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毫米分米教案
  • 毫米分米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29

    毫米分米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在上课前准备教案课件是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这也是表现职业素养的重要之一。然而,编写教案课件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能够反映出教案课件是否启发学生。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一篇深具启发性的“毫米分米教案”。我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提供参考,帮助你提高教学水平。

    毫米分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毫米分米教案 篇2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编排的内容很充实,由于有较多的学生操作活动,又是一节低年级数学概念课,所以把这一课上扎实上好不容易。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引导: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

    二、认识毫米。

    (1)引导: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学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完成课题板书:分米和毫米)

    (2)小组学习。

    ①出示学习步骤。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说明: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

    追问:1厘米中数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3)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教师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学生互相比画,并用一分硬币进行检验。

    (4)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互相说一说。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提问: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或厘米)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反思:分米和毫米一课重点是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大部分学生也能正确利用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灵活运用,还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审题。如黄瓜长2( ),在认识厘米和米时,也曾有类似题:黄瓜长25( ),却不假思索地填上了“厘米”。

    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课后,我突然想到了一则关于长度单位运用错误的笑话: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于是我拿出来让学生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刚读了两句,班中便发出了“啊”的惊讶声,读到最后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故意疑惑地问:“笑什么呢?”学生马上按捺不住了,“2分米长的床只有两个这么长,怎么睡人呀!”“1厘米的牙刷这么长,那只能小人国的人用了!”……纷纷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对呀,你们在选择单位时,可要注意了,可以用我们身边的“尺”,比如“一庹”、“一拃”、“一步”等来比划一下,看看自己填得是否合理。”

    这样,学生在比划和说理想结合的过程中,拉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更深刻地明白自己就像随身带了一把尺,可以随时进行估测。

    毫米分米教案 篇3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了系统的学习,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原来的基础上了解毫米产生的意义,理解1厘米=10毫米,感受1毫米的厚度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二、学习目标

    (一)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诀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猜猜老师的身高有多少?(1米61厘米)里面出现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测量哪些物品用米?哪些用厘米?,我们的数学书用哪个作单位比较合适?

    2、估一估

    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厘米,宽大约是( )厘米,厚大约是( )厘米,

    3、量一量

    数学书的长是( ),宽是( ),騠是( )。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较准确的测量,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一毫米,

    (二)学海探秘

    1、汇报课前小研究。

    你知道了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教师出示有关毫米的知识。

    2、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毫米吗?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放大尺子)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4)观察会员卡的厚度,用尺子量一量卡的厚度,用手捏住卡感知1毫米的厚度,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3、认识1厘米=10毫米。

    (1)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出示视频)

    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4、测量

    (1书本第22页做一做。

    (2)测量每条线段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橡皮擦长

    (2)教室的长约10( )

    (3)玻璃厚约5( )

    (4)玲玲的身高为125( )

    2、我会算。

    8厘米=( )毫米40毫米=( )厘米

    10厘米=()毫米3厘米4毫米=( )毫米

    毫米分米教案 篇4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2~4。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吸管一根,剪刀一把,一小组一把米尺。铅笔、练习本、橡皮。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长度单位有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继续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加深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和学习建立升的概念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初步的估测能力。

    4、让学生生能在学习中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交流,灵活的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长度单位又比较抽象。基于此,本课中我力求创设自主探索环境,让学生在猜一猜、量一量、找一找等实践探索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突破难点。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活动:

    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练习本的宽和课桌的高。然后再量一量,记录员在记录卡上做好记录。

    小组汇报各种记录的情况。

    师:在刚才的测量中,我们发现,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要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就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

    (1)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指名说说找到的1毫米。

    (2)课件演示放大的直尺,指着直尺上的任意1小格,问学生是多长。小结得出:在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

    (3)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a在直尺上仔细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b.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汇报。

    (5)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6)师: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大的。

    (1)引入分米。

    不用直尺,将桌子上的吸管剪成10厘米长。

    师巡视,观察剪的情况。

    剪好后,拿出直尺,量一量自己剪好的吸管,看看自己的眼力准不准。

    汇报:说说你的吸管是多长?还有更接近10厘米的吗?

    如果有刚好是10厘米的,直接引:其实刚才这位小朋友剪的这段吸管的长度就是1分米。分米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长度单位。(板书:分米)

    否则这样引:其实刚才这位小朋友剪的这段吸管的长度只要加上(或减去)多少1厘米就是1分米了……。

    先在直尺上比划比划1分米有多长?伸出比划的手势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分米?

    估一估铅笔盒、课本、课桌等东西的长度、高度。

    在我们身边或周围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先估一估他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最多。

    2、班内汇报与交流。

    3、获得大星最多的小组介绍他们的估计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知道了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去测量。如果现在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温州到杭州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不好量,太长了)教师:“那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当然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查一查,看一看。

    通过比划唤起学生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让学生通过测量,发现铅笔的长和练习本的宽用厘米或米作单位都不合适,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让学生举例,可以深化学生对毫米的认识。课件演示毫米的应用,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毫米分米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学会测量。 教学准备: 一分的硬币,电话卡,光盘、学生尺及文具,测量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学过那些长度单位。[板书]

    2、你们能用手比一比一米、一分米、一厘米有多长?我们已成功进入长度单位王国,看看这里的小朋友用尺子在干什么?(生答)

    4、长度单位的聪明猴也一起来和我们上课了,看看聪明猴在为什么为难呢。《课件:聪明猴的难题》原来,有两兄弟为了一枚一分硬币的厚度争吵了起来。哥哥说厚一厘米,弟弟说厚一毫米。你同意谁的意见?

