何游泳,小朋友觉得水好玩吗?可是呀,在我们身边有一些地方也有水,你觉得可以下去游泳吗?

    2、播放图片(池塘、小河、水库、游泳馆)。

    3、幼儿判断能否下去游泳并说出原因。

    4、引导幼儿判断各场所的安全隐患。

    小结:游泳时我们一定要到正规的游泳馆去游泳。因为在池塘里有淤泥、在小河里容易被水冲走、而水库的水太深了不适合游泳。

    (三)其它身边的不安全场所

    1、除了池塘、小河、水库这些地方不能去游泳。还有哪些地方是不能去游泳的呢?

    2、老师播放石灰坑、较深的积水坑等图片。

    3、给孩子讲述一些孩子掉进石灰坑的危险事情。

    大学课程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欣赏和理解儿歌《留住小鸟》。

    2.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3.了解保护树木的途径、爱惜树木。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搜集树的资料或图片。

    2.关于我国林木资源缺乏或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

    活动过程:

    一、欣赏和理解儿歌《留住小鸟》。

    1、教师朗诵儿歌《留住小鸟》。

    2、讨论:小猫和小狗用什么办法留小鸟?为什么没有留住小鸟?小兔子用什么办法留小鸟?为什么留住小鸟了?小鸟为什么喜欢树?

    3.教师:你喜欢树吗?你为什么喜欢树?你喜欢什么树?

    二、分享和讨论植树节的资料

    1、教师请幼儿展示和分享自己搜集的树的资料或图片。

    2、教师请幼儿讨论树的作用、好处。

    3、教师介绍植树节的来历,意义,分享林木资源缺乏或者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

    4、教师请幼儿讨论保护树木的办法。

    三、以植树为主题分组绘画。

    1、教师请一组幼儿把讨论的保护树木的办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教师请一组幼儿设计宣传植树节、植树造林的宣传画。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踏青观察春天的树木。

    附:儿歌<<留住小鸟>>

    小鸟飞进小狗的院子里,小狗想留住小鸟,为它搭了一间漂亮的积木房子。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飞走了。 小鸟飞进小猫的院子里,小猫想留住小鸟,为它编了一只精美的小笼子。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又飞走了。小鸟飞进小兔的院子里。小兔想留住小鸟,为它栽了一棵小树苗。小树苗慢慢的长大了,长出了许多绿叶。小鸟扑扇着翅膀说:“谢谢!谢谢!”小狗和小猫明白了:树是鸟儿的家,有树才能留住小鸟。瞧,他们拿起铁锹去种树啦!

    《留住小鸟》

    小鸟飞进小狗的院子里,

    小狗想留住小鸟,为它搭了一间漂亮的积木房子。

    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飞走了。

    小鸟飞进小猫的院子里,

    小猫想留住小鸟,为它编了一只精美的小笼子。

    小鸟看见了,扑扇

    着翅膀又飞走了。

    小鸟飞进小兔的院子里。

    小兔想留住小鸟,为它栽了一棵小树苗。

    小树苗慢慢的长大了,长出了许多绿叶。

    小鸟扑扇着翅膀说:“谢谢!谢谢!”

    小狗和小猫明白了:树是鸟儿的家,有树才能留住小鸟。

    瞧,他们拿起铁锹去种树啦!

    大学课程教案 篇5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要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要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为此,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以科技协会为平台,层层推动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务实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态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多方面的品质。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价值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学生才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才会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没有一定数量的创造性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

    一批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对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创业品质给予强化。创业往往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实现或完成的,它需要组建起自己的团队。一个精诚团结、各方面能起互补作用的团队,才能实现1+1>2的效果,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通过教师队伍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合作意识,将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产生深刻的推动作用。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包括“网络教学”、“实地考察”、“企业家论坛”、“创业

    计划(设计)”等环节,以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使课程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解答其在课堂学习中和实际创业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其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

    环境类课程要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尽可能把校园的布局与美化、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应建设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建设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如校园创业园区、小企业孵化器等。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院系应成立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实践证明,一种有利于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如有关政策、法规等知识,以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此,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根本的改变,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横向拓宽,纵向加深。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知识结构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培养。

    系统创业知识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大学课堂、图书馆与社团。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将受益无穷;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第二,媒体资讯。一是纸质媒体,人才类、经济类媒体是首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21世纪人才报》、《21世纪经济报道》、《IT经理人世界》等。二是网络媒体,管理类、人才类、专业创业类网站是必要选择。例如,比较出名的《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华英才网》、《中华创业网》等。此外,各地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信息中心的网站等都可以学到创业知识。第三,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襄樊学院还不定期的邀请校内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新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未来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

    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本文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我认为以下几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第二,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品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第三,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开设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课程,创设环境类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第四,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大学课程教案 篇6

    第1次课

    课的内容:1、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本学期教学内容、要求及考核内容与方法措施要求。

    2、移动,原地控运球。

    第2次课

    课的内容:1、熟悉球性综合练习。

    2、攻守脚步练习。

    3、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4、素质练习。

    第3次课

    课的内容:1、复习急停,滑步,学生初步掌握跑动中急停和滑步动作

    2、学习提高双手胸前传接球

    第4次课

    课的内容:1、改进提高运球和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2、学习防守无球队员

    第5次课

    课的内容 1、熟悉球性、控制球练习

    2、复习移动技术

    3、学习行进间运球技术

    4、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第6次课

    课的内容 1、熟悉球性、控制球练习

    2、学习移动技术

    3、复习行进间运球技术

    4、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第7次课

    课的内容:1、复习运球技术

    2、继续学习移动技术(急停、转身)

    3、继续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4、学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第8次课

    授课内容:1、复习移动技术

    2、复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3、学习原地持球突破

    4、复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第9次课

    课的内容:1、复习行进间运球技术

    2、学习移动技术(滑步、撤步)

    3、学习行进间投篮技术

    4、学习单手肩上传球、双手胸前反弹传球技术

    第10次课

    课的内容:1、复习行进间运球技术

    2、学习移动技术(滑步、撤步)

    3、学习行进间投篮技术

    4、学习单手肩上传球、双手胸前反弹传球技术

    第11次课

    授课内容:1、学习防守移动技术

    2、学习防守有球队员(防投篮、防运球)

    3、行进间投篮练习

    第12次课

    课的内容:1、篮球技术总复习

    2、教学比赛

    第13次课

    课的内容:1、篮球技术总复习

    2、教学比赛

    第14次课

    课的内容:1、篮球技术考试

    2、教学比赛

    第15次课

    课的内容:1、篮球技术考试

    2、教学比赛

    第1次课

    课的内容:1、复习防守移动技术;

    2、学习防守有球队员(防投篮、防运球)。

    第2次课

    课的内容:1、复习攻守技术;

    2、学习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传切配合,突分配合)。

    第3次课

    课的内容:1、复习攻守技术;

    2、学习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掩护配合,突分配合)。

    第4次课

    课的内容:1、复习攻守技术;

    2、学习防守战术基础配合(掩护配合、挤过配合、穿过配合)。

    第5次课

    课的内容:1、复习攻守技术;

    2、学习防守战术基础配合(掩护配合、交换配合、关门配合)。

    3、教学比赛

    第6次课

    课的内容:1、复习攻守技术;

    2、学习防守战术基础配合(补防配合)。

    3、学习快攻战术

    4、教学比赛

    第7次课

    课的内容:1、学习快攻战术

    2、教学比赛

    第8次课

    课的内容:1、学习快攻战术

    2、教学比赛

    第9次课

    课的内容:1、学习快攻战术

    2、教学比赛

    第10次课

    课的内容:1、复习攻守技术;

    2、联防战术。

    3、教学比赛

    第11次课

    课的内容:1、复习攻守技术;

    2、联防战术。

    3、教学比赛

    第12次课

    课的内容:1、复习攻守技术;

    2、联防战术。

    3、篮球技术考试项目复习

    第13次课

    课的内容:1、技术考试;

    2、教学比赛考试;

    第14次课

    课的内容:1、技术考试;

    2、教学比赛考试;

    第15次课

    课的内容:1、技术考试;

    2、教学比赛考试;

    大学课程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温馨、优美,充满幻想的意境。

    2、初步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发现花朵与梦的关系。

    3、能大胆进行创编,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的乐趣。

    4、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知道每个人都会各种不同的梦,梦是在睡眠时才会产生。

    2、物质准备:各种颜色的花、花篮,有关此散文的flash以及ppt

    活动过程:

    1、以"梦"的话题展开提示性谈话。

    师:孩子们,你们做过梦吗?做过什么梦?(请3-4个幼儿回答。)

    师:那你们是什么时间会做梦呢?(深夜的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

    师小结:我们小朋友都会做梦,有的梦是快乐的,有的梦是不快乐的。

    (ppt)梦姐姐住在一个深绿的树林里边,还有个漂亮的花篮,花篮里面装满五颜六色的鲜花。每到晚上来临的时候,我就会提着我漂亮的花篮飞出去了。

    师:你知道我要去干什么吗?(不知道)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梦姐姐的花篮》,听完之后,你就知道我要去干什么了。(听着音乐,教师念散文诗)

    师:小朋友,散文诗听完了,你觉得这首散文诗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好听,优美。)师小结:散文诗给了我们温馨、优美、宁静的感觉。

    2、分段欣赏。

    师:梦姐姐都让那些小动物做梦啦?(小黄鸡、小青蛙、小红鸟)现在我们一起来到梦姐姐的世界里去。(依次出示图片)

    师:梦姐姐先遇见了谁啊?给了它一朵什么颜色的花?它做了一个什么颜色的梦?

    幼:梦姐姐给了小黄鸡一朵黄色的花,小黄鸡做了一个金黄色的梦。

    师:梦见了一些什么?

    幼:它梦见了金黄的太阳,金黄的田野,金黄的油菜花……

    师:谁也在睡觉啊?梦姐姐给了它什么颜色的花?它做了什么颜色的梦?

    幼:梦姐姐给小青蛙一朵绿色的花,小青蛙做了一个绿色的梦。

    师:它梦见了什么?

    幼:它梦见了碧绿的湖水,碧绿的荷叶,荷叶里有一支碧绿的莲蓬……

    师:你们看,下一个是谁在做梦呢?梦姐姐给了它什么颜色的梦啊?它梦见了什么?

    幼:梦姐姐还给小红鸟一朵红色的花,让小红鸟做了一个红色的梦。小红鸟梦见了火红的枫叶,火红的果子,火红的晚霞……

    3、共同看ppt,阅读散文诗。

    师:小动物的梦真美,让我们小朋友和小动物一起做个美梦吧。

    4、鼓励幼儿大胆创编散文。

    师:梦姐姐除了给小黄鸡、小青蛙、小红鸟送去了梦,你来想想梦姐姐还会给哪些小动物送去什么颜色的.花?让它做什么颜色的梦?它又会梦到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

    师:梦姐姐啊也把其他小动物做的梦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都做了什么梦呢?(ppt)

    5、互动游戏,与他人共享美的体验。

    师:听,是什么声音?是摇篮曲在催我们睡觉呢,我们赶快把小眼睛闭起来,也来做一个美美的梦。(放音乐,教师撒花)现在慢慢睁开你们的眼睛。刚刚梦姐姐啊自己也做了一个美梦,我做了个蓝色的梦,梦见蓝色的大海,蓝色的海豚,还有蓝色的房子。你们呢?在你的梦中,梦姐姐给了你什么颜色的花,你做了什么颜色的梦?又梦到些什么呢?现在,请你带着你的美梦去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也可以跟后面的客人老师分享一下。

    (自然结束)

    附:散文诗《梦姐姐的花篮》

    在一片深绿色的树林里,住着美丽的梦姐姐。梦姐姐长着一对会飞的翅膀,胳膊上总是挽着一只轻巧的花篮,篮里装满五颜六色的花朵。

    白天,梦姐姐是很少露面的,可是每天夜晚,梦姐姐都会提着花篮,从林中轻轻飞出来。

    小黄鸡正靠在妈妈身边香甜地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的身边撒下一朵黄色的花。于是,小黄鸡做了一个金黄色的梦。它梦见金黄的太阳,金黄的田野,田野上开满金黄的油菜花。

    小青蛙正在水草边静静地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了一朵绿色的花。于是,小青蛙做了一个绿色的梦,它梦见碧绿的湖水,碧绿的荷叶,荷叶里有一支碧绿的莲蓬。

    小红鸟用脚爪抓住树枝,在树上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下一朵红色的花。于是小红鸟做了一个红色的梦。它梦见火红的枫叶,火红的果子,天边照耀着火红的晚霞……梦姐姐最喜欢那些爱幻想的孩子,她觉得这样的孩子可比小黄鸡、小青蛙和小红鸟可爱多了,所以,她总是把最美的梦送给孩子们。

    大学课程教案 篇8

    授课内容:

    1、熟悉球性、控制球练习

    2、学习移动技术(起动、变速跑、变向跑、侧身跑)

    3、学习原地运球技术(高运球、低运球)

    4、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篮球普修课教案2

    授课内容:

    1、复习运球技术

    2、继续学习移动技术(急停、转身)

    3、继续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4、学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篮球普修课教案3

    课的内容:1.复习运球技术

    2、继续学习移动技术(急停、转身)

    3、继续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4、学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篮球普修课教案4

    授课内容:

    1、复习移动技术

    2、复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3、复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4、学习行进间运球技术

    篮球普修课教案5

    授课内容:

    1、复习行进间运球技术

    2、学习移动技术(滑步、撤步)

    3、学习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4、学习单手肩上传球、双手胸前反弹传球技术

    篮球普修课教案6

    授课内容:

    1、复习移动技术和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2、学习行进间变向运球和运球急停急起技术

    3、学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篮球普修课教案7

    授课内容:

    1、学习防守移动技术

    2、学习防守有球队员(防投篮、防运球)

    篮球普修课教案8

    授课内容:

    1、学习防守有球队员(防传球、防突破)

    2、学习抢防守篮板球技术

    篮球普修课教案9

    授课内容:

    1、学习防守有球队员(防传球、防突破)

    2、学习抢防守篮板球技术

    篮球普修课教案10

    授课内容:

    1、学习防守有球队员

    2、继续学习抢防守篮板球技术

    篮球普修课教案11

    授课内容:

    1、学习防守无球队员

    2、学习抢进攻篮板球技术

    3、复习进攻类主要技术

    篮球普修课教案12

    课的内容:1、复习防守有球队员

    2、继续学习抢防守篮板球技术

    3、学习防守无球队员(防守横切及纵切)

    篮球普修课教案13

    授课内容:

    1、学习防守有球队员(防传球、防突破)

    2、学习抢防守篮板球技术

    篮球普修课教案14

    授课内容:

    1、复习防守步伐及跑位

    2、继续学习抢防守篮板球技术

    3、学习防守无球队员(防守横切及纵切)

    篮球普修课教案15

    授课内容:

    1、学习防守有球队员(防传球、防突破)

    2、学习抢防守篮板球技术

    篮球普修课教案16

    授课内容:

    1、复习防守有球队员

    2、继续学习抢防守篮板球技术

    3、学习防守无球队员(防守横切及纵切)

    篮球普修课教案17

    授课内容:

    1、学习防守无球队员

    2、学习抢进攻篮板球技术

    3、复习进攻类主要技术

    篮球普修课教案18

    授课内容:

    1、学生技术教学实习

    2、复习攻守技术

    3、攻防重点技术总复习

    篮球普修课教案19

    授课内容:

    1、学生技术教学实习

    2、复习攻守技术

    3、学习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传切配合,突分配合)

    篮球普修课教案20

    授课内容:

    1、学生技术教学实习

    2、复习攻守技术

    3、学习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传切配合,突分配合)

    篮球普修课教案21

    授课内容:

    1、学生技术教学实习

    2、复习攻守技术(运球上篮,防有球队员)

    3、复习传切、突分配合

    4、继续学习进攻战术基本配合(掩护配合)

    篮球普修课教案22

    授课内容:

    1、学生技术教学实习

    2、复习攻守技术

    3、学习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传切配合,突分配合)

    篮球普修课教案23

    授课内容:

    1、学生技术教学实习

    2、复习攻守技术(运球上篮,防有球队员)

    3、复习传切、突分配合

    4、继续学习进攻战术基本配合(掩护配合)

    篮球普修课教案24

    授课内容:

    1、学生技术教学实习

    2、复习挤过、关门配合

    3、学习防守战术基础配合(交换配合,穿过配合)

    篮球普修课教案25

    授课内容:

    篮球技术总复习

    大学课程教案 篇9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2-2013(上)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于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为切实搞好这一工作,特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共有学生44人,其中女生21人,男生23人。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古诗的朗诵、欣赏和背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26课,包含“经典驿站”、“人物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内容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本册教材内容如下:

    1.“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2.“名人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3.“名胜佳境”:展示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学期我们只学前两部分。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6.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大体了解其意思。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3.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各种形式相结合。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3.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八、教学进度 上学期:

    第1周《南园十三首》 第3周《无题》 第5周《问刘十九》 第7周《塞上听吹笛》

    第9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第11周 国庆放假 第13周《生查子》

    第15周《望江南·超然台作》 第17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第19周 《诉衷情》 第21周 《扬州慢》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第1课 唐诗

    1、南园十三首

    授课时间:2012年9月24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2、无题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8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22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4、塞上听吹笛

    授课时间:11月5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5、塞上听吹笛

    授课时间:11月19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宋词

    6、生查子

    授课时间:12月3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欧阳修。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

    3、找欧阳修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7、望江南

    授课时间:12月17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望江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苏轼。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还知道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

    3、写一首小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授课时间:12月31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辛弃疾。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辛弃疾其他的作品。

    3、搜集辛弃疾抗金爱国的故事。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9、诉衷情

    授课时间:1月8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陆游及其《诉衷情》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陆游。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

    3、搜集和陆游同年代的诗人。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10、扬州慢

    授课时间:1月22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姜夔及其《扬州慢》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姜夔。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三课 元曲

    1、寿阳曲·渔村夕照

    授课时间:2月4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欣赏《天净沙·秋思》。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2、南仙吕傍妆台·无题

    授课时间:2月18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开先及其《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李开先。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课外找三首描写边塞的元曲并填好表格。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2-2013(下)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于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为切实搞好这一工作,特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共有学生44人,其中女生21人,男生23人。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古诗的朗诵、欣赏和背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26课,包含“经典驿站”、“人物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内容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本学期学习本册教材内容如下:

    1.“名胜佳境”:展示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学期我们只学前两部分。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大体了解其意思。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3.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各种形式相结合。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3.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第二单元 名人长廊 第4课、蔡文姬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蔡文姬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蔡文姬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蔡文姬是怎样写作《悲愤诗》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蔡文姬的书,领略她的优秀品质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蔡文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5课、陶渊明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陶渊明是怎样辞官归隐的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领略他的优秀品质吧!

    3、了解陶渊明作品的成就。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6课、李白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李白诗《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体会李白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白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白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7课、杜甫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杜甫诗《客至》,体会杜甫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杜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杜甫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三单元 名胜游踪 第8课、三孔

    1、孔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府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东阳撰写、的对联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2、孔林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张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思堂上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孔林的典故。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3、孔庙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庙。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若诗句。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庙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金声玉振坊图和文的关系?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9课 长江 1 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印象。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杨基诗《长江万里图》、李之仪词《卜算子》。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之仪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李之仪的《卜算子》?

    2、学唱《长江之歌》。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巴山蜀水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上游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 李白)。

    二、温馨点击。仔细阅读细细品味。欣赏陈毅诗句。

    三、活动广角。

    1、对照地图查找三峡景区。

    2、了解流来观的图片及对联。

    3、整理描写三峡的古诗文。

    四、成长阶梯。

    陈子昂)、(唐《上三峡》(唐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古楚风光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中游的名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两首诗词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2、写下《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朗读毛泽东《水调歌头 游泳》。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吴越音韵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下游。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赵维烈《南乡子 登燕子矶》、杨慎《临江仙》。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万里长江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诗配画。

    2、搜集三首与南京、扬州、镇江这三处地方有关的古诗词并朗诵给同学和老师听。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四单元 艺术乐园 谜语 1 字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字谜的兴趣。

    搜集部分字谜。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两个谜语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潘 何)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张)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谜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试猜字谜

    三星斜带一钩月(心)雁阵三行,时斜时横(丛)点水蜻蜓款款飞(汗)驴高栏低(骗)

    2、搜集字谜,互相考一考画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画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三个谜语

    春节 ②一触即发 ③汆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画谜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故事《秦少游猜谜》,猜谜底

    2、读《唐伯虎卖画》,猜字谜

    3、学生自己试着出画谜。

    大学课程教案 篇10

    本学期总第 1 课时 第1单元 第 1 课时 课题:南园十三首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9.5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古诗的朗诵、欣赏和背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本学期总第 2课时 第1 单元 第 2 课时 课题:无题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9.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古诗的朗诵、欣赏和背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本学期总第 3 课时 第1单元 第 3 课时 课题:问刘十九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9.19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古诗的朗诵、欣赏和背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本学期总第 4课时 第1单元 第 4 课时

    课题:塞上听吹笛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9.26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古诗的朗诵、欣赏和背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本学期总第 5课时 第1单元 第 5课时

    课题: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10.10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本学期总第 6课时 第2单元 第1课时 课题:生查子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欧阳修。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

    3、找欧阳修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本学期总第 7课时 第2单元 第2课时 课题:望江南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10.24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望江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苏轼。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还知道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

    3、写一首小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本学期总第 8课时 第2单元 第3课时

    课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辛弃疾。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辛弃疾其他的作品。

    3、搜集辛弃疾抗金爱国的故事。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本学期总第 9课时 第2单元 第4课时 课题:诉衷情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陆游及其《诉衷情》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陆游。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

    3、搜集和陆游同年代的诗人。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本学期总第 10课时 第2单元 第5课时 课题:扬州慢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姜夔及其《扬州慢》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姜夔。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本学期总第 11课时 第3单元 第1课时 课题:寿阳曲〃渔村夕照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欣赏《天净沙〃秋思》。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本学期总第 11课时 第3单元 第2课时 课题:南仙吕傍妆台〃无题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开先及其《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李开先。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课外找三首描写边塞的元曲并填好表格。

    3、背诵。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本学期总第 12课时 第4单元 第1课时 课题:蔡文姬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蔡文姬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蔡文姬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蔡文姬是怎样写作《悲愤诗》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蔡文姬的书,领略她的优秀品质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蔡文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教学后记:

    本学期总第 13课时 第4单元 第2课时 课题:陶渊明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11.28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陶渊明是怎样辞官归隐的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领略他的优秀品质吧!

    3、了解陶渊明作品的成就。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本学期总第 14课时 第4单元 第3课时 课题:李白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12.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李白诗《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体会李白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白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白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本学期总第 15课时 第4单元 第4课时 课题:杜甫 课型:活动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杜甫诗《客至》,体会杜甫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杜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杜甫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第三单元

    名胜游踪

    8、三孔

    1、孔府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府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东阳撰写、的对联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2、孔林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张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思堂上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孔林的典故。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3、孔庙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庙。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若诗句。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庙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金声玉振坊图和文的关系?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9长江 1 长江之歌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印象。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杨基诗《长江万里图》、李之仪词《卜算子》。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之仪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李之仪的《卜算子》?

    2、学唱《长江之歌》。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2巴山蜀水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上游诗。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唐

    陈子昂)、《上三峡》(唐

    二、温馨点击。仔细阅读细细品味。欣赏陈毅诗句。

    三、活动广角。

    1、对照地图查找三峡景区。

    2、了解流来观的图片及对联。

    李白)。

    3、整理描写三峡的古诗文。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古楚风光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中游的名胜。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两首诗词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2、写下《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朗读毛泽东《水调歌头

    游泳》。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吴越音韵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下游。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赵维烈《南乡子

    登燕子矶》、杨慎《临江仙》。

    二、温馨点击。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万里长江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诗配画。

    2、搜集三首与南京、扬州、镇江这三处地方有关的古诗词并朗诵给同学和老师听。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第四单元

    艺术乐园 10

    谜语 1 字谜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搜集部分字谜。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两个谜语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潘

    何)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张)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谜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试猜字谜

    三星斜带一钩月(心)

    雁阵三行,时斜时横(丛)点水蜻蜓款款飞(汗)

    驴高栏低(骗)

    2、搜集字谜,互相考一考

    2画谜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画谜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三个谜语

    ①春节 ②一触即发 ③汆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画谜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故事《秦少游猜谜》,猜谜底

    2、读《唐伯虎卖画》,猜字谜

    3、学生自己试着出画谜。1

    1谚语 1 农谚篇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农谚的特点,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搜集、积累部分农谚。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读原文,了解什么是农业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谚语的定义。

    知道农业谚语与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广角

    1、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读读背背几个农业谚语。

    3、交流整理搜集到的谚语。

    2学志篇 授课时间:月日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制作谚语卡片。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朗读文中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谚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谚语,谈感想

    2、讲故事,背谚语

    3、制作谚语卡片

    4、填写表格。

    四年级《国学启蒙》测试题

    一、填空

    1、陶渊明,东晋诗人。

    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世称他为

    2、李白,字太白,晚年自号,才华横溢,被誉为。

    3、杜甫对于诗歌的语言非常重视,他曾说 “ ”。

    4、长江流经巴山蜀水,最有名的风景是。

    5、的《临江仙》被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谱成了主题插曲。

    6、北宋王安石的《

    》是一首描写长江的千古绝唱。

    7、谜语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是的萌芽。

    二、把你搜集到的农谚写在下面,看谁的收获更丰富。

    三、写出你喜爱的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李白诗歌的特点。

    五、默写一首你所喜欢的诗词。

    六、猜谜语。谜语有很多种:军事、科技、艺术、日常用品、人体器官等等,无一不能猜。请把你搜集的谜语说一则,考一考大家。

    大学课程教案 篇11

    营策111-万宝绪-

    创新创业课程小结

    本周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培训,我们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课程了,在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创新与创业”这一门课程,这一学期只不过是对这门课程的进一步加深学习而已。

    我一直也没有好好的想过自己的将来,该去做什么,那里属于自己,上学的日子大多是得过且过的,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定点的计划。对于人生总的规划像天上的星星似有形,实无形。像我这种思想在当今的时代是必将被社会所淘汰的。通过“创新与创业”这一门课程让我对我将来产生了危机感,同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计划。

    我们上课期间主要学习了关于企业的模拟经营管理,者可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机会。对于我们来说由于条件有限不可能真正的管理一个企业,通过这一软件的模拟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企业。这可以说是很好的锻炼的机会。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企业的创办,企业的经营运作,管理等等。虽然接触的层面并不是很深,但是这些也足够我们当前的对创业的所需了。可以说这个课程为大家将来的创业打下了坚实而又稳固的基础。

    要做项目,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充分准备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做创新创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的问题。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或者是项目去做。因为一个好的项目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选择对了就会在未来顺利的多,反之,则可能会将人生领向另一个轨道。因此对于为来创业的项目选择应该慎之又慎。

    通过本周的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难已成舟,一个人的力量终是有限的,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葆生命。本周的课程也多亏大家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才完成一个个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工作的时候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协调,共同讨论,不能个人独断专行,团队精神很重要。回想起来当今一个个商业大亨:马云,张瑞敏,黄存义等等,他们的成功与辉煌的背后都有一支极其强大的团队。集思广益,众人共同努力将企业做大做强。

    通过创新创业,我学习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很团队成员的交流中学习很多的知识。增加了自己的大学经历,外在压力增加时,就会不自觉的增强内在的动力,我觉得这是大学里面必不可少的一堂课。在这次的课题中我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领导者,但是必须还是要学习领导力,还有一点就是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建议大家能够积极地加入创新创业计划活动中,因为,你总能收获很多。

    大学课程教案 篇12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

    食品学院生物工程142班

    王辉腾

    经过一个学期的创新创业的课程学习,见识了一位又一位的在互联网时代的大牛,自己也获益良多。今天主要在两方面做一个总结。

    一、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心得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持设备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手持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当然要归功于设备上应用程序的多样化。一些大中小型公司层出不穷的推出各类App,当然,这些App有好有坏,优秀的App成功的被推广至市场,成为时下的流行,失败的App下载量一直出于低迷,不能被用户所接受。那么是什么让一款App成功被用户所接受,并且能够长久的留住客户呢?

    从被下载至客户端的那刻起,一款App的诞生就是为了能够服务其所对应的用户群,能否长久的存在于设备上,并且被长期地使用,这决定于这款App是否能否很好的服务于用户群,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可见用户的需求是App持久发展的动力来源,而留住用户成了App努力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深度挖掘用户需求。通常设计师们会和用户一起置身于典型情景中,观察用户的操作,并且不打断用户对于App的使用,在这过程中最好进行拍摄和记录,留意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表情、行为方式、情绪等,等用户结束了体验,再对其进行访谈,让其解答刚才行为的原因。由此在最终结论中,可以将用户群细分出,知道对于每个用户群可提供的服务是什么,他们需要的功能是什么,以此来满足用户。最后,可以针对每个用户群设立1-2个用户模型,并且设计师们可以将自身带入情景中设想需求,这样做出来的设计能更符合用户的真正需求。

    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通过以上的用户调研,分析调研结果,用数据说话,从数据中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对内容、界面、交互进行设计。

    内容是App的根基。App的内容必须有明确的定位,有明确的用户群,针对这些用户群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内容,而非硬塞给用户他所不需要的一些东西。不需要的内容就删除,否则会吸引用户注意力,并且给用户杂乱无章的感觉。仅给用户需要的。

    在日常生活使用中无处不在,让一款App留住用户,增加用户的粘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地从用户角度出发,使App更人性化更生活化并且紧跟用户当前甚至是将来的步伐,才能让App长久地被用户接受并使用。

    二、人生规划篇

    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职业生涯设计的具体步骤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也就是要全面了解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2、确立目标。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

    3、环境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

    4、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职业定位应注意:①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②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③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④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

    5、实施策略。就是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

    6、评估与反馈。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

    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规划流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环节,这一环做不好或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问题。

    大学课程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溺水安全的有关内容,要求每一个幼儿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2、引导幼儿了解如何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3、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照相机拍摄的一些幼儿溺水的图片或视频。

    2、周围环境中一些不安全的场所图片。

    活动过程:

    一、水好玩

    1、炎热的夏天到了,小朋友们喜欢游泳吗?为什么?

    2、游泳要和谁一起去呢?能不能自己一个人去?能不能和小朋友去?你喜欢到哪里去游戏?

    3、在游泳馆游泳小孩子要带上什么游泳工具呢?(游泳圈、游泳服、游泳帽)在什么地方游?(浅水区)

    4、带领幼儿学着图片上的小朋友游泳,体验游泳的乐趣。

    二、水有危险(播放图片,分辨安全)

    1、刚才看了游泳馆的小朋友如何游泳,小朋友觉得水好玩吗?可是呀,在我们身边有一些地方也有水,你觉得可以下去游泳吗?

    2、播放图片(池塘、小河、水库、游泳馆)。

    3、幼儿判断能否下去游泳并说出原因。

    4、引导幼儿判断各场所的安全隐患。

    小结:游泳时我们一定要到正规的游泳馆去游泳。因为在池塘里有淤泥、在小河里容易被水冲走、而水库的水太深了不适合游泳。

    三、其它身边的不安全场所

    1、除了池塘、小河、水库这些地方不能去游泳。还有哪些地方是不能去游泳的呢?

    2、老师播放石灰坑、较深的积水坑等图片。

    3、给孩子讲述一些孩子掉进石灰坑的危险事情。

    大学课程教案 篇14

    活动名称:

    快乐植树节

    活动目标:

    1.能欣赏和理解儿歌《留住小鸟》。

    2.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3.了解保护树木的途径、爱惜树木。

    活动预备:

    1.请幼儿搜集树的资料或图片。

    2.关于我国林木资源缺乏或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

    活动过程:

    一、欣赏和理解儿歌《留住小鸟》。

    1、教师朗诵儿歌《留住小鸟》。

    2、讨论:小猫和小狗用什么办法留小鸟?为什么没有留住小鸟?小兔子用什么办法留小鸟?为什么留住小鸟了?小鸟为什么喜欢树?

    3、教师:你喜欢树吗?你为什么喜欢树?你喜欢什么树?

    二、分享和讨论植树节的资料

    1、教师请幼儿展示和分享自己搜集的树的资料或图片。

    2、教师请幼儿讨论树的作用、好处。

    3、幼师介绍植树节的来历,意义,分享林木资源缺乏或者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

    4、教师请幼儿讨论保护树木的办法。

    三、以植树为主题分组绘画。

    1、教师请一组幼儿把讨论的保护树木的办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教师请一组幼儿设计宣传植树节、植树造林的宣传画。

    延伸活动:

    组织幼儿踏青观察春天的树木。

    诗歌

    儿歌:留住小鸟

    小鸟飞进小狗的院子里,

    小狗想留住小鸟,为它搭了一间漂亮的积木房子。

    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飞走了。

    小鸟飞进小猫的院子里,

    小猫想留住小鸟,为它编了一只精美的小笼子。

    小鸟看见了,扑扇着翅膀又飞走了。

    小鸟飞进小兔的院子里。

    小兔想留住小鸟,为它栽了一棵小树苗。

    小树苗慢慢的长大了,长出了许多绿叶。

    小鸟扑扇着翅膀说:“谢谢!谢谢!”

    小狗和小猫明白了:树是鸟儿的家,有树才能留住小鸟。

    瞧,他们拿起铁锹去种树啦!

    观沧海教案精华1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只有写出好的教案才能充分展现出教学意图,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观沧海教案精华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沧海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观沧海教案 篇2

    (一) 导语设计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创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体裁: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

    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 X/X 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 “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 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读课文,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

    (四理解诗歌内容):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译文:(挥师)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四)、赏析与理解:

    学生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出来

    明确: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讨论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 动景 山岛耸立 静景 实景

    草木丰茂 静景 洪波涌起 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象之景 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讨论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令”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

    讨论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4: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五)、小结:

    “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 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用一篇小短文写出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体会。

    观沧海教案 篇3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其中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沧海教案 篇4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观沧海教案 篇5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一、导入 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教学总结: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最近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再次体味曹操的诗作《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又有新的感悟。

    回想我也曾有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晨白时,站在临近碣石的金山嘴上观看日出。只见东方海平线放出红光,接着红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间跃出海面,万道霞光,极为壮观。当红日升高时,有人举起手高叫,快拍照!快拍。一看,原来是想拍手托太阳的,引来一片欢笑和模仿。一天晚上坐在卧床上,突见月亮升起,逐渐高离海平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灵感一动,何不看看月出。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钟静候,果然看到了平生从未见的奇景。只见东方银光逐渐增大增强,一轮圆月缓缓腾出,银波万里,尤其是跳离水面一霎间更是摄人心魄,仿佛巨大的夜明珠照亮海空,真是“幸甚至哉”也!然而,从未见旅游宣传“看月出”,实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而曹操却观得细微,遥想当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写下了如此壮丽的诗篇!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汉武、魏武、唐宗、康熙、乾隆都到过此海边,得到后世最不公正评价当数谁?!

    同样都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贡献者,为何评价却是天壤之别?!我看,是评论家太“吝啬”、太“正统”、太“保守”了,历史上的评论家就不去说他们了,而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我们的评论家还是在引经据典,追究细枝末节,而不从现代的眼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离口,未免引人万分感慨和不解!

    观沧海教案 篇6

    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图片)。

    个体整体

    意象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

    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

    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

    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

    高耸的山,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3、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4、风格

    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

    2、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凉等。

    四、总结

    通过观沧海的学习,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

    观沧海教案 篇7

    ⑴解释字词:

    ①广州花都区: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A、明月别枝惊鹊B、路转溪头忽见

    ②南京:曹操《观沧海》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⑵把握律诗和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⑶领会诗词的意境及语言特点。

    ⑷诗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②广州花都:《西江月》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赏析:

    ①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作简要赏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3分)

    ③黄冈: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⑹写作手法:

    ①遵义:《渔家敖·秋思》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2分)

    ②南京:《观沧海》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⑺作批注:

    扬州: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⑻划分诵读节奏。(成都)

    ⑼古诗文比较阅读:

    山西《饮酒》《爱莲说》

    观沧海教案 篇8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观沧海教案 篇9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观沧海教案 篇10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观沧海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观沧海教案 篇12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 于感悟与理解。要 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X X/X X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_/_/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X X/X X/_如“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X X/X X/X X/X如“旧时/茅店∕ 社林/边”( 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 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 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观沧海教案 篇13

    猜一 猜:

    他是卓越的军事家 ,同时又是出色的诗人

    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代.

    他是>中的重要人物.

    三分天下有其一,他被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 世之奸臣.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

    宋体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qiáo)郡(现在安徽省毫(bó)县)人,东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观 沧 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教案 篇14

    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图片)。

    个体 整体

    意象 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 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

    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

    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

    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

    高耸的山 ,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3.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4.风格

    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出示板书)

    自信乐观 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胜仗

    登高望海

    雄浑阔大,气势不凡

    意境

    风格

    慷慨悲凉

    质朴刚健

    充满生机 气吞万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契合,他的奋发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

    2、 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凉等。

    四、总结

    通过观沧海的学习,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

    语文教案(精华14篇)


    如果您对“语文教案”还存在疑问不妨阅读我们推荐的这篇文章。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完整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故事的内容。

    2.认真倾听,理解所讲的内容,并能说出一定的看法、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用多种途径去搜集爱国志士的故事,每人选择一个最喜欢的,讲的时间在三分钟内为宜。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试讲故事,明确要求。

    (1)指导点拨:开头可以采用“今天我讲一个个《苏武牧羊》的故事……”,“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讲一个爱国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我是人》……”等形式。

    (2)自荐试讲。

    (3)讨论:这位同学讲的怎样,好在哪里,还应该注意什么?