    5、当我们量较短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要用毫米做单位。 [板书:毫米] 用字母mm表示。

    1、观察引出“毫米”

    师:请你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尺子上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 生:厘米之间还有更小的刻度。

    师:我们可以用两支笔尖指出来,两笔尖之间的这一小段的长度就是1毫米,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一毫米么?《找学生展示台操作2-3》

    预设:(看看其他两个刻度中还有没有1毫米了)。生:用手比1毫米的长度。师:纠正不太规范的。

    师:那你现在能帮聪明猴解答一分硬币到底多厚了么,是1厘米还是一毫米? 你有什么感受?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1 毫米 师:1毫米确实太短太小了,所以就可以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看老师手中的这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生:举例。电话卡、身份证、充值卡等。

    师: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从0刻度起到刻度1中间有几个小格?赶快数一数。生自己数。10个小格。看你和老师数的一样不一样。《课件:毫米的渐变》带着学生一毫米一毫米的数,1毫米、2毫米、3毫米……10毫米。那刻度2到刻度3之间是几毫米? 1厘米=10毫米,那2厘米=?毫米 你是怎样想的?

    师:(1)同学们说的可真好,老师这有一根黄粉笔,想知道它有多长,谁能帮帮我。4厘米6毫米

    预设:生1:1厘米1厘米地数,到4刻度就是4厘米,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再加上6毫米就是46毫米。

    生2:从0刻度到4刻度是4厘米也就是40毫米,再加上6毫米是46毫米。 师: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先看整厘米,整厘米是几就是几厘米,再数有几小段。或者一厘米一厘米地数,看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再看有几小段。

    师:同学们都很会说,不知你们的动手能力怎样,我这有一根彩笔,谁能帮我量出来。师:测量时要注意:物体一端对齐0刻度,末端对着那个刻度就是多长,没有0刻度找一个刻度为起点,用末端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是他的长度。

    6、请你测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并记录下来。 如果出错:你是怎么测量的。

    1、34页2题。

    看来同学们在长度王国里旅行很愉快,可有个人还闷闷不乐呢,聪明猴、他想让我们帮他闯过第二关。快伸出我们友爱的手帮帮他吧。《课件:实物高度》 预测:如果出现用错单位的,用手比一比。

    四、小结。

    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五、延伸:那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老师找到很多用毫米做单位的物体,你能在生活中找一找吗?

    毫米分米教案 篇6

    一、揭题示标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百宝箱)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吗?(想)但是老师暂时还不能告诉你们,不过看大家这么可爱,老师可以向你们透露一点儿内幕,这里面的所有宝贝都和今天学的新知识《毫米的认识》有关,(板书课题)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一探究竟吧!请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毫米是长度单位,并知道1毫米有多长。

    2、能正确使用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3、会说出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齐读)(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有)

    要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那就需要大家认真的自学,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自学指导。

    一、 自主探究。

    自学指导(1)

    自学课本21面,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

    3、 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毫米作单位?

    (时间3分钟,比一比,看谁自学的又快又好!)

    现在开始! 好,停!谁来回答第1个问题, 那么谁能说一说用尺子量出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用毫米表示)用字母表示.

    大家真会自学!学的这么好,那让我们乘胜追击,请看自学指导(2)。

    自学指导(2)

    自学课本22面,再次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尺子,找到1厘米,数一数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几小格?其中的1小格就是( )。

    2、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发现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4、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自学时间:4分钟)

    二、 合作提升

    自学完了,自学效果怎么样呢?现在我们就来检测一下。

    拿出我们的尺子,结合认真的数一数。

    0~1是1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

    1~2是1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

    2~3是1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

    你发现了什么?

    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且每一小格的长度相等,即: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首先,我们自己先在尺子上找一找,比一比,然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也帮老师找一找,比一比。(演示)

    如果我们不用尺子,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

    (两个手指之间很小的缝隙就是1毫米,全班伸出小手演示)

    好!现在就让1毫米的长度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睁开眼睛,再次用手势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自己想一想,说一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物品呢?现在就到老师的百宝箱揭秘的时候了,

    (展示银行卡、小明星、身份证、五角硬币、钥匙、尺子、快餐杯等物品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我们认识了毫米,那么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先在尺子上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

    (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

    我们一块对着再数一数。(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

    那么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是:

    1厘米=10毫米

    三、 巩固运用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并且知道了1厘米=10毫米,那你们下面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1.读出下面图形的长度。(出示)

    你们会用毫米读出长度,那你们会用毫米测量长度吗?我们来检测一下。

    下面的几种测量方法正确吗?为什么?(出示)

    我们来实际操作一下,看谁量的又快又准!

    2. 量一量。 (出示)

    3.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谁拥有一双像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请你阅读明明的一篇日记,找出日记中用错了的单位,并比一比,说一说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20xx年9月17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3厘米高的卫生间,拿起了12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我跑步到学校,看到180米高的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6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我们一块用正确的单位把明明的日记读一遍。

    4、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出示)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再用一句完整的话表示出图的意思。(出示)

    四、总结解惑

    通过我们的交流学习,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惑吗?

    毫米分米教案 篇7

    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计算。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人物,看看是谁来了?(出示孙悟空)

    他带来了什么?(金箍棒)想看孙悟空表演几招吗?

    师:是啊,金箍棒越变越短,最后放进耳朵里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

    小结:刚才同学们在估计的时候用到了米和厘米,(板书:米和厘米)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2)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比划一下。

    看来我们同学心中这把尺子还是很准的。现在是越变越短,越变越短,最后变到孙悟空的耳朵里了,那大家猜一猜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啊?

    师:这是你的猜测。到底有多长啊,咱们用直尺量一量。在量之前回顾测量方法。(出示判断题)

    (2)会了方法后同学们开始量一量吧!

    这根金箍棒的长度太小了都不到1厘米,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已经不能精确的表示出它的长度了。要想精确的表示出小金箍棒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

    师:接下来,请把目光移到我们的学具盒,从中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呢?想一想。

    师:请你再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现在你能表示出孙悟空耳朵里的小金箍棒有多长吗?