    (4)小节。

    3.组内练讲,交流评议。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练讲,互听互学,交流评议。教师巡回听讲,相机指点、奖励。

    (3)根据练习要求,每组推选一名讲的好的同学。给学生一点自由互动的空间,各族同学为本组参赛的同学出主意、想办法,争取在比赛中获胜。

    4.故事比赛,畅谈收获。

    5.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6个字。

    2.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培养学生喜爱大熊猫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按要求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文,了解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热爱大熊猫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1.掌握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和有关大熊猫的录像资料。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请学生猜谜语:“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是粮食,密林中安家。”教师板书贴出大熊猫的图片。

    2.启发谈话:“你喜欢大熊猫吗?”激发兴趣,教师给每位同学一张熊猫的图片,请同学们贴在自己的胸前。

    3.教师和学生打招呼:“可爱的大熊猫们,你们好!一会儿大家要认真读课文,向我们介绍介绍自己。”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题质疑:什么是国宝?

    2.借助拼音读课文。

    3.自学生字读音。

    4.出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5.再单独读一读生字词,你认识它们了吗?请你读一读。

    6.再读一读全文,两个同学互相听一听字音读得准不准。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分自然段指名读文。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你最想向大家介绍你的哪些情况?

    2.朗读感悟。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大熊猫哪方面的情况感兴趣,就来读哪部分内容。

    教师随机板书:故乡样子习性等内容

    (1)我来向大家介绍我的故乡……

    (2)我向大家介绍我的样子(模样)……(学习第二自然段)

    填空:我的样子很(可爱)。()的身子,()的尾巴,身子()。

    朗读体会大熊猫的可爱。

    练习背诵。

    (3)我来介绍我的习性。(学习3、4自然段)

    看大熊猫生活的录像,体会它的可爱。

    感受动作“慢悠悠”。

    指导朗读,体会可爱。

    3.多可爱的大熊猫阿!生活在中国,你们感到高兴吗?为什么?

    4.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自豪幸福的语气。

    5.你还愿意向大家介绍哪些关于大熊猫的知识?

    6.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

    怎样做才能使它们更好地生存下去?

    (四)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我是国宝

    稀少

    故乡中国

    样子可爱

    习性爬树

    吃箭竹、竹笋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复习旧知。

    谁愿意看着插图,给大家介绍一下可爱的大熊猫呀?

    (二)复习生字。

    1.教师用课件演示:请学生带读生字词,指名认读生字。

    这些字宝宝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2.请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三)记忆生字。

    1.小组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最有效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说一说,你们记住哪个字了。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3.及时评价:教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学生自主记忆生字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点拔,总结、提升学生的认识。如以旧代新记忆,加、减部件记忆,编儿歌、猜谜语记忆等。)

    4.质疑:你们认为哪个字比较难记忆?

    5.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教学,师生共同想办法解疑。

    6.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忆。

    (1)慢:注意右半部分上面是扁日,中间不是“四”字。

    (2)很:右边不是“良”字。

    7.教学课件演示:字宝宝都回到课文中去了,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请学生看看课本中的“田格”字帖,说说希望老师帮你们写好哪个字。

    2.学生反馈,教师演示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书写。

    3.通过教学课件,重点指导:“国和黑”的书写及占格。

    请学生观察“国”字的结构。

    (1)请学生说说怎样写这个字才漂亮。

    (2)教师板书,注意“国”字的占格。

    (3)外面的“口”写在田字格的中央,里边的“玉”字要写清楚。不要写成王。

    请学生观察“黑”字的结构。

    (1)请学生说说怎样写这个字才漂亮。

    (2)教师板书,注意“黑”字的占格。

    (3)上半部分不是里外的里字。

    4.请学生当堂进行写字练习:一个字写一遍,遇到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

    (教师在行间巡视,了解学生书写情况,可以做有针对性的个别同学的辅导。)

    (五)词语积累。

    1.读读“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

    2.读词语:胖胖的、短短的、圆圆的、黑黑的。

    3.练习运用:胖胖的(小手)黑黑的()

    短短的()圆圆的()

    4.你还知道哪些这类的词语?

    (六)作业。

    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观察插图,按照一定顺序说说图上景物。

    2、在图上添上几种动物,或者画,或者贴。

    3、根据自己的经验上色。

    4、读懂例文,了解写一种动物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品位,明确写景物要有顺序,要抓住特点。

    教学准备:课文教学演示文稿。学生的自画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读例文,明确学习目标,完成自作初稿。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跟你们一起来作画、说话和写作,高兴吗?

    二、观察插图练说

    1.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学生自由练说)

    (1)指名说。

    (2)评议:我们可以按照从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的顺序来说。

    2.想象作画,补画小动物。

    (1)你们觉得这幅图上还少了点什么?你把耳朵贴上去听一听,除了风吹树梢的沙沙声,小河里淙淙的流水声,再没有其他声音了,一切都是静谧的,安静得有点寂寞。小朋友,拿起我们的画笔,再画点什么呢?(小动物)

    (2)学生自由作画。

    (3)学生用几句话介绍自己所画的动物。

    3.学习例文,学说话

    (1)学生自由朗读例文。

    有位小朋友简单地写了天空、树林、小河等景物,然后写了他画在河里的小鱼。他是怎样写小鱼的,请小朋友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例文。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例文中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可爱,为什么。

    ①小组讨论。②指名大组交流。

    (3)教师朗读三段写小动物的精彩片段。

    模仿练说,要求学着例文,可以把小动物当做人来写,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把它们写得很生动、很有趣,让人听了觉得很舒服,很美好,很有生气。

    ①说给同桌听。②指名说。

    4.我的十分钟

    给画面填色,练习说话。

    (1)我们已经把把自己画的小动物介绍给大家了,如果我们要把这幅图的景色写下来,是不是仅写一下小动物就够了呢?

    我们还要把天上的云呀、地上的草呀、树呀、花儿呀简单地写一写。不过没有颜色,太单调了,我们来帮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学生自由填色。

    (2)展出填好色的画。

    (3)学生自由练说。

    5.出示好词语花篮,好句子筐。

    天高云淡白云悠悠五彩缤纷点缀

    生机勃勃一碧如洗生机盎然涟漪

    一阵微风吹来,树叶沙沙地低语,像是大树妈妈给小鸟唱的摇篮曲。

    白云悠悠,不时地和小鸟说着甜蜜的话儿,多美呀!

    路边的小花涨红着脸,害羞地躲在叶子中间,绿油油的小草大方地跳着摇摆舞,

    有趣极了!

    6.学生有选择地引用上面的词语和句子,或者模仿,再进行说话练习。

    三、练习写作。

    1.讨论讨论怎样写。(从顺序、主次、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小结。)

    2.学生写草稿。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继续习作;2、作后指导评改;3、工整誊抄。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继续习作,教师巡视。

    (发现共性问题,发现优秀习作,解疑释惑。无特殊情况,尽量不打断习作思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一气呵成地真实表达)。

    二、作后评议,完善提高

    1、大声朗读,昌其气,明不足,自主修改。

    (投影)修改什么……

    △有无错别字?△景物描写的顺序是否恰当?

    △景物有没有色彩、声音?△小动物们在快乐地活动吗?

    我的十分钟

    2、同桌互读、互改,推荐佳作。

    3、“小荷尖尖”——佳作欣赏,评议。

    4、“现场直播”——选择一两篇中等习作,生读师训,师生现场共改。

    5、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为自己的习作起个名字,汇报、评议。

    (投影)“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现代作家 赵树理。

    三、工整誊抄,及时鼓励。

    板书设计:

    发现

    1、发现了什么?

    2、是什么样子的?

    3、想到了什么?

    语文教案(篇4)

    一.导入

    苏州的西园是一个佛教名寺,最出名的要算那五百罗汉了。在众多的罗汉中,有几位是不容易让人忘怀的。如弥勒佛、济公活佛,还有观音菩萨。即使我不加任何描述,大家还是能够想像得出这三尊菩萨是怎样一副容颜。想到弥勒佛那世间无二的大肚,那望之可亲的笑容,很容易联想起一副对子: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世上可笑之人。许多人,包括从未游过西园的人,甚至只要一见到“弥勒佛”这三个字,便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其中奥秘何在?至于济公,我们只要闭上眼睛,片刻间,身穿破衣,手摇破扇,踢趿着破鞋的疯和尚就会自由自在地跑到我们面前,冲着大家扮出一张令人啼笑皆非的鬼脸来。这又是因为什么?西园的观音菩萨也算是一绝了,在众佛中她是最高大的一尊,也是最奇特的一尊——她有一千只手,而且每只手掌上都有一只眼睛。但不管她如何奇形怪状,有一点在大家的眼中乃至于心中是不会变的,她的神情气质是永恒的悲悯世人的慈善。怎么会这样呢?

    这一切似乎很奇妙,其实不过是塑像大师以他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人物的独特面貌,而这一富有个性的特征又在一个个传说故事中不断得到强化,于是他们的形象也便随之深入人心,于是他们的特点也便固定下来,于是从一颦一笑中我们也能区分出谁和谁来。其实塑像大师能做到的,我们用笔同样也能做到。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到我们笔下,关键在于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述要

    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

    又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 ------你道他(她)又是谁?

    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

    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

    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这样想不可谓不聪明,也不失为记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一条终南捷径。方法人人能想到,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不----不-----”的公式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脸谱同样也写不出人物的个性。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质,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形”与“神”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形象描写中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在对人物精神的阐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体,在“形”与“神”的互现中,人物的个性也就凸现出来了。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

    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

    仍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

    事例有了,但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了,该到小结的时候了。写好一个人物其实不难,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物的个性也不难,综上可概括出“三诀”:1。形神并举;2。多管齐下;3。微处动情。

    三.点拔

    父亲的爱

    (美)E·Bombeck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汽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老师,这篇文章读上去好像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特色。

    师:的确,它的文字相当朴实,但朴实之中却蕴含了真情。

    生:正像题目所说的,是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可是文中写了太多的事例,它们之间好像也没有太大的联系,是不是显得太散?

    师:作者是写了多个事例,“偷糖”、“受伤”、“生日”、“拍照”、“学车”、“家信”、“电话”、“结婚”等。应该说这都是一系列的生活琐事,作者没有采用一般人对父爱的正面歌颂的写法,而是在琐事中用看似有些抱怨的笔调来写父亲的爱。写的这些事,多是多,但却未必散,仔细读一下,文章自有它的纲目在。

    生:作者一开始就说“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结尾又说“爹完全不懂得怎样表达爱”,是统率全文所有事例的,这和《琐忆》有相通之处的。

    师:很好,看出些门道来了。多管齐下,并不是非要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也可以是就一项特征进行不断的强化。本文作者想再三强调的是什么呢?是父亲深沉的,不显山露水的爱。文章最后一句很重要,“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哦,这句话才是全文的总纲。我明白了。但是有一点我很疑惑,老师说过细微之处最能展现人物的风貌,也最能打动读者的心,可文中似乎没有详细的细节描写呀?

    师:首先要帮你纠正一个观念,细节不一定都要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动情的瞬间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来解释,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作者的目的就行了。我们可以看一下“电话”这件小事,“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这既是一个事例,也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想

    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并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书中有秦汉的明月,盛唐的乐舞;书中有人生的百态,历史的脉搏。然而我们该如何读书呢?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将在他的《读书杂谈》中为我们指点迷津。

    2、简介作者

    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且介亭杂文》杂文集。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嗜好(shì)无聊(liáo)余暇(xiá)赢钱(yíng)

    嗜好:特别的爱好。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

    余暇:闲余的时间。

    二、诵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1、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原因是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主题是随便谈谈读书

    2、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它们特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种类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

    特点功利性强迫性自由性趣味性

    3、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我们在做好职业读书的同时,尽量合理的拓宽阅读视野,搞好嗜好阅读。

    4、学以致用

    有人说职业的读书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读书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很自由,很轻松,所以决定放弃前者,专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结合第四自然段鲁迅先生的观点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一)想一想

    本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论证):①。读书与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做比喻。②。嗜好的读书与爱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二)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介绍演讲的原因及主题,接着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方面谈论了其不同特点。然后进一步深化,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点强调了嗜好阅读的益处,最后以忠告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内容符合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五、拓展延伸

    1、仿写例句例句:好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好书是————,让人————。

    好书是————,让人————。

    2、拟写标语:请你为我校图书阅览室拟写一条恰当的标语。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要考虑到演讲词的特点。

    内容提示:

    1、读书的正确方法

    2、读书的正确目的

    3、读书的重要作用

    集备意见个案补充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册的题目。

    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其中3个多音字“着zhuó”“转zhuàn”和“看”kān)及新词,认读7个字。

    2.学习辨析“同音字”与“形近字”。

    3.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

    4.朗读课文。

    5.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觉遵守法规。

    二、教学重点

    了解小女孩是怎样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能够如此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人,就是一个文明的人”这句话的意思。

    四、查阅资料

    搜集有关新加坡的资料

    五、教学具准备

    课件

    六、教学课时数

    2课时

    板书设计

    环境小女孩表现

    天气倾盆大雨任凭打湿衣衫

    红灯亮等绿灯亮才过路口

    路口无交通警察

    无汽车驶过

    行人不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其中3个多音字“着zhuó”“转zhuàn”和“看”kān)及新词,认读7个字。

    2.学习辨析“同音字”与“形近字”。

    3.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什么是见闻?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师:作者到了新加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信学完课文,你一定能弄懂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11’)

    (一)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二)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把字音读正确。

    四、检查自学学习生字新词:(20’)

    (一)读生字组本课词语。

    (二)哪些字在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旅留遵

    (三)对于哪些字你有好的记忆方法?

    (四)多音字组词。

    Zhuó(衣着)zhuǎn(转身)kān(看守)

    着转看

    zhe(看着)zhuàn(转动)kàn(看见)

    (五)选字填空,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64页。

    五、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

    六、作业:1、抄生字词。2、读课文。

    教学反思:生字的书写学生有一点难度,对于多音字的教学方法多样,学生能够基本掌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新加坡街头见闻,齐读课题

    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新加坡城市交通管理得好。

    (一)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后填空。

    一天清晨,下起了倾盆大雨,当时街头没有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___,可小女孩任凭大雨把衣衫打湿,也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肯定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女孩模范遵守交通法规,是个高度文明的人;二是认为小女孩太傻了。

    三.展开辩论“小女孩究竟是傻,还是一个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文明的人?”从而深刻了解课文所讲明的意义。

    1.正反双方,马上要展开辩论了,为了更好地说服对方,你们要从课文中找依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做简单的批注。

    2.同样意见的人自愿结组讨论。

    3.辩论开始。在学生辩论时,教师适时点播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体会其表达的含义。

    △一个穿着普通的小女孩,正站在路口斑马线的红灯前,一动也不动地等待着,此刻周围既没有交通警察,也没有汽车行驶。而她只打了一把很小的雨伞,任凭大雨把衣服打湿打透,直到红灯灭,绿灯这亮起来,才慢慢地沿着斑马线穿过路口。

    (1)生可能抓住既没有……也没有……来说女孩傻,也可能抓住这句话说小女孩是个文明的人。

    (2)在辩论中师:没有警察说明没人看管,没有车辆通过,说明没有危险,在没人看客又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仍等到绿灯亮才走,说明她就是一个高度自觉的人。

    (3)指导朗读这句话。

    4.小女孩仅仅是新加坡千百万个城市市民中的一个,你认为其他的人也会像她这样吗?请你读书找出根据。

    5.生读书批注

    6.交流。

    理解下面两句话:

    “既然红灯亮着,怎么可以跑过路口去呢?”

    (1)这句话什么意思,把它变成句号说一说。

    (2)课文中为什么用“?”呢?你觉得哪个标点好。(“?”加强了语气)

    (3)指导朗读这句话。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让我们这样做。”

    A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做”“怎样做?”

    B朗读这句话。

    7.听了吴小姐的话,亲眼看了小女孩的一举一动又亲自体会到了新加坡城市的一切,你样这个城市,这里的人民呢?

    新加坡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加坡的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这里的文明。

    五.作业

    (一)自读课本相关课文读。

    (二)朗读课文,摘抄自己感受深的句子。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学习中感受到,应该自觉的去做,这样才能是一个文明的人。

    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重点:a、o、e的音、形教学。

    难点:掌握o的发音,学会a、o、e的四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语拼音,因为学会了汉语拼音,你们自己就可以读带有拼音的故事书,而且还能学会很多的汉字。我们先来学习三个单韵母,齐说“单韵母”。

    二、学习a、o、e三个单韵母的发音

    1.教学单韵母a

    (1)演示课件,问:它们在干什么?(一位医生阿姨正在给一个小朋友检查嗓子,小姐姐张大了嘴巴发出a的音)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单韵母a,它就念a,发音时嘴巴要张大,读音要拉长些。教师示范发音,学生练习发音。指名读,齐读a。

    (2)认识四声,掌握a的四个声调

    “a”是单韵母,出示四声卡片,ˉ、ˊ、ˇ、ˋ,这些就是四声符号。我们先给a戴上一声的帽子,读1(板书:1)范读,指名读,一声要读得很平,记住:一声平。(出示二声符号)这是二声,把它戴在a上,读2(板书:2)范读,指名选,二声要往上扬,记住:二声扬。(出示三声符号)这是三声符号,戴在a上后,a要读成3(板书:3)范读,指名读,三声发音时要拐旁,叫“三声拐弯”,再指名读,齐读。(出示四声符号)这是四声符号,a戴上它后就读4(板书:4)范读,指名读,发四声的音要向下降,叫做“四声降”,指名读,齐读。复习声调规律,齐背儿歌:一声平、二声杨、三声拐弯、四声降。

    2.教学单韵母o

    (1)看图,指明说图意。

    (公鸡在打鸣,喔喔地叫),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单韵母和公鸡打鸣时发出的“喔喔”声很像。

    (出示单韵母o的卡片)指导发音:嘴唇要拢圆,范读,齐读,指名读。

    (2)掌握o的四声

    依次出示o的四声,分别问:这是几声?怎样读,练习发音。

    3.教学单韵母e

    (1)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鹅”的音读平了就是e的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单韵母,指名读,齐读。

    (2)在学习a、o四声的基础上自学e的四声

    分小组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出示a、o、e的卡片,复习发音。

    2.出示a、o、e的四声卡片,依次读,打乱顺序读。

    四、总结

    (略)

    语文教案(篇8)

    一、设计意图

    (一)教案设计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读的训练和指导,运用“读书——说话”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故事,通过“读书——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妈妈和我对苗家小姑娘的那份“爱心”,学生在表达、争辩中认识和体会人物。

    (二)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的第一感受是要想办法使他们有内容可写,我觉得写日记也一样,只要有了内容,剩下的就好办多了,怎么样让孩子写日记有内容呢?我就想到了把平常看到的东西拿到课堂中来,作为具体的教学材料。蒋锞沅同学是我们班的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非常聪明,爱动脑,敢提问,发言大胆,知识面广,但行为邋遢,作业拖拉,字迹潦草,不知道整理书包。于是我就把他拿到课堂上来作为写日记的材料,学生就感到有话要说了,觉得写日记原来就这么简单。

    二、学习目标

    (一)认识“则”、“昨”等13个生字。会写“份”、“粉“等8个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人为乐的意识。

    (三)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写日记。

    三、课前准备

    (一)让学生课前读通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二)通过调查、访问、查资料等了解日记是怎么回事。

    (三)日记格式图。

    (四)准备日记本。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我写两个字,你了解它吗?(师板书:日记)

    生1:日记。

    生2:把做过的事情记下来。

    生3:把一些好事写下来。

    生4:把我们出去游玩过的地方写在本子上。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两则日记。(揭题:24日记两则,并板书)

    (二)读书——说话

    师:现在我们读课文,老师对小朋友读书没有很多要求,我也不问你问题,什么问题也也不问。只有一个要求:读完了,你有什么话要说的吗?说什么呢?说你的感想,说你的理解,也可以说你的疑问。行不行?

    生:行。

    师:咱们试一试,以后养成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话要说。好不好?那接下来我们一边读一边想:我要说什么呢?还有一个情况,老师认为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一读书就要拿起笔来。现在开始读,怎么读都行,默读可以,朗读可以,两个人一起读也行,小组一起读也行。

    (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还想读吗?真好,好孩子就喜欢读书。那么谁想起来大声读?现在请举手的同学站起来读,读完了你们就坐下,想读下面的同学就赶紧站起来,争取机会哟,读书的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第一段开始读,

    (举手的同学读第一、二段)

    师:好,想读的站起来,你们接着读第三、四段。

    (生读这两段)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动作慢了点,刚才没有争取到机会,现在请没有读过课文的同学站起来,把机会让给你们,你们要不要大家帮忙啊?

    生:不用。

    师:好,刚才读的同学都坐下,你们几位读第二则日记开始!

    (生读第二则日记的第一段)

    师:现在全部都读过了,我就想问一下,有谁敢举手,说我是全班读得最好的?

    生:我是全班读的最好的!

    师:她这么说是骄傲吗?不是,是自信,是勇敢,是有胆量的孩子!我们请她读最后一段。

    (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读得真不错,好,现在谁想说话呢?想说就举手。

    生1:第一段有一个字不认识。

    师:这个不认识的字你作上记号了吗?

    生1:我圈出了。

    师:非常好,把难读的字圈出是个好习惯。同桌愿意帮他吗?

    生2:我愿意。那是个“投”字,“tou”。

    生3:课文中说,今天是我的节日,我想问是什么节日?

    师:哦,这个同学提了个问题,我想,这问题暂时先记下,等会你就明白了,行吗?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的吗?

    生4:在第一则日记中,我做的梦是梦见自己穿上了摆在商店里的那条白纱裙,很漂亮的。

    师:那么,课文中的我梦想成真了吗?结果妈妈送我什么礼物呢?请同学拿起笔画出妈妈给我的礼物。(师板书:穿上白纱裙)

    (学生边读边画)

    生:我的梦想没有成真,因为妈妈的礼物是一条粉红色的布料连衣裙,一个红书包,还有一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就是没有我心爱的裙子。

    师:应该说是“她”,而不是“我”。谁能正确的说呢?

    (指名同学继续讲)

    师:她的梦想没成真,结果心里真不是滋味,哪里能看出来?谁能读出感情?

    (生读最后一段,师板书:不高兴)

    (三)指导写字

    师:同桌互读要求写的8个字,并说说可以组成什么词?

    (同桌互相检查)

    师:有困难吗?

    生:没有。

    师:考考同学,这8个字可分成几类?为什么这么分?

    生:按偏旁可分为4类:女字旁为一类,日字旁为一类,有“分”字的“份、粉”为一类,“读”字为一类。

    师:非常好。老师先范写“姑、娘、妹”。

    (师范写,提醒学生女字旁的横变成提,生先书空,再在书上描红。)

    (同样方法指导书写“昨、晴、份、粉、读”。)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上节课我们是读书——说话,这节课我们是读书——提问,来个问答大挑战,行吗?

    (二)读书——问答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则日记,读完后,请围绕课文内容,你能对其他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自由读课文,并提出一个问题)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哪个同学来提问?

    生1:阿英妹妹是个怎么样的人?

    其他组回答:阿英妹妹是苗家小姑娘,家住贵州山区。

    补充:她很勤快,帮妈妈干活,也很好学,不是看书就是问问题。

    生2问:你认为妈妈小气吗?

    其他组回答:妈妈不小气。她一直寄钱帮助阿英读书,穿的衣服和路费也是妈妈寄去的。

    补充:六一节那天,妈妈也买了连衣裙,一个红书包,一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也送给阿英的,所以妈妈不小气。

    生3问:第二则日记中的我做了一个什么梦?

    其他组回答:我梦见妈妈带我去买那条裙子。我没让妈妈买。我把钱省下来买书送给苗家小姑娘。

    (三)学习日记格式

    师: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1;第一则日记开头写了6月1日,星期五,阴。

    生2:第二则也写了这些。

    生3:我认为写日记要写名、明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怎么样。

    师:同学们真行,是的,日记比以前学的课文开头多了日期、星期和天气,但没有题目。

    (四)练习写日记

    师:你觉得我们班的谁最聪明?

    生1:蒋科沅,因为他上课爱动脑,常常举手。

    生2:可他有一点不好,有时要欺负我们。

    生3:他作业不按时完成,字写得很潦草。老师也常批评他。

    生4:他很大方的,彩色笔、铅笔常借给我的。

    生5:他笑起来眼睛很好看,象一条缝。

    生6:他的眼睛笑起来象二个弯月亮。

    生7:他还有一点不好,东西不整理的,常常是周颖帮他整理的。

    师:你自己说,同学们说的对吗?坏习惯要改正哟!接下来把刚才同学们讲的话用日记的格式记下来,就成了日记。试一试,写一写,行吗?先写他的外貌,接着写他的聪明,最后写他的不好的地方,按这样的顺序,开始。

    (生写日记)

    (五)展示日记

    (六)板书

    板书

    日记梦想心情

    第一则穿上白纱裙不高兴

    第二则不买白纱裙

    省钱买书高兴

    送给苗家小姑娘

    爱心

    教學反思:

    朗读本课,要重点领会作者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并对日记的内容和写法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1.自由朗读。抓住“‘我’做了一个什么梦,梦想成真了吗”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悟。读第一则日记,要注意指导点拨学生,因为“我”的梦想没有实现,心里埋怨妈妈,因而要把“我”不高兴的语气读出来。最后一段朗读的难度较大,要多指导。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如,“我”为什么怪妈妈小气呢?并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小女孩的妈妈小气吗?为什么?读第二则日记,可以让学生思考:“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什么?同时指导学生把“我”梦中开心的事,用高兴的语气读出来。

    3.比较朗读。比较一下这两则日记内容上和情感态度上的不同。思考:妈妈没有给“我”买心爱的白纱裙,“我”的心情怎样?后来“我”为什么没让妈妈买白纱裙?

    4.教师出示日记格式,并启发学生:日记的写法比较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写出一天当中有意义的事或自己特别想记下来的话以及自己的心情等等。

    日记的篇幅可长可短,一定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语文教案(篇9)

    教学要求:

    扩展识字量,反义词练习,朗读、识记成语,能写话,口语交际,才艺展示。

    通过认、读、识、记、说、做完成练习。

    培养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利用部件区分形近字,扩大识字量。能看图说反义词。

    能在具体语境中区分意思相近的词语。

    培养同学朗读、说话、写话的能力。

    教具准备:

    形近字卡片,找反义词的画面,几种熟悉的动物、植物画面。

    一枝蜡烛。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俺的发现

    这个活动布置了两局部内容:一是引导同学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二是通过看图,引导同学发现由图中的事物可以构成许多反义词。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同学仔细观察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让他们去主动发现,自主归纳,以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

    1、读小泡中的话,然后让同学自身发现许多字都有相同的部件这一汉字特点。

    2、让同学展开想象认记这些字。如:第三组的四个字可以这样记,衣被是一家,用手来披挂,土坡一口缸,砸破石头上。

    3、“看看说说”让同学自身发现,不必引导。指名说。如:黑、白,大、小,长、短,高、矮,多、少,前、后,左、右,单、双。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本局部布置四项内容:读记四字词语;选词填空;写话;读短文。“读读记记”重点是指导同学读熟、记住,通过创设语言情境协助理解词语的意思。“俺会写”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同学发生写作的愿望,对于内容和语言方面不必提出过多限制。“读短文”目的在于培养同学朗读能力,激发同学的读书兴趣。

    过程:

    读读记记

    1、自身读词语,一起读。

    2、创设情境协助理解:如,太阳一出来——金光闪闪,黄山的风景——秀丽神奇,小兔子跑进树林——无影无踪,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

    3、自身想方法记住这些词语。(也可以让同学的把这些词语写在自身的积累笔记上。)

    俺会选

    1、引导同学自读词语和两个句子,想像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自身选词填空,请同桌检查,并说说自身的理由。

    俺会写

    1、启发谈话:平时你们有很多悄悄话在心里藏着没有说,你想说说吗?

    2、组内同学互相说自身想说的话。(内容不限,长短不限。)

    3、你可以说更可以把他写下来。这样自身以后看了还能想起来呢。

    4、同学自由书写,教师巡视了解。也可以组织组内同学互相读读一读,评一评。

    俺会读

    1、自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同学竞赛读,读给老师听。

    3、组织同学说说韩愈聪明在什么地方。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是本组教材主题的一个延伸,融科学自然教育于口语交际活动之中。目的在于通过同学的交流活动,丰富同学的对生物知识的认知,培养他们搜集处置信息的能力,增强了解生物,维护生物的意识。

    活动中教师应该依照教材布置,引导同学进行积极准备,鼓励同学大胆交流,评价,以达到此次活动的多重目的。

    交际准备:

    1、课前安排同学搜集动物、植物的有关资料(文字、图片等)。

    2、相关的动物头饰、写有动物名字的标牌等。

    3、动物自俺介绍的录音。

    4、将同学划分成若干个小组。

    过程:

    1、小组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身搜集的资料,同学间互相阅读。

    (2)互相推荐自身最感兴趣的内容。

    (3)用简单的话想全班介绍自身最感兴趣的内容。

    2、召开“动物,植物介绍会”

    创设情境:大家看了这么多有关动植物的`资料,掌握了这么多动植物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动植物的小专家了。俺们组织一个“动植物介绍会”好不好?

    示范引导:昨天,俺请作北极熊做了一次讲解,下面俺把录音放给大家听听,俺们可以学着它的样子介绍一下自身。

    3、分小组准备讲稿。

    4、同学在小组内练习讲解,讲解的同学要戴好相应的头饰,挂上相应的动物标牌。(可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讲)

    5、各组推选最佳讲解员参与全班竞赛。

    6、师生一起评议。

    第四课时

    展示台

    这是本学期结束前的一次展示,可以把本学期的学习效果都那出来展示。教师要组织过程中应充沛挖掘同学一个学期以来的收获。鼓励同学大胆展现自身,总结收获,在相互的交流中促进同学积累,培养同学的表达和自俺表示能力。

    过程:

    1、日记展示可以让同学自身读,也可以摆出来观赏,或是打印成册发行在全班,全年级,家长。

    2、中华鲟等资料可以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展示。自然博物馆见闻可以在小组内介绍,再在班里介绍。(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可以组织同学集相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组织同学进行展示。

    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预设]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继父带“我”去看海的意义。

    2、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到继父对我的爱,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感受继父的伟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领学生品味继父的言行,从而让学生走近这位无私、高尚、伟大的继父。

    难点:课题“我看见了大海”所包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抓住“情”感,让学生在真情的激荡下,自觉地完成朗读、品悟、学习语言,获得情感的熏陶、洗礼,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初步感知

    1、齐读课题——我看见了大海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怎样的大海?

    3、设疑:文中既然没有写到我去看大海的情景,为什么课题说我看见了大海了呢?

    4、用心读文,读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可抓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乃至整篇课文来谈谈自己所读懂的。引领学生借助文本进行第一次情感交流,使学生的潜意识里有着自己真切的体验。

    5、在读懂句子、内容的基础上,找一找令你感动的句子,作一作批注,最后交流。

    △引导学生围绕“令你感动”这条主线来促进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生自主寻找、批注、汇报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又一次对话。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内容,而且还体会到了课文的情感。

    二、深入情境品读感悟

    △通过下面三处品读点的教学,真正把三维目标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为了感受继夫那伟大的爱,在落实这一情感目标之中也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语言训练,而不是浮在表面上的体验。

    1、品读点:品味父亲说的几句话

    (1)点击父亲说的几句话

    “来,河子,伯伯带你去串门儿。“

    “去外面看看吧,河子,外面有好多好玩的东西。“

    “放心吧,河子,谁笑话你,我就这样——

    “河子,抬起头,别害怕!”

    “喂,过来认识一下,小家伙们,这是河子,你们的小朋友河子。”

    (2)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当学生读不好,说不好时,老师要起好桥梁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比如,极其生活化的语言,“来,河子,伯伯带你去串门串门。”先让学生谈谈对“带”字的理解,从这一个“带”字你读懂了什么?这样学生由衷地会领悟到是伯伯带我去串门,才使得我有胆量走出家门。一个“带”字,带出了我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勇气。从而学生不由地会明白:要读好这一句话,就得强调这个“带”字。

    (3)指读、评读、分角色朗读。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使学生读懂继父说的每一句话,是继文的爱给了我自信,给了我接触社会的机会,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这里给学生充分时间,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自主学习,把“怎么读”贯穿这一部分教学。通过朗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了一位伟大的继父,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2、品读点:品读继父给我讲大海故事,鼓励我独自生活

    ※这部分品读采用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合作探究的方式。

    (1)默读课文17-29小节,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提出的一些简单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

    (3)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①为什么继父看见“我”做了原先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继父就会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②继父就要死了,带“我”去看大海这“撒谎”一事,完全可以瞒着我,为何在临死前把它说出来呢?

    (4)带着以上两个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读文,认真思考。

    ②小组交流每人探究的结果。

    ③全班汇报交流。

    ※一旦学生有困难,起到桥梁作用的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比如第一个问题,先是理解“欣喜若狂”和“惊天动地”这两个词语。再是想象一下我可能做了件什么事?最后是我做了对常人来说是如此微小的事情,而继父会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是为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以上两个问题时,还要美美地欣赏一组佳句:“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是这样深情的语言,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力量”,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好这句话。

    △为了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找到一个交点。在探讨的过程中,继父那伟大的举动,使学生不难明白继父给我讲“大海的故事”的缘由,是为了让我看到美好的前景,让我对生活充满色彩,充满希望。是为了鼓励我独自生活,有能力面对生活,面对社会。从中学生也不难悟到,继父那美丽的谎言的用意,学生也不难看到了拥有大海一样宽广胸怀的继父。

    3、品读点:品读“我的变化”

    (1)找出原先的我和长大后了的我的一些变化的语句。

    (2)读读这几句话,看到这一变化,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为了提升继父的形象,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我现在有勇气、有能力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是继父为我所安排、所付出的一切。

    三、自由练笔,升华情感。

    1、谈谈对课题“我看见了大海”所包含着的意思。

    △允许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既升华情感,又是检测学生对文本整体的把握。

    2、小练笔最后一句话:“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写下所省略的内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发挥想像,创造性写话,写出内心独白。既能锻炼学生的言语实践,又能帮助学生深化我对伯伯深深的爱的这份情感。

    3有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1、注重情感体验。

    课标中获知: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课中,我以自身的激情引导学生,用理智、经验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欣赏课文的内涵。多处“移情”进课堂,注重体验。随着体验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继父那无私、高尚、伟大的爱。作者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感情,在孩子们的心田中流淌,课堂中多了应有的人文情怀。

    2、探究人文内涵。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文章中的人文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本课中,本人引领学生用心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人文理念。这堂课的设计,无不充满深深的人文内涵,闪现浓浓的人性精华。

    3、渲染激情话语。

    整堂课,本人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着老师充满激情的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想像,有着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方法来引导,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学生读书,有着老师充满激情的优美语言的渲染在课堂上的闪光,使学生的心灵阳台多了一缕明媚的阳光。

    语文教案(篇1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表现童心和童趣,理解一般叙述与典型介绍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练习选用指定的词语写一篇短文,介绍魔术表演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抓住描写变戏法的过程及我的心理活动,感悟快手刘纯熟的技巧和出神入化的手技。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教者先板书快手,提问:什么叫快手?(做事敏捷的人) (比如有两个人电脑打字,甲一分钟打40个字,乙一分钟打80多个字,乙就是快手)接着板书刘,指出这刘是一个人的姓。

    1.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快手刘是干什么的快手?他干这个玩意儿的目的是什么?

    (2)他有没有当众表演?怎么表演的?

    2. 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

    3.速读课文,读后组织讨论。

    (1)快手刘是干什么的快手?(变戏法,小碗扣球的快手)

    (2)他干这个玩意儿的目的是什么?(让人买他的糖)

    二、初读指导

    1.学习生字词。

    (1)快手刘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戏法怎么个玩法?读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下列生字词:撂地卖糖白瓷简单绢子玻璃球眨动

    (2)我与快手刘有一次打赌,我输了,结果怎样?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下列生字词:臊烫棒糖

    (3)字音教学:着重读准臊、瓷。(平舌音) 字形教学:仁匕较买和卖、棒和捧、臊和澡。理解词义.:撂()地。撂,放,搁。撂地,不种地。用动作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其他词语。

    (4)复习巩固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听写玻璃、发烫、眨动、简单等词。

    2.轻声读全文,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的?(第2~10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分为几段?(首尾两个自然段各为一段,中间9个自然段为一段)

    (3)第二段又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主要内容?(第2自然段介绍快手刘玩小碗扣球的一般情况,第3-10自然段写有一次我与快手刘打赌的经过) 读后讨论并在书上做记号。

    (4)默读全文,思考各段段落大意,讨论后小结。

    ①第一段:介绍快手刘是一位变戏法的人。

    ②第二段:写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

    ③第三段:写我对快手刘的赞叹。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三、作业

    1.课堂作业 。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读一读,再抄写。简单晾奇滴溜溜惊讶不已眨动发烫禁不住神奇无比

    2. 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品读理解快手刘戏法的过程及我的心理活动,体会快手刘的纯熟技艺。

    一、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惊奇眨动发烫滴溜溜禁不住惊讶不已神奇无比针对听写中的具体情况,指导正确书写相关的词语。

    2.提问:

    (1)课文共分几段?各段写的什么内容?