    4、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a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找一找说一说。

    6、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1、出示各种物体的长度,学生认一认。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篇二:毫米的认识 微课教学设计 郭红星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知识块,课标中提到要求在实践活动中,知道毫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教材从测量身边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导入,引出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用毫米测量,会举例身边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分两个层次进行技能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 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通过学习毫米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习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以后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厘米的学习过久,可能会导致现实经验与知识经验的脱节,对于用厘米的知识来估计、测量会出现陌生感。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经历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借助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身份证、校讯通、学生尺、1分硬币、1元硬币、1角硬币、身份证。

    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回忆二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基础)

    毫米分米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好又多、易初莲花、海王星辰”等会员卡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1)量一量。

    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如果我们要量课室的长我们就要用到“米”作单位,如果要量课本的长我们就要用到“厘米”作单位,那好上次布置小朋友量书本的长度,请小朋友来汇报一下,课本长大约是( )-( )厘米,宽大约是( )-( )厘米,厚大约是( )-( )厘米。

    (2)师小结:我们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都不是整厘米数,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一)汇报课前小研究。

    1、小组交流。

    2、个别展示。

    3、师小结:看来小朋友真棒!知道了“毫米”这么多知识,老师实在佩服大家!现在梁老师抽一些知识来讲,看看大家是否真得学懂了。

    1、请拿出尺子,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3、(电脑演示)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1分钱硬币,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还有“好又多、易初莲花、迪卡龙、海王星辰”这些会员卡的厚度也是“1毫米”,请大家量一量看看是不是。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会员卡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像什么呢?(一条缝隙)“1角钱和1元钱”是不是1毫米呢?请大家量一量。

    5、生活中的1毫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光盘、磁卡等)

    6、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现在我们看看生活中有关毫米的一些知识。(电脑演示)

    7、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三)认识1厘米=10毫米。

    1、(电脑演示)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梁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6、指一指:要求在尺子上指出“5毫米、7毫米、9毫米”,并说出为什么这么快能找出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22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线段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5)大拇指的指甲长11(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

    2、我会算。

    50毫米=( )厘米 3厘米=( )毫米100毫米=( )厘米 76毫米=( )厘米( )毫米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四、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毫米分米认识教案集锦


    教师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课堂教学中,教案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教案可以体现教师的教育机制。如何在设计教案中让内容更直观呢?编辑收集并整理了“毫米分米认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毫米分米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米与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活动中经历测量物体的过程,体验分米、毫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2、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正确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知道米、厘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比一比谁的眼力好、估一估大约长多少、猜一猜大约有多厚等活动,培养学生自觉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正确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直尺、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入新课

    小兔拔萝卜:(让学生体验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一)认识毫米

    1、观察直尺,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每个1厘米中都有10个小格)

    2、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请每位同学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并用手势比划比划。

    4、再任意找出两个数,数数它们之间有几个小格?并把它记下来。

    (有可能出现:1厘米=10毫米3厘米=30毫米)

    5、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厘米=10毫米)

    6、学生量1分硬币的厚度,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7、猜一猜:大概几页书的厚度是1毫米?再合作验证。

    8、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9、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小结:测量比较精细的物品或要求量得精确的时候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如:手表的零件,测量降雨量也用毫米作单位。)

    10、每人在袋子里找出一件这样的物品。(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小兔继续拔萝卜:测得萝卜的长是10厘米。

    2、谁知道1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板书:10厘米=1分米)

    3、国际上把10厘米规定为1分米。从刚才老师的叙述中你听懂了什么?

    4、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并和同伴相互交流。

    5、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同桌相互验证。

    6、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用手势表示时教师要注意作方法上的指导)

    7、先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的长度,再比划验证。

    8、比一比谁的眼力好: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分米?

    9、小组合作探究: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同桌合作:喜欢量身上哪个部位都行,并把它记录下来。

    2、估一估: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再量一量。

    3、游戏:我来说,你来比。

    4、改正数学日记中的错误: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5米高的床上起床后,来到卫生间,拿起16分米的牙刷,9分米的牙杯刷牙洗脸后,吃完早饭匆忙上学去。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80毫米,我以每步4米的步伐走到学校。老师上课了,我拿起14毫米的钢笔和4米厚的练习本认真地作起了笔记。

    四、总结回顾强化新知

    (1)本节课你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了长度家族四兄弟后,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就要选择合适的单位。

    (3)用手势比划比划1米、1厘米、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4)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量一量整个萝卜的长度。

    毫米分米认识教案(篇2)

    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 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分米认识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2~53 页例 1、例 2,第 54 页的“想想做做” 。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观察、测量、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 长度观念。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 段的长度,积累一些测量和估计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体会认识成都单位是实际生活中计量长度的需要,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价值,增强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份米长和一毫米厚的物品若干件。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一枚 5 角硬币;每个小组准备一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提问:谁能知道,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要知道教室的门有多高,可以用什么作单 位来测量呢?1 米有多长?1 厘米呢?用手比划比划。

    2.说明:米和厘米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个新的长度单 位 分米和毫米。 (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 认识新知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出示一个长大约 20 厘米、 宽大约 10 厘米的文具盒。 用直尺量出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的 长。明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 20 厘米,宽大约是 10 厘米。 指出:像 10 厘米、20 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 厘米 是 1 分米,20 厘米是 2 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dm”表示。 (板书:分米 dm)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 10 厘米是 1 分米,在直尺上找出 1 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 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 分米正好是 10 厘米,也就是说,1 分米等于 10 厘米。 (板书:1 分米=10 厘米) 提问:你能用手比划出 1 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再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 1 分米的线段。 反馈:你是怎样画的?请同桌学生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 1 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反馈: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 1 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米尺上数一数,看 1 米有几分米。 (板书:1 米=10 分米)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并和同学交流。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要表示它的具体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 指出:表示不到 1 厘米的长度,就需要认识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大家在直尺上数一 数,课本的厚度有几个小格。 指出:直尺上 1 厘米中间 1 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 (板书:毫米)这是我们今天要认 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现在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 一指 1 毫米,看看 1 毫米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 1 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 1 厘米里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1 厘米等于几毫米?(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 1 毫米的物品(如,5 角硬币、身份证等) ,说明它们的厚度大约 都是 1 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输出 10 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 学生互相比划 1 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呐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指出:毫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三、课堂练习 巩固提升