    (2)第二段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说说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 这篇文章对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和概括,是哪个词语?请从课文里找出来。(神奇无比)

    2.现在我们来看各段是怎么写快手刘变戏法神奇无比的。

    (1)默读第一段。讨论:这一段只有一句话,尽管没有具体写快手刘的神奇无比,还是告诉了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快手刘是一个快手,我因为经常去看,所以对他变戏法的情况非常熟悉。

    (2)朗读第二段第一部分,研究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玻璃球儿,主要是交代快手刘变戏法的工具;第二层从就这到这一部分的末尾,主要写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

    ①简要说说快手刘变戏法的名称和工具。

    ②理解神出鬼没,(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课文是怎样写快手刘变戏法神出鬼没的? 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同座间练习运用下列词语描述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明明居然难道东指西吹好像

    ③画出这一部分表现快手刘变戏法神奇无比的句子并交流。

    (3)默读第二段第二部分,简要叙述这一部分的内容。

    ① 读第36自然段,说说我及快手刘当时的话语、神态和动作。

    ②讨论:我为什么这么自信?(亲眼瞧见亲眼所见)

    ③结果怎样呢?指名读第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咦,碗下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球儿都飞了?怪,怪,怪!)并朗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用波浪线画出写快手刘的话语和动作的语句,看看这两部分的介绍告诉了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快手刘变戏法神奇无比,糖稀货真价实,为人善良)

    ④想一想:文章为什么要写我的话语和心理活动?(从我的亲眼所见和当时的心理活动,更能表现快手刘所变戏法的神奇无比)

    ⑤教师读第10自然段。指出这两句话不仅写了这次打赌的结局,还写了从此以后的情况。

    (4)齐读最后一段,指导读两个真是,体会赞扬的语气。

    3.朗读全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做好复述的准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 复述课文。

    2. 练习选用指定的词语写一篇短文,介绍魔术表演的情况。

    一、指导复述

    1.重点指导复述第二段,可分两个阶段进行。

    (1) 提问:第二段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部分写快手刘变戏法小碗扣球的工具及玩法,第二部分写有一次我和快手刘打赌的经过情况)

    (2)复述第一部分。仔细阅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记住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

    ①快手刘变戏法的工具。(黄布白瓷小茶碗大红玻璃球)

    ②变得神出鬼没。(明明看见居然难道)

    ③变戏法时的情景。(叫天喊地东指西吹) 分别记住主要内容,同座互相练习复述,提出补充意见,再练习。指名当众复述并进行评议。

    (3)以表演助记忆,复述第二部分。

    ①同座分角色(我、快手刘)轮流读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齐读),记住描写各自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② 合上课本,共同复述第二部分内容。

    二、指导写魔术表演

    1.读课后习题4。想一想:这道题总的要求是什么?有哪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总的要求是写魔术表演。具体要求有两点:一是这次魔术表演是要让自己惊奇的,二是提供了9个词语供选用,可以自由选择,但大部分都要用上)

    2.有条件的班级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次魔术表演或让有能力表演魔术的同学当众表演,给同学提供感性材料。

    3.默读《快手刘》,思考:这篇文章写了快手刘变戏法时的哪些方面?(语言、动作和表情)还写了我的什么?(心理活动以及动作、语言)

    4.回忆已经看过的魔术,仔细想想当时的情景,练习写作。

    三、作业 完成习作。

    板书:

    13 快手刘

    一块黄布 两个白瓷小茶碗 四个大红玻璃球

    (神出鬼没)

    明明看见 居然难道

    亲眼瞧见 居然难道

    真是个快手刘

    神奇无比

    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习作指导

    教学重点:习作指导

    教学难点:习作指导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读的书也越来越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书中的主人公常常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为他们的快乐而微笑,为他们的痛苦而流泪,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

    读了文章,何不把自己读书后的体会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呢?

    二、明确习作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习作7"。

    2.明确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写读后感。

    3.弄清什么是读后感。即:读了文章、书籍后有体会,有感想,把它们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4.明确写读后感的好处。即:可以提高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拓思路

    1.小组内讨论、交流:如何写好读后感?

    2.全班交流。

    3.教师:写一文章或一本书籍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文章或这本书籍,知道文章或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

    写读后感,可以就整文章来谈,也可结合文中的部分来谈。

    四、指导选材

    1.谈话:回顾自己课内外读过的书或文章中,最让你难忘或深有感触的人物、情节,想一想自己当时的读书感受及联想到的人或事,跟他人说一说。

    2.与同桌交流。

    3.小组内交流。

    4.说得好的,每小组推选1-2人,在全班交流。

    语文教案(篇13)

    一、导语

    如果说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那么,我相信,一片小小的叶子也能映射出人间的真情。今天,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就为我们讲述了它与三个艺术家之间的感人故事。走进故事之前,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ppt)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结尾写法之妙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三、再现故事、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

    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引导学生从三要素角度概括)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狭窄、阴湿、穷苦)

    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示例:在华盛顿广场的一个狭窄破旧的小区里,住着三个艺术家,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染上了肺炎,生命垂危。她固执地认为窗外飘零的藤叶就是自己生命的昭示,当最后一片叶子掉落,就是她生命终结的时刻。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使她重燃生活的希望,绝处逢生,而老画家却因风吹雨打染上肺炎而去世。

    四、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四天的时间里,三个社会底层的穷艺术家,一片小小的常春藤叶,共同演绎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1、了解琼珊的命运转变。故事开头就告诉我们,琼珊得了肺炎。

    (1)医生是怎么说的?(希望只有一成)

    (2)她自己觉得呢?(自己快要死了)

    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琼珊的这种感受?找出来,带上感情读一读。

    (见文中①②③④句)

    (3)小说的最后告诉我们她活了下来,表现精神好转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读一读。

    2、讨论交流:是谁挽救了琼珊?

    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染上肺炎,从一开始的心灰意冷、数叶等死到最终的重新振作,点燃生活的希望,真让人感到欣慰。欣慰之余,我们静下来考虑一个问题:到底是谁挽救了琼珊?(小组讨论2分钟。)

    (1)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2)苏艾。室友,萍水相逢,不离不弃。一位善良、具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姑娘。不仅在生活上给生病的琼珊以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给她精神上的鼓励。

    (3)医生。尽力医治,意味深长的提醒。

    (4)琼珊。在琼珊得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虽然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作用很大,但是琼珊再见如果真的不想活下去的话,即使有这片叶子也无济于事。琼珊的康复仅有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

    (5)周围的这几个人。都给了她力所能及的关爱。

    (6)最后的常青藤叶。(是谁创作的?归根到底还是贝尔曼)

    小结:

    是啊,琼珊的生命奇迹是大家共同创造的,既需要她自己坚定的信念;也需要医生精心的治疗、意味深长的提醒;需要苏艾危难之中不离不弃的耐心呵护、热情的鼓励;更有老画家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出的藤叶的作为精神支持。

    教师:贝尔曼、苏艾、医生,这些人是琼珊的亲人吗?(不是)

    教师:你从他们共同救助琼珊的行动中看到了什么?(一列同学依次用一个词概括:爱、善良、真善美、无私、崇高等)

    教师:刚才有同学用了“崇高”“伟大”的字眼,一般都用在英雄身上,而用在小人物身上合不合适?(合适)

    教师:为什么?(伟大来自平凡)

    爱心,不是英雄的专利,伟大往往来自平凡。社会底层的贫苦人自身能够生存下去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自顾不暇,很多人往往会自扫门前雪。而文中的这些底层的平凡的人们在苦难来临之时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让我们感到了底层的善良,人性的高贵。)

    3、琼珊的精神支柱。

    这些人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贝尔曼)

    (1)贝尔曼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前后左右合作分析讨论一下。文章总共几次写到贝尔曼?(三次,先明确哪三次)

    ①第一次描写出现在哪一节?请一生读第30节。

    第一次见面你对这老头的印象怎样?

    一个相貌丑陋、酗酒成性、性格暴躁、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②贝尔曼的第二次出场主要是跟苏艾的对话,我们请两位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看看这第二次出场同学们对他的印象是否有所改观?

    第二次见面,大家对贝尔曼是不是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呢?

    贝尔曼关爱他人、善良、富有同情心。让我们觉得这个老头还是有那那么一点可爱的地方的。

    ③贝尔曼的第三次出场是通过苏艾之口侧面描写的,齐读最后一段。

    这次贝尔曼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心灵的震撼,通过医生和苏艾的话,得知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每次读到最后这一段,我的心都被强烈的震撼着,我觉得他小鬼般的身体在我的面前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只是有些不明白,这最能展现贝尔曼崇高精神的场景,作者却没有正面细致的刻画出来,而是在小说的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才借助他人之口转述了一下。这个情节他是忽略了?还是有意的安排?如果让我们展开想象,来把这个场面补充完整,应该怎么描写?不要凭空去想象,找到想象点,即末段的提示,注意合情合理。用好动作、语言、面貌、心理、细节等手法进行评价。年老、体弱(小鬼似的身材)、天黑、风雪、高墙、颜料易被雨水冲掉,贝尔曼一定遇到了不少麻烦。写出波折才不失真。大家可以用一两句话说说你讲注意描述那些细节,集体合作设计场景。教师再展现一段成品,如果将场景描写放在文中,让大家比较优劣。引出欧亨利式结尾。

    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在结尾高潮处戛然而止,使人恍然大悟。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是艺术留白,令人回味无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欧亨利小说擅长在文章结尾时让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营造审美的刺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老贝尔曼在凄风冷雨中战斗了一夜,终于画成了最后的藤叶,而他也因此染上了肺炎,并很快的死去了。而他留给琼珊的珍贵的礼物——最后的藤叶却风雨中傲立,成了光秃秃的墙上的一道绝美的风景。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

    (2)最后的常春藤叶(生齐声朗读ppt上的内容)

    ①贝尔曼为何不把叶子画成翠绿的颜色?一是不真实,时令在深秋,饱受风吹雨打。二是人与叶有相似之处,饱受风雨侵蚀的叶子如同经受病魔摧残的琼珊,同病相怜。

    ②叶子对琼珊来首,意味着什么呢?最后一片叶子是希望的象征,生命的寄托,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最后的常春藤叶”,历经了几天几夜秋风秋雨的侵袭依然是深绿的、傲然地挂在枝头!竟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象征了生命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的生存,它是生命的象征,是美丽的象征,是诗意生活的象征,象征着生命的信念,象征着精神信念可以战胜一切磨难。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启示,生的希望。

    在朗读的时候,大家觉得那些字词需要用重音来强调,从而突出最后的常春藤叶顽强的生命力?(仍旧、深绿、傲然、依旧、仍在。再齐声朗读。)

    五、藤叶内涵,主题探究

    1.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的杰作到底是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

    为什么这样说?(1)从画技方面来分析,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她们,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2)从体现的主人公精神方面来分析,这片藤叶是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它给予琼珊生的希望勇气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展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是在二十五年的画布上描绘了真善美的青丹。

    法国雕塑家罗丹:“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作一个人。”只有先做好一个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善良,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奉献了绝世的杰作,生花妙笔绘就了世上最浓的生命之绿。这片叶子也不再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叶子,它承载了太多的精神元素,有希望,有爱,有人性美的光辉。(ppt一片绿叶,上面闪烁着几个红字)我相信,贝尔曼会因这片世上最美的叶子,永远活在人们心灵的上空。

    2.这篇小说的题目其实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比如《最后一片叶子》、《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你觉得那一个更好?为什么?

    【明确】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常春藤”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象征忠诚;在希腊神话里,“常春藤”代表酒神,代表欢乐和活力,同时也象征着不朽和永恒的青春;而尼采又将酒神作为音乐艺术的代表。

    “常春”二字有着深刻的含义。这片叶子是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是崇高的爱心的付出,是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是真善美的丹青,更是人生最精彩的杰作!它维系着两个人的生命,它是一个人生命的寄托,更是一个人生命的奉献。生命固然不能永恒,但绿色是永恒的,人类的真善美的精神是永恒的!而其他题目都不能体现这么深的含义。

    3.常春藤叶的故事讲完了,现在大家合上课本,根据你的阅读和理解,你认为本文是一篇关于谁的故事?它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启示?

    (1)关于琼珊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活着要有精神支点,要热爱生命。

    生命需要信念支撑,信念决定生命质量。人在遇到挫折和不幸时如果丧失了对于生命的信念,就会走向衰竭,甚至死亡;而一旦坚守对于生命的信念,就会转危为安、柳暗花明。

    一个人在挫折困难面前要有不息的战斗精神,要有信念去支持自己的人生大厦,哪怕在最最危难的时候。不可轻言放弃,放弃是一个闪念,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生命的奇迹往往属于那些有着坚强信念的人,有着在危难时刻懂得自救的人。让我们也记住海明威的那句话“一个人尽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垮。”信念、精神等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这样的精神。

    (2)关于贝尔曼的故事。从他和苏艾的身上,揭示出要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这里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让我们震撼。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个平凡的英雄,完成自己今生的杰作,只要心中装有爱,只要勇于付出爱。

    (道德的行为是不考虑值与不值的,他只是人发自内心的一种精神追求,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辉和精神的伟岸,体现出的是个体生命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道德的力量、精神的传承,至真至善的人性,迸发出灿烂的生命之光。)

    教师总结: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境,失落与沮丧也在所难免,但是一定要记住,痛苦之后,还要坚强!

    琼珊曾因病痛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其实本文作者欧·亨利,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艰难与坎坷,他幼年丧母,生活极为困苦,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甚至做过监狱,但是生活的种.种苦难没有打垮他,反而将他造就成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让我不禁想到了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名言: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

    所以,同学们,请热爱生命,不只要热爱自己的生命,还要要热爱他人的生命,热爱一切生命。爱是这个世界共同的守望和期盼。“人”这个字就是“互相支撑”而成的,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能多多关爱他人的生命,每个人才能立稳脚跟,才能顶天立地,世界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构成的和谐美好的人间!我希望这篇文章能激发大家心中的光明和力量,用自己的双手握住自己生命中的常春藤。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相信未来,相信生命!

    最后让我们齐读食指的诗《热爱生命》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作业:

    1.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独特的语言风格。

    “欧?亨利式的小说往往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品味语言的魅力

    2.比较阅读《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爱的牺牲》,进一步体会欧·亨利结尾的妙处。

    语文教案(篇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三、教学难点:

    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2、出有思考题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带着思考题读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用小黑板挂出来,因为没幻灯)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个课时我们预习了课文,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三、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层

    (1)朗读第一层

    (2)学生思考: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完全、彻底)

    (5)板书:(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讲读第二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4)小结:

    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重于泰山

    (5)板书(死的意义)

    轻于鸿毛

    3、讲读第三层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5)板书(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讲读第四层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

    (4)思考: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

    (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

    (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讲读第五层

    (1)第三大组读课文。

    (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4)板书:(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五、课堂练习。

    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 nán) 还(huán hái) 要兴(xīng 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 )兵( )简( )政( )

    (2)死得其所( )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六、课外练习。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爱的章节。

    2、完成练习册。

    七、附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枣核》教案(篇二)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如何写出让自己满意教案课件?小编现在向你推荐《枣核》教案(篇二),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枣核课文预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通过什么来表现?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 (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什么?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枣核课文预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A.饭菜的滋味 B.兴趣C.意思 D.特色

    (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 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 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

    (6)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一修饰语的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 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

    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 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语带过了呢?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 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C.别墅花园都有了,自不必说。 D.无关紧要,说了也没有用。

    醉翁亭记教案14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同时还要明白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自己知道教学意图。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以下“醉翁亭记教案14篇”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现在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有请另一位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此行的目的地。

    导游2: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行程走马

    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

    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2、刚才导游介绍了滁州的总体情况,那么欧阳修是怎么介绍滁州地理特点的呢?

    环滁皆山也。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导游1:《朱子语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滁州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处。

    3、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屏幕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学生赏景并分别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话描述。

    导游适时补充琅琊山、醉翁亭相关景点介绍: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4、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三)、风光掠影

    1、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清晨傍晚、春夏秋冬各不相同。先让导游休息一下,我们尽情游览吧!(幻灯出示图片文字)清晨山间景色是怎样的呢?傍晚呢?一年四季呢?

    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归纳: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是从空间角度写景的话,本段就是从时间角度写景的。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四)、宴游之乐

    1、这里不仅风景美,风俗更美。有位导演想要将文中第三节内容拍摄出来,大家帮他参谋一下,看需要拍摄哪几个镜头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看图纠错:屏幕出示滁人游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内容没有表现出来。

    (四)、踏上归途吧

    1、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随太守一起踏上归途吧!齐读最后一段。

    2、归途景致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体会太守的心情吗?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三、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导游精彩的讲解,我们不但领略了美丽的景色,还丰富了相关的课外知识,谢谢你们。

    《醉翁亭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滁州志》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屏显)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醉翁亭记》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1、我们跟作者游赏了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小结,教师适时补充板书: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教师小结: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醉翁亭记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中考复习所处的位置及复习目标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之作,在创作背景上是作者因倡导革新不成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是作者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也是中考复习的重点篇目。复习《醉翁亭记》,意图指导学生着重领会欧阳修山水游记的借景抒怀,与民同乐的思想。

    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习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二)本课设计思路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为了发避免复习课死气沉沉的现象,防止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复习的效果。本堂课主要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碰到疑难,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重点实词、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采用必答题的形式,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进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文言文的复习落到实处,避免花架子。对于文章主要内容、主题的把握、写作手法的运用,采取学生分组互相提问的形式进行,学生设计的问题,老师事先提出要求:

    1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两道。(这里重点是对文章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2围绕文章主要内容及主题理解的问题2道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的题1道。(这里主要是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本节复习课的重难点确立为:

    重点为: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在学生自主复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结合小组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把文言文的复习落到实处,避免花架子。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及补充。最后再辅以一套紧扣中考试题走向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说学生

    初三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但是系统复习还需要教师归纳整理、比较探究,学生才能有章可循。另外,初三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采取小组之间的竞赛进行,辅以“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还有比较法,对于相同文体进行类比归纳。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复习,而且关键是在复习中要有新的体会或发现,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复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也希望每个同学在这一堂复习课上能够有不同于学习时的新的体会或发现。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复习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这两篇文言文,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一些复习文言文的要领,那么下面哪些同学来说一说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在复习时要抓住哪些要点呢?