    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 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做“想想做做”第 2 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现。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 提问: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3. 做“想想做做”第 3 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板凳的高各接近几分米,饼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 4 题。

    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 说一说估计的结果, 以及为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 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要用分米作单位。 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厘米数吗?比 18 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 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整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估计和测量的结果,想一想是估计的结果准确一些,还是测量的结 果准确一些。

    提出:估计时,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 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者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4. 阅读“你知道吗” ,并进行交流。

    四、反思交流 总结收获(略)

    毫米分米认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2)汇报交流。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2)床长2()。

    (3)大米宽2()。

    (4)黄瓜长2()。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教后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

    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毫米分米认识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第一课,实际上是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多种活动,把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使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长度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建立长度认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五、教具准备:

    常规:米尺、小尺子、一分米长的纸条、一分硬币 多媒体:课件

    六、学具准备:

    直尺、一分硬币、纸条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师: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了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多媒体课件)

    1.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和( )

    2. 测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 )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 )作单位。

    3. 1米=( )厘米 生:(看大屏幕说一说) 师:通过复习,你们掌握得还不错。同学们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再用手来比划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长。

    生:(一起比划1米和1厘米)

    师:(出示课件)谁能从尺子上找一找哪是1厘米?

    生1: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生2: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

    生3: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生4:从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

    设计意图:复习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同时感受1米和1厘米有多长。

    二、新授

    活动一:认识毫米

    师:拿出1分钱的硬币,你能测量一下1分钱硬币的厚度大约多少?

    生:不到1厘米。

    师:如何表示这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度呢?这就需要我们再来认识的一位新朋友——毫米,毫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它用字母mm表示。

    师板书:毫米 mm 师:(课件演示)同学们继续观察尺子,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你能看到了什么?

    生:有一个一个的小格。 师: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你再来数一数1厘米之中间有多少毫米。一组数从刻度0到刻度1,二组数从刻度1到刻度2,三组数从刻度2到刻度3,看看你们数的结果是不是一样。

    生: (拿出尺子数)

    生1:10毫米。

    生2:10毫米。

    生3:10毫米。

    师:也就是说1厘米 = 10毫米

    师板书: 1厘米 = 10毫米

    师:现在同桌再来一起测量一下1分钱硬币的厚度大约多少?

    生:这个硬币的厚度大约1毫米 。

    师:看老师也测量了一下,(出示课件)它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你能借助这1分钱的硬币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生演示

    师:看到用手势表示出来的1毫米,你有什么感觉?

    生:1毫米特别的短。

    师:现在我们学习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后就能更准确的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下面我们看大屏幕,这根曲别针多长?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占了8个小格,也就是8毫米。这根曲别针长1厘米8毫米,也就是18毫米。

    师:这根铁钉长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刻度0到刻度2是20毫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占了8个小格,也就是8毫米。这根铁钉长( 28 )毫米。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长度单位了,它们是毫米、厘米、米,我们再一起用手来比划一下看看1米、1厘米和1毫米有多长。 生用手来比划。

    设计意图:以不到1厘米长的1分钱的硬币的厚度,引入毫米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发现以前知识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在测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长,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关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活动二:认识分米

    师:现在拿出老师发的纸条,同桌一起测量一下它有多长。

    生: 10厘米

    师:其实10厘米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1分米,分米是我们这节课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师板书:分米 dm)

    师:那么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

    生:1分米就是10厘米

    (师板书:1分米= 10厘米 )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师:(课件展示)这是一把1米长的米尺,这个蓝色部分是1分米,让我们1分米1分米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米=10分米。

    师:对,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就是1米=10分米(板书)快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记住它们的关系。

    1米 =10分米 10分米= 1米 板书:1米 =10分米

    师:请看黑板,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毫米、分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板书)

    师:加上我们原来所学的米和厘米,他们都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叫做长度单位。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一下吗?现在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毫米——厘米——分米——米 (找生边说,其余同学用手势表示)

    师:我们以后在测量物体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呢?(生说)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4个长度单位了,这有一本书测量后忘记了写单位,你来给它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展示)

    生:这本书长2( 分米 )宽14( 厘米 )

    设计意图:在动手的测量1分米的纸条时,进而认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并知道1分米=10厘米。通过观察米尺,找出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1米 =10分米)以及用字母表示分米。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智慧大闯关:

    设计意图:不断提升难度来综合诊断对长度单位的感知。

    四、本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哪些收获?

    生:认识了毫米、分米 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了解学生的收获,反馈教学的所得。

    板书设计: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mm 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 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毫米分米认识教案(篇6)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毫米的认识”,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中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币、橡皮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 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小组合作,每位组员挑一样身边的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度。汇报

    (7)共同完成书P45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质疑。

    讨论完成:书本下面部分。

    三、 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 书本练一练

    2、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 跳绳长2( ) 课桌高7( )

    粉笔长75(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块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 布置作业

    板 书

    毫米 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作 业

    1.抄写“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5次

    2.同桌互量从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长?

    3.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反 思

    毫米分米认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1分的硬币等。

    学具准备:直尺、1分的硬币、两支削尖的铅笔、1根10厘米长的小棒、纸条、剪刀、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开课:猜一猜某个学生的身高是多少?再实际测量出这个学生的身高。引出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

    2、电脑显示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的过程,突出直尺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新课教学:

    1、认识毫米。

    (1)引入:电脑显示不是整厘米的一支铅笔,用直尺去量它的长度,该是多少呢?(7厘米多)。那么这支铅笔到底长多少呢?