    (点名回答)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的目的更加明确。我由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本节课的复习,一方面让学生联系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区分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目标。

    (二)出示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习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二)复习文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组:作者生平简介,文体常识、写作背景。

    第二组: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

    第三组:第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

    第四组: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语句的翻译、主要内容的讲解。主题思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这一轮为必答题。答对者不扣分,答错者扣五分。学生分组抽签后上黑板交流15分钟)

    (三)深入研读文本

    学生结合以前的学习情况,自主出题,然后学生在组内汇总,每组出三道题。要求为:

    1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1道。(这里重点是对文章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2围绕文章主要内容及主题理解的问题1道

    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的题1道。(这里主要是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自主复习时自己按要求出三道题,然后学生课上在组内汇总。选出三道题全班交流。2分,交流时以抢答题的形式进行,每答对一道题加5分。答错者不扣分。10分钟,师这里可以适当的补充习题。)

    (四)拓展延伸:进行比较阅读

    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不少通过写景抒情来含蓄地表达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力图排解郁闷的情感的文章。请你回顾一下都有哪些?我们就来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醉翁亭记》的异同。

    ①《小石潭记》中景物描写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②《岳阳楼记》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人生抱负,并以此规劝、勉励友人。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情景交融,为后文张本,引出议论,阐述作者抱负。

    ③ 《醉翁亭记》中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景中处处有情,突出了主旨——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讨论探究3分,然后全班交流5,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篇文章的比较,掌握写景散文的写作特点,而且通过不同文人面临被贬的遭遇不同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堂小结

    (由作品体现的忧国忧民思想,乐观豁达的胸襟作总结,然后由名人的相关名言作总结,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学们,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政治,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范仲淹忧时伤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是值得我们后人钦佩。最后老师送同学们几句名言: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六)课堂测试(测试的内容为20xx年吉林省中考试题。目的是紧扣中考试题走向,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而且试题由浅入深,达到分层检测的目的。5分钟)

    1、泻出于两峰之间

    2、游人去而禽鸟乐

    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七)作业

    ①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一两则加以赏析。提示:如《桃花源记》中“桃源之美”,《三峡》中的山美、水美,《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作业的布置主要是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八)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与民同乐

    (简明扼要的展示出文章的主题。)

    醉翁亭记教案 篇3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 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渥衬瓯槐幔?送臼猓??槐?萼堤荆??且曰??奶?鹊焙盟?牡胤焦伲??傩瞻焓隆3?莘绻庑憷觯?费粜薇慵那樯剿??允?谱杂椋?朊裢?郑?涯谛牡囊钟粞谘乖谏剿?胧?浦?种?小?

    3、 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 (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小结

    醉翁亭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习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习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教案 篇5

    一、设计理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遵循四个“重”。

    一重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从出发点到教学目标到课堂生成都应该围绕全体学生进行设计。师生在课堂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明确,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二重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教学碎问碎答、枯燥无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要充分备课,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悟。

    三重自主性。如果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仍旧是学习的被动者,就会使课堂氛围及效果变成黑白色。学习的自主性源于学生的内生动力,黑白色的被动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相反,倘若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究、挖掘语言文字的美感,就会使语文课堂变得色彩斑斓。

    四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仅仅把课程目标着眼于对文本意思的了解、掌握上,那必然是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优化语言建构能力,提升思维逻辑高度,表达审美体验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九年级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想象力的发掘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本篇课文是古文名篇,兼写景物与人物,蕴含无限情思,需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描写景物、人物的段落进行反复诵读和补白,感受作者笔下山水的绝美景色与百姓的安居乐道,收获自己的心得与情感体验,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底蕴为主题展开,作者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欧阳修以“醉”“乐”为主线,由醉于山水之乐到醉于与民同乐,抒发自己与民同乐的志趣,展示了自己旷达乐观的胸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懂文意,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通过诵读补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醉翁亭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

    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2层介绍醉翁亭的。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2)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收一笔。2层写,先用“”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分两层:1层写,2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提问学生,然后教师作纠正、补充。

    7、参考文中的注释,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

    8、教师小结,并板书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二、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三、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醉翁亭记教案 篇7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习: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篇。

    二、预习交流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多媒体范读课文。

    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范读,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图画,让我们神游醉翁亭。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4、学生试读课文。

    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颓然(tuí)

    5、学生互读、轮读、齐读课文

    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的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落实双基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归纳梳理。

    (1)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 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称指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 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着 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3)而

    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关系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关系

    (4)也

    表陈述 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

    4、积累成语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五、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

    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

    ⑶饮少辄醉(辄: )

    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⑸伛偻提携(伛偻: )

    ⑹觥筹交错(觥筹: )

    3.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汇,并写一写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 老师带来一副对联“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藏字联,写的是--学生答(醉翁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醉翁亭记》,回忆文学常识。生答。

    明确学习目标 默读

    二、预习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并强调也,而。

    2、词义大比拼。两组学生竞赛回答,课件出示。

    三、落实双基,走进文本,把握主旨

    1、再读课文,(浏览)思考:文章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是哪个字?(乐)

    2、结合本文,说说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景和事?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二、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达标测试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填空。

    ①《醉翁亭记》中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

    ②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常用它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乐:山水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

    3、解释下列词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杂然而前陈者: 名之者谁:

    环滁皆山也: 临溪而渔: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伛偻提携: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①全文的主旨句是:

    ②文中描写众宾欢的句子是:

    ③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5、至少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醉翁亭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编者评语: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

    二、研习课内容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

    难点提示:

    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6.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六、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醉翁亭记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环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声潺潺(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 岩穴暝( ) 晦( )明变化

    山肴野蔌( )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习成果展示。

    (三)学习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习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习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习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

    醉翁亭记教案 篇11

    【课前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二、三、四段的意思。

    (2)注意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鸣声上下乐其乐同其乐树林阴翳苍颜白发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指名读二段,并说出二段大概意思。

    (2)指名读三段,试译课文。

    (3)指名读四段,试译课文。

    2导入

    看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我很高兴。这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理解文章二三四段的意思。同学们掌握的已经很好了,我领大家再强化一下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学习二段,填空

    写早晨景色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写晚上景色的句子“云归二岩穴瞑”

    春景“野芳发而幽香”、夏景“佳木秀而繁阴”

    秋景“风霜高洁”、冬景“水落石出”

    二段点题句子“乐亦无穷”

    (2)学习第三段,回答:这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分别用原文语句概括

    写了四方面的内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学习第四段,分析文章思路---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了、鸟不知人、人不知太守、乐其乐、同其乐----点明主旨

    4练习

    解释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5反馈练习

    填空:写早晨景色的句子、写晚上景色的句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主旨句。

    6知识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二三四段,大致理解了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巩固今日所学

    7板书设计

    早晚四季之景---乐无穷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游人去禽鸟乐、乐其乐、同其乐

    8作业

    醉翁亭记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课文。

    二、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三、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四、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五、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六、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七、总结全文:

    1、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八、完成课后练习。

    醉翁亭记教案 篇13

    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

    二、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学生朗读后,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

    2、两人互读,正音正字

    三、合作学习,疏通大意。

    根据预习,结合注释,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师投影重点词语作为学习参考。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的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四、听读课文,结合句意,注意体会“也”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气。

    五、再读课文,尝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读,师生评,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乐”的情感及用贯穿全文的“乐”的主线。

    六、作业

    1、总结本文词类活用的现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2、说说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3、翻译重点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的?

    醉翁亭记教案 篇14

    醉翁亭记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美文,感受它的魅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 lǚ)

    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 chóu)

    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

    阴翳(yì)潺(chán)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野芳发而幽香:芳,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颓然:倒下的样子。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动词,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谓:太守自谓(称谓,命名)

    太守谓谁(是,为)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倒下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3.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义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表判断,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或陈述,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轻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轻读)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轻读)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轻读)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重读)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文本探究

    第1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交流点拨】“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小结。

    【交流点拨】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遥望)→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五、拓展延伸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习第1段内容,引入下文学习。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2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第3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交流点拨】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交流点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交流点拨】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7)如何划分第3段层次?

    【交流点拨】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

    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

    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

    3.第4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交流点拨】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交流点拨】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交流点拨】“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

    (二)语言赏析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2)表示肯定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交流点拨】(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如: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⑤山间之朝暮也。

    ⑥山间之四时也。

    ⑦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⑨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⑩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表示肯定语气。如:

    ①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乐亦无穷也。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⑤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交流】两人虽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交流】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千人糕教案精华14篇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要知道写好教案课件,也能避免老师漏掉一些重点内容。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千人糕教案精华14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千人糕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

    难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字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10 千人糕

    米粉 米 稻子 农民

    米糕 锅、煤 .工人

    布 农民、工人

    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使社会更美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扩词、填空、照样子写词语。

    课外:读背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0千人糕

    2、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读后讨论:千人糕就是什么糕?(重阳糕)为什么称重阳糕为千人糕?

    2、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3、试读课文

    (1)试读第一自然段。

    A 出示生字卡片:重、米、普、吗

    指名认读,注意:“重”是后鼻音,“吗”是轻声。

    B 出示句子: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

    领读句子,指名读句子。

    C 指名试读课文。

    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2)试读第二自然段。

    A 出示生字卡片:碾、磨

    指名认读生字,注意:“碾”是鼻音。

    B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

    (3)试读第三自然段。

    A 抽读生字卡片:接、需、厂、纺、纱、制、加、锅。

    提醒学生读准下列字音:厂、纱、制。

    B 出示句子:

    一说起布,就会想到种棉花的,摘棉花的,纺纱的,织布的,还有制造纺织机的……

    这句话读时要注意停顿。

    C 指名试读课文。

    (4)试读第四自然段。

    A 提醒读准边音“劳”。

    B 指名读课文。

    要求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4、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读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给下列生字加上音节。

    ( ) ( ) ( ) ( )

    锅 重 吗 厂

    ( ) ( ) ( )

    制 劳 碾

    二、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师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有关知识。

    (3)比较句子,指导朗读。

    A 出示: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怎么说是千人糕呢?

    B 讨论:这两句话是什么句式?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把第一句话换个说法?

    (两句话后面都是问好,但第一句话并不表示疑问,它可以改说成:这是普通的糕。第二句话表示的是疑问。)

    C 指导读句子。

    第一句要用肯定的语气读,第二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D 指名试读,齐读。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2、3两个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A 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B 指名读妈妈说的第二句话,妈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C 指导读妈妈说的第一句话。

    “怎么不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怎样读?(用肯定的语气)

    教师范读,指名读。

    D 指名读妈妈说的第三句话。

    指名读句子,这句话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我们应该怎样读?

    (这句话后面是感叹号,要读出感叹的语气)

    e 小结第2自然段。

    这段话告诉我们,做糕需要米粉,米粉来得不容易。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A 我们蒸糕需要哪些东西?

    (板书:锅、煤、布)

    B 锅、煤、布是怎么来的?

    C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人外,还有哪些人的劳动?

    D 指导朗读.

    提醒学生要用谈心的语气读,速度要不快不慢,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感叹的语调,“还”要重读。

    齐读第三自然段。

    E 小结第三自然段。

    3、精读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句子:

    哪怕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米糕,也是成千上万人劳动的成果呀!

    A 比较词语:普通 普普通通

    (普普通通比普通程度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普通)

    B 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平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C 练习说话。

    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出来的。

    D 小结: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需要的东西五花八门,而这一切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得到。

    三、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 指名说说学习过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

    1、口头扩词

    劳:( )( )( )( )( )

    普:( )( )( )( )( )

    接:( )( )( )( )( )

    制:( )( )( )( )( )

    2、填空。

    (1)“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因为 ,所 以说是千人糕。

    (3)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五、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同桌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引导自学生字字形。

    要求:找出形近字。

    找出难写难记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哪些字与我们学过的字有点像?

    重 童 米 木 吗 妈 广 厂 加 功

    (2)指名说哪些字笔顺难把握。

    制 重 普

    3、指导书写。

    制:左宽右窄。

    接、吗:左窄右宽。

    重、厂、米:要居中写。

    三、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两遍。

    2、读一读,再抄写。

    重阳 劳动 需要 笑着说

    中午 制造 还要 接着说

    千人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识记,交流方法,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投影画面,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美食——千人糕。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叫做“千人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不重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我会读生字。(多媒体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nénɡ wèi mǎi jù ɡān zhī tián cài láo

    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1)读第一行生字:同桌互读。同桌读有困难的地方帮助他纠正,读得好的地方表扬他并向他学习。师生共同订正:

    “甜”三拼音节,“菜”是平舌音,“汁”是翘舌音,“甘”是前鼻音,“能”为后鼻音。

    代表读,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

    ɡāo tè mɑ zhè áo suàn xiāo shòu dí què yīnɡ

    糕特嘛蔗熬算销售的确应

    (2)指名读第二行生字,纠正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算”是平舌音,“蔗、售”是翘舌音。

    “应”:整体认读音节,后鼻音。

    (3)检查评价。谁能大胆、响亮地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评价后再读。

    3、再读课文,初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义内容,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自由读文,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师总结。

    课文写了听爸爸讲千人糕的复杂制作过程。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读一读生字,并扩词。

    2、这些生字,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加一加:“口+未”就是“味”,“舌+甘”就是“甜”,“艹+菜”是“菜”。

    减一减:“实”减掉宝盖头上的的两个点,就是“买”。“熊”减掉“灬”就是“能”。“真”减掉“十”就是“具”。

    换一换:“叶”去掉“口”,换成“氵”,就是“汁”。

    猜谜语:“草桥飞云动”,是“劳”;“要知甜不甜,快去用舌舔一舔。”是“甘”。

    3、自由组合学习生字,观察一下上面的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他们写正确、美观?

    4、让学生相互交流分析生字字形,生自由说,师适当补充。

    出示生字的田字格课件: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能”;右边的两个“匕”,是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具”上面不是“且”,要多一横。

    “劳”注意不要漏掉中间的“冖”。

    另外,“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菜”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甘”是独体字,横基本压住横中线上。

    5、当小老师教,说说生字的笔顺,教师范写。

    6、学生书写生字。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7、交流反馈,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说说好在哪里。

    8、游戏巩固识字。

    (1)“找朋友”。出示形旁和声旁,学生根据形旁和声旁组成生字。

    (2)“我指你认”。一个学生指生字,一个学生在文中找含生字的词或句子。

    (四)课堂回顾,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千人糕的`复杂制作过程,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收获可真不小。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课文讲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质疑导入。

    1.检查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千人糕的制作是很复杂的,到底有多复杂呢?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比较句子,指导朗读。

    A出示: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B讨论: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谁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

    (这句话是反问句。它可以改说成:它的味道并不特别。)

    C指导读句子。

    读出反问的语气。

    D指名试读,齐读。

    2、精读第6—9自然段。

    (1)指名读6—9自然段。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千人糕是怎么做成的。)

    自由读6—9自然段。回答下列提问:

    A种大米需要哪些东西?

    (板书:种子、农具、肥料、水……)

    B糖是怎么来的?

    (从甘蔗、甜菜中熬出来。)

    C熬糖需要什么工具?

    (工具、火)

    D米糕做好后,怎么卖出去?

    (包装、送货、销售)

    E指导朗读、

    提醒学生要用谈心的语气读,速度要不快不慢,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感叹的语调,“还”要重读。

    齐读第6—9自然段。

    3、精读第10、11自然段。

    (1)默读第10自然段。

    (2)出示句子:

    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A比较词语:平常平平常常

    (普普通通比普通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平常)

    B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成许多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平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C练习说话。

    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成许多人共同劳动出来的。

    (一张普普通通的白纸,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三)小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指名说说学习过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板书设计

    6千人糕

    米粉 米 稻子 农民

    糖 甘蔗 甜菜 农民

    熬糖 锅 煤 工人

    米糕 包装 送货 销售 商人

    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使社会更美好!

    千人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

    难点:

    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

    字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0千人糕

    2、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读后讨论:千人糕就是什么糕?(重阳糕)为什么称重阳糕为千人糕?

    2、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3、试读课文

    (1)试读第一自然段。

    A、出示生字卡片:重、米、普、吗

    指名认读,注意:“重”是后鼻音,“吗”是轻声。

    B、出示句子: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

    领读句子,指名读句子。

    C、指名试读课文。

    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2)试读第二自然段。

    A、出示生字卡片:碾、磨

    指名认读生字,注意:“碾”是鼻音。

    B、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

    (3)试读第三自然段。

    A、抽读生字卡片:接、需、厂、纺、纱、制、加、锅。

    提醒学生读准下列字音:厂、纱、制。

    B、出示句子:

    一说起布,就会想到种棉花的,摘棉花的,纺纱的,织布的,还有制造纺织机的……

    这句话读时要注意停顿。

    C、指名试读课文。

    (4)试读第四自然段。

    A、提醒读准边音“劳”。

    B、指名读课文。

    要求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4、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读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给下列生字加上音节。

    ()()()()

    锅重吗厂

    ()()()

    制劳碾

    二、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师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有关知识。

    (3)比较句子,指导朗读。

    A、出示: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怎么说是千人糕呢?

    B、讨论:这两句话是什么句式?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把第一句话换个说法?

    (两句话后面都是问好,但第一句话并不表示疑问,它可以改说成:这是普通的糕。第二句话表示的是疑问。)

    C、指导读句子。

    第一句要用肯定的语气读,第二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D、指名试读,齐读。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2、3两个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A、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B、指名读妈妈说的第二句话,妈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C、指导读妈妈说的第一句话。

    “怎么不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怎样读?(用肯定的语气)

    教师范读,指名读。

    D、指名读妈妈说的第三句话。

    指名读句子,这句话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我们应该怎样读?

    (这句话后面是感叹号,要读出感叹的语气)

    E、小结第2自然段。

    这段话告诉我们,做糕需要米粉,米粉来得不容易。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A、我们蒸糕需要哪些东西?

    (板书:锅、煤、布)

    B、锅、煤、布是怎么来的?

    C、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人外,还有哪些人的劳动?

    D、指导朗读、

    提醒学生要用谈心的语气读,速度要不快不慢,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感叹的语调,“还”要重读。

    齐读第三自然段。

    E、小结第三自然段。

    3、精读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句子:

    哪怕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米糕,也是成千上万人劳动的成果呀!

    A、比较词语:普通普普通通

    (普普通通比普通程度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普通)

    B、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平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C、练习说话。

    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出来的。

    D、小结: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需要的东西五花八门,而这一切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得到。

    三、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指名说说学习过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

    1、口头扩词

    劳:()()()()()

    普:()()()()()

    接:()()()()()

    制:()()()()()

    2、填空。

    (1)“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因为,所以说是千人糕。

    (3)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五、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同桌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引导自学生字字形。

    要求:找出形近字。

    找出难写难记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哪些字与我们学过的字有点像?