    师:要想比较精确地量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现在,我们就来认识毫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

    (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尺子,用两支铅笔尖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师巡视)。再用右手的笔尖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那么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请同学们用笔尖指出1毫米、2毫米、3毫米……的长度。引导学生说出:1厘米=10毫米。

    (3)师:请同学们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再请同学们像我这样轻轻夹住一分硬币,然后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这条小缝大约就是1毫米宽。

    (4)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填在书上。并向学生说明误差是存在的。

    (5)电脑显示小蝌蚪变青蛙图,分别得出:1厘米(10毫米)、2厘米(20毫米)、2厘米6毫米(26毫米)、6厘米8毫米(68毫米)

    (6)电脑显示前面那支不是整厘米的铅笔图,让学生说出是多少毫米。

    (7)做书上第66页第3题。

    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

    (1)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在实际生活中,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作单位。1分米有多长呢?

    (2)学生自学教材,认识1分米的长度。

    (3)电脑显示10厘米的长度,10厘米也叫1分米。

    (4)同学们在尺子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引出:1分米=10厘米。

    (5)量一?的长度大约是多少?(1分米)

    (6)量准备好小棒,看是不是1分米长。

    (7)猜一猜: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请一人带上1分米长的小棒上台来实际量一量,引出:1米=10分米。

    (8)量出3分米长的纸条,剪下来,同桌互相检查一下量得准确吗?

    (9)以分米为单位,让学生估计下面物体的大约长度:水彩笔、钢笔、音箱高、课本长……再实际测量长度,并将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多少分米,填在书上。

    (10)将今天学习的毫米、分米与以前学习的米、厘米进行排序(从大到小排)。

    教师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三、巩固练习:

    1、电脑显示:在括号里填上米、分米、厘米或毫米。

    钢笔长14()楼房高20()粉笔长75()

    电脑键盘长约5()图钉长10()教室宽6()

    2、做书上第69页第1、2题。

    3、请学生带上直尺和卷尺自由测量教室里各种物体的长度。

    教师口述要求:

    ①测量时可以与你的好朋友一起进行,并作好记录。

    ②爱护公物,注意清洁卫生。

    ③当音乐响起就开始去测量,当音乐停止就回到自己的座位。

    请几个同学汇报测量的结果。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1分米大约有多长。小朋友回到家里可以对自己的家俱、电器等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下次上课再请大家汇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开始让大家猜测某一学生的身高,并实际测量,接着电脑显示直尺测量铅笔长度的过程,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使学生很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2、主动探索,学会学习。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所以,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通过直尺测量铅笔长度的过程、小蝌蚪变青蛙等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并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毫米分米认识教案(篇8)

    教材与学生学习起点分析:

    本课《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全单元内容分二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千米的认识。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头脑中也建立了1米,1厘米有多长的表象。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较难建立。

    教学目标:

    1、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2、借助硬币厚度、吸管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运用已有长度单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计实际物体的相关长度。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验证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

    掌握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换算。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合适单位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五、教学准备: 学生(尺子、硬币或游戏卡、一根10厘米长的吸管、6厘米3毫米的牙签、两人一根米尺);教师(课件、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2、关于米和厘米你还记得哪些相关的知识?

    (二)导入新课并质疑

    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黑板的长是4( )。 一支铅笔的长是18( )。 一张光碟的厚度是( )。

    引导学生思考:仔细观察这张光碟,它的厚度有没有1厘米呢?那聪明的小朋友一定在想有没有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呢? 对,有一个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板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个新的长度单位(引出毫米的认识。) 质疑:关于毫米的认识,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问题1:1毫米有多长? 问题2:1厘米有多少毫米?

    毫米分米认识教案(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安排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几方面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努力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始终,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我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我特地设计了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总结全课,回顾整理;综合运用,深化巩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的理念。

    先说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

    安排两个环节:1、复习长度单位米。同桌合作剪一条1米长的绳子。

    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一方面通过剪1米长的绳子,复习了米,另一方面为下面建立四个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提供了直观材料,并且安排用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激起了学生对探索新知的强烈渴求,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去。)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习厘米等单位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厘米的认识。我打算先让学生着重建立1厘米的具体观念,再认识几厘米,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测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1、认识厘米。先让学生知道0-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再找一找直尺上还有哪里是1厘米?让学生尝试着归纳直尺上怎样的长度是1厘米,接着通过闭眼想,动手剪1厘米的绳子,与图钉比较,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等手段建立并强化1厘米的具体观念。我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2、认识几厘米。充分发挥学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让学生数0---5、4—7各是几厘米,从哪里到哪里是2厘米、4厘米,数数尺上共有几厘米。着重认识几厘米,可以为下面学习分米打下基础。

    (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用厘米测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交流,说说到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再归纳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方法中也许会出现不是从0刻度开始,或者尺子没有0刻度的情况,这里进一步让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测量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在学具或身体上寻找物体进行的练习。

    (对于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上,是一定要让学生测量物体对准0刻度后进行操作,而现实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对从任意刻度开始的测量方法绝对不能加以否定。测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量,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间的不同差异,先让学生尝试,再反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测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将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学生学会量之后再去测量,往往兴趣很高,但在量的过程中发现所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难以准确表达,出现了新的认知冲突,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的兴趣。

    先数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厘米=10毫米,然后问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币比划一下1毫米,说说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等等。

    (这里我将课前准备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因为“毫米”这个概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厘米”更难以建立,教学中通过比划、找实物和观察老师提供的1分硬币的厚度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一定会学得很愉快。)

    接下去请学生用1米、1厘米、1毫米的绳子去测量一下课桌边的长度,试一试有没有困难,引出分米的教学。教学时直接让学生能够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直观的感受1分米的具体观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1分米的实际长度,找1分米的实物。虽然在整节课中这是一个弱化的环节,但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学习方法,分米的教学会来得轻松些。

    最后,用1米、1分米、1厘米的绳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比空洞的说教与死记硬背更好。

    (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

    说说第三层次,总结全课,回顾整理。问问学生有什么收获?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能对全课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