    重童米木吗妈广厂加功

    (2)指名说哪些字笔顺难把握。

    制重普

    3、指导书写。

    制:左宽右窄。

    接、吗:左窄右宽。

    重、厂、米:要居中写。

    三、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两遍。

    2、读一读,再抄写。

    重阳劳动需要笑着说

    中午制造还要接着说

    3、比一比,再组词。

    木()马()广()功()

    米()妈()厂()加()

    4、照样字写词语。

    普通普普通通

    ()()

    ()()

    ()()

    ()()

    千人糕教案【篇4】

    —、文本教学解读

    《千人糕》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课文通过一对父子的对话,说明了一块普通的糕点是很多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告诫人们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课文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展开,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课文配有多幅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言语表达的重要凭借。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3项:

    1.识写生字。

    本课16个生字要求会读,9个生字要求会写。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有了些识字量,具备了一些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结合上下文、联系已识生字和生活经验等多种方式自主识字。

    文中出现的一些多音字是本课的读音难点,如:好奇、磨成粉、种稻子、种子、的确、应该。教学时可先将多音字归类出示,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掌握音义对应关系,从而在具体的语境中据义定音。

    在识记生字时,可根据字形字义的特点巧妙理解字词的意思,丰富学生的字词积累。在理解“的确、销售”时,可找它们的近义词“确实、出售”来理解;“糕、粉、糖、蔗、菜、汁”均出自文中事物的名称,可在学生认识事物时指导识记,将识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熬”字是“火字底”,可以让学生结合文章插图来理解,通过观察插图,了解熬糖需要的工具有木铲、大锅等,在熬制的过程中需要加热,不断搅动。将课文与插图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认识文中出现的事物,积累运用文中的字词。“买”和“算”可展示这2个字的字形演变,激发学生的识记兴趣;“嘛”识记字形时可与“磨”进行比较,强化形声字的构字规律,鼓励学生去发现,让主动学习成为习惯。文中分别在两个不同的语境中出现词语“特别”,可让学生反复读句子,联系已有积累,尝试用“设想中的近义词”来“更换”的方法理解,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结合课后的习题“读一读,记一记”,可设计“生字开花”的.游戏,引导学生积累生字扩展的新词,丰富词汇量,为三年级的习作奠定基础。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能”字笔画较多,学生可用个性化的方式记字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每个部件,提炼书写要领:左窄右宽下齐平,右边两“匕”下稍宽。“具”是独体字,极易写错,教学时可结合要领口诀“具中三短横,间隔要均匀”来提醒强调。“味”是左右结构,字形简单,学生可用加一加,记一记的方法识记。“桌、买、菜、劳”都是上下结构,教学时注意指导学生先找准这些字的中心点,再分别指导上下两部分的宽窄注意点。“甘”和“甜”在字形上有关联,“甘”是“甜”的组成部件,教学时重点指导两竖的长短和位置,在此基础上再写“甜”。

    2.朗读课文。

    这篇文章内容形式以人物对话为主,朗读的目标应定位在指导读出人物的语气上,通过朗读对话想象体会人物心理,读出不同的语气。

    朗读课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什么是千人糕?”初读文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做到文通字顺。读文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并指导朗读长句。

    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语气时,应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提示语和不同的标点,想象人物心理,辨析比较对话中的语气助词,使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在语境中巩固积累语气助词,在今后的表达和习作中正确运用语气助词,通过辨析“嘛”和“吗”,了解“吗”大多用于疑问句后,而“嘛”大多用于肯定句后。通过比较朗读文中的句子,了解“吧”用在句末,可表示提议的语气,也可表示疑问、猜测的语气。在准确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之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

    课后习题要求默读课文,说说米糕的制作需经过哪些劳动。二年级的学生在默读时,还不能把看到的文字转换成意义,大部分学生仍然需要依靠小声朗读才能领会。所以在指导学生默读时,不能只建构空中楼阁,可先让学生从句子入手,出示句子,“孩子说:‘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要求学生不出声,从这句话中找一找米糕用什么做成的。接着通过增加句子的练习告诉学生:不读出声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就是默读。教师先让二年级学生对默读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随后再让学生默读整段,完整地说一说米糕制作过程中需要的劳动。如此降低要求和坡度,更符合低年级默读能力形成的规律,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

    3.活学活用。

    千人糕的制作涉及许多人的劳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可能很难讲清楚,教学时可借助多种策略帮助学生。首先学生默读相应段落,结合课文语句,说说千人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制成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将短文中两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补充。文章配有多幅插图,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接着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再说一说,并在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说说还需要哪些劳动。随后再将思维导图引人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米糕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的劳动,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说出制作米糕需经历的劳动。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举例说说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经过的劳动,可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成员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最后借助思维导图清晰地对身边事物进行举例阐述,也可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我是某某某(物品)”,谈谈某一物品是怎样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通过举例让学生发掘平常事物的不寻常,从而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

    1.正确识记16个生字,学写“能、桌、味、买、具、甘、甜、菜、劳”9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对话,想象体会人物心理,借助语气助词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并在朗读中积累运用语气助词。

    3.学习默读,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了解米糕制作需要的劳动。

    4.绘制思维导图,举例阐述米糕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哪些劳动,懂得珍惜粮食及与人合作。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板块—读课文,正读音,巧记生字词

    1.读课题,认识“糕”字。

    (1)出示糕点图片,看图说话:你用什么方法记住“糕”这个字?提示:“糕”是一个形声字,右边“羔”字表读音左边“米”字表意思,说明糕点与粮食有关,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帮助记字形,可以让我们记得更牢。

    (2)出示生字:糖、粉,用上刚才的方法记一记这2个生字。

    (3)读了课题有什么想同的吗?预设:什么是千人糕?怎么做成的?

    2.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做到文通字顺。

    3.识记字词。

    (1)正确认读多音字。

    出示词语:好奇种稻子种子的确应该。提示:这些多音字还有什么读音?能组个词吗?

    (2)认识事物,巧记生字。出示词语:甘蔗汁、甜菜汁。

    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根据偏旁记住这里面的生字吗?

    预设1:这些词语都是事物的名称,糖就是用甘蔗汁和甜菜汁做出来的。

    预设2:“蔗”和“菜”都是“草字头”,说明它们与草本植物有关。

    预设3:“汁”是一种水,所以它的偏旁是“三点水”。

    (3)书写生字“甘、甜”。

    ①出示,观察这2个字,说说发现。

    教师补充:“甘”和“甜”都是“甜”的意思。甘,外面部分表示口和舌,里面加一短横,整个字形表示用口、舌品尝美味。平时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大多用“甜”字。

    ②当“甘”作为“甜”字的一部分,书写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甘”字来到“舌字旁”,两竖靠近横穿插。

    板块二读对话,解词语,认识千人糕

    1.刚才有同学问什么是千人糕,读了课文找到答案了吗?

    预设1:千人糕是很多很多人做成的糕。

    预设2:千人糕是平常吃过的米糕。

    提示: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很多很多人平常

    2.出示第1至第5自然段,品悟人物语气,读好对话。

    提示:同学通过读爸爸和孩子的对话认识了千人糕,那怎样读好他们的对话呢?

    (1)抓提示语,想象心理,练读对话。

    从提示语“好奇地问”和“急忙尝了尝,笑了”,猜猜孩子在想些什么,你能读出他内心的想法吗?

    (2)抓标点符号,体会语气,练读对话。提示:根据不同的标点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3)揣摩语气助词,读好对话。

    ①出示:

    一天,爸爸对孩子说:“今天我们来吃千人糕吧。”

    孩子想: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这两句中都有语气助词“吧”,读一读,分别表示怎样的语气?

    提示:第一句中“吧”表示提议的语气,第二句中“吧”表示疑问、猜测的语气。

    ②出示:

    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

    爸爸说:“是的,就是平常吃的米糕。你知道这糕是怎么做成的吗?”辨析“嘛”和“吗”,这2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放在对话里语气一样吗?提示:“嘛”在这里表示很明显,事理就是如此;“吗”表示疑问的语气。 3.理解“特别”。出示:一定特别大。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特别”一词,意思一样吗?

    提示: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我们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

    4.识写生字“买”。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提示:出示:买,本义为用网兜装贝,到市场购物。

    5.分角色朗读对话。

    提示:同桌分别扮演爸爸和孩子的角色,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千人糕教案【篇5】

    一、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哲理小故事,通过爸爸给孩子讲述"千人糕",让孩子明白了"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道理。通过简单的对话向我们揭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主题,教导孩子们应该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懂得感恩。

    二、生字及笔画(要求会书写、组词、注音,知道笔顺、偏旁)。

    三、二类字组词(要求认识、会注音)。

    四、词语解释。

    好奇: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特别:格外、十分。难道:表示揣测的语气。味道: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甘蔗: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甜菜:二年生草本植物,甜菜属二年生草本植物,根圆锥至纺锤状,多汁。是甘蔗以外的一个主要糖来源。包装:是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所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销售:指以出售、租赁或其他任何方式向第三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行为。的确:真实,确实,实在,果然,果真。

    五、近义词。

    味道——滋味、平时——平常、特别——十分、好奇——新奇、

    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确——确实

    六、反义词。

    平平常常——超乎寻常、特别——一般、好奇——冷淡、的确——也许

    七、多音字

    1.的:

    de(好的.)。

    dí(的确)。

    dì(目的)。

    dī(的士)。

    2.应:

    yìng(应答)、(应付)。

    yīng(应当)、(应该)。

    3.好:

    hǎo(好人)、(好事)。

    hào(好奇)、(好色)。

    八、段落大意。

    第1自然段,爸爸告诉孩子今天要吃千人糕。第2自然段,孩子好奇什么是千人糕?第3自然段,爸爸告诉孩子千人糕要很多人才能做成。第4自然段,孩子猜想千人糕一定很大。第5自然段,孩子看到的千人糕和平常的米糕是一样。第6自然段,爸爸问孩子“千人糕怎么做成的?”引出下文。第7~9自然段,通过讲述千人糕的三道工序,进一步说明了千人糕的来之不易。第10~11自然段,孩子明白了“千人糕”名字的来历。九、练习

    给下列词语注音:学习、桌子、难道、味道、就是、加工、种子、农具、甜菜、劳动经过选词填空。(填序号)①勤劳②疲劳

    ⑴.每天早晨,______的村民都在地里干活。⑵.他一天一夜没有休息,看上去很______。

    ①平常②经常

    ⑴.这就是我们______吃的米糕。⑵.雷锋叔叔______到学校里给二年级的同学讲故事。

    3.、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要经过种植水稻、收割水稻、把大米磨成粉、种植甘蔗、加工制作糖等劳动做成的。

    4.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举个例子说一说。

    我们穿的衣服,需要农民伯伯种植棉花,工人采摘棉花,纺织工人再纺织成线,用线织成布匹,再裁剪缝制成衣服。

    千人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汉字,会认会写9个字学习新的偏旁部首正确读写有关词语。掌握多音字“的'”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重点:

    1、认识16个汉字会认会写9个字学习新的偏旁部首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看到题目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尝一尝这个“千人糕”好不好?

    2、齐读课题《千人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在讲些什么?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糕、特、嘛、买、糖、蔗、汁、菜、熬、算、销、售、劳、的、确、应。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特、的、确、应、汁。

    (1)比较认知“特”和“确”: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由偏旁加上学过的旧字组成的,比较容易识记。(出示谜语帮助识记生字。)

    (2)“的”字强调音节是“dí”,还有一个读音“de”。要注意区分开,在文中的词语“的确”中读第一个音节。

    (3)“应”字强调音节是“yīnɡ”,还有一个读音“yìnɡ”。要注意区分开,在文中的词语“应该”中读第一个音节。

    (4)“特”字也是左右结构的字。出示谜语,帮助理解生字。

    (5)出示图片帮助识记生字“甘蔗”和“甜菜”。

    5、猜谜语。

    寺旁有头牛——特

    加水十次——汁

    石头一角——确

    6、开火车读准字音。

    四、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导学:同学们看到题目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尝一尝这个“千人糕”好不好?一起来学习《千人糕》。

    1、一天爸爸对孩子说:“今天我们来吃千人糕吧。”(把句子读通顺。)

    2、“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想一想如何才能读出“好奇”的语气。)

    3、“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爸爸回答。(真好奇啊!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啊?)

    4、孩子想: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tè)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哦。这句话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我们应该怎样读?)

    5、爸爸端来一块糕,那糕看上去跟平时吃的糕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mɑ)!您给我买(mǎi)过。”(到底是什么回事呢?)

    6、爸爸说:“是的,就是平常吃的米糕。你知道这糕是怎么做成的吗?”(很想知道,你呢?)

    7、孩子说:“是把大米磨(mò)成粉做的,还加了糖(tánɡ)。”

    8、爸爸说:“是啊,大米是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来的。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具、肥料、水……”(朗读时注意顿号的停顿时间。)

    9、爸爸接着说:“糖呢,是用甘蔗(zhè)汁(zhī)、甜菜(cài)汁熬(áo)出来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种。熬糖的时候,要有工具,还得有火……就算(suàn)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xiāo)售(shòu),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láo)动。”(注意把长句子读通顺、流利。)

    10、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想想,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bǎi)在我们面前。”(大家的力量!)

    11、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的(dí)确(què)应(yīnɡ)该叫‘千人糕’啊!”(原来是这样!,流利,读通顺哦!)

    五、课堂展示

    1、比较句子,指导朗读。

    A、出示:

    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

    就是平常吃的米糕。

    B、讨论:

    这两句话是什么句式?

    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C、指导读句子。

    第一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第二句要用肯定的语气读。

    2、小组推荐优秀小选手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练习说话。

    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为例,说说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千万人合力得来的,让我们心怀感恩吧。(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味、具、汁、劳”的注意要点。(预设:“具”三横不要少一横。“味”注意“未”上横短,下横长。“汁”想一想其它“氵”的字。“劳”注意偏旁下面没有一点。)

    4、学生临习生字。

    七、巩固练习

    1、打开“基础训练—《千人糕》”,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出示拼音练读。

    2、给生字组词,开火车组词。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词语,大家抢读,美读,大声读,体会语言的美好。

    4、复习生字,出示形近字组词,大家进行开火车。

    5、出示多音字、同音字,进行训练与积累。

    6、学习生字,说一说同一个偏旁的字有什么特点。

    7、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二、课文赏析

    (一)品读第1—4自然段。

    导学:同学们看到题目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尝一尝这个“千人糕”好不好?一起来学习《千人糕》。一天,爸爸对孩子说:“今天我们来吃千人糕吧。”“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爸爸回答。

    孩子想: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tè)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1、你在这些文本中读到了什么?

    2、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到的呢?

    3、“千人糕”是什么呢?我也很好奇,小朋友们,你好奇吗?

    4、为什么用“很多很多”呢?

    5、在孩子的想象中,“千人糕”是怎样的呢?

    (二)课堂展示

    观察一下标点符号的用法。

    A、提示语在前面,加:“”

    B、提示语在中间,加“”,“”

    C、提示语在后面,加“。”

    (三)品读第5—9自然段。

    爸爸端来一块糕,那糕看上去跟平时吃的糕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吃过的米糕嘛(mɑ)!您给我买(mǎi)过。”

    爸爸说:“是的,就是平常吃的米糕。你知道这糕是怎么做成的吗?”

    孩子说:“是把大米磨(mò)成粉做的,还加了糖(tánɡ)。”

    爸爸说:“是啊,大米是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来的。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具、肥料、水……”

    爸爸接着说:“糖呢,是用甘蔗(zhè)汁(zhī)、甜菜(cài)汁熬(áo)出来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种。熬糖的时候,要有工具,还得有火……就算(suàn)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xiāo)售(shòu),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láo)动。”

    1、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2、试着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平常吃过的米糕为什么就叫做“千人糕”了呢?

    4、“那糕看上去跟平时吃的糕没有什么两样”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5、观察一下标点符号的用法。

    6、顿号用途: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

    7、用上“就算……还得……”说一句话。

    8、用上“要有……还得有……”说一句话。

    9、仿照例子写句子。

    AABB:平平常常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四)品读第10—11自然段。

    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想想,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bǎi)在我们面前。”(大家的力量!)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的(dí)确(què)应(yīnɡ)该叫‘千人糕’啊!”

    1、“才”,说明了“千人糕”制作的不易。

    2、想一想“经过”的意思,并用上“……经过……”说一句话。

    3、的确:确乎,确实。试着说一句话吧!

    4、为什么叫它“千人糕呢”?

    三、交流分享

    1、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通过大家合作得来呢?(播放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

    2、句式训练。

    例:

    看到“千人糕”,我想到了农民、稻谷、大米、甘蔗汁、包装……

    看到“衣服”,我想到……

    看到“铅笔”,我想到……

    四、中心点击

    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五、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千人糕》”,一起来闯关吧!

    六、作业布置

    1、写会本课生字。

    2、把积累的好词好句子写到小本本上。

    3、把自己懂得的道理写在“我的小本本上”。

    千人糕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

    难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字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米粉米稻子农民

    米糕锅、煤.工人

    布农民、工人

    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使社会更美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扩词、填空、照样子写词语。

    课外:读背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6、千人糕

    2、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读后讨论:千人糕就是什么糕?(重阳糕)为什么称重阳糕为千人糕?

    2、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3、试读课文

    (1)试读第一自然段。

    A出示生字卡片:重、米、普、吗

    指名认读,注意:重是后鼻音,吗是轻声。

    B出示句子: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

    领读句子,指名读句子。

    C指名试读课文。

    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2)试读第二自然段。

    A出示生字卡片:碾、磨

    指名认读生字,注意:碾是鼻音。

    B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

    (3)试读第三自然段。

    A抽读生字卡片:接、需、厂、纺、纱、制、加、锅。

    提醒学生读准下列字音:厂、纱、制。

    B出示句子:

    一说起布,就会想到种棉花的,摘棉花的,纺纱的,织布的,还有制造纺织机的

    这句话读时要注意停顿。

    C指名试读课文。

    (4)试读第四自然段。

    A提醒读准边音劳。

    B指名读课文。

    要求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4、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读后讨论。

    千人糕教案【篇8】

    教案目标:

    1、根据画面大胆想象内容

    2、理解内容,东东任何物品都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教案准备:

    幼儿用书、磁带或CD。

    教案过程:

    1、生活经验回顾,激发阅读兴趣。

    过生日的时候,小朋友都会做什么?吃什么?

    小朋友听说过千人糕吗?吃过吗?你们猜猜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阅读

    有一个小朋友在生日那天得到了一个千人糕,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小朋友们,你们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

    3、分片断阅读,理解内容。

    里有谁?妈妈说了什么?小朋友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是怎么想的?

    小朋友为什么会觉得奇怪?你知道蛋糕是用什么做的吗?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蛋糕又叫千人糕了吗?

    4、幼儿倾听并学习讲述。

    教师讲述,图中小朋友想象的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在讲述的时候也要把小朋友想象的内容讲进去。

    幼儿边阅读边讲述。

    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把一个小小的蛋糕叫千人糕。

    千人糕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

    难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字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10 千人糕

    米粉 米 稻子 农民

    米糕 锅、煤 .工人

    布 农民、工人

    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使社会更美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扩词、填空、照样子写词语。

    课外:读背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0 千人糕

    2、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读后讨论:千人糕就是什么糕?(重阳糕)为什么称重阳糕为千人糕?

    2、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3、试读课文

    (1)试读第一自然段。

    A 出示生字卡片:重、米、普、吗

    指名认读,注意:“重”是后鼻音,“吗”是轻声。

    B 出示句子: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

    领读句子,指名读句子。

    C 指名试读课文。

    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2)试读第二自然段。

    A 出示生字卡片:碾、磨

    指名认读生字,注意:“碾”是鼻音。

    B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

    (3)试读第三自然段。

    A 抽读生字卡片:接、需、厂、纺、纱、制、加、锅。

    提醒学生读准下列字音:厂、纱、制。

    B 出示句子:

    一说起布,就会想到种棉花的,摘棉花的,纺纱的,织布的,还有制造纺织机的……

    这句话读时要注意停顿。

    C 指名试读课文。

    (4)试读第四自然段。

    A 提醒读准边音“劳”。

    B 指名读课文。

    要求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4、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读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给下列生字加上音节。

    ( ) ( ) ( ) ( )

    锅 重 吗 厂

    ( ) ( ) ( )

    制 劳 碾

    二、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师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有关知识。

    (3)比较句子,指导朗读。

    A 出示: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怎么说是千人糕呢?

    B 讨论:这两句话是什么句式?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把第一句话换个说法?

    (两句话后面都是问好,但第一句话并不表示疑问,它可以改说成:这是普通的糕。第二句话表示的是疑问。)

    C 指导读句子。

    第一句要用肯定的语气读,第二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D 指名试读,齐读。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2、3两个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A 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B 指名读妈妈说的第二句话,妈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C 指导读妈妈说的第一句话。

    “怎么不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怎样读?(用肯定的语气)

    教师范读,指名读。

    D 指名读妈妈说的第三句话。

    指名读句子,这句话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我们应该怎样读?

    (这句话后面是感叹号,要读出感叹的语气)

    e 小结第2自然段。

    这段话告诉我们,做糕需要米粉,米粉来得不容易。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A 我们蒸糕需要哪些东西?

    (板书:锅、煤、布)

    B 锅、煤、布是怎么来的?

    C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人外,还有哪些人的劳动?

    D 指导朗读.

    提醒学生要用谈心的语气读,速度要不快不慢,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感叹的语调,“还”要重读。

    齐读第三自然段。

    E 小结第三自然段。

    3、精读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句子:

    哪怕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米糕,也是成千上万人劳动的成果呀!

    A 比较词语:普通 普普通通

    (普普通通比普通程度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普通)

    B 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平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C 练习说话。

    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出来的。

    D 小结: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需要的东西五花八门,而这一切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得到。

    三、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 指名说说学习过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

    1、口头扩词

    劳:( )( )( )( )( )

    普:( )( )( )( )( )

    接:( )( )( )( )( )

    制:( )( )( )( )( )

    2、填空。

    (1)“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因为 ,所 以说是千人糕。

    (3)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五、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同桌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引导自学生字字形。

    要求: 找出形近字。

    找出难写难记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哪些字与我们学过的字有点像?

    重 童 米 木 吗 妈 广 厂 加 功

    (2)指名说哪些字笔顺难把握。

    制 重 普

    3、指导书写。

    制:左宽右窄。

    接、吗:左窄右宽。

    重、厂、米:要居中写。

    三、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两遍。

    2、读一读,再抄写。

    重阳 劳动 需要 笑着说

    中午 制造 还要 接着说

    3、比一比,再组词。

    木( ) 马( ) 广( ) 功( )

    米( ) 妈( ) 厂( ) 加( )

    4、照样字写词语。

    普通 普普通通

    ( ) ( )

    ( ) ( )

    ( ) ( )

    ( ) ( )

    千人糕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

    难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字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10 千人糕

    米粉 米 稻子 农民

    米糕 锅、煤 .工人

    布 农民、工人

    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使社会更美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扩词、填空、照样子写词语。

    课外:读背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0 千人糕

    2、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读后讨论:千人糕就是什么糕?(重阳糕)为什么称重阳糕为千人糕?

    2、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3、试读课文

    (1)试读第一自然段。

    A 出示生字卡片:重、米、普、吗

    指名认读,注意:“重”是后鼻音,“吗”是轻声。

    B 出示句子: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

    领读句子,指名读句子。

    C 指名试读课文。

    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2)试读第二自然段。

    A 出示生字卡片:碾、磨

    指名认读生字,注意:“碾”是鼻音。

    B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

    (3)试读第三自然段。

    A 抽读生字卡片:接、需、厂、纺、纱、制、加、锅。

    提醒学生读准下列字音:厂、纱、制。

    B 出示句子:

    一说起布,就会想到种棉花的,摘棉花的,纺纱的,织布的,还有制造纺织机的……

    这句话读时要注意停顿。

    C 指名试读课文。

    (4)试读第四自然段。

    A 提醒读准边音“劳”。

    B 指名读课文。

    要求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4、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读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给下列生字加上音节。

    ( ) ( ) ( ) ( )

    锅 重 吗 厂

    ( ) ( ) ( )

    制 劳 碾

    二、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师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有关知识。

    (3)比较句子,指导朗读。

    A 出示: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怎么说是千人糕呢?

    B 讨论:这两句话是什么句式?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把第一句话换个说法?

    (两句话后面都是问好,但第一句话并不表示疑问,它可以改说成:这是普通的糕。第二句话表示的是疑问。)

    C 指导读句子。

    第一句要用肯定的语气读,第二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D 指名试读,齐读。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2、3两个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A 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B 指名读妈妈说的第二句话,妈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C 指导读妈妈说的第一句话。

    “怎么不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怎样读?(用肯定的语气)

    教师范读,指名读。

    D 指名读妈妈说的第三句话。

    指名读句子,这句话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我们应该怎样读?

    (这句话后面是感叹号,要读出感叹的语气)

    e 小结第2自然段。

    这段话告诉我们,做糕需要米粉,米粉来得不容易。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A 我们蒸糕需要哪些东西?

    (板书:锅、煤、布)

    B 锅、煤、布是怎么来的?

    C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人外,还有哪些人的劳动?

    D 指导朗读.

    提醒学生要用谈心的语气读,速度要不快不慢,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感叹的语调,“还”要重读。

    齐读第三自然段。

    E 小结第三自然段。

    3、精读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句子:

    哪怕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米糕,也是成千上万人劳动的成果呀!

    A 比较词语:普通 普普通通

    (普普通通比普通程度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普通)

    B 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平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C 练习说话。

    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出来的。

    D 小结: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需要的东西五花八门,而这一切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得到。

    三、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 指名说说学习过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

    1、口头扩词

    劳:( )( )( )( )( )

    普:( )( )( )( )( )

    接:( )( )( )( )( )

    制:( )( )( )( )( )

    2、填空。

    (1)“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因为 ,所 以说是千人糕。

    (3)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五、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同桌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引导自学生字字形。

    要求: 找出形近字。

    找出难写难记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哪些字与我们学过的字有点像?

    重 童 米 木 吗 妈 广 厂 加 功

    (2)指名说哪些字笔顺难把握。

    制 重 普

    3、指导书写。

    制:左宽右窄。

    接、吗:左窄右宽。

    重、厂、米:要居中写。

    三、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两遍。

    2、读一读,再抄写。

    重阳 劳动 需要 笑着说

    中午 制造 还要 接着说

    千人糕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反复朗读,能够理解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珍惜。

    教学重难点:

    生字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讲解重点生字词

    齐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三、品读课文,探究深意

    齐读课文,情节分析

    小组讨论,理解情感

    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并结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逐字稿

    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最喜欢吃的糕点是什么呀?小红同学,哦,你最喜欢吃豆沙包,还有吗?哦,有喜欢吃年糕的,还有喜欢吃月饼的,还有喜欢吃蛋黄酥的,那同学们你们吃过千人糕吗?老师看到大家都摇了摇头,今天呀我们就要一起学习一篇关于千人糕的课文,课文题目就是《千人糕》。

    跟老师一起读课文题目《千人糕》,好,读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张三同学,千人糕是什么糕点呢?他好吃吗?为什么叫千人糕呢?同学们的问题真多,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同学们带着问题听,边听边想,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老师读完了,有不认识的字词吗?老师帮大家列在PPT上了,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学习。嗯,老师看到大家都抬起头来了,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哪个小组给大家领读一遍生字?嗯,一小组,好,二小组给一小组读的生字组个词!嗯,三小组同学不甘落后一直在举手,三小组同学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记忆字形的窍门吧!哦,三小组同学说蔬菜的菜,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采花采,下面是他的读音,因为蔬菜是植物所以是草字头,所以两者一结合就是蔬菜的菜啦!哇!根据三小组同学的描述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的形。我们给爱动脑筋的三小组同学鼓鼓掌!

    我们学会了生字,那老师就要考考大家,看生字放在课文里大家是不是还认识了,请大家齐读课文,老师听一听哪一组读得最流利!开始!

    一小组同学声音很洪亮继续加油!二小组同学要注意字音,三小组同学很有感情!

    同学们都读完课文了,还记得刚刚的问题吗?接下来,我们慢慢去探索。首先,老师问问大家,故事里的主人公分别是谁呀?对,是爸爸和孩子。那我们就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起探索刚刚的问题!男生读爸爸,女生读孩子!老师读旁白。

    我们先读第1-3自然段。同学们,看来课文里的孩子和大家问了一样的问题,什么是千人糕,那什么是千人糕呢?夏明同学,哦,就是很多人一起做才能做成的糕点。同学们,大家平时吃的糕点是谁做的呢?哦,是妈妈做的,妈妈一个人做出来的吗?是呀,平时我们在家吃的糕点妈妈自己就做好了,那这个千人糕要一千人做才能做好,是什么样子呢?大家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哦,张三同学说一定很大!还有同学说一定工艺很复杂!那一定是一块很特别的糕点!

    那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继续朗读第四第五自然段!千人糕是一块很特别的糕点吗?哦,不是,那是什么呢?哦,就是平常吃的米糕!孩子发现爸爸说的千人糕其实就是一块米糕,大家想想孩子这时候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李四同学,哦,疑惑,还有吗?哦,愤怒,以为爸爸骗了自己。

    那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继续朗读第6-10自然段,看看爸爸是怎么解释的。爸爸是骗孩子的吗?哦,不是。那爸爸是从哪方面解释千人糕的呢?哦,从他的做法。哪位同学给我们说说千人糕里是怎么做的呢?哦,就是把大米磨成粉然后放糖。那这些材料有什么特别的呢?谁来给我们说说,王五,哦,大米是要经过无数的农民伯伯一点的一点劳动得来的,糖也需要很多人一步一步的制作才能完成,这里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那同学们知道千人糕为什么叫千人糕了吗?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哦,因为这块小糕点里凝聚着许许多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呀!同学们,我们再回头想想,刚刚大家说自己平时吃的糕点是妈妈一个人完成的,真的是这样吗?哦,不是的,还有哪些劳动人民呢?

    小红,你说说,哦,你喜欢吃的蛋黄酥就更麻烦了,农民伯伯还要养鸡、种红豆、再把红豆磨成红豆沙,还有面粉!黄油!呀你这个不止是千人糕是好几千人糕了!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大家学习到了什么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个代表说说!

    一小组同学举手了,我们先请一小组同学说!哦,自己平时吃的粮食都来之不易,需要很多人付出辛勤劳动!还有吗?二小组,哦,我们应该珍惜粮食。还有吗?三小组,哦,我们不能只看实物的表面,还需要深入思考,刚刚大家以为自己吃的糕点都是妈妈一个人做的,其实不是呀!

    大家总结的都非常好!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一定要珍惜手中的食物,这里面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那除了粮食,还有哪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是经过很多人的劳动得来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写成200字的小短文,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下课!

    千人糕教案【篇12】

    一、说教材

    《千人糕》一文以父子对话的形式,介绍了千人糕的制作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社会更美好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同时孩子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根据《纲要》中语言领域的目标和指导要点提示以及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糕、特”等13个生字,会写“能、桌”等9个生字。

    2.试着默读课文,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千人糕背后蕴含的意义。

    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选择了导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在感悟文章的主旨,理解“千人糕”的制作过程,明白许多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

    学法:结合本课蕴含深刻道理的特点,我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默读法、复述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

    谈话导入。课的开始谈话,从糕点引入,让学生自由说吃过的糕点,提问质疑引入课堂。

    (2)整体感知

    老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内容,不用任何教具,依据孩子无意注意站主要地位,有意注意还不稳定的特点,为了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对故事内容的感知,通过听课文朗读,提出问题,课文是谁和谁的对话,谈话的内容是什么?

    (3)品读课文

    借助插图练说。借助课文的两幅插图,观察图画上的事物、人物,通过课件理解米糕的制作过程,从看图到看文字,找出讲述图画内容的句子。最后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体现了“学表达”的语言运用要求,需要学生经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转换再到说话表达的学习语言运用的全过程。

    (4)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仿照课文进行说话,感悟课文的主题,让学生明白不仅是千人糕还是生活的每一样东西,都需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供我们食用和使用。

    五、板书设计

    6 千人糕

    大米 农民种的稻子加工

    糖 甘蔗汁、甜菜汁熬

    甘蔗、甜菜 人种出来的

    米糕完成 包装、送货、销售

    《千人糕》这个故事,主要的借助孩子经常吃到糕点,揭示一个生活哲理:每一样物品都凝聚了大量的劳动,享用时,应该对劳动者心生感激之情。延伸到国学诵读,特别是已学过的《悯农》,理解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粮食,爱护劳动成果。

    千人糕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识记,交流方法,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投影画面,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美食——千人糕。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叫做“千人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不重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我会读生字。(多媒体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nénɡ wèi mǎi jù ɡān zhī tián cài láo

    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1)读第一行生字:同桌互读。同桌读有困难的'地方帮助他纠正,读得好的地方表扬他并向他学习。师生共同订正:

    “甜”三拼音节,“菜”是平舌音,“汁”是翘舌音,“甘”是前鼻音,“能”为后鼻音。

    代表读,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

    ɡāo tè mɑ zhè áo suàn xiāo shòu dí què yīnɡ

    糕特嘛蔗熬算销售的确应

    (2)指名读第二行生字,纠正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算”是平舌音,“蔗、售”是翘舌音。

    “应”:整体认读音节,后鼻音。

    (3)检查评价。谁能大胆、响亮地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评价后再读。

    3。再读课文,初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义内容,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自由读文,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师总结。

    课文写了听爸爸讲千人糕的复杂制作过程。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读一读生字,并扩词。

    2。这些生字,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加一加:“口+未”就是“味”,“舌+甘”就是“甜”,“艹+菜”是“菜”。

    减一减:“实”减掉宝盖头上的的两个点,就是“买”。“熊”减掉“灬”就是“能”。“真”减掉“十”就是“具”。

    换一换:“叶”去掉“口”,换成“氵”,就是“汁”。

    猜谜语:“草桥飞云动”,是“劳”;“要知甜不甜,快去用舌舔一舔。”是“甘”。

    3。自由组合学习生字,观察一下上面的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他们写正确、美观?

    4。让学生相互交流分析生字字形,生自由说,师适当补充。

    出示生字的田字格课件: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能”;右边的两个“匕”,是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具”上面不是“且”,要多一横。

    “劳”注意不要漏掉中间的“冖”。

    另外,“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菜”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甘”是独体字,横基本压住横中线上。

    5。当小老师教,说说生字的笔顺,教师范写。

    6。学生书写生字。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7。交流反馈,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说说好在哪里。

    8。游戏巩固识字。

    (1)“找朋友”。出示形旁和声旁,学生根据形旁和声旁组成生字。

    (2)“我指你认”。一个学生指生字,一个学生在文中找含生字的词或句子。

    (四)课堂回顾,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千人糕的复杂制作过程,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收获可真不小。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课文讲了什么。

    千人糕教案【篇14】

    妙析教材

    课文通过爸爸的话,告诉我们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都吃过米糕,但对米糕的制作过程比较陌生。因此,学生读课文时会有新奇感。对于本课所渗透的情感熏陶学生可能不易体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教学建议

    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了解米糕这种平常食物的来之不易,再通过举例进而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都像千人糕一样来之不易,进而让学生明白: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插图,小组合作,了解米糕的制作过程。

    2.通过阅读,感悟一样东西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重点难点

    重点

    1.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难点

    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小黑板。

    学生:了解日常生活用品或食品的制作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引导学生质疑,知道米糕是怎样来的。

    三、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千人糕。

    2.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四、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学生讨论:千人糕是什么糕?

    2.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3.试读课文。

    (1)试读第1~4自然段。

    A.出示生字卡片:糕、特。(指名认读)

    B.领读句子,指名读句子。

    C.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D.想想这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分组交流——全班反馈)

    (2)试读第5、6自然段。

    A.出示生字卡片:嘛、买。(指名认读)

    B.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C.想想这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分组交流——全班反馈)

    (3)试读第7~9自然段。

    A.抽读生字卡片:粉、糖、蔗、汁、菜、熬、算、销、劳。

    (提醒学生读准下列字音:蔗、算。)

    B.指名试读句子。

    C.想想这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试读第10、11自然段。

    A.提醒读准“的、确、应”,其中“的”是个多音字,在“的确”一词中读“dí”。

    B.指名读课文。

    (要求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C.想想这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读后讨论,师生交流。

    五、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观察字形。

    要求:(1)找出易写的字。

    (2)找出难写难记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哪些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字有点像?(指名说)

    (2)指名说说哪些字的'笔顺很难把握。

    (教师重点讲解“能、甜、菜”的笔顺。)

    3.指导书写。

    能:注意右部的笔顺。

    甜:第一笔是撇。

    菜:下部“采”是8画,不要将中间的点与竖连成一笔。

    4.学生范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

    六、梳理板书

    千人糕1~4吃千人糕前的对话。5、6千人糕不是孩子想象中的那样。7~9米糕是怎样做成的。10、11米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2.精读课文,感悟每一件东西都来之不易,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难点

    精读课文,感悟每一件东西都来之不易,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

    三、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认读词语。

    特别销售劳动米糕的确

    应该甘蔗甜菜汁熬糖就算

    四、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1~4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孩子想象中的千人糕和爸爸说的千人糕是不是一样的?

    2.精读第5、6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读句子。

    A.出示: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

    B.指导读句子。

    第一句要读出疑问、好奇的语气,第二句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C.指名试读,齐读。

    (3)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精读第7~9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是谁说的?(孩子和爸爸)

    (2)讨论:孩子认为米糕是怎样做成的?

    (3)指名读第8自然段,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不容易?(大米种出来不容易)

    (4)自读第9自然段,数一数,爸爸一共说了几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四句,糖的来源、熬糖所需的原料、熬糖时所需的工具、米糕做好后的包装、送货、销售。)

    (5)教师范读,指名朗读。

    (6)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人外,还有哪些人参与了制作米糕的劳动?(学生自由说)

    (7)让学生借助插图,试着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4.精读第10、11自然段。

    (1)默读第10、11自然段。

    (2)出示句子:

    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A.尝试删去“的确”可以吗?

    (不可以,“的确”强调了名副其实。)

    B.指名说说对这句话的感悟。

    (一块平常的糕,都要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平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5.练习说话。

    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出来的。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指名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总结。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需要的东西五花八门,而这一切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做到。

    六、梳理板书

    千人糕

    大米←农民:种子、农具、肥料、水糖糖来源:甘蔗、甜菜熬糖:工具、水后期:包装、送货、销售来之不易共同劳动。

    七、教学感悟

    本课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初读、精读课文,围绕关键问题“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感悟,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情感课。

    【核舟记教案精华1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