    最后说说第四层次,综合运用,深化巩固。这里安排了三个综合练习。1、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划。2、帮小红填上合适的单位。3、小明的日记。(改错题)特别是后两个练习,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样式,把填单位和改错题放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将所获得的知识马上进行检验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为根本的用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最后安排了一个课外练习,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一份调查表,身边的常识量一量我知道。将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与应用,又增进了与爸爸妈妈的感情。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毫米分米认识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物体,你要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2、你要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你要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以此关注身边的事物来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毫米、分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数值的估测和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新的学年不知不觉已经开始三周多了,同学们在过去的一年里肯定都长高了不少吧?有没有同学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呀?看来很多同学都很关心自己的成长,刚才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米和厘米来表示了自己的身高,那么谁能用手比量一下一米和一厘米大约有多长呀?这几位同学表示的非常准确。这节课我们还要交两个新的朋友,通过预习,同学们一起说这两个朋友是-板书毫米和分米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索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测试,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很不错,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这里有一张卡,老师想知道它的厚度,谁能帮老师量一量呢? 这位同学预习的很好,毫米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是mm,下面请同学们摸一摸,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毫米到底是多少,同学们可以感觉出来,1毫米这个单位真的是非常小。

    (二)自主学习 认识毫米

    它在直尺上怎么表示呢?请大家拿出直尺,直尺上最小的一格就是1毫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尺子,

    1、请你指出直尺上的1毫米。

    同学们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学习,相信已经掌握了不少关于毫米的知识,考验同学们的时候到了,请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画一画。

    (1)量一量身边的那些东西的厚度或者宽度可以用毫米表示,请记下来。

    (2)你能画一画1毫米、5毫米、10毫米吗?

    2、通过刚才的画图和观察直尺,你认为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一起来数一数,出示幻灯片。

    1厘米=10毫米

    通过幻灯片我们看出来了,厘米和毫米是相邻的两个单位,通常情况下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十进制,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在一年级的时候不是学过1米=100厘米吗?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是因为米和厘米之间还有一个单位就是-分米(dm)也就是说厘米和米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吗?厘米和分米才是。所以厘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应该也是10。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一分米究竟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多长是一分米?给同桌比量一下。跟小组内同学一起,看看经过同学们的讨论,能不能解决关于分米的一些小问题。

    (三)合作探究 认识分米

    2、量一量你的手有1分米长吗?把小组内同学手的长度值记录下来。

    3、画一画1分米。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四)整理反思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单位,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单位排排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问题同学们都帮老师解决了,同学们都学会了吗?那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学得好,做得快。

    三、巩固练习 达标测试

    1. 在( )里选择适合的单位打√

    黑板长: 3(米、分米) 铅笔盒长:3(米、分米) 橡皮宽:16(厘米、毫米) 黑板

    2、括号里填的单位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圆珠笔长14分米。( )

    床长2厘米。( )

    大树高25米。( )

    课桌宽100毫米。( )

    课本长2分米。( )

    3、能力拓展:下面是小马虎写的一篇日记,你能找出里面的错误吗?

    小马虎的日记 3月4日 星期日 晴

    星期天,我背着 3 米宽的书包,骑上 8厘米高的自行车,去离家200厘米远的超市买学习用品。到超市后,我买了一支 2 米长的铅笔,一块4分米长的橡皮,还有一本18厘米厚的童话书。然后高兴兴回家去,路上我口渴了,又买了一支1厘米长的雪糕,今天过得真充实啊。

    四、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不满意 基本满意 满意

    五、作业(全做或选做)

    基础练习:

    课本34页2、3、4

    拓展练习:

    1、你会用多种方法写一下你的身高吗?

    ( )厘米 ( )分米( )厘米( )米( )分米( )厘米

    2、身边的事物你还知道哪些是一毫米和一分米长度或厚度的吗?

    1毫米的有:( )1分米的有:( )

    毫米分米认识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感受并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会选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交流单位换算的思考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体验学习分米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测量引入

    师:昨天同学们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先估一估,然后进行测量。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桌面的长、宽时,用“米”和“厘米”做单位都不太合适)

    师: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米。(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线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用手势比划1分米有多长。

    (3)让学生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4)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学生尝试画线段,集体评议。

    强调:从0刻度线出发,要标好端点和线段的长度。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让学生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列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画1分米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尝试推算: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2)展开验证:出示米尺,2分米有多长?5分米呢?8分米呢?10分米呢?观察发现:1米=10分米,用手势比一比。

    (3)想一想:2米等于几分米?6米呢?50分米是几米?

    3.单位换算。

    (1)教学例3。

    ①2厘米=()毫米

    想:1厘米=10毫米,2厘米里面有()个10毫米。

    ②80厘米=()分米

    想: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个10厘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去推理几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毫米和几十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等,教给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时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在表达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系统梳理,体会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你能按顺序给下面的单位排排队吗?

    分米、厘米、毫米、米

    根据排好的单位,观察思考: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示范一次,接着学生自主梳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7分米=()厘米5米=()分米60毫米=()厘米

    2米=()厘米100毫米=()分米

    抽选题目邀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师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推算100毫米就是1分米。

    2、完成练习五第3、7题。

    (1)杯子高1()

    (2)螺丝钉宽5()

    (3)牙刷长16()

    (4)蚂蚁身长6()

    (5)一步长5()

    (6)尺子厚()毫米

    3.选择合适的长度在()里画“ √”。

    (1)黑板长()3厘米()3分米()3米

    (2)毛巾长()7厘米()7分米()7米

    4.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6、一本故事书厚8毫米,5本这样的故事书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白“合多少厘米”即将前面的单位“毫米”换算成“厘米”。

    7、完成练习五第9、10题。

    第9题,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懂题意,首先弄清: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列式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将2米换算成20分米来计算。

    8、知识应用:一块黑板长3米,用5分米长的彩带沿着黑板的长边做一条花边,需要几根这样的彩带?

    学法指导:谁能换一句话来表达题目的意思?明确本题实际上是在求30分米厘米有几个5分米,即30里面有几个5。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汇总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指引。您可能需要《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是由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整理,感谢您的阅读!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篇1)

    【教学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

    【教材分析】

    本课为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信息窗1,以甜甜梦到齐天大圣为情境,以金箍棒的变化引入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常规:米尺、卷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多媒体: 课件

    【学生用具】

    直尺、卷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谈话:有个小朋友叫甜甜,他特别喜欢看《齐天大圣》这本书,每晚必读。这天晚上,甜甜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而且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谁了? 预设:齐天大圣。

    教师谈话:对,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可以变长??.变成1千米长,还可以变小,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还能变得更小,变成5毫米,放在耳朵里。

    观察图上呈现的数学信息,根据图上信息对话,变成1千米长,变成1分米,变成5毫米。

    教师引导:可甜甜这时急了,她不知道1毫米有多长,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厘米、米。

    (板书:厘米、米)

    教师谈话:用字母怎样表示?

    预设:Cm、m。

    教师谈话:请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用手势表示,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指尖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 教师谈话:1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两臂展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

    教师谈话:厘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预设:1米=100厘米

    教师谈话: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预设:直尺上0-1的距离是1厘米,1-2的距离是1厘米,4-5的距离也是1厘米。

    设计意图:复习长度单位厘米、米

    二、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谈话:(出示1分硬币)请看我手中的1分硬币,请你测量一下,它的厚度是几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不能用厘米表示,没有1厘米厚,刚好够1小格(即1毫米), 教师谈话:你知道1小格是多少吗?

    教师谈话: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教师引导:请在尺子上找找1毫米

    实物展台出示尺子: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指着不同的小格问) 学生认识到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教师引导:请你用铅笔尖指着小格的中间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数后发现有10个小格。

    教师引导:观察这10个小格有什么特点?(相同之处)

    预设:一样大,平均分。

    教师引导:1小格是1毫米,1大格是1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引导: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请和同位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教师谈话:毫米可以用小写的mm来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以一分硬币的测量为设疑,引入毫米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发现以前知识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在测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长,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关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教师谈话:1分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让我们再来感受1毫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捏1分钱的厚度,进一步感知1毫米。

    教师谈话: 你能在直尺上找出5毫米吗?并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找一找后画下来。

    教师引导:原来5毫米这么小,怪不得金箍棒可以放在耳朵里呢。

    我们周围或生活中的哪些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

    预设:蚂蚁、米粒、书本厚度、指甲厚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画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引导:金箍棒还能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1分米有多长呢?

    请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同位相互说一说 学生同位相互说一说:1分米=10毫米

    10毫米=1分米

    教师引导: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预设:1分米大约一拃长。

    教师引导:一拃长大约就是1分米,金箍棒当然可以放在手心里。

    请用皮尺量一量同位的手腕一周的长度。

    同位相互量,发现大约12—13厘米。

    教师引导: 大约10厘米。我们手腕一周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让我们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一拃长。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篇2)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

    (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备注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1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四、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第2题,填在书上。

    六、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例1例2

    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篇3)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

    板书:米(m)厘米(cm)

    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

    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0厘米,并板书。

    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50( );一棵大树高9( );一支铅笔长15( );文具盒宽大约1( );文具盒长大约2( )。

    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回答。米和厘米之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dm)。

    (二)研讨探究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1分米、2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然后完成练习。

    (2)数一数: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演示刻度:0—10 刻度1—11 刻度2—12

    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满10厘米那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并板书。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九、布置作业。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3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篇4)

    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第2页《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洛南县石坡镇桑坪小学李萍

    教材分析

    《 测量——分米、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通过一系列与数学有关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体验实践、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交流合作,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分米和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2.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

    学生:米和厘米

    2、关于米和厘米你们都了解那些知识呢?

    3、你能用手比划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除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还知道其它长度单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新的长度单位。

    (一)分米的认识:

    1、初步感受1分米的长度:

    (1)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长度为1分米的吸管。请大家估计一下这根塑料管有多长?

    (2)那么大家估计的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齐动手来验证一下。

    2、体验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通过我们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测量的是同样长的塑料管,它既可以表示为1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分米,那么就请大家想一想: 10厘米和1分米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板书:1分米=10厘米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那么谁能推算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1米=10分米

    (3)体验分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 二)毫米的认识:

    (1)体验毫米的作用: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

    师:经过大家的总结才知道,我们可以使用这么的方法对长度单位进行研究。现在我们就利用自己刚才学到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一起来研究关于毫米的知识好不好。

    (2)用硬币体验一毫米的长度:

    (3)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

    (4)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都是用毫米作单位?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2、再次用手比划4个长度单位的长度。

    四、巩固练习:

    1、同座之间互量从手腕到中指的指尖有多长?

    2、课本第四页“做一做”的习题。

    3、完成游戏:请四名学生戴好师提前做好的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说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篇5)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60-61页,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和操作,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准确选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用具:直尺、米尺、回形针、铁钉、一分硬币、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我们以前学过的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用什么作单位?(厘米、米)用手势表示一下。

    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量的?

    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这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导入: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并且能量得更准确,这就是毫米。(板书:毫米

    的认识)

    2、毫米的认识

    ⑴、教学例1

    ①、学生观察直尺:尺子上有些什么刻度?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刻度外,还有刻度吗?(厘米里有更小的格)

    观察1小格的长度,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吗?

    问:谁知道每1小格的长度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我们通过厘米认识了毫米,那么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分组: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毫米?你是从哪个刻度数到哪个刻度的?

    讨论: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

    生答后板书:1厘米=10毫米

    ③、数一数2厘米里有多少毫米?想一想3厘米、5厘米呢?

    ④、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再用手感觉一下,看刚才的手势是否恰当。

    说一说,1毫米的长度是什么样的?

    ⑤、例举生活中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

    ⑵、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将结果填在书上。

    ⑶、观察做一做第3题,你能读出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吗?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回形针28毫米,铁钉38毫米)

    动手量一量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你能读出来吗?拿出你量的物体,说出长度。(回形针29毫米、铁钉39毫米、52毫米)

    通过回答,指出测量允许有误差,但不能太大。

    3、分米的认识

    如果测量课桌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方便吗?(不方便)为什么?(课桌的宽较长,毫米较短)因此我们来学习另一种长度单位。

    ⑴、教学例2

    ①、拿出米尺,观察还有什么新的长度单位?

    生答后板书:分米

    问:1分米是多长呢?(10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1分米=10厘米

    让学生出示分米塑料尺,量一量它的长度,再用手感受一下。

    ②、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10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演示: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里面是不是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③、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用分米塑料尺检查。

    ④、例举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⑵、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⑶、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分米?

    ⑷、你想量出几分米的带子给同学们看,用手举起来。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再齐读一遍进率。

    四、巩固应用(出示小黑板):

    1、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以毫米为单位。(书63页1题)

    左边的同学量三角形,右边的同学量长方形。指名说结果,集体订正。

    2、在横线上填上米、分米、厘米、毫米。(书63页2题)

    同桌互说,再指名说出结果。

    3、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10分米

    一把钥匙6米

    一支圆珠笔170厘米

    课桌长40毫米

    邓老师高13厘米

    五、拓展创新:

    生活和学习中,你用到了许多物品,你想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吗?请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表示。

    分组进行。

    热搜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其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能力目标: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

    3、情感目标: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学生以前学过什么长度单位?(板书:厘米cm、米m、千米km)

    (1)用手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贴1米的长度条)

    (2)那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的距离时常用厘米作单位(贴1厘米的长度条)

    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mm)

    (二)新课。

    1、毫米。

    (1)独立探索:让学生观察尺子。

    师:尺子上的刻度有什么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 找到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发现:找找生活中我们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毫米?(学生找,要求说的有理有据。)记住1毫米厚度的感觉。

    (3)巩固加深:那2毫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那 3mm?5mm?8mm?10mm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4)进率: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一格代表1毫米,10个1毫米是1厘米。

    (5)质疑:问那我们课本中的一页纸大约有1毫米么?(要求说的有理有据),估一估,大约几张纸才是1mm厚?

    (6)学以致用:大家估一估,回形针大约有几毫米?量一量?注意事项?(同桌为组)

    (7)做一做习题:

    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 ( )

    小结:我们学习了厘米、米,为何还要学习毫米?我们学习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ppt)

    2、分米。

    (1)引入:大家猜猜有没有一个比米小又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引出分米dm,板书)

    (2)探索: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那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黑板演示)。

    用手比划,记住1dm长度的感觉。(2个手指一跨大约为1dm)。

    问大家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黑板演示)

    (3)找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开关盒 印台盒的长边)

    再次加深,那你们的手臂大约几分米?(方法:用已知探求未知)

    (4)做一做习题。

    总结:手指记忆法。

    板书设计:

    五指记忆法。

    热搜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其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能力目标: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

    3、情感目标: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学生以前学过什么长度单位?(板书:厘米cm、米m、千米km)

    (1)用手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贴1米的长度条)

    (2)那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的距离时常用厘米作单位(贴1厘米的长度条)

    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mm)

    (二)新课。

    1、毫米。

    (1)独立探索:让学生观察尺子。

    师:尺子上的刻度有什么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 找到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发现:找找生活中我们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毫米?(学生找,要求说的有理有据。)记住1毫米厚度的感觉。

    (3)巩固加深:那2毫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那 3mm?5mm?8mm?10mm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4)进率: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一格代表1毫米,10个1毫米是1厘米。

    (5)质疑:问那我们课本中的一页纸大约有1毫米么?(要求说的有理有据),估一估,大约几张纸才是1mm厚?

    (6)学以致用:大家估一估,回形针大约有几毫米?量一量?注意事项?(同桌为组)

    (7)做一做习题:

    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 ( )

    小结:我们学习了厘米、米,为何还要学习毫米?我们学习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ppt)

    2、分米。

    (1)引入:大家猜猜有没有一个比米小又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引出分米dm,板书)

    (2)探索: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那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黑板演示)。

    用手比划,记住1dm长度的感觉。(2个手指一跨大约为1dm)。

    问大家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黑板演示)

    (3)找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开关盒 印台盒的长边)

    再次加深,那你们的手臂大约几分米?(方法:用已知探求未知)

    (4)做一做习题。

    总结:手指记忆法。

    板书设计:

    五指记忆法。

    热搜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其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能力目标: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

    3、情感目标: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学生以前学过什么长度单位?(板书:厘米cm、米m、千米km)

    (1)用手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贴1米的长度条)

    (2)那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的距离时常用厘米作单位(贴1厘米的长度条)

    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mm)

    (二)新课。

    1、毫米。

    (1)独立探索:让学生观察尺子。

    师:尺子上的刻度有什么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 找到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发现:找找生活中我们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毫米?(学生找,要求说的有理有据。)记住1毫米厚度的感觉。

    (3)巩固加深:那2毫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那 3mm?5mm?8mm?10mm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4)进率: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一格代表1毫米,10个1毫米是1厘米。

    (5)质疑:问那我们课本中的一页纸大约有1毫米么?(要求说的有理有据),估一估,大约几张纸才是1mm厚?

    (6)学以致用:大家估一估,回形针大约有几毫米?量一量?注意事项?(同桌为组)

    (7)做一做习题:

    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 ( )

    小结:我们学习了厘米、米,为何还要学习毫米?我们学习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ppt)

    2、分米。

    (1)引入:大家猜猜有没有一个比米小又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引出分米dm,板书)

    (2)探索: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那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黑板演示)。

    用手比划,记住1dm长度的感觉。(2个手指一跨大约为1dm)。

    问大家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黑板演示)

    (3)找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开关盒 印台盒的长边)

    再次加深,那你们的手臂大约几分米?(方法:用已知探求未知)

    (4)做一做习题。

    总结:手指记忆法。

    板书设计:

    五指记忆法。

    【毫米分米